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学位论文-威海港发展战略研究.doc_第1页
硕士学位论文-威海港发展战略研究.doc_第2页
硕士学位论文-威海港发展战略研究.doc_第3页
硕士学位论文-威海港发展战略研究.doc_第4页
硕士学位论文-威海港发展战略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威海港发展战略研究 学校代码:10254 密级: 论文编号:上海海事大学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硕士学位论文MASTER DISSERTATION 威海港发展战略研究学科专业:国际贸易学作者姓名: 王 天指导教师:余思勤 教授完成日期:二零零七年六月 摘 要 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联系日益紧密,而我国也在快速融入世界发展的大潮。对于港口业,在这样的背景下,从战略的高度对港口重新定位和研究就十分重要。本文选取威海港作为研究对象,以战略发展理论为基础,全面分析威海港所处现状,对预测了未来的吞吐量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威海港发展的战略的对策和保障的建议。全文共分为七部分。引言部分介绍了港口的功能和重要性,揭示了选题的意义和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一章企业发展战略理论是本文的理论基础,此部分详细阐述了企业战略制定的方法,步骤以及港口战略环境的构成要素。第二章分析了威海港的现状。从威海港发展的内部环境角度,全面介绍了威海港目前的自然地理状况,基础设施情况和进出港货物及到港船舶的主要情况,并指出了其中的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第三章是威海港发展环境要素分析。主要从威海港外部环境的角度,详细分析了威海港的经济腹地的发展状况和规划,当今港航业发展趋势以及威海港周边港口的竞争程度,并利用SWOT分析工具全面分析威海港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第四章是在前文分析分基础上对吞吐量的预测形成制定港口发展战略的依据。此部分首先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找出威海港吞吐量与威海港直接经济腹地威海市的GDP之间的关系,对未来2010年和2015年的港口吞吐量做出预测。再结合定性分析的方法,对威海港主要的分类货物在未来的吞吐量及趋势做出预测。第五章在预测结果的基础上,结合威海港的性质地位,及所处的胶东半岛经济发展环境,提出威海港发展的战略目标,对其进行重新定位,即把威海港放在整个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发展的整体中,将威海港建设成为一个具有中等规模的,功能齐全、布局合理、设备配套、技术先进、管理科学、服务完善、效益较高的现代化区域性枢纽港口。并对此强调了战略重点,提出了积极开拓经济腹地组织货源,进行港区功能的重组布局和加强同周边港口的合作等针对性的政策,同时给出了保证战略有效实施的几点建议。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关键词:威海港, 战略, 吞吐量, SWOT分析 ABSTRACT As the integration of world economy has accelerated, the relations among countries and regions has are increasingly tied up, and China has inevitably participated in it. With reference to port industry, it becomes extraordinary important to give a new strategic research and orient to a merchant port under such a background. On the basis of the strategy management theory, this article gives a complete and detailed research to the Weihai Port, which includes the analysis to the current condition and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the prediction to the future throughput, as well as the strategic layout of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here are all-together seven parts in the article. Part one mainly introduces the function and importance of a merchant port, which indicates researching purpose and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From Part 2 to Part six constitute the main body of the whole research. In Part two, theory of strategy management has been explained, which is the base of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all the elements constitute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has been listed. Part Three mainly introduce the natural and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infrastructure, and current cargo throughput of the Weihai Port. Then the inner problem and disadvantages has been pointed out. In Part Four, analysis concentrates on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which includes the layout of the hinterland econom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ort and shipping industry, and the competition from nearby ports. By using the SWOT technique, it also conclude the strength, weakness, opportunity and treat of the port.Part Five makes prediction to the future throughputs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in the former chapters. By using quantitative method, it first predicts the total throughputs in the next 5-10 years, which will be the foundation of the making out of strategy. Then, by combining the qualitative analysis, it also gives a prediction to the throughput of the chief groups of cargo.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these predictions, Part Five put forth a new strategic goal for Weihai Port by reference to its function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East Shandong Peninsula. That is: to establish Weihai Port to a medium-sized modern regional port with fully function, reasonable arrangement, advanced technique, scientific management, perfect service and high profits. In order to well carry out this strategy, it also gives some positive advice, such as exploring the cargo-transport market of the hinterland area, strengthening the cooperation with nearby ports. The last part makes a conclusion to the whole research. Wang Tian ( International Trade) Directed by Prof, Yu SiqinKey words: Weihai Port, strategy, throughput, SWOT analysis54目 录目录1引言2第一章 港口发展战略的基本理论6第一节 战略与发展战略6第二节 企业战略的制定6第三节 港口战略环境分析8第二章 威海港的现状分析10第一节 自然地理条件10第二节 威海港基础设施情况10第三节 威海港运输现状分析12第三章 威海港发展的环境要素分析14第一节 威海港经济腹地及其发展14第二节 现代港航物流业发展趋势17第三节 威海港发展的 SWOT分析19第四章 港口吞吐量预测26第一节 预测方法及预测思路26第二节 威海港总的货物吞吐量预测27第三节 威海港主要货类吞吐量预测32第五章 威海发展港战略规划的目标及对策37第一节 威海港战略发展目标37第二节 威海港发展的战略重点38第三节 威海港战略发展的对策建议40第四节 威海港战略规划的实施保障43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45参考文献47引言近年来,港口业正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港口必须全面走向市场,按照市场经济的法则从事生产与经营活动,即港口方面要不断提高运输服务质量,另一方面还必须按照市场机制,做出吞吐量预测,完成港口的战略布局规划。 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港口的战略发展研究就显得十分的重要和必要。一、港口的地位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实质是各国经济发展日益依赖于对外贸易和国际间的商品交流,通过生产要素国际间大规模活动来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和合理的国际分工,多年来世界贸易额增长以高出世界经济增长速度1倍多的幅度增长,是最好的佐证。国际贸易量的90%是通过水路运输和港口完成的,从这个意义上,对外开放的港口己成为国际运输链和国际生产贸易体系的参与者和组成部分。现代交通运输系统,是铁路、水运、公路、航空和管道几种运输方式有机地结合,组成统一的综合运输网。港口作为交通运输枢纽、水陆联运的咽喉,通常是铁路、公路、水路和管道几种运输方式的汇集点。港口通过能力受与其连接的各种运输方式能力的制约,反过来港口能力也影响与其连接的各种运输能力的发挥。所以港口在整个综合运输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以及在推动地区经济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港口是水路运输的始发地、目的地或途径地,是货物换装和集散地的中心,是水路运输和水陆联运的枢纽。港口的地位主要是根据港口在其所处系统中所发挥的作用而确定的。在国民经济发展的体系中,我们可以说港口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先行。在各省、市经济交往的体系中,港口是沟通城乡和地区间货物和物质交流的枢纽。在城市经济发展体系中,人们常用“城以港兴,港为城用”来表达港口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在城市经济中的地位。港口的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前提,是港口城市经济的增长点。世界上没有一个经济发达的国家或沿海城市,其港口业是落后的;世界上也没有一个港口业落后的国家或沿海城市,其经济是发达的。就港口的地位作用而言,一个国家或地区如能积极利用港口的优势,对经济发展的促进是十分明显的;相反则会错过经济发展的良机,导致经济的全面落后。国际上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就是利用港口和海运优势促进经济获得发展的典型。港口的作用就在于如何利用水运优势发展地方经济,而城市必须管理港口,对港口进行长远规划,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总之,城市产业结构的发展影响着港口的发展变化。二、港口的功能 港口就其功能而言,是交通运输枢纽、水陆联运的咽喉,是水陆运输工具的衔接点和货物、旅客的集散地。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形式下,港口正向国际贸易的综合运输中心和国际贸易后勤基地的多功能方向发展。1.交通运输中的作用作为交通基础设施,港口的基本作用体现在交通运输方面:(1)港口为船舶提供相应的服务,船舶运输货物需要在起运港装船在到达港卸船,港口对船舶来讲至关重要,船舶要在港口锚泊、靠泊及进行其他作业使用港口的设施和服务;(2)港口为货物的通过提供相应的服务,货物与港口发生关系主要是要港口提供相应装卸、存储、驳运及相关的服务;(3) 为旅客提供上下船舶和候船服务,旅客和货物一样,与港口发生关系是因为其要通过港口,因此港口对其提供的服务主要是上下船舶和候船的服务。2.交通运输以外的作用港口在交通运输中所发挥的作用,使之成为经济运行中的重要环节,特别是一些重要的港口,成为各种经济关系的中心、现代物流的集散地。港口的发展为加工工业在港口附近的集聚创造了条件,而且由于地理位置的优越,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港口附近加工工业不断壮大。港口附近加工工业的发展要求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贸易服务,于是相配套的金融、贸易服务机构和设施也在港口附近设立。港口的发展促进了加工工业、金融、贸易服务的发展,在加工工业、金融、贸易服务的发展又促进了港口的发展。在这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中港口逐渐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中心。相应的,又会要求教育、科研、文化、生活、娱乐、医疗等方面的配套功能,港口日趋社区化。现代港口,除其在交通运输中发挥重要作用外,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也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是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就业、方便人民生活的重要因素。港口也是一个国家的窗口,对于发展国际交流具有重要意义。在军事方面,港口是巩固国防、应付各种紧急情况的有力后备条件。另外,近年来,用来作为海滨休憩活动的海上游艇数量不断增多,海滨港口城市作为旅游港开始了提供休闲旅游活动的场所。除此,港口还有其他一些功能,譬如城市功能、信息功能、服务功能等。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港口发展战略规划研究的重要性港口发展战略规划是其所在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时也是城市发展规划的充实与完善。在整个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中,特别是在社会经济生活日趋国际化的时代,港口发展规划越来越直接地影响着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港口对经济作用的惯性之大,使那种仅仅将港口的发展规划看作是一段岸线如何利用或某一批货物如何运走的观念已成为过去,它已经远远不符合现代化港口发展的要求。经济建设促进港口的发展,港口的发展又反过来推动经济建设的飞跃,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港口如何发展不可等闲视之。我国的交通运输体系与国民经济的关系经历了基本适应到不适应甚至严重不适应的过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尤其是在封闭的国内或地方上,港口发展规划最大特点就是局部性、短期性、保全性。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港口发展规划具有明显的全局性、长远性、方向性和抗争性。从今后港口之间的关系上看,竞争将成为其主导方向。随着经济的不断腾飞,市场经济的深度和广度也在不断加大。适者生存成为各企业参与竞争的法规。港口企业靠国家指令性计划过日子的时代已经过去,然而,决定企业兴衰成败的制高点正是研究港口发展的战略规划,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没有自己的规划思想、规划目标、规划措施,就很难在市场经济中站稳脚跟。因此港口战略规划是国民经济发展和港口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四、本文研究问题及研究方法1.问题的提出 本文将以山东威海港为研究对象,根据发展战略的理论,对威海港未来的发展战略进行重新规划。威海港位于黄海北部,山东半岛东端威海湾内,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一水之隔,处于国际与我国南北水运航线上的黄金地段,直接面对国际和国内南北两个市场,有着对外开放和发展经济的独特优势。威海港历史悠久,自然条件优越,一度是国际闻名的自由港。改革开放以来,威海港有了很大发展,也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威海市成为全国经济最富有活力地区之一。 然而,与周边城市(青岛,大连,烟台)相比,威海港的发展还相对落后。一方面由于威海建设投入的资金不够,另一方面与威海市在建设上欠缺连续性战略发展规划有关,特别是在港口建设方面,没有做出系统的经营发展战略规划。随着国家政策调整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威海港错失了一些发展机会,放缓了发展的脚步,尤其受到青岛港,大连港,天津港的挤压和周边其他港口的激烈竞争。在经济全球化,中国加入WTO,综合物流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港口的功能模式正发生深刻的变化,也给了威海港加快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根据胶东半岛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和腹地内经济发展对水运的要求,结合威海市总体布局规划和港口岸线资源的实际情况,为协调港口与城市发展关系,明确港口发展方向和开发序列,使港口发展在宏观控制下科学有序的进行,尽快建立起一个现代化的、功能完善的威海港口群,是合乎威海腾飞发展战略的重要步骤。因此,如何对威海的港口进行重新定位和战略规划,使之走出困境,实现港口经济的腾飞,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成为威海港面临的严峻的战略课题。本文针对以上问题,在仔细考察威海港当前面临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以及各种影响因素后,综合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预测的方法,对威海港在新形式下的发展战略进行了重新的定位和规划。2.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在发展战略理论的基础上,对发展战略在港口应用的概念予以阐述,并归纳了战略发展的主要环境因素。(2) 针对威海港口的实际,对港口的主要战略环境进行辨识,并做出SWOT态势分析,为港口战略的制订奠定基础。(3) 应用线性回归预测法对威海港货物吞吐总量进行预测,再结合定性的方法分析了威海港主要货种货量的发展趋势,从而为科学的港口战略决策提供依据。(4) 提出威海港发展的战略规划,并为规划的实施提出对策和建议。第一章 港口发展战略的基本理论第一节 战略与发展战略“战略”一词最早源于战争,被解释为战争的谋划。经历从古到今,从军事、政治渗透到经济、生活等各个领域,逐渐具有了极其广泛的含义。广义的战略概念是为指导一个组织(国家、政府部门、地区、行业、企业等)在战略期内发展的重大的、带全局性和决定性的计谋。就企业而言,战略是充分利用企业全部资源,以保持企业适应环境变化,在既定的道路上发展的总方向和总规划。综合安索夫(Ansoff )等学者们的观点,发展战略有以下特征:1.企业发展战略与设定企业长期目标(使命)有关,所以它是面向未来的;2.企业战略目标的设定是与企业内外环境相关的,所以其研究的对象是一个开放的组织系统;3. 发展战略是贯穿于企业长期目标的全过程,所以它与企业长期规划目标的实施紧紧相连;基于上述对战略的定义,企业发展战略可以界定为:为企业未来发展制定各种实施企业战略的决策全过程。第二节 企业战略的制定企业战略由战略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对策所组成。一、战略思想战略思想是指导企业战略制定和实施的总纲,是企业战略的灵魂,它贯穿于企业战略制定和执行的全过程。战略思想具有战略思维的超前性、战略筹划的系统性和战略计谋的全局性的特性。二、战略目标战略目标是人们在战略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对企业内外环境的分析,在战略期内企业发展希望或需要达到的水平,是企业整体对未来所希望达到的状态,也是对企业宗旨和目的的明确界定。三、战略重点战略重点是指对实现战略目标具有关键作用的内容。制定和确定企业战略重点的目的是为了优先集中地利用有限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发挥最大的综合资源效应。战略重点的确定也是企业战略分步实施的基本依据和谋划战略对策的前提条件。四、战略对策战略对策是指为实现战略思想和战略目标而采取的重要的措施和手段。战略对策具有如下特征:针对性、多重性、灵活性。制定企业战略的方法有很多,从本杰明崔革的战略IQ测验到经典的PESTLE分析、BCG方法、SWOT方法、经济学分析、统计学分析等等,企业在制定战略时不乏工具和手段,更有许多专业人员长期关注和研究企业的战略发展问题。但这并不等于企业就知晓如何制定战略,因为许多企业的管理人员在观念上就认为企业战略是少数人的事,他们关注的是专家、重视的是方法、强调的是方案。而忽略了组织成员、轻视了制定过程。事实上一个企业切实可行的战略是经历数次较为广泛的相关利益者和组织成员参与研讨和提炼的结果,原因很简单:他们大多数是战略的执行者。一般企业制定战略可分为:战略环境分析(外部分析、组织内部分析)、研究与设计,战略制定(目标与策略),战略实施四个阶段。企业在战略的设计和制定时,对结果的关注往往在一份xx企业战略规划或xx企业战略报告+xx企业年度计划上,当然这是必不可少的,但这又是远远不够的。一个完整的战略制定过程,特别是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5-10年),实际上是一个战略反复研讨、反思、推广的过程。就内容而言,是不断分解、细化和明晰的过程。从国内外企业最佳实践中可以看到,战略的细化过程实际上就是企业的管理过程,它涉及和渗透到组织变革、流程再造、制度创新、信息系统建设以及业务流程重组等各个领域。战略的细化过程,要使其最终达到目的,必须采用科学和系统的方法。长期以来管理专家从企业最佳实践中总结和提炼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财务会计模式、价值链推导模式以及平衡记分卡方式等等,这些方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基于目标实现的路径,强调各目标或指标之间的因果逻辑关系。它们最大的区别在于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审视企业。从目前的发展趋势上看,企业在具体运用时更多的是把诸多方法进行融合,综合使用。所以无论是麦克波特,还是罗伯柯普朗、大卫诺顿都把上述方法称之为“战略管理工具”。企业战略的实施是根据己有的战略规划,进行具体的行动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则是确保目标实现的重要步骤。企业战略的实施包括了三个步骤:战略执行、战略评估和战略控制。本文重点侧重于战略的制定,因此,对企业战略的实施不再加以详述。第三节 港口战略环境分析港口战略研究作为一种特殊领域的战略管理,原则上也遵循战略管理的一般模式。其中,港口战略环境的分析至关重要,为此,这里需要加以阐述:一、港口战略环境港口运输系统是由客、货和航运等各种方式组合而成的,为客货运输、货物装卸、储存、转运服务的结合体;同时它又是水运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水运系统又是交通运输系统的组成部分,交通运输系统则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港口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因此环境的普遍含义和系统的特点对港口研究环境也适用。如果将港口置于国民经济系统之中,其周围环境就包括政治、社会、经济和技术等因素;如果将港口置于商品的供需系统中,那么市场结构、运力需求动向和运量发展动向便是它的环境因素了。 二、港口战略环境的构成港口的战略环境是由诸多影响港口发展的环境因素所组成的。根据系统的观点,港口战略环境可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内部环境是港口自身可以控制的,而外部环境则是港口本身无法控制的各种因素。1.港口发展的内部环境(1)港口领导者的意图、管理能力和公关能力;(2)港口设施能力和发展条件,如航道、锚地、港区水域、港区陆域、泊位、库场、机械、驳运、港内铁路、道路等;(3)港口装卸生产机械化程度、港口管理现代化程度;(4)职工来源和素质、职工技术水平等;(5)港口历年营运效果和信誉;(6)货源情况,与客户、货主的良好关系。2. 港口发展的外部环境(1)经济因素:包括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港口腹地的经济状况及发展趋势,诸如工农业总产值、国民经济总产值、外贸量、临海工业发展状况、货币波动等。(2)政治因素: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变化、外交政策的变化等。(3)政策因素: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未来方向、加入WTO后的政策调整及其有关政策的体现,如航运政策、港口政策、港口体制、运价和费率政策、吸收外资政策、对外贸易政策、多种经营政策、搞活大中型企业政策和港口所在地政府的特殊政策等。(4)交通因素:与港口有关的集疏运条件:包括铁路、水路、空运和管道运输的布局、现状和发展规划,各种运输方式的竞争状况等。(5)资金因素:集资渠道包括政策拨款、港口及所在地自筹、合资、股票和债券发放、外资等。(6)社会因素:人口增长、收入增长、文化素质、城市依托、环境保护等。(7)技术因素:新的运输方式、新装卸工艺和技术、船型的发展、新运输路径的开辟等。 三、港口环境分析的步骤 根据港口环境的结构,环境分析过程可分为三个步骤:企业内部条件分析、企业现存环境分析和未来环境的预测。 港口内部环境分析,着重对港口内部组织、管理和经营能力及港口经营、生产状况进行分析,以了解港口内部的优势和弱势以及港口相对于同一腹地其它竞争者的优势和弱势。在分析港口现存环境和对港口未来的环境预测时,主要是寻找港口发展面临的机会和威胁,认识影响港口生存和发展的一系列关键因素及其发展趋势,为港口制定战略对策提供思路。对于现代港口,外部环境对港口的影响往往大于内部环境的影响。例如:政府政策和港口监管部门的规定,将会严重影响港口货物的流向,从而影响了港口的发展规模。当然也不能忽视内部环境的变化,管理和经营水平也很重要。就中国各港口现状而言,港口如何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是当前的主要课题,也是本文着重探讨的问题。第二章 威海港的现状分析第一节 自然地理条件威海市位于山东半岛东端,地理位置在北纬36413735和东经1211112242之间。北、东、南三面濒临黄海,北与辽东半岛相对,东及东南与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隔海相望,西与烟台市相接,内守京津门户,外锁海运要冲,素有“京津锁钥”之称,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十分优越,水路距大连港93海里,天津港272海里,烟台港47海里,龙口港123海里,青岛港200海里,上海港480海里,距韩国平泽港90海里,仁川港136海里。威海的陆上交通也非常便捷,陆路距烟台90km,距青岛280km。公路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建成了连接青岛的全封闭汽车专用路和通往烟台的高等级公路,“三纵三横一环”的高等级公路网贯通全市,各镇之间全部实现等级公路连接。威海机场可起降各种大中型飞机,已开通多条国内航线,且毗邻烟台、青岛机场,空中交通四通八达。全市形成了港口、航空、公路、铁路相互配套的现代化、立体式的交通网络。威海市属于丘陵地貌,低山丘陵与平原低地相间分布,低山丘陵区坡度较大,平原低地区地势较平缓。境内地貌大致分为低山、丘陵、平原低地三种类型。气候上属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大部分为北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因三面环海,地形复杂,形成了明显的地区性差异。年平均气温12.1C。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8.4C(1972年6月10日)。历年极端最低气温-13.8C(1970年1月4日)。年平均降水量7934毫米,主要集中在7-8月,占年降水总量的49。威海市海岸类型属于港湾海岸,港口岸线资源较为丰富。海岸线绵延曲折,沿海水域宽阔,多数深水区离岸较近,通航条件良好,多为天然良港。区域内无大的泥沙来源,港池航道基本没有淤积,岸线和深槽长期稳定。威海沿岸海底底质主要为亚砂土和亚粘土,水深条件适中,适宜开辟避风、待泊锚地。第二节 威海港基础设施情况威海港包括新老两个港区,现有泊位9个。老港区坐落在威海市中心东侧,拥有4个泊位,其中万吨级泊位1个,5000吨级泊位3个,码头岸线长590m,设计年吞吐能力180万吨/年,主要承担客运、旅游和滚装运输业务;新港区位于威海湾南岸,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内,距市中心16公里,拥有5个泊位,分别为万吨以上级生产泊位3个,最大可停靠3万吨级以上船舶。工作船泊位2个,设计通过能力140万吨/年,另有威海电厂码头、威洋石油码头,其设计通行能力分别达到290万吨/年和150万吨/年,同时已建有铁路港口专用线,逐渐成为新兴的集装箱货运和大型散杂件货运港口。2005年威海港完成货物吞吐量达到1471万吨,其中,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7.1万TEU。2006年威海港完成货物吞吐量1732万吨,集装箱24.5万TEU。两项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表21 2006年威海港航道资料统计表 序号航道名称长度m航道宽度m水深m1威海老港区航道2500809.52威海新港区航道450060010 资料来源 威海市港航管理局2007年表22 威海港主要泊位统计情况表 2006泊位名称主要用途前沿水深(米)码头长度(米)泊位吨级(DWT)年综合通过能力(万吨)(万TEU)(万人次)(万辆)4号泊位客货滚装泊位-7.01175,0007025号泊位客货滚装泊位-7.01175,0007026号泊位客货滚装泊位-10.920010,0004057号泊位客货滚装泊位-7.01565,000208号泊位通用散货泊位-3.56050059号泊位通用散货泊位-6.5953,0001510号泊位成品油泊位-11.020010,0004011号泊位集装箱泊位-11.822520,00040512号泊位通用散货泊位-11.020020,00040华能电厂1号泊位通用散货泊位-10.020020,000145华能电厂2号泊位通用散货泊位-10.017520,000145威洋1号石油泊位液化气泊位-13.931050,000130威洋2号石油泊位成品油泊位-6.3982,00020威洋工作船泊位-4.5731,000(其中47号泊位为威海老港区,812号泊位为威海新港区)资料来源 威海市港航管理局2007年从上表分析可知,威海港是航道水深不足,目前世界大型港口的航道水深平均在1315米,有的达到20米,而威海港航道水深仅为910米,正常仅能通过2万吨级船舶;大型深水泊位太少, 5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目前仅威洋1号石油泊位1个, 2万吨级通用泊位仅有新港区和华能电厂4个,最大靠泊能力为3万吨级,深水泊位少直接导致年设计通行能力不足,制约了货物到港从而导致泊位状况与运输现状矛盾突出,威海港目前总的设计通行能力为760万吨每年,集装箱设计吞吐量为10万TEU,而2006年实际吞吐量达到1732万吨,集装箱吞吐量为24.5万TEU,可见其矛盾十分突出。第三节 威海港运输现状分析港口运输现状反映了目前港口的运能状况,本节将对威海港目前进出港的主要货物和到港船舶状况进行分析。表23 威海港2006年进出港货物统计表 单位:万吨/年 万TEU/年 货类合计出 口进 口货物流向小计外贸内贸小计外贸内贸总 计17325674401276761774991煤炭3790003790379秦皇岛、天津、大连2石油6010010503020大连、俄罗斯3钢铁794848031310韩国4矿建材料11550606大连、韩国、日本5木材2.20002.20.41.8大连、韩国6非金属矿石6.71.71.70505胶东半岛沿海7粮食0.10000.100.1东南沿海8其他件杂货228139136389818大连、韩国、日本9集装箱数(万TEU)24.511.48.43.014.114.10大连、青岛、天津、韩国、日本集装箱重量686300178122386386010滚装运输量(万辆)5.3大连、韩国滚装运输重量26069200资料来源 威海市港航管理局2007年从表中分析可知,威海港目前运输仍以散杂货为主,其中煤炭运输占有支柱性地位。集装箱运输量与国内同类港口相比仍然比较小。内外贸运输比例大体相当,内贸流向以大连,天津等环渤海港口为主,外贸运输以韩国,日本等周边国家为主。而对于威海港目前的到港船舶情况而言,其基本特点为船型多、种类全、吨级偏小,具体体现在:1.威海市目前到港船舶由于受泊位限制,仍以500吨以下的小型船舶到港频率最高,占到港船舶总数的30.55%,其次为5000-10000吨级的船型,占总数的23.08%。到港最大船舶为5万吨,50002.5万吨船舶虽然到港艘次少,但吞吐量却占到50%以上。2.按船型种类看,杂货船到港艘次最高,占到港船型的44.22%。其次为客滚船,占到32%。这两种船型所完成吞吐量占全部的60%以上。3.客滚船不但到港频率高,而且船舶吨位较大。说明威海港客滚作业是其一项优势业务。第三章 威海港发展的环境要素分析第一节 威海港经济腹地及其发展一、经济腹地 按照合理运输的原则,威海港腹地基本限于威海市三市一区范围内,属浅纵深型腹地。但是,从威海港所面临的形势,特别是威海港口所处的地理位置优势和所面临的任务来看,其腹地向纵深发展仍具有一定潜力,尤其是目前随着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的增加以及铁路提速的影响,腹地的划分早已突破原有的定义,各港的腹地不再独享,而是相互交叉。威海将凭借其未来良好的对外铁路、公路运输干线,以及完善的物流服务系统,在自身发达的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的经济实力基础之上,通过发挥对韩贸易及运输优势,使其腹地向整个山东半岛、山东省中西部以及河北、河南、山西等内陆纵深地带延伸。威海市港口不同时期的腹地构成如下表。表3-1 威海市港口经济腹地构成表2006年实际2010年预测腹地范围吞吐量比例腹地范围吞吐量比例直接腹地威海市90%威海市80%间接腹地山东省10%山东、河北河南、山西20%资料来源 威海市港航管理局2007年威海市沿海港口的海向腹地,由于受到现有泊位大小的限制,目前主要为环渤海湾和东部沿海、日、韩、东南亚等地。在规划期内,随着深水泊位的建设,海向腹地可延伸至欧美、中东等地。二、主要经济腹地的发展1.直接腹地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直接经济腹地威海市是我国投资硬环境40优城市和全国综合经济实力50强城市之一,是胶东半岛重要的港口城市,所辖环翠区和乳山、荣成、文登三个县级市,土地面积5436平方公里。改革开放以来,威海市充分利用沿海开放城市的优惠政策,依托毗邻韩国及环境怡人、交通便利等方面的优势,拥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全国第三家封关运营的出口加工区,大量吸引了韩、日等国外投资和香港及国内投资,是山东省经济发展速度最快、运行质量最好、外向型经济特征最为明显的城市。威海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1)经济高速发展,势力明显增强。九十年代以来威海市积极实施各项改革,国民经济发展十分迅猛,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持续以两位数的速度快速增长,经济实力保持在全省前列。1990年全市GDP仅为72亿元,2006年发展为1369.43亿元,年均递增20.75%,占全省GDP总量的6.5%。(2)经济结构逐步优化。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工业生产快速增长。三次产业比例由1990年的41:39:20调整为2006年的10:61:29; 各部门工业产值都显著增加,工业基础明显增强。(3)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威海市近几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迅速扩大,建设资金到位情况良好,资金来源以企业自筹资金为主,国内贷款增幅继续下降,金融风险有所降低。大项目建设投资是拉动投资增长的重要因素。更新改造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增长平稳,2006年更新改造完成投资236.78亿元,增长18.3%。(4)对外开放取得新成就。近年来威海市外贸进出口增长迅速,其中,韩资企业和对韩贸易占有较大比重。威海是我国距离韩国最近的地区,由于地缘优势,韩资企业在威海市对外经贸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威海早在中韩建交之前就与韩国开通了客运航线,提出了“借韩兴威”的战略。在对韩出口、利用韩资以及劳务合作等方面,威海一直都斩获颇丰。目前,全市的韩资企业达一千八百余家,占全市外资企业总数的一半以上,实际利用韩资十三点四亿美元,占全市利用外资的一半,对韩出口额高达全市出口总额的四成。近年来,来威投资的韩国企业越来越多,以平均每天至少一家的速度递增。威海市已经成为我国对韩贸易的重要地区之一,韩资企业和对韩贸易对威海市经济发展影响重大。未来,根据威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威海市将继续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大力实施科技兴城、经济国际化、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在此基础上,确立了建设三个基地:制造业基地、旅游度假基地和农副产品加工出口基地。其中制造业基地五大产业群包括交通运输设备产业群、电子信息产业群、机电工具产业群、轻工纺织服装产业群、食品与医药产业群。2.间接腹地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间接腹地是指山东省内陆地区,以及毗邻的周边省市,包括河南省,河北省及山西省。山东省自然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外向型经济活跃,近年来经济和社会发展跻身全国前列,逐步成为经济实力雄厚的强省。2006年GDP为超过2万亿元,人均GDP为23546元,总量比2002年翻了一翻,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4.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1122.8亿元,占山东GDP的份额由的50.9%,是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山东省是能源、原材料生产大省,原煤、原油、发电量、水泥、化肥等基础型物资均居于全国前列,是本省经济增长的强大后盾。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生产高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其中,轻重工业之比由上年的37:63变化为35:65,标志着山东省进入以重化工业为特征的发展阶段。进出口贸易增长也跃上新台阶。为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山东省提出了建设山东半岛都市群的发展战略规划,主要围绕形成全国重要经济增长极的战略目标,把本区建成环黄海经济圈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群和面向日韩的国际化制造业基地。规划提出的经济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500亿元,年均增长10%,人均达到3700元;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200亿元,年均增长8%,人均达到75000元,提前五年实现现代化和全面的小康社会。威海市周边远期发展腹地为河南、河北、山西等地,该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外向型经济发展相对较慢,但该区域矿藏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石油、铁矿石、氧化铝等,开采程度较高,调出量较大。河南省工业实力雄厚,煤炭、原油、钢铁、水泥等大宗基础性工业在全国占有相当的比重;农业发达,农林牧渔总产值位居全国第二;初步形成了小麦、畜产品深加工和铝工业三大产业链和食品、有色冶金、化工、装备制造、轻纺等五大支柱产业。河南省将重点发展以煤炭为主的能源加工、以石油化工为主的化学工业、以农用机械和矿山机械为主的机械电子工业、以铝为主的有色金属工业。河北省煤炭、原油等矿产品丰富,钢铁工业尤其发达,生铁、钢、钢材及铁矿石产量居全国第一位。全省工业体系完备,已经初步形成了冶金、建材、化工、医药、机械、食品、纺织等优势行业。未来将重点发展冶金工业,发展薄板、高等级建筑用材,开发高技术品种,增加深加工产品比重。大力发展精细化工和盐化工,发展化工原料和中间体深加工,大力发展新型建材、节能建材。山西省是我国主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原煤产量居全国第一,产品70%销往省外,此外钢铁工业也在全国占有相当比重。未来将重点发展煤炭工业、以火电为主的电力工业、以铝为主的有色金属工业、以煤化工为主的化学工业、钢铁工业。从威海市港口腹地经济发展趋势看,各地经济均呈现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势头,各省也制订了自己的发展目标。详见下表: 表3-2 威海市港口腹地GDP发展规划表 单位:亿元腹地2010年预测2020年预测20002010增速20102020增速威海市2000400014%12%山东省21000420009%7%河南省12250268009%8%河北省125002500010%7%山西省4200850010%7%资料来源 各省市政府网站第二节 现代港航物流业发展趋势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区域化的趋势明显加快,世界贸易增长速度高于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目前国际贸易量的90%左右由海运完成。因此,作为海运航线起点与终点以及国际多式联运主要节点的港口,日益显示其重要性。同时,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正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经济结构正在发生巨大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