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岭南传统建筑防潮设计与技术.docx_第1页
简析岭南传统建筑防潮设计与技术.docx_第2页
简析岭南传统建筑防潮设计与技术.docx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5127819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编号:2012zz0071)简析岭南传统建筑防潮设计与技术brief analysis of proof moisture design and technique of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in lingnan王 静周 璐wangjingzhoulu中图分类号 tu245.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003-739x(2013)08-0071-03摘 要 岭南地区的湿热气候使得传统建筑的防潮设计与技术成为影响使用者健康和舒适的重要因素。该文分析岭南传统建筑中地面回潮成因和“防导结合”的整体防潮思想,进而讨论岭南传统建筑各个部分的防潮 设计重点:建筑上部防潮针对防风雨侵袭,下部防潮为防止地下水汽的渗透;中部则是两者兼顾。在此基础 上,详细分析了岭南传统建筑的墙身和地面两个重点部位防潮设计的构造技术。其中防潮材料的巧妙运用和 建筑构件的灵活处理,闪耀着岭南传统建筑建造者的勤劳与智慧。关键词 岭南传统建筑 防潮设计 构造技术abstract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techniques of the building proof moisture is important to health and comfort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s users under the humid climate in lingnan. the paper analyzes reasons of moisture and comprehensive ideas of the building proof moisture, and discusses various parts of proof moisture design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s in lingnan. for example, the top part is to prevent rain and the bottom part is to block ground water, meanwhile both preventing and ventilating are used in the middle part. then, paper analyzes two key parts of the proof moistur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techniques in which use of materials and constructions show great diligence and wisdom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s builders in lingnan.key words lingnan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proof moisture design,construction technique1 岭南传统建筑的防潮设计极为重要在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史上,建筑最早是穴居和巢居。后来,为了避免地面潮气对人体的不 利影响,出现了高台建筑1,从此建筑开始逐渐脱离地面。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与建筑舒适性需 求的提升,建筑防潮的营造技术也慢慢出现。在我国,岭南地区建筑防潮的迫切性与重要性远甚 于其他地区。一方面,与西方传统建筑选材以石为主不同,我国传统建筑的主体选材多为砖与 木,这些自然材料由于内部孔隙较大,对建筑防潮则非常不利。另一方面,岭南湿热气候与沿海 地理环境综合形成的湿气极大影响了居住者的身体健康。因此,生活在岭南地区的古代劳动人 民,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在传统建筑中形成了很多传统建筑防潮营造技术,既打造出舒适的生活 工作环境,又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建筑的使用寿命,展现出深刻的建筑智慧。作者信息王 静,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 硕士生导师,周 璐,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硕士 研究生收稿日期:2013-01-03图1 岭南传统建筑中的硬山屋顶图2 岭南传统建筑多采用短檐图3 岭南传统建筑中封檐板的应用图4 岭南传统建筑几乎全部采用石柱础表1 岭南传统建筑中墙身防潮设计主要使用的天然防潮材料2.2 利用“防导结合”的思路综合防潮受潮,这样才能减小材料以及其他部分构造措施的难度。岭南传统建筑防风雨的手 法包括:硬山(图1),通过突出屋顶的 山墙保护屋顶,减少暴雨台风对屋顶的影 响;出檐(图2),有效防止暴雨台风对屋 面的影响;封檐板(图3),在山墙的檩条 与桁条端部加钉封檐板,防止雨水从木端 侵入。(2)隔绝水汽对建筑下部的入侵岭南传统建筑的下部包括指建筑与土 壤相接的部分,包括地基、地面,以及传 统建筑中独 有的台基,其防潮设计的要 点则是隔绝水汽来源,防止地下潮气的 入侵。具体手法:夯实地基,有效阻止 地下水的毛细蒸发作用,克服或减缓室 内地面潮湿;设置“防潮层”,也就是 建筑建设之前在地基上铺一层砂石,砂 石导水性差、透气性良好,可以有效地 隔离地下潮气的入侵;建造台基,把建 筑建在台上面,增强房屋的坚固性与防 潮性能。2 岭南传统建筑防潮的应对问题与解决思路岭南传统建筑的防潮营造主要包含 “防”与“导”两种思路。采用“防”的 思路,主要通过材料选择与局部构件设计 隔绝水汽与建筑的接触,切断造成“回 潮”的水源,使水汽不进入建筑室内。 “防”是岭南传统建筑防潮设计的关键。 而当水汽已进入室内之后,则需要采用 “导”的思路使得建筑室内水分减少。2.1 地面回潮形成的原理岭南地区的天气属于典型的湿热气 候,常年炎热、潮湿多雨。由于受热带海 洋气团和赤道海洋气团的控制,岭南地 区春夏两季多有台风暴雨,尤其以珠江流 域最为严重2。在多雨季节,岭南地区的 降水量和空气湿度骤增,建筑中常常出 现“回潮”现象,首层地板上大量“出 水”,室内的衣物、棉被等物品也会因吸 收潮气而“发霉”。出现回潮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湿热 气候下,当温度较高的潮湿空气遇到温度较 低的密实地面,若地面表面温度低于空气露 点温度,水蒸气就会结露产生冷凝水,地面 出现细小水珠(即泛潮)。其次,沿海地区 的地下水受海水补给,地下水位高,而大量 降雨使得地下水位进一步上升,地下水返到 表面上来也会造成地面回潮2。3岭南传统建筑的整体防潮设计岭南传统建筑的防潮处理,是基于建筑整体的,一种非机械、非工业化的材料 运用与构造设计的营造技术。(1)避免雨水对建筑上部的侵袭岭南传统建筑的上部包括与天空相接 的屋盖等部分,常年受到雨水侵袭,主要 进行防风和防雨设计。防风雨与防潮紧密 关联,是岭南传统建筑隔绝水汽来源的重 要部分。因为,一旦上部屋顶的雨水渗透 被有效降低减少,室内木结构自然就不易huazhong architecture72类型物理性能建造特点三合土墙拥有良好的隔热、防潮性能,尤其能很好地对付水灾4。岭南传统建筑使用的三合土多以红色砂粘土为基本原料,加人适量的蚝灰和砾 石,就地取材,造价低廉。青砖空斗墙自身是良好的防水材料,加之岭南特殊的砖墙构造,从而取得更好的性能4。岭南传统工匠砌筑砖墙时,多用五顺一丁或七顺一丁法,在砖墙中部形成一道 空气隔离带,这层空气隔离带, 能有效 地隔绝外界的潮湿空气,以保持室内砖 墙面的干燥。蚝壳墙材料自身防潮防虫性能良好,还是一种自防热材料5。岭南沿海盛产蚝,当地居民就地取材,收集并利用废弃蚝壳建造房屋(图7)。珊瑚石墙多孔,透气性和防潮性能良好6。珊瑚石块砌筑而成。图5 首层木柱,二层石柱图6 一半石柱,一半木柱图7 防潮防虫性能良好的蚝壳墙(3)综合处理建筑中部的防潮问题作为建筑的主体,岭南传统建筑中部 包括建筑墙身、柱子等部分,既需防雨又 需隔水汽,是防潮设计的难点,解决手法 种类众多。中部防潮设计立足建筑材料的选择。 石材通常被用在柱础、台基、栏梁等部位。 石材的运用灵活多变,设置方式多依照受潮 的难易程度而定。在岭南传统建筑中,几乎 所有的柱子都采用石质的柱础(图4);临 水建筑的木柱通常用石柱代替;通常首层用 石柱,而其他层仍为木柱(图5);在容易 受风雨侵袭的檐柱,和天井周围的廊柱设置 石柱。还有一种较为特殊的情况,即半石柱(图6),其灵活的设计在提高了柱子的防 潮性能的同时,节约了建筑建造的成本。 木材也是常见的使用材料,但需要采用受 潮后不易腐烂、变形、被蛀蚀的类型。中部防潮设计注意保护易受潮的节 点。通常对防潮性能薄弱细节和节点,进 行涂抹防潮材料、加固防潮节点与采用防 潮性能较好的材料等方法。搁在外墙上的 桁、梁端部,梁与柱的交接处,飞椽头, 檐柱等易腐部位,采用浇涂桐油的方法来 防腐;屋角梁檩、中脊栋檩、阴沟水槽、 吻下木料等地方,腐真菌易于繁殖,可在 中脊和吻下的木料周围放有木炭;老角梁 和仔角梁等常年受风雨侵袭的部位则采用 较耐腐的木料4。中部防潮设计需要良好的室内通风。在岭南传统建筑中,室内一般净高较高, 有利于通风透气,保持阴凉干爽。而且, 绝大多数室内的顶部露明造,不施天花, 以免潮气滞留,从而保护木梁架和木楼 层;极少数施天花的,也有在天花板留若 干镂空的金钱眼和镂空的花边,以通风透 气,散热防潮4。4岭南传统建筑防潮设计的重点部位(1)墙身构造的选材与设计墙身设计是岭南传统建筑防潮设计中参考文献1肖大威.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动力新说论防潮与古代建筑形式的关系. 新建筑,1986(5):67-69.汤国华. 岭南传统建筑适应湿热气候的经验 与理论.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2. 林其标,林燕,赵维稚. 住宅人居环境设计.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陆元鼎,潘安. 中国传统民居营造与技 术2001海峡两岸传统民居营造与技术学 术探讨会议论文集.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 版社,2002.刘习康. 蚝壳墙传热系数现场测试研究. 建筑 节能,2012(12):31-33.陈小斗. 广东徐闻珊瑚石乡土材料建构艺术 研究.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肖大威. 中国古代建筑防潮措施研究(三). 古建园林技术,1988(8):36-37.的重点与难点。墙身防潮设计手法主要包括运用天然防潮材料和采用导水性差的材 料抬高墙身。最常见的运用天然防潮材料 的墙身构造有三合土墙、青砖墙、蚝壳 墙和珊瑚石墙等,表1对四种常见类型的 物理性能与建造特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比较。利用导水性差的材料抬高墙身,则 一般需要在墙裙部位进行加固处理。常用 的加固手法是铺设条石。由于条石的抗撞 击、防水、防潮、防风化能力都大大地超 过墙体自身,从而取得良好的防潮效果。(2)地面构造的选材与设计岭南地区气候潮湿,传统建筑在设计 地面构造时,一方面要考虑地面与地下直 接接触,易于吸水的特点;另一方面需要 关注面层材料的选择,如果选材不甚合 理,潮湿的空气很容易在地面凝结成水。 合理的材料以多微孔材料为宜,这类材料 对湿空气有良好的呼吸作用,利于保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