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2 愚公移山教案 新人教版(2).doc_第1页
八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2 愚公移山教案 新人教版(2).doc_第2页
八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2 愚公移山教案 新人教版(2).doc_第3页
八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2 愚公移山教案 新人教版(2).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2愚公移山教材分析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说的是愚公移山的故事,在不经意中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愿望,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本篇尤善于对比手法的运用,且人物的描写较为形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通假字,辨析一词多义。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探究质疑。【过程与方法】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2.把握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时代需要愚公精神,激励学生勇敢面对困难,挑战自我,争做时代的骄子。学情分析1.重点:(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培养文言语感。(2)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2.难点: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曾以愚公移山为题材,创作了一幅国画,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词时,用愚公移山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起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那么,到底什么是愚公精神?新的时代还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愚公移山。二、预习成果展示1.了解作者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列子是道家重要典籍,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2.了解文体知识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常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三、学习新课步骤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1)惩/山北之塞(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2.疏通文义,圈点勾画难词难句。(1)利用快速、连环朗诵的方式再次正音,并使学生能较流利地读准全文。(2)教师划出难解的单音节词,引导学生在四人小组自学时,对照注解,自行解释这些难词。(3)四人小组在扫清难词障碍的基础上,试着逐字落实翻译全文,并将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难语句划出来,以备全班讨论。3.教师点拨,解答疑难。(1)一词多义且年且九十(将近)且焉置土石(况且)(2)特殊句式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倒装句)步骤二:分析课文结构,理清思路1.教师播放教学图片,每显示一幅,学生根据画面和画面标题朗读课文相关片段;或者根据画面和课文相关片段用自己的语言拟写画面标题。第一幅:二山雄立图 (朗读相关片段)第二幅:举家献策图 (拟写画面标题)第三幅:毕力平险图 (朗读相关片段)第四幅:公叟辩难图 (拟写画面标题)第五幅:神灵移山图 (朗读相关片段)2.独立思考以下问题,在课本上圈点勾画,然后举手回答。(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明确: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2)哪句话写了移山之利?明确:指通豫南,达于汉阴。(3)愚公移山克服了哪些困难?明确:土石工程艰巨: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劳力弱:“年且九十”“荷担者三夫”。工具简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路程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4)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明确: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步骤三:复述故事,概括内容1.四人小组共同准备复述故事,并推荐一名同学,在全班复述。被推荐同学复述课文2.对复述者进行简单讲评,让学生在听、评中不断熟悉课文,为后面逐字落实翻译全文做准备。3.抽学生逐句逐段翻译课文。四、布置作业1.积累文言词语。2.翻译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再来细读课文,深入分析,研究课文。二、学习新课步骤一:合作探究,分析人物1.文中写了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夸娥氏的移山,这对表现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明确:文中写的这些,都有利于愚公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具体来说,山的高峻显示愚公的决心大;遗男的相助,说明移山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受到了乡邻的拥护;智叟的阻止,则是通过愚公、智叟两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愚公为子孙后代造福而移山的远大抱负和长远目光;写夸娥氏的移山,则是突出愚公精神的感人。2.请谈一谈你对愚公这一形象的认识。明确:愚公以九十高龄亲自率领子孙上山“叩石垦壤”,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后代子孙;正因为有这样的抱负,他才会不顾年迈力衰,毅然从事这一伟大事业。二是他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力是“无穷匮”的,而自然条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有变化,尽管移山的事业不可能在几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干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愚公的这种抱负和信心就是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愿望的生动反映。3.结合课文说说智叟的形象特征。明确: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鼠目寸光,安于现状,胸无大志的人。步骤二:研读课文,分析内容1.结合课文具体说说本文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和讽刺烘托的手法。明确:对比:二山高峻与人少力微、工具简陋对比,愚公、京城氏之子与智叟的对比。愚公用发展的眼光挖山不止,解决实际问题是智;智叟用静止的眼光,阻止愚公挖山则是愚。这样就有很强的讽刺效果。烘托,主要指侧面描写,如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惧”,天帝的“感”,对愚公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的完善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2.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明确: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不同。步骤三:辨析寓言,明确主旨点拨: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它包含着什么深刻道理?明确:本文通过愚公立志移山,终于搬掉两座大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只要我们下定决心,不怕困难,持之以恒,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步骤四:辨析讨论,文本升华1.不同的人物对待移山有不同的态度,愚公妻子与智叟的话差不多,他们的态度一样吗?孙子和“遗男”态度又怎样?明确:愚公妻子认为丈夫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动不了,能拿大行、王屋怎么办呢?智叟则认为凭愚公这把老骨头,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毁不了,还想动土石吗?可见,愚公妻子是怀疑中带着担心;智叟则是轻视和嘲笑的语气。再则,“甚矣,汝之不惠”这样的话愚公妻子是不会说的,而“且焉置土石?”这样的话智叟是不会说的,因为他根本反对移山,绝对不会关心如何处理土石的问题。总之,愚公妻子是“献疑”,智叟是“笑而止之”,一“疑”一“笑”,态度迥然有别。“疑”是对愚公的关心和担心,“笑”则是出于对愚公的轻视和嘲笑。而子孙是“杂然相许”,还献计献策;遗男是“跳往助之”,说明愚公移山是得到大家支持的。2.愚公是移山的积极倡导者,他对移山的态度自然很坚决,那么,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观点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明确:智叟认为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变自然,因而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而愚公认为人定胜天,山虽庞大但它是死的,不会随时间流逝而加增;而个人力量虽然有限,但生息繁衍则有无限潜力。智叟只用短浅的停滞的观点看待问题;愚公则是用长远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3.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明确: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恰恰表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三、课堂小结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故事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四、布置作业1.完成课时a计划相关题目。2.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愚公移山的读后感。附:【板书设计】交代故事背景愚公开始移山(开端)愚公驳斥智叟(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