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烯腈的简介.doc_第1页
丙烯腈的简介.doc_第2页
丙烯腈的简介.doc_第3页
丙烯腈的简介.doc_第4页
丙烯腈的简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综述1.1 丙烯腈简述 丙烯腈是非常重要的有机的化工产品,丙烯腈在丙烯系列的产品当中是比较重要的,在世界范围内,丙烯腈的产量在丙烯系列产品中仅仅少于聚丙烯,居于第二位。丙烯腈也是重要的有机合成原料,由丙烯腈经催化水合克制得丙烯酰胺,由丙烯酰胺制得的聚丙烯酰胺是三次采油的重要助剂。由丙烯腈经电解加氢偶联可制得已二腈,再加氢可制得已二胺,已二胺是生产尼龙的主要单体。由丙烯腈还可以制得一系列精细化工产品,如谷氨酸钠、医药、农药熏蒸剂、高分子絮凝剂、化学灌浆剂、纤维改性剂、纸张增强剂、固化剂、密封胶、涂料和橡胶硫化促进剂等。 丙烯腈在常温常压在是一种没有颜色的液体,味道有些甜,微臭,它的沸点是77.3。丙烯腈它是有毒的,在室内范围内允许的浓度是0.002mg/L。丙烯腈的分子当中含有氰基和CC双键,所以它的化学性质是活泼的,而且能够发生加成、聚合等反应,可以制出各种的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塑料、涂料等。1.2 丙烯腈的合成方法 在生产丙烯腈的历史上,曾采用过四种方法来生产。(1) 以环氧乙烷为原料的氰乙醇法:环氧乙烷和氢氰酸在水和三甲胺的存在下反应得到氰乙醇,然后以碳酸镁为催化剂,于200280脱水制得丙烯腈,收率约为75%。 此方法生产的丙烯腈纯度较高,但是氢氰酸毒性大,生产成本也很高。(2) 乙炔法:乙炔和氢氰酸在氯化亚铜-氯化钾-氯化钠的稀酸盐的溶液的催化作用下,在8090反应得到丙烯腈。 这种方法工艺过程简单,收率也不错,但是副反应比较多,产物精致困难,毒性也比较大,而且乙炔的原料价格要高于丙烯。这种方法在1960年以前是全世界各国生产丙烯腈的主要方法。(3)乙醛-氢氰酸氧化法:乙醛可以由依稀大量的廉价的制得,而且生产成本也比上面的两种方法低,但是就是由于后面紧接着出现了丙烯氨氧化法的工业化,所以说这种方法最终也没能得到发展下去。 (4)丙烯氨氧化法:这种方法最早是由美国的Sohio公司研发成功的,并且于1960年建成了第一套工业化生产装置。 1.3 方案的选择 由于丙烯是可以通过石油烃热裂解大量的廉价制得,而且这个反应又是可以一步就合成的,同时这种方法的生产成本也很低,仅仅为上面三种方法的50%左右,这种方法还不需要用到氢氰酸,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也比上面的三种方法要好的多。因此,丙烯氨氧化法现在是世界上生产丙烯腈的主要方法。1.4 反应过程分析 (1)丙烯氨氧化的原理 丙烯氨氧化反应是一个非均相催化氧化反应: =/=N 与此同时,在催化剂表面还发生如下一系列副反应。 生成乙腈(ACN)。=/3 生成氢氰酸(HCN)。=生成丙烯醛。=生成乙醛。=/生成二氧化碳=/生成一氧化碳。=上面的这些副反应都是比较强的放热反应,特别是深度氧化反应。在反应的过程当中,必然会生成一些副产物,上列副反应中,生成乙腈和氢氰酸的反应是主要的。CO2、CO和H2O可以由丙烯直接氧化得到,也可以由丙烯腈、乙腈等再次氧化得到。除上述副反应外,还有生成微量丙酮、丙腈、丙烯酸和乙酸等副反应。那么这样就会降低我们想要的产物的收率,这样不仅仅浪费了原料,而且也会使生成的产物比较复杂,给我们接下来的分离和精制也会带来困难,那么这样也会影响产品的质量。如果我们想要提高我们的目的产物的收率,那么我们就必须减少过程中的副反应,除了要考虑设备和工艺流程合理之外,我们主要还要考虑选择比较合适的催化剂,使那些副反应能够得到抑制。(2)催化剂 丙烯氨氧化所采用的催化剂主要有两类,即Mo系和Sb系催化剂。Mo系催化剂由Sohio公司开发的C-41、C-49。Sb系催化剂由英国酿酒公司首先开发,在此基础上,日本化学公司又相继开发成功第三代的NS-733A和第四代的NS-733B。 我们国家目前主要采用的催化剂是Mo系的催化剂,钼系的代表性的催化剂除了有美国的Sohio公司的C-41、C-49外,还有我国的MB-82、MB-86。一般的时候,Mo-Bi是主要的催化剂,P-Ce是助催化剂,作用是能够提高催化剂活性并且能够延长催化剂的使用寿命。如果按质量计算的话,Mo-Bi占这个活性组分的绝大部分,虽然单一的MoO3具有一定的催化活性,但是它的选择性是比较差的,单一的BiO3对生成丙烯腈也没有催化活性,所以只有二者的组合才能表现出比较好的活性、稳定性和选择性。如果单独使用助催化剂P-Ce时,对这个反应不能够起到加速或者是极少加速的作用,但是如果它们和Mo-Bi配合使用时,那么就能够改进Mo-Bi催化剂的性能了。一般来说,我们对助催化剂的用量都会控制在5%以下的。当然载体的选择也是很重要的,由于这个反应它是一个强放热的反应,所以在工业生产的过程当中,我们会采用流化床反应器。流化床反应器对催化剂的强度要求是很高的,而且要求它的耐磨性也要好,所以我们就会采用粗孔微球型硅胶作为我们这个催化剂的载体。(3)工艺条件的选择 原料纯度:原料丙烯是经过催化裂化气或者是烃类裂解气分离得到的,那么这个过程中避免不了的会产生一些杂质,像是丙烷或者是其他的一些烷烃,但是这些烷烃对反应不会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又或者是像乙烯也不会对反应产生影响,因为乙烯不含有活泼的-H,所以乙烯在这类反反应中没有丙烯活泼,必然也就不会产生影响;但是如果杂质中含有丁烯或者是更高级的烯烃,那么就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了,那是因为丁烯和其它更高级的烯烃比丙烯更容易发生氧化,那么这些杂质就会消耗反应中的氧气,也就会造成反应过程缺氧,会使催化剂活性降低;所以,必须严格控制原料的纯度,尽量控制丁烯以及其他一些更高级的烯烃的含量;硫化物的存在,也会降低催化剂的活性,所以必须提前去除。 丙烯:氨:氧气事实上物质的量之比为1:1-1.2:1.8-2.3。 理论上丙烯:氨的物质的量的比值为1:1,但是实际上为1:1.2,如果氨的物质的量大于丙烯物质的量,那么副产物丙烯醛的产量就会增多;如果丙烯的物质的量大于氨的物质的量,那么在处理氨的过程中就会特别麻烦。 理论上丙烯:氧的物质的量的比值为1:1.5,但是实际上为1:1.8-2.5。之所以要让氧气多一点,主要是为了保护催化剂的活性,不至于让催化剂因为缺氧而造成催化剂失活。如果降低氧气比会使选择性增加,那么丙烯的转化率就会随之降低,同样丙烯腈的收率也会下降的;如果增大氧气比,那么就会增加二氧化碳的生成量,减弱丙烯腈的选择性,也会扩大反应器的体积。 反应温度的影响:在丙烯氨氧化的反应过程中温度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当温度低于350是,就不怎么生成丙烯腈。所以我们要是想要或得较高的丙烯腈,那么我们就只能升高温度,同时还必须得控制好反应温度。因为反应温度的变化不仅对丙烯腈的产量有影响,也会对副产物的产量、反应物的转化率,催化剂的空时收率产生影响。 如果增加反应温度就会发现,反应物丙烯的转化率、生成物丙烯腈的产率都会增加,但是同时也会发现,副产物的收率也会有所增加。随着温度的升高,丙烯腈的收率会出现一个最大值,大约是在460左右,同样,副产物乙腈的收率也会随着温度的升高出现一个最大值,大约是在417左右。在实验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采用大约在460左右下进行。 反应压力的影响:通过丙烯氨氧化法来生产丙烯腈实际上是一个体积减小的一个过程,那么理论上来说,如果增大反应压力,那么就会增加反映转化率,从而提高丙烯腈转化率,同样如果增大压力,那么也会增大反应气体的密度,这样也就可以增加设备的反映能力。但是实验结果表明事实上不是这样的,如果增大压力就会发现,丙烯腈的收率不但没有上升反而是呈直线下降,那么就说明增大了压力,反而对副产物的生成产生了一个更有利的条件,那么也就增加的副产物的产率,所以我们一般情况下还是只能选择在常压下操作了,如果过程中适当的加了一点压,那么也只是为了克服反应后面的设备和管线的阻力。我们一般情况下都会把反应压力设置在0.1-0.3MPa。 .反应接触时间的影响:丙烯氨氧化反应一般是在催化剂表面进行的,它是一种气-固相催化反应。因此,我们必须把原料气与催化剂的接触时间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内,使原料气的转化率达到最大。在理论上来说,如果适当的增多接触时间,就会增大丙烯腈的产率和丙烯的转化率,副产物的产量不怎么会发生变化,如果这样的话对我们的生产是有利的。但是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如果过多的增加接抽时间,那么就会造成丙烯腈过度氧化,这样就会使丙烯腈的产率下降,过多的消耗氧气,也会造成催化剂的活性降低,同样还会使设备的生产能力降低,所以我们一般情况下会把接触时间控制在5-10s。 第二章 工艺流程2.1 设计任务 (1)设计题目:年产10000吨丙烯腈合成工段工艺设计 (2)生产原料:丙烯液态丙烯原料 其中含丙烯85%,丙烷15%(均为mol) 空气取自大气 氨液态氨,来自合成氨工业,含氨100% (3)生产方法:用丙烯氨氧化法合成丙烯腈 (4)产品为丙烯腈水溶液,含丙烯腈1.8%(wt) 2.2 生产工艺流程图 第三章 工艺设计计算3.1物料衡算与热量衡算3.1.1 小时生产能力按年工作日300天计算,丙烯腈损失率3.1%,设计裕量6%计算,丙烯腈小时产量为: 1000010001.061.031/(30024)=1517.86kg/h3.1.2反应器的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 (1)计算依据a.丙烯腈产量1517.86kg/h,即28.63kmol/hb.原料组成(摩尔分数)含C3H6 85%,C3H8 15%c.进反应器的原料配比(摩尔比)为: C3H6:NH3:O2:H2O1:1.05:2.3:3d.反应后各产物的单程收率如表1所示 表1反应后各产物的单程收率物质丙烯腈(AN)氰化氢(HCN)乙腈(ACN)丙烯醛(ACL) CO2摩尔收率 0.6 0.065 0.07 0.007 0.12 e.操作压力进口0.203MPa,出口0.162MPa f.反应器进口温度110,反应温度470,出口气体温度360。主要物质C3H6C3H8NH3丙烯腈乙腈丙烯醛摩尔质量4244175341 56 g.化学参数 (2)物料衡算 a.反应器进口原料气中各组分的流量 C3H6 28.63/0.6=47.72kmol/h=2004.2kg/h C3H8 47.72/0.850.15=8.42kmol/h=370.5kg/h NH3 47.721.05=50.11kmol/h=851.87kg/h O2 47.722.3=109.76kmol/h=3512.32kg/h H2O 47.723=143.16kmol/h=2576.88kg/h N2 109.76/0.210.79=412.9kmol/h=11561.4kg/h b.反应器出口混合气中各组分的流量 丙烯腈(AN) 28.63kmol/h=1517.86kg/h 乙腈(ACN) 3/247.720.07=5.01kmol/h=205.4kg/h 丙烯醛(ACL) 47.720.007=0.33kmol/h=18.48kg/h CO2 347.720.12=17.18kmol/h=755.9kg/h HCN 347.720.065=9.31kmol/h=251.2kg/h C3H8 8.42kmol/h=370.5kg/h N2 412.9kmol/h=11561.4kg/h O2:109.76-(3/2)28.63-9.31-0.33-5.01-9/(32)17.18=26.40kmol/h=844.8kg/hC3H647.72-(1/3)9.31-0.33-(2/3)5.01-28.63-(1/3)17.18=6.59kmol/h=276.7kg/hNH3:50.11-28.63-5.01-9.31=7.16kmol/h=121.7kg/hH2O:143.16+328.63+25.01+29.31+17.18+0.33=275.2kmol/h=4953.6kg/hc.反应器物料平衡表如表2 表2反应器物料平衡表组分流量和组成 反应器进口 反应器出口Kmol/hKg/h%(mol)%(wt)Kmol/hKg/h%(mol)%(wt)C3H647.722004.26.1819.66.59276.70.8271.325C3H88.42370.51.0911.7758.42370.51.061.775NH350.11851.876.494.087.16121.70.8980.583O2109.763512.3214.2216.8226.40844.83.3124.046H2O412.911561.454.3855.38412.911561.457.8255.4N2143.162576.8818.5412.34275.24953.634.4923.71AN000028.631517.863.5947.271ACN00005.01205.40.62890.9843HCN00009.31251.21.1681.231ACL00000.3318.480.0420.0896CO2000017.18755.92.5163.622合计772.0720917100100797.1320877100100(3) 热量衡算 各物质0t的平均定压比热容如表3所示 表3各物质0t的平均定压比热容如下:CP/kJ/(kgk) 物质C3H6C3H8NH3O2N2H2OANHCNACNACLCO201101.8412.052.3010.9411.0461.88303602.6783.0132.6361.0041.0882.0081.8741.3401.9331.9661.13004702.9293.3472.9391.0461.1092.2092.0291.7242.102.1721.213 a.浓相段热衡算求浓相段换热装置的热负荷及产生蒸汽量 假设热力学途径:110C,反应器入口混合气 H470C,浓相段出口混合气 H1 H325C,反应器入口混合气 H225C,浓相段出口混合气 各物质25t平均比热容用0t的平均比热容代替,误差不大,因此: H1=(2004.21.841+370.52.05+851.872.301+3512.320.941+11561.41.046+2576.881.883)(25-110)=-2.266106kJ/h H2=-(28.3512.5+5.01362.3+9.31315.1+0.33353.1+17.18641)=-3.055107kJ/hH3=(276.72.929+370.53.347+121.72.939+844.81.046+11561.41.109+4953.62.092+1517.862.209+205.42.10+251.21.724+18.482.172+755.91.213)(470-25)=1.396107kJ/hH=H1+H2+H3=-2.266106-3.055107+1.396107=-1.886107kJ/h若热损失取H的5%,则需由浓相段换热装置取出的热量(即换热装置的热负荷)为:Q=(1-0.05)1.886107=1.792107kJ/h浓相段换热装置产生0.405Mpa的饱和蒸汽(饱和温度143) 143饱和蒸汽焓Isteam=2736kJ/kg 143饱和水焓IH2O=601.2kJ/kg产生的蒸汽量=8394kg/hb.稀相段热衡算求稀相段换热装置的热负荷及产生蒸汽量以0气体为衡算基准 进入稀相段的气体带入热为: Q1=(276.72.929+370.53.347+121.72.939+844.81.046+11561.41.109+4953.62.092+1517.862.209+205.42.10+251.21.724+18.482.172+755.91.213)(470-0)=1.334107kJ/h 离开稀相段的气体带出热为:Q2=(276.72.678+370.53.013+121.72.636+844.81.004+11561.41.088+4953.62.088+1517.861.874+205.41.933+251.21.640+18.481.966+755.91.130)(360-0)=1.083107kJ/h若热损失为4%,则稀相段换热装置的热负荷为: Q3=(1-0.04)(Q1-Q2)=(1-0.04)(1.334107-1.083107)=2.410106kJ/h稀相段换热装置产生0.405Mpa的饱和蒸汽,产生的蒸汽量为: G=2.410106/(2736-601.2)=1128.9kg/h3.1.3废热锅炉的热量衡算(1) 计算依据 a.入口气和出口气的组成与反应器出口气体相同b.入口气体温度360,压力0.162MPac.出口气体温度180,压力0.152MPa d.锅炉水侧产生0.405MPa的饱和蒸汽(2) 热衡算 以0气体为衡算基准,各物质的平均比热容为表4所示。 表4各物质0180的平均比热容为:物质C3H6C3H8NH3O2N2H2OANHCNACNACLCO2CP2.0712.3432.4060.9621.0541.9251.5521.4851.6071.5861.004a. 入口气体带入热(等于反应器稀相段的气体带出热) Q1=1.083107kJ/hb.出口气体带出热 Q2=(276.72.071+370.52.342+121.72.406+844.80.926+11561.41.154+4953.61.925+1517.861.552+205.41.607+251.21.485+18.481.586+755.91.004)(180-0)=5.269106kJ/hc.热衡算求需要取出的热量Q 按热损失10%计,需要取出的热量为Q=0.9(Q1-Q2)=0.9(1.083107-1.083107)=5.005106kJ/hd.产生蒸汽量 产生0.405MPa的饱和蒸汽量为G=5.005106/(2736-601.2)=2344kg/h3.1.4空气饱和塔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1) 计算依据a.入塔空气压力0.263MPa,出塔空气压力0.243MPab.空压机入口空气温度30,相对湿度80%,空压机出口气体温度170c.饱和塔气、液比为152.4(体积比),饱和度0.81d.塔顶喷淋液为乙腈解吸塔釜液,温度105,组成如表5所示: 表5塔顶喷淋液各组成组分ANACN氰醇ACLH2O合计%(wt)0.0050.0080.00050.000299.986100e.塔顶出口湿空气的成分和量按反应器入口气体的要求为O2109.76kmol/h即3512.32kg/hH2O412.9kmol/h即11561.4kg/hN2143.16kmol/h即2576.88kg/h(2) 物料衡算 a.进塔空气量 进塔干空气量=(109.76+412.9)=522.65kmol/h=15073kg/h 查得30,相对湿度80%时空气湿含量为0.022kg水气/kg干空气,因此,进塔空气带入的水蒸汽量为:0.02215073=331.6kg/h b.进塔热水量 气液比为152.4,故进塔喷淋液量为(109.76+412.9)22.4(273+170)/2730.1013/0.2631/152.4=49.59m3/h 塔顶喷淋液(105)的密度为958kg/m3,因此进塔水的质量流量为49.59958=47507kg/h C.出塔湿空气量出塔气体中的O2、N2、H2O的量与反应器入口气体相同,因此:O2 109.76kmol/h 即3512.32kg/hN2 412.9kmol/h 即11561.4kg/hH2O143.16kmol/h 即2576.88kg/h d.出塔液量塔内水蒸发量=2576.88331.6=2245.28kg/h塔液流量=475072245.28=45261.7kg/he.饱和塔物料衡算表成分入塔气出塔气入塔喷淋液塔釜排出液kmol/hkg/h%(mol)%(wt)kmol/hkg/h%(mol)%(wt)kg/h%(wt)kg/h%(wt)O2109.763512.3220.422.88109.763512.3216.4819.900000N2412.911561.476.7575.32412.911561.462.0165.500000H2O18.42331.68.851.8143.162576.8821.5114.604750099.9864525499.985AN000000002.3750.0052.3750.00525ACN000000003.8000.0083.8000.0084氰醇000000000.2380.00050.2380.00053ACL000000000.0950.00020.0950.00021合计541.0815405.32100100665.8217650.481001004750710045261100(3)热衡算a.空气饱和塔出口气体温度从物料平衡表得知,空气饱和塔出口气体中,蒸汽的摩尔分数为0.215,根据分压定律,蒸汽的实际分压为:PH2O=YH2OP=0.2150.243=0.05655MPa因饱和度为0.81,所以饱和蒸汽分压应为: 0.05655/0.81=0.0698Mpa=69800Pa查饱和蒸汽表,得到对应的饱和温度为90,因此,必须控制出塔气体温度在90,才能保证工艺要求的蒸汽量b入塔热水温度入塔水来自精制段乙腈解吸塔塔釜,105c.由热衡算求出热水温度t热衡算基准:0气态空气,0液态水(a)170进塔空气带入热量Q1 170蒸汽焓值为2773.3kJ/kg,干空气在0170的平均比热容为1.004kJ/(kgK)。Q1=(3512.32+11561.4)1.004(170-0)+331.62773.3=3.492106kJ/h(b)出塔湿空气带出热量Q2 90蒸汽焓2660kJ/kg,空气比热容取1.004kJ/(kgK)。 Q2=(3512.32+11561.4)1.004(90-0)+2576.882660=8.217106kJ/h(c)105入塔喷淋液带入热量Q3 Q3=475074.184(105-0)=2.087107kJ/h(d)求出塔热水温度t 出塔热水带出的热量Q4=45261.74.184t=189375t热损失按5%计,则Q5=0.05(3.492106+1.983107)=1.170106kJ/h 热平衡方程Q1+Q3=Q2+Q4+Q5代入数据:3.492106+2.087107=8.217106+189375t+1.170106 解得t=79 因此,出塔热水温度为79。3.1.5氨中和塔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1) 计算依据a. 入塔气体流量和组成与反应器出口气体相同。b.在中和塔内全部氨被硫酸吸收,生成硫酸铵。c.新鲜硫酸吸收剂的含量为93%(wt)。d.塔底出口液体(即循环液)的组成如表6: 表6塔底出口液体的组成组分H2OANACNHCNH2SO4(NH4)SO4合计%(wt)68.530.030.020.0160.530.90100e.进塔气温度180,出塔气温度76,新鲜硫酸吸收剂温度30。f.塔顶压力0.122MPa,塔顶压力0.142MPa。(2) 物料衡算a.排除的废液量及其组成 进塔气中含有72.95kg/h的氨,在塔内被硫酸吸收生成硫酸铵,氨和硫酸反应的方程式如下:2NH3+H2SO4 (NH4)SO4(NH4)SO4的生成量,即需要连续排出的(NH4)SO4流量为:121.7132/(217)=472.5kg/h塔底排出液中,(NH4)SO4的含量为30.9%(wt),因此排放的废液量为:472.5/0.309=1529.1kg/h排放的废液中,各组分的量: H2O1529.10.6853=1047.9kg/h AN1529.10.0003=0.459kg/h ACN1529.10.0002=0.3058kg/h HCN1529.10.00016=0.2447kg/h H2SO41529.10.005=7.647kg/h (NH4)2SO4 1529.10.309=472.7kg/hb.需补充的新鲜硫酸吸收剂(93%H2SO4)的量为: (1529.10.005+121.798/34)/0.93=385.5kg/hc.出塔气体中各组分的量C3H6 276.7kg/hC3H8 370.5kg/hO2 844.8kg/hN2 11561.4kg/hAN 1517.860.4591517.401kg/hACN 205.40.3058205.09kg/hACL 18.48kg/hHCN 251.20.2447250.96kg/hCO2 755.9kg/hH2O 出塔气中的水入塔气中的水新鲜吸收剂带入水废液排出的水 4593.6+385.50.07-1047.9=3932.685kg/ha.氨中和塔循环系统物料平衡表流量和组成组分入塔气新鲜吸收液排放废液出塔气Kmol/hKg/h%(mol)%(wt)Kg/h%(wt)Kg/h%(wt)Kmol/hKg/h%(mol)%(wt)C3H66.59276.70.8261.32500006.59276.70.8981.402C3H88.42370.51.061.77400008.42370.51.1481.877NH37.16121.70.8990.58200000000O226.40844.83.3144.048000026.40844.83.604.282N2412.911561.451.855.380000412.911561.456.3158.58H2O275.24953.634.5223.7226.98571047.968.53218.53932.68529.8019.93AN28.631517.863.5917.271000.4590.0328.631517.863.9047.692ACN5.01205.40.62840.9840000.30580.025.00205.090.681.04HCN9.31251.21.1671.203000.24470.0169.29250.961.2691.273ACL0.3318.480.0420.089400000.3318.480.0450.0946CO217.18755.92.1553.621000017.18755.92.3423.83H2SO40000358.515937.6470.50000(NH4)SO4000000472.730.90000合计797.120877100100385.51001529.1100733.1819733100100(3) 热衡算a.出塔气体温度 塔顶气体中实际蒸汽分压为 PH2O=YH2OP=0.29800.122=0.0363MPa 设饱和度为0.98,则与塔气体温度平衡的饱和蒸汽分压为: PH2O=0.03636/0.98=0.03710MPa 入塔喷淋液的硫酸铵含量为10030.9/68.53=45g(NH4)2SO4/100gH2O,已知硫 酸铵溶液上方的饱和蒸汽压如下表。 根据入塔喷淋液的硫酸铵含量和PH2O的值,内插得到出塔气的温度为76。b.入塔喷淋液的温度 入塔喷淋液温度比气体出口温度低6,故为70。c.塔釜排出液温度 表7硫酸铵溶液上方的饱和蒸汽压/MPa温度/ (NH4)2SO4含量/g(NH4)2SO4/gH2O404550700.027960.027560.02716800.042520.04190.04129900.06290.061990.06109d.热衡算求循环冷却器的热负荷和冷却量:Q1+Q3+Q4+Q5+Q6+Q8=Q7+Q2+Q9(a)入塔气体带出热Q1入塔气体带入热量与废热锅炉出口气体带出热量相同。 Q1=5.269106kJ/h(b)出塔气体带出热Q2,各组分在076的平均比热容的值如表8 表8各组分在076的平均比热容的值如下: 物质C3H6C3H8O2N2H2OANHCNACNACLCO2CP1.7151.9660.94141.0461.8831.3471.3931.4061.3430.921Q2=(276.71.715+370.51.966+844.80.9414+11561.41.046+3932.6851.883+1517.861.347+205.11.393+250.961.406+18.481.343+755.90.921)(76-0)=1.892106kJ/h(c)蒸汽在塔内冷凝放热Q3蒸汽在塔内的冷凝量=进塔气体带入蒸汽出口气带出蒸汽 =4953.6-3932.685=1020.9kg/h蒸汽的冷凝热为2246.6kJ/kg Q3=1020.92246.6=2.294106kJ/h(d)有机物冷凝放热Q4 AN的冷凝量 0.459kg/h,其冷凝热为615kJ/kg ACN的冷凝量0.3058kg/h,其冷凝热为728kJ/kg HCN的冷凝量0.2447kg/h,其冷凝热为878.6kJ/kgQ4=0.4596150.30587280.2447878.6719.9kJ/h(e)氨气和放热Q5= 每生成1mol硫酸铵放热273.8kJQ5=472.71000/132273.8=9.801105kJ/h+(f)硫酸稀释放热Q6 硫酸的稀释热为749kJ/kgH2SO4 +Q6=358.515749=2.685105kJ/h(g)塔釜排放的废液带出热量Q7= 根据塔釜排放的废液中H2O与(NH4)2SO4的摩尔比,查氮肥设计手册得此组分的硫酸铵水溶液比热容为3.347kJ/(kgK)Q7=1529.13.347(81-0)=4.145105kJ/h(h)新鲜吸收剂带入热Q8 30、93%H2SO4的比热容为1.603kJ/(kgK)Q8=385.51.603(30-0)=18539kJ/h(i)求循环冷却器热负荷Q9 因操作温度不高,忽略热损失。把数据代入平衡方程: 5.2691062.294106719.99.8011052.685105185391.892106+4.145105+Q9 解得Q9=6.524106kJ/h(j)循环冷却器的冷却水用量W 设循环冷却器循环水上水温度32,排水温度36。W=6.524106/4.184(36-32)=3.898105kg/h=389.8t/h e.求循环液量m0循环液的比热容为3.368kJ/(kgK),循环液与新鲜吸收液混合后的喷淋液 比热容为3.364kJ/(kgK)。 设循环液流量为mkg/h,循环冷却器出口循环液温度t。对新鲜吸收剂与循环液汇合处列热平衡方程得:m3.368t+18539=(m+395.5)3.36470(1)对循环冷却器列热平衡方程得:m3.34781-m3.368t=Q9=6.524106(2)解析(1)和(2)得 m=183051kg/h t=70.043.1.6换热器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 AN溶液去精制AN溶液来自水吸收塔 气体来自氨中和塔 气液混合物去水吸收塔 换热器 76C40C(1) 计算依据进口气体76,组成和流量与氨中和塔出口气体相同;出口气体温度40,操作压力115.5kPa。(2)物料衡算 出口气体温度40,40饱和蒸汽压力为: PoH2O=55.32mmHg=7.375kPa设出口气体中含有xkmol/h的蒸汽,根据分压定律有: 解得x=35.10kmol/h=631.8kg/h蒸汽的冷凝量为3932.685-631.8=3300.885kg/h因此得到换热气体壳方的物料平衡如下:流量和组 成组分入口气体出口气体冷凝水Kmol/hKg/h%(mol)%(wt)Kmol/hKg/h%(mol)%(wt)Kg/h%(wt)C3H66.59276.70.8981.4026.59276.70.8981.402C3H88.42370.51.1481.8778.42370.51.1481.877O226.40844.83.604.28226.40844.83.604.282N2412.911561.456.3158.58412.911561.456.3158.58H2O218.53932.68529.8019.9335.10631.86.3013.8113300.885100AN28.631517.863.9047.69228.631517.863.9047.692ACN 5.00205.090.681.045.00205.090.681.04HCN9.29250.961.2691.2739.29250.961.2691.273ACL0.3318.48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