公司理财与管理控制动态研究报告.doc_第1页
公司理财与管理控制动态研究报告.doc_第2页
公司理财与管理控制动态研究报告.doc_第3页
公司理财与管理控制动态研究报告.doc_第4页
公司理财与管理控制动态研究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34 公司理财与管理控制研究动态 Contemporary Research in Corporate Finance and Management Control 东北财经大学财务与会计研究中心公司理财与管理控制研究室 编 目目 录录 一 管理控制专题文献一 管理控制专题文献 3 基础理论基础理论 3 基于管理控制程序的管理控制系统 3 管理控制向交易成本理论的发展 4 管理控制系统的概念框架 5 业绩评价业绩评价 6 公司业绩评价的发展 经济附加值 EVA 出现之前的基准 6 以折现现金流量评估公司价值 十种方法和九种理论 7 员工持股计划 7 预算管理预算管理 8 转变预算管理模式 强化企业内部预算管理 8 其他文献其他文献 9 关于当前中国会计研究方法的思考 9 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生产模式转换的探讨 10 利益相关者会计行为分析 11 东北的病根 配置性资源断裂 12 二 公司理财专题文献二 公司理财专题文献 14 基础理论基础理论 14 公司理财理论发展历史纵览 14 现代投资组合理论与风险管理简史 15 企业财务管理理念的变化及创新 17 中国金融学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 17 财务状况财务状况 18 企业财务状况合理性探析 18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19 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模型 Y 分数模型的实证研究 20 公司治理公司治理 21 公司治理研究的均衡观及其意义 21 构建我国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的现实思考 21 构建我国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的现实思考 22 构建我国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的现实思考 23 2 34 EVA 理念与公司治理目标的优化 24 公司治理与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 25 价值评估价值评估 26 价值评估 证券分析 投资评估与公司理财 26 实物期权理论及在企业并购价值评估中的应用 27 资本经营资本经营 28 中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研究 28 1999 年 2002 年中国上市公司 MBO 实证研究 兼论 EMBO 对国 有企业改革的意义 29 公司并购创造价值的财务学分析 30 其他文献其他文献 31 知识经济时代更要加强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 31 谈中小企业发展的财务战略 32 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新发展 33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行时 33 3 34 一 管理控制专题文献一 管理控制专题文献 基础理论基础理论 基于管理控制程序的管理控制系统基于管理控制程序的管理控制系统 管理控制的目的是使战略得以执行 从而实现组织的目标 因此 管理控制强调的是 战略执行的控制 而战略执行过程控制是由确定标准 评价业绩 纠正偏差构成的管理控 制系统 管理控制作为一个系统 它应是有规律地或重复地执行某一活动或某几项活动 从控制程序研究管理控制系统更有利于理解管理控制系统的基本做法 关于管理控制的程 序 从管理控制的不同范畴 不同层次 不同角度去理解 往往会有所不同 由于我们已 将管理控制界定在实现组织战略目标过程这一范畴 因此 管理控制程序通常包括战略目 标分解 控制标准制定 内部控制报告 经营业绩评价 管理者报酬五个步骤 要完成每 一步骤又涉及许多环节 从而形成管理控制程序系统的矩阵结构 组织战略目标 战略目标 分解 管理者报 酬 经营业绩 评价 内部控制 报告 控制标准 制定 战略制定 长期激励 短期激励 精神激励 报酬构成 平衡计分卡 指标体系 单一指标 评价原则 差异控制 计量差异 实际业绩 控制标准 标准确定 风险变量 重要变量 目标驱动 具体目标 战略计划 战略规划 管管理理控控制制程程序序与与系系统统 战略目标分解是管理控制的第一步 战略制定是决定组织目标和达成这些目标的战略 的过程 也是战略选择的过程 当组织战略确定后 如何使组织目标及战略得以实现是管 理控制的基本任务 战略本身是重大的和重要的计划 战略规划则是一个长期的战略计划 它决定组织将采取的方案和这一方案在接下来的一些年度内所需分配的资源数量 战略计 划是为实现组织长远战略规划在短期内 通常一年 所采取的资源分配方案 在战略计划 基础上制定管理控制标准是实施有效控制的重要环节 制定管理控制标准的具体环节包括 1 明确组织目标影响因素或目标驱动因素 2 找出影响战略目标执行的重要变量 4 34 3 确定关键的风险变量作为控制点 4 制定先进可行的管理控制标准 内部控制报 告是对实际经济运行状况的真实计量与反映 内部控制报告的种类及内容应根据管理控制 标准及要求而定 内部控制报告的编制应按控制标准 实际业绩 差异计量 差异程度 差异分析几个步骤进行 其关键是实际业绩计量与差异分析 差异分析的关键在于对差异 原因进行分析 特别是分清可控差异与不可控差异 从而明确控制点 另外 根据差异程 度确定控制程度是管理控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经营业绩评价实际上也是控制业绩的评价 管理控制中的经营业绩评价更侧重于对管理者或控制者业绩的评价 目前 研究与应用较 为普遍的经营业绩评价方法主要有三类 单一指标评价 指标体系评价和平衡计分卡评价 管理控制的效果只有与管理者的报酬相衔接才能保证管理控制的长期有效运行 从这点看 管理者报酬既是管理控制的终点 也是管理控制的起点 袁克利整理自 财务与会计 2003 年第 11 期 作者 张先治 管理控制向交易成本理论的发展管理控制向交易成本理论的发展 一个组织依靠许多个体为达成它们的目标所做的贡献 交易成本经济学认为管理控制 可以理解为在签订合同和控制贡献的过程中产生的有关平等 适应 动机 执行等问题的 解决方法 这些问题起源于两个方面 1 人类行为的特征 2 组织从事的活动的属 性以及组织成员所必须的支持这些活动的贡献 组织的活动和所需贡献的本质可以在三个 尺度上加以界定 1 不确定性 或者经济活动和必须的贡献对事先的程序的可修正的程 度 2 资产特异性的程度 或为支持包含机会损失的经济活动而进行的可选择使用的投 资 3 依据过去经济发展情形分析的信息不对称的强度 或对实际行为真实性的评估能 力 我们可以预见这些特征是伴随着需要解决的特殊的控制问题的 组织试图通过采取适 当的管理控制结构来解决这些问题 这就产生了极大的多样性 我们可以从这种多样性中 识别出有限的典型的控制模型 1 臂长控制 特征是以市场标准或预先确定的契约性供 给为基础的产出控制 2 机器控制 它是指以行为法典或预先确定的行为目标为基础的 行政控制 3 探索控制 它起源于生产过程中产生和传播的趋同的洞察力 4 界限 控制在本质上强调应躲避的行为 这些原形的控制结构因它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有所不 同 这使得它们能适于管理一些经济活动和贡献 而对其他的活动和贡献则不适应 另外 关于成本它们也有所不同 最后 通过描述相匹配的效率资产 我们经验上可以解释经济 活动和控制结构的有效联合 管理控制的交易成本方法有一些有趣的性质 它是有效的 可行的 这一理论细化了 各种各样的原形的控制结构的成分 并把它们和它们各自的环境联系了起来 它的相对简 单的主题使它面向一个广泛的经验领域 并且以连贯不断的 始终一致的方式归结截然不 同的控制结构 因此 它提供了一种在管理控制思想中非常罕见的统一度 另外 前面的 方法提出了处理控制结构效力问题的实效性方法 最后 这种方法在经验上是可检验的 至少在原则上是可以的 虽然这种方法在理论上是可行并且有效的 但目前还不完善 这就使得对这种理论的 研究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 5 34 乌日娜整理自Erasmus Research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ERIM website www erim eur nl 2003年8月11日 Towards a Transaction Cost Theory of Management Control 作者 ROLAND F SPEKL 管理控制系统的概念框架管理控制系统的概念框架 文章从管理控制系统的定义 管理控制系统研究的重点 管理控制系统的设计框架三 个方面将以往学者研究观点进行综述 认为以往学者的观点 虽然都有其成功的地方 但 是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缺陷 1 忽略了战略与管理控制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 2 企业管 理控制模型所追求的目标应该是在一定孤独内的摆动状态 追求瞬态的最优均衡而消耗大 量的资源 对于企业而言是得不偿失的 3 目前的管理控制系统概念框架虽然对不确定性 给予一定的关注 但显然是不够的 平衡记分卡等管理控制工具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也是 为了应对这一缺陷 针对以上缺陷 并结合以往学者的官衔 作者从机制分析的角度提出以下的管理控制 概念框架 反馈 反馈 修正 评价 通 信 机 制 感应机制 评价机制 受动机制 战略目标 财务方面 客户方面 业务流程 学习成长 感应机制处于框架的最外围 主要用于及时感受外部记忆内部环境的变化 并将受动 机制所产生的反馈信息通过通信机制传递给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主要负责对受动机制进行评价 结合薪酬激励体系影响受动部门 同时评价 部门还担负着及时修正战略目标的任务 受动机制位于框架的底层 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 同时它的反馈信息又会对管理控制 系统的核心 战略目标产生影响 因此 单独的使用财务控制方法是较难奏效的 还应 该结合客户 业务流程 学习与成长等定性指标进行管理控制 通信机制贯穿于整个管理控制系统框架 拥有从上而下和反馈的双循环机制 6 34 王小涛整理自 管理科学 2003 年第 5 期 作者 王强 王鲁平 周小耀 返回目录 业绩评价业绩评价 公司业绩评价的发展 经济附加值 公司业绩评价的发展 经济附加值 EVA 出现之前的基准 出现之前的基准 现代建立在会计基础上的评价模型 比如留存收益和经济附加值 EVA 被认为是对 投资者得到的超过公司资本成本的经济报酬的谨慎估计 文章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陈述了 公司业绩评价的发展过程 并指出现在对公司业绩评价的争论与缺乏产生适当的会计数据 来输入理论上正确的经济模型的能力有关 公司业绩评价的发展起源于 20 世纪早期 1917 年 投资报酬率 ROI 和安全收益 率等评价标准就已经被广泛应用 在所有早期的基于政府收集的数据的研究中 1929 年出 版的 Leonard Crum 的 公司盈利能力 一书是关于美国公司盈利最有成就的研究 它把 边际收益作为衡量公司业绩的主要标准 同时标志着现代公司业绩评价基准时代的开始 这些早期理论工作的重要性在于它们使行业内部和行业间各公司的业绩评价标准化 并用 统计摘要来报告它们 1929 年出版的 Laurence H Sloan 的 公司利润 繁荣时期其大小 变化 用途和分配 着眼于利用会计数据来进行业绩评价从而为决策提供依据 Sloan 支 持把投入资本收益率 EOIC 作为公司业绩的主要衡量标准 他所定义的投入资本是用总 资产减去流动负债来表示 流动负债被扣除是因为它们被认为是无须付出代价的 即它们 通常没有与之相联系的利息支出 然而 Sloan 的 EOIC 概念缺乏理论上的依据 耶鲁教授 Irving Fisher 的 利息理论 1930 年 便解决了这一问题 他用一个直接数学等式把未来收益和投资成本换算成现金 流量 然后折现并加总来确定一项投资决策的经济价值 换算到现值后 所有的投资都可 以运用他的 最大现值原则 进行选择 但 Fisher 的净现值原则的运用要求知道未来现金流 量的增长 这样 当不知道未来现金流量时运用净现值来评价一个公司是不容易的 于是 MIT 教授 Myron J Gordon 在 1962 年提出 Gordon 增长模型 该增长模型假设公司的股利 以一个固定比率增长 当折现率和增长率固定时 公司价值便可以用 当前每股股利除以股 票投资者要求的利润率和股利增长率之差 来计算 20 世纪 60 年代早期 Wharton 大学的一位会计学教授 David Solomons 的 部门业 绩 评价与控制 描述了美国 50 家主要公司广泛使用投资报酬率的现象 他花费了大量 精力来讨论怎样用会计数据来恰当构建投资报酬率 Sloan 的 EOIC 他指出 作为业绩评 价标准 投资报酬率可能很好 但作为一项为制定合理的公司决策的管理激励方法 它不 一定使资金投资于有较高净现值的项目 于是 Solomons 提出对于大多数公司来说 留存 收益是激励经理做出使公司价值最大化行为和评价业绩的恰当方法 EVA 就和 Solomons 对公司的留存收益的定义非常接近 也就是公司的税后利润减去 资本乘资本成本 或 E Cr 这里 E 是公司利润 C 是投入资本 r 是要求的资本报酬率 一个公司最大化 EVA 和最大化 Solomons 的留存收益是一样的 事实上 上面的式子除以 7 34 资本 C 就意味着你也最大化了 E C r 即 EOIC 和投资者要求的报酬率之间的差 Donaldson Brown 明确指出一个过于简单的业绩评价模型 特别是被用在执行赔偿计 划时 会给公司带来长期的负面作用 使工资与 ROI 挂钩的经理管理人员为了短期利润 而牺牲长期前景 因而在运用 EVA 时应对其进行适当调整 张阳整理自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Network SSRN 2003 年 8 月 11 日 The Development of Corporate Performance Measures Benchmarks Before EVA 作者 Willianm N Goetzmann Stanley J Garstka 以折现现金流量评估公司价值 十种方法和九种理论以折现现金流量评估公司价值 十种方法和九种理论 本文在第一部分中介绍了利用折现现金流量评估公司价值时最经常采用的十种方法 首先介绍了利用折现现金流量评估公司的价值时的 4 种基本方法 1 利用自由现金流量 和平均资本成本 WACC 估算公司的价值 2 利用期望的权益现金流量和要求的权益 报酬率来估算公司的价值 3 利用资本现金流量和平均税前资本成本来估算公司的价值 4 通过调整现值法估算公司价值 文章对这四种方法的基本原理 基本的计算公式和运用 方法进行了阐述 接下来 对根据这四种基本方法推导出的其他方法进行了介绍 这些方 法分别为 利用经营风险调整后的自由现金流量和要求的资产回报率来估算公司价值 利 用经营风险调整后的权益现金流量和要求的资产回报率来估算公司价值 利用经济利润和 要求的权益报酬率来估算公司的价值 利用经济附加价值 EVA 和平均资本成本来估算 公司的价值 利用自由风险率折现由自由风险调整后的自由现金流量来估算公司价值 利 用自由风险率折现由自由风险调整后的权益现金流量来计算公司价值等 文章指出 所有的这十种方法计算出的公司价值都是相同的 并且这个结论是符合逻 辑推理性的 因为这些方法都是在相同的前提条件下分析相同的事实 而它们只是在选用 现金流量作为估价起点的时候存在区别 但是这并影响运用这些方法估算的公司价值 本文接着运用这十种方法对 Toro Inc 公司的价值进行了估算 通过实例分析充分体现 了这些方法的具体应用 同时 对由关于如何计算税盾 VTS 价值的不同理论而引发出 的对公司估价的九种不同的理论进行了分析 这些分析中包含这九种理论中关于有杠杆作 用和没有杠杆作用的市场之间关系的不同观点以及关于对要求的权益报酬率和资产报酬率 之间关系的不同观点等 在实例分析的过程中 作者分别分析了对应这些不同理论而估算 出的公司的价值 并对这些价值进行了了比较 本文还在文章的附录中 给出了对应这些 理论的最重要的一些估价等式 并且表述了当负债的市场价值不等于其账面价值时估价等 式的变化情况 最后 本文还具体分析了当公司报告亏损的时候 如何对公司的价值进行估算 张振强整理自 IESE Business School February 10 2002 Valuing Companies by Cash Flow Discounting Ten Menthods and Nine Theories 作者 Pablo Fernandez 8 34 员工持股计划员工持股计划 员工持股计划最初是由银行家刘易斯 凯尔索提出的 理由是为员工提供公司股票的所 有权及除薪水 工资外的额外收入 这将最好的服务于资本主义的长期利益 从这一意义 上 员工持股计划是双赢的 为员工提供股票所有权可提高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和劳动生产 率 这将导致公司业绩的提高 使全体股东受益 此外 员工持股计划还是公司控制管理 的重要工具 多年来 税收法规授权雇主建立股票奖励计划 这为员工获得公司股票提供了机会 员工持股计划实质上就是股票奖励计划 但它具有两个重要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 要求 员工持股计划首先要投资于赞助这个计划的雇主或其联营企业的股票 第二个特点是员工 持股计划具有杠杆作用 也就是说可以借钱购买股票 一般是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借款 购入的股票先放置于悬置账户中 贷款的偿还可用雇主对该计划的捐赠和股票分红 随着 贷款的偿还 将等量的股票从悬置账户转入到职工个人账户中 员工持股计划的参与者与 其他股东有相同的权利 但参与者只有年龄达到 55 岁且已参与此计划 10 年才可以自由出 卖他们的股票或改变持有量 为鼓励企业推行员工持股计划 美国国会通过了一系列的法律 为实行员工持股计划 的企业和有关各方提供税收优惠 比如向员工持股计划提供贷款的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 因发放员工持股计划贷款而获得利息收入的 50 免交所得税 员工持股计划分得用于偿还 贷款的股份收入可减免税收 参加员工持股计划的员工在离开公司或退休时得到的股份收 入 可以享受税收优惠 私人企业的所有者把股票卖给员工持股计划 且将因出售股份而 获得收入用于国内再投资 政府缓征其在出售股份时的资产收益率 通过对继续存在的 终止中的 终止的 新建的员工持股计划比较分析 我们可以得 出这样一些结论 继续存在的员工持股计划在员工数量 资产规模等一般要比新建的员工 持股计划大 更多较小的公司似乎正在终止它们的员工持股计划 较小雇主的员工持股计 划易终止它们的员工持股计划 企业现在提供的几种员工持股的新选择 比如员工股票购买计划和股票期权计划 在 很多方都优于员工持股计划 表现在 它们是没有限制性的计划 且建立和运行花费少 受政府的管制程度大大减少等 员工持股计划只有在员工参与企业管理方面稍有优势 但 参与管理模式甚至在大公司也开始逐渐盛行了 员工持股计划处于被淘汰的危险境地 但 它对小公司在提供税收优惠方面仍有很大的诱惑力 只要国会认为向他们提供税收优惠以 使他们向员工转让股份仍重要的话 员工持股计划将很可能因这个特殊目的存在下去 孙阳整理自URBAN INSTITUTE The Retirement Project Brief Series No 10 June 2000 Employee Stock Ownership Plans A Status Report 2000年6月10日 作者 Pamela Perun 返回目录 9 34 预算管理预算管理 转变预算管理模式转变预算管理模式 强化企业内部预算管理强化企业内部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作为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重要环节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但从目前情况 看 还存在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 作者根据实际工作中的体会和对一些企业的实地调查 认为现阶段可考虑通过以下四大转变来解决这些问题 1 从职能化预算到一体化预算 预算是管理的重要职能 这个职能的动作效率与预算管理的组织架构有着直接的 关系 一体化是预算管理的基本要求 有效的预算管理系统必须能够有效地协调预算 管理过程中所可能出现的各种冲突行为 有鉴于此 作者建议在企业设置一个组织层 次更高 协调功能更强 更具权威性的预算委员会来实施一体化的企业预算管理工作 2 从单项预算到全面预算 一体化的预算管理模式需要有全面的预算体系来支撑和配合 根据财政部颁发的 关于企业实行财务预算管理的指导意见 的要求 企业全面预算体系应当包括四部 分内容 一是业务预算 二是资本预算 三是筹资预算 四是财务预算 作者认为 除此之外 还应当增加一项责任预算 3 从死预算到活预算 具体措施为 编制弹性预算 编制可供抉择的预算 编制每月补充预算 编 制零基预算 适时调整预算指标 4 从软预算到硬预算 硬化预算约束的主要对策是 提高预算准确度 预算编制体现可控性原则 预 算执行过程中权力与责任相统一 张阳整理自 财务与会计 2003 年第 11 期 作者 毛保家 返回目录 其他文献其他文献 关于当前中国会计研究方法的思考关于当前中国会计研究方法的思考 自从 20 世纪 90 年代初美国著名会计学者瓦茨和齐默尔曼所著的 实证会计理论 被 翻译介绍到中国会计界以来 实证会计研究正试图取代规范研究 成为会计学术研究的主 流范式 然而 其间存在的问题 值得学术界重视 笔者认为 在作为经验科学的经济学研究中 占重要地位首先是事实判断 而不是价 值判断 一般来说 在研究对象的选择 认识目标的确定 研究方法和分析结果的选择等 领域和方面 需要进行价值判断 但是在学术理论研究的内容领域 也就是在认识过程和 理论形成过程之中 却不允许价值判断插足 如果在内容领域借助于价值判断 就会使认 10 34 识过程从一开始就引入 信仰 问题 只会使认识过程扭曲 得不出科学结论 实证分析可 以分为理论实证和经验实证 前者的任务是提供一个概括的体系或框架 对现实关系究竟 是怎样的问题 做出理论上和逻辑上的分析和解答 后者的目的在于对理论实证得出的结 论和假说进行经验检验 即证实或证伪 当前 不少中国会计学者进行的经验实证分析 都存在一个共性的问题 就是缺乏应有的理论指导和理论分析的框架 尤其是缺乏足够的 微观经济学 金融理财学等会计的 基础学科 的理论分析框架和经过严谨理论研究之后得 出的切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理论 尽管这类研究中 作者搜集了数据 构造数学模型并作了 回归分析 但由于缺乏理论指导 给人一种玩弄数字游戏的印象 笔者建议扩大 会计学研 究的经济学视野 采用实证的方法进行学术理论研究 就要接受 采纳和遵从主流的学术 规范和学术传统 但融入主流不仅意味着要接受和采纳 而且主要是创新和发展 中国当 代的经济改革 给学者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会 来纪录这段无法重复的历史 发现并提出 新的问题 形成新的概念并进行理论创新 会计理论研究中 中国学者还做得不够 笔者 对会计学术界和实务界的研究分工 即学术界主要采用实证会计研究方法进行理论研究 而实务界主要采用规范的研究方法进行新的会计方法的开拓和对已有实务的规范 给予肯 定 同时学术界仍然需要为政府进行政策性 决策性研究 为实务界的对策性研究提供人 力资源和智力资源 最后作者提倡在会计研究中开展学术批评 杨德玉整理自 财经研究 2003 年第十期 作者 陈珉 孙铮 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生产模式转换的探讨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生产模式转换的探讨 一 现有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生产模式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现有模式为 上市公司生产会计信息 注册会计师检验会计信息 证券市场投资者消 费会计信息 该模式运行中存在以下问题 1 会计最基本的反映经济活动职能不能全面实现 在我国上市公司现有的股本结构中 国有股和法人股占绝对地位 一股独大的现象使 得会计人员的利益和地位受制于大股东 为投资者提供会计信息蜕变成了为大股东提供有 利的会计信息 2 注册会计师审计不能真正实现独立 客观 公正 上市公司的消费者地位和会计报表审计业务供不应求的状态使得上市公司和会计师事 务所之间的关系不可能平等 会计师事务所处于劣势地位 3 现有生产模式不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注册会计师出于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公众的压力 在审计时从经济业务的确认 计量 分类到整理都必须认真分析 审查 审计变成了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重新确认和 加工过程 会计师事务所可能由检验员同时变成了生产者 二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生产模式改革设想 三 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生成社会化 1 上市公司的会计机构只承担对内职能和与内部管理控制密切相关的记账 登账的会 11 34 计核算职能 至于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生成则由会计师事务所承担 2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生产社会化 商品化 市场化构建 1 上市公司向证券交易所支付会计信息生产费用 为确保注册会计师生产的会计信息质量 避免上市公司与注册会计师之间形成利益捆 绑关系 上市公司支付的会计信息生产费用应通过中介组织 证券交易所转交给注册会 计师 2 上市公司支付费用的确定 支付的费用应以原支付的审计费用为下限 以上市公司原会计机构生成会计报表相关 费用和审计费用之和为上限 3 证券交易所采用招标方式聘用注册会计师 在招聘时 标的首先不是价格 而是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准确性 完整性和及时性 3 证券监管部门对注册会计师生产的会计信息进行监督 监督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注册会计师因个人利益最大化而与上市公司合谋 寻租来损害 广大投资者利益 监督方式应以低成本检查为主 监督的主体为证券交易监管部门 安皓昱整理自 会计研究 2003 年第 10 期 作者 樊行健 夏云峰 利益相关者会计行为分析利益相关者会计行为分析 会计信息系统不断的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反映他们之间财务关系及其变动的信息 具有 自利本性的利益相关者可能会产生通过操纵会计信息来获利的动机 但各类利益相关者之 间的经济利益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 为避免或减少受损利益相关者又会产生对会计信息 进行监督的动机 上述两种动机 只要外部环境 条件具备都可能转化为现实的会计行为 一 股东会计行为的分析 1 股东的会计监督行为 1 在股东投资份额很小时 股东实施监控是不值得的 2 在监控行为本身具有价值时 股东投资的资产来源就是非常重要的 3 在利用他人资产进行投资时 委托人到位和有效的监控与激励将是至关重要的 2 股东的会计操纵行为 在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一定的前提下 股东要操纵会计信息必须依赖于由经营者 直接控制的会计系统的配合 若其不能有效控制经营者 操纵会计信息达到利己目的的企 图就难以得逞 因此 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存在大股东或控制性股东的情况下 二 债权人会计行为的分析 1 债权人的会计监督行为 债权人对企业会计信息的监督有着有利条件 特别是对银行类债权人更是如此 主银 行制度的实施使这一优势体现的尤为明显 当债权人是众多的持有企业债券的中小投资者 时 债权人的利益就很容易遭到侵蚀 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让发行债券的企业提供抵押和担 保 并加强政府对发行债券企业的监管 12 34 2 债权人的会计操纵行为 债权人一般不会主动操纵借款企业的会计信息 但由于经营者有选择债权人的权利 债权人为获得经营者的青睐可能为经营者隐藏收入 逃避纳税 公款私存等提供便利 在 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会计信息失真瘟疫的蔓延 三 经营者会计行为的分析 1 经营者的会计操纵行为 每个层次的经营者都有粉饰会计信息以获取额外报酬的动机 经营者除了为自己的经 济利益操纵会计信息以外 还可能与某一类利益相关者联合起来对会计信息进行操纵 事 实上几乎所有的会计操纵行为都与经营者有关 因此 对经营者的会计监督是整个会计监 督体系的重心 2 经营者的会计监督行为 经营者的会计监督主要是对下一级经营者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监督 至于对其他类利益 相关者操纵会计信息的企图 经营者 主要是最高层经营者 所面临的选择是是否与其合 作 而不能称之为对其他类利益相关者操纵会计信息的监督 四 职工会计行为分析 1 职工的会计操纵行为 真正有威胁的是职工群体与经营者合作操纵会计信息 受害者一般是股东 债权人或 政府 2 职工的会计监督行为 职工直接参与各项经济活动 在会计监督方面具有较强的信息优势 其他利益相关者 对会计信息的操纵 只要不损害职工的利益 职工会和经营者一样 选择是否与其合作 五 政府会计行为分析 1 政府的会计操纵行为 在我国 反映地方经济发展状况的经济指标与政府官员的升迁休戚相关 地方政府间 的攀比现象也很严重 这些都会导致政府卷入操纵会计信息行为之中 更为严重的是 作 为征税者的政府往往向企业许诺种种税收优惠配合作为社会管理者的政府对会计信息的操 纵行为 由于这种行为主要是由于作为社会管理者的政府行为不当引起的 因此 对其治 理就必须进行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 2 政府的会计监督行为 主要由税务机关进行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 但也有其片面性 对那些不影响税收利益 甚至会增加税收利益的操纵会计信息的行为 税务部门的监督就可能无效 而这又主要发 生在经营者 职工为粉饰业绩或大股东为操纵股票价格而虚增利润的情况下 六 结论 综上所述 每一类利益相关者对待会计信息的态度都具有两面性 这说明每一类利益 相关者的利益都可能受到来自其他类利益相关者操纵会计信息的威胁 因此必须建立利益 相关者之间进行会计监督的机制 安皓昱整理自 会计研究 2003 年第 10 期 作者 王竹泉 13 34 东北的病根 配置性资源断裂东北的病根 配置性资源断裂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东北老工业基地面临的问题加以论述 说明东北老工业基地面临的 资源问题除了自然资源枯竭问题 更重要的是因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战略调整和市场化替 代而造成的配置性资源断裂问题 一 是什么使东北可观的产业基础 城市化程度 人力资源等优势失效 东北老工业基地曾经得到国家在配置性资源上的大力支持 这些资源的获得是东北老 工业基地得以建立的根本条件 因此 东北老工业基地自其建立之日起就对配置性资源有 着不可分离的依赖关系 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由政府配置转向由市场调节 对于东北老 工业基地来说 这显然是一个致命的资源丧失 东北地区的国有企业自实行市场化改革以 来 最先表现出来的问题是资金不足 最根本的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是产品找不到销路 这等于原来都由国家包揽的企业的入口和出口都被封死了 支持东北国有企业的两个生死 攸关的配置性资源断裂了 二 历史因素使东北对于经济体制改革更敏感 对于其他地区是阵痛 对于东北是休 克 东北地区的国有企业设备大部分已经老化 需要更新换代 需要大笔资金投入才能解 决 在这样的关头 国家资金来源被堵截 不仅无法更新设备 而且企业的生产资金也面 临严重紧缺 另外 国有企业已经习惯于依赖国家包销产品 经济体制改革造成大批产品 积压 逐渐使企业生产进入窒息状态 三 配置性资源断裂所带来的是连锁反应 并发症 合并症 的出现 使东北问题沉重 而复杂 主要表现在 自然资源枯竭尤其是配置性资源的断裂导致了产业资源的枯竭 产 业资源枯竭直接导致就业资源枯竭 这是最令人焦急 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 产业资源和 就业资源的枯竭严重挫伤了社会成员的社会信任 这种社会信任衰退或丧失的现象比自然 资源枯竭的危害还要大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国有企业也不是没有绝路逢生的机会 它要从根本上调整自己的运 行机制 改变自己对政府的依赖性 也就是说 国有企业不在产权制度上进行具有根本性 的改革 在其他制度上做修补性的调整解决不了它面临的配置性资源断裂问题 它不可能 为自己找到新的发展资源 乌日娜整理自 中国经济导报 2003 年 11 月 14 日 作者 兰昆 返回目录 14 34 二 公司理财专题文献二 公司理财专题文献 基础理论基础理论 公司理财理论发展历史纵览公司理财理论发展历史纵览 一 绪论 本文的目的是对现代公司理财理论的发展历史进行回顾 在 20 世纪 50 年代之前 在 该领域最主要的事情就是找出最理想的投资 融资 股利政策 却很少关注这些政策个体 影响或融资市场的自然平衡 20 世纪 50 年代 经济分析模式 方法开始应用于财务 这 种发展伴随着财务著作论述焦点的转移 由基本理论转向实证研究理论 这对于为公司财 务决策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是非常必要的 二 基础理论大厦 1 有效市场理论 该理论认为若在某市场中运用所有可获得信息进行交易无法获得 经济利润 那么该市场是有效的 此时 公司的市场价值反映了其预期现金流量的现值 包括未来投资机会产生的现金流量 2 投资组合理论 该理论认为合理的证券组合其收益为各证券收益的加权平均数 而其风险则小于各证券风险的加权平均数 即存在最小方差组合点 可分散投资风险 3 资本资产定价理论 最典型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如下 它表达了平衡状态下某证 券的预期收益率 jFMFj E R R E R R 其中 用来度量证券 j 的系统风险 j 4 期权定价理论 该理论分析那些或者有要求权如买入期权 公司债等价格的决定 因素 5 代理理论 该理论分析了在契约关系中各种诱因 如股东 债权人 经营者之间 利益冲突的控制与协调问题 三 资本预算编制决策 该理论认为公司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应考虑所投资项目的内涵收益率法 净现值法 前 者适用于独立方案选择 后者则应用于互斥方案选择 四 资本结构决策 1 资本结构无关论 该理论认为 给定公司的投资政策 且不考虑税收和代理成本 一个公司财务决策的选择不会影响其现行市价 只要它不影响公司整体先进流量的分布 2 理想的财务决策 资本结构无关论的前提是资本结构不会影响公司现金流量的分 布 然而 事实上 筹资政策会对公司的现金流量产生重大影响 或是由税收的影响 或 15 34 是由于契约 代理成本的客观存在 也可能由于筹资与投资政策选择之间重要的内部依存 关系 不同学者从认识上几方面进行实证分析研究 均得出以下结论 公司的资本结构对 于其现金流量分布以及股东收益影响重大 一般说来 财务杠杆作用越强 则股东收益越 多 反之 财务杠杆作用越弱 股东收益越少 五 股利决策 1 股利无关论认为只要公司的现金流量分布固定及不考虑税收影响 股利政策不会 影响公司的市场价值 因为投资者对股利与利得并无偏好 2 理想股利政策 后来许多学者对该理论予以置疑 他们认为投资者对于现金股利 的估价会远高于未来不确定的资本利得 还有人认为产生股利与资本利得的边际成本才是 对二者的决定因素 若二者的边际成本相等 投资者偏好将只反映为股利与利得的相对数 量 并不反映市场对公司价值的评估 六 结论 公司理财理论的发展前进为许多复杂问题的敏感分析提供了有益帮助 进而又出现了 一些重要问题急需解决 1 股利的支付水平 2 公司举债工具的合理搭配 3 公司证券市场估价 4 在公司资本结构中债务权益的相对比例等等 我们期待公司理财方面的研究不断扩展深化 这对解决理财工作实际问题是极具价值 的 安皓昱整理自SSRN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Network 2003年8月6日 The Theory of Corporate Finance A Historical Overview 作者 Michael C Jensen and Clifford W Smith 现代投资组合理论与风险管理简史现代投资组合理论与风险管理简史 不论研究任何领域 熟悉一下这一领域的历史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 这一部分提供了 现代投资组合理论与风险管理的一个历史 这一历史非常简短因为这一领域的发展只是最 近四十年的事情 这段历史以 Harry Markowitz 1952 一个最近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 的论文为开端 1952 年 Markowitz 论述了最优投 或 有效 资组合的建立方法 每个最 优投资组合在给定风险水平 以投资组合收益的标准差度量 上具有最高的收益率 但是 这一方法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看计算量是如此之大 以至于他的最优分配模型很难应用于 实际工作 然而 1963 年 William Sharpe 也是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 提出了他导师的模型的一 个简化的形式 这一新的模型不再需要复杂的计算 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体现为一个称为 单因素模型 的大致反映投资组合收益方差的公式 这一模型与现代计算技术的发展相结 合 使得现代投资组合理论可以应用于现实世界 今天 Markowitz 的模型被广泛应用于 在不同类型的资产之间分配财富 而 Sharpe 的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在各种资产类型内部分 配财富 尤其是普通股 同时 在 1960 年代早期 金融经济学家也开始探究 Markowitz 的模型如何影响证券 16 34 估价 这一研究关注的是在一个不可细分的市场上最优投资组合的形成所造成的影响 这 一研究的结果是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CAPM 由 Willam Sharpe 1964 Jan Mossin 1966 和 John Lintner 1965 分别独立地提出 这一模型表明一项资产的均衡 收益是它的系统风险的线性函数 更确切地说 一项资产的收益等于无风险利息率加上一 个取决于这一资产与市场投资组合的方差的风险溢酬 CAPM 至今一直被广泛应用 除了 对它的正确性 有效性 的一个激烈的批判 Roll 1977 这一批判推动了其他资产定价 范式的产生 包括套利定价模型 APM 和 1980 年代首次提出的各种各样的多因素方法 接着 资产定价模型导致了专业资金管理者业绩评价的革命 它使得业绩的评价建立在风 险调整的基础之上 1960 年代中期 Eugene Fama 提出了证券市场有效性的完善的定义 如果信息能够 被市场分析人士快速有效地吸收 那么 通过任何形式的证券分析都不可能获得超额收益 而且 由于产生新信息的事件是随机出现的 因而 证券价格也是随机波动的 以至于技 术分析是无效的 Fama 的研究引发了几个金融创新 包括股票指数共同基金 其投资理 念是保持一个广泛的股票市场指数 来降低与各种积极的投资组合管理方法相关的成本 指数基金近年来比较流行 尤其在美国的退休金基金管理者之间 自从 Fama 的论述开始 人们对市场的有效性和发现超额利润机会的可能性进行了成千上万的经验研究 总起来说 结论是多种多样的 最近 Fama 修改了他的一些早期的论述和市场有效性分类 1960 年代末和 1970 年代初出现了有关自 1929 1930 年股市大冲击以来一直没有被 注意到的市场波动性的理论 Schwert 1989 这一时期 较具有粘着性的基础宏观经济 因素的波动增加了缺乏粘着性的金融资产价格的波动性 总之 证券市场的风险更大了 1980 年代展示了比二战后任何十年更大的波动性 这些新增风险来源于货币政策的重大变 化 布雷顿森林协议下的固定汇率制度的终结 以及这一时期的 OPEC 石油价格冲击 金融工程师对风险的增加做出了反应 创造和提出了新的证券和投资策略来帮助投资 者更好地管理风险 1972 年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开始交易货币期货合同 这一事件标志着金 融期货合同第一次被成功交易 1975 年第一个利率期货出现 在 Stephen Figlewski 和 Stanly Kon 的论文 1982 的鼓动下 1983 年第一个股票指数期货 pinstripe pork bellies 出现了 在 1970 年代和 1980 年代 期权交易也大量出现了 股票指数期权 货币期权 利率期权和期货期权都被引入市场交易 在被用于其他风险管理技术研究的无 风险套利假设的基础上 Fisher Black 和 Myron Scholes 1973 提出期权定价模型 为 期权估价提供了便利 后来 这些新的金融产品在短期资产配置实务中非常流行 这些技术之一就是投资组合保险 由 Hayne Leland 1980 和 Mark Rubinstein 1985 提出 这一风险管理策略在 1987 年 10 月全球股票市场冲击之前非常 流行 而且现在开始重新展现生机 同时 在 1980 年代早期 货币和利率互换发展为重 要的风险管理工具 接踵而来的是 1987 年出现的商品互换 以及由银行家信托 Bankers Trust 的金融工程师于 1989 年末创造的权益互换 互换 通信技术的发展 以及 1980 年代出现的其他金融的和技术的创新 也促进了国际投资的发展 这主要是通过国际共同 基金来实现的 17 34 袁克利整理自 Contemporary Portfolio Theory and Risk Management West Publishing Company 1994 pp 4 7 作者 Alan L Tucker Kent G Becker Michael J Isimbabi and Joseph P Ogden 企业财务管理理念的变化及创新企业财务管理理念的变化及创新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与发展 使得企业在财务管理理念方面发生了巨大 变化 同时也给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财务管理内容和财务关系三个方面赋予了新的内容 研究及挖掘其新质对企业财务管理有着整体推动作用 关于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 目前有 股东权益最大化 企业价值最大化等 在美国 私有制经济为主 企业的目标就是为了经 济效益 也就是为了股东权益最大化 显然 股东权益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只强调股东 的利益而忽视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从长期来看 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 公有制经济据主导地位 国有企业不仅要有经济利益 还要有社会效益 并且我国证券市 场处于起步阶段 这些都不益将股东权益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 企业价值最大化充分 考虑了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 注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或长期稳定发展 因此 我国比较 适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 但对如何计量需要进一步界定 现行的监管机制存在着不足 表现突出的问题如董事会独立性不强 监事会的作用有 限等 这些决定和限制了我国目前公司财务仍然停留在专业财务主导型的对内财务体系上 尽管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必须加强企业内部的资金管理和成本费用以及强化责任制度 但仅 在于此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应发展多方监控主体并存 以内部监控为主的公司治理模式 改变国有资产的委托代理关系 变换产权和债权的约束模式 完善股东大会 董事会 监 事会和经理之间的权责利相互制衡机制 提高董事会和监事会在治理结构中的地位 改变 对经理人员的激励机制 逐步完善市场体系 强化市场机制的监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国有控股企业的财务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表现在 以下四个方面 1 国家财政对企业财务的包容性大大缩小 2 国家财政对企业财务所负的 责任大大减轻 3 企业财务对投资者所负的责任大大加重 4 企业财务中的利润分配结构 发生了变化 在这种新的经济形式下 加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意识至关重要 要求 企业提高对知识和人才的重视 孙阳整理自 经济与管理 2003 年第 10 期 作者 孙桂华 孙鹏 中国金融学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中国金融学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 金融在经济发展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目前 中国金融业已步入深层次结构性 改革的攻坚阶段 其间涉及的问题多样 处理这些问题的方式和结果将直接决定中国金融 业的未来生存和发展 决定其能否为国民经济有效筹集和配置资源 不难看出 快速推进 的金融改革实践已向现有的金融学研究提出了严峻挑战 我们亟待融合国际学术惯例 契 合中国国情 建设中国版的现代金融学理论及其学科 在金融学的理论认识及学科建设上 中国金融学界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三 1 对于金融 学的内涵界定 中国学术界仍然是混沌一片 金融学 Finance 的定义不是一个简单的问 题 而且用来定义学科的术语对该学科的发展方向会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新帕尔格雷夫 18 34 货币金融大辞典 的 Finance 相关词条 由斯蒂芬 A 罗斯撰写 称 金融以其不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