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工伤保险的事故预防策略分析.doc_第1页
毕业设计(论文)-工伤保险的事故预防策略分析.doc_第2页
毕业设计(论文)-工伤保险的事故预防策略分析.doc_第3页
毕业设计(论文)-工伤保险的事故预防策略分析.doc_第4页
毕业设计(论文)-工伤保险的事故预防策略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安石油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伤保险的事故预防策略分析摘 要:工伤保险事故预防机制是实现安全生产、预防职业病和减少工伤事故的重要保证。重视工伤事故的预防工作已成为世界各国工伤保险制度改革的趋势。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工伤保险事故预防机制,从法律、经济和安全生产三方面进行工伤预防的探讨和研究是十分必要。在工伤事故预防的法律策略上建议提高工伤保险的法律等级、落实工伤预防的具体内容和明确工伤预防的监督管理机构;在工伤保险事故预防的经济策略上,归纳为合理提取工伤预防基金、有效使用工伤预防基金和建立科学的费率机制三项内容;在工伤事故预防的安全生产策略上,强调安全生产主管部门应统一管理和协调安全生产与工伤保险工作,安全生产部门与工伤保险部门相互配合,分工协作,加强安全文化教育宣传工作。通过完善工伤保险的事故预防机制,把工伤事故预防落到实处,减少和控制工伤事故的发生,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最终避免工伤事故给社会、企业和个人带来的伤害。关键词:工伤保险;事故预防;费率;法律;安全生产 THE STUDY ON ACCIDENT PREVENTION STRATEGIES OF WORK INJURY INSURANCEAbstract:The prevention mechanism of work injury insurance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to come true safety of production,prevent occupational diseases and reduce accidentsTo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prevention of work injury has become the worlds work injury insurance system reform trendTo improve Chinese prevention mechanism of work injury insurance ulteriorly,it is very necessary to study the prevention of work injury on legislation,economy and safety product measuresThe proposes on the legislation measures of work injury prevention is to enhance the legislative grade of work injury insurance,to carry out the actual content of work injury prevention and to clear the department of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On the economic measures of work injury prevention,it is summarized as extracting prevention fund reasonably,using prevention fund effectively and establishing scientific rate mechanismOn safety of production measures of work injury prevention,it is emphasis safety of production department should management and coordinate the safety of production and work injury insurance uniformly,safety of production department and work injury insurance sector should interaction,division of labor,enhance the publicity of safety culture and educationThrough improving prevention mechanism of work injury insurance,we can reduce and control work injurys occurrence,eliminate the accident in the embryonic stage,and avoid the harm to the community,businesses and individualsKey words:work injury insurance,prevention of work injury,rate,legislation,safety of production 目 录1 绪 论11.1 课题的意义11.2 工伤保险国内外研究综述21.2.1 国内研究综述21.2.2 国外研究综述31.3 研究内容51.4 研究思路和方法62 工伤保险及工伤事故预防理论72.1 工伤保险72.1.1 工伤保险的意义72.1.2 工伤保险的内容82.1.3 工伤保险的特点92.2 工伤事故预防102.3 工伤保险与事故预防密不可分123 我国工伤保险的事故预防现状分析143.1 工伤保险及事故预防的发展历史143.1.1 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建立143.1.2 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发展153.1.3 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改革153.2 工伤保险事故预防机制存在的问题153.2.1 法律规定上缺乏工伤预防的具体内容163.2.2 费率机制不合理173.2.3 我国工伤保险与安全生产工作脱节194 工伤保险事故预防的法律策略214.1 工伤保险制度的立法214.2 完善工伤保险事故预防的立法机制224.2.1 提高工伤保险的法律等级224.2.2 落实工伤保险的具体内容224.2.3 明确工伤预防的监督管理机构245 工伤保险事故预防的经济策略265.1 合理提取工伤预防基金265.2 有效使用工伤预防基金265.3 建立科学的费率机制276 工伤保险事故预防的安全生产策略326.1 安全生产的概念及意义326.2 加大执法检查力度326.3 安全生产与工伤保险统一管理337 结 论34参考文献35致 谢37II1 绪 论1.1 课题的意义随着社会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工伤事故不可避免。现代化大生产,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都使劳动者的职业危险性大大增加,工伤事故也随之发生。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资料显示:全球每年发生类似事故1.25亿次,死亡50万人;每100个死者当中有7个死于工伤事故。欧盟每年有8000人死于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已累计有1000万人成为工伤事故的受害者。发展中国家更为严重,每年有21万人死于工伤事故,已累计有1.5亿职工遭受职业伤害。工伤保险制度在建立之初,基于其分散企业事故风险和保障工伤职工及其家属生活的基本特征,工作重点一般放在向事故伤害对象提供保险救助,办理医疗和抚恤赔偿上,很少介入事故防范和安全生产的具体过程。随着社会进步和工伤保险制度的发展完善,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工伤保险不应当仅仅局限于这种被动的赔付,而应当把重点放在工伤预防上,通过预防控制和减少工伤事故,这既可以减少经济赔偿,降低保险成本,也可以从根本上保障劳动者的安全权益,从而实现工伤保险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西方有句谚语说:一盎司的预防等于一磅的救治,即很小的预防投入可收到“几何效应”的效果。对社会保险机构而言,工伤预防可以减少事故赔付,将更多的资金用于工伤事故预防的宣传教育及安全培训等方面,使工伤保险进入良性循环发展的状态;对企业而言可以改善企业生产环境,降低企业的风险等级及所缴纳的工伤保险费率,从而减轻企业的负担;对劳动者而言,避免了工伤和职业病的威胁,使劳动者能安心工作,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对我们整个社会而言,工伤事故预防可以降低社会总成本,对社会安定和促进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我国现行的工伤保险制度从根本上说是“重待遇、轻预防”的消极补偿模式。从法律层面看,我国现行的工伤保险制度是以2004年1月1日生效实施的工伤保险条例为核心,该条例第一条把“促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作为立法宗旨之一,但在如何细化预防措施、保障预防落实上没有具体规定,只在第四条第二款规定“用人单位和职工应当遵守有关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执行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预防工伤事故发生,避免和减少职业病危害。”显然这并未涉及工伤保险在事故预防上要做的具体工作,可以说现行条例从总体上几乎将工伤保险和主动开展事故预防工作完全分离。从工伤事故预防的监督管理看,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主管全国的工伤保险工作,但国务院的职能机构设置中又明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为综合管理全国安全生产工作的部门,即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存在职能交叉。劳动保障行政部门难以为企业提供工伤事故预防的服务和指导,因而也就导致了劳动保障行政部门难以充分发挥工伤保险的事故预防作用。从工伤事故预防的经济措施看,我国工伤保险的行业差别费率和浮动费率机制并没有完全形成,在预防事故方面未能有效地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差别费率划分过粗,档次较少。同时费率差距过小,如日本最高达14.9%,我国最高不超过3%。目前的浮动费率机制中浮动范围和评价指标均未有科学的模式,一般均为地方劳动保障部门根据本地的情况粗略规定,未能有效地发挥浮动费率对事故预防的激励机制。1.2 工伤保险国内外研究综述1.2.1 国内研究综述建国初期,我国政府于1951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建立了企业职工工伤保险制度,对实施范围、工伤认定、职业病、工伤鉴定、待遇项目和标准等作了规定。1958、1978年对职工工伤保险待遇进行了调整。党的14届3中全会的决定提出了“普遍建立企业职工工伤保险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对工伤保险作了原则规定:“劳动者享有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保护职工的劳动安全和为工伤职工提供医疗救治、经济补偿和职业康复”。为配合劳动法的贯彻实施,劳动部于1996年8月发布了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劳动部发1996266号),对实施范围、工伤认定、劳动鉴定、工伤评残、工伤待遇项目和标准、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等作了原则规定。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了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国家标准(GB/T16180-2006)。这些是目前处理工伤保险的政策、法律依据。较多的学者从宏观上指出了中国工伤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些研究中大部分是2003年4月工伤保险条例发布以后的,仅有少数时发布以前的,因此还是有参考价值的。这些问题是:(1) 从覆盖范围上看中国工伤保险的覆盖范围较窄。虽然工伤保险的参保率逐年提高,但是覆盖率还是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而且投保对象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而安全生产相对薄弱的中小型企业特别是集体企业、民营企业和危险性较大的企业覆盖率较低。(2) 从费率机制上看工伤保险行业差别费率制定得不够科学,企业浮动费率机制也没有完全形成,使得工伤保险对安全生产的促进作用没有充分发挥。行业费率档次少。在企业浮动费率机制上,中国尚未能建立综合量化指标与费率浮动之间的科学系数关系。费率机制上的缺陷使得其在工伤预防、促进安全生产上的经济杠杆作用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既不利于调动安全事故少的行业和企业的投保积极性,也不能对安全事故多的企业起到应有的警示和制约作用。(3) 从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上看中国的现行的工伤保险制度偏重于工伤补偿,对预防和康复没有做出特别的要求,在工伤预防、职业康复上面投入很少。而工伤保险制度发达的国家都把工伤补偿和职业康复紧紧结合在一起。(4) 从工伤保险统筹项目上看中国现行的工伤保险制度统筹项目太少,至今未将工伤医疗费纳入统筹。工伤医疗费是工伤基金支出中的大项目,平均占工伤保险基金支出的20%-60%,工伤保险机构没有将其纳入统筹范围,企业难以管理,不能切实起到为企业减轻负担的作用。(5) 从工伤待遇上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目前我国工伤保险制度只规定基本待遇项目和标准,未规定各种特殊情况下的补助制度。不少职工由于工伤造成收入降低、生活困难,有些老工伤人员工伤待遇比同年龄、同工种的职工工资或退休金标准低了许多;其次是我国把上下班通勤事故列入工伤范围,与其他工伤待遇相同。一般情况下,我国的道路交通事故赔偿要高于在生产过程中工伤的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另外遗属获得交通事故赔偿生活补助金后,还可重复享受遗属年金;交通事故伤残者若旧伤复发,还可享受工伤津贴和医疗待遇,这样就造成了其他工伤职工心理上的不平衡。除以上问题外,工伤保险受商业保险冲击较大。由于工伤保险立法滞后,领导重视程度不够,扩展措施不力,管理人员和宣传经费严重不足,影响了工伤保险扩展步伐。而商业保险有一支能说会道的保险队伍,工作机制和宣传经费都比较灵活,吸引了不少本该参加工伤社会保险的人员,冲击了工伤保险业务。工伤保险基金的管理存在漏洞,致使基金浪费;有些行业和企业存在发生工伤事故在前而参加工伤保险在后的现象。对于工伤社会保险受到商业保险冲击的说法是需要考虑的。社会保险是强制性的,不存在选择现象。而商业保险的层次一般会比社会保险的要高,是为社会保险的有力补充。1.2.2 国外研究综述(1) 德国、法国的工伤保险制度工伤保险制度起源于德国。德国的工伤保险是为了使投保人在遇到工伤事故或职业病时能有一定的经济保障而设立的一种强制性的保险制度。德国的工伤事故首次立法在1884年,职业病的首次立法在1925年,现行立法是于1963年颁布的。工伤保险的主要内容包括预防工伤事故和尽力消除工伤事故的不良后果。专家们从历史背景、管理机构、差别费率、工伤赔付等方面分析了德国的工伤保险制度。提出了对我国工商保险的借鉴意义,即谨慎处理老工伤、降低政府管理成本、体现企业责任、不宜设立定点医院等。(2) 英国、意大利的工伤保险制度英国实行的是雇主责任制模式。英国现行工伤保险办法颁布于1975 年。英国工伤保险事务由卫生与社会保障部负责。卫生与社会保障部的地方办事机构负责具体管理工伤保险费用和工伤保险待遇支付。英国工伤保险范围包括全体雇员。对于事故风险高的矿工另有单独的附加补贴制度。自雇者不参加工伤保险。英国没有单独的工伤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待遇由社会保险基金支付。社会保险基金来源于雇主、雇员和政府三方。工伤保险待遇包括7 方面内容:工伤残疾津贴、长期护理补助、特殊护理补贴、医疗补助、收入降低补贴、退休补贴、遗属抚恤金等。意大利是社会保险模式。意大利的工伤保险制度创立于1895年,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发展成为体系完备的重要保险项目。意大利的工伤保险对于雇佣工人从事法律认为有风险的活动的企业是强制性的,因此对工人的所有工伤和职业病实施保护,范围覆盖所有工薪劳动者及家庭主妇。目前适用的法规为1965年通过、2000年修订的工作事故与职业病条例。为了减少事故,国家工伤保险所实施一系列办法以监控就业和事故的趋势,为中小企业在预防方面提供培训和建议,并为决定投资于改善安全的公司提供资金。李明甫经过对意大利、英国工伤保险制度的比较后认为我国应该更加重视预防和康复工作,实行保险费用浮动政策,发挥民间机构的作用等。(3) 日本的产业安全和工伤保险制度工伤保险在日本称“劳灾保险”,所谓“劳灾保险”, 日本定义为“为受到业务灾害或上下班灾害的劳工或其遗属,发放必要的保险给付的制度。” 日本工伤认定的条件是以下情形:在事业主的支配和管理下从事业务时、非从事事业主所支配和管理下的业务时、外出从事业务时受到伤害、业务上的疾病(职业病)、上下班灾害等。日本的工伤保险实行行业差别费率和企业浮动费率。而且实行费率浮动,如果企业发生安全事故,使用了保险基金,来年的保险费率要上调。日本对于安全生产的深入研究、对于安全生产的重视以及安全生产观念的深入人心是我们应该学习的。(4) 美国工伤保险的政府管制工伤保险从诞生之时起就是与政府行为紧密相关的,而美国的工伤保险管理则充分地展现了政府管制方式在不同阶段的变迁,反映了政府管制和市场化自我调节两种手段在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此消彼长。周慧文、陈真综合分析和介绍了美国工伤保险领域政府管制的由来、政府管制的类型、政府管制趋于放松的动向和进程等。认为美国工伤保险政府管制方面的改革经历了一些曲折,也取得了初步成效,较好地调控了工人、雇主和保险承保机构各方的利益,完善了工伤保险的机制,在鼓励安全投资、鼓励工伤工人返回工作岗位、保证承保公司合理赢利水平等方面取得了进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进一步完善和推进工伤保险政府管制仍是一个发展中的主题。(5) 加拿大的工伤保险制度据对加拿大的工伤保险制度的初步考察,在加拿大,工伤保险这一社会保障项目主要由政府(联邦政府和省政府)主管,其资金大部分来源于政府税收、雇主与雇员的缴纳的费用和一些私人基金会。每个省都有自己的工伤保险计划,并由劳工赔偿局或委员会来管理。此外,还有属于联邦立法权限范围内的、专门为那些特殊行业的工人制定的联邦性立法计划,联邦政府自己的雇员则属于政府雇员补偿法案的保障范围,但其申请权在行政上归属于各省的工伤保险计划。受伤工人收入中断和(或)丧失劳动能力时,工伤保险提供补偿津贴,其标准根据工人的平均收入和残疾程度来衡量。随着时间的发展有时会对丧失的劳动能力再次进行评估测定,对于残疾程度的认定不是一成不变的。1.3 研究内容(1) 工伤保险及工伤事故预防理论对工伤保险及事故预防的意义,内容和特点的研究,及两者之间的关系。(2) 我国工伤保险的事故预防现状分析通过对国际上工伤保险事故预防机制的研究分析,得出我国工伤保险事故预防机制存在的问题,分别从法律,经济,安全生产三方面进行阐述。(3) 工伤保险事故预防的法律策略我国法律规定上缺乏工伤预防的具体内容,建议提高工伤保险的法律等级,扩展其覆盖面,落实工伤保险的具体内容,明确工伤预防的监督管理机构。(4) 工伤保险事故预防的经济策略从我国工伤保险经济方面看,我国行业差别费率制定得不够科学,企业浮动费率机制也没有完全形成,使得工伤保险对安全生产的促进作用还未充分发挥出来。本文的办法就是加强管理工伤保险基金,用于工伤事故的预防工作,建立合理的费率机制。(5) 工伤保险事故预防的安全生产策略从我国工伤保险安全生产方面看,我国工伤保险与安全生产工作脱节,应该加强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并且安全生产工作与工伤保险应由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和协调1.4 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思路:通过了解工伤保险的概念和常识以及其法律意义,对工伤保险有进一步的认识。对比国内外实践及研究现状,对我国工伤事故预防机制提出意见,并得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进而完善我国的工伤保险事故预防机制。研究方法:纵观各国的工伤保险制度,其主要内容一般包括:工伤范围、工伤鉴定、工伤保险待遇、工伤保险基金、工伤预防、职业康复等。已有较多的研究集中在工伤基金和工伤预防方面,少量的研究涉及了工伤保险医疗费的管理问题和工伤保险风险的分类。本文在理论联系实践的同时,分析了国内外工伤保险的研究形势,阐述我国工伤保险制度和事故预防机制的建立,以及发展,提出了我国工伤保险制度和事故预防机制的不足之处和解决方案。2 工伤保险及工伤事故预防理论2.1 工伤保险工伤保险是员工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发生的或在规定的某些特殊情况下,遭受意外伤害、职业病以及因这两种情况造成死亡,在员工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时,员工或其遗属能够从国家、社会得到必要的物质补偿。 是劳动者因工作原因遭受意外伤害或患职业病而造成死亡、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时,劳动者及其遗属能够从国家、社会得到必要的物质补偿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这种补偿既包括受到伤害的职工医疗、康复的费用,也包括生活保障所需的物质帮助。工伤保险是社会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立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制度之一。2.1.1 工伤保险的意义(1) 建立健全工伤保险制度,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 工伤保险可以说是社会保险的“鼻祖”是各项社会保险中开展最早,在世界范围内实施国家和地区最多的险种.自德国1884年建立工伤保险以来,已有16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工伤保险制度.市场经济国家发展社会保险的经验充分表明,建立工伤保险制度是保障职工权益、分散工伤风险的重要措施,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保证公平竞争,化解竞争风险,维护社会稳定,必须建立包含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等内容完善的社会保险体系。我国工伤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覆盖城乡所有用人单位和职工的,制度体系法制化,管理服务社会化,工伤保险与事故预防、职业康复相结合的工伤保险制度。也就是说,要逐步建立起一张覆盖广大职工的“职业安全网”。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破产企业的工伤人员管理问题越来越突出地显露出来。如果没有社会化管理服务的工伤保险制度,这部分工伤人员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势必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加快建立工伤保险制度已经成为当前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紧迫任务。(2) 建立健全工伤保险制度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工伤是工业化进程中用人单位难以避免的劳动风险。尽管国家和用人单位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预防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但在目前的条件下,只能做到尽量防范、减少工业伤害,而难以完全消除和避免工伤的发生。工伤事故与职业病严重威胁广大劳动者的健康和生命,进而影响工伤职工就业、经济收入和家庭生活。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工伤保险制度,为遭受工伤的劳动者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如果没有建立社会共济的工伤保险制度,工伤费用由用人单位自行负担,在发生重大事故时,用人单位、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往往无力支付工伤费用,致使工伤职工不能得到及时治疗、康复,工伤职工和遗属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3) 建立健全工伤保险制度是分散用人单位风险,减轻负担的重要措施社会保险的一个基本宗旨就是分散风险,这在工伤保险中体现得尤其重要。工伤保险可以分散用人单位由于工伤事故带来的风险。不同行业用人单位的工伤发生率差异很大,有的相差几倍,甚至几十倍。就是在同一个行业内的不同用人单位,工伤发生率也有不同。工伤事故绝大多数是一种意外,很难事先预见。同时,一起大的事故引起的损失可能很大,一些中小企业难以抵御。如果不能有效地分散风险,也不利于企业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工伤保险就是要通过基金的互助互济功能,分散不同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避免用人单位一旦发生工伤事故便不堪重负,甚至导致破产,这尤其是利于国民经济中职业危害相对较多的基础工业的发展。工伤保险社会化管理服务功能可以发挥减轻用人单位负担的作用.通过工伤保险的社会化管理服务,实现工伤医疗费用社会化管理,实现工伤人员和遗属长期补助费用的社会化发放,实现全残人员的社会化服务和管理,解决用人单位社会负担重的问题,使其公平参加市场竞争。(4) 建立健全工伤保险制度是促进建立工伤事故和职业危害防范机制的重要条件 工伤保险制度主要通过行业差别费率和单位费率浮动机制来促进用人单位改善劳动条件、减少事故发生、保护职工身体健康。据有关部门的统计资料,现有的事故80%以上是可以通过对安全生产的重视而避免的,说明事故预防工作可以有效地减少职业危害,从而避免经济损失,有利于保护职工的健康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1.2 工伤保险的内容长期以来,我国的工伤保险没有单项立法,其各种待遇规定散见在其他法律法规之中。主要体现在企业工伤保险待遇方面。 1951年政务院颁布的劳动保险条例、1953年劳动部公布的劳动保险条例实施细则和1978年的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对工伤保险待遇作了明确的规定。 工伤保险待遇包括医疗康复待遇、伤残待遇以及死亡待遇三部分。 (1) 医疗康复待遇职工因工负伤后,应在其所属企业医疗所、医疗或特约医院医治。如该企业医疗所、医院或特约医院无法医治时,应由企业行政方面转送其他医院医治。全部诊疗费、药费、住院费、住院时的膳食费与就医路费,均由企业行政方面负担。职工医疗期间原标准工资照发,在医疗期满或伤情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如必须安装义肢、义眼,其所需费用完全由企业行政方面负担。 (2) 伤残待遇1) 职工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不能继续工作退休后,饮食起居需要扶助者,发给相当于本人工资75%的残疾抚恤费,直至死亡时为止。1978年调整为按本人标准工资的90%发给,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发给一定数额的护理费。饮食起居不需要扶助的,按本人标准工资的80%发给。2) 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尚能工作者,应由企业分配适当工作,并按其残废后丧失劳动能力的程度付给因工残废补助费。其标准是:如果工资减少1120%者,其补助费为伤残前本人工资的10%;工资减少2130%者,为残疾前本人工资的20%,工资减少30%以上者,一律补助残废前本人工资30%。但是残废补助费与伤残后复工时的工资合计不得超过伤残前本人工资。 (3) 死亡待遇职工因工死亡或因工伤残退休后死亡时,由企业发给本企业职工平均工资3个月的丧葬费,并由工伤保险基金项下每月付给供养亲属抚恤费;其供养亲属一人者,为死者本人工资25%;二人者,为死者本人工资40%;三人或三人以上者,为死者本人工资50%。抚恤费付至受供养者失去供养条件时为止。 1996年10月1日,我国实施了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它对工伤范围及其认定、劳动鉴定和工伤评残、工伤保险待遇、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企业和职工责任、争议处理等问题作了原则规定。它是指导各地开展工伤保险工作,处理有关工伤保险事宜的政策依据。这为制定工伤保险条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1.3 工伤保险的特点(1) 具有强制性工伤保险是宪法确立的劳动者的一项基本权利,为保证劳动者这一权利的实现,国家必须通过建立法规强制实施。法规所规定范围内的用人单位及职工,都应该参加工伤保险,缴纳保险费。工伤具有突发性,多属意外事故;同时工伤也有不可逆转性,其造成的损失往往难以挽回,对个人也带来终身痛苦,于企业不利,对国家不利,因而工伤保险应该是强制性的。(2) 具有社会性工伤保险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实施范围最广的社会保障制度。1987年141个国家实行社会保险,有96%的国家有工伤保险。其对象包括社会上不同地区、行业及不同经济成份的劳动者。因此保险金领取的人数众多,对整个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经济生活都会产生广泛影响。政府部门可通过对社会经济生活的一定干预,在发生劳动风险与未发生劳动风险之间进行收入再分配,切实达到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的目的。(3) 具有互济性工伤保险可以通过统筹的基金来分散劳动风险,这是社会保险的基本办法。因工伤人员在社会上分布不均,必须依靠社会力量进行保险,解决企业和地区之间承受的不同压力。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这样操作,更体现了互济性,对企业和劳动者双方形成保护机制,在较大范围内分散风险。(4) 具有福利性工伤社会保险基金属劳动者所有,是保障职工安全健康的基础,要专款专用,国家不征税,由国家财政提供担保,应当由隶属于政府部门的非盈利性质的事业单位经办,为受保人服务。2.2 工伤事故预防工伤预防是指事先防范职业伤害事故以及职业病的发生,减少事故和职业病隐患,改善和创造有利于健康、安全的生产环境和工作条件,保护劳动者在生产、工作环境中的安全和健康,它既包括国家制定的工伤预防法律法规、标准、规则、政策措施等内容,也包括企业所采取的一切安全生产与事故预防措施。最早涉及工伤预防的工伤保险立法是1912年美国马萨诸塞州实施的工人工伤补偿法,其主题为:“关于就业过程中伤亡职工的工资问题及伤亡事故预防”,开始利用部分工伤补偿基金从事工伤预防。国际劳工组织在1929年通过的工伤事故预防建议书中指出,事故预防与实现投资必须联系在一起;于1964年通过工伤事故和职业病津贴公约(第121号)规定:“每个成员国必须制定工业安全与职业病预防条例。”工伤预防是安全生产的重要内容,同时与工伤救治、职业康复和工伤补偿一起构成工伤保险的四项基本功能。工伤保险所具备的基本功能中每一个具体功能的实现,都在其可以发挥作用的范围之内促进社会稳定,并且这些基本功能实现的越多越具体、内容越丰富,其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的作用就越大。工伤保险基本功能的全面实现必然为达到工伤保险的主要目的铺平道路。这些基本功能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从而形成了工伤保险统一、协调的有机体。古人云: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工伤保险的基本功能的实现遵循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也存在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并走向成熟的客观过程。工伤保险的第一个层次是工伤补偿(Expiation),第二个层次是工伤救治(Cure),第三个层次是职业康复(Healing),第四个层次是工伤预防(Prevent)。可以说,工伤保险基本功能的层次越高,其分散风险的能力越强,分散风险的功能就得到进一步体现和强化。如果工伤保险只停留在工伤补偿和救治的水平上,那么,工伤保险所要达到的目的只能是片面的、低层次的和不成熟的,也就难以达到工伤保险的良性发展。工伤保险只有体现和实现了工伤预防功能,才使工伤保险得以走向成熟。一方面,通过工伤预防,减少事故发生,也就减少了工伤赔付,企业缴纳工伤保险费率减低,激发了企业加入工伤保险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成功地工伤预防减少了社会整体资源的破坏,促进了社会健康持续发展,树立了政府的良好形象;第三,对职工而言,保障了工伤职工获得赔付和康复的权利。从国际上看,工伤保险是德国社会保险体系中国民投诉最少和最拥护的险种。要确定一个合理的工伤保险差别费率,首先要确定行业分类的依据,需要对风险评价指标和方法进行深入探讨,以寻求恰当的指标和方法对工伤事故风险进行客观的分析评价。要对工伤事故进行量化,就要用风险这一概念。一般认为,风险是指某一事件出现的实际状况与预期状况有背离,从而产生损失的可能性。因此,风险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风险意味着损失,或者是未实现预期目标;二是指这种损失出现与否是一种不确定的随机现象,它可用概率表示出现的可能程度。“安全”与“风险”是一对对称性很强的概念,通常可以用风险的大小来说明安全的程度,安全程度越高,风险就越小,反之风险越大,安全程度就越低。风险或不安全都是由事物的不确定性决定的。根据安全科学中人们对风险的定义,风险是指具有一定发生概率的破坏性事件,用风险可以描述这种破坏性事件可能带来的后果。安全评价是应用系统科学的思想方法对系统存在的危险性进行定性的或定量的分析,判断系统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及其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措施使系统达到社会所要求的安全标准的一种科学方法。所谓对工伤事故的行业风险评价,就是建立一个能反映工伤事故风险状况的综合指标,然后根据某系统、某一时期的事故统计结果,对系统存在的对人的危险性进行定量分析和对比的方法,利用有关评价方法来评定其危险等级。目前,涉及工伤事故风险的行业的综合评价方法主要有:(1) R=S*X*F式中:R事故风险率S事故严重度S=损失工作日数/事故人次F事故频率F=事故人数/作业时间该方法认为事故风险率与事故频率及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有关。(2) E=P*Z*C式中:E工伤事故评价综合指标P工伤事故频率计算式为P=(日)发生工伤事故伤亡总人数/(月)平均职工总人数*1000Z工伤事故严重率,计算公式:Z=事故损失总工日数/职工实际生产工日数*1000C全员劳动生产率标准系数或完成生产任务标准系数,计算公式:C=K*NK条件影响因素N劳动生产率(或完成生产任务标准系数)(3) D=L*E*C式中:D事故危险度L事故发生可能性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C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该方法由美国的格雷厄姆和金尼提出的,被称为格雷厄姆-金尼法(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它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评价人员在具有潜在危险性环境中作业时危险性的半定量评价方法,用三个因素分值的乘积D来评价作业条件的危险性,D值越大,作业条件的危险性也就越大。此方法由于采用专家打分方法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的准确度会受到专家经验、判断能力等主观因素的影响。2.3 工伤保险与事故预防密不可分工伤保险促进工伤预防。工伤保险是市场经济国家安全生产工作的三大支柱(立法、监察和工伤保险)之一。它对安全生产的贡献是通过三个主要功能(赔偿、康复和预防)中的预防机制实现的。工伤保险实现预防机制主要通过工伤保险费的收与支两方面来实现,前者通过调整企业缴纳保险金的差别费率与浮动费率,激励和督促企业从经济效益立场改善企业安全健康状况,减少工伤事故和职业危害所造成的损失,达到干预事故预防的作用;后者则是从工伤保险基金提取事故预防必要费用,直接支持工伤事故的预防活动。同时,工伤预防促进工伤保险的发展。一方面,通过工伤预防,减少事故发生,也就减少了工伤赔付,企业缴纳工伤保险费率减低,激发了企业加入工伤保险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成功的工伤预防减少了社会整体资源的破坏,促进了社会健康持续发展,树立了政府的良好形象;第三,对职工而言,保障了工伤职工获得赔付和康复的权利。工伤保险是德国社会保险体系中国民投诉最少和最拥护的险种,我国深圳市工伤保险统筹率也高于其他社会保险,达90%以上。3 我国工伤保险的事故预防现状分析3.1 工伤保险及事故预防的发展历史3.1.1 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建立我国的工伤保险制度自20世纪50年代初建立起,经历了一个曲折的“之”字形发展历程,即由最初的工伤社会保险到工伤企业保险,再到现在的工伤社会保险。我国政府在1951年2月25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至此结束了中国没有法定工伤赔偿制度的历史,创建了包括工伤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险法律制度。该条例中确定了工伤赔偿(补偿)法律制度模式为社会保险加单位(雇主)责任制度,即企业按工资总额的3%缴费,建立劳动保险基金,工伤待遇中的因工残疾抚恤费用和因工伤残补助费用从基金中支付,其他工伤补偿由企业按照规定的标准支付。后来相关的法律法规相继制定出来,1957年2月28日,卫生部又制定了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首次将职业病列入工伤保险的保障范畴。至此,我国工伤保险制度框架初步形成。但是,自20世纪60年代末,由于历史原因,社会保险逐步演变为“企业保险”,提取社会保险费的做法被禁止了,社会保险支出一概由企业负担,工伤保险社会化发展也不可避免的进入了停滞阶段。 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复苏带动了各项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而与此同时,工伤事故发生频率的提高与工伤事故伤亡数的上升都在呼唤着工伤保险制度的改革。在对一系列立法和地方试点经验总结的基础上,1996年8月劳动部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印发了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对沿用了40多年的企业自我保障的工伤福利制度进行了全面改革。作为配套标准,同年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了职工工伤与职业病伤残程度鉴定。这两个部门规章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初步确立了以保障劳动者权益为目的的工伤保险制度,推动了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改革向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迈进。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所确定的工伤补偿制度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的“社会保险和单位(雇主)责任相结合”,其在工伤保险的覆盖范围、立法理念、工伤待遇项目与标准等方面都有了质的改变。但是,其在实行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最重要体现就是原则性比较强,可操作性弱,法律地位比较低,缺乏权威性。为此,国务院将工伤保险纳入了立法计划。2003年4月27日,国务院颁布工伤保险条例,并于2004年1月1日起开始在全国实施,这为发展工伤保险制度确立了法律框架。目前,我国工伤保险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管理,基金管理“以支定收,收支平衡”,保障范围扩展至境内各企业的职工和个体工商户的雇员。据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2005年末全国参加工伤保险人数为8478万人,比2004末增加1633万人。全年享受工伤保险待遇人数为65万人,比上年增加13万人。2005年工伤保险基金收入93亿元,支出4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8.7%和42.7%。年末工伤保险基金累计结存164亿元。3.1.2 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发展1957年9月在中共中央第八届三中全会上,周恩来总理在关于劳动工资和劳保福利问题的报告中,既肯定了近年来在劳动保护方面取得的进步,也指出了其中的不足:项目混乱、制度制定不合理、管理不完善、标准不统一等。为了解决上述问题,1957年到1983年二十几年期间我国出台了大量关于工伤保险的文件和规定,对工伤保险实施的范围、工伤保险的待遇以及职业病等相关问题做出了调整,使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建设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此阶段内,工伤事故的预防工作由劳动部的劳动安全监察部门负责。为了加强此项工作,我国政府先后颁布了工厂安全卫生规程、建筑安装工程安全技术规程、工人职员伤亡事故报告规程、矿山安全条例等一系列法规条例,对企业劳动条件、生产环境以及保护劳动者的健康与安全的其他措施都做出了法律规定。这些法规对工矿企业的安全生产和工伤事故与职业病的防范,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3.1.3 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改革目前,国家已经制定实施了劳动法工伤保险条例以及与工伤保险相关联的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条例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有关部门颁布了工伤认定办法职业病目录等规章,初步形成了工伤保险及防治职业病危害的法律法规体系。3.2 工伤保险事故预防机制存在的问题我国现行工伤保险制度从根本上说是“重待遇、轻预防” 的消极补偿模式。图3-1 工伤保险事故预防机制3.2.1 法律规定上缺乏工伤预防的具体内容目前我国在实现工伤保险预防功能的法制建设方面,还处于理论研究阶段,而且这种研究仅由少数对工伤保险有兴趣的专家自发的进行着。(1) 2002年6月29日颁布、同年11月1日实施的安全生产法是我国第一部有关安全生产的综合性法律,它是我国安全生产的基本法。这部法涉及工伤保险的内容有两条,即第四十三条和第四十八条。第四十三条:“生产经营单位必须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为从业人员缴纳保险费。”这一条是关于生产经营单位依法参加工伤保险并为从业人员缴纳保险费的义务规定。第四十八条:“因生产安全事故受到损害的从业人员,除依法享有工伤社会保险外,依照有关民事法律尚有获得赔偿的权利的,有权向本单位提出赔偿的要求。”这一条是关于从业人员因生产事故受到损害时有权要求赔偿的规定。显然,以上两条规定并没有关于如何实现工伤预防功能方面的规定。当然劳动法、职业病防治法和建筑法及配套的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也没有实现工伤预防功能方面的规定。(2) 工伤保险条例是我国关于工伤保险的专门法规,是我国现行工伤保险制度的核心,但其并未在原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工伤保险与事故预防的有机结合。首先,确定了工伤保险的工伤预防功能,但在工伤预防上只有务虚的法律表述。工伤保险条例第一条:“为了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促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制定本条例。”这是工伤保险客观上具有工伤预防功能的明确表述。第四条第二款:“用人单位和职工应当遵守有关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执行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预防工伤事故发生,避免和减少职业病危害。”这是关于用人单位安全生产工作和工伤预防基本义务的规定。但是,如何“促进工伤预防”、“预防工伤事故发生”,上述规定没有明确的表述,没有涉及工伤保险在工伤预防上要做的具体工作,实际上是一种务虚的表述,难以促进工伤预防。其次,提出了工伤保险与事故预防、职业康复相结合的要求,然而不具备可操作性。工伤保险条例第八条第二款规定:“国家根据不同行业的工伤风险程度确定行业的差别费率,并根据工伤保险费使用、工伤发生率等情况在每个行业内确定若干费率档次。行业差别费率及行业内费率档次由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制定,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施行。”可见,该条例从制度设计上,意在通过行业差别费率和单位浮动费率机制,强化用人单位工伤保险缴费责任。但在如何具体有效的预防工伤事故上,没有明确和系统的表述,至少可操作性还须深入研究。第三,在工伤保险基金的列支项目上,关于工伤预防方面的规定太过于模糊。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二条规定:“工伤保险基金存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用于本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劳动能力鉴定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用于工伤保险的其他费用的支付。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将工伤保险基金用于投资运营、兴建或者改建办公场所、发放奖金,或者挪作其他用途。”而工伤保险的实践证明,只有用于工伤预防的费用得到了实质意义上的落实,才能满足工伤预防实现的前提条件。鉴于工伤保险具备工伤预防功能的客观规律性,那么,在工伤保险基金的列支项目上,就应该有关于工伤预防的相应费用规定。因此,对这样的规定只能理解为:工伤保险基金除“用于本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劳动能力鉴定”外,还用于“法律、法规规定的用于工伤保险的其他费用的支付”,这里的“法律、法规规定的用于工伤保险的其他费用” 就应当包括用于工伤预防的费用,但到目前为止,国家还没有出台有关工伤保险基金用于工伤预防的法律规定。可以说,工伤保险的法制瓶颈制约了我国工伤保险关于工伤预防功能的实现。我国目前在实现工伤保险预防功能方面加强立法建设的紧迫性主要表现在:我国目前的事故总量过高,急需采取有效的措施对事故加以全面预防和遏制。据统计,2004年全国发生各类事故80.36万起,死亡13.67万人,大约每亿元GDP死亡1人,每万人中有1人在事故中丧生,伤残约70万人。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约有2亿劳动者作业环境存在职业危害。截至2004年底,尘肺病累计报告病例58万例,现有尘肺病患者44万人,疑似患者6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