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省保定市物探中心学校高中语文第三册 词七首教案 人教版重点难点 1、 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了解宋词豪放派的风格特点。 2、 体会婉约派词的风格,学会鉴别和扬弃哀伤缠绵的情感。 3、 能熟练背诵七首词。 教学时数4课时。(以下只选了李煜词的教学步骤,其他6首词的教学方法同此)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代赵翼论诗)唐诗过后的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善,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板书课题)二、解题介绍词的一般知识(分段投影显示):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明代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本课的七首词都分两片。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见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为了说明方便,可将词在唐 宋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时期。三、研习虞美人(一)、 背景材料 这首词是南唐后主李煜被俘,软禁宋都汴京,春花秋月使他触景伤情,回想昔日南唐的宫廷生活,愁苦万分,写下的一首词。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在位十五年。 李煜政治无能,文艺上却以史诗文无所不通,擅长书画,精于鉴赏,妙解音律,尤工于词。早期词作以反映自己帝王、宫廷生活为主,思想意义不大,被俘后,词作抒发亡国之痛,及其对屈辱的囚徙生活的愤懑、感伤,有动人的艺术力量,语音清新,形象丰满,意境深沉。 虞美人,唐玄宗是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小令,双调。 (二)、 谋篇立意 此词相传是李煜的绝笔。这首词通过不堪回首故国的景物情事以及前后生活的对比,抒发了李煜对囚居宋朝的屈辱生活的无比深长的愁恨和悲痛心情。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齐读课文,找出该词的韵脚。内容梳理。上阕一句写眼前实景,春花秋月并不因为人事变迁而有丝毫变化,面对依旧美好的自然景色,不由得想起故国美好生活,因而无数往事无数愁苦涌上心头,因而怕见眼前现实东风吹指的月夜转入想象,设想同样春风吹拂的故国该是如何呢? 下阕起始两句是想象中的故国的样子: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不由勾起万端愁绪,因而用“一江春水”来比喻愁苦,跟南唐故国金陵在长江边相合,道出对故国的怀念和亡国之苦。 全词由写眼前之景,转入虚写故国明月再由虚写想象中故国图景,转入实写词人现实之愁。整首词感情跌宕起伏,感人至深。 (四)、具体研习“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明确: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经绝望,所以见了春花秋月的无尽无休反而觉得太厌烦。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很奇,却又在情理之中。讨论:“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学生讨论的直接结果可能是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等,更可引导他们从精神层面上思考,诸如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讨论: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物特殊涵义吗?学生可能回答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我寄愁心与明月”等名句,只要诗能表现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的主题即可。在前六句中,哪个字可以作为全词的“诗眼”?明确:“只是朱颜改”的“改”字,改变的不仅仅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由国之君沦为阶下囚)、人的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前六句的章法是三组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宇宙之永恒不变与人生短暂无常,富于哲理意味,感慨深沉。在这几句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唱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唱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3、欣赏品味“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9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形象。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愁苦吧?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这两句充满悲恨凄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诗人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让他为此付出了生命,但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这样的不朽篇章。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的诗歌。”有此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四、写作特点 生动、贴切的比喻,使抽象的感情形象化。 李煜别有创意地从正面用波涛滚滚的长江比喻他无穷无尽的哀愁,生动贴切,写出愁恨的深长,浩渺,无边无际。意境博大,感慨深沉,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雨霖霖一、 背景材料 柳永(987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老七,世称柳七,福建崇安人。本热心功名事业,但仕途坎坷,曾以词诣宋相晏殊,因内容风格不为宴殊所喜,失意无聊,流连坊曲,乐工歌伎每得新腔,必求柳永作辞,始行于世,甚至传入禁中。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戡低唱!”宋仁宗闻而使之落榜,曰:“何要浮名,且去填词。”由是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改名后,方于景佑元年中进士,历余杭令、盐场大使,终于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永目睹了都市繁华,熟悉偎红依翠生活,颇多描写太平,歌功颂德之作。但因长期接触下层,身世穷愁,饱尝羁旅况味,身世之叹与现实的不满亦每融入词中,故作品亦有一定现实意义。精通音律,善于口语、俗语入词,且工于铺叙,通过大量制作慢词而推动了词的发展,影响广泛,甚至在西夏亦云“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其词即事言情,融情入景,朴素清丽,音律谐调。 雨霖铃为词牌名。这是宋代词人柳永离开京城,作别恋人,在倾吐深深离愁时,抒发了对自身遭遇的感慨和压抑的愤懑。 二、.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词意,然后自由朗读全词,最后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明确:层次结构 上阕:写恋人相别,依依不舍。 开头三句写别时景,地点,节序。“都门”两句,写词人矛盾心情。“执手”两句,写恋人的眷念之情,难舍难分。“念去去”三句,写远别相见无期,离愁之深。 下阕:写别后痛苦,伤情无限。 开头两句,陈述离别情,点明主旨。“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虚景实写,明写景,暗写情,名句绝妙。后四句,写离愁之深,令人神伤,无穷意味。 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刻,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通过不同侧面,层层刻画,步步深入,使得意境全出,出人意料。 6.鉴赏词的意境:让学生根据上、下片的内容,分别作一幅画,然后用自己的话生动形象地描述出来。明确:第一幅画可命名为“长亭别离”:一个秋天的傍晚,骤雨刚刚停歇,空气格外清新,寒蝉在柳树梢长鸣不已。京城门外,长亭边,一个临时搭建的篷帐里,筵席上有两个斟满酒的酒杯和两盘几乎没动过筷子的下酒菜。词人与情人双手紧握,喉咙哽咽着说不出一句话来,脸颊上挂满了滚烫的泪水。此时,水面上,一只小船里一位老艄公正对着这对情人使劲地喊着:“上船喽,上船喽”。天色越来越暗,茫茫水域里,濛濛雾气一片。第二幅画可命名为“羁旅长愁”:一夜飘流后,词人仿佛来到异乡。东方即将吐色时,头顶依然有一弯残月,河流两岸朦朦胧胧的杨柳树在瑟瑟秋风中摇曳着。词人望着残月,感受着秋风,现出一幅愁眉不展,若有所思的样子。板书:长亭别离:寒蝉、长亭、都门、烟波、暮霭、楚天(实写)羁旅长愁:杨柳、晓风、残月(虚写)7.揣摩重点文句,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1)提问:“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句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让学生展开想象并抓住关键词句加以理解体会,然后明确:这一句作者交代了送别时的时间、地点、天气情况,用“寒蝉”“长亭”“骤雨”三个独立的画面构成一幅秋雨黄昏送别图。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这句词表面上写景,实际是在写情,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全词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酒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2)提问:“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中“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三种景物与词人的愁绪有何联系?教师启发诱导后,学生明确:浩渺无际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方法选取三种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地表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相同写法的还如名句“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见贺铸青玉案)词人都对景物的描写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学生讨论:这两句词中的典型景物在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有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学生小组讨论后,明确:“杨柳”和别情有关,“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后,杨柳和离别似乎已成为具有必然性的联系了。“晓风残月”是天还未亮时的景象,这时一切景象都特别凄凉,难以忍受。古时要赶远程的人也往往在这个时候动身,因而也经常在这个时候送别。如温庭筠菩萨蛮的“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就是把别情与这时候的景象联系在一起来说的。“酒醒”后的惆怅(离人饮酒,是作为麻醉剂来消减愁怀的,酒醒无异于“愁醒”。经过麻醉后再醒过来的愁,就越发使人感到无法排遣了)和眼前最能触动离愁的景象(岸上的杨柳,晓风吹拂,残月微明)交融在一起,这情景确实凄凉难耐。可见,这两句中词人集中了许多最能触动离愁的东西入词,构成凄凉的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伤离别的悲凉情怀。8.学生再次背诵全词,体会意境。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为衬托,表达和情人难分难舍的离愁别恨。仕途失意的仰郁心情和失去爱情慰藉的痛苦交织在一起,情调凄恻,哀婉,意致绵密。 五、重点难点分析 1、雨霖霖写别离之情,始终与写景交织,且有白描而传神,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 寒蝉雨歇,郊外送别,不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色,写出所见、所闻、所感,而且酿造出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和情调。试想:在树上寒蝉凄惨的叫声里,在暮色苍茫而又冷清的悬象中,送别时面对长亭,该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办。就在此时,阵阵骤雨,刚刚停歇,心上人作彼此就在天各一方,这时节,动人愁思将如何抒发出来呢2、“杨柳风岸晓风残月”,这又是怎样一种令人肝肠寸断的情景呢? 晓风残月,设想酒醒后岸边之景。这里,“晓风残月”更是依依惜别之情。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试想,今夜酒醒之时,不见心上之人,只对着岸上的杨柳,晓风轻拂,残月如钩,这情景该是多么令人伤情?无怪有人以此句来代表柳词,就在于它集中了足以触动离愁的意象来淋漓尽致地表现这种无法排遣的愁怀。 念奴娇.赤壁怀古一、作者作品提示 苏轼(1036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地方官。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执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理想高远才华横溢但仕途坎坷的苏轼注定会成为文坛上的领导人物,他用豪放词风向婉约派提出了挑战,为词坛注入了一股“雄风”。豪迈奔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构成了苏词的浪漫主义基调。苏词内容题材广阔,凡吊古伤今、述志咏怀、感叹时政、描绘山川景色以至谈说哲理等,都可以入词,从而扩大了词的领域。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他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经历坎坷不平,但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不时发出健忘爽朗的笑声;另一方面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老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政治现实不满的心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时游赤壁所作,这时作者47岁,自觉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借古代英雄伟绩感叹自身失意,抒发了胸中的怨愤和对人生的感喟。念奴娇,词牌名,一百字。 一、研读念奴娇 赤壁怀古整体感知全词内容(1)放录音。让学生欣赏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学生在音乐中初步感受词的意境。(2)教师范背全词后,学生集体有感情地朗读全词一遍。读后,教师作诵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视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表现出作者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景仰;最后的感慨语尽管含有消极情绪,也应读得洒脱,不要当作低调处理)。(3)提问:从章法上说,词的上片大多侧重写景、叙事,下片侧重抒情。本词的上片中,作者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明确:上片先以波澜壮阔的长江为背景,点出赤壁战场之所在,然后写它的险要地势,并称颂当时众多的英雄人物。三、 讲读上片 (1)一、二、三句历来被人称道,有谁说说它的好处在哪里? 词一开篇,江山、历史、人物逐一奔入眼底,引起怀古思绪。境界开阔,气象恢宏,笼罩全词。大江东去,淘空一切,唤起我们一切的向往。“浪”怎能冲洗千古风流人物呢?显然是作者的感情在起作用,使无数杰出人物在诗人的视野里都如滚滚长江东逝水,一去不复返。由江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引发历史想象,非常自然。我们知道,孔夫子早就知道有“逝者如斯夫”的嗟叹。这三句写景和抒情议论结合的天衣无缝。给人以强烈的感情冲击,并产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 (2)四五句点明什么,写赤壁为何要假借他人之口? 第四句引出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这一句进一步提出“三国周郎赤壁”作为一篇主脑,文章由此生发下去。“人道是”三字用的极巧,点明此处赤壁并不一定是赤壁之战的所在地,诗人只是借此抒发感情,并不想做考据家。 (3)六七八句写了怎样的赤壁之景?有什么作用? 第一、二、三句总写了长江,引起人的怀古思绪,这几句具体写赤壁之景。先写江岸石壁,“乱”写出险怪,“穿”写出高峭。再写江面波涛,“惊”写汹涌,“拍”描绘了水石相搏的情状,“卷”句写出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异景,声音色彩姿态,无不逼真。这几句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惊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并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豪杰们雄姿,表现了作者的豪迈奋发。 (4)九、十句在全篇中起到什么作用? 这一名句承上启下。“江山如画”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的结论。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时俊杰之士。这长江,这赤壁,岂不引起人们怀古之幽情?于是便引出下面一大希抒情。 (5)学生齐读上片,体会景中之情,总结内容 描写赤壁景象,引起对古代英雄的缅怀,充溢着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7、讲读下片 (1)上片重写景,下片“遥想”一词接应上文,心往神驰,八百七十四年前的周瑜就在作者描写的赤壁雄奇壮丽景色中出现了。阅读下片前六句,讨论苏轼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 描写了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小乔初嫁”美人衬英雄,写尽俊伟风姿。据史书记载,建安三年,乔玄把自己美丽的次女嫁给同瑜,不久吴主孙权又拜周瑜为大都督,这时周瑜才二十四岁。“羽扇纶巾”,描写周瑜儒将装束,手握羽扇,头戴纶巾,从容闲雅,一派儒将风度。“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以曹操水军的惨败衬托周瑜指挥若定蔑视强敌的气慨。小乔初嫁距赤壁之战十年,放在一起写,是为了突出地表现周瑜少年得志建立功业的形象。 (2)讨论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周瑜年青有为英气不凡。 抒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苏轼这年四十七岁,不但,得罪黄州。怀古思今,感慨万千。下面几句就是写自己失意的感伤之情。 (3)后五句是怎样写人生感慨的? “故国神游”,承接上文,道出了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疾情向往。这种向往在两鬓斑白年近半百功业无成的现实面前变得可笑。“多情应笑我”,是倒装句,应解作“应笑我多情”。这里用自嘲的方式写自己的感伤,感情大落,最终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以响应首三句。英雄人物,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稍纵即逝,也是心境旷达,潇洒酒酬月。 (4)朗读下片,总结 下片第一层写周瑜形象,第二层抒发对身世的感叹,咏史、抒情的自然结合。 8、讨论总结这首词的艺术特点和思想感情。 (1)艺术特点俞文豹吹剑录载:“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对苏词作了形象精辟的论述。本词把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语言简洁生动,意境博大,雄伟奔放,是苏词豪放风格的代表作。(2)思想感情 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清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年。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鹊桥仙一、 背景材料 这是宋代词人秦观以牛郎织妇鹊桥相会的传说,歌颂永恒而坚贞不渝的爱情。 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人。少举进士,不中,曾见苏轼于徐州,苏轼以为有屈、宋之才,王安石亦谓其诗清新似鲍、谢。为苏门四学士之一,擅诗文,词为北宋大家,与黄庭坚并称“秦七黄九”。有淮海词。 鹊桥仙,词调名,出风俗记:“七夕,织女当渡河,使鹊为桥口。”多以咏牛郎织女相会事。 二、这首词以七夕织女渡银河与牛郎相会的古老传说为题材,歌颂永恒而坚贞不渝的爱情。 三、层次结构 上阕写织女与牛郎相会。 下阕抒依依不舍之情。 四、 写作特点 语言清新凝练,织女的形象虽然着墨不多,但通过环境的渲染,心情的刻画,而写得鲜明优美,浓厚深挚的情意表达得委婉含蓄。 五、 重点难点分析 如何理解“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两人的爱情若是坚贞不移的,又哪在乎朝夕相聚呢?这两句歌颂真挚不渝的爱情,立意新。牛郎织女虽然一年一度相会,毕竟地久天长;人世夫妻虽然朝暮相聚,却是百年顷刻,于此补充说明“金凤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之意。这一反常人爱情观的看法,使词的意境为之一新。 声声慢。一、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其父亲格非博通经史,工于词章,母王氏亦工文章。清照幼有才藻,年十八,嫁太学生赵明诚。夫妇曾致力于金石书画搜集整理和研究,后因明诚仕途之挫,几度迁徙,明诚死。李清照几经丧乱,数罹颠簸,客死异乡。李清照前期词多涉闺情相思,不管风韵优美之作,南渡后,故土之思与身出之悲常入词作,风格低回婉曲,凄苦深邃。艺术成就极高,是著名的“词家三李”之一。 二、题解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三、 全词赏析 开篇的“寻寻觅觅”反映词人心中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环境孤寂,心情空虚,无可排遣寄托,就像有什么东西丢掉了一样。这东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的爱情,还可能是心爱的文物或者别的什么。它们似乎是遗失了,又似乎本来就没有。这种心情,有点近似姜爱的所谓“人间别久不成悲”。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一种“寻寻觅觅”的心思来。只这一句,就把她由于敌人的侵略、政权的崩渍、流离的经历、索漠的生涯而不得不承担的、感受的,经过长期消磨而仍然留在心底的悲哀,充分地显示出来了。心中若有所失,要想抓住一点什么,结果却什么也得不到,所得到的仍只是空虚,这才如梦初醒,感到“冷冷清清”。此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或者说,由环境而感染到心倩,由外而内。接着“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由冷清的环境过渡到惨戚的心灵。开头王句,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主人公寂苦无告的凄凉心境。 紧接着写词人悲苦心境产生的原因。“乍暖”两句,本应说由于环境不佳,心情很坏,身体也就觉得难以适应。然而这里不说境之冷清,心之惨戚,而独归之于天气之“乍暖还寒”。接下来,本应说借酒浇愁,但愁仍难排遣。可此处不明说,却言谈酒不足以敌急风。用意上含蓄,行文上腾挪。其实,这仍是开头三句的延伸。所谓情在词外。“雁过也”三句,将上文含情未说之事略加点明。正是此时,一群征雁掠过高空,在急风、淡酒、愁绪难消的情景中,它们的摹然闯入,便打破了眼前的孤寂,使人不无空谷足音之感。但这感,不是喜,却是“伤心”。因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词人亦是北人,避难南下,似乎是“旧时相识”。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寄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使得这种种情债汇集一起,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 这片直承上文。仰望则天空过雁,俯视则满地残花。菊花虽然曾经开得极其茂盛,甚至在枝头堆积起来,然而,现在却已憔摔了。在往年,一定要在它盛开时搞来戴在头上,而今,谁又有这种兴致呢?看到花的惟淬,想到了自己,正是愁上加愁。急风欺人,淡酒无用,雁逢旧识,菊惹新愁。“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孤孤单单地靠着窗儿,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呢?真是苦到了极点。黄昏尚且难熬,那么漫漫长夜又将如何度过呢?一种凄清的苦况蕴含于平淡语言之中,发人深思。紧接着,梧桐叶落,秋色愁人,细雨靡靡,更添愁绪。这里将凄凉的景色与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了,使词的意境更为深远。 最后一句,总括上文,是说在“愁”之外另有一层深意:“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次第”三字极其有力,一笔收住,总括上述种种情景;“怎一个愁字了得”又放开一步,开拓出一种含蓄的境界,让人想象,发人深思。词人满纸呜咽,笔笔写愁,难道除了“愁”外,还有什么难以言传的心事?这明明是提醒人们,这里除了悲欢离合、春忧秋愁一类私愁外,更有时代的、民族的、国家的“公”愁在。这结尾,能调动读者的思想活动,从而扩大并深化了主题,大有“回肠九叠后,犹有剩回肠”的艺术效果。 四、 作业 1 背诵这首词 2 课外阅读李清照的词,体现其艺术风格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背景材料 这是南宋词人辛弃疾落职闲置几十年,晚年被复用时借怀古咏史而言现实的一首词,表现了词人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本报讯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用人才的愤懑。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曾随耿京起兵抗金,后在南宋任通判,安抚使等职,有政声。曾多次上书,陈抗金恢复大略,均未被采纳。孝宗淳熙八年(1181)罢官。隐居江西上饶、铅山等地达二十余年,其间两度被起用,但都不长。宁宗嘉泰三年(1203)又被起用,次年被派往镇江任知府,为北伐作准备,因反对韩侂胄立即出兵的计划,又被罢官。开禧元年(1205)回铅山隐居,两年后忧愤而死。弃疾是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词人,有将相之才而不能施展,将一腔忠愤寄于词间。继承了苏轼的开拓、革新精神,其词题材广阔,气势雄健,意境深沉。善于熔铸经史,驱遣诗文,亦善白描,沉郁顿挫、慷慨苍凉之外兼有清丽明快、缠绵妩媚之风格。有嫁轩长短句,存词六百余首,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永遇乐,词牌名,双调,一百零四字。 二、永遇乐创作背景出示投影:宋宁宗赵扩即位后,宁宗妻韩氏的叔父韩侂胄掌握了政权。韩为了巩固个人的地位,企图通过对金用兵建立大功,因此于嘉泰三年(1203)六月,起用力主抗战的辛弃疾任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嘉泰四年三月,又调任镇江知府。辛弃疾虽被起用,但他看到韩侂胄好大喜功,急躁冒进,妄图侥幸获胜,猎名固位,觉得终非自己同调,而韩侂胄对他也并非完全信任。所以,他对当前的局势深感忧虑。这首词是作者于开禧元年(1205)六十六岁时在任镇江任上所作。他登上镇江的北固亭,面对大好河山,想到祖国的北方仍然沦陷在敌人之手,想到韩侂胄等人并不能真正肩负起抗敌复土的重任,于是怀古伤今,追慕古代英雄,感叹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不能实现,因而作词抒发自己内心的忧愤。 三、谋篇立意 这首词通过怀古,表现了词人抗金求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进用人才的愤懑。 四、层次结构 上阕,即景生情,追怀孙权、刘裕,表达对英雄事业的向往和对苟且偷安的南宋统治者的愤慨。 下阕,陈古警今,借刘义隆失败的历史教训,警告韩拓胄不应草率对敌用兵;借廉颇自况,抒发对南宋统治者的愤懑。 五、名句赏析(1)“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明确:这句话的意思是,孙权的风流余韵现已不复存在。“舞榭歌台”是承平气象的象征。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使自己国土不受外侵,并拓宇开疆,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吴国出现承平气象。“风流”,指孙权的才略及其建树,这里引申为孙权的遗迹。“雨打风吹”指的是历史风雨,自孙权以后,京口一带屡遭兵火,到辛弃疾时已将近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言外有江山寂寞,时势消沉之意。这几句突出萧飒、凄凉之象,笔调转为哀婉、舒缓,词人慨叹眼前之景象,表达了他对孙权的崇拜和对当前时局的担忧。(2)“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明确:对于韩侂胄这次北伐的主张,辛弃疾是赞成的,但他认为应作好准备工作,关键是用人得力。他曾向朝廷建议,应当把用兵大计委托给元老重臣,隐然以此自任,准备以垂暮之年,挑起这副重担;然而事情并不是所想象的那样,于是他就发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感叹。词人借古人为自己写照,形象是多么饱满、鲜明,比拟是多么贴切、逼真A不仅如此,这一典故还有更深刻的用意,这就是词人把他个人的政治遭遇放在当时宋金民族矛盾、以及南宋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的焦点上来抒写自己的感慨,赋予词中的形象以更丰富的内涵,从而深化了词的主题。六、学生讨论:苏轼和辛弃疾在词史上并称为“苏辛豪放词派”。通过念奴娇和永遇乐的学习,试分析苏辛二词的异同点讨论后明确: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主旨上均为托古喻今,借古人酒杯浇心中块垒,还自我之情愫。不同点:苏词中抒情多直抒胸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风格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中抒情多与典故结合,风格显得含蓄蕴藉、激愤沉郁。四、 写作特点 1、 围绕作品思想内容而多用典故,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词中用典虽多,却贴切恰当,非但没有妨害思想感情的表达,而且以少胜多,表现了非常丰富的内容和思想。2、 多用对比,而又各不相同,使词丰意曲,感情更加委婉深沉。 以古代英雄业绩与可悲的现实相比,用以针砭南宋的萎靡不振;用刘裕的“气吞万里如虎”与其子刘义隆的“赢得仓皇北顾”相比,这是以历史上英主与庸才之比,用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用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相比,这是抒发忧国忧民的感慨,感叹由于统治者的长期“和戎”媚敌,把人们的民族感情都冲得淡淡的了;用廉颇的遭谗尚有赵王派人聘问与自己的冷落处境相比,用以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通过这些交互重叠的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五、 重点难点解析 1上阕用了两个典故,其作用是什么? 孙权是当年西破黄祖,北败曹操,与曹刘鼎足之势的英雄,作者登上北固楼,首先想到以京口为都城,后迁都南京的英雄。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与向往,只是像孙促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已无处可寻了。即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随时光而流逝了。作者对孙权的追慕和钦羡,实际上就是对南宋腐败无能的讽刺和嘲笑。 俯瞰京口街市,缅怀曾在那里居住的刘裕,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有如果能有刘裕这样创大业的盖世英雄和英明国君,作者的正确战略意图就以被采用。 这两个典故,写法虽异而用意却相同,作者对能承父兄基业而有所作为的孙权和创建大业的刘裕进行歌颂,就是对南宋当局不知自振的针砭;作者怀念古代英雄,正是慨叹南宋没有英雄。 2、作者写佛狸祠下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扬州慢 三、引导学生自学扬州慢1.解题出示投影:姜夔(约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聊城大学公开招聘人员(46名)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有答案详解
- 正心泰片品牌认知度评估-洞察与解读
- 班组安全培训讲解内容摘要课件
- 2025年湖南财盛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公开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夺冠系列)
- 2025广东阳江阳西县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就业见习岗位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一套答案详解
- 2025年白城市暨洮北区人才交流中心就业见习岗位和见习人员征集模拟试卷及一套答案详解
- 2025黑龙江鹤岗市工农区酒行招聘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网校专用)
- 2025广东依顿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硬件工程师等岗位人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一套
- 2025年河南红旗渠(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7人模拟试卷及1套参考答案详解
- 班组安全培训工作总结
- 2025广东房屋租赁合同范本官方版
- 新版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件第八讲共奉中国与中华民族内聚发展(辽宋夏金时期)-2025年版
- 2025定制衣柜安装承揽合同范本
- 2025年MicroLED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彩虹》课件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 2025年全国企业员工全面质量管理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 麻醉恢复室护理要点
- 水下激光探测-洞察及研究
- 7.2 量身高(课件)-2025-2026学年三年级数学上册北师大版
- DB44∕T 2499-2024 海堤生态化建设技术导则
- GWZBQ-10(6)G 型微机高压启动器保护装置产品使用说明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