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不同冲突情境下欺骗认知加工特征的实证研究.pdf_第1页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不同冲突情境下欺骗认知加工特征的实证研究.pdf_第2页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不同冲突情境下欺骗认知加工特征的实证研究.pdf_第3页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不同冲突情境下欺骗认知加工特征的实证研究.pdf_第4页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不同冲突情境下欺骗认知加工特征的实证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不同冲突情境下欺骗认知加工特征的实证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声明苏州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 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 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含为获得苏州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 料。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 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 日 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苏州大学关于收集、保存和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位论文著 作权归属苏州大学。本学位论文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苏州大学 有权向国家图书馆、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情报中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含万 方数据电子出版社)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送交本学位论文的复印件 和电子文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和汇 编学位论文,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涉密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 在 年 月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非涉密论文 论文作者签名: 日 期: 导 师 签名: 日 期: 不同冲突情境下欺骗认知加工特征的实证研究 中文摘要 i 不同冲突情境下欺骗认知加工特征的实证研究 中文摘要 欺骗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由于欺骗本身具有复杂性,不仅依赖 于发生时的周围环境,而且受到个体性格、习惯等因素的影响。欺骗是一种试图塑造 他人信念或理解的行为决策,也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人格特质,还是社会交往中一种 重要的行为技能。 本研究旨在探索不同情境下欺骗的认知加工特征,采用实验室实验法、问卷调查 法和 erp 实验法等实证研究方法。研究一被试在以 stroop 任务为表现形式的知觉冲 突情境下做出欺骗和诚实的行为反应,以反应时和准确率为因变量;研究二被试在以 负性事件为表现形式的认知冲突情境下衡量选择欺骗和诚实时的心理压力以及最后 选择一种行为反应,以心理压力程度为因变量;研究三被试在以犯罪线索为表现形式 的模拟犯罪冲突情境下进行欺骗行为、诚实行为、随机欺骗行为和随机诚实行为,以 反应时和 erp 成分的振幅为因变量。得到以下研究结论: (1)欺骗效应在以 stroop 任务为表现形式的知觉情境下始终存在,没有受到知 觉情境的冲突和一致水平的影响。 (2)欺骗效应在以负性事件为表现形式的认知情境下出现了分离。在认知冲突 情境下欺骗效应消失,在非认知冲突情境下欺骗效应存在。 (3)欺骗效应在诚实组和欺骗组中出现了分离。在诚实组中,欺骗效应存在; 在欺骗组中,欺骗效应消失,并转化为“诚实效应” 。 (4)欺骗效应在以犯罪线索为表现形式的模拟犯罪情境下出现了分离。在小偷 击中组代表的模拟犯罪冲突情境下的随机诚实行为和随机欺骗行为上存在着欺骗效 应, 而在小偷冲突组代表的模拟犯罪多重冲突情境和无辜组代表的模拟犯罪非冲突情 境下都不存在欺骗效应。 (5)欺骗效应在反应时和 p300 振幅指标上出现了分离。在反应时指标上,欺骗 效应不存在;在 p300 振幅指标上,也只有在小偷击中组代表的模拟犯罪冲突情境下 中文摘要 不同冲突情境下欺骗认知加工特征的实证研究 ii 的随机诚实行为和随机欺骗行为上存在着欺骗效应。 (6) 欺骗效应在 p300 振幅指标上, 在小偷击中组代表的模拟犯罪冲突情境下的 随机诚实行为和随机欺骗行为上存在着,而在诚实行为和欺骗行为上不存在,可能受 到了执行控制加工过程中的战略和战术两种不同的监控过程的影响。 (7)执行控制过程的战略和战术在反应时指标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即随机欺 骗行为的反应时显著地大于欺骗行为,随机诚实行为的反应时显著地大于诚实行为, 且不受到组间变量的影响。而在 p300 振幅指标上,在小偷击中组中得到了充分的体 现, 即随机欺骗行为的 p300 振幅显著地小于欺骗行为, 随机诚实行为的 p300 振幅显 著地小于诚实行为;在小偷冲突组中,只有随机诚实行为的 p300 振幅显著地小于诚 实行为,随机欺骗行为和欺骗行为的 p300 振幅没有显著差异。 (8)在探测刺激水平上,p300 振幅按诚实行为、欺骗行为、随机欺骗行为、随 机诚实行为顺序递减,而诚实行为和欺骗行为、随机欺骗行为和随机诚实行为之间的 差异不显著, 但欺骗行为和随机欺骗行为、 诚实行为和随机诚实行为之间的差异显著。 在无关刺激水平上,p300 振幅按诚实行为、随机诚实行为、随机欺骗行为、欺骗行 为顺序递减,且只有欺骗行为和诚实行为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 关键词:关键词: 欺骗 诚实 欺骗效应 冲突情境 犯罪情景测试法 p300 执行控制 作作 者:者:孙 菁 指导老师:指导老师:吴继霞 the cognitive processing characteristics of deception in different conflict situation: an empirical study abstract iii the cognitive processing characteristics of deception in different conflict situations: an empirical study abstract deception is a kind of common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in human society. because deception itself is complex, not only depends on the effect at the time of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and influenced by factors such as individual character and habits. deception is an behavior of attempting to shape otherss beliefs or understanding, also is a personality trait of organisms adapt to environment, and an important social communication skill.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cognitive processing characteristics of deception in different situations, using laboratory experiment method,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erp experiment method. in the first study, the subjects in the stroop task of perceptual conflict situations to respond the deceptive behavior and the honest behavior, reaction time and accuracy as the dependent variables; study two subjects in the negative event of cognitive conflict situations to choose the psychological pressure of deception and honesty, and finally select a behavioral response, the degree of psychological pressure as the dependent variable; study three subjects in the crime clues of simulated crime conflict situations to respond the deceptive behavior, the honest behavior, the random deceptive behavior and the random honest behavior, reaction time and the amplitude of the erp components as dependent variables.get the following results: (1) deceptive effect in the stroop task of perceptual situations always exists, not influenced by perceptual situation of the conflict and consistent levels. (2) deceptive effect in the negative events of cognitive situations appeares separation phenomenon, disappears in conflict cognitive situations, under the non-conflict cognitive situations exists. (3) deceptive effect in honest and deceptive groups appeares separation phenomenon. in honest group, it exists; in deceptive group, it disappears, and translates into honest effect. (4) deceptive effect in the crime clues of simulated criminal situations has emerged separation. in the thief hit group of simulated criminal conflict situations, deceptive effect exists between the random honest behavior and the random deceptive behavior. however, in the thief conflict group of simulated criminal multiple conflict situations and in the innocent group of simulated criminal situations, there are no deceptive effect. (5) deceptive effect appears separation phenomenon between the two indexes of the abstract the cognitive processing characteristics of deception in different conflict situation: an empirical study iv reaction time and p300 amplitude. on the index of reaction time, deceptive effect does not exist; on the index of p300 amplitude, only in the thief hit group of simulated criminal conflict situations, deceptive effect exists between the random honest behavior and the random deceptive behavior. (6) on the index of p300 amplitude, deceptive effect in the thief hit group of the simulated criminal conflict situations exists between the random honest behavior and the random deceptive behavior, while deceptive effect does not exist between the honest behavior and the deceptive behavior, which may be influenced by the two different control processes of strategic and tactical from the executive control process. (7) the strategic and tactical control processes of executive control process get fully reflected on the index of reaction time, namely the reaction time of the random deceptive behavior is significantly more than the deceptive behavior, and the reaction time of the random honest behavior is significantly more than the honest behavior, which is not affected by variables between groups. on the index of p300 amplitude, the thief hit group gets fully reflected, namely p300 amplitude of the random deceptive behavior i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e deceptive behavior, and p300 amplitude of the random honest behavior i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e honest behavior; in the thief conflict group, only p300 amplitude of the random honest behavior i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e honest behavior, while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random deceptive behavior and the deceptive behavior on the index of p300 amplitude. (8) in the level of the detecting stimulus, p300 amplitude is according to the order of the honest behavior, the deceptive behavior, the random deceptive behavior and the random honest behavior diminishing.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honest behavior and the deceptive behavior, neither between the random honest behavior and random deceptive behavior. but 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deceptive behavior and the random deceptive behavior, also between the honest behavior and the random honest behavior. in the level of the irrelevant stimulus, p300 amplitude is according to the order of the honest behavior, the random honest behavior, the random deceptive behavior and the deceptive behavior diminishing, and only between the deceptive behavior and the honest behavior 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keywords: deception, honesty, deceptive effect, conflict situation, guilt knowledge test(gkt), p300, executive control written by:sun jing supervised by:wu jixia 目 录 1 引言引言 . 1 2 文献综述文献综述 . 3 2.1 基本概念 . 3 2.1.1 欺骗. 3 2.1.2 欺骗效应 . 4 2.1.3 执行功能 . 5 2.1.4 事件相关电位 . 7 2.2 欺骗研究的现状 . 8 2.2.1 欺骗的认知加工过程 . 8 2.2.2 欺骗效应和 stroop 效应的关系研究 . 9 2.2.3 欺骗行为研究的实验模式 . 10 2.3 欺骗研究的不足之处 .11 2.3.1 欺骗研究缺乏生态效度 .11 2.3.2 欺骗的认知加工过程揭示较少 .11 2.3.3 不同欺骗之间的对比研究较少 .11 3 研究研究思路思路及意义及意义 . 12 3.1 研究目的 . 12 3.2 研究思路 . 12 3.3 研究意义 . 13 4 研究一研究一 stroop 任务的知觉冲突情境下欺骗认知加工的行为特任务的知觉冲突情境下欺骗认知加工的行为特征征 . 14 4.1 实验目的与假设 . 14 4.1.1 实验目的 . 14 4.1.2 实验假设 . 14 4.2 研究方法 . 14 4.2.1 被试. 14 4.2.2 实验范式 . 15 4.2.3 实验设计 . 15 4.3 实验程序 . 15 4.3.1 实验材料 . 15 4.3.2 实验过程 . 15 4.4 研究结果 . 16 4.4.1 知觉冲突情境下的 stroop 效应 . 16 4.4.2 知觉冲突情境下 stroop 效应对欺骗效应的影响 . 17 4.5 研究讨论 . 18 4.5.1 欺骗效应在反应时和准确率上的分离 . 18 4.5.2 知觉冲突情境下欺骗效应始终存在. 19 5 研究二研究二 负性事件的认知冲突情境下欺骗的认知加工的负性事件的认知冲突情境下欺骗的认知加工的心理特征心理特征 . 21 5.1 研究目的与假设 . 21 5.1.1 研究目的 . 21 5.1.2 研究假设 . 21 5.2 研究程序 . 22 5.2.1 欺骗日记的收集 . 22 5.2.2 形成负性事件的行为反应问卷 . 22 5.2.3 负性事件的行为反应问卷的发放、回收和处理 . 23 5.3 研究结果 . 24 5.3.1 分离出负性事件的情境变量:认知冲突情境与非认知冲突情境 . 24 5.3.2 情境类型变量对欺骗效应的影响 . 30 5.3.3 分离出组间变量:欺骗组和诚实组. 32 5.3.4 组间变量、情境类型变量对欺骗效应的影响 . 32 5.4 研究讨论 . 35 5.4.1 欺骗效应在认知冲突情境和非认知冲突情境下的分离 . 35 5.4.2 欺骗效应在诚实组和欺骗组中的分离 . 36 6 研究三研究三 犯罪线索的模拟犯罪情境下欺骗认知加工的行犯罪线索的模拟犯罪情境下欺骗认知加工的行为特征和为特征和 erp 效应效应 . 38 6.1 实验目的与假设 . 38 6.1.1 实验目的 . 38 6.1.2 实验假设 . 38 6.2 研究方法 . 39 6.2.1 被试. 39 6.2.2 实验范式 . 39 6.2.3 实验设计 . 40 6.3 研究程序 . 40 6.3.1 模拟偷窃 . 40 6.3.2 实验材料 . 41 6.3.3 实验过程 . 41 6.3.4 事后主观报告 . 42 6.3.5 eeg 记录 . 43 6.4 研究结果 . 43 6.4.1 反应时上的组间变量、刺激类型对行为类型的影响 . 43 6.4.2 脑电数据 . 46 6.4.3 事后主观报告问卷 . 52 6.5 研究讨论 . 53 6.5.1 欺骗效应在模拟犯罪情境下的分离. 53 6.5.2 执行控制加工中的战略和战术监控过程对欺骗行为的影响 . 55 7 总的讨论总的讨论 . 57 7.1 欺骗效应的存在具有情境性 . 57 7.2 欺骗不存在着特异性自动反应生成机制 . 59 7.3 欺骗是一种行为决策和社会交往技能,还是一种人格特征 . 62 8 研究结论研究结论 . 64 9 研究不足及展望研究不足及展望 . 66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 67 附附 录录 . 74 附录一 负性事件的行为反应问卷 . 74 附录二 事后主观报告(小偷击中组) . 76 附录三 事后主观报告(小偷冲突组) . 76 附录四 事后主观报告(无辜组) . 7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78 后后 记记 . 79 不同冲突情境下欺骗认知加工特征的实证研究 1 引言 1 1 引言 诚信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吴继霞(2009)从人格心理学角 度界定诚信,认为诚信是指个体在一定关系中所表现出的以诚实、信用、信任为核心 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质和行为倾向。诚信,即诚实、信用、信任。此定义有三层含义: 第一,诚实待人赢得信用;第二,以信用取信于人;第三,信任他人 。可见,诚信 是为人之道,是立身处事之本。 从积极正面的角度引导社会大众的诚信固然是可行的,但不应该盲目乐观。有研 究表示,每个人每天平均说一到两个谎言(depaulo, kashy, kirkendol, wyer, 2004; 2005)认 为欺骗缺少一个明确清晰且广泛认可的定义, 将欺骗中的认知操作过程划分为两种大 概的类别:意图性认知过程,用来规划和欺骗相关的因素,如原理、目的和战略; 行动性认知过程,用来执行欺骗动机反应或行为。欺骗是在明知真相的情况下故意 对事实进行隐瞒、歪曲或凭空编造虚假信息以误导他人的行为。这一定义得到了大多 数研究者的认同。 perner(1991)得出欺骗具有三个重要的特点:有意性、策略性(或手段性)和信 念性。有意性是指欺骗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策略性 (或手段性) 是指欺骗是欺骗 者利用策略或方法来误导他人行为的活动;信念性是指欺骗来源于对错误信念的理 解, 意图培养他人的错误信念, 以至于使他人产生错误或进入误区。 与诚实行为相比, 2 文献综述 不同冲突情境下欺骗认知加工特征的实证研究 4 欺骗行为具有如下几个特异性的心理过程:隐瞒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构建欺骗反应 的相关信息、实施欺骗行为即执行欺骗反应(翟崇杰, 2010)。 根据研究者的观点和欺骗的内涵,本研究可以将欺骗定义从总体上划分为三类: (1)错误信念。这一类定义早期十分普遍,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欺骗者是通过使他 人产生错误信念来达到欺骗的目的。mitchell (1986)的定义是:当有机体记录其他有 机体发出的信号(行为或交流信号) ,相信该信号反映的是事实(实际上不是事实) 并可能依此行动时,这种信号就是欺骗性的。国内学者刘秀丽和车文博(2005)通过对 西方儿童欺骗研究进展的总结概括,得出关于欺骗行为的定义:欺骗行为指意图培养 他人的错误信念,以使他人产生错误或进入误区的行为。 (2)适应能力。这是对欺骗 内涵的一种全新的诠释,不再停留于欺骗的不道德性,而用发展性的视角来揭示它的 存在价值。bond 和 robinson(1988)提出了“欺骗的变革” ,将欺骗作为一种适应能力, 传播者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而采取的一种错误的交流方式。rosenbaum (2010)也认为 欺骗可以视为适应性驱动者,是有机体的一种适应能力。从这个角度出发,能够成功 地欺骗或识别欺骗是行为的适应性的一种表现, 选择适当的欺骗或者辨认出一个预示 着欺骗的微妙变化,这两者都需要有重组情境的能力。 (3)人际技能。欺骗存在与发 展的土壤便是人际关系的过程, 而这一类定义正是阐述了欺骗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和发 展的必要性。欺骗行为是社会交往中一种重要的行为方式。它涉及到个体与他人之间 的交互作用。如玩笑或善意的谎言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促进 社会关系的进一步建立、持续和发展(lewis, 1993)。欺骗是一个关系过程,建立在个 体相互间意图不确定的基础上(abbey 刘洪广 carter et al., 1998; gehring luu, flaisch, holryod casey et al., 2000; johnson jr, et 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