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采薇教案.doc_第1页
诗经采薇教案.doc_第2页
诗经采薇教案.doc_第3页
诗经采薇教案.doc_第4页
诗经采薇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 诗经采薇教案 1.知识与技能: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2.过程与方法:自主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和平的热爱,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文章的重点字词,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朗读法、点拨讨论法 2课时 一、导入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为什么?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源头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好的情感吧! 二、初读课文,把握字词 1.字音 狁不遑载饥载渴 我行不来 孔疚 靡盬维棠之华象弭 归聘 四牡骙骙 小人所腓 雨雪霏霏 2.字形 靡 聘 霏 遁 睽 糜 骋 菲 循 骙 遑 戍 戊 弥 徨 戌 戎 弭 3.解释重点字词 岁亦莫止 莫,同“暮”。古今字,莫得古字形象日在草丛中。这里指年底。 不遑启居 遑,空闲。 靡室靡家 靡,无,不。否定词。启,跪,通“跽”。 靡使归聘 聘,问候。 忧心孔疚 孔,很,非常。疚,痛苦。 我行不来 来,回家。 彼尔维何 彼,那。尔,通“?。花盛开的样子。 维棠之华 华,同“花”。其古字形象花冠之形。 彼路斯何 路,同“辂”,大车。斯,语气词,无实义。 四牡业业 牡,雄性。牝,雌性。这里指公马。业业,高大的样子。 一月三捷 三,虚数词,指多次。捷,胜利。 象弭鱼服 弭,一种弓,两端用骨角装饰。服,盛箭的袋子。 ?孔棘 棘,通“急”。 雨雪霏霏 雨,下。四声别义,破读。 三、整体感知 1.自主学习采薇 2.这首诗共六章,你看分哪几个层次? 明确:第一层: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 第二层:直接写战争。 第三层:写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四、理解课文 第一层: 1.从第一章开始,主人公已经奔赴战场了,为什么要去打仗呢? 明确:外族入侵,需要服兵役。 2.抵抗外族入侵,保家卫国,本是一件光荣的事,那么主人公又是怎样的心情?为什么? 明确:一方面,战士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一方面,对外族入侵的仇恨。“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 朱熹引用程子的话说:“古者戍役,两朞而还。今年春莫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 3.第二、三章主要写的是什么? 明确:写军旅生活之劳苦。 4.诗文是怎样体现的? 明确:“载饥载渴”,吃不饱。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战事繁忙,很难知道家中的音信。 “我行不来”,怕自己不能生还,再见不到亲人。 基于以上几点,就更让人想家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 5.一起看前三章,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前三章,章与章句型重复,字面意义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前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 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 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第二层 1.从四、五章来看,主要写的什么内容? 明确: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 2.这两章诗文中都提到了那些事物?突出了什么? 明确:战车、战马、象弭、鱼服。军队装备精良。 3.文中多次写战马的情态,如“业业”、“骙骙”、“翼翼”,有什么作用? 明确:兵强马壮,突出自己的军队战斗力很强,军威赫赫。同时也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 4“岂敢定居”,“岂不日戒”又写出了什么? 明确:战事紧急,战事频繁。将士们劳累奔波。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 5.与前文那句话照应? 明确: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6.诗文是怎样描写战争的? 明确: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弭、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而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但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 7.你发现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通过侧面描写,突出战事的残酷。 第三层 1最后一章写战士归来,我们是否读到了应有的那份喜悦? 明确:没有。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诗文并没有写战士胜利后回家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阅相关资料,找出古人对这两句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 资料一: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谢公因弟子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资料二:方玉润诗经原始中评说:“此诗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之有耶?”又说:“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伤神,绝世义情,知古常新。” 资料三: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明确:反衬: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之悲痛。 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含畜形象,耐人寻味。 “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突出不胜今昔、岁月蹉跎之感。 大雪交加,营造了一个清冷的氛围。加之饥渴难当,情境更加悲凉。 语调低沉,低回往复,气氛悲怆。 五、小结 通观全文,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诗文讲述了一位战士为抵御外敌,连年征战与疆场,经受饥饿、疲惫,以及死亡的恐惧,最后终于胜利回家的故事,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 诗经采薇 必修教案 03209:56: 4.2诗经采薇 一、教材分析 诗经采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中诗经两篇文章中的一个。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古今中外的诗人们,用生花妙笔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篇,经过实践的筛选,优秀诗歌已成为超越民族、超越国界、超越时空的不朽经典,叩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给人们以艺术的享受和熏陶。 二、学情分析 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了初中学习古文的基础,以及在必修一中学习了“沁园春”,“雨巷”,“再别康桥”三首诗歌,初步的具有了诗歌的鉴赏能力和欣赏水平。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2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3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过程与方法 1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探究学习,探讨诗歌中的乡思情结的内涵,体验这一美好的感情。鉴赏诗歌,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家园之思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四,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文本、编者、老师、学生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五、教学难点 理解诗的主旨,提高文学素养和鉴赏水平。 六、教学时间: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文学天地的源头清水,它开阔、丰盈、简洁、生动。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从诗经中走来的男子历经沧桑,豁达坚毅,从诗经中流传出的故事飘渺悠长,哀婉凄美。 今天我们就来接着学习诗经里的诗歌。 初读课文 老师:现在就让我们打开课本,走进这优美的诗经世界里。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默读课文,标注出生字词。 生词有:玁狁不遑不来孔疚 靡盬 归聘四牡小人所腓 雨雪霏霏载渴载饥整饬 老师:大家都看完了吗?诗经大都是四言诗,朗读的时候采用“二二”式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大家根据这样的方法,一起来有感情的朗读这篇课文。 大家读得都不错,不过朗诵的感觉还是缺了一点,现在老师给大家放一段音频,听听看名家是如何朗诵的。 老师:大家都已经默读了,也一起朗读了这首诗,相信现在应该对这首诗一定有了初步的印象,现在我们就来具体的翻译这首诗歌。 第一章:重点字词:作:薇菜冒出地面。 靡:无,没有。 幕:通“暮”,通假字。 启:跪。居:坐。 第二章:重点字词:载:又。 第三章:重点字词:阳:十月,周代自农历四月到十月都为阳月。王事靡盬:战争没有休止。 孔:非常。 疚:痛苦。 第四章:重点字词:维何:是什么,维是句中语气词。 常:通“棠”,棠棣花,桃花的一个变型,早春开放,与桃李共争春色,显出浓郁春意。 业业:高达雄壮的样子。 第五章:重点字词:小人所腓:小人,士兵。所,乘。腓:遮蔽。 孔棘:棘:通“急”,着急。 第六章:重点字词:雨雪:下雪,雨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细读文章 如果把这首诗歌当成是一个剧本,现在我们每个人都是导演,你会拍摄几个场景来反映这首诗歌呢? 板书:悲伤喜悦悲伤 老师:大家理解的都很好,那么现在来提几个问题请同学们帮我来解答一下。 1, 结合文下的注释,具体的来翻译一下这首诗 2, 文章一共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又都说了些什么? 3, 既然这是一首思乡诗,那么最能表现战士思乡的又是哪些诗句呢?, 为什么战士们即将归乡了,诗歌不是喜悦的而却显得如此悲伤? 5,”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晋人谢玄把这四句论为三百篇中最好的诗句。你觉得这四句好不好,为什么? 2 板书:悲伤喜悦悲伤 13节:悲 一开篇,我们就感受到浓重的悲伤,我们不由得思考,此时这位战士身在何方,又为何而悲? 身处何时:莫阳 身在何方:驻地边的旷野 为何而悲:思乡厌战仇恨 如何表现: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意象 薇 重章叠唱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对深化意境,强化感情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 比 兴:作柔刚比喻时间流逝 朗 读 45节:壮 战士的情感发生变化.此时他又身在何方?为何而壮? 身处何时:春季 身在何方战场 为何而壮打胜仗 如何表现:1. 侧面烘托 2.借景抒情意象 棠棣花 比兴:用花之盛起兴,喻出军容之盛及声势之壮。 至此,全诗气势为之一振. 朗 读 6节:悲 身处何时:冬季 身在何方:归途 3,“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 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4,宋之问在渡汉江中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一个怯字写出了归乡时的千万种感受。 “古诗十九首”里的十五从军征是这样写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所以这位战士唱道“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归来时,还何乐而有呢?归家的喜悦因为对家人自身命运的担忧都变得沉重起来。所以他说”莫知我哀”,莫是没有人,没有人知道我的哀伤. 5,1本诗借景抒情。诗含着两个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吹拂柳枝依依惜别的画面,一是寒冬季节雨雪纷飞的画面。在这里,诗人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感情,而是以春天随风飘拂的柳丝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惜之情,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以景写情,情景交融,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无尽。 2本诗借助”杨柳”意象来抒情的。自诗经始,杨柳成为中国古典文学歌咏的对象,开了借杨柳怀人的先河,在后世的诗词之中,青青杨柳枝成为牵绊游子、离愁别绪的象征性植物。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每当古人送别离人时,杨柳便出现在渡口、驿站、城外,杨柳多情,似要挽留行人。每当古人怀人思亲时,杨柳出现在亭台楼榭,杨柳依依,似乎解人意。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其次,还因为”柳”与”留”谐音,”柳”者即”留”也,挽留之意。正是这些原因使得古人喜借柳来抒怀。 拓展阅读 老师:在我们中国浩瀚的诗歌世界里,想采薇这样的诗还有很多,老师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首十五从军行 采薇教案 一、诗经知识 1、关于诗经的成书: 采诗说:周代设采诗之官到民间采诗,献于朝廷以了解民情。献诗说:周代公卿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删诗说:论语子罕:“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诗经产生的时代、地域和作者 时代:西周初期 春秋中叶 地域:东之齐鲁,西之渭陕,北之燕冀, 南之江汉。 作者:王公贵族、平民、奴隶、诗经的概貌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的诗歌305篇。 诗经包括风、雅、颂三部分。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国“风”,有诗160篇; “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周颂”的全部和“大雅”的大部分是西周初年的作品; “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是西周末年的作品;”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的全部则是东迁后至春秋中叶的作品。、诗经的“六义” 毛诗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毛诗正义:“然则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者,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非别有篇卷也。” 三体:根据音乐分为风、雅、颂 风:音乐的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地方土乐。 雅:正。朝廷、王畿的乐调。周王朝直接统辖区中央的音乐。 颂:宗庙祭祀的音乐。“美圣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三种手法:根据手法分为赋、比、兴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比:以彼物比此物。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兴者,托事于物。周礼大师 会意段玉裁注说文 文已尽而意无穷,兴也。钟嵘诗品 盖兴者,因物感触,言在此而意寄于彼,玩味乃可识,非若赋、比直陈其事也。 宋罗大经 凡景物相感,以彼言此,皆谓之兴。后世咏怀游览,咏物之类是也。 清黄宗羲、诗经的用途: 典礼、讽谏、娱乐-教化的工具 孔子:“不学诗,无以言。”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远之事君,迩之事父。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诗经的主要内容 婚恋诗 A.自由、浪漫型 北风 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B.礼制渗透型 郑风 将仲子 将仲子兮,无踰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踰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C.相思悲歌型 陈风 月出 、 秦风 蒹葭 、 卫风 氓 秦风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D.畸型情爱型 邶风 新台 新台有泚,河水瀰瀰。燕婉求之,蘧篨不鲜。 新台有洒,河水凂凂。燕婉求之,蘧篨不殄。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求之,得此戚施。 征役诗 A. 厌倦战争型 卫风 伯兮 伯兮柏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B.积极征战型 秦风马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C.复杂心态型 小雅 采薇 农事诗 幽风 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我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二、采薇赏析 解题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 如秦汉年间的毛亨的毛诗序说:“采薇,遣戍役也。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猃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役,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出车以劳还,杕杜以勤归也。”据此,则此诗应写于殷商末年。 出车叙写南仲奉命领兵出征玁狁,最后平定敌国,凯旋而归。反映了战事的艰苦,表达了出征的在外的思念,也描写了得胜的喜悦,同时也对南仲的战功进行了歌颂。后采以入乐,用以慰劳凯旋将士的乐歌。 杕杜描写一位流浪者沿路乞助,表现了孤独无助的衣叹。诗以孤生的杜梨起兴,正是这位流浪人的写照,或许也正是流浪人独行之时见到的景象,从而触动了内心的凄楚。 毛诗序中所谓“出车以劳还,杕杜以勤归也。”意思是:理解采薇要参照出车杕杜。 而东汉史学家班固汉书?匈奴传则说:“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云云。”据此,则此诗应写于西周中叶。 两家之说,虽在写作时间的判断上有所差异,但都肯定它是远征守边、保家卫国之作。根据当时的边患情况看,诗作出自西周时期较为可信。西周时北方的猃狁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关,以及命将士出兵抗击猃狁的记载。因此可以认为,采薇是后世边塞诗的先导。 至于作者及其用意,毛诗序说是“歌采薇以遣”远征将士,显然是不妥的。从全诗的述说口吻看,该诗的“诗人”应当是一个戍边归来的士卒,他以痛定思痛的心情回忆戍边中的艰苦生活。 吟诵全诗,我们的脑海中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 在一个寒冷的冬日,朔风呼啸、大雪纷飞。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泥泞,战士又饥又渴;边关渐行渐远,乡关越来越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其类归小雅,风格却颇似国风。 诗意 采薇采薇1,薇亦作止2。曰归曰归3,岁亦莫止4。靡室靡家5,玁狁之故6。不遑然启居7,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8,载饥载渴9。我戍未定10,靡使归聘11。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12。曰归曰归,岁亦阳止13。王事靡盬14,不遑启处。忧心孔疚15,我行不来16! 彼尔维何17?维常之华18。彼路斯何19?君子之车20。戎车既驾21,四牡业业22。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23。君子所依24,小人所腓25。四牡翼翼26,象弭鱼服27。岂不日戒28?玁狁孔棘29!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30。今我来思31,雨雪霏霏32。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1、薇:豆科植物,今俗名称大巢菜,可食用。、作:生。止:语助词。 3、曰:说,或谓乃语助词,无义。、莫:“暮”的本字。岁暮,一年将尽之时。、靡:无。 6、玁狁:北方少数民族,到春秋时代称为狄,战国、秦、汉称匈奴。、不遑:没空。遑,闲暇。启:跪坐。居:安居。、烈烈:火势很大的样子。此处形容忧心如焚。、载:语助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