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弄清议论、记叙、描写和抒情如何有机结合、环环相扣。2.鉴赏作者变幻多姿的文笔,并总结课文。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苏轼的石钟山记同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在写法上有类似之处,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有机而巧妙地结合起来,或事理交汇,或情景融合,其描摹生动精美,哲理上深刻蕴藉,语言隽永洗练,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美。二、背诵课文三、提问根据文章三个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谈谈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见闻和看法编织成一个整体的。明确:课文第一、三两段是议论部分,第二段是描写、记叙部分。在第二段中写“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与首段李渤的“扣而聆之”照应;“余固笑而不信”与首段的“余尤疑之”照应,为最后一段笑“陋”埋下伏笔。又如“钟鼓不绝”与首段“声如洪钟”照应;“微波入焉”照应首段“微风鼓浪”;“涵淡澎湃而为此也”照应首段“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处处与郦说印证,又补充了郦道元的说法,为末段叹“郦元之简”作好铺垫。文末一“叹”一“笑”与开头紧密照应。由此可见作者把描写、记叙、议论有机结合,丝丝入扣。浑然一体。文章开头提出两“说”、两“疑”,用事实和事理作反驳,用亲游石钟山所见所闻补充了郦道元的说法,推翻了李说,最后得出凡事必须耳闻目见,不可主观臆断的结论,交代了写作意图。四、分组讨论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在写法上的异同:(讨论后指名发言,其他同学补充)(1)明确游褒禅山记与石钟山记两文的相同点:两文都是游记,在表达时都综合运用了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方式,都是通过记游来说明道理的,叙议紧密结合,前后呼应。事理浑然一体。(2)明确游褒禅山记与石钟山记两文不同之处:叙议结构顺序不同:石分为议论、记游、议论三部分,先议论,后带出记叙,最后以议论抒发感想。即先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提出质疑,通过考察探究解疑,得出凡事必须目见耳闻,不可主观臆断的结论。游分为记游和议论两部分,前面记游山,后面发议论。侧重不同:石议论事理中侧重记叙,在此基础上有感而发,释疑得出事理极为简明。即要“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游借记游内容为喻,对事理深入严密地阐释,重在说理。记游描述侧重不同:石记游波澜起伏,叙事、描写交相烘托,夜泊石钟山一段既贯穿了考察的完整过程,又有议论兼抒情的感慨。游扼要交代记叙游山,概括叙写景物,记叙简要明白。石缘事说理。游借端说理。五、提问苏轼对石钟山的命名提出疑问,体现了他独特的思维方式,他是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的领袖,他在文学的许多领域都有建树,那么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能取得如此高的评价?讨论后发言,教师点拨明确:苏轼主要在诗、赋、词、古文、书法、文论等方面取得很大成就。点拨:苏轼的诗赋中题西林壁最富哲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体现了观察点的变化,而所得结果各异的哲理。当人们为了认识事物而陷人其中的时候,殊不知这种陷入或许正是阻碍人们捕捉事物全貌的原因。这似乎又是与常识相反的。在常人的意识中,事物总是离得越近,看得越清,其实这正是一种常识的误区。微观固然有利于局部的细致观察,却不利于对事物作整体的判断。诗人在看山的感受中发现生活的哲理,给人启发。又如: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情韵最佳。其中“浓妆淡抹总相宜”一句中的“总”字充分体现了情景交融,达到了景为情设,情因景生,物我合一的境界。另外在古文中“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独有景趣;词作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浮想联翩。这一切除了想象极佳外,思维方式也极其新颖。正是他凭借“立异以求胜”的思维方式,奠定了自己在北宋文坛的地位,被后人称为“千古一人而已”“古今文人一人而已”。石钟山记体现了他由果索因,立意求胜的思维方式。六、课堂小结石钟山记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之处,在于它有很重的议论成分。作者撰写此文的目的主要不在于记叙石钟山的山水风光,而在于谈“游山”的体会,所以开头摆出有关石钟山名称来源的两种不同说法,对郦道元的说法人常疑之,对李渤的说法更不相信。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于是他决定亲临其境,查个水落石出。经过一番努力,果然郦的说法是对的,但由于说得太简单,所以不能令人理解;对于李渤的解释,那简直就是胡闹了。最后他引申出一条结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是一条普遍真理,耐人寻味。石钟山之名究意为何,是件极小的事,只要肯驾上小船去实地考察、体验一下就能解决。但“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于是就以讹传讹,一误再误,使这个小问题长期得不到正确圆满的答案。这就使读者自然联想到:小事是这样,大事何尝不是这样呢?以上是这篇文章所发的主要议论: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事不目见耳闻”,就不能凭空臆断其有无。其次,文章还告诉我们,要想获得真知,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不调查研究不行;怕麻烦、图省事、潦潦草草地作些调查也不行。李渤何尝没作实地调查呢?结果落了个大笑柄。探求真理,如同登山探海,必须有一种坚韧不拔、敢于吃苦、敢于冒风险的精神,而苏轼父子正是如此。马克思说:“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人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苏轼父子正是这样做的。从“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到“古之人不余欺也”。是说他们排除犹豫,战胜怯懦,终于使石钟山名称来历真相大白,旧疑冰释。马克思说:“只有那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石钟山记告诉我们的正是这种思想。七、布置作业苏轼在亲访石钟山命名的由来之后,得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结论。请以此为论题,以小组展开讨论,谈谈实践的重要性。并写一篇600字以内的读后感。题目自拟。板书设计延伸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癸亥仲秋望前一日,入雁山,越二日而反古迹多榛芜不可登探,而山容壁色,则前此目见者所未有也。鲍甥孔巡曰:“盍记之?”余曰:“兹山不可记也。”永、柳诸山,乃荒陬中一丘一壑;子厚谪居,幽寻以送日月,故曲尽其形容。若兹山,则浙东西山海所蟠结,幽奇险峭。殊形诡状者,实大且多;欲雕绘而求其肖似,则山客壁色,乃号为名山者之所同,无以别其为兹山之岩壑也;而余之独得于兹山者则有二焉。前此所见,如皖桐之浮山,金陵之摄山,临安之飞来峰,其崖洞非不秀美也,而愚僧多凿为仙佛之貌相,俗士自镌名字及其诗辞,如疮痏蹶然而入人目,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盖壁立千仞,不可攀援;又所处僻远,富贵有力者无因而至,即至也不能久留、构架鸠工以自标揭,所以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又凡山川之明媚者,能使游者欣然而乐,而兹山岩深壁削,仰而观俯而视者,严恭静正之心不觉其自动。盖至此则万感绝,百虑冥,而吾之本心乃与天地之精神一相接焉。察于此二者,则修士守身涉世之学,圣贤成己成物之道,俱可得而见矣。注:永、柳:永州、柳州。疮痏:伤痕。鸠:同“纠”,聚集。1.“癸亥仲秋单前一日”一句中的“仲秋”指农历_。“金陵之摄山”中的“金陵”指现在的_(地名)。2.“子厚”即_的字,江雪是他的名篇,写出该诗的第三、四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_,_。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盍记之( )故曲尽其形容( )而吾之本心乃与天地之精神一相接焉( )4.与“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一句中“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春华秋实 B.袖手旁观 C.穷形尽相 D.夏雨雨人5.把下列句子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