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高效整合课件1.ppt_第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高效整合课件1.ppt_第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高效整合课件1.ppt_第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高效整合课件1.ppt_第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高效整合课件1.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高效整合 一 专题连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 概念解读 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包含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 君主专制是一种决策方式 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 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从决策到行使军 政 财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 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 经济 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 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 一切受控于中央 君主专制体现的是君臣之间的关系 而中央集权处理的是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 2 形成原因 1 经济 封建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2 政治 巩固封建统治和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3 社会 人民渴望生活安定和社会稳定 4 理论 法家和儒家思想奠定基础 5 地理 中国属于大河文明 以农业为主 国土之间需要统一强有力的政府来加强管理 3 措施 调整中央机构 加强对地方控制 注重对官吏的监察 注重对官吏的选拔 加强思想控制 4 发展演变 萌芽于战国 确立于秦 巩固于西汉 完善于隋唐 加强于宋元 强化于明清 1 初步形成 战国时期 秦国商鞅变法 废分封 行县制 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 正式建立 秦统一后 为巩固统治 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确立皇帝制 确立皇权至高无上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确立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 颁布秦律 统一度量衡 货币和文字 焚书坑儒 加强思想控制 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严禁私学 3 巩固 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 解决王国问题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4 完善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 削弱了相权 加强了皇权 创立和完善科举制 扩大了官吏来源 5 加强 在中央 北宋集中军权 设参知政事 副相 枢密院 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军权 财权 在地方 派文官做知州 与通判互相牵制 在各路设转运使 管理地方财政 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司法人员 通过以上措施 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 行政 财政和司法等大权 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 加强了中央集权 6 新发展 元朝中央设中书省 设宣政院 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在地方 实行行省制度 7 空前强化 明初 废丞相 权分六部 设厂卫特务机构 设内阁 八股取士 清朝增设军机处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大兴文字狱 8 结束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5 发展总体趋势 皇权 中央权力不断集中 相权 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 6 特点 皇权至上 皇位世袭 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 宣扬 君权神授 思想文化的专制等 7 积极影响 封建社会前期 积极作用占主导地位 1 政治上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巩固和发展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2 经济上 能有效组织人力 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 兴建大型工程 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3 思想文化上 有利于封建文化的繁荣 4 民族关系上 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 8 局限性 封建社会后期 消极作用占主导地位 1 经济上 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明清时期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 政治上 君主专制 容易导致暴政和政治腐败 3 思想文化上 文化专制束缚了人民的思想 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进步 4 对外关系上 明清实行闭关政策 阻断了与世界的联系 造成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二 横向链接明清时期 中国和西欧历史的不同走向 审题不清导致的失分及对策 高考中考生失分 很多是解题技巧不够造成的 其中 审题存在的问题最为常见 1 很多考生的答案严重超出试题要求的范围 增加了答题的时间 超出部分冲淡了正确的答案 失分非常严重 2 很多考生没有注意试题的整体设问逻辑 没有注意到问题之间的递进关系 造成解答完第一问后 后面的问题无话可说的窘境 这是考生匆忙答题 审题不足造成的 比如 例题的设计 体现了 制度 问题 解决 的思路 在审题过程中要注意从命题者的角度发现试题内部的逻辑关系 科学分配答案 3 不能有效地借助试题提供的解题信息 增加了试题的难度 很多高考试题为了降低试题的难度 给出了考生解答问题的角度 但是由于审题不充分 造成考生没有发现这些信息 2014江苏单科 21 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郡举贤良 对策百余人 武帝善助对 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 后得朱买臣 吾丘寿王 司马相如 并在左右 屡举贤良文学之士 公孙弘起徒步 平民 数年至丞相 开东阁 延贤人与谋议 朝觐奏事 因言国家便宜 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 大臣数诎 汉书 严助传 材料二垂拱三年 或诬告 宰相 祎之 武 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 审问 其事 本立宣敕示袆之 袆之曰 不经凤阁 中书省 鸾台 门下省 何名为敕 则天大怒 以为拒捍制使 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 刘袆之传 材料三 明初内阁大学士 掌献替可否 意即对君劝善规过 议论兴革 凡上之达下 曰诏 曰诰 皆起草进画 以下之诸司 下之达上 曰题 曰奏 皆审署申覆 意即审查签收 上报或发回 而修画焉 平允乃行之 大典礼 大政事 九卿 科道官会议已定 则按典制 相机宜 裁量其可否 斟酌入告 明史 职官一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 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 2 据材料二 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刘袆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 敕书 3 据材料三 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 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 4 综合上述材料 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注意联系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变迁的相关知识回答 第 1 问注意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词 举贤良文学之士 延贤人与谋议 辩论 作答 第 2 问应结合唐代三省体制的运作程序作答 第 3 问第一小问应结合材料 注意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 如 掌献替可否 起草进画 等 第二小问应结合明代内阁的性质和地位说明 第 4 问应联系材料一 二 三相关信息分析作答 答案 1 举措 任用贤良文学之士为身边近臣 让他们参与议政 奏事 令其诘难大臣 2 说明 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 门下省审议 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诏令被认为是违制的 3 职责 劝谏皇帝 匡正过失 讨论历代盛衰原因和典制沿革 替皇帝起草诏令和批答大臣奏章 将九卿等议定的意见经审查后报告皇帝 说明 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中央决策机构 不能统领六部 4 策略 分散权力 权力制衡 原则 皇权至上 审题过程中注意以下步骤 1 审主题 主题是试题设计的灵魂 贯彻试题的始终 抓住主题可以有效地防止答案跑偏 增加答案的逻辑 2 审限定语一般包括时间限制 地点限制 主题限制 非选择题中几乎每一个问题都有主题限制 比如 从积极的角度分析 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 等 3 审问题语 原因 背景 内容 影响 评价 比较 归纳 等都是常见的问题语 正确理解这些问题语的内容对于正确解答试题有很大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