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车场初步设计说明_第1页
停车场初步设计说明_第2页
停车场初步设计说明_第3页
停车场初步设计说明_第4页
停车场初步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沙市轨道交通6号线东西段工程(梧桐路枫林路、东四线东航站区)初 步 设 计第二十二篇 停车场第三册 站场与路基2017年5月 长沙 长沙市轨道交通6号线东西段工程(梧桐路枫林路、东四线东航站区)第二十二篇 停车场第三册 站场与路基院 长:薛新功总 工 程 师:薛新功总体设计负责人:张永明站场专业负责人:代科建路基专业负责人:代科建2017年5月 长沙目 录1、概述11.1 设计依据11.2 设计范围11.3 设计年度21.4 工可报告审查意见及执行情况21.5 工程概况22、基地场址概况22.1 基地环境概况32.2 场址所在地气象资料32.3 场址所在水文、工程地质情况简述32.4 场址及周围的有关管线情况33 主要技术要求及设计原则33.1 站场技术要求及设计原则33.2 路基技术要求及设计原则54 站场布置方案比较及推荐方案说明54.1 出入段线方案设计54.2 总平面布置方案74.3 总平面布置方案比选95 道路及站场排水设计95.1 道路设计105.2 站场排水设计106 路基及其附属工程106.1主要技术要求和标准116.2设计思路及方案117 存在问题及下阶段应注意事项12附件:13表1 线路表13表2道岔表13表3主要工程数量表131、概述1.1 设计依据1)长沙轨道交通6号线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及评审意见;2)长沙市轨道交通6号线工程梧桐路停车场及出入段线初步勘察阶段岩土工程勘察报告;3)长沙轨道交通6号线一期工程初步设计文件编制统一规定;4)长沙轨道交通6号线一期工程初步设计文件组成与内容;5)长沙轨道交通6号线一期工程总体组编制的各项管理文件;6)地铁限界标准(CJJ96-2003);7)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13);8)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104-2008);9)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GB504902009);10)城市轨道交通设计规范(DGJ08-109-2004);11)铁路线路设计规范 GB 50157-2006;12)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规范 GB 50091-2006;13)铁路站场道路和排水设计规范 TB 10066-2000;14)铁路路基设计规范(TB10001-2005);15)铁路特殊路基设计规范(TB 100352006);16)铁路路基支挡结构设计规范(TB 100252006);17)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 TB 10002.1-2005;18)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1112006);19)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2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10025-2010);21)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 (GB/T50476-2008);22)铁路工程地基处理技术设计规程(TB101062010);2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25)国家以及湖南省、长沙市有关规范、规程;26)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12;27)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 193-2012;28)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 169-2012;29)铁路桥涵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TB10002.3-2005);30)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TB10002.5-2005);31)城市桥梁设计规范(CJJ 11-2011);32)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15);33)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50805-2012);34)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 50332-2002);35)市政排水管道工程及附属设施(06MS201);36)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CJ343-2010);37)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38)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2006,2016年版);39)有关设计合同及分包协议。1.2 设计范围1)停车场范围内原有道路、水系改造设计;2)停车场(不含供电、通信、信号、AFC等系统的维修车间)的工艺设备设计,预留司机及车站值班员等模拟培训实验室;3)停车场范围内房屋建筑、室内外构筑物设计、装修设计(含精装修设计)、建筑智能化设计、亮化、室外道路标识及室内(库内)标识设计以及预埋件和预留孔洞设计;4)停车场范围内的站场线路(不含轨道)、桥隧、路基(含软土地基处理)、道路、站场土石方、以及通风空调、给排水和消防系统等内容的工程设计;5)停车场围墙范围内的绿化规划设计;6)停车场的管线综合设计,电缆沟、电缆井的结构设计、派出所和运转楼电缆沟或电缆管道设计;7)出入场线区间结构设计;8)停车场项目的工程筹划设计;9)上述工作范围内的概算(含概算汇总);10)停车场设计不包括系统部分的工程设计,即不包括通信系统、信号系统、主变电站系统、供电系统(与降压变电所(或牵引降压混合所)0.4kV低压柜馈线电缆头为界)、自动售检票系统、轨道工程、综合监控系统等专业的设计;11)停车场的总体协调、系统资料归口工作。本册文件设计范围为停车场范围内的站场线路(不含轨道)。1.3 设计年度初期:2025年近期:2032年远期:2047年1.4 工可报告审查意见及执行情况暂无1.5 工程概况长沙地铁6号线一期工程西起梅溪湖二期,东至黄花机场,线路全长约48.10km,全为地下线,设车站34座,全为地下站,其中换乘站12座,与地铁1、2、3、4、5、7、8、9、11、12号线、西环城际、长株城际、磁悬浮换乘。平均站间距为1.44km,最大站间距2.667km,为桐梓坡站至文昌阁站区间;最小站间距0.807km,为文昌阁站至芙蓉中路站区间。长沙地铁6号线一期工程设黄梨路车辆基地、梧桐路停车场,停车场位于梧桐路北侧、樱花路西侧、夏鹃路东侧、龙柏路南侧地块内。停车场总用地面积为13.02hm,总建筑占地面积为50221m,总建筑面积为52618m2。线路具体走向和黄梨路车辆基地、梧桐路停车场的地理位置如下图:图1.5-1 长沙市轨道交通6号线走向示意图2、基地场址概况2.1 基地环境概况长沙地铁6号线梧桐路停车场线地处湘江新区雷梅片区,停车场位于梧桐路北侧、樱花路西侧、夏鹃路东侧、龙柏路南侧地块内。场址主要有农田、和大量民宅,部分地段为鱼塘,地势起伏变化大,西部高东侧低,地面高程7145m,高差约25m。图2.1-1 梧桐路停车场选址示意图该地块的控制因素有:儿童公园马头坝河、石坝河以及梧桐路、樱花路、夏鹃路、龙柏路四条规划道路。2.2 场址所在地气象资料暂无2.3 场址所在水文、工程地质情况简述暂无2.4 场址及周围的有关管线情况1)市政管线情况(1)停车场场区内无建成市政管线。(2)停车场南侧规划梧桐路在人行道下双侧DN500污水管,雨水管接入路中综合管廊雨水仓(BXH=3.0mX2.4m)。(3)停车场东侧规划樱花路,西侧人行道下布置DN500-DN600污水管,一路DN1200-DN1500雨水管位于中央绿化带下。2)规划综合管廊情况(1)樱花路与龙柏路交叉口设综合管廊控制中心。(2)樱花路综合管廊(BXH=9.8mX3.5m)布置在道路东侧人行道下。(3)梧桐路综合管廊布置在道路中心线下。3 主要技术要求及设计原则3.1 站场技术要求及设计原则1)线路平面及纵断面(1)出入场线出入场线最小曲线半径不应小于250m,困难时不应小于150m;最大坡度35。竖曲线半径为2000m。出入场线圆曲线的最小长度不宜小于25m,困难情况下不得小于一节车辆的全轴距;两相邻曲线间的夹直线长度不小于25m。(2)车场线最小曲线半径不应小于150m;宜设在平坡道上,困难时库外线路的坡度不应大于1.5。两相邻曲线间夹直线最小长度为3m;道岔前后至平、竖曲线端部的距离不小于5m并满足曲线轨距加宽递减率的要求。道岔后连接曲线半径不小于导曲线半径。(3)线间距根据工艺及结构的要求具体确定。2)轨道停车场轨道主要设计原则及技术标准见轨道专业设计文件。3)道路及排水(1)道路道路平面最小圆曲线半径不小于20m;道路交叉口内边缘最小转弯半径为9m;平面转弯处不设超高和加宽。主干道纵坡不大于8%。通段公路:按级汽车道路标准进行修建。为满足消防车等大型车辆通过的要求,通段道路净空不小于5m。设计荷载:公路I级。段内道路:按级汽车道路标准进行修建。道路净空不小于5m。设计荷载:公路级。主干道路面宽度为7.0m;次要干道路面宽度为4.0m。目前道路路面的形式有沥青混凝土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两种。相比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路面有减震效果好、行车舒适、噪音小、对路基变形或者不均匀沉降的适应性强、施工速度快、无养护期、投入使用快、维修方便等优点,但造价略高于水泥混凝土路面。本次初步设计车辆基地道路设计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沥青层之间设黏层沥青(乳化沥青或热沥青),洒布数量0.5kg/m2,基层与沥青层之间设置透层沥青(乳化沥青或液体沥青),洒布数量0.8kg/m2,具体用量通过实验确定。其余施工要求按照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2006执行。平交道设计采用橡胶嵌丝道口板,具体详见轨道专业设计说明及图纸。(2)排水站场内采用排水管、沟和纵向、横向排水槽相结合的排水系统。本次初步设计停车场内股道区排水由站场专业设计,采用排水沟槽形式;房屋排水由给排水、建筑专业设计并引至室外排水管道或管沟。段内道路排水(采用市政排水管)、站场排水槽与给排水专业管道接口均由排水专业设计。为了美化段内环境,建筑及道路的周边采用市政排水管,站场股道区及出入段线区域采用纵向、横向排水槽。站场排水系统的设计,应使各种排水沟槽紧密结合,作出合理的排水系统布置,使水流径路短而顺直。尽量采用重力自流方式排水。对于高程太低无法通过自流直接排水的管沟等可集中设泵机械排水。纵向排水槽及排水沟的纵坡,一般不应小于2,困难时不小于1;横向排水槽的纵坡,不应小于5。排水沟槽的横断面尺寸按1/50洪水频率的流量设计,设计降雨的重现期T应采用50年。排水沟槽根据需要加设预制钢筋混凝土盖板、钢格盖板或高强复合盖板。4)线路路肩高程根据地铁设计规范27.10.2条,沿海或江河附近地区车辆基地与停车场的线路路肩设计高程不应小于1/100潮水位、波浪爬高值和安全高之和。.具体资料待提资图3.1-1 停车场路肩高程示意图3.2 路基技术要求及设计原则1)路基主要技术标准及设计原则(1)轨道及列车荷载轨道及列车荷载换算土柱高度及分布宽度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铁路路基设计规范(TB10001-2005)和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13)级铁路轻型轨道执行。(2)路基基床及填料。基床表层厚度0.5m,底层厚度1.5m。车辆基地路基表层0.5m采用A、B类填料填筑,基床底层及路基本体采用C组填料填筑。路基填筑要求采用重型机械分层碾压,检测密实度,并符合铁路路基设计规范表6.2.1、表6.2.2的要求。地基应满足稳定及沉降要求,若不符合要求,应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2)设计荷载(1)列车及轨道荷载:按车辆轴重进行(根据车辆条件及轨道要求相应调整),采用列车活载和轨道静载(包括钢轨、轨枕及道床)的换算土柱高度。(2)路基填土荷载:路肩设计高程及平均填土高度按实际确定。3)稳定及沉降控制标准(1)稳定控制标准:不考虑列车荷载作用时,稳定安全系数为1.151.25;考虑列车荷载作用时,稳定安全系数为1.101.15。地震区需考虑设计地震作用。(2)沉降控制标准:试车线碎石道床地段路基工后沉降不应大于20cm,路桥或路隧交界处差异沉降不应大于10cm,沉降速率均不应大于5cm/年。一般车场线碎石道床工后沉降不应大于20cm。车场线整体道床工后沉降一般地段不应大于20mm。未尽事宜遵照地铁设计规范及相关规范标准执行。对于工后沉降小于30mm的库内整体道床区域由结构专业再做二次处理。4)路基个别设计(1)路基工程按土工结构物进行设计,其地基处理、路堤填筑、边坡支挡防护等应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使之能抵抗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2)挡土墙结构按铁路路基支挡结构设计规范(TB10025-2006)及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1112006)进行设计,并考虑地震力的影响。(3)出入段线及停车场内地基处理按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及铁路特殊路基设计规范(TB 100352006)进行设计。(4)重视地下水对场坪的影响,对于场坪下的地下水应设置适宜的排除地下水设施,消除地下水对场坪的危害。5)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段内无不良地质,特殊岩土主要有人工填土、风化岩。4 站场布置方案比较及推荐方案说明4.1 出入段线方案设计1)出入场线方案长沙市轨道交通6号线梧桐路停车场地处湘江新区雷梅片区,停车场位于梧桐路北侧、樱花路西侧、夏鹃路东侧、龙柏路南侧地块内;承担6号线车辆停放及日常保养功能、设备维修功能、系统维修功能、材料供应功能。梧桐路停车场从紫荆路站接轨,紫荆路站位于梅溪湖西延线和紫荆路的西北象限地块内,为地下一层岛式车站,出入线由西端接轨引入梧桐路停车场。出入线在梅溪湖西延线北侧地块内以地下敷设的方式往西,过规划居住用地后以高架方式跨越儿童公园、梧桐路与樱花路交叉口,之后接入停车场。出入段线接轨方案图详见图4.1-1所示:图4.1-1 梧桐路停车场出入段线配线图2)出入段线线路方案(1)出入段线平面设计入段线在紫荆路站西侧通过一组交叉渡线与正线接轨,出、入段线线分别以一个半径R-3000m的反向曲线曲线拉开线间距,于两正线间前行约660m,再以分别以半径R-400m,R-450m的曲线折向西接入梧桐路停车场。近期入段线长度1400m,最小曲线半径R=400m;近期出段线长度1403.58m,最小曲线半径R=400m。图4.1-2 近期出入段线线路平面图图4.1-3 近期入场线线路纵断面图图4.1-4 近期出场线线路纵断面图4.2 总平面布置方案1)总平面布置结合6号线停车场的场址位置、用地形状及站段关系,综合考虑节约土地资源,减少工程投资等因素,车辆基地的总体布局宜采用尽端式段型,而不宜采用贯通式段型。本次设计对停车场共做了以下2个方案。(1)方案一图4.2-1停车场总平面布置图方案一本方案运用库布置于段址西侧。由停车列检库、临修库、双周/三月检库、运用办公楼等组成。运转综合楼位于咽喉区北侧,方便检修人员和司机出入停车场。车务部、车辆部设于运转综合楼内。运转综合楼内有食堂、综合维修工区用房、通号车间、FAS/BAS检修间、司机休息室、辅助设备用房等组成。调机及工程车库线与出入段线直接连接,工程车进出段方便快捷。牵引降压混合变电所及预留主变设于咽喉区北侧与综合办公楼相邻。洗车机库位于出场线外(南)侧洗车线上,采用往复式通过式洗车方式,洗车方便,作业顺畅。在停车场的咽喉区中间南北两侧设有牵出线1条、出入场线1条,满足运用整备、洗车及检修列车调车需要。在列车出入场线上设置了受电弓轮对踏面检测设备 ,便于列车入场时检查,工艺较为顺畅。轮对踏面检测库往紫荆路站方向有一段长度大于200m的坡度为18的坡度段线用于一度停车及信号转换。停车场内道路呈环形布置,满足生产、生活和消防要求。停车场的出入口设两处,主出入口位于场址北侧,主出入口通场道路连接规划的龙柏路。次出入口位于停车场南侧,次出入口通场道路与规划的梧桐路相连。本方案停车场征地面积13.02ha,建筑占地面积4.56ha,新建房屋总建筑面积为5.26ha。(2)方案二图4.2-2停车场总平面布置图方案二本方案运用库布置于段址西侧。由停车列检库、临修库、双周/三月检库、运用办公楼等组成。运转综合楼位于运用库北侧,方便检修人员和司机出入运用库。车务部、车辆部设于运转综合楼内。运转综合楼内有食堂、综合维修工区用房、通号车间、FAS/BAS检修间、司机休息室、辅助设备用房等组成。调机及工程车库线与出入段线直接连接,工程车进出段方便快捷。牵引降压混合变电所位于运用库西侧,预留主变电所位于运用库西南角与运用办公楼相邻。洗车机库位于出入场线外(北)侧洗车线上,采用往复式通过式洗车方式,洗车方便,作业顺畅。在停车场的咽喉区中间南北两侧设有牵出线1条、出入场线1条,满足运用整备、洗车及检修列车调车需要。在列车出入场线上设置了受电弓轮对踏面检测棚,便于列车入场时检查,工艺较为顺畅。轮对踏面检测库往紫荆路站方向有一段长度大于200m的坡度为18的坡度段线用于一度停车及信号转换。停车场内道路呈环形布置,满足生产、生活和消防要求。停车场的出入口设两处,主出入口位于场址北侧,出入口通场道路与规划的龙柏路相连,次出入口位于场址南侧,出入口通场道路连接规划的梧桐路。本方案停车场征地面积13.5ha,建筑占地面积4.56ha,新建房屋总建筑面积为5.26ha。2)场内主要线路配置(1)方案一停车场线路应根据停车场的功能和车辆检修工艺要求,结合各种布置方案合理布置,以满足生产的需要。出入场线:根据总平面布置方案,出入场线各设1条。洗车线:供列车外部清洗作业使用,设1条。洗车线采用往复通过式洗车方式布置。牵出线:根据总平面布置方案设置1条,供段内调车作业使用,有效长度不小于164m。停车/列检线:设停车/列检线16条,库内线路长度按每线停放2列车考虑,停车能力为16列、列检能力为16列。双周/三月检线:设2股道,每线设1列位。临修线:临修库设临修线1条,每线1列位。调机线工程车停放线:停放停车场及车辆基地的调机及工程车,调机工程车线设2条,设于调机及工程车库内。(2)方案二方案二主要库内设备及线路配置同方案一。3)主要厂房配置(1)方案一运用库由停车列检库、临修库、双周三月检库组成,其中停车列检库长315m、宽106m,停车列检库设16股道,每股道可停放2列6辆编组A型列车,停车能力为16列,列检能力为16列;临修库库长153.6m,宽11.5m,库内设临修线1列位。为了方便临修架车,设1组固定式架车机(架1辆车)。库内配备移动式中间作业平台和车顶作业平台;双周检/三月检库由2线跨组成,主库长153.6m,宽16m,其值班、检修班组、钳工间等辅助生产车间设于运用库辅助生产办公房屋内。调机工程车库位于出段线南侧长78.5m、宽21.5m,由1个2线库和边跨组成。库内设2股道,2股道均设壁式检查坑。库边跨内部设整备间、器材间等房屋。洗车机库位于入段线北侧,由一个长60m、宽9m库房和长24m、宽6m的边跨组成,位于洗车线上,边跨内设有洗车机泵间、卫生间等。受电弓及轮对检测棚位于出入场线,边跨由设备室组成。(2)方案二运用库由停车列检库、临修库、双周三月检库组成;调机工程布置于入段线北侧;洗车机库布置于出段线南侧。洗车机库位于洗车线上。上述各库库内线路及设备布局同方案一。受电弓及轮对检测位于出入场线,边跨由设备室组成。4.3 总平面布置方案比选1)两个方案优缺点比较见表4.3-1。车辆基地总平面布置方案优缺点比较表 表4.3-1序号项 目方案一方案二1总平面布局充分利用了规划范围内的用地,上盖物业建筑朝向角度较好。充分利用了规划范围内的用地,上盖物业建筑朝向角度不利。2工艺流程调车布置在双周三月检库对侧,作业较为不便。列车出入运用库、调车作业方便。3出入段线设置充分利用地块的长度,在出入段线设置了大于200m的信号转换平坡段。同方案一4洗车线设置洗车库布置在出场线,列车进入洗车库切割正线。洗车线采用往复通过式洗车方式,洗车效率高。5厂前区及主出入口设置厂前区设置在场址北部偏东侧,房屋布置紧凑,人员集中。同方案一6主出入口设置主出入口设置在段址最北侧临龙柏路上。同方案一7用地面积13.0213.122)结论综合比较,考虑到两个方案皆充分利用了规划范围内的用地,虽然方案一洗车库布置在出场线,列车进入洗车库切割正线,但考虑到上盖物业建筑朝向角度较好,本次设计推荐采用方案一。5 道路及站场排水设计5.1 道路设计停车场通场道路设2个出入口,主出入口位于停车场北侧,次出入口位于停车场西侧各一处。通段道路、段内道路按级汽车道路标准进行修建。主干道设计为7.0m宽沥青混凝土路面,次要道路设计为4.0m宽沥青混凝土路面。段内道路呈环状,满足消防要求。道路净空不小于5m。通段道路设计荷载:公路I级;段内道路设计荷载:公路级。平交道口采用橡胶嵌丝道口板。计算荷载不应小于公路级。道路路基压实度满足铁路站场道路和排水设计规范要求,路面地面以下0-0.8m范围内压实度不小于93%,0.8-1.5m范围内不小于90%,1.5m以下不小于90%,土基回弹模量值应大于30Mpa。道路沥青混凝土路面面层为5cm细粒式沥青混凝土、8cm粗粒式沥青混凝土、基层为35cm水泥稳定碎石(水泥6%)。沥青层之间设黏层沥青(乳化沥青或热沥青),洒布数量0.5kg/ m2,基层与沥青层之间设置透层沥青(乳化沥青或液体沥青),洒布数量0.9kg/ m2,具体用量通过实验确定。其余施工要求按照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2006)执行。5.2 站场排水设计停车场及出入段线地处长湘江新区雷梅片区,停车场位于梧桐路北侧、樱花路西侧、夏鹃路东侧、龙柏路南侧地块内。本次设计将停车场排水系统按区域分为段内排水系统及段外排水系统两个部分,两者有机结合以便快速排除停车场范围内雨水。1)段内雨水排水系统(1)车辆基地内采用排水管、沟和纵、横向排水槽相结合的雨水排水系统。纵横向排水设施应相互结合,合理布置,使排水径路短而顺直,采用重力自流方式排水。(2)咽喉区股道间及两侧采用纵、横向盖板排水槽(库区及道路由给排水专业设计)其余周边地段采用排水沟。咽喉区利用路基面横坡汇集地表水引入纵横向排水槽,而后通过排水沟、排水管汇集排往停车场东侧石坝排洪渠及规划的市政排水井。(3)路基面横向坡度一般不小于2%,一个坡面的线路数量一般不超过2条。纵向排水槽坡度不小于2,横向排水槽坡度不小于5。横向排水槽、路基最外侧侧沟、排水沟的横断面尺寸按照1/50洪水频率的流量设计。排水沟槽采用铁道部通用图贰站(01)8011。由于高强复合盖板透水性好便于雨水汇集,排水槽清理养护方便,经过经济技术比较,纵向排水槽盖板采用高强复合盖板。2)段外雨水排水系统停车场外雨水排水系统主要作用为拦截车辆基地路堤边坡外雨水和路堑边坡顶外雨水,及既有沟渠的雨水收集,汇集引入排水沟和既有沟渠。车辆基地路堤坡脚外设置排水沟,采用梯形排水沟或矩形排水沟,底宽0.6m,平均沟深约0.8m。路堑边坡顶外设天沟。排水沟、侧沟、天沟采用C25混凝土,厚0.3 m。6 路基及其附属工程6.1主要技术要求和标准(1)荷载标准列车活载和轨道静载(包括钢轨、轨枕及道床)的换算土柱高度,参照I级次重型轨道进行计算,车辆轴重按13吨考虑。换算土柱高度考虑静载和动载的不同作用效果,按稳定分析和沉降检算分列如下:a.稳定分析: 轨行区 2.63.5m (高宽) 道路区 1.3m路宽(高宽)b.沉降检算: 轨行区 2.03.5m (高宽) 道路区 1.0m路宽(高宽)(2)稳定性控制标准:运营期路堤的稳定安全系数1.201.35;施工期路堤的稳定安全系数1.101.25。地震区须考虑地震力的作用。(3)工后沉降要求有砟轨道线路不应大于200mm,路桥过渡段不应大于100mm,沉降速率不应大于50mm/年。无砟轨道线路不均匀沉降量,不应超过扣件允许的调高量(根据轨道专业要求不应大于20mm),路桥交界处差异沉降不应大于10mm,过渡段沉降造成的路基和桥梁的折角不应大于1/1000。场区道路及其它场坪区工后沉降不应大于200mm。(4)地基承载力要求道床区地基承载力不应小于150kPa,场区道路和其它场坪区地基承载力不应小于120kPa.6.2设计思路及方案1) 路基本体设计根据各功能分区的地基承载力要求及沉降控制标准不同,将车辆段划分为5个功能分区:区为库内非道床区(库内相邻整体道床间的空隙部分)、区为平过道及过渡段、区为碎石道床区、为场内道路区、区为其它区域。不同的功能分区选用不同的填料,各区对应填料类型要求:(1)、区碎石道床基床结构基床分表层和底层,基床表层厚0.5m,基床底层厚1.5m,基床总厚为2.0m。基床结构如下:基床表层:采用级配碎石。基床底层:采用5水泥改良土。基床以下路堤:采用 C组或C组以上填料。(2)区场内道路路床结构路床分上路床和下路床,上路床厚0.3m,下路床厚0.5m,路床总厚为0.8m。路床结构如下:上、下路床:采用5水泥改良土。路床以下路堤:采用 C组或C组以上填料。(3)、区填料采用C组或C组以上填料。(4)填筑要求及压实标准使用不同填料填筑路堤时,应分层填筑,分层铺填厚度在基床范围内应取1520cm,基床以下路基内应取20m30cm,逐层填筑逐层碾压,每层压实遍数应通过试验确定。路基填筑中要求采用重型机械分层碾压,压实标准采用地基系数和压实度两指标双控,且应符合地铁设计规范的相关规定。2)地基处理设计地基处理主要考虑因素包括:场址主要有农田、林地、工业厂房和大量民宅,部分地段为鱼塘,地势起伏变化大,北部高南侧低,地面高程4050m,高差约10m。根据场地地质、功能分区及地形情况,将整个场区主要分为区-填方分层填筑碾压处理区、区-挖方碾压处理区、区-素砼桩处理区,具体处理措施如下:(1)区-填方分层填筑碾压处理区:先进行清表和场地整平。清表整平后,若地下水位低于m时,应先进行冲击碾压,反之,先进行分层碾压,先填筑0.50.6m厚透水性较好的填料并冲击碾压后再填筑。填筑过程应分层填筑碾压,单层填筑厚度为2030cm(基床范围分层厚度为1520cm),逐层填筑逐层碾压,每累计填筑1.5m时进行一次冲击碾压。(2)区-挖方碾压处理区:待填、挖方区均至场坪标高后对整个场地统一进行一次冲击碾压。(3)区-素砼桩处理区:桩径为400mm,桩间距为1.2m,呈正方形布置。此外,对于场内道路区和碎石道床区,当原状土不能满足路床或基床的承载力和沉降要求时,应对路床范围或基床表层进行换填;对于基岩埋深较浅处,为减少岩土交界面处的差异沉降,应设置过渡段,具体详见过渡段处理设计图。库内整体道床区及其它整体道床(含移车平台等)的地基加固、房建地基加固由结构专业设计。3)边坡支护设计 (1)填方坡a.当场地不具备放坡条件时:坡高小于4m时采用仰斜式挡墙;坡高大于4m时采用衡重式挡土墙。当坡高大于6m时,墙后填土加设土工格栅。挡土墙基底地基承载力不足时,采用素砼桩复合地基进行加固。为防止车辆坠落,靠近道路的挡土墙顶部设置防撞墙。b.当场地不具备放坡条件时:采用1:1.5放坡+人字形骨架+植草护坡,当边坡为临时坡时(白地周边范围的边坡),取消人字形骨架,仅植草护坡。(2)挖方坡:a.当场地不具备放坡条件时:坡高小于4m时,采用仰斜式挡土墙; 坡高大于4m时,采用桩板墙,桩为直径1m的钻孔灌注桩,桩间距为1.2m,挡土板为0.25m厚的钢筋混凝土现浇板,部分排桩冠梁处加设锚索。b.当场地不具备放坡条件时:采用1:1.5放坡+人字形骨架+植草护坡,当边坡为临时坡时(白地周边范围的边坡),取消人字形骨架,仅植草护坡。7 存在问题及下阶段应注意事项1)下阶段需查明软弱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