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总结 通史坐标 问题整合 学科素养 史学争鸣 通史坐标强化时间把握趋势 1 先秦时期 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西周通过宗法分封制实行贵族集团统治 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 最终导致分裂割据 2 秦朝建立后 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但皇权和相权的矛盾贯穿于汉至元各朝代 明废丞相设内阁 清设军机处 最终皇权战胜相权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最终达到顶峰 3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下的另一对矛盾是中央与地方的权力之争 历代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措施 加强中央集权 削弱地方权力 最终地方完全受中央控制 成为中央有效管辖的行政区域 问题整合中西对比阶段特征 1 专题整合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发展 演变 过程 1 初步形成 战国时期 秦国商鞅变法 废分封 行县制 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 正式建立 秦统一后 为巩固统治 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确立皇帝制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颁布秦律 统一度量衡 货币和文字 焚书坑儒 加强思想控制 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3 巩固 西汉实行中外朝制度 刺史制度 颁布推恩令 解决王国问题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4 完善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 削弱了相权 加强了皇权 完善科举制 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5 加强 北宋在中央 集中军权 设三衙统领禁军并与枢密院互相牵制 设参知政事 枢密使 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军权 财权 在地方 派文臣做地方长官 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6 新发展 元朝健全了中央官制 设中书省 枢密院和御史台 分管行政 军事和监察事务 设宣政院 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在地方 实行行省制度 7 空前强化 明初废丞相 权分六部 设厂卫特务机构 八股取士 清朝设军机处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大兴文字狱 8 归宿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民主政体逐步取代专制政体 2 中西对比 古代中西文明的比较 学科素养突破方法提升素养 史料的分类与价值 典型例题 2013年全国新课标文综 24 司马迁著 史记 时 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 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 司马迁游历各地 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 有鉴于此 他从文献中 择其言尤雅者 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 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a 史记 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b 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c 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d 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思维过程 1 明立意 本题考查史料的价值 2 用所学 史料按价值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 出土的瓷器 钱币 化石 遗迹 历史建筑 当事人亲身经历后的口述 当事人的回忆录和日记 古代的档案 收录当事人文章的文献等都是第一手史料 而后人的著作和后人的评述 传说 故事 传奇 神话等都是第二手史料 3 获信息 传说属于第二手史料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真实 但是 需要其他史料印证 史记 属于第二手史料 关于黄帝的记录从内容不一的文献中 择其言尤雅者 很难说其准确 真实 可信 故答案为b 方法讲解 1 史料的分类其一为实物 文献 口述 图片影像史料 1 实物史料 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 如 遗迹 遗址 遗物 出土文物等 2 文献 文字 史料 一切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 如 官私史书 文书档案 地方史志 传记谱牒 文集日记 野史笔记 报刊 信件等 3 口述史料 神话 传说 故事 史诗 俗谚 遗训 回忆录 对话录 采访记 座谈录音等 4 图片影像史料 如 新闻图片 照片 纪录片等 其二为直接与间接史料 原始和转手史料 或者是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 1 第一手史料是指某历史事实发生时产生的 有些本身就是该历史事实的某些遗存 如文物遗迹 原始文件 档案等 2 第二手史料又称转手史料 它是相对于第一手史料而言的 反映该历史事实的转载或复制的史料 如历史学家的研究著作 神话传说 民间故事等 2 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几个主要因素 1 研究者的立场不同 2 研究的方法 角度不同 3 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 4 时代的局限性等 针对训练 1 一分材料出一分货 十分材料出十分货 没有材料便不出货 这话听来好像很对 没有材料你出什么货 没有史料你写什么历史 但深入追寻一下 也是有问题的 所以 不是一分材料出一分货 而是同一分材料在不同人的脑袋里 在不同时代的人的脑袋里可以出好多分货 对这段话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 史料是历史学的重要基础b 史料解读当遵循逻辑性c 史料蕴含信息有多寡之分d 史料解读具有主观差异解析 d材料强调 同一分材料在不同人的脑袋里 在不同时代的人的脑袋里可以出好多分货 说明史料解读具有主观差异 故d项正确 一分材料出一分货 十分材料出十分货 说明史料是历史学的重要基础 但这不是材料要强调的观点 故a项错误 b c两项观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 故排除 2 2014信阳二模 口述史料主要指经过口传或为后人记录而成为的史料 著名口述史家唐德刚曾说 我替胡适之先生写口述历史 胡先生的口述只占百分之五十 另百分之五十要我自己找材料加以印证补充 由此可见口述史料 a 没有可信的历史真实性b 需要与相关文献资料互证c 不能作为历史研究的依据d 是对历史真相的一种歪曲解析 b口述史料是一种重要史料 但是叙述者可能受一些因素的影响 谈到的内容常是杂乱无章的 甚至错记也是难免的 因此口述史料必然是一个采访人与叙述者的双向互动的过程 胡先生的口述只占百分之五十 另百分之五十要我自己找材料加以印证补充 也说明口述史料需要与相关文献资料互证 故b项正确 a c d三项过于贬低口述史料的作用 错误 3 2014石家庄二模 2013年 唐代才女上官婉儿的墓被发现 2014年1月 其墓志全文在最新一期的 考古与文物 期刊发表 以前史书记载上官婉儿与韦后一党关系十分紧密 而墓志则显示上官婉儿并非与韦后一伙 这印证了 a 陈寅恪的 从事物的演化和联系考察历史 探究史料 b 胡适的 大胆假设 小心求证 c 王国维的 幸于纸上之材料外 更得地下之新材料 d 梁启超的 对旧史不可轻信 十之七八应取存疑态度 解析 c材料反映地下新史料的发现对史书记载的补充作用 符合王国维的 幸于纸上之材料外 更得地下之新材料 观点 故c项正确 a项从事物演化和联系探究历史 b项从假设到求证 d项对史料的存疑均与材料无关 故a b d三项错误 史学争鸣前沿观点拓宽视角 评说科举制度 史学前沿 观点一科举制度对历史发展起消极作用鸦片战争前 一些具有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人士 如顾炎武 吴敬梓 曹雪芹等人开始对科举制度进行大胆 辛辣的批判 鸦片战争后 受西方民主启蒙思想影响的人士对科举制进行了更猛烈更深入的批判 19世纪末 康有为 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对科举制的批判尤为激烈 称其 箍人心 坏人才 毁实业 在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下 清政府于1905年正式废除了科举制 此后一个世纪 对科举制的上述评价一直是史学界的主流观点 观点二科举制度对历史发展起积极作用近年来 史学界对科举制重新评价的观点抬头 并且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 新观点认为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伟大创举 它不仅对古代中国的政治 教育 文化等多个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而且对近代以后的中国和世界的文明进步产生了推动作用 科举制实际上是近代欧洲兴起的文官制度 即公开考试选拔国家公务员制度 的源头 现在我国实行的高考制度某种意义上也是古代科举制的继承和发展 探究问题 科举制把考试和做官联系在一起 是古代中国人的首创 它存在了一千多年 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就观点二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提示 认识 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出租车外包服务合同及客户满意度提升方案
- 2025年度网络安全法合规审查与培训服务合同
- 2025年农机作业信息化设备采购与安装合同
- 住宅楼屋面防水质量保证措施
- 2025版企业移动办公APP销售与市场拓展协议
- 2025年餐饮企业能源消耗监测与优化服务协议
- 2025褚贞与张伟离婚协议书及共同财产分割协议
- 2025年风力发电场防雷设施建设合同
- 2025年联邦学习模型聚合优化考题(含答案与解析)
- 2025房地产公司内部客户关系管理与满意度提升合同范本
- 粮食商贸公司管理制度
- 水平定向钻进管线铺设工程技术规范
- 水利安全风险防控“六项机制”与安全生产培训
- 跨境电商物流风险管理-全面剖析
- IP授权合作及衍生品开发协议
- 2025年小学五年体育试题及答案
- YS/T 3045-2022埋管滴淋堆浸提金技术规范
- 大中型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要求编制说明
- 养老院房屋租赁合同
- 《酿造工艺教程》课件
- 《社会治理概论》教学大纲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