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泡茶的用水及茶具 水为茶之母 器为茶之父 清 张大复 梅花草堂笔谈 茶性必发于水 八分之茶 遇十分之水 茶亦十分矣 八分之水 试十分之茶 茶只八分耳 茶与水的结合中 水是茶的载体 给予人的各种美妙感受都是通过水来实现的 要想茶美 必须水美 茶有各种茶 水有多种水 只有好茶 好水 味道才美 水茶相依 饮茶之水 水的标准水的分类饮茶之水的鉴赏 第一章 饮茶之水介绍 水之美的标准 宋徽宗赵佶 大观茶论 水以清 轻 甘 冽为美 轻甘乃水之自然 独为难得 这位精通百艺独不精于治国的亡国之君的确是位才子 最先把 美 和 自然 的理念引入鉴水之中 升华了品茗的内涵 后人在他的基础上又加入了一个 活 字 确定了宜茶美水的标准 水质要清 水体要轻 水味要甘 水温要冽 水源要活 第一章 饮茶之水介绍 茶经 里评说 山水上 江水中 井水下 水质要清 水之清表现为 朗也 清也 澄水貌也 水清则无杂 无色 透明 无沉淀物 最能显出茶的本色 故清澄明澈之水称为 宜茶灵水 水体要轻 明无名氏 各种水欲辨美恶 以一器酌而称之 轻者为上 乾隆很赞同此法 无论到哪里都要命人带一银斗 以便称量比较水之轻重 北京玉泉的水最轻 被御封 天下第一泉 现代科学也证明 水的比重大 所含矿物质就多 对茶汤的味道有不良影响 第一章 饮茶之水介绍 水味要甘 味美者曰甘泉 气芬者曰香泉 用此等水泡茶 味道自然好 水温要冽 冽即冷寒之意 泉不难于清 而难于寒 冽则茶味独全 寒冽之水多出于地层深处的泉脉中 污染少 所泡茶汤滋味纯正 水源要活 流水不腐 户枢不蠹 流动的水中 细菌不宜繁殖 同时活水有自然净化作用 氧气含量也高 泡出的茶汤鲜爽可口 第一章 饮茶之水介绍 水的分类 1 天水 雨 雪 霜 露 雹 2 地水 山泉水 江河水 井水 3 再加工水 自来水 纯净水 矿泉水 活性水 净化水 第一章 饮茶之水介绍 著名的泉水 天下第一泉 北京玉泉 乾隆 镇江金山泠泉 唐 刘伯刍 山东济南趵突泉 乾隆 江西九江谷廉泉 唐 陆羽 无锡惠山寺泉 又称 冰泉 苏州虎丘的石泉 又称 陆羽泉 杭州虎跑泉湖北宜昌扇子山蛤蟆石泉江西上饶广教寺的 陆子泉 扬州大明寺泉水安徽怀远县白乳泉河南柏岩县淮水源 第一章 饮茶之水介绍 水之美的鉴赏 子贡问曰 君子见大水必观焉 何也 孔子曰 夫水者 君子比德焉 遍予而无私 似德 所及者生 似仁 其流卑下 句倨皆循其理 似义 浅者流行 深者不测 似智 其赴万仞之谷不疑 似勇 是以君子见大水观焉尔也 第一章 饮茶之水介绍 古人欣赏水之美 首推泉之美 野泉烟火白云间 坐饮香茶爱此山 且招邻院客 试煮落花泉 稽山新茗绿如烟 静挈都篮煮惠泉 兔毫紫瓯新 蟹眼青泉煮 自汲香泉带落花 夜烧绿竹煮山泉 仙人应爱武夷茶 旋汲新泉煮嫩芽 何处清凉堪沁骨 惠山泉试虎丘茶 第一章 饮茶之水介绍 关于水的诗 1 静饮中冷水 清寒味日新 顿令超象外 爽豁有天真 2 汲泉便拾松枝煮 收雪亦就竹炉烹 泉水终弗如雪水 以来天上洁且轻 3 平湖几里风向菏 荷花叶上露珠多 瓶罍收取供煮茗 山庄韵事真无过 4 活水还需活火烹 自临钓石汲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 小勺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 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 卧听山城长短更 第一章 饮茶之水介绍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唐 卢仝 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 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 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第一章 饮茶之水介绍 出句 熏风拂案枯肠润 透风 对句 烈酒倾杯巧舌呆 晓道 冷眼淡观黄菊瘦 枯肠尽刮绿梅肥 我今欲作归田赋 搜尽枯肠不得门 片片皆为天地真 枯肠无事惯搜寻 三杯落肚凡心却 明月一肩伴白云 枯肠聊借清茶瀹 倦眼还凭旷野供 可怜案牍如山 临屏坐 枯肠似煎 风卷阳关外 情系伊人 愁断枯肠 酒入枯肠泪入川 枫桥烟柳两依然 无情谁似梨花渡 冷雨年年送画船 第一章 饮茶之水介绍 关于茶的诗 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唐 皎然 一饮涤昏寐 情思爽朗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 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 何须苦心破烦恼 第一章 饮茶之水介绍 饮茶中的茶具 茶具的概念茶具的历史茶具的分类杂说茶具鉴赏茶具之美 第二章 饮茶之器介绍 古代的茶具 第二章 饮茶之器介绍 第二章 饮茶之器介绍 一 主泡器 第二章 饮茶之器介绍 二 辅泡器 第二章 饮茶之器介绍 茶具的概念 古代茶具 泛指制茶 饮茶使用的各种工具 包括采茶 制茶 贮茶 饮茶等大类 陆羽 茶经 就是这样概述茶具的 现在所指专门与泡茶有关的专门器具 古时称茶器 按狭义的范围 主要指茶杯 茶碗 茶壶 茶盏 茶碟 托盘等饮茶用具 宋代以后 茶具与茶器才逐渐合一 目前 则主要指饮茶器具 茶经 中详列了与泡茶有关的用具28种 八大类 对茶具总的要求是实用性与艺术性并重 力求有益于茶的汤质 又力求古雅美观 茶具又称茶器具 茶器 有广意和狭义之分 广义来说 是泛指完成泡饮全过程所需设备 器具 用品及茶室用品亦统称为茶道具 狭义意来说 仅指泡和饮的用具 即主茶具 第二章 饮茶之器介绍 一 茶具的发展及进化 一 茶具的发展我国最早饮茶的器具 是与酒具 食具共用的 韩非在 韩非子 中就说到尧时饮食器具为土缶 一种小口大肚的容器 我国的陶器生产已有七八千年历史 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黑陶器 便是当时食具兼作饮具的代表作品 我国最早谈及饮茶使用器具的是西汉 公元前59年 王褒的 僮约 其中谈到 烹荼尽具 西晋 公元265 316年 左思 约公元250 约305年 的 娇女诗 其中有 心为茶荈剧 吹嘘对鼎 第二章 饮茶之器介绍 春秋时代 煮成羹汤而食 这时候的烹饮方法和器皿与煮饭菜相同 没有什么特别的烹饮方法和器皿 茶具的产生 始于奴隶社会 当时主要茶具为煮茶的锅 饮茶用的碗和储茶用的罐等 到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交替时期 由于以压制饼茶为主 这是除上述所举煮 饮和储藏用的茶具外 又添了炙 研和烧汤用的器具 从秦汉到唐代 随着饮茶区域和习俗的传播扩大 人们对茶叶认识的提高 泡饮方法是将饼茶捣成碎末放入瓷壶并注入沸水 加上葱姜和橘子调味 饮茶已有简单的专用器皿 促使陶器业飞跃发展 瓷器已出现 茶具越来越考究 越来越精巧 第二章 饮茶之器介绍 唐代更加讲究饮茶情趣 讲究茶具质地 注意因茶择具 陆羽 茶经 四之器 中所列 连同附件统计 煮茶 饮茶 和储茶用具共有29件 生活讲究的家庭都备24件精致茶具 为全套碾茶 泡茶 饮茶器具 皇宫贵族家庭多用金属茶具 20世纪80年代后期 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了成套唐代宫廷茶具 而民间却以用陶瓷茶碗为主 那时瓷制茶碗主要的有青釉 白釉两种 浙江越瓷最为著名 四川 福建等处均有著名的瓷窑 杜甫有诗称赞四川大邑生产的茶碗 大邑烧瓷轻且坚 扣如哀玉锦城传 君家百碗胜霜雪 急送毛斋也可怜 茶壶在唐代以前就有了 唐代人把茶壶称 注子 其意是指从壶嘴里往外倾水 唐代末期 世人不喜欢 注子 这个名称 甚至将茶壶柄去掉 整个样子形如 茗瓶 因没有提柄 所以又把 茶壶 叫 偏提 后人把泡茶叫 点注 就是根据唐代茶壶有 注子 一名而来 第二章 饮茶之器介绍 宋代的饮茶方法为 点茶法 饮茶器具与唐代相比大致一样 只是煎茶的 已逐渐为点茶的瓶所替代 汤瓶 当时俗称 茶吹 或 铫子 又有 镣子 之名 因瓶口小 难以观察到瓶中水沸的情况 只好靠听水声来判断水沸程度 宋代明间饮茶多用茶盏 盏是一种小型茶碗 口敞小底 有黑釉 酱釉 青白釉及白釉等多种 茶具所用材料除普通陶瓷外 也有用金银的 人们当以 金银为优 建窑黑瓷兔毫盏 宋 第二章 饮茶之器介绍 南宋审安老人的 茶具图赞 审安老人于宋咸淳五年集宋代点茶用具之大成 以传统的白描画法画了十二件茶具图形 称之为 十二先生 并按宋时官制冠以职称 赐以名 字 号 它们是 韦鸿胪 烘茶炉 木待制 木茶桶 金法曹 碾茶槽 石转运 石磨 胡员外 茶葫芦 罗枢密 茶罗 棕从事 棕帚 漆雕密阁 茶碗 陶宝文 陶杯 汤提点 茶壶 竺副师 竹筅 司职方 茶巾 宋代全套茶具是12件以卢仝号命名为 大玉川先生 宋朝烧制茶具著名的五大名窑 即官窑 哥窑 汝窑 定窑 钧窑 官窑在杭州 哥窑在浙江龙泉 汝窑在今河南省临汝县 定窑在今河北省曲阳县 钧窑在河南禹县神后镇 第二章 饮茶之器介绍 元代茶具从某种意义上说 无论是茶叶加工 饮茶方法 使用的茶具 元代都是上承唐 宋 下启明 清的一个过渡时期 元代统治中国不足百年 在茶文化发展史上 找不到一本茶事专著 但仍可以从诗词 书画中找到一些有关茶具的踪影 在当时既有采用点茶法饮茶的 但更多是采用沸水直接冲泡散茶 用于点茶用的是元影青的刻花执壶 从出土的元冯道真墓壁画中找到佐证 龙泉窑青釉盏托 元 第二章 饮茶之器介绍 明代茶具 对唐 宋而言 可谓是一次大的变革 因为唐 宋时人们以饮饼茶为主 采用的是煎茶法或点茶法和与此相应的茶具 元代时 条形散茶已在全国范围内兴起 饮茶改为直接用沸水冲泡 这样 唐 宋时的炙茶 碾茶 罗茶 煮茶器具成了多余之物 而一些新的茶具品种脱颖而出 明代对这些新的茶具品种是一次定型 因为从明代至今 人们使用的茶具品种基本上无多大变化 仅仅在茶具式样或质地上有所变化 茶具以 瓷器为上 黄金为次 清代以后 除边疆少数民族外 茶具慢慢形成了以瓷器和玻璃为主的局面 第二章 饮茶之器介绍 二 茶具的进化 宋末开始 发明蒸青散茶制法 饮用散茶时 不碾成碎末 全叶冲泡 不用盐调味 重视茶叶固有香味 蔡襄在皇佑元年至五年 公元1049 1053年 间写的 茶录 是当时的代表作 在下篇器论中 祥述了茶焙 茶笼 贴惟 茶铃 茶碾 茶罗 茶盏 茶匙 汤瓶的性质用法与茶汤品质的关系 元代茶的变化主要在于壶的流子 嘴 宋代流子多在肩部 元代则移至腹部 这是江西景德镇青花瓷异峰突起 闻名于世 青花瓷不仅国内珍爱 而且远销国外 特别是日本 因 茶汤之祖 珠光氏特别喜欢这种茶具 后来青花茶具又定名为 珠光青瓷 天目茶碗也传到日本 12世纪至14世纪 日本佛僧到我国天目山佛寺留学 曾带回天目山茶碗 这种茶碗施有黑釉 因此在日本 人们把这种带黑釉的陶瓷通称为天目瓷 天目茶碗有黄天目 白天目 油滴鳖盏 灰潜兔毛盏等 第二章 饮茶之器介绍 宋代以后 饮茶偏重于品 茶具有了较多的变化 许次纾 茶疏 道 其在今日 纯白为佳 兼贵于小 紫砂茶具始见于北宋欧阳修 和梅公仪尝建茶 诗 喜见紫瓯吟且酌 羡君潇洒有余清 宋代诗人苏轼提梁式的紫砂壶 东坡壶 东坡提梁壶 第二章 饮茶之器介绍 明代时 品茶瓷色尚白 器形贵小 当时许多的瓷窑多生产小而精巧 色白的茶具 同时还出现了一种 茶洗 形状如碗和盂 底部有孔 是饮茶之前用来冲洗茶叶的 16世纪中国瓷器出现在法国市场 致使法国人惊叹不已 大加赞扬 明代中期以后 又出现了用瓷器和紫砂壶的风尚 到了清代 广州织金彩瓷 福州脱胎漆器等茶具相继而起 近年 在浙江上庐出土了一批东汉瓷器 出土器物中有碗 壶茶盏 托具等 经北京故宫博物馆 上海 浙江考古单位鉴定 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瓷茶器 第二章 饮茶之器介绍 二 茶具种类 1 按用途可划分为 茶杯 茶碗 茶壶 茶盖 茶碟 托盘等饮茶用具 2 按茶艺冲泡要求可划分为 煮水器 备茶器 泡茶器 盛茶器 涤洁器等 3 按茶具的功能可分为十类4 按茶具的质地可分为八类 第二章 饮茶之器介绍 1 按用途划分 煮水器泡茶的煮水器在古代用风炉 目前较常见者为酒精灯及电壶 此外尚有用瓦斯炉及电子开水机等 茶叶罐储存茶叶的罐子 必须无杂味 能密封且不透光 其材料有马口铁 不锈钢 锡合金及陶瓷 等 第二章 饮茶之器介绍 主泡器茶壶为主要的泡茶容器 一般以陶壶为主 此外尚有瓷壶 石壶等 上等的茶 强调的是色香味俱全 喉韵甘润且耐泡 而一把好茶壶不仅外观要美雅 质地要匀滑 最重要的是要实用 空有好茶 没有好壶来泡 无法将茶的精华展现出来 空有好壶没有好茶 总叫人有美中不足的感觉 茶船用来放置茶壶的容器 茶壶里塞入茶叶 冲入沸开水 倒入茶船后 再由茶壶上方淋沸水以温壶 淋浇的沸水也可以用来洗茶杯 又称茶池或壶承 其常用的功能大致为 盛热水烫杯 盛接壶中溢出的茶水 保温 第二章 饮茶之器介绍 茶海又称茶盅或公道杯 茶壶内之茶汤浸泡至适当浓度后 茶汤倒至茶海 再分倒于各小茶杯内 以求茶汤浓度之均匀 亦可于茶海上覆一滤网 以滤去茶渣 茶末 没有专用的茶海时 也可以用茶壶充当 茶杯茶杯的种类 大小应有尽有 喝不同的茶用不同的茶杯 喝茶的品茗杯 闻茶香的闻香杯 第二章 饮茶之器介绍 盖碗或称盖杯 分为茶碗 碗盖 托碟三部份 置茶三公克于碗内 冲水约150度C 加盖五 六分钟后饮用 以此法泡茶 通常喝上一泡已足 至多再加冲一次 茶盘用以承放茶杯或其它茶具的盘子 以盛接泡茶过程中流出或倒掉之茶水 也可以用作摆放茶杯的盘子 茶盘有塑料制品 不锈钢制品 形状有圆形 长方形等多种 第二章 饮茶之器介绍 茶则盛茶入壶之用 一般竹制 茶漏茶漏则于置茶时放在壶口上 以导茶入壶 防止茶叶掉落壶外 茶匙又称 茶扒 形状像汤匙所以称茶匙 主要是挖取泡过的茶壶内茶叶 茶叶冲泡过后 往往会紧紧塞满茶壶 加上一般茶壶的口都不大 用手挖出茶叶既不方便也不卫生 故皆使用茶匙 第二章 饮茶之器介绍 茶荷茶荷为置茶的用具 兼具赏茶功能 主要用途是将茶叶由茶罐移至茶壶 主要有竹制品 没有茶荷时可用质地较硬的厚纸板折成茶荷形状使用之 茶挟又称 茶筷 茶挟功用与茶匙相同 可将茶渣从壶中挟出 也常有人拿它来挟着茶杯洗杯 防烫又卫生 茶巾又称为 茶布 茶巾的主要功用是干壶 于酌茶之前将茶壶或茶海底部衔留的杂水擦干 亦可擦拭滴落桌面之茶水 第二章 饮茶之器介绍 按茶具功能可分为十类 1 烧火器具2 煮水器具3 承载器具4 盛茶器具5 泡茶器具 6 饮茶器具7 辅助器具8 清洁器具9 调味器具10 贮物器具 第二章 饮茶之器介绍 按茶具的质地分 1 陶土茶具2 瓷器茶具3 漆器茶具4 玻璃茶具 5 金属茶具6 竹木茶具7 搪瓷茶具8 其它茶具 第二章 饮茶之器介绍 1 陶土茶具 新石器时代的重要证明 粗糙的土陶 硬陶 釉陶 表面敷釉 宜兴古代制陶颇为发达 在商周时期 就出现了几何印纹硬陶 秦汉时期 已有釉陶的烧制 陶器中的佼佼者首推宜兴紫砂茶具 早在北宋初期就已经崛起 成为别树一织的优秀茶具 明代大为流行 目前紫砂茶具品种已由原来的四五十种增加到600多种紫砂壶和一般陶器不同 其里外都不敷釉 采用当地的紫泥 红泥 团山泥专制焙烧而成 由于烧结密致 胎质细腻 又有肉眼看不见的细孔 经久使用 还能汲附茶叶 蕴蓄茶味 且传热慢 不烫手 热天盛茶 不易酸馊 冷热聚变 不会破裂 还可直接放在炉灶上煨炖 造形简练大方 色调淳朴古雅 彩陶茶具 第二章 饮茶之器介绍 1 紫砂茶具 紫砂壶的主要泥料有天然五色陶土 即 紫砂泥 朱砂泥 大红泥 墨绿泥 本山绿泥等 是陶都宜兴的一大特产 丰富的陶土资源深藏在当地的山腹岩层之中 杂于夹泥之层 故有 岩中岩 泥中泥 之称 泥色红而不嫣 紫而不姹 黄而不娇 墨而不墨 质地细腻和顺 可塑性较好经再三精选 反复锤炼 加工成型 然后放入1100 至1200 的高温隧道窑内烧炼成陶 由于紫砂泥中主要成分为氧化铝 硅 铁及少量钙 锰 镁 钾 钠等多种化学成分 焙烧后成品呈现赤红枫 紫似葡萄 赭似墨菊 黄似柑橙 绿似松柏等色泽 绚丽多彩 变化莫测 古簧幽馨壶 第二章 饮茶之器介绍 紫砂茶具有三大特点 就是泡茶不走味 贮茶不变色 盛暑不易馊 目前我国的紫砂茶具 质量以产于江苏宜兴的为最 与其毗邻的浙江长兴亦有生产 经过历代茶人的不断创新 方非一式 圆不相同 就是人们对紫砂茶具器形的赞美 一般认为 一件姣好的紫砂茶具 必须具有三美 即造型美 制作美和功能美 三者兼备方称得上是一件完善之作 只有具备了容积和重量对比例恰当 壶把的提用方便 壶盖的周围合逢 壶嘴的出水流畅 色质和图案的脱俗和谐 整套茶具的美观和实用得到融洽的结合 才能算作一套完整的茶具 宜兴茶具便有这些特点 竹笋壶 第二章 饮茶之器介绍 2 紫砂茶具的发展及制壶大师 紫砂茶具始见于北宋 欧阳修诗 喜见紫瓯吟且酌 羡君潇洒有余清 苏轼提梁式的紫砂壶 东坡壶 明代嘉靖 万历年间 先后出现两位紫砂工艺大师 龚春和他的徒弟时大彬 龚春壶 造型新颖精巧 质地薄而坚实 被誉为 供春之壶 胜如金玉 时大彬的作品 突破了师傅传授的格局而多作小壶 千奇万状信出手 宫中艳说大彬壶 四大名家 明万历年的董翰 赵梁 元畅 时朋 时大彬之子 三大妙手 时大彬 李仲芳 徐有泉明清其他名家 惠孟臣 陈鸣远 扬彭年 扬风年兄妹和邵大亨 黄玉麟 陈寿珍 余国良等 近代 顾景洲 朱可心 蒋容 徐汉棠等人 第二章 饮茶之器介绍 清代紫砂茶具 以清初陈鸣远和嘉庆年间扬彭年制作的茶壶尤其驰名于世 陈鸣远制作的茶壶 线条清晰 轮廓明显 壶盖有行书 鸣远 印章 至今被视为珍藏 扬彭年的制品 雅致玲珑 不用契子 随手捏成 天衣无缝 被人推为 当世杰作 江苏溧阳知县陈曼生 癖好茶壶 工于诗文 书画 篆刻 由陈曼生设计 扬彭年制作 再有陈氏竣刻书画 其作品世称 曼生壶 第二章 饮茶之器介绍 3 国外紫砂 17世纪 中国的茶叶和紫砂壶同时由海路传到西方 西方人称之为 红色瓷器 15世纪 日本 葡萄牙 荷兰 德国 英国的陶瓷工人就先后把中国的紫砂壶作为标本加以仿造 至今仍为日本人视为珍品 18世纪初 德国人约 佛 包特格尔 J F Bottger 不仅制造了紫砂陶 而且在1908年还写了一篇题为 朱砂瓷 的论文 本世纪初 紫砂陶曾在巴拿马 伦敦 巴黎的博览会上展出 并在1932年的芝加哥博览会上获奖 第二章 饮茶之器介绍 精美紫砂茶具 鼠 牛 虎 羊 马 龙 第二章 饮茶之器介绍 曲壶 博浪锤壶 梅花周盘壶 岁寒三友壶 第二章 饮茶之器介绍 方砖壶 百果壶 连年有馀 南瓜壶 第二章 饮茶之器介绍 供春壶 天外天壶 玉立壶 福乐童子壶 第二章 饮茶之器介绍 竹报平安壶 四方传炉壶 情趣壶 宜竹壶 第二章 饮茶之器介绍 百虎壶 双色笠竹茶组 雨露天星提梁壶 曼生提梁壶 第二章 饮茶之器介绍 三色树椿壶 大风卷葵 汉方壶 黑铁砂乳鼎壶 第二章 饮茶之器介绍 荷塘夜色 荷叶青蛙 五瓣梅花壶 三足鼎壶 第二章 饮茶之器介绍 步步高升壶 抽角太极如意 书扁壶 四方壶 第二章 饮茶之器介绍 圆条菊瓣 竹段 水平西施壶 珍笠 第二章 饮茶之器介绍 九头高寿 大彬龙带 梅椿 印包 第二章 饮茶之器介绍 蘑菇壶 彩蝶壶 鼎馨壶 风炉茶具 第二章 饮茶之器介绍 葡萄松鼠树樁 丰润壶 松报春壶 三结义壶 第二章 饮茶之器介绍 提壁壶 华径壶 荷叶瓣杯 荷塘蛙壶组 第二章 饮茶之器介绍 匏瓜壶 紫砂壶 追月壶 顾景舟石瓢壶 第二章 饮茶之器介绍 南瓜壶 束才三友壶 双龙戏珠提梁壶 青梅竹马 第二章 饮茶之器介绍 清康熙 宜兴紫砂胎珐琅彩四季花卉盖碗 清康熙 宜兴紫砂胎珐琅彩四季花卉葵花式茶壶 清康熙 宜兴紫砂胎珐琅彩四季花卉菱花式茶壶 第二章 饮茶之器介绍 清乾隆 景德镇窑豆青釉蜂蝶纹瓜式茶壶 清乾隆 蓝地珐琅彩紫砂茶壶 清乾隆 宜兴紫砂胎金彩篆书诗文茶壶 清乾隆 宜兴紫砂六方诗句茶壶 第二章 饮茶之器介绍 2 瓷器茶具 我国茶具最早以陶器为主 瓷器发明之后 陶质茶具就逐渐为瓷质茶具所代替 瓷器茶具又可分为白瓷茶具 青瓷茶具和黑瓷茶具等 1 白瓷茶具 唐代饮茶之风大盛 形成了一批以生产茶具为主的著名窑场 唐国史补 载 河南巩县瓷窑在烧制茶具的同时 还塑造了 茶神 陆羽的瓷像 客商每购茶具若干件 即赠送一座瓷像 以招揽生意 河北任丘的邢窑 浙江余姚的越窑 湖南的长沙窑 四川大邑窑 也都产白瓷茶具 第二章 饮茶之器介绍 白瓷 在唐代就有 假玉器 之称 北宋时 景德窑生产的瓷器 质薄光润 白里泛青 雅致悦目 并有影青刻花 印花和褐色点彩装饰 元代 景德镇因烧制青花瓷而文明于世 青花瓷茶具 幽靓典雅 不仅为国内所公认 而且远销国外 明朝时 在永乐 宣德青花瓷的基础上 又创造了各种彩瓷 产品造型精巧 胎质细腻 彩色鲜丽 画意生动 十分名贵 畅销海外 国际上誉我国为 瓷器之国 白瓷以江西景德镇最为著名 其次是湖南醴陵 河北唐山 安徽祁门的白瓷茶具等也各具特色 中国景德窑生产的瓷器 质薄光泽 白里泛青 并有影青刻花 印花和褐色点彩装饰 兰花纹闻香杯与小瓷杯产于中国江西景德镇 其工艺精湛独到 特点高雅 有观赏性 第二章 饮茶之器介绍 陆羽在 茶经 中提到 碗 越州上 鼎州次 婺州次 邢瓷类银 越瓷类玉 邢瓷白而茶色丹 越瓷青而茶色绿 如果说邢瓷质地象银 越瓷就象玉 这是邢瓷不如越瓷的一点 如果说邢瓷像雪 越瓷就像冰 这是邢瓷不如越瓷的第二点 邢瓷白易使汤现红色 越瓷青易使汤现绿色 这是邢瓷不如越瓷的第三点 景德镇白瓷茶碗 明 唐白瓷茶杯 德化窑白瓷茶壶 第二章 饮茶之器介绍 白瓷乌龙茶具 第二章 饮茶之器介绍 宋青白瓷狮子钮盖茶壶 2 青瓷茶具 晋代开始发展 那时青瓷的主要产地在浙江 最流行的一种叫 鸡头流子 的有嘴茶壶 六朝以后 许多青瓷茶具都有莲花纹饰 唐朝茶壶又称 茶注 壶嘴称 流子 形式短小 取代了晋时的鸡头流子 宋代饮茶 使用盏托也更为普遍 茶盏又称茶盅 实际上是一种小型茶碗 宋时五大名窑之一的浙江龙泉哥窑达到鼎盛时期 生产的青瓷茶具于16世纪首次运销欧洲市场 立即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 各类青瓷器 包括茶壶 茶碗 茶盏 茶杯 茶盘等 瓯江两岸盛况空前 群窑林立 烟火相望 运输船舶往返如梭 一派繁荣景象 第二章 饮茶之器介绍 龙泉青瓷茶具 青瓷茶具 南朝青瓷双鸡头壶 青花瓷茶叶罐 清 第二章 饮茶之器介绍 3 黑瓷茶具 宋代福建斗茶之风盛行 斗茶者门根据经验认为建安窑所产的黑瓷茶盏用来斗茶最为适宜 宋蔡襄 茶录 说 茶色白 宜黑盏 建安所造者钳黑 纹如兔毫 其坯微厚之 久热难冷 最为要用 出他处者 或薄或色紫 皆不及也 其青白盏 斗茶家自不用 这种黑兔毫茶盏 风格独特 古朴雅致 而且瓷质厚重 保温性能较好 故为斗茶行家所珍爱 四川省博物馆有一个黑瓷兔毫茶盏 就是四川广元窑所烧制 其造型 瓷质 釉色和兔毫纹与建瓷不差分毫 几可乱真 浙江余姚 德清一带也曾出产过漆黑光亮 美观实用的黑釉瓷茶具 最流行的是一种鸡头壶 即茶壶的嘴呈鸡头状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至今还存有一件 名叫 天鸡壶 被视作珍品 第二章 饮茶之器介绍 南宋禾目天目茶碗 北宋黑釉茶盏 第二章 饮茶之器介绍 建窑黑瓷兔毫盏 宋 黑釉鸡头壶 青瓷黑釉天鸡壶 第二章 饮茶之器介绍 南宋黑釉油滴天目茶碗 3 漆器茶具 主要产于福建福州一带 福州生产的漆器茶具多姿多彩 有 宝砂闪光 金丝马瑙 釉变金丝 仿古瓷 雕填 高雕 和 嵌白银 等品种 特别是创造了红如宝石的 赤金砂 和 暗花 等新工艺以后 更加鲜丽夺目 第二章 饮茶之器介绍 采割天然漆树液汁进行炼制 掺进所需色料 制成绚丽夺目的器件 这是我国先人的创造发明之一 第二章 饮茶之器介绍 4 玻璃茶具 玻璃质地透明 光泽夺目 外形可塑性大 形态各异 用途广泛 玻璃杯泡茶 茶汤的鲜艳色泽 叶的细嫩柔软 茶叶在整个冲泡过程中的上下穿过 叶片的逐渐舒展等 可以一览无余 可以说是一种动态的艺术欣赏 特别是冲泡各种名茶 茶具晶莹剔透 杯中轻雾飘渺 澄清碧绿 芽叶朵朵 亭亭玉立 观之赏心悦目 别有风趣 而且玻璃杯价廉物美 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玻璃器具的特点是容易破碎 比陶瓷烫手 第二章 饮茶之器介绍 第二章 饮茶之器介绍 5 金属茶具 用金 银 铜 锡等金属制作的茶具 尤其是锡作为储茶器具材料有较大的优越性 锡罐多制成小口长颈 盖为筒状 比较密封 因此对防潮 防氧化 防光 防异味都有较好的效果 唐时皇宫饮用顾渚茶 金沙泉 便以银瓶盛水 直送长安 主要因其不易破碎 但造价较按贵 一般老百姓无法使用 从明代开始 一般行家评价并不主张用锡 铁 铅等金属制作的茶具 用它们来煮水泡茶 被认为会使 茶味走样 但用金属制成贮茶器具 如锡瓶 锡罐等 却屡见不鲜 防潮 避光性能好 明朝张谦德所著 茶经 就把瓷茶壶列为上等 金 银壶列为次等 铜 锡壶则属下等 为斗茶行家所不宵采用 到了现代 金属茶具已基本上销声匿迹 铜茶壶 第二章 饮茶之器介绍 唐代宫廷的银质鎏金茶具 1987年5月我国在陕西省扶凤县皇家佛教寺院法门寺的地宫中 发掘出大批唐朝宫廷文物 内有一套晚唐僖宗皇帝李缳少年时使用的银质鎏金烹茶用具 计11种12件 这是迄今见到的最高级的古茶具实物 这批茶具是公元874年封存入地宫 供奉释迦牟尼真身佛骨的 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 鎏金银龟茶盒 存放待烹茶末用 鎏金银茶槽子 分碾槽和碾轮 用于碾碎茶末 鎏金银茶罗子 箱形 内有茶罗架和接茶屉 碾后茶末过罗 筛 用 金银丝结条笼子 用于炙茶饼用 同时出土的还有素面淡黄绿色琉璃茶托等 第二章 饮茶之器介绍 鎏金银龟茶盒 鎏金银茶槽子 唐壶门高圈足座银风炉 第二章 饮茶之器介绍 鎏金茶盅 琉璃茶托 唐金银丝结条笼 第二章 饮茶之器介绍 唐银茶勺 唐鎏金仙人驾鹤纹壶门座银茶罗 唐盘圆座葵口小银碟 第二章 饮茶之器介绍 唐鎏金人物画银坛 唐摩羯纹蕾纽三足盐台 唐系链银火筋 第二章 饮茶之器介绍 6 竹木茶具 隋唐以前 我国饮茶虽渐次推广开来 但属粗放饮茶 当时的饮茶器具 除陶瓷器外 民间多用竹木制作而成 陆羽在 茶经四之器 中开列的24种茶具 多数是用竹木制作的 这种茶具 来源广 制作方便 因此 自古至今 一直受到茶人的欢迎 但易于损坏 不能长时间使用 无法长久保存 到清代 在四川出现了一种竹编茶具 它既是一种工艺品 又富有实用价值 主要品种有茶杯 茶盅 茶托 茶壶 茶盘等 多为成套制作 竹编茶具由内胎和外套组成 内胎多为陶瓷类饮茶器具 外套用精选慈竹 经多道工序 制成粗细如发的柔软竹丝 烤 染后 再按茶具内胎形状 大小编织嵌合 使之成为整体如一的茶具 这种茶具 不但色调和谐 美观大方 而且能保护内胎 同时 泡茶后不易烫手 并富含艺术欣赏价值 因此 多数人购置竹编茶具 不在其用 而重在摆设和收藏 第二章 饮茶之器介绍 广大农村 包括产茶茶区 很多使用竹或木碗泡茶 它价廉物美 经济实惠 但现代已很少采用 作为艺术品的黄杨木罐和二黄竹片茶罐 既是一种馈赠亲友的珍品 也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第二章 饮茶之器介绍 7 搪瓷茶具 搪瓷茶具以坚固耐用 图案清新 轻便耐腐蚀而著称 它起源于古代埃及 以后传入欧洲 但现在使用的铸铁搪瓷始于19世纪初的德国与奥地利 搪瓷工艺在元代传入我国 明代景泰年间 公元1450 1456年 我国创制了珐琅镶嵌工艺品景泰蓝茶具 清代乾隆年间 公元1736 1795年 景泰蓝从宫廷流向民间 这可以说是我国搪瓷工业的肇始 我国真正开始生产搪瓷茶具 是本世纪初的事 至今有近80年的历史 在众多的搪瓷茶具中 洁白 细腻 光亮 可与瓷器媲美的仿瓷茶杯 饰有网眼或彩色加网眼 且层次清晰 有较强艺术感的网眼花茶杯 式样轻巧 造型独特的鼓形茶杯和蝶形茶杯 能起保温作用 且携带方便的保温茶杯 以及可作放置茶壶 茶杯用的加彩搪瓷茶盘 受到不少茶人的欢迎 但搪瓷茶具传热快 易烫手 放在茶几上 会烫坏桌面 加之 身价 较低 所以 使用时受到一定限制 一般不作待客之用 第二章 饮茶之器介绍 九谷烧名家星昭作金菊盖碗茶具 九谷烧名家宝岳作山水本金盖碗茶具 九谷烧名家信平作金孔雀盖碗茶具 第二章 饮茶之器介绍 8 其他茶具 中国历史上还有用玉石 水晶 玛瑙等材料制作的茶具 但总的来说 在茶具史上仅居很次要的地位 因为这些器具制作困难 价格高昂 并无多大实用价值 主要作为摆设 用来显示主人富有而已 第二章 饮茶之器介绍 青玉茶具 白玉茶具 白玉茶具 第二章 饮茶之器介绍 白银茶具 白玉茶壶 寒玉壶 第二章 饮茶之器介绍 俄罗斯茶具 日本茶具 英国茶具 第二章 饮茶之器介绍 巨型古瓷茶壶 1951年在英国海德公园大型国际展览会展出的大茶壶 据有关资料记载 当时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在参观展览时 曾饮过从这个茶壶斟出来的香茶 此壶约高一米 壶身周长2米 重27公斤 容量57 3公斤 可泡2 3公斤茶叶 能斟出1200杯茶 可算目前世界上最大型的陶瓷茶壶了 约值88万美圆 大茶壶的来源已无可考 从釉彩绘中有中国人种茶 采茶 烤茶及从海路运茶出口的图画分析 可能是清代输出茶叶时 连同茶叶一起传到英国的 第二章 饮茶之器介绍 稀世珍宝 龚春壶 1928年 宜兴储南强先生在苏州地摊上无意中发现了一把造型奇古的陶茶壶 壶把下竟有 龚春 两字 大为惊喜 当即用五百银圆买来 英国皇家博物馆曾经以2万美金为代价 请求储先生出让 储没有答应 抗战时 日本以8000元代价购买 储先生拒绝出卖 为保护国宝 索性带龚春壶到深山别墅隐居去了 50年代 储先生将龚春壶献给了国家 现收藏在北京历史博物馆 第二章 饮茶之器介绍 茶壶盖上的妙文 多少年来 人们常常在茶盖上刻着 也 可 以 清 心 五个字 不少人不知奥妙所在 其实 这是一种回文体 只要顺时针方向 无论从哪一个字开始读 都能成句 且意义完全相同 都说明饮茶的益处 第二章 饮茶之器介绍 茶具里的礼俗 礼俗是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有的时候会通过茶具表现出来 所以茶具在使用的时候也有一些忌讳 1 宋 周密 齐东野语 有丧不举茶托 托必有朱 故有所嫌而然 2 一些少数民族 茶具忌倒扣 因去世的人用过的器皿才倒扣 3 清代官场流行 端茶送客 官场往来 尤其是上司接见下属 如果话不投机或者正事谈完 小官还无告辞之意 大官便双手端起茶杯 左右侍从便会齐喊送客 这样 端茶就成了逐客令 但是 小官对大官就不能这样 否则 乌纱难保 第二章 饮茶之器介绍 吃讲茶 和解茶 江南水乡一种古老的茶俗 在平民百姓间日常生活中发生纠纷或矛盾 双方争持不下 既不愿私了 又不愿打官司时 为争吵双方举行的和解茶会 由争斗双方约定日期至某茶楼吃茶评理 并邀请双方都信任的调解人 一般都由社会上有名望 办事公道 双方都信得过的长辈来担任 居中调停 评判 以化解双方的纠纷 有专门程式 双方指定茶馆后 茶馆为双方安排好座位 桌上一般放两把茶壶 须壶嘴相对 示意有人在此吃讲茶 双方入座后 茶博士在壶中沏好茶 为当事人和调解人及陪吃茶的茶客各沏一碗茶 双方当事人边饮茶边各自申述理由 或相互争论 过后可让双方陪吃讲茶的茶客发表意见 看法 或评判 开导 最后由调解人判断谁是谁非 提出公断 并征求双方当事人对事端的处理意见 最后合议出妥善解决的中间意见 如双方经调解后愿和好 调解人即叫茶博士泡上一壶红 绿茶叶混合的茶汤 倒于双方碗中 双方皆须一饮而尽 吃讲茶如经调解不成 则往往酿成凶斗 故清末民初 上海滩上有许多茶馆皆悬挂奉谕严禁讲茶的木牌以避祸端 第二章 饮茶之器介绍 吃讲茶典故这个风俗有一段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公务员考试题库选择题及答案
- 医院核心制度考试试题(附答案)
- 铌碳还原火法冶炼工三级安全教育(公司级)考核试卷及答案
- 重冶净液工应急处置考核试卷及答案
- 中石化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及答案安全教育培训考试试题及答案
- 仓储管理考试题(含答案)仓库管理人员基础知识试题(附答案)
- 患者跌倒坠床的应急预案演练脚本2篇
- 隔离点人员院感防控知识考核试题及答案
- 海藻制醇工抗压考核试卷及答案
- 管模维修工设备维护与保养考核试卷及答案
- (2025年标准)酒店政府采购协议书
- 2025河北保定市唐县招聘社区工作者64人考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菏泽市中考英语试卷真题(含答案及解析)
- 2025至2030年中国物业管理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投资前景展望报告
-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设计(配2025年秋新版教材)
- 《2025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知识测试题附答案
- 气动阀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重庆中医药学院2025年第二季度考核招聘工作人员笔试备考题库带答案详解
- 2025奇台县公安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144人)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2026学年浙教版(2024)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2025年育婴师考试必考知识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