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问题导读—评价单参考答案.doc_第1页
《逍遥游问题导读—评价单参考答案.doc_第2页
《逍遥游问题导读—评价单参考答案.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吉安县立中学“三五三”学导型课堂有效教学工具单 逍遥游问题导读评价单参考答案 模块二、走进文本 自主学习(1) 、诵读课文,标注读音 北冥(mng)鲲鹏(kn)抟(tun)迁徙(x)坳堂(o)草芥(ji)夭阏()蜩蝉(tio)决()抢()舂粮(chng)蟪蛄(hug)大椿(chn)斥鴳(chyn)泠然(lng)万仞(rn)蓬蒿(ho) (二)、研读课文第一段,完成下列问题 2、从这段看,大鹏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 明确: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 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3、“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用意是什么?明确:这句话说明天地万物各有其不同,也有相同之处。尘埃可以成为雾气,鲲可以成为鹏,积蓄就可以强大。然而,鹏要凭借风,雾气要借助气息,都还有依赖,有所待。4、引述所谓齐谐的记载,来证明大鹏南飞是可信的。作者还描写了高空中的游气奔腾和微尘浮动情形,接着以人仰视天空的经验来比说,说大鹏在九万里高空俯视下界,也如同下界的人仰视高空,只见莽莽苍苍,难辨其“正色”。那么这个段落中的鲲鹏又是怎么样的呢(还只是神奇巨大吗)? 明确:大鹏南迁徙到南海要“去以六月息者”,它也有所待,有局限。 5、“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19)。而后乃今培风(20),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21),而后乃今将图南。”这段作者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 明确:运用了(1)类比论证,以水喻风,以杯水可载大舟喻大风可负大鹏,结论就是成功必须有所待。(2)对比论证,有两重对比,一是不厚之风与九万里旋风对比,不厚之水载草芥与载杯对比,都是为了鲜明地指出凭借外物的重要性。 6、蜩蝉、学鸠为什么笑?作者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是怎样批驳的呢?明确:因为它们自以为得到逍遥,进入自由的境地,从而嘲笑鹏鸟高飞远行的壮举。作者以行路备粮的比喻进行反驳:无论是到野外的人还是到远方的人都需要吃饭;无论是鹏还是蜩,都需要依靠风力才能飞翔。“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的备粮各有不同是因为行程远近不一样。鹏鸟、蜩蝉、学鸠体形不一样,因而凭借的风力不一样。蜩和学鸠嗤笑鹏其实是认识不到自己与鹏的差异和自身的“所待”,所以作者直斥其无知。用原文的话即:小知不及大知。(三)、研读课文第二段,完成下列问题2、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那此间有没有什么差别呢?本段第一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小知不及大知”承上文,小结第四段内容;“小年不及大年”启本段下文。 3、那文章又是如何论证“小年不及大年”? 明确:例证:小年(朝菌、蟪蛄、众人) 大年(冥灵、大椿、彭祖) 4、你们认为朝菌、蟪蛄、冥灵、彭祖、大椿是逍遥的吗?众人希望和彭祖一样长寿,如何理解作者的“不亦悲夫”? 明确:不逍遥,因为它们都受到了年的限制。人只看到了自己的寿命没有彭祖长,而没有看到其实彭祖的寿命相对于冥灵、大椿还是很短的,而即使大椿、冥灵能活多少万年,它们的寿命仍然是有尽的,而不是“无穷”的。所以,庄子认为人们可悲的地方在于不懂得彭祖的生命也是有限的,一样受到年的牵制。这里,庄子仍进一步阐发要泯除大小之见,对任何事物不要虚妄分别的观点。 5、这里不是对第14段内容的重复吗?再写鲲鹏有何作用? 明确: 不完全重复。一是详略不同,描写也有异:对于鹏之背,前者为“不知其几千里也”,后者为“背若泰山”;对于“扶摇”,前者没有描述其形状,后者用“羊角”描其状;二是内容也不同,汤之问棘是史事,齐谐是俳谐之书,记载怪异之事的;这里明确将凭借云气,上文形象地称“野马”“尘埃”;这里是斥鴳嘲笑,上文是蜩与学鸠嘲笑。这里并非简单重复,而是同中有异,是对前文内容的补充、印证,与篇首内容照应。 写鲲鹏一是加强可信性,齐谐是记载怪异之事的,有人会讥其不典,怀疑它的真实性,所以用贤君贤人作印证;二是为了阐明“小大之辩”,小与大不同,事物之间在客观上存在差距,如果想以小及大是可悲的,不是为了阐述有所待。 其实,这种重复是庄子的有意之笔,通过“重言”(即重复之言)来加重论说的分量,加深读者对“大小之辩”的理解,与开头部分呼应和印证。这种手法大家在阅读庄子其他文章时会明显地感觉到。 5、小结:文章一开始就向我们论述了万物皆有所待。第1-2段描写了鲲鹏变化时神奇莫测及奋飞时气势壮美的景象,但鹏鸟南飞,必待巨风,它要凭借“海运”“六月息者”“风”才能离开,如此神奇巨大的动物它也是有所待的。紧接着,作者通过“大舟漂浮,有待深水;芥草为舟,杯水负载”的例子,运用类比和对比的论证手法向我们论述了这一道理。还举了蜩与学鸠,无知小虫的例子,论证自然界万物都是有所待的。蜩与学鸠嘲笑鲲鹏,作者还用“行路备粮,所待不同”的比喻进行论述,说明了小知不及大知。紧接着作者又向我们论述了小知不及大知实际上是因为小年不及大年。小年有:朝菌、蟪蛄、众人;大年有:冥灵、大椿、彭祖。第六段作者运用汤之问棘的史实,大的代表鲲鹏,小的代表斥鴳,进而揭示小大之辩。本段深入阐述的是蜩与学鸠笑鲲鹏的原因全在于生命之短暂,他们自身生命的局限性决定了其必然见识短浅。可见“小知不及大知”与“小年不及大年”不是并列关系,而是深入一层的关系。也就是说这段是对上段文字的再深入。可见,自然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还有所待都有小大之辩。那在社会中呢?社会中的人是不是也都有所待呢?逍遥游问题解决评价单(四)、研读第三自然段2、 对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作者是怎么评价的呢?明确:“其自视也,亦若此矣”,他们看自己也像蜩、学鸠、斥鴳看自己一样,可见,作者也是反驳的。 3、作者对宋荣子的态度又如何呢?明确:反驳。“斯已矣”“虽然,犹有未树也”,虽然:即使这样。可见,宋荣子也还是不自由的。4、 那作者又是怎么评价列子的呢?明确:“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虽:虽然。在作者看来,他还是跟大鹏一样,要凭借大风。 5、我们刚才讲到了三种人,他们都是不逍遥的,未达逍遥之境。那什么才是逍遥游呢?怎样才能达到逍遥游? 明确: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什么人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真正自然的人没有自我的偏见,神人没有要建功立业的偏见,圣人没有名实的偏见。无己:自我的偏见;无功:建功立业的偏见;无名:没有名实的偏见。 无己即:忘掉自我,不受外物的束缚,达到恬淡自适的境界。无功即:去掉功名利禄之心,不汲汲追逐外物。无名即:忘怀荣辱得失,褒贬任人。 6、你们是怎么看待这样的人的?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 为加深大家的理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几则对逍遥游境界的描写。 (1)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逍遥游 焉:于此。乘:驾御。御:驾御,把握。 在遥远的姑射山上,住了一个神人,肌肤有如冰雪一样洁白,容态有如处女一般柔美。不吃五谷,吸清风饮露水。乘着云气,驾御飞龙,而翱翔于四海之外。 (2)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沍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 焚:烧。热:使动用法,使热。沍:封冻。寒:使动用法,使寒冷。惊:使动用法。使震惊。 至人实在是神妙啊!林泽焚烧不能使他感到热,黄河、汉水封冻了不能使他感到冷,迅疾的雷霆劈山破岩、狂风翻江倒海不能使他感到震惊。假如这样,便可驾驭云气,骑乘日月,在四海之外遨游。 (3)古之真人登高不栗,入水而不觉湿,入火而不觉热。 总结:大家感觉怎么样?她真的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达到了逍遥之境。只是这种人可能就是我们所说的神仙了。在现实社会中,我们能够努力做到第一种人,已经是很好了。7、老庄思想的积极意义(依时间可安排内容): 人们置身于自然社会中,不能不受到客观法则的限制,这是必然的痛苦,庄子告诉我们安时处顺,则穷通自乐;人们在蝇营狗苟地追求名利时,常会扭曲本性、迷失自我,庄子告诉我们敝屣富贵、淡泊荣利,则能悠游自得。儒家强调的是入仕的精神,但在仕途上顺利的又有几人?道家强调的出世精神可以说是无数失意之人的精神良方。如果说儒家思想是粮店,是我们立身处世之根本,那么道家思想就是药店,在我们处于精神困境中时,不妨去向老庄寻一剂良药。 (三)、连线串珠,构建知识殿堂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怒:奋发。 2抟:环旋着往上飞。扶摇:旋风。3夭阏():阻塞。 4奚以为:表反问,哪里用得着呢?5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6绝:超越。二、通假字1北冥有鱼(通“溟”,大海) 2三餐而反(通“返”,返回)3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 4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5而(ni)征一国者(通“耐”,能力) 6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返”)7而御六气之辩(通“变”,变化) 8而后乃今培风(通“凭”,凭借,依靠)9其正色邪(通“耶”,语气词) 10汤之问棘也是已(通“矣”,语气词)11辩乎荣辱之境(通“辨”,辨明) 12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用于整数和余数之间)三、古今异义1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表转折的连词。2果然:古义:很饱的样子。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3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多数人。4野马:古义:流动的雾气。今义:野生之马5羊角:古义:旋风。今义:羊的角6天池:古义:天然形成的大水池。今义:湖泊的名称(在吉林长白山)7海运:古义:海波动荡;今义:海洋运输8小年:古义:短的寿命;今义:指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民间节日9是: 古义:这;今义:作判断词10控:古义:投,落下;今义:控制11虫:古义:泛指动物;今义:虫子12枪:古义:触碰; 今义:发射枪弹的武器四、词类活用(一)名词作状语 水击三千里(水,在水面上)(二)名词作动词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名作动,南行) 2不过数仞而下(下,落下,降落)(三)形容词作名词 齐谐者,志怪者也(形作名,怪异之事物)(四)形容词作动词 怒而飞(怒,奋发,这里指鼓起翅膀)(五)使动用法 1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合:使满意;征:使信任)2彼于致福者(致,使到来)五、一词多义1之: 鹏之徙于南冥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之二虫又何知!(代词,这) 穷发之北(助词,的)2息: 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3其: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代词,代鹏)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连词,表选择) 其自视也,亦若此矣(代词,他们)4以: 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凭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词,用) 以八千岁为春(介词,把) 奚以知其然也(介词,凭)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介词,因为)六、特殊句式(一)判断句 1齐谐者,志怪者也。(者,也)2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者,也)3南冥者,天池也。(者,也) 4此小大之辩也(也)5此小年也(也) 6此大年也(也)7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者也)(二)倒装句1宾语前置句 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句,= 以奚知其然也) 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 莫夭阏之) 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 彼且适奚也) 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 之二虫又知何) 彼且恶(w)乎待哉(宾语前置,= 彼且待恶乎哉)2状语后置句 覆杯水于坳(o)堂之上(介词结构后置,= 于坳堂之上覆杯水) 翱翔蓬蒿之间(介词结构后置,= 于蓬蒿之间翱翔) 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结构后置,= 以六月息去)(三)省略句 翱翔(于)蓬蒿之间。(省介词“于”) (四)固定句式1其其:表选择,是还是例: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译: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呢?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2奚以为:表反问,哪里用得着呢例: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译:哪用飞到九万里的高处再往南去呢)3且夫:连词,表递进,况且,再说4故夫:语气词,表示要发议论,不译5若夫:连词,表示提出另一话题,至于逍遥游问题拓展评价单1. B(A. 瞠chng C. 弄lng D. 刹ch)2. D(A. 搏博 B. 艰坚 C. 凭平)3. A(A.“脱颖而出”比喻人的才能全部显露出来。此处属于不合语境。B. “光怪陆离”形容现象奇异、色彩繁杂。C. “一落千丈”形容境况、声誉、地位等急剧下降。D. “犬牙交错”泛指局面错综复杂。)4. A(B. 搭配不当。“职业道德”不能和“增长”搭配。C. 主语残缺。删除“由”。D. 语序不当。改为“遏制气候变暖,拯救地球家园”。)5. D(总说“幸福是什么”,其中是对的小结;是一个第一层为因果关系,第二层为转折关系的多重复句;第句与后面的文字连接紧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