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族民间传说与其文化特点.doc_第1页
拉祜族民间传说与其文化特点.doc_第2页
拉祜族民间传说与其文化特点.doc_第3页
拉祜族民间传说与其文化特点.doc_第4页
拉祜族民间传说与其文化特点.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拉祜族民间传说与其文化特点 赵娜(兰州大学 文学院 2010级 汉语言文学专业二班 校园卡号:320100930480)摘 要 拉祜族是我国云南省特有的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主要居住于云南西南部澜沧江两岸的山区。我国各个民族不论是物质力量、精神力量,还是具体的文学作品都有其各自不同的表现,拉祜族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有着自己的社会文化特质。本文将通过对拉祜族民间传说的解读,浅析其民间传说中所蕴含的文化特点。关键词 拉祜族;民间传说;文化特点1、 绪论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国家,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创造了极其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拉祜族是典型的山地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省西南地区的普洱、临沧、西双版纳、红河、玉溪等州市以及缅甸、泰国、老挝、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新中国成立前,拉祜族人口约12万。新中国成立后,人口有较大增长。根据2000年统计,云南省拉祜族人口已有44.7631万。人口分布主要是集中在澜沧江两岸的普洱、临沧两市。拉祜族分两大支系,即拉祜纳支系与拉祜西支系。拉祜族本无文字。20世纪初,外国传教士为了便于传教活动,设计了一种用拉丁字母拼写的文字,印刷了一些宗教书籍。1957年,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会同云南省有关单位,对拉祜语进行了全面普查,确定了以拉祜纳方言为基础方言、拉丁拼音文字为主的拉祜族文字方案。拉祜族的文学基本上是民间口头文学,主要是通过歌唱和讲述的形式代代相传。其文学形式多种多样,均保持着鲜明的民族风格。其中,民间传说在拉祜族民间文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人们常将民间传说称作“口传的历史”,是人们历史观点、历史情感的重要载体。拉祜族的民间传说涉及了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人们展现了一幅不同历史时期下的社会生活的历史画卷。万建忠先生在民间文学引论中认为传说是属于“社会叙事”这一类的,而叙事和记忆是相互支撑的。所以,传说是一个族群对于某一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公共记忆,也是口传记忆中的族群认同。本文将通过对拉祜族民间传说的研究,了解拉祜族人民的公共记忆与族群认同,最终探讨蕴含在其民间传说中的民族文化特点。二、民间传说与神话以及民间故事的简单区分拉祜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社会发展比较缓慢的民族之一,它长期处于原始氏族社会,特别是母系制社会尤为漫长,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社会形态仍处于向封建社会的转变期。作为反映原始氏族社会中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的民间文学,它更具有传奇神秘色彩。拉祜族先民为求生存,图繁衍,在漫长的艰苦岁月中,通过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在不断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创造了大量的精神财富。其民间文学蕴藏丰富、异彩纷呈,是拉祜族社会发展中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经济、传统文化的结晶。在拉祜族简史这本书中,作者将拉祜族的民间文学从体裁上分成了古诗歌、民歌、传说故事、寓言、笑话、谚语、儿歌等几类。而在中国民族民间文学中又将拉祜族的民间文学分成了史诗与叙事长诗、民歌、民间故事这三类,其中,作者将民间传说、神话、民间童话、民间故事都放在了民间故事这一类。对于我目前找到的这两种分类方法,我比较赞同第一种。对于民间传说和民间童话,比较容易区分。而对于神话和民间传说及民间故事,区分起来则是有难度的。对于这三者之间的区分,我比较同意万建中先生在民间文学引论中的解释。传说和神话不同,主人公是人不是神,很神话相比较起来,现实性相对增强,可以说是世俗的。在功能上,神话世界是最基本的概念和东西的来源;传说所解释的内容是次要的、地方性的。在传说与民间故事的区分上,日本民俗学家柳田国男写到:“传说与民间故事有何区别?若要回答此问,民间故事宛如动物,传说类似植物。民间故事奔走于四方,因而无论到何处,都能窥见其相同的姿态;传说扎根于某一土地,并不断成长壮大。雀、鸥之类均长者同一脸颊,但梅、山茶等的每一株却是枝势迥异,容易识别。可爱的民间故事的小鸟,多数在传说的森林、丛中建巢,同时,把芳香的各类传说的种子和划分搬运到远方的也正是它们。”所以说,传说是依附于地方的某一传统的。对拉祜族民间传说的研究可以让我们深刻理解拉祜族的本土文化特点。三、拉祜族民间传说解析与其文化特点云南许多民族经历原始社会时期较长,传说中相当的内容都与氏族、部族的生活习俗相关。在民间文学引论中,万建中先生将民间传说进行了分类。共分为人物传说、历史传说、风物传说、新闻传说四类。根据这一分类,我有针对性的探究了其民间传说。例如,在拉祜族的民间传说中,风物传说居多。芦笙的传说、“新米节”的传说等就属于风物传说;祝布路、札努札别等属于人物传说;根古属于历史传说。其中,拉祜族的民间传说中没有新闻传说这一类。1、风物传说是对一个地方人工或自然景物形象的一种想象性叙事,是对某些风俗习惯的诠释。风物传说具有浓厚的地方性和民族性,各地民众都认为它们所传承的地方风物传说是本地特有的,因而在讲述时都会表现出浓郁的对乡土的热爱与自豪的情感。在拉祜族的民间传说中,风物传说相比较而言数量最多。它又可分为地方传说、物产传说和风俗传说。泸沽湖的故事就属于地方传说,芦笙的传说属于物产传说,火把节的传说、“新米节”的传说等就属于风俗传说。(1)、在风俗传说这一类传说中,我们更容易了解到拉祜族所特有的传统文化。火把节,拉祜语称密格度。据清道光普洱府志中说:“苦聪(拉祜族支系拉祜西)以六月二十四为年,至期烹羊豚祀先,醉饱歌舞.”在拉祜族民间文学集成中,火把节的的来由是和拉祜族的天神厄萨无关的。勐糯山上住着一个善人和一个恶人,恶人生的丑陋不堪,如同魔鬼一样。每到六月二十四日晚上,他就出来吃人的眼睛。善人长劝恶人不要吃别人的眼睛。但是恶人不听善人的规劝。善人找来田螺代替人的眼睛给恶人吃,但这一天,善人没有找到田螺。便设法买到一只山羊,但这只山羊却没有角。善人便用蜂蜡做了角准备送给恶人。晚上,善人把腊角点燃,叫山羊去找恶人,山羊满山遍野的转着跑,火照亮了山谷各处。恶人见状以为人们拿着火把来找他了,便躲在了洞里,最后被淹死在了洞里。从此,每到六月二十四日这天,拉祜族村村寨寨的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手拿一束束松明火把,热闹非常的走到山野和田边,让火把组成神奇壮观的火海,把四处照个通明。久而久之,这一天便成了拉祜族人民的喜庆节日。在这一传说中,羊这一动物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在拉祜族的传说中,羊曾帮助过苦聪战胜邪恶。所以对于善人为什么给恶人买的是羊而不是别的什么动物这个问题,我想答案也就不言而喻了吧。关于火把节的来历还有另外两种说法:一种说,厄萨为了忤逆不肖子孙扎努扎别,把太阳月亮都收藏起来,天下一片漆黑,使扎努扎别无法生产生活。为战胜黑暗,扎努扎别用松明火把绑在牛角上耕田种地,种完了全部庄稼,从而便以六月二十四日为火把节。另一种说法是厄萨给了拉祜族粮食种子和农具,并教给他们如何种植,拉祜族才有粮食吃。为感激厄萨,在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祭祀厄萨,这样厄萨才能保佑他们有个好收成。当他们种下的庄稼长势良好,早熟作物成熟时,决定祭祀厄萨,此时正是六月下旬,月亮消失期,他们以松明火把照亮迎接厄萨前来参加庆祝活动,便形成了六月二十四火把节的习俗。这两种说法的共同点都是跟拉祜族的天神厄萨有关。拉祜族原始社会时期极为漫长,直到近代仍处处由原始向封建的过渡时期,其社会意识形态中的宗教信仰是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明末清初,汉传佛教传入拉祜族地区,与拉祜族传统的原宗教相结合,形成“政教合一”的组织形态,对拉祜族的社会进步产生了重要影响。“厄萨”,译意为最大的神,天神。他是拉祜族中无论是拉祜纳支系还是拉祜西支系,都共同崇拜的造物主和守护神。拉祜族创世史诗牡帕密帕中说:在混混沌沌的宇宙中厄萨诞生,具有无穷的智慧和力量。他和他的使者织天网地网,竖天梁地梁,造日月星辰、山川林木和自然界万事万物,还种葫芦育人种。教会人们种粮食吃、做衣穿,教会他们生活,先民们视厄萨为衣食父母。所以,我们不难看出拉祜族人民对于厄萨的崇拜。在他们眼中,厄萨可以逢凶化吉,是救苦救难的。这种厄萨崇拜,除了可以在火把节的这两种由来的说法中看到之外,一般的风俗传说中也是非常常见的。新米节也是拉祜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新米节的第一碗新米饭是要专门献给厄萨的,为的就是感谢厄萨教会他们种粮食,使得这个民族可以生存下去。 (2)、各地丰富多彩的物产,都是广大民众的创造,民众用许多优美的传说加以歌颂。譬如蒙古族马头琴的传说,江西景德镇瓷器的传说等等。在拉祜族的民间传说中,有关拉祜民族的民族乐器芦笙的传说也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在牡缅密缅,有一对老年夫妇, 生下五个儿女。为了生活,孩子们都不在身边,有的打猎去了,有的采野菜去了, 有的捉鱼去了五个儿女分散在五个方向, 就是过年、过节,年老的父母也叫不回心爱的儿女。于是,老俩口就动开了脑筋。他们从山上砍回野生的“波搭”竹,做成五支竹管,竹管的底端还削出簧舌,用嘴一吹,竹管就会发出优美、明亮的声音来。他们又从竹楼的棚架上,选了一个漂亮的葫芦, 掏空里面的籽粒,将五根长短不一的竹簧管捆在一起, 插在葫芦膛中 他们又到树林里,找到一段空心的鼻涕木,一头粗、一头细,正好做个吹嘴,粗的一头与葫芦把套接,细的一头就做吹气口。于是,芦笙做好了, 五个管可发出音高不同的五个音响,合起来可以吹出拉枯调子, 又悠扬,又响亮。老俩口可高兴了,他们在“桃花和李花开放的时节”,吹起了芦笙,五个儿女在很远的地方, 就听到这谐和、悦耳又新奇的音响,并且发觉这声音是从家乡的方向传来的,于是就从不同方向跑回了家, 全家人团聚了。他们欢天喜地,吹起芦笙跳起舞。此后,每逢节日大典,总离不开芦笙,芦笙也就成了拉祜族喜爱的民族乐器。另一种说法是:古老的拉枯族史诗牡帕密帕中说,天神厄莎的两个助手扎罗和娜罗,找到了天上丢失的宝葫芦, “ 葫芦人从洞里爬出来, 一男一女笑哈哈。”“男的叫扎笛, 女的叫娜笛。”“ 扎笛心灵手巧, 天天做着石斧、竹刀。扎笛砍来最好的饱竹做芦笙. 吹起芦笙象布谷鸟欢笑。”据说拉枯族从此就有了芦笙。 从拉祜族芦笙的这两种传说中,我们可以 窥见到先民创制芦笙的一些线索以及一些与芦笙有关的拉祜族的特有的民族文化特点。芦笙又称“葫芦笙”,是拉祜族传统的民族乐器。据清道光云南通志记载:“倮黑(今拉祜),聚时亲戚会饮,吹笙为乐.”拉祜族的男性,从七八岁时候起就开始学吹芦笙,几乎是人生的必修课程。芦笙的曲调丰富多彩,广泛地运用于民间舞蹈中。“芦笙舞”就是以芦笙为伴奏的拉祜族传统舞蹈。拉葫芦笙的制作,各地大体一致,只有葫芦的大小,笙管长短的区别。大芦笙音深厚沉闷,小芦笙音清脆高昂。除了这些,拉祜族人民吹芦笙也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是每年秋后“火把节”开始,到来年春耕下种时止。当地民间有句俗语:“谷子黄,拉祜狂”。从芦笙的这一传说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拉祜族的传统习俗,还可以从中看出拉祜族人民浓郁的思念故土情结和奋进不息的民族精神。而这在地方传说中也可以感受到拉祜族族人民不息的对故土的向往和对先辈不凡历程的缅思。2、在人物传说中,领袖伟人、社会名流、演艺明星、奇人异才等等,都可以成为当代民间传说的主角。拉祜族的民间传说扎努扎别塑造了一位敢于向天神挑战并与之进行斗争的巨人英雄形象。传说古代拉祜族有个巨人,名叫扎努扎别。他站起来像座高山,一次要吃几石米。他力大无穷,干起活来无人能比。他为人公道,仗义勇为。所以,人们都佩服他,崇拜他。他很勤劳,常常同群众一起不分昼夜的开荒种地且年年获得好收成。向来独尊的天神厄萨对扎努扎别在群众中越来越高的威信深感不安和气愤。于是,厄萨就对人们说,世上一切都是他创造的,人们必须把一切好东西奉献给他。扎努扎别认为这并不公道,便领导人们拒绝向厄萨交纳贡物。这下便惹恼了厄萨,他千方百计要害死扎努扎别。最后,扎努扎别在跟厄萨经过一番斗争后被残忍地害死了。这一传说在拉祜族的民间传说中是比较特殊的。拉祜族人民利用它们丰富的想象里创造了扎努扎别这一英雄形象,体现了英雄崇拜的观念。达到一种心灵上的慰藉,以摆脱心中沉重的压力与负担。扎努扎别最有价值的我认为就是对神灵的否定、反抗和自我意识的提高。但除此之外,这一民间传说中也含有落后的东西,所以使得扎努扎别成为了人与神的统一体。但拉祜人民对于自我的肯定,对于自然的探索的趋势是不能否定的,而这一趋势在拉祜族的发展历史中是非常重要的。3、拉祜族的历史传说在起民间传说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通过历史传说,我们对于拉祜族会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历史传说主要是指关于民族或地方遥远历史的记忆和重大历史事件的传说。拉祜族民间历史传说根古反映的就是拉祜族迁移历史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一个民族的迁移历史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它,可以追溯民族的发源地、了解民族的发展历程。根古中叙述道:“北氐”“南氐”是拉祜族祖先创建的寨子,“牡必密必”是拉祜族人古老的故乡。后来,外族人渐渐多起来,拉祜族人民不愿打仗,便朝着南方搬迁, 他们来到了“锁达厄平耻, 麻达莎平耻”,这是天神厄莎原来居住的地方。当初森林茂密, 如今四周变成了“密尼多可”黄土地, 不得已就往前走。走了三年零三个月, 来到一条江畔, 传说这就是厄莎天神炼太阳、月亮的地方, 叫“杠拉罗拉卡密”。接着又找到一个新地方“阿沃阿戈东”。这个寨子的名字还是叫“北氐”“南氐”。过了很多年, 因战争又寻找到“糯弄糯谢”,后因狩猎而发现“牡缅密缅”这块宝地。最后,又来了不少外族人,在一场战斗中,哥哥受伤了,在他死之前用了三支祖传的箭射向南方, 箭落的地方,就是他们安家建寨的地方。从这一传说中, 我们可以了解到: 拉祜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古老的民族, 历史悠久。历史学家认为: 拉祜族先民属古代羌人族系。据考证, 从古至今, 拉祜族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由北向南的漫长的迁移过程。然而, 由于历史的原因, 这个民族没有文字, 不能把其古代的历史及其迁移情况记载下来, 只能铭刻在心里,口头一代代传下来。根古生动曲折的故事内容与简洁朴素的语言不仅利于它的传播,也让人印象深刻。如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时,用到这样的句子: “这里天空如锅底,坝子又大又平如手巴掌。这里土地肥沃,河里鱼肥,森林里野兽多,苦一天够吃十天,苦一年够吃十年,就象江边的酸蜂一样,过着富足的日子”;描写狩猎生活时说:“白天撵山,晚上下扣子”;描写采集生活的话有:“女人下河捞厄莎炼太阳的碎金子、炼月亮的碎银子。”这些语言不加任何雕琢和装饰,最大限度地表现出生活本身的美, 从而使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如兄妹消除误会后的相思之情, 用朴素而生动的语言描写到:“妹妹在火塘里烧起了干牛粪, 火烟飘到了坝子头,哥哥闻到后,心知妹妹在想他。哥哥把响篾装在饭盒里, 然后顺着江水漂下去, 妹妹捞上饭盒打开看, 心知哥哥也在思念她。”这段描写运用丰富的想象, 体现了拉祜族优美的风俗画, 洋溢着朴素的自然美。而用火烟来传递相思之苦, 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