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序和跋 同步练习语文版下册.DOC_第1页
《家》的序和跋 同步练习语文版下册.DOC_第2页
《家》的序和跋 同步练习语文版下册.DOC_第3页
《家》的序和跋 同步练习语文版下册.DOC_第4页
《家》的序和跋 同步练习语文版下册.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家的序和跋【同步达纲练习】.课后巩固练习(90分钟100分)一、基础题(16分)1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2圈出句中的错别字,并在句后的括号里改正。(3分)黄土高原气候干躁,地面的岩石在风化作用下不断地破碎成粗细不等的棵粒。每遇大风,往往风卷沙尘,遮天蔽日。( )( )( )3下列各项中哪一个不能表达无奈的感伤心情( )(2分)A洋人直抵我们的炮口,用一支鹅毛沾水笔便塞住我们的炮膛。B发现无数更好的目标,可惜我已无箭可射。C你住的那小小的岛我难描绘,难绘那儿的午寐有轻轻的地震。D常常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4修改病句。(每句改一处,改在原句上)(3分)(1)他对自己能否学好电脑,充满了信心。(2)小强和小明赛跑,他比他跑得快。(3)目前,广大群众的环保观念比较淡薄,确实需要大大提高。5下列景物的描述,何者最能表现出肃静的气氛( )(2分)A一阵大雨过了,那黑云边上镶着白云,渐渐散去。B灯烛飘摇,烟气袅袅,龛座上的神像仿佛陷人阴影中沉思。C一片白花映着带水气的斜阳,像一条粉红绒毯,做了上下两个山的垫子。D天上的乌云向四面扩张着,猛兽似的把蔷薇色的云朵一块一块地吞噬掉。6下列文句,何者运用了反语这种修辞方法( )(2分)A放榜之后,我们像一只只刚脱落自己的小青蛙,四处呱呱叫。B在这时候,即使两角钱一壶茶,我们也不嫌贵了。C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D这只是开始,往后的工作还多着呢,你又不是不知道。7“那荷花精神、颜色,无一不像;只多着一张纸。就像是湖里长的,又像才从湖里摘下来贴在纸上的。”上文所述,可用下列哪一个成语来形容( )(2分)A亭亭净植B栩栩如生C春意盎然D画中有诗二、整体感悟(20分)1整体把握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0分)(1)“这次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家的时候,我本想重写这本小说。可是我终于放弃了这个企图。”为什么?(5分) (2)作者认为家的缺点是什么?(5分) 2结合课文,理解句子的含义。(5分)(1)“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为什么?(5分) (2)“家已经尽了它的历史的任务了。”为什么这样说?(5分) 三、课文阅读题(13分)阅读序的第四段,回答问题。1“这激流永远动荡着,并不曾有一个时候停止过。”这里作者把什么比作了激流?(2分) 2“这一切造成了一股奔腾的激流,具着排山之势,向着惟一的海流去。”这里,“惟一的海”指什么?(2分) 3从这一段文字中,你体会到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3分) 4“这惟一的海是什么,而且什么时候它才可以流到这海里,就没有人能够确定地知道了。”这句话,你又悟出点什么?(3分) 5你能写一个有关生活的比喻句吗?和同桌比一比,看谁写得准确生动。(3分) 四、类文阅读题(15分)朱自清卷序言 林非喜爱和熟悉朱自清散文的读者,可以说是相当不少的。大概会有许多人,从各种本子中读到过他最为著名的背影,而大凡阅读过这篇散文的读者,又总会多少触动自己感情的弦索,从而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为什么一篇只有千余字的短短的散文,会产生出这样的力量来呢?它的奥秘究竟在什么地方呢?俄国作家高尔基谈到在自己的少年时代,读完法国作家福楼拜的小说一颗单纯的心之后,曾被这个朴素的故事感动得如醉如痴,多次把书页摊开在阳光底下,想从字里行间找出使自己激动的奥秘。背影比起福楼拜的那篇小说来,篇幅要短小得多,情节要简单的多,然而它们同样折射出一种强烈的打动读者的情感,这就是十分明了易懂的奥秘之所在。背影所以能够感动读者之处,恰巧在于朱自清善于运用质朴、鲜明和细腻的文字,洋溢出一股诚挚而又深沉的感情。我们常说散文最要紧的是应该抒发真情实感,背影就相当卓越地表现出了这一点。朱自清着力刻画体魄衰颓的老父,执意要去火车站为自己送行,到达后又絮絮叨叨地操心他的行李,再三嘱咐他一路平安。最感人的一笔是为了替他购买路上解渴的橘子,竟在月台旁支撑着身躯上下攀援,正是这个动作很艰难的背影,活泼泼地写出了老父对他深沉的爱。只要是写出真挚的感情,这篇散文就一定会打动读者的心。背影这个成功作品的关键,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我们曾见到过不少的散文,有的确乎也想惊涛骇浪般地倾泻自己的感情,却因为表达的并非真情实感,而是虚情或矫情,因此这些作品就不可能取得成功,尽管在一段时间之内,受到较多的推崇,却不会真正地活在读者的心里,很快就消失了自己的影响,而像背影这样充满了真情实感的文章,却在问世后的几十年来,始终被广大的读者所钟爱。(片段)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2分)摊开( )矫情( )2解释下列加粗词语在句中的含义。(2分)(1)有的确乎也想惊涛骇浪般地倾泻自己的感情。 (2)尽管在一段时间之内,受到较多的推崇,却不会真正地活在读者的心里。 3这篇序言以背影为例,告诉了我们写散文的成功之处在哪儿?(3分) 4背影着力刻画的是父亲什么时候的背影?(2分) 5通过学习这篇序言,你领悟到写作成功散文的奥妙了吗?请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谈一谈。(4分) 6作者认为散文写不好的主要原因在哪儿?(2分) 赏析:这篇序言从背影为什么会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感动读者的原因,以及和其他一些出文作家相比较等方面,用生动、朴实的语言为我们诠释了背影在问世后的几十年来始终被广大的读者所钟爱的原因。既告诉了读者背影的大概内容,也引发了人们与反省。与课文类比:相同点:本文与课文都大概的介绍了作品的一些内容,如课文中家的一些人物,本文写的是父亲的背影。不同点:本文重点在分析背影之所以打动读者的原因,而课文主要是交代自己青年时期的思想,以及对家的一些客观评价,冷静思考。五、中考题(16分)元宵节俗古人以月亮的变化作为记时的历法依据,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太阳历的历法体系。太阳历将正月定为一年之首月,正月初一为元正,正月十五晚上升起的自然是新年的第一轮圆月,这就是元夕(元宵)的意义。元夕处在新岁之首,其地位因此超过一般的望日(月圆之时)。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虽然太阳历颁行之后,元宵节俗有了发展的契机,但作为一个民族大节,它的出现还要有适宜的社会历史条件。据一般的文献资料与民俗传说,汉武帝正月初入夜祭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以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西域记称印度摩竭陀国正月十五会聚僧众,“观佛舍利放光雨花。”东汉永平年间,明帝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元宵的节俗意义与岁首密切相关,这不仅因为它在时间上与元旦连接,是年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它传承了古代太阳历的岁首部分习俗,因此在元宵节俗中年味浓郁。如果说春节是一台由家庭向乡里街坊逐次展开的社会大戏的话,那么元宵节就是这台大戏的压轴节目,它是社会民众情感、意愿、信仰的集中表现。“闹元宵”之闹,就生动地映射出元宵节俗活跃的文化精神。“东风夜放花千树”,元宵的锣鼓、元宵的灯火、元宵的游人编织着元夕的良宵美景,构成了中国传统节俗的独特景观。1请说出元夕(元宵)的意义。(3分) 2元宵节俗的形成经过哪几个阶段?(3分) 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元宵节俗形成的?请在原文中用“ ”画出标志性词语。(4分) 4中国是有着悠久民俗文化的国家,陈元宵节外,请再描述一个传统节日的独特景观。(6分)(在描述中若能运用相关诗句恰当表达的话,加1分) 六、创新片段作文题(20分)考试,常常会使人想到答卷子、考听力、作文等。实际上,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考试”在等待和检验着你。春游的路上,温馨的家里,值日扫除,动手动脑,面对外国友人,针对社会不良现象时时处处有检测我们的学识、道德、能力的“考试”。请以“特殊的考试”为题目,写一篇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要注意打开思路,选好写作素材。300字内。.合作探究题通过学习本课,和小组同学探讨一下学习本课的收获。小幽默对话甲:“只有蠢材才会肯定一件事,聪明人是万事疑惑的。”乙:“你能肯定吗?”甲:“当然!”参考答案.三、1家描写了二十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的生活,通过梅、鸣凤、瑞珏三个女子的血泪悲剧,沉痛地控诉了封建制度对年轻生命的摧残,深刻揭露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其腐朽没落,同时热情歌颂了青年一代民主主义的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2序表现了巴金与黑暗社会搏斗,征服生活的积极进步的思想倾向,跋表现了作者更冷静,更成熟,能够更全面更客观地看待自己的作品。点拨:理解文章内容,才能把握作者的思想。3虽然对前途有点蒙眬,有些迷茫,但征服生活的信念不变,与生活搏斗的思想不变。点拨:把握文章的主题,才能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思想。4表述自己的创作动机。.一、1黑暗 孤独 绝望 激流 乱山碎石点拨:要多读课文,熟读课文,这类题便可迎刃而解。2(1)巴金 李芾甘 浙江嘉兴 成都 点拨:著名作家要熟悉,课下注释要牢记。(2)家 春 秋 雾 雨 电 点拨:名家作品要了解,注意平时的积累。二、(二)1自己的创作动机。 2给年轻的读者指出一条路。 3我没法掩饰二十二年前自己的缺点。 我还想用我以后的精力来写新的东西。 4青春是美丽的东西。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理解、掌握的程度,做这类题,熟读课文是关键。.1家的序写的是作者自己青年时期的思想;家的跋表述了当时写作家的创作动机。点拨:理解文章是关键。2把生活比作“激流”,对生活是积极的、“征服”的态度。点拨:了解、熟悉课文是正确回答的关键。.一、1A 点拨:B中附“和”应是(h),C中“掣”应读ch,D中“瞠”应读chng。2躁(燥)、棵(颗)、敝(蔽) 点拨:注意汉字的表意性,就不会写错了。3C 点拨:注意句子表达的感情。4(1)把“能否”中的“否”去掉 点拨:能否是肯定与否定两项,而后边的“充满了信心、只是肯定,两项与一项不能搭配,所以去掉“否”。 (2)把前一个“他”改成小强或小明。 点拨:“他比他”是谁比谁?指代不明。 (3)把“提高”改成“增强”。点拨:观念和提高不搭配。5B 点拨:看句子所描写的是什么环境。6C 点拨:表面是说父亲思想落伍了,真意是表达自己的歉疚之心。7B 点拨:理解成语的意思与句中表达的意思。二、1(1)因为我没法掩饰二十二年前自己的缺点,而且我还想用我以后的精力来写新的东西。(2)作者看来,家缺少冷静的思考和周密的构思,没有更明确的给年轻的读者指出一条路来。2(1)因为青春代表着年轻,她可以让我们体会生活,理解生活,征服生活,改变生活,因为年轻,我们敢于和命运抗争。点拨:要结合家和本文来仔细体会。了解家的内容是关键。(2)在“五四”之后,家曾经激励了无数年轻的生命为命运而抗争,为前途而抗争,现在全国已经解放,人们都过上了自由的生活,所以说家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了。点拨:结合写作本文的时代背景来分析。三、1把生活比作了激流。 点拨:结合前后文理解。2“惟一的海”是一种理想的生活、自由的生活、幸福的生活。点拨:结合前一个比喻:把生活比作了激流来分析,就好理解了。3是一种乐观的、积极向上的、征服生活的人生态度。点拨:注意理解文章的意思,整体把握作者所表达的感情。4意思是什么时候能够实现美好的理想,就无从知道了。这其中也透出作者对前途的迷茫。点拨:题与题之间环环相扣,不要独立地去分析一个问题,要整体地去看。5生活犹如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在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四、1tn 点拨:不要误读为tn jio 点拨:不要误读为jio,按“强词夺理”解释时“矫”读jio。2(1)感情很快、很强地流露出来。 (2)十分推重。点拨:一定要把词语放到句中要理解,结合前后文,不可单独去解释。3只要是写出真挚的感情,就会写出成功的散文。 点拨:从文中找答案。4父亲为了替他购买路上解渴的橘子,竟在月台支撑着身躯上下攀援时候的背影。点拨:这类问题要从文中找答案,好多题目的答案,文中就有原话,本题即如此。5要想感动读者,首先要感动自己,所以选材非常重要,要选自己熟悉的,令自己感动的内容去写。6表达的并不是真情实感,而是虚情或矫情。 点拨:从文中找答案。五、1太阳历将正月定为一年之首月,正月十五晚上升起的自然是新年的第一轮圆月,这就是元夕的意思。2先声阶段。确定阶段(真正作为民俗节日阶段)推动阶段。扩展阶段(答或都可以)3时间顺序汉武帝正月初八夜,汉魏以后(东汉、东汉永平年间)4略。 点拨:开放性题所描述的能抓住以下几点即可。是中国传统节日。有节日特征。有描写性的语句。六、作文思路:要抓住题目中的“特殊”二字,在这里做文章。既然是“特殊”就不同于一般的考试,所以要展开思路,勇于创新,另辟蹊径,选好素材。其次要对人物的动作、心理、语言进行描写,抓住“考试”这一限定的范围组织材料。另外还要注意适当的议论和抒情,因为这是画龙点睛的部分,对点明中心非常有益。例文:特殊的考试大课间,我把窗户打开了。今天的天可真够热的!我站在窗前,观察操场上的情景,同学们有的在玩篮球,有的在跳立定跳远,突然,两名男生追赶着跑了过来,在学校的玻璃橱窗前打闹了起来,万一撞到玻璃窗上,不把玻璃打坏?我看着心急,就冲着下面喊了起来:“别打闹了,小心玻璃!”我连着大喊了两声,那两名男生开始寻找声源,抬头看到了我,又看了看对方,笑了,冲着我,说了句:“谢谢啊!” (点评:从小事入手。)短短的一幕,我得到了很多,一是保护了学校的财产不受损失,二是得到了同学们诚挚的谢意,主要还测试了我的思想,这真是一次特殊的考试。(点评:最后点题!)总评:能抓住生活中的小事去写,真实而富有情趣。.可以写自己的思想认识,可以介绍作品的内容,也可以写自己对作品的看法。教学内容:家【课前准备】一、生字识记袅(nio):细长柔弱。如:袅娜。如:不屑一顾。馨(xn):散布得远的香气。如:馨香。憩(q):休息。如:小憩。屑(xi):1碎末。如:木屑。2琐碎。如:屑屑。本文取此义。3.认为值得(做)。曳(y):拖;拉;牵引。如:曳光弹。二、词语识记琐屑:琐碎。休憩:休息。 多用于形容流浪异乡的人。祝祷;祝愿祷告。 黯然失色:没有光彩,失去色泽。陶冶: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冥想:深沉的思索和想象。 萦绕:萦回。举目无亲:指人身边没有一个亲人。【预习效果反馈】1作者把“家”比作“一只船”的前提是什么?2为什么“家”是“永远的岸”?3本文的体裁是 ,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是 。4作者把“家”比作了 、 和 。【课堂跟讲】一、背记知识随堂笔记1自古以来,无数诗人咏唱过游子的思家之情。“渔灯暗, , 。 ,是离人几行清泪。”家是游子 的永远的岸。2文学(文体)常识(1)周国平, 作家。1998年以前作品结集为 (16卷),译有 、 。(2)散文是同 、 、 并列的一种文体。它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 ”。散文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有 、 与 。二、整体把握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二)段落层次1第1段:引子: 。2第26段:第一节: 。3第712段:第二节: 。4第1316段:第三节: 。(三)写作特点1语言凝练,意蕴深长。2用了四个比喻句,使文章层层递进,思考深度逐层加深。3写作借鉴:本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文章简洁生动。如本文开篇先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由此生发出“家是一只船”、“家是温暖的港湾”、“家是永远的岸”,后三个比喻简洁生动地表达出了作者对“家”的哲学思考。三、重难点句子和段落诠释()重难点句子1朋友,走近了你就知道,即使在最美丽的帆船上也有着太多琐屑的噪音!这句话表现出尼采对女人的讽刺和批评。作者引用的目的在于说明在家中难免有吵吵闹闹,难免有家务拖累时的闲言碎语,这都是正常现象。2在我们的灵魂被大海神秘的涛声陶冶得过分严肃以后,家中琐屑的噪音也许正是上天安排来放松我们精神的人间乐曲。这句话幽默地说明了“家是温暖的港湾”这一主题。也对尼采的讽喻给予有力的回击。(二)对课文第一节的诠译本节首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渔舟飘香、孩童在船上嬉戏的优美的江南水乡画,让人感觉到了水上人家的温馨、安乐,自然而然让读者感悟到“家是一只船”产生共鸣。【当堂练习】1给下列字注音。屑( )憩( )冥( )曳( )巢( )2从文中找出一个比喻句,并分析其本体、喻体。【课后巩固练习】一、基础题(4分)1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漂过(pio)荡舟(dng)驶来(sh)B泰然(ti)莫测(m)耳畔(pn)C祝祷(do)温馨(xn)陶冶(y)D琐屑(xio)黯然(n)永恒(hng)2下列句子中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2分)A家是游子梦魂萦绕的永远的岸。B家是既让你高飞又用一根线牵扯的风筝轴。C小明家的房子很高大,像一座大宫殿似的。D冬,像一双倦游的翅膀,悄悄地在暮色里归去。二、整体感悟(7分)1“望着湖面上缓缓而行的点点帆影,我暗暗祝祷,愿每张风帆下都有一个温馨的家。”这句话中的“点点风帆”指什么?作者为什么发出这样的祝祷?(4分,每问2分) 2“傍晚,征帆纷纷归来,港湾里灯火摇曳,人声喧哗,把我对大海的沉思冥想打断了。”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3分) 三、课文阅读题(8分)阅读课文第三节(第1316段),回答下列问题。1作者举英雄奥德修斯的例子,要证明文中的哪一句话?(1分) 2你知道“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这句话出自哪一部文学名著吗?你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吗?(2分) 3你能举出两个描写思乡之情的古诗词中的句子吗?(2分) 4请你用现代汉语表述文中引用的马致远的寿阳曲潇湘夜雨。(3分) 四、类文阅读题(11分)小院吟关中农村,总喜欢用泥巴打墙,围起一个院儿。我家的小院在村的正中。母亲每天早早起来,将院子一遍一遍地扫干净,不允许我们扔下一片纸屑,一根柴棍。村里的人见一方小院竟收拾得这般模样,便与母亲开起玩笑来:“王妈,您这是准备在地上擀面条了吧?”说得大伙直乐。小院是母亲用四五年攒下的鸡蛋钱,请了小工,打墙围起来的。得之不易,母亲便格外地宠它,爱它:冬天埋下一截葡萄枝条,春天里长起来了,嫩嫩的叶,像一只刚出壳的雏鸟,昂着头,望着这新鲜的世界;春天种下一行豆,夏天里蔓爬上土墙,花便密密地排成队儿,立了起来。小院,是母亲精心编织的花篮。它盛着农家艰辛而又多彩的生活,也使我稚嫩的心成熟起来。父亲早年在外地工作,家中无劳力,地里的活儿早早地搁在了母亲和我的肩上。天长日久,我在外面受了气,便独自坐在院子的石头上发呆。母亲过来了,她最知道我的心思,便( )了小板凳,凑到我的眼前,东南西北地比划,仿佛一切智慧的东西都从那粗布裹着的胸口倒出,就像放飞了一只鸽子,携我振奋起来。更多的时候,我同母亲一起,在小院里筹划着生活,筹划着以后的事情。或者跟了母亲的眼神,走进一个个带着泥土味儿,又十分生动的传说之中。什么姑家婆、王老六,什么堤埂神、杨柳女,这些故事总如钩子一般地勾着我,让我至今忘不了。小院南侧有几棵香椿树,那是母亲赶庙会时从近百里的山里挖来的苗,三年便长得胳膊般粗细,并举起一树的叶子。香椿虽是野树,但那香却十分细腻,风来也罢,风去也罢,香都充满了小院,传遍了村落。左邻右舍只说多了这香,整个村子也便多了新鲜,三天两头有人带了孩子来看,小院也因此多了一种情感。慢慢地,小院成了大伙的小院了。1第四段括号里应填的一个最恰当的词是 。(1分)2第二段写出小院怎样的特点?请用一个成语概括出来?(2分) 3第二段中,画线的“望着这新鲜的世界”一句,写出了谁的什么感受?请具体说明。(2分) 4文中统领全篇的一句话是: (1分)5说说第3段中画线的两句话不能前后调换的原因。(2分) 6读完本文后,你有什么感受或想法?请把它写在下面。(3分) 赏析:小院吟和家都是以“家”为内容的文章,都写出了对家的热爱之情。小院吟通过写小院的干净,突出了母亲的勤劳;通过写小院里的葡萄,写出了母亲对生活的热爱;通过写小院里的香椿,表现了母亲的热情好客。本文多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字里行间突出了母亲对小院的挚爱,也蕴含了我对母亲的赞美之情。家通过四个比喻句,“人生是一种漂流”、“家是一只船”、“家是温暖的港湾”、“家是永远的岸”,前一个是引子,由此生发出以下三个比喻句。后三个逐层深入,阐释了作者对“家”的哲学思考。在思考中,显示了作者对“家”的依恋之情。语言上,两篇文章都有用词准确、语句优美的特点,不同之处是,家的语言凝练,小院吟的语言则自然,贴切。五、中考题(2004,江西省,15分)心中芦苇 张 驰在我的记忆中,有一片茂密的芦苇。她像自由的精灵,在远离世俗的淡泊中,独守江畔一方瘠土,潇洒倜傥。瘦瘦的筋骨把生命的诗意一缕缕地挑亮,密密的芦花像一片片灿烂的微笑,将野地的清苦和宁静浓缩成永恒的沉默。芊芊芦苇,在滩涂上扎根,无拘无束;在纤桥旁 A (摇撼 摇动 摇曳),蓬蓬勃勃。从苍翠的湖绿,渐渐化作凝重的黑色,却依旧亭亭玉立,倩影婆娑。即使翻越季节的山峦,静候白露降临,那满目的芦花与天上的白云融为一体,绵延至月光不能触及的地方,也依旧洁白,充满蓬勃的张力,然后在冰冷的纯洁里面画上生命的句号。这白发苍苍的芦苇,是樵夫担上悠然飘起的一缕秋光,是村姑眉宇间挥之不去的一抹苍凉的妩媚。像衣香鬓影的女子涉水而来,从古代,从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遂成千古绝唱。洄流中,弄蒿荡舟的少年水手,在水一方的窈窕淑女,映衬着茂密的芦苇,成了三千年文明古国最优美的诗行。倘若身木筏,去溯芦苇之源,你也会发现,苍凉凄美的芦花那么轻易就能拨动深藏的沧桑和历史的痛苦。易水之滨,悲凉的旋律中,荆轲告别燕太子丹,踏上刺秦的不归路,他身后的芦花,一定在萧萧寒风中轻扬。汨罗江边,披发行吟的逐臣屈原,掩涕叹息,仰天长问。奸臣专权,楚王昏庸,居庙堂,不能为民解难;谪乡野,不能替君分忧。生命的大寂寞郁结于心,奔涌于胸,使诗人纵身大江,荡起的涟漪是芦苇悲鸣的泪滴,在湿湿的夜色中流淌。青青的生命的枝叶包裹起千千万万人民的崇敬和思念,投入历史的长河,成为端午节最深沉的纪念。真正拥有芦苇,是在大学时代,我喜欢在学校后面的江边漫步那里,茂密的芦苇像无边的绸带,向着远处缓缓铺开。流苏似的芦苇,像云,阵阵清香在如纱似雾的月光中 B (消失 弥散 弥漫)。牛乳般的暮霭流动如烟,小鸟在苇丛中呢喃,还有几声蝉鸣,几声虫唱。宁静,温和,洋溢的诗情触手可及。倘是周日,阳光缓缓地流泻,我用苇叶编一只小船,轻轻放入江中,看它悠悠地随风而去。更多的时候,我一卷在握,于芦花下,和屈原同愤,跟太白同醉,与东坡同发少年狂。在绵绵秋雨和茸茸的芦花织成的透明的心境中,我读懂了字里行间的辛酸、痛苦、孤独、浓醇、率真和苦涩。人世沧桑和历史悲剧熔铸的惨痛,犹如滴血的利刃,我们的前人把名揉碎了,咽下,宁可肝肠寸断,也要噙着泪带着微笑,轻轻地说,往事如烟啊!人是孱弱的,就像一根芦苇,但人又是坚强的,从柔弱中焕发出无穷的韧性,那种连自己都有可能意识不到的坚韧,陪伴着我们一路向前。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它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这很能思想的芦苇,就是你,就是我【注释】荆轲:战国末刺客。因刺秦王嬴政未遂被杀。孱(chn)弱:瘦弱,软弱。1给文中加粗字注音。(2分)(1)瘠土( )(2)涟漪( )2根据文章内容,分别在第和第段的括号内,选择最恰当的词填在下面“A”、“B”两处。(2分)A处: B处: 3从文中找出与第段内容相照应的两个句子。(2分)(1) 。(2) 。4揣摩下列各句,说说你对句子的理解。(4分)(1)她像自由精灵,在远离的世俗的淡泊中,独守江畔一方瘠土,潇洒倜傥。 (2)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它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5请简要概括第段的内容。(2分) 6俗话说:“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而文中作者却热情赞美了芦苇的品性与气节。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赞美?说说你的理解。(3分) 六、创新片段作文题(30分)故乡的山山水水都会铭刻在自己心中,请你拿起笔,把你的思乡之情表达出来,300字左右。【合作探究题】店铺主人对侄子说:“做买卖就要学我不吃亏。我们铺子里的那块波兰呢料已放了很久,受潮,发霉,虫蛀,可是我将它冒充美国货来出售,很快就卖出去了,还多赚了一大笔钱。哈!老天爷派了个糊涂虫给我。”侄子恭敬地回答:“是,是,这话不假。但我不知道谁是糊涂虫?您瞧,他给了您一叠假钞票。”下列何项可作为此篇短文的题目?A挂羊头,卖狗肉B姜是老的辣C邪不胜正D恶有恶报小幽默假 眼有个百万富翁的左眼坏了,他花了很多钱请人装了一只假的。这只假眼几乎完全跟真的一样,初看时,人们无法辨别真伪。一次,富翁遇见了马克吐温,他问:“先生,你猜得出我哪只眼睛是假的吗?”作家漫不经心地指着他的左眼说:“这只是假的。”“你是怎样判断的呢?”马克吐温笑着说:“因为你这只眼睛里还有一点点慈悲的样子。”【预习效果反馈】1人生是一种漂流。 点拨:从“船”字思考。2因为无论你漂泊多远,停泊过多少港湾,“家”是永远的归宿。点拨:联系“家是一只船”、“家是温暖的港湾”思考作答。3散文 形散神不散4船 港湾 岸 点拨:熟读课文,找准重点词语。【课堂跟讲】一、1客梦回 一声声滴人心碎 孤舟五更家万里 梦魂萦绕点拨:默写诗词要注意字的准确,如“萦绕”的“绕”字。2(1)当代 周国平文集 尼采美学文选 尼采诗集(2)小说 诗歌 戏剧 形散神不散 想象 联想 象征 点拨:填空题要注意字的书写,不要写错别字。二、(二)1人生是一种漂流。2表达了作者对“家”的第一层面的哲学思考“家是一只船”。3阐释“家是温暖的港湾”这一哲学思考。4阐释“家”的本质特征“家是永远的岸。”点拨:抓住每节的标题进行思考。【当堂练习】1xi q mng y cho 点拨:“曳”字不读“zhu”。2家是温暖的港湾 本体:家。 喻体:港湾。点拨:本文中的比喻句有“人生是一种漂流”、“家是一只船”、“家是温暖的港湾”、“家是永远的岸”四个。本体分别是“人生”和“家”,喻体分别是“漂流”、“船”、“港湾”、“岸”。【课后巩固练习】一、1C 点拨:A中的“漂”读音为“pio”,B中的“莫”读音为“m”,D中的“屑”读音为“xi”2C 点拨:比喻必须是打比方,而本体和喻体之间不能是同一类型的事物。二、1一只只船 因为作者希望人人都有一个温暖的家。 点拨:从本文的主旨考虑。2承上启下三、1家是永远的岸 点拨:从本节的中心句思考。2红楼梦 曹雪芹3学过的或已掌握的古诗词都可以。如: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做) 点拨:必须有思乡之情蕴含其中。4渔灯昏暗,旅途之人在梦中回到了故乡,一声声让人心碎。在五更之时,一叶孤舟离家万里,那滴水声仿佛是离家之八思乡流下的热泪。 点拨:译文时,要把重点词语译出来。四、1搬 点拨:从“小板凳”一词思考。2生机盎然(生机勃勃)3写出母亲看到自己劳动成果后的喜悦。写母亲的付出带给“我”赏心悦目的喜悦。点拨:从“新鲜”一词思考。4小院,是母亲精心编织的花篮。 点拨:整体把握全文。5“也使我稚嫩的心成熟起来”一句主要是为引出下文,因此不能调换。点拨:从画线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思考。6开放题,符合题意即可。 点拨:可从母亲的勤劳角度谈感受和想法。五、1(1)j (2)y 2摇曳 弥散3(1)倘若寄身木筏,去溯芦苇之源,你也会发现,苍凉凄美的芦花那么轻易就能拨动深藏的沧桑和历史的痛苦。 (2)人世沧桑和历史悲剧熔铸的惨痛,犹如滴血的利刃,我们的前人把它揉碎了,咽下,宁可肝肠寸断,也要噙着泪带着微笑,轻轻地说,往事如烟啊!点拨:既然是找两个句子,就可能牵扯到上下文,因为前后文的相互照应是文章结构完整的充分条件。4(1)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芦苇虽处恶劣环境,但却能保持超然独立的品性和气节。点拨:如答到芦苇的生存环境。淡泊、独立、自由、坚强等切合题意的要点,且语言组织通顺的,可酌情给分。(2)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人的生命像芦苇一样脆弱,但人却是有思想的,坚韧的。(如果用文中的“人是孱弱的,就像一根芦苇,但人又是坚强的,从柔弱中焕发出无穷的韧性”一句回答也给分)点拨:这一议论性语句揭示了全文的中心。可用自己的话解释,也可用文中语言解释,但无论何种解释,都必须把中心明确揭示出来。5“我”在大学时代对芦苇的感悟(认识、理解等)。6作者心中的芦苇象征着人在逆境中表现出来的思想、韧性及坚强。作者赞美心中的芦苇就是赞美心中的理想。 点拨:外物(客体)的意义随人(主体)的情感、观念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应根据具体的文章分析外物的内涵。六、作文思路:通过描写家乡的景物,抒发思乡之情;或通过回忆故乡有特殊意义(或有象征意义)的事物,表达思乡之情。例文:家乡的雨如果没有那种风飘雨摇时独居异乡的孤苦感觉,如果没有中秋月下清幽苍凉的思乡之情,如果没有穿行于乡间路的恐慌,或许还不会觉得我的家乡一个古朴的小城那么温馨、醉人。(点评:用假设句引出对故乡的思念。)家乡的雨天没有肆虐的风。雨洒在家乡的背脊上,空蒙欲生烟,黛色的山卧在小河畔,静说而富有诗意。都时,在我们这群天真幼稚的女孩看来,追求那独有的浪漫,莫过于雨天了。常常是挽起裤腿,直到膝盖,套上红凉鞋,或别出心裁地撑把好大好大的黑伞,在石板路上一直走下去;或独自站在桥头,极目远眺,弃了伞,任雨丝悄然停在发梢、肩膀(点评:用优美的语句写出了雨的温柔。)哦,家乡的雨,带着浓浓的乡思,在我的心头回荡,挥之不去(点评:结尾含蓄表达思乡之情。)总评:本文通过描写家乡雨的温柔、静谧,突出了雨的诗意美,表达了思乡之情。语句优美,情真意切。【合作探究题】D 点拨:从这两件事的性质上考虑。9、家的序和跋叶红设计23 / 23基础巩固题1、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妥当( ) 累赘( ) 序跋( )吐露( ) 说教( ) 扉页( )2、 根据词语的含义,在括号内写出相应的拼音。 累赘 ( )累劳累 ( )积累 ( )3、 课文整体考查填空 序和跋是构成一部书完整结构的两个板块,从位置上看,序这种体裁,一般放在一部书的_,跋写在书的_,但他们有一个相同的作用,就是_4、巴金原名叫_,他创作的“激流三部曲”指的是_。5、仿写句子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词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在黑暗中寻觅到的光明,是永远不会黯淡的;_,_;在贫瘠中创造出的丰饶,是永远不会枯竭的。 强化提高题阅读家的“跋”第一部分,回答后面的问题。 家是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在家之前发表的灭亡只是一个中篇)。它是在一九三一年作为激流三部曲之一写成的。所以最初发表的时候用了激流的名字。我写这本小说花去的时间并不多。然而要是没有我最初十九年的生活,我也写不出这样的作品。我很早就说过,我不是为了要做作家才写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家里面不一定就有我自己,可是书中那些人物却都是我所爱过的和我所恨过的。许多场面都是我亲眼见过或者亲身经历过的。我写家的时候我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块儿受苦,跟一些人一块儿在魔爪下面挣扎。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的生命欢笑,也陪着他们哀哭。我知道我是在挖开我的回忆的坟墓。那些惨痛的回忆到现在还是异常鲜明。在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就常常被逼着目睹一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横遭摧残,以至于得到悲惨的结局。那个时候我的心因为爱怜而痛苦,但同时它又充满恶毒的诅咒。我有过觉慧在梅的灵前所起的那种感情。我甚至说过觉慧在他哥哥面前所说的话:“让他们来做一次牺牲品吧。”一直到我写了家,我的“积愤”,我对于一个不合理制度的“积愤”才有机会吐露出来。所以我在一九三七年写的一篇“代序”里大胆地说:“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我控诉。”问题:6、“要是没有我最初十九年的生活,我也写不出这样的作品。”这句话揭示了文学创作与生活才能在着怎样的关系?7、结合“我不是为了要做作家才写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这句话,谈谈巴金写作家的动机。8、作者把自己的三部小说称为“激流”三部曲,课文中也多次提到“激流”,请问,“激流”到底有什么含义?课外延伸题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拉上你的“窗帘” 美国华盛顿广场的杰弗逊纪念馆大厦年久失修,表面斑驳陈旧,政府非常担心,派专家调查原因。专家发现,冲洗墙壁所用的清洁剂对建筑物有腐蚀作用,该大厦墙壁每年被冲洗的次数大大多于其他建筑,腐蚀自然更加严重。为什么要经常清洗呢?因为大厦被大量的燕子粪弄得很脏。燕子所以聚集到这里,是因为建筑物上有它喜欢吃的蜘蛛。蜘蛛爱在这里安巢是因为墙上有大量它爱吃的飞虫。为什么墙上有大量的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