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北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doc_第1页
市北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doc_第2页
市北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doc_第3页
市北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doc_第4页
市北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市北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年)征求意见稿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年)的通知(国办发号)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年)的通知(鲁政办发号)以及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岛市区域卫生规划(年)的通知(青政办发号)等文件精神,为加强对市北区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科学调整和优化配置,进一步提升医疗事业的核心竞争力,更好地为居民提供符合成本效益的医疗、预防、保健和康复等医疗卫生服务,满足区域内全体居民健康需要,特制定市北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年)(以下简称规划)。第一章 规划背景一、现状分析(一)卫生资源规模经过长期发展,我区已经建立了由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等组成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截止年底,全区医疗卫生机构共有家(含驻区三级医院家、二级医院家,以下简称驻区医院),其中医院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家,门诊部家,诊所家,医务室等其它医疗机构家,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家。编制床位张,实有床位张,每千人口拥有床位数张。公立医院病床使用率为,民营医院则为。卫生人员总数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人,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人;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人,每千人口拥有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人;注册护士人,每千人口拥有护士数人。(二) 卫生服务利用年全区(含驻区医院)门诊总诊疗万人次,其中门诊万人次,急诊万人次,死亡人数人,急诊病死率。预约诊疗万人次,占总诊疗人次。家庭卫生服务人次,向上级医院转诊人次,向下级医院转诊人次。年全区住院总诊疗万人次,出院万人次,手术人次,死亡人,病死率。全区病床周转次数,病床使用率,出院者平均住院日。医师人均全年诊疗人次,每日诊疗人次,门诊抗菌药物处方占比,中医处方占比。(三)居民健康状况年我区居民期望寿命岁(高于全市居民期望寿命岁),其中男性为岁,女性为岁。死因顺位前五名为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近几年, 我区未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传染病疫情。二、存在问题(一)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医疗用地少包括驻区二、三级医院在内的大部分医疗机构(约占总量)集中分布在市北区南部、西部及中部人口密集老城区,东部和北部医疗机构数量较少(约占)。随着东部和北部新建小区及大型商业机构的增加,未来几年人员将快速增长,现有的医疗机构布局将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人口数量的需求。市北区医疗卫生用地现状规模相对偏小,区内绝大多数一级综合医院、社会办专科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为租用房,无独立医疗用地。(二)医疗机构功能结构欠合理,服务待优化总体上我区医疗资源相对丰富,居民享有的医疗服务可及性较高。但从医疗机构的类别和功能结构分析显示,我区的医疗资源利用与居民健康需求还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我区人口密集,老龄化问题突出,虽然近年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相关服务得到加强,但临终关怀、老年护理等医疗服务不能适应老年人口快速增长的需求。社区卫生服务有待完善优化。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硬件建设虽已得到加强,但存在自有用房比例过低、人才资源配置不到位现象,随着家庭医生制服务的不断深入,社区卫生服务资源将更显紧缺。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不设床位,使得实施双向转诊产生障碍,向下转诊,在社区康复护理等需求难以实现,与深化医改提出的设想有一定差距。(三)多元化办医的医疗服务体系需进一步完善我区民营医疗机构共有家,占全区医疗机构的,已初步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社会办医虽然数量较多,但具有一定规模、中医等专科特色的民营医疗机构比重不足,低层次、低水平重复的个体诊所过多,还不具备真正能与公立医疗机构竞争的能力,不能满足多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多元化办医格局还需进一步完善。(四)公共卫生工作需进一步加强预防保健工作任务繁重。因新市北区人口密集,人口流动性不断增加,加大了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的难度。随着疾病谱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凸显,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率将越来越高,虽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已担当起慢性病管理和监测的任务,但人员业务素质、病人管理知识和技术水平与实际需要尚有一定差距。从防治层面上看,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及综合防治的负担将变得越来越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每万名常住人口配备名卫生监督员和名疾病预防控制人员,而目前卫生监督员和疾控人员分别只有名和名。公共卫生人员严重不足,制约了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三、形式与挑战“十三五”时期,是市北区主动适应和积极引领新常态、率先全面建成较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加快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关键时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面临新的历史使命,要在“病有良医”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一)疾病谱变化。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居民生活方式快速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逐渐增多并已成为致残、致死的主要疾病负担,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在全市居民死因谱中占比高达。同时,重大传染病和慢性疾病防治任务依然艰巨,艾滋病、结核病等传染病尚未完全控制,新发传染病与输入性传染病威胁将长期存在,给居民健康带来严峻挑战。必须转变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模式和结构,从单纯的疾病诊治专项综合健康干预和健康管理,推动形成以“维护健康”为中心的各类卫生资源分工协作格局。(二)医疗需求变化。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医疗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居民医疗服务需求将进一步释放,并呈多层次、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发展趋势。人口老龄化、高龄化趋势突出,康复、老年护理等薄弱环节问题将更为凸显。随着全面实施两孩政策及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新增出生人口将持续增加,妇产、儿科、生殖保健等相关医疗服务的供需矛盾也将更加突出。医改的不断深化也对公立医院数量规模和资源优化配置提出了新的要求。(三)信息技术发展。 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优化医疗卫生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提供了条件,必将推动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和管理手段的深刻转变,使“互联网医疗健康”成为全区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第二章 规划目标和原则一、目标以居民健康需求和存在问题为导向,以“调结构,补短板,促均衡,提效能”为主线,明确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鼓励社会办医,促进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构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为实现年建立覆盖全区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奠定坚实的医疗卫生资源基础。二、原则(一)提升服务能级,注重内涵建设。在促进医疗卫生服务数量规模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内涵质量的建设,通过吸引和集聚优质资源,提升服务能级和品牌影响,促进整体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持续上升。(二)推动医联体建设,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统筹发展各类医疗卫生资源,引导医疗机构科学合理定位和协同错位发展,加强机构间诊疗服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的联合与联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水平,促进整体协调发展。(三)优化结构,盘活存量,适度发展增量。优化区域卫生资源布局和发展方向,补短板、促协作,进一步盘活和高效利用已有存量资源,根据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居民服务需求适度发展增量,逐步扩大短缺卫生资源服务规模和效益。第三章 卫生服务体系设置与资源配置标准一、 机构设置全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等。医院分为公立医院和社会办医院。区级以下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为公立和社会办两类。区级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设置,按照常住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合理布局。二、 床位配置目前,市北区床位资源配置已达到每千常住人口张以上,到 年,全区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控制在 张,按照每千常住人口不低于 张为社会办医院预留规划空间。床位增量优先配置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社会办医院床位,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床位规模。按照所承担的基本任务和功能合理确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规模,重点加强护理、康复病床配置,提升床位质量,提高使用效率。鼓励在区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康复、老年护理床位。表 : 年市北区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 张) 配置标准年到年总床位数区办医院社会办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控制在 三、 技术配置以发展优质医疗资源为目标,加强对临床专科建设发展的规划引导和支持,提高全区医疗技术水平,逐步缓解地域、学科之间的不平衡,促进医疗服务体系协调发展。区医院依托市级医院共建区医院临床重点专科,提高区医院专科疾病诊治水平,减少区域患者外转率。围绕常见疾病和健康问题,加强适宜医疗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加强临床应用事中事后监管,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四、 设备配置根据功能定位、医疗技术水平、学科发展和群众健康需求,坚持资源共享和阶梯配置,引导医疗机构合理配置适宜设备,逐步提高国产医用设备配置水平,降低医疗成本。加强医疗质量控制,推进同级医疗机构间以及医疗机构与独立检查检验机构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第四章 设置规划和布局要求一、总体目标(一)到年初步建成符合医疗机构分级管理原则,适应全区卫生需求、功能完善、专科配套、布局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二)在未来几年时间内,我区医疗资源配置以结构调整为主。市北区床位资源配置已达到每千常住人口 张以上,综合性医疗机构床位配置不再增加,通过调整现有床位的结构,增加康复、老年护理、儿科等紧缺专科的床位配置。(三)积极推进我区医疗联合体建设,在各级医疗机构之间建立统筹协调和分工合作模式,实现社区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合理控制医疗费用。二、设置规划坚持以公有制医疗机构为主体,有序引导社会办医疗机构发展,鼓励公平竞争,坚持总量控制和存量调整相结合,优化医疗机构的布局和功能,充分发挥本地卫生资源的整体效益。设置的具体规划如下:(一)市北区人民医院年年底,市北区人民医院基本建成规模适度、功能齐全、环境幽雅、设备精良、管理、人才、技术、服务优良的集医疗、教案、科研、预防、保健、康复、急救为一体,老年病为重点的二级甲等现代化大专科、小综合医院。年市北区人民医院卫生服务体系规划主要指标主要指标年现状年目标指标性质床位数张张约束性卫生技术人员总数人人指导性执业(助理)医师人人指导性注册护士人人指导性其他卫生技术人员人人指导性医护比指导性学科带头人人人指导性重点学科个个指导性大型医疗设备台台指导性教案水平带教大专实习医学院教案医院指导性分支机构数量家家指导性卫生技术人员人人指导性房屋建筑面积平方平方指导性门诊量人次人次指导性(二)公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属政府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年内,拟将新设置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新增卫生技术人员人,并根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标准更新部分医疗设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在距离上不受其他医疗机构的限制,为社区居民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基本医疗服务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增长规划表序号机构名称机构地址卫生技术人员执业(助理)医师,括号内为全科医师数(人)注册护士(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人)青岛市市北区敦化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鞍山路号()()青岛市市北区浮山新区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富源二路号甲()()青岛市市北区合肥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保张路号()()青岛市市北区辽源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南京路号()()青岛市市北区水清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金华支路号()()青岛市市北区四方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化路号()()青岛市市北区同安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和路号()()青岛市市北区小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武定路号()() 市北区辽宁路街道乐陵路社区卫生服务站章丘路号()() 市北区辽宁路街道无棣二路社区卫生服务站无棣二路号甲()()青岛市市北区延安路街道丹东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丹东路号()()青岛市市北区延安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延安二路号()() 市北区台东街道台东八路社区卫生服务站台东八路号()()青岛市市北区镇江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仲三路号()()新增待定新增待定()新增待定新增待定()(三)社会办(民营)医疗机构社会办医疗机构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医疗服务需求的有效途径。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引导社会办医院向高水平、规模化方向发展,发展专业性医院管理集团。放宽医疗服务领域要求,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领域,都要向社会资本开放。调整和新增医疗卫生资源时,在符合准入标准的条件下,优先考虑由社会力量举办。、民营一级医院支持与鼓励民营医院的发展,重点发展中医专科医疗服务、特需医疗服务、健康医疗服务空间。全区民营一级医院床位数控制在张内。未来年,根据辖区人员变化,拟在我区西北部(欢乐滨海城)、北部(河西街道办事处)、东部(浮山新区街道办事处)各设立一处一级综合医院。、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现有公立和私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已基本覆盖辖区各街道。在医疗资源匮乏的北部、西部,拟将新建所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弥补医疗资源不足,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价格低廉的诊疗服务,满足群众对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诊疗需求。其它区域将不再增设。、诊所等其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个体诊所等其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设置,不受规划布局限制,实行市场调节的管理方式。鼓励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执业医师举办私人诊所,优先扶持具有中医专科特色的门诊部及个体诊所。(四)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是政府向辖区内提供专业公共卫生服务,并承担相应管理工作的机构,主要包括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综合监督执法机构、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等。区办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主要职责是,完成上级下达的指令性任务,承担辖区内专业公共卫生任务以及相应的业务管理、信息报送等工作,并对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相关公共卫生工作进行技术指导、人员培训、监督考核等。为彻底解决三个单位(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卫计局综合监督执法局)四个地方服务群众不便、安全隐患较大、资源造成浪费等突出问题。拟位于台东三路号(原青岛市骨伤科医院),新建市北区卫生计生综合服务中心,建筑面积,建设周期年,总投资约万元预计年下半年正式投入使用。全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公立医院社会办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门诊部、诊所、医务室等政府办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综合监督执法机构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第五章 卫生人才队伍一、 人员配备到年全区承担医疗服务的卫生技术人员与人口比例达到每千人人,人员总数约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达到每千人人;注册护士达到每千人人。全区医护比达到 ,区人民医院床护比不低于 。人才规模与我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需求相适应,区域医药卫生人才分布趋于合理,各类人才队伍统筹协调发展。促进医务人员合理流动,使其在流动中优化配置,充分发挥作用。加强公共卫生人员的专项能力建设。到 年,每千常住人口基层卫生人员数达到 人以上,每万名居民有 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初步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全科医生制度,基本形成统一规范的 “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全科医生与城区居民基本建立比较稳定的服务关系,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二、 人才培养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医疗、公共卫生、中医药以及卫生管理人才的培养,制订有利于卫生人才培养使用的政策措施。切实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严格执行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培养合格临床医师。以卫生计生人员需求为导向,改革完善继续医学教育制度,提升卫生计生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积极参与市卫计委组织开展的加快构建以“”(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 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主体、以“”( 年临床医学专科教育 年助理全科医生培训)为补充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健全在岗培训制度。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继续医学教育等,加大全科医生的儿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更多地承担起儿科常见疾病诊疗和疑难复杂疾病转诊任务,让优质儿科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三、 人才使用 健全以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完善岗位设置管理,保证专业技术岗位占主体(原则上不低于),推行公开招聘和竞聘上岗。完善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制度,促进人才成长发展和合理流动。建立以服务质量、服务数量和服务对象满意度为核心、以岗位职责和绩效为基础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创新公立医院机构编制管理,合理核定公立医院编制总量,并进行动态调整,逐步实行编制备案制,探索多种形式用人机制和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第六章 互联网医疗健康以“惠民、便医、助政、兴业”为总体思路,积极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可穿戴设备等信息技术,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促进智慧医疗、健康大数据的应用。推进“互联网健康服务”试点工作,借鉴浙江乌镇互联网医院经验,与微医集团合作伙伴青岛天人达康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探索建立大健康产业加速器平台,拟建设我区互联网医院;同时,建设市北区卫生计生智慧平台,加强全区免疫接种点、公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监控等硬件建设。在信息惠民、智慧医疗、质量监管、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建设成为全国医疗健康信息化示范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覆盖率达到 ,医疗机构电子病历覆盖率达到,远程医疗服务覆盖全区。构建与互联网安全隔离,联通各级平台和各级各类卫生计生机构,高效、安全、稳定的信息网络。建立完善人口健康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加强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建设,确保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第七章 健康服务业一、支持发展社会办医加强社会办医疗机构与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协同发展,提高医疗卫生资源的整体效率。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调整和新增卫生资源时,在符合市北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的前提下,优先考虑由社会力量直接投向医疗资源稀缺的新建小区。鼓励公立医院与社会力量以合资合作的方式共同举办新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满足群众多层次医疗服务需求。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中医类专科医院、医养结合等诊疗机构。支持社会资本举办的医疗机构提升服务能力。建立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卫生工作的机制。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卫生工作,并加强技术指导和监督管理。社会力量要加强自身管理,不断强化自身能力,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密切合作,确保公共卫生工作顺利开展。二、加快发展健康养老及医养结合服务机构建设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等加强合作。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的业务协作机制,鼓励开通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协同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护理。增强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便捷、优先优惠医疗服务的能力。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开设老年病科(区),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做好老年慢病防治和康复护理。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变服务模式,实行签约服务,开设家庭病床,提高康复、护理床位占比,推进护理服务向居民家庭延伸。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康复、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医养生保健等服务的能力,推动开展远程服务和移动医疗,逐步丰富和完善服务内容及方式,做好上门巡诊等健康延伸服务。到年,所有医疗机构开设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在养老服务中充分融入健康理念,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支撑,提高养老机构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能力。根据民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做好医养结合服务机构许可工作的通知要求,支持医疗机构设立养老机构,同时支持养老机构设立医疗机构,到 年基本实现养老机构医疗服务全覆盖。年拟于河西街道设立一所集医疗康复、居家服务、社区养老、文体娱乐为一体,医养结合式的社会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用医、养、康、健、学相结合的模式,与市老年大学、市内福利院、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互助式照料中心等共同构成辐射全区的社会养老福利服务体系,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人文关怀、老年大学等增值服务。三、积极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结合区域实际,实施“三一三”模式,即建设三片楼宇医疗服务区、一个健康服务产业基地、三个综合健康管理服务区,综合施策,多措并举,发展培育市北特色的健康服务产业。(一)建设三片楼宇医疗服务区。创建楼宇医疗服务新模式,吸引优质资源汇聚,重点在中央商务区、滨海欢乐城、邮轮母港三片区域发展楼宇医疗服务。引进具备一定规模、质量、品牌、信誉的社会力量医疗机构设立健康服务中心,提供特需、专科等多元化服务,将医疗服务“前移”涵盖健康咨询、家庭保健、养生保健等,“后延”至术后康复、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护理等新兴服务,满足各层次人群的不同需求。(二)培育市北区健康服务产业基地。配合建设百洋健康科技园。依托百洋医药集团在医药健康产品研发、销售的专业优势,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研究机构,建设集现代创新药物研发、现代医院管理、医用数据处理及电子商务于一体的医药研发、生产、营销集群化创新平台。(三)建设三个综合健康管理服务区。以辖区东、中、北三个区域为重点,以樱花镇、台东、开封路(百洋健康科技园)周围为核心,鼓励社会资本,包括一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体检中心,每个体检中心不少于平方。依托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体检中心)资源,探索医院、体检机构、健康保险公司三位一体的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开展个人健康信息管理健康评价改善指导医疗代理的无缝健康服务,为高端人群提供私人保健医生式的个性化、一条龙健康服务。第八章 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公立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及社会办医院之间,中西医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整合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功能,提高卫生计生机构的系统性、综合性、协同性,为群众提供覆盖“生育预防治疗康复护理养老临终关怀”全生命周期,系统、连续、全方位的健康管理和医疗卫生服务。到年,将医院床位使用率提高到 以上,将平均住院日下降到 天以内;力争实现每个家庭拥有 名合格的家庭医生、每个居民拥有份动态更新的电子健康档案。一、 强化防治结合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要对公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社会办医院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加强指导、培训和考核,建立信息共享与互联互通等协作机制。进一步明确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医疗机构的职责,着力做好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的联防联控工作,卫生计生综合监督部门加强对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的监督检查。各一级医院及相关医疗机构要依托相关科室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密切合作,承担本行政区域内一定的公共卫生任务和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指导。建立医疗机构承担公共卫生任务的补偿机制和服务购买机制。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功能,确保各项公共卫生任务落实到位。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中的作用,积极发展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工作。构建分级诊疗服务模式,建立不同级别医院之间、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机制,健全网络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运行机制,逐步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以形成分级诊疗秩序为目标,建立科学有效的医联体和远程医疗等多种服务模式。支持和引导病人优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步承担公立医院的普通门诊、康复和护理等服务。区人民医院要通过技术支持、人员培训、管理指导等多种方式,帮扶和指导与之建立分工协作关系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高其服务能力和水平。允许公立医院医师多点执业,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建立区域在线预约挂号平台,公立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转诊预约挂号服务,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诊病人优先安排诊疗和住院;将恢复期需要康复的病人或慢性病病人转诊到病人就近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完善治疗康复长期护理服务链,发展和加强康复、老年、长期护理、慢性病管理、临终关怀等接续性医疗机构,建立急慢分治的制度,提高公立医院医疗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全科医生、家庭医生责任制,逐步实现签约服务。鼓励通过合作、托管、重组等多种方式,促进医疗资源合理配置。二、 坚持中西医并重加快完善中医药扶持、优惠政策。充分发挥中医医疗预防保健特色优势,不断完善中医医疗机构、基层中医药服务提供机构和其他中医药服务提供机构共同组成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加快中医医疗机构建设与发展,增强服务能力。加强中医药特色优势建设,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统筹用好中西医两方面资源,提升基层西医和中医两种手段综合服务能力。三、 加大资源调整力度根据常住人口规模合理配置医疗机构分布,对新建城区和重要功能区等医疗资源薄弱区域,要有计划、有步骤迁建或新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其它医疗机构,逐步满足辖区服务人口医疗需求。大力发展康复护理医疗机构,鼓励一级医院或企业医院转为康复、老年护理等接续性医疗机构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四、创新体制机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的实施创造有利条件。本规划主要内容是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十三五”期间深化医改的总体部署将由医改规划作出安排,在实施推进过程中,要做好与相关规划的衔接。要建立和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机制,明确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切实落实对公立和社会办非营利性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政策。健全网络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运行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加强医疗卫生全行业监管。加快发展城区居民大病保险、商业健康保险,建立完善以基本医保为主体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推行医疗责任保险、医疗意外保险等多种形式的医疗执业保险,加快发展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