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 第26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时规范训练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 第26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时规范训练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 第26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时规范训练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 第26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时规范训练 新人教版.doc_第4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 第26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时规范训练 新人教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6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时规范训练 新人教版一、选择题1(2017河南洛阳模拟)唐代初年的统治者在文化上颁布五经定本和新的五礼来垄断儒家经典话语的解释权,推定“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界的权威。该历史现象主要表明()a三教合流趋势开始出现b政治需求影响文化政策c儒学主流地位空前强化d儒学危机推动儒学复兴解析:选b。三教合流趋势出现是在魏晋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中“推定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界的权威”说明统治者通过政治手段推进思想影响,故b项正确;此时,儒学地位受到冲击,故c项错误;儒学危机推动儒学复兴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2(2017广东潮州质检)孔子主张重人事而远“天道”,孟子提倡“济天下”,董仲舒强调“圣人之为天下者,兴利也”,降至宋明,理学家把提倡“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大学抬到了“四书”的地位。这说明儒家思想()a一贯强调积极入世和社会责任担当精神b逐渐成为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有效工具c不断调整以顺应经济发展需求d坚持追求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解析:选a。题干中“重人事”“济天下”“圣人之为天下者,兴利也”“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说明儒家思想强调积极入世和社会责任担当精神,故a项正确;b、c、d三项题干中均未提到,故排除。3(2017山东潍坊模拟)朱熹说:“须是穷得理多,然后有贯通处。心无限量,如何尽得?物有多少,亦如何尽得?但到那贯通处,则才拈来便晓得,是为尽也。”下列主张在道理上与之相通的是()a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b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见性成佛c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d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解析:选d。根据对材料的分析,朱熹强调的是“格物致知”的思想,“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强调的是仁存乎于人的内心,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见性成佛”指的是佛在心中,不必外求,与题目不符,故b项错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反对向外求理,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指的是量变引起质变,与材料中的格物致知思想相符,故d项正确。4(2017山东齐鲁名校协作体联考)孔子曾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的学生曾子也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与曾子的思想主张与下列哪位思想家的观点最为贴切()a董仲舒的“三纲五常”主张b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c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d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解析:选d。根据孔子和曾子的言论,他们都强调“自省”,即内心的反省,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是一种外在的纲常伦理,与内省无关,故a项错误;朱熹的格物致知也是理的一种探究方式,不是内省,故b项错误;顾炎武的经世致用强调的是学以致用,到实践中求真知,与内心反省无关,故c项错误;王阳明的致良知,途径即为内心反省,故d项正确。5(2017广东惠州调研)清初学者颜元对当时某一现象评论道:“宋元来儒者,却习成妇女态,甚可羞。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即为上品也。”由此可以推断()a程朱理学不受重视b空谈心性的理学受到批判c妇女教育受到重视d儒者忠君报国值得称道解析:选b。“程朱理学不受重视”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宋元来儒者,却习成妇女态,甚可羞”说明作者对理学持批评态度,故b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妇女教育问题,故c项错误。6(2017广东广州一模)王阳明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李贽则认为“盖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据此可知()a王阳明挑战孔子的权威b李贽反对孔子的思想c两者都是对现实政治的叛逆d两者的主张具有共性解析:选d。材料并未体现出王阳明挑战孔子的权威,故a项错误;李贽并未反对孔子的思想而是反对人们以孔子的标准为标准,故b项错误;王阳明强调的是学贵得之心,李贽强调的是是非标准不因孔子而定,其不是对现实政治的叛逆,故c项错误;王阳明强调的是学贵得之于心,李贽强调的是是非标准不因孔子而定,两者都有对当时正统思想的一种反思,存在一种共性,故d项正确。 7(2017四川南充一模)有人认为:黄氏(黄宗羲)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o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下列观点与材料信息相符的是()a开创代议制民主的“制度化蓝图”b民本思想脱离“儒家思想理路”c对黄氏的评价体现了现代化史观d君臣平等的思想具有“新见”解析:选d。黄宗羲的思想有批判君主专制的成分,但是没有开创代议制民主的“制度化蓝图”,故a项错误;根据“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的思想实际上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没有脱离“儒家思想理路”,故b项错误;题干说黄宗羲的思想符合“现代”事物,但是不能体现此评价是从现代化史观进行评价,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可知评论认为虽然黄宗羲的思想没有脱离儒家思想的范畴,但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这是符合现代事物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在批判君主专制时提出君臣平等,这体现了一定的民主平等思想,故d项正确。8(2017河南洛阳模拟)顾炎武说:“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以不能免矣。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此所以为王政也。”这段言论体现了()a儒家传统“天下为公”的思想b对君主专制的批判c对理学“灭人欲”思想的批判d经世致用的新思想解析:选c。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他的思想是批判的儒学,材料中体现不出,故a项错误;材料中不是君主专制批判思想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此所以为王政也。”这就把人之有私看作是完全合乎情理的现象,显然是对“理学”思想的批判,故c项正确;经世致用的新思想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9(2017湖南永州模拟)王夫之说:“天之使人必有君也,莫之为而为之。故其始也,各推其德之长人、功之及人者而奉之,因而尤有所推以为天子。人非不欲自贵,而必有奉以为尊,人之公也。”在此,王夫之()a明确提出了主权在民学说b主张君主应该由民众理性选择c阐释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d否定了董仲舒的君权神授理论解析:选b。王夫之的思想仍然属于儒家思想,没有明确提出近代西方的主权在民学说,故a项错误;“故其始也,各推其德之长人、功之及人者而奉之”,他主张君主应该由民众理性选择,注重君主的道德功绩,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王夫之的唯物主义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对董仲舒君权神授理论的否定,故d项错误。10(2017山东德州一模)黄宗羲提出:“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顾炎武认为:“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这些言论()a体现出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b反映了两人对明清易代的认可c说明了清初思想控制的松弛d秉承了战国以来民贵君轻思想解析:选d。材料思想出自于封建土地私有制,不能体现出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反映不出两人对明清易代的认可,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清初思想控制的松弛,故c项错误;据材料“盖天下之治乱, 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和“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可知秉承了战国以来民贵君轻思想,故d项正确。11利玛窦是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的传教士。1582年他来到澳门,通过“送礼”获准到内地传教,利玛窦传教时尊重中国人“祭孔祀祖”的习俗,同时宣称“上帝就是你们所知的天,他曾经启示过你们的孔丘、孟轲和许多古昔君王,我们的来到,不是否定你们的圣经贤传,只是提出一些补充而已。”以上可以看出利玛窦在中国传教的主要特点是()a将天主教教义和中国儒家经典融合起来b主动适应中国国情尊重中国习俗c将传播西方科技文化作为传教的敲门砖d背离了天主教的基本原则和精神解析:选b。材料未涉及教义的内容,故a项错误;利玛窦将上帝解释为“天”,孔孟和君主受到天的启示,适应了古代中国“君权神授”、君主专制的国情和儒家思想是统治思想的现实,故b项正确;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利玛窦的解释是为了能在中国顺利传教,并未“违背天主教的基本原则和精神”,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2(2017江苏扬州模拟) “欲”与生俱来,源于内心的渴望,关系到人性完善以及人类生活的和谐。儒学大家们都将“欲”作为自己研究的重要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孟子尽心下材料二故圣人之制民,使之有欲,不得过节;使之敦朴,不得无欲;无欲有欲,各得以足,而君道得矣。董仲舒春秋繁露保位权材料三欲是情发出来底。心如水,性犹水之静,情则水之流,欲则水之波澜,但波澜有好底,有不好底。欲之好底,如我欲仁之类;不好底,则一向奔驰出去,若波涛翻滚。大段不好底欲,则灭却天理。如水之壅决,无所不害。 朱子语类卷五材料四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1)据材料一指出孟子认为修养心性的最好办法是什么?(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的观点有何不同?两段材料侧重点分别是什么?(3)据材料三说明朱熹区分“欲”之好坏的标准是什么?指出朱熹思想的特点。(4)概括材料四中黄宗羲的人欲观。他超越前人的见解是什么?据材料分析不可能实现的原因。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养心莫善于寡欲”,可以归纳为“寡欲”或减少欲望。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圣人之制民,使之有欲,不得过节”,可以归纳为节制欲望;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养心莫善于寡欲可以归纳为修身”,根据材料二“无欲有欲,各得以足,而君道得矣”可以归纳为维护专制统治。 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大段不好底欲,则灭却天理”,可以归纳为天理或封建纲常;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以从人性论和修养论结合的角度来概括。第(4)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四“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可以归纳为自私自利是人正当欲望;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四“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可以从付出(义务)与索取(权利)的关系角度考虑;第三小问,根据材料四“为人君者不然,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可以从君主专制的角度思考。答案:(1)减少欲望。(2)不同:欲望有度。侧重点:材料一侧重修身;材料二侧重维护专制统治。(3)标准:是否符合封建伦理道德。特点:把人性论和修养论结合起来。(4)人欲观:自私自利是自然的人欲。见解:人要对社会尽义务,社会也要给人权利。(权利和义务相统一)原因: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存在。13(2017河北石家庄五市监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国传统思想演变示意图历史图表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读上面示意图,提取其中一项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提取材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