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 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培优教案.doc_第1页
高二语文 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培优教案.doc_第2页
高二语文 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培优教案.doc_第3页
高二语文 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培优教案.doc_第4页
高二语文 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培优教案.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省乐安一中高二语文 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培优教案一.基础知识(一)易错难懂的字词:1.容易读错的字词:渣滓(z) 钦(qn) 昏愦(ku) 荠菜(j) 熨(y)贴(tie) 戛(ji)戛乎 衰飒(s)2.容易写错的字词:诀窍 昏愦 黯淡 熨贴 藻饰 轩敞 蔚然大观严谨不苟 要言不烦 戛戛乎 衰飒 深邃3.难懂的字词:昏愦:糊涂,昏乱。一筹莫展: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想不出来。筹:计策,办法。展:施展。触类旁通:由己知某一事物或道理而了解相关的其他事物或道理。类:同类的、相关的。戛戛:困难蔚 蔚然大观:形容事物丰富多彩,形成盛大壮观的景象。蔚:茂盛,盛大。要言不烦:说话、写文章简明扼要,不烦琐。要:简明扼要。烦:烦琐。(二)文学常识:白居易:唐朝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朝中期“新乐府”诗歌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是一位多产作家,仅诗歌就有三千六余作首。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与诗人元稹交往甚密,世人称“元白”;又与刘禹锡唱和颇多,人称“刘白”。作品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仕途坎坷,曾任杭州太守、苏州刺史等。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作品稼轩长短句包括词作六百多首,艺术风格多样,基调昂扬,热情奔放,与大词人苏轼并称为“苏辛”。朱自清:现代诗人、散文家。字佩弦。对散文创作和古典文学颇有造诣,其散文语言洗炼,文笔秀丽。作品有散文集背影,诗文集踪迹等。朱德熙:语言学家,文学评论家,北京大学教授。(三)文体知识: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的定义 解析1 文学评论的任务 解析2 文学评论的角度 解析3 文学评论的方法 解析4二.学习指导问:在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中,朱光潜是怎样根据评论的重点和需要,恰当地选择评论角度的?答:朱光潜在评论的开篇就交代本文鉴赏的对象和要点是“谈一谈白居易的忆江南两首和辛弃疾的鹧鸪天西江月这四首词选择典型情节来烘托出生动具体的气氛和情调的道理,趁便也谈一谈词的运用语言的精炼”。评论第一首忆江南,是从语言精炼入笔,以“有尽之言能传无穷之意”的角度展开评论的。作者认为白居易抓住“江花”“江水”两个典型情节抓得准确、抓得恰当。作者抓住这两个景象,通过想象和联想,把江南的春天和北方的春天加以比较,着意渲染江南春天鲜明而生动的绚丽色彩,把白居易“有尽之言”所传达的“无穷之意”挖掘出来,展示给读者。作者评论第二首忆江南,是以情景交融的角度,深刻而精辟他指出,白居易在这首词中所表达的气氛和情趣与第一首“显然有别”,是要表达一位宦海沉浮、饱经沧桑的老人所偏好的清幽的气氛和闲适的情趣。“寻桂子”“看潮头”正是表现这种情感的最佳的典型情节。作者评论辛弃疾的两首词,是从分析景物描写入手的,但评论的角度又各有不同。评论鹧鸪天,作者用了不少笔墨写知人论世的道理,并由此出发,引导读者一起挖掘隐藏在字句背后的深层意蕴,从早春乡村景象的描写中体味国破家亡的悲苦。西江月评论的重点则是词的语言所传达的意境,着力分析了遣词造句的精炼。可见,作者在本文中确是根据不同的评论重点和需要、恰当地选择了评论角度,取得了很好的表达效果。问:在谈朱自清的散文中,作者是如何处理引述与评述关系的?答:谈朱自清的散文评论的对象不是某一篇散文,而是朱自清不同时期的有代表性的多篇散文。也正是这种特点,决定了文章中有大量的引述。但我们阅读时,却没有一点繁琐的感觉,这是因为作者不是一般的引用原文,而是把引用与具体的艺术分析紧密结合,根据评论的重点和需要,或详或略,但都精辟入里,给人以启发。文中多处引述,使我们有机会领略朱自清散文精湛的文笔;作者独到的分析、中肯的评价,又使我们能学到叙议结合、评析结合、加强评论的情感色彩的评论手法。比如,作者引用了威尼斯中对纵横交错的河道和行驶其中的各种船只的叙述,然后加以评析。这种评析不是泛泛的,而是抓住新鲜、有趣、恰当的比喻,喻体选择十分巧妙。大街、小胡同、公共汽车,这些事物对一般人来说,既平常又熟悉,不但能体现水城威尼斯的特点,而且能给没到过那里的人新奇的联想和感受。三巩固提高(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注音、释义全对的一组是( )A渣滓(z) 荠(j)菜 熨(yn)贴 一筹(计策、办法)莫展(施展)B昏愦(ku) 衰飒(s) 钦(qn)定 要言不烦(烦恼) C藻(zo)饰 角(ju)逐 轩敞(xun) 蔚(茂盛)然大观 D戛(g)戛乎其难哉 深邃(su) 谙(n) 触类(同类的)旁通2.下列各项中以错别字由少到多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欲擒先纵 藏锋不露 悠然自得 画龙点睛 平铺直叙 苟且偷安 顺理成彰 井井有条 慰然大观 错踪复杂 转弯没角 豁然开朗 要言不烦 直接了当 触类旁通 严瑾不苟A B. C D. 3.选择一组适当的词填入下面一段话中( )全词都在写自然风景, 这句才写到人的活动,这样就打破了一味写景的单调。这是写景诗的一个决窍。 是在写景, 不能一味渲染景致, 参进一点人的情调、人的活动,诗 显得有生气。A只有尽管却 必须才B只有虽然但是只要就C然而尽管却只要就D然而虽然但是必须才4.下列文学常识或文体知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白居易是唐朝中期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诗歌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作品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B朱自清先生的松堂游记一文中曾引了白居易的两句诗:“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意在描写月亮被云遮住一半时的夜景。C文学评论常采取以叙为主,叙议结合,评析结合的写法。在具体的评论过程中,叙、析、评这几方面常常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其中边叙边议的方式较多。D文学评论是对作家、作品和其他文学现象进行评价的文章。无论评什么,怎样评,都必须对所评论的对象有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这是写好文学评论的关键。(二)阅读思考: 1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第二首忆杭州。忆的只是“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白居易之所以忆杭州,不仅因为那里湖山秀美,也因为他在那里过了足以自慰的可以表示政绩的生活。杭州可忆的事物很多,一部二十四史从何说起呢?白居易单选两个足以说明他的快乐生活的典型的情节。他所要 的气氛是 ,他所要 的情趣是 。这两句词恰好达到他所要达到的效果。与头一首相比,气氛和情趣都显然有别。选的季节是秋天,没有什么热闹的颜色,却有月夜的桂香,令人起一种清冷的感觉。心情还是愉快的,但不是“日出江花红胜火”那种青春蓬勃活跃的愉快,而是老年人胸无渣滓、悠然自得的愉快。选出恰当的一组,依次填入上文空白处( )A烘托 清幽 抒发 闲适B表达 愉快 渲染 冷清C渲染 闲适 表达 愉快D渲染 清幽 表达 闲适“杭州可忆的事物很多,一部二十四史从何说起呢?”一句应理解为( )A二十四史中有许多篇目涉及到杭州的人和事,白居易不知从何说起。B因为杭州古称临安,是南方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所以二十四史中多有记载,使作者不知从何说起。C杭州可忆之事很多,正如二十四史篇目之浩繁,不知从何说起是很自然的事,那么就从头说起吧。D二十四史涉及到的事物堪称多矣,这里是比喻的说法,表示杭州可忆事物之多。“白居易单选两个足以说明他的快乐生活的典型情节。”是哪两个情节,用波浪线在文中划出。作者在分析第二首忆江南时,从 的角度阐释了 的道理。 文学评论常采取叙议结合的写法,上面一段文字何处为“叙”? ,“议”的部分可分几个层次,用“/”在文中标出,并为每个层次设一个问题 。 2.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创造与批评是两个分野:一是艺术,一是关于艺术的科学,两者不能等同。但它们之间却血肉相连,倘若“两栖”一下,人们自然会对创作与批评之间的若干相通之处有所感触。清人周济论创作时说:“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我们认为,在文学批评中,同样也存在着( 1 )的问题。这里的“入”,是指批评家对艺术品的(a),是指研究者对作家的某种(b),这里的“出”,也就是批评家对艺术品的(c),也就是研究者对作家的(d)。在文艺批评中,如果没有必要的“入”,没有某种感情接触,没有真正从艺术感受出发的理解和体察,那评论,很难不浮在概念上兜着枯燥的圆圈,很难把握艺术所特有的复杂性和整体性。讲得再苛刻一点,这就是说,很难真正步入“艺术世界”。如果研究者过于沉溺过于痴迷在他的研究对象之中,如果批评家没有丫在足够的高度,在赏析中透视、发现,在共鸣里( 2 ),那么,这种评论也是缺乏份量的,也不能触探艺术的堂奥。法郎士也许是强调“入”的,他极端地主张“优秀的批评家就是一个人,他把自己的灵魂在许多杰出的作品中探险活动,加以叙述。”而勃兰克斯在相反的意义上的批评这圣伯甫,认为他“缺乏那种主要在于概括倾向的哲学精神”。既要俯察品类之盛,又要仰观宇宙之大,在考虑批评家对作品和作家的态度与关系时,我们也该听听托尔斯泰那段“稍稍离开一点”的意见。托翁认为:作家在创作中,应当稍稍离开他笔下的主人公。文中“两栖”的意思是_。 引用清人周济“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目的是_。 文中( 1 )( 2 )处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 A(1)血肉相连 (2)兴早除弊 B(1)寄托与否 (2)殚精竭虑 C(1)“入”与“出”(2)抉剔瑕瑜 D(1)“出”与“入”(2)要言不烦 对文中所说的“相反的意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是“入”的角度。 B不是优秀的批评家的角度。 C并不杰出的作品的角度。 D从“出”的意义上。 依次填入第二段a,b,c,d四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a沉浸、渗透和陶醉 b欣赏、理解和感觉 c摆脱、超越和俯察 d审视、鉴别和评盼B a欣赏、理解和感觉 b沉浸、渗透和陶醉 c审视、鉴别和评盼 d摆脱、超越和俯察C a摆脱、超越和俯察 b审视、鉴别和评判 c沉浸、渗透和陶醉 d欣赏、理解和感觉D a审视、鉴别和评判 b摆脱、超越和俯察 c欣赏、理解和感觉 d沉浸、渗透和陶醉 对本文意思的理解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要的“入”是触探艺术堂奥的前提。 B作家在自己创作中,应当不受作品人物、事件的束缚。 C文学批评对作品和作家的态度,应当既要“入”,又要“出”。D创作与批评是两回事,又是一回事。四自我反馈(一) 基础知识1.C项(A项中“熨”应读“y”;B项中“烦”应释为“烦琐”;D项中“戛”在作“困难”讲时应读“ji”。注意区别形似字、多音多义字并将字的读音与释义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加以考虑。) 2.C项(中没有错别字;中“顺理成章”的“章”错了;中应为“蔚然大观”“错综复杂”“转弯抹角”;中应为“直截了当”“严谨不苟”。词语中出现别字说明对词义的理解出现了误差,词语(尤其是成语)的记忆要避免死记硬背,要将记忆建立在理解整体词义的基础之上。) 3.A项(其实即使没有关联词语,句子之间也还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逻辑关系的,关联词语只是起到了一个强化作用。我们要学会结合语言环境参透句子本身所蕴含的逻辑关系。)4.C项(文学评论常采取以议为主,叙议结合,评析结合的写法。)(二) 阅读思考1 D项(注意结合语言环境,结合文意全面思考,并考虑句子成份间的合理搭配。) D项即“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作者以情景交融的角度阐释了选择典型情节来烘托出生动具体的气氛和情调的道理。 叙的部分是“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两句引用的诗句。议的部分可分三个层次“白居易之所以生活”。问题:诗人为什么忆杭州?“杭州情节。”问题:诗人从何说起?“他所愉快。”问题:诗人为什么选择这两个情节?(注意文学评论是如何叙议结合,评析结合,以议为主的。)2.把创作与批评联系起来看。说明创作中“入”与“出”的关系。C项。D项。B项。 D项(相关相连而非“一回事”。)解析1 文学评论是对作家、作品和其他文学现象进行评价的文章。解析2 文学评论的任务,主要是分析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评论作家的创作得失,总结艺术经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