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届高三年级第一次形成性检测历史试卷历史试卷分为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第卷本卷共32题,每题1.5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 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B. 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C. 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D. 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及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唐德刚所谓的“封建”阶段是指夏商周时期;“帝制”阶段是从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到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民治”段指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夏商周时期的政权与血缘纽带关系密切结合,因此A符合题意;夏商周时期虽然存在王权,并以神权强化王权,但此时中央集权制度尚未确立,所以不能称为“专制”王权,可排除B;中央直接控制地方最初是通过郡县制实现的,是第二阶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典型特征, C不合史实;“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是“帝制”阶段的特点,典型事例有秦朝“焚书坑儒”和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D不合史实。故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早期政治制度的建立2.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2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108郡国A. 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 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D. 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削弱王国权力,中央集权大大加强;到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等措施,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直接管辖的郡国更多了,中央集权更加巩固;这说明中央政府更有能力、更有实力解决边患(匈奴威胁),故C正确。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王国与朝廷之间矛盾到汉武帝时期不可能“渐趋激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朝廷控制的郡级政区的变化,不涉及中央行政体制调整,排除B项。材料反映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越来越多,王国控制的区域应该越来越小,排除D项。3.“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竟于学。”“此法”应为:A. 世官制B. 察举制C. 九品中正制D. 科举制【答案】D【解析】从“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可以得出这一选官制度消除了贵族和寒门阶层的界限,结合所学知识,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是维护贵族利益的制度;B选项和C选项都不具备这一功能。4.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A. 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B. 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 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D.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引文的大意是:秦朝亡于暴政,而非郡县制;西汉有王国叛乱,而无郡县叛乱。由此可以看出:秦末农民起义和西汉“七国之乱”,与郡县制无关。“秦制之得亦明矣”则肯定了秦朝郡县制,郡县制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材料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郡县制在秦汉时期的积极作用。故答案为C项。A项,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无关,仅是材料表达的部分意思,不够全面,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七国之乱是由于汉初实行分封制,而材料论述的是郡县制的积极作用,排除;D项,材料无法体现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历史必然,重在论证郡县制的作用,排除。5.南宋何澹龙泉县志:“近境有剑池湖,世传欧冶子于此铸剑,其中一号龙渊。”龙泉原名龙渊,因剑而得名,唐时因避高祖李渊讳,改名龙泉。改名体现了A. 维护皇权的独尊B. 借皇帝名号宣传C. 宗法观念的影响D. 神化皇权的需要【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古代皇帝制度下,为显示皇权的独尊地位,凡是与皇帝的名字一样的字,都要改用其他的字,这就形成了避讳制度,故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6.下面信息概述了某朝代政治上的部分特征。这应该是A. 汉朝B. 唐朝C. 宋朝D. 清朝【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某朝代政治上的部分特征,据材料门阀政治基本解除,文官地位超过武将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宋代集权的史实,故C项正确。汉朝没有重文轻武的史实,故A项错误。唐朝是门阀政治盛行,故B项错误。清朝没有宰相,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集权7.“(在希腊)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过程,不但尊重自由和平等,而且自由和平等是它的产物;它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这反映了在古希腊A. 因为商业平等,所以政治平等B. 经济活动深刻影响了政治理念C. 商品交换源于自由平等D. 没有商业贸易,就没有自由平等【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指出:“(在希腊)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过程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说明古希腊商业的发展促进了自由和平等的理念,是民主政治制度的经济基础。故选B。A项说法过于绝对;C项说法错误,商品交换应该源于需要;D项绝对化了。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名师点睛】希腊地理环境与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希腊地理环境:希腊位于巴尔干半岛,东临爱琴海,海岸线曲折,天然良港众多,这为其通向外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广泛的海外贸易、殖民及其他经济文化交流活动,使古希腊形成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并较早地接受平等互利的观念。8.梭伦这一法令,“一举而永远地解放了人民”,“使正在萎缩中的公民集体日益壮大”。“这一法令”是指A. 改革选举制B. 废除债务奴隶制C. 建立陪审法庭D. 实行财产等级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梭伦改革”、“使正在萎缩中的公民集体日益壮大”等,本题主要考查雅典梭伦改革的相关内容。结合所学“梭伦改革”知识点,不难判断出,这项措施即“解负令”。解负令有利于使债务奴隶等逐渐恢复为雅典“公民”,从而壮大公民集体,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考点: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雅典的民主政治索伦改革9.恩格斯说,国家和旧的氏族组织不同之处有二:一是“按地域来划分它的国民”,二是“公共权力的设立”。据此判断雅典由氏族过渡到国家的重要标志是A. 城邦制度B. 梭伦改革C. 克利斯提尼改革D. 伯利克里改革【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从材料中“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可知B项符合题意。克利斯提尼通过改革按地区来划分部落。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克利斯提尼改革10.十二铜表法中说:“以后凡人民会议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奴隶参与了立法B. 习惯法的内容被摒弃C. 成文法的规定不能改变D. 贵族对法律的垄断被打破【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可知,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贵族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贵族对法律的垄断的局面被打破,D项正确。十二铜表法是一部典型的公民法,奴隶没有公民权,不可能参与立法,排除A。十二铜表法基本上是过去未成文的习惯法的汇编,“习惯法的内容被摈弃”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随着罗马社会的发展,罗马法也是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成文法的规定不能改变”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点睛:正确理解材料信息“以后凡公民大会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是解决本题的关键。11.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这反映了古罗马民法A. 彰显理性精神B. 主张重罪轻罚C. 强调道德教化D. 维护贵族特权【答案】A【解析】【详解】“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即法律重视证据,任何人不能因没有违法依据而受到惩罚,反映了罗马法的理性精神,故A正确;“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只是一个假设性说法,材料主张重视证据的作用,并非轻罚,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不涉及道德教化问题,排除C项;D项说法是正确的,但是材料中未包含有关信息,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联系所学罗马法的特点分析解答。12. “万民法吸收了清除了形式主义的罗马市民法的规范、同罗马人发生联系的其他各民族的规范、地中海商业习惯与法规,主要涉及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的内容的调整。”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万民法继承了公民法的具体内容B. 万民法是公民法的适时革新C. 公民法忽略了财产所有权的规定D. 公民法是万民法的组成部分【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涉及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的内容的调整”说明万民法是对公民法的内容进行了革新,故B项正确;“清除了形式主义的罗马市民法”, 万民法继续公民法的主要是一些原则、思想,更多地是吸收了其他各民族和地中海地区的一些法律规范,故A项错误; “万民法主要涉及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的内容的调整”,这些内容的调整从侧面证明了公民法没有“忽略”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故C项错误;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从适用范围、内容侧重点、存在时期等方面都不相同,所以公民法不是万民法的组成部分,故D项错误。【考点定位】古代希腊和罗马政治制度罗马法万民法。13. 17世纪英国革命期间产生了一个意外的局面,革命因反抗一个人的专制开始,却造成了另一个人的独裁。这里的“一个人”和“另一个人”分别是指:A. 詹姆士一世、克伦威尔B. 查理一世、克伦威尔C. 查理一世、詹姆士一世D. 查理二世、詹姆士二世【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革命因反抗一个人的专制开始,却造成了另一个人的独裁”说明光荣革命前英国封建君主专制是查理一世,而革命之后克伦威尔却不顾议会反对建立起军事独裁政权,故本题选择B。考点:欧美代议制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光荣革命。14.1689年2月,英国议会申明詹姆士于1688年12月11日逃离伦敦时就已经自动放弃王位,因此目前王位空缺,议会召开会议决定立詹姆士的女儿玛丽为女王。该会议主要的影响是A. 英国政党制度开始形成B. 改变了国王的权力来源C. 责任内阁政治制度建立D. 处死了英国的封建君主【答案】B【解析】光荣革命之后,英国的国王不再是世袭,而是由议会决定,体现出国王权力的来源发生了变化,故正确;是世纪形成;是世纪初期;是资产阶级革命中。15.美国宪法规定:联邦参议员每州两名,由各州议会选出;总统由每州的选举人团间接选举产生;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提名并经参议院同意后,再由总统任命产生。这样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 实践三权分立的政治理想B. 构建民主共和政治框架C. 为防止多数人民主的暴政D. 防止联邦政府权力专制化【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中对联邦参议员、总统、最髙法院机构的选举的规定是为了为防止多数人民主的暴政,维护民主制度,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三权分立的信息,而是强调防止多数人民主的暴政,排除A。构建民主共和的政治框架不是主要目的,而是强调防止多数人民主的暴政,排除B。D项只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材料不仅强调联邦政府,还包括议员选举、法院等内容,排除。16.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两院议员除犯叛国罪、重罪以及扰乱治安罪外,在出席各院会议及往返各院途中,有不受逮捕之特权。”制定这一条款的目的是A. 保护立法权力免于外界干预B. 统计共和党、民主党的党员人数C. 控制美国参众两院议员的犯罪行为D. 推行针对议员的政治特权优待政策【答案】A【解析】美国的国会负责立法权,材料中对于议员的专门保护,主要目的是防止立法权受到外界的干涉,故正确;不是材料体现主旨;这一措施不会控制议员的犯罪频率,故错误;该措施的政治特权不是主要目的,故错误。17.如图是法国1875年宪法部分修正案(1884年8月14日),发布这些修正案的目的是A. 用法律手段确保共和制度B. 否定封建专制制度C. 进一步打击法国封建势力D. 完善三权分立体制【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法国的革命过程是非常曲折的,保皇派的力量一直都是很强大的,所以,1875年宪法和1875年宪法部分修正案的直接目的都是在阻止保皇派复辟,用法律手段确保共和制度,故选A;法国大革命已经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排除B;法国1875年宪法部分修正案目的在于限制保皇派的势力,并非打击法国封建势力,排除C;图片材料不能体现“完善三权分立体制”,排除。18.蒋廷黻说,道光年间的中国人,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所以他们争所不当争,放弃所不应当放弃。文中“争所不当争”是指A. 五口通商B. 协定关税C. 治外法权D. 公使驻京【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历史事实和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道光年间世界联系日益紧密,任何国家和地区的自我封闭、拒绝融入世界都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不当之举,各国之间必须加强政治、经济的交流和交往。“五口通商”和“公使驻京”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做法,我们不应对这些问题过多的纠缠;但“公使驻京”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位的皇帝是咸丰。而B和C项是涉及维护国家的主权问题,这是我们必须争取而不应该随意放弃的权力。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19.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佛(法)兰西人在五口地方,如有不协争执事件,均归佛兰西官办理。遇有佛兰西人与外国人有争执情事,中国官不必过问。”法国据此攫取的特权是A. 领事裁判权B. 开放通商口岸C. 片面最惠国待遇D. 居住及租地权【答案】A【解析】题干大概意思是说,这个不平等条约里面规定,如果法国在五个通商口岸出现纠纷,应该交给法国官员办理,法国人与外国人之间的争执,中国官员不必过问,这应指的是领事裁判权,故选A;BCD均与题意不符,故排除。20. 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A. 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B. 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C. 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 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史料的鉴别能力。中日双方站在各自的立场上,由此导致了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记载有较大差别;B、C、D三项均不是中日双方对丰岛海战记述各异的原因。21.1937年7月7日,驻华北l3军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日本在华北地区驻军的特权始于A.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B.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C. 辛亥革命失败之后D. 九一八事变之后【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此题考查外国侵华史以及在中国谋求的各种特权。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了辛丑条约,规定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故日本可以在此驻军。故本题答案选B项,ACD不符合题意。考点: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2.学者费正清曾断言:辛亥革命建立的新政体是覆盖在旧中国上的薄薄的一层皮,它距离中国民间社会极其遥远。可见,该学者认为当时A. 中国民主革命力量不足B. 辛亥革命缺乏群众的支持C. 中国应该实行社会改良D. 共和制难植根于中国社会【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它距离中国民间社会极其遥远”可以看出,费正清认为共和制的政体与中国国情存在相当大的距离,即共和制难植根于中国社会。故答案为D项。材料反映的是新政体与中国社会现实的差距,排除A项;缺乏群众支持是新政体与社会现实脱节的表现,但并非全部,排除B项;材料不是探讨确立新政体的方式,排除C项。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辛亥革命影响23.有学者认为:从1840年至1945年这百年来,爱国主义演进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现代民族国家意识开始萌芽,但并未完形,爱国主义重在行动。在第二阶段,新型知识分子群体与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爱国主义从自发到自觉,从情绪到理性,现代爱国主义观念形成。这两个阶段最确切的分界线应是A. 第二次鸦片战争B. 甲午中日战争C. 辛亥革命D. 抗日战争【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在第二阶段,新型知识分子群体与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爱国主义从自发到自觉,从情绪到理性,现代爱国主义观念形成”,应当是指维新变法运动体现出的特点,而这种特点的形成受到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故答案为B项。鸦片战争对第一阶段产生影响,辛亥革命和抗日战争属于第二阶段的内容,不符合题干所问“分界线”的要求,排除ACD项。24.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到:“五四运动以后,新的宇宙观、人生观一齐涌来,新的一代改革者科学地认识和阐明了下层群众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这里的“下层群众”主要是指A. 农民阶级B. 市民阶级C. 工人阶级D. 民族资产阶级【答案】C【解析】【详解】五四运动后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下层群众”指的主要是工人阶级,故C项正确;材料中的“下层群众”指的是无产阶级,农民阶级也属无产阶级,但不是材料中所指的主要的阶级,排除A项;结合所学,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使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故“下层群众”主要是指无产阶级,市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不属于“下层群众”,排除BD项。【点睛】抓住题干关键信息“五四运动以后,新的宇宙观、人生观一齐涌来”,可以知道,新的宇宙观、人生观是指马克思主义,“下层群众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是指无产阶级的作用。结合所学可以知道,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使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成立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故“下层群众”主要是指无产阶级。25.黄仁宇在总结国共两党十年对峙历史博弈时说:“毛泽东的成功归功于他打破城乡之间的沟通障碍当毛泽东的话语延伸到小村落时,被孤立在城市的国民党绝对没有机会赢得中国。”据此可推知材料A. 夸大了毛泽东话语的作用B. 肯定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C. 有意抬高毛泽东的政治地位D. 认为国民党对农村统治薄弱【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肯定了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找到中国民主革命正确的方向,B项正确;材料肯定了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而非夸大了毛泽东话语的作用,排除A;材料肯定了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不存在抬高毛泽东的政治地位,排除C;D项观点正确,但与材料肯定了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不符,排除。所以选B26.1927年冬天至1928年春天,“湖南江西两省边界区域井冈山的同志们中有些人提出红旗到底能打多久这个疑问。”为了及时回答这个疑问,毛泽东发表了A. 井冈山的斗争B.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C. 新民主主义论D.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答案】A【解析】【详解】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时期发表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创造性地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故答案为A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和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发表的文章,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毛泽东在国民革命时期发表的文章,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C、D项。27.蒋介石1937年9月26日电:“朱总司令彭副总司令勋鉴:25日电悉,25日一战,歼寇如麻。足徵官兵用命,深堪嘉慰。尚希益励所部,继续努力,是所至盼。”材料表明A. 国共两党实现了全方位合作B. 全民族抗战由此开始C. 敌后战场始终是抗战主战场D. 平型关大捷意义重大【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37年9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战役是指平型关大捷,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蒋介石对于平型关大捷的嘉奖,体现出该战役的意义重大,故D项正确;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合作并不是全方位的合作,故A项错误;B项是指1937年7月的七七事变,排除;抗战相持阶段,敌后战场是主战场,故C项错误。【点睛】“1937年9月”是关键时间信息。28.有学者评论:“抗战之前的中国是传统的、一盘散沙的、领导核心无力而且缺乏代表性的非现代化中国,而抗日战争给中国的历史带来了全新的现代性。”“全新的现代性”主要指A. 英美苏等国家的全力支持B. 抗战结束促进了现代化建设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民族性D. 抗日战争促成了全国的统一【答案】C【解析】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参加战争,中华民族在危机中诞生的民族意识以及对民众的全面动员,都是中国历史上闻所未闻的,因此抗日战争给中国的历史带来了全新的现代性,C项说法正确。A选项是外部因素,不能体现出这一点;B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抗日战争这一过程促成了“全新的现代性”;D选项与材料的这一观点是不符的,材料强调的不是领土上的,而是思想、政治等各个领域。29.对下图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 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B. 为长江以南地区的解放创造了条件C. 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D. 推翻了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答案】B【解析】【详解】图片反映的是三大战役,即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淮海战役,结合所学可知,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为解放长江以南地区奠定了基础,故B正确;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A不符合题意,排除;渡江战役的胜利,推翻了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CD不符合题意,排除。30.康熙帝统治时期,中国形成了一个疆域辽阔、民族众多、相当强大的统一国家。在下列四项有关康熙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哪一事件的性质与其他事件根本不同。A. 平定三藩B. 统一台湾C. 雅克萨之战D. 平定准噶尔叛乱【答案】C【解析】雅克萨之战是反对沙俄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战争,平定三藩、统一台湾、平定准噶尔叛乱都是康熙皇帝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措施,故C项与ABD项的性质不同,符合题意,故选C。31.恩格斯曾称拿破仑法典为“典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典”。其依据不可能包括A. 是资本主义国家最早的一部民法典B. 否定了资产阶级革命中形成的财产权C. 排除封建法规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立法规范D. 其基本原则充分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拿破仑法典排除封建法规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立法规范,其基本原则充分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是资本主义国家最早的一部民法典,ACD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拿破仑法典是为了保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而颁布的,B错误,符合题意,故选B。32.印度人尊称甘地为“圣雄”“国父”,主要是因为他A. 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B. 领导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C. 致力于调解印度各教派的矛盾D. 把一生都献给了印度的自由独立运动【答案】D【解析】印度人尊重甘地,尊称甘地为“圣雄”“国父”,主要是因为他把一生都献给了印度的自由独立运动,并赢得国家独立,D正确;ABC都是甘地的主要活动和成就,但不属于印度人尊称甘地为“圣雄”“国父”的最主要原因,排除。第卷(本卷共3题,共52分。)33.认识时代精神既是走进历史也是关注现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造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秦汉时期的最高统治者,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并构筑了统一的制度文化。秦汉时期的思想家也全力以赴地弘扬:“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材料二 1916年6月4日,天津社会教育星期报刊载了由实业家宋则久撰写的维持国货歌洋货好,洋货好,每年进口四万万,雪白银子不见了。洋货好,洋货好,中国立场立不住,穷人遍地怎样了。洋货好,洋货好,漏卮不塞国将亡,高丽前车不远了。国货好,国货好,人人尽用本国货,工场多时闲人少。国货好,国货好,衣食充足知礼义,地方安靖盗贼少。国货好,国货好,漏卮既塞国富强,吾人担负自然少。材料三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伴随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救亡歌曲通过银幕、舞台、广播等途径,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民众歌咏会”等歌咏团体也如雨后春笋般遍及各地,逐渐群众性歌咏热潮。1937年全面抗战的爆发激发起更多作曲家的创作热情,他们创作的大刀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等抗战歌曲传唱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1938年1月,“中华全国歌咏协会”在武汉成立,提出“要用歌咏去发动民众,组织民众,把他们唱上战场,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斗争”。规模宏大的群众歌咏活动唱响着团结抗战的激昂旋律。摘编自陈聆群抗日救亡歌咏运动(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文化蕴涵的时代精神及其历史价值。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秦始皇、汉武帝“构筑统一的制度文化”而采取的政治及文化措施。(2)材料二的维持国货歌反映的是当时哪一场群众斗争的基本诉求?根据歌谣唱词,归纳“维持国货”的意义。(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30年代抗日救亡歌咏运动蓬勃兴起的原因。指出其产生的重要影响。【答案】(1)时代精神:“大一统”。历史价值: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措施:政治上建立皇帝制、郡县制、刺史制度、察举制(推恩令不给分);文化上统一文字,逐步确立儒学的统治地位。(2)斗争: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意义:促进国家实业(民族工业)发展,增加人民收入(增加就业、减轻负担),促进社会安定和国家富强;有利于抵制列强的侵略掠夺,挽救民族危亡。(3)原因: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危亡;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抗日救亡歌曲的创作和传播;救亡歌咏团体的广泛成立。影响:激发全民族的抗战热情,鼓舞民众抗日斗争。【解析】【详解】(1)时代精神:根据“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得出“大一统”。历史价值:根据所学可知,“大一统”思想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措施:根据所学可知,政治上,秦始皇建立皇帝制、郡县制,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察举制;文化上秦朝统一文字,西汉逐步确立儒学统治地位。(2)斗争:根据“1916年”“洋货好,洋货好,每年进口四万万,雪白银子不见了”,联系所学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得出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意义:根据“人人尽用本国货,工场多时闲人少”“衣食充足知礼义,地方安靖盗贼少”得出促进国家实业发展,增加人民收入,促进社会安定和国家富强;根据“漏卮既塞国富强,吾人担负自然少”得出有利于抵制列强的侵略掠夺,挽救民族危亡。(3)原因:根据“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伴随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得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危亡,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根据“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救亡歌曲通过银幕、舞台、广播等途径,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创作的大刀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等抗战歌曲传唱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得出抗日救亡歌曲的创作和传播;根据“民众歌咏会等歌咏团体也如雨后春笋般遍及各地”得出救亡歌咏团体的广泛成立。影响:根据“要用歌咏去发动民众,组织民众,把他们唱上战场,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斗争”“唱响着团结抗战的激昂旋律”得出激发全民族的抗战热情,鼓舞民众抗日斗争。34.民主与法制是人类政治文明和发展进程中的大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以中书、门下较汉代之宰相,以尚书六部较汉代之九卿,在政制上,不可谓非一种绝大之进步。尚书置左、右仆射,分判六部,各治三官,可免上述之弊。而尚书惟在政务之推行,至于出命覆夺,尚有中书、门下。故曰三省之于宰相,六部之于九卿,不得不说是政制上之一进步。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二 “伯里克利在悼念公元前431年因与斯巴达人作战而倒下的雅典英雄的葬礼演说中,完全有理由自豪地宣称:我们的政体并不与其他人的制度相敌对。我们不模仿我们的邻人,但我们是他们的榜样。我们的政体确可以称为民主政体,因为行政权不是掌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握在多数人手中。当法律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公正地调解人们的私人争端时,民主政体的优越性也就得到确认。”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 (18世纪英国)国王是议会的一部分,所以也是他适当享有立法权的理由。1760年乔治三世的即位,他把乔治一世时起几乎一直在执政的辉格党人赶下台,开创了一直延续到1830年的托利党人独霸的局面。革命民主主义者潘恩的批评最为深刻,他说“尽管我们十分聪明,曾经对专制君主政体关门下锁,但同时我们也十分愚蠢,曾让国王掌握了钥匙。”阎照祥英国虚君制的逐步形成(1)材料一反映了隋唐时期的哪一政治制度?有学者认为这一制度“具有民主色彩”,请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2)据材料二,归纳雅典民主政治的优越性。柏拉图认为“极端的自由结果只能变为极端的奴役”,他对雅典民主制的批判着眼于什么?(3)据材料三,概括18世纪英国国王拥有的权力。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上半期英国人针对这一状况是如何推进其民主进程的?(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趋势的认识。【答案】(1)制度:三省六部制。理解:相对分散,互相牵制和监督;有利于防止大臣专权,但实质是加强君主专制。(2)优越性:城邦权力属于全体公民(行政权掌握多数人手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对所有人一视同仁)。着眼点:原始的直接民主使素养不同的人强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3)权力:部分立法权;掌握行政权。推进:1832年议会改革。(4)认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多元化;民主和法制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趋势;政治体制建设需要结合国情。【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的“以中书、门下较汉代之宰相,以尚书六部较汉代之九卿,在政制上,不可谓非一种绝大之进步”,可知这种制度是三省六部制。第二小问,从三省六部制的作用入手,从相对分散,互相牵制和监督;有利于防止大臣专权,但实质是加强君主专制等方面进行分析。(2)第一小问,从材料中的因为行政权不是掌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握在多数人手中”,可得出城邦权力属于全体公民;从“当法律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公正地调解人们的私人争端时,民主政体的优越性也就得到确认”,可得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第二小问着眼点,从雅典直接民主的弊端的角度进行分析。(3)从材料中的“国王是议会的一部分,所以也是他适当享有立法权的理由”,可得出国王拥有部分立法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还掌握行政权。第二小问推进,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上半期,即1832年进行了议会改革。(4)根据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多元化;民主和法制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趋势;政治体制建设需要结合国情等角度进行分析归纳认识。35.法律的历史和文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材料一 关于法律,东西方先哲的认识不尽相同。孔子认为法律的推行与统治者关系密切,“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圣人治国依靠礼乐,所谓“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他还主张“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即认可亲人之间包庇犯罪。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政体在法律推行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如果城邦人的习惯和教育不服从政体的精神,最卓越的法律也没有用。”他还强调执法要公正,认为“法律控制所有的人”。良好的社会秩序基于对法律的遵守。(1)阅读材料一,指出孔子和亚里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法律责任风险防范-洞察与解读
- 2025年辅导员招聘考试心理健康教育案例解析试题型
- 基于数字孪生的特种浆粕器结构性能优化方法-洞察及研究
- 胚胎基因筛查技术进展-洞察及研究
- 社交媒体对顾客满意度影响-洞察及研究
- 褐煤开采环境监测-洞察及研究
- 光照强度调控-洞察及研究
- 资源整合与供应链优化-洞察及研究
- 菜单布局与民族审美心理-洞察及研究
- 性传播途径对睾丸鞘膜积液感染转染的中介作用-洞察及研究
- 酒店住宿清单模板共5份不同模板
- 新学期新起点励志奋斗青春初三毕业班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课件
- T-CPQS C010-2024 鉴赏收藏用潮流玩偶及类似用途产品
- 盐酸右美托咪定鼻喷雾剂-临床用药解读
- 电子工业出版社四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 TNAHIEM 96-2023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建设与配置标准
- 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
- 高一生物考试背诵内容
- 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 实验 曝气系统中氧的转移
- 基础医学概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