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七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七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七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_第4页
七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朱元璋灭元朝、建立明朝政权的情况;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设置锦衣卫;八股取士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了解明朝经济的发展。(2)、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重点由学生讨论、研究、分析、归纳。同时进行纵向对比、联系。(2)、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通过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归纳,比较和分析。(3)、识读明朝疆域图、举子看榜图和有关史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4)、播放微课小视频,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记忆。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认识到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教学重点】明朝的建立、朱元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教学难点】朱元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八股取士无论从内容还是影响来看都是很复杂的,加之学生对“八股文”缺乏感性认识,更不易理解。需要教师设计直观、通俗、有效并带趣味性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导学法、讲授法、图示法、归纳法、合作探究法阅读课文、史实,引导学生自主梳理知识,正确地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信息,提炼、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微课视频【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播放里最知名的唱段“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然后向学生提问:凤阳花鼓里的朱皇帝指的是哪一位皇帝?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朱元璋。二、讲授新课(一)、明朝的建立教师:展示教材66页的朱元璋像,接着展示自主学习任务:阅读课本第66页第一自然段,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学案第一部分明朝的建立,并能简单复述明朝的建立情况 。(课件展示)学生根据学案和教材复述出明朝的建立情况:1.背景:元末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其中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2.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3.统一: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教师引导:在我国历史上,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学生讨论: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二)、朱元璋强化皇权教师提问:“一个新的封建王朝建立后,一般要采取哪些措施来巩固统治?”通过学生回忆,引出“朱元璋强化皇权”这一内容。出示自主学习任务:阅读课本67、68页,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学案第二部分,分别归纳明太祖、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课件展示)给学生一定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归纳相关内容。1、政治上:在地方,朱元璋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朱元璋还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在中央,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2、军事上:为分散兵权,朱元璋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政大权。自主探究(1)阅读教材第67页的“问题思考”:朱元璋对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课件展示)学生讨论回答: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就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2)论从史出,阅读史料,回答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何在?教材第68页“材料研读”: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设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明太祖实录(课件展示)学生讨论回答:加强皇权。3、司法上: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还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后来,明成祖又成立了同类机构东厂。这两个机构合称“厂卫”,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自主探究,历史与现实(课件展示)一次大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客没有,请的哪几位客人?吃的什么菜?”宋濂如实一一回答。朱元璋高兴地说:“说的全对,没有骗我。”说着拿出一张图,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宋濂见了吓出了一身冷汗。(1)联系现实,根据你们所了解的法律知识,你们认为特务机构锦衣卫侵犯了公民的哪些权利?学生讨论回答:侵犯了人民的平等权、人身自由权、政治权、名誉权等等。(2)结合材料,你们认为特务机构锦衣卫对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学生讨论回答: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有利于皇帝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加强了君权,对维护中央集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特务统治使得臣民们终日诚惶诚恐,唯命是从,凡事按部就班,不求进取;同时,这种做法也使法律受到严重破坏。司法机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三)科举考试的变化教师:展示教材第68页的“举子看榜图”。(课件展示)提问:科举考试开创于哪个朝代?完善于哪个朝代?学生回答:隋朝、唐朝。教师:明朝科举考试发生变化的原因和内容有哪些?出示自主学习任务:阅读课本68、69页,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学案第三部分,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明确相关问题。(课件展示)学生根据学案和教材明确:原因:明朝提倡尊孔崇儒科举考试题目来源:“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否则,考生就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即使文章做得再好,也不可能录取。考生答卷格式:采用“八股文”的形式。论从史出,阅读史料,回答问题。(课件展示)材料一: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明代著名学者顾炎武材料二:“八股原是愚笨的产物。” 鲁迅 (1)思考上述两则材料说明明朝的科举考试有怎样的影响?学生思考回答: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八股取士扼杀了思想的进步,阻滞了科学文化的发展。(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教材和p69页课后活动,谈谈你对明朝科举“八股取士”的看法。学生讨论,教师就学生回答问题进行点拨和总结:从考试制度来看,明朝用八股文考试的办法,是考试规范化的结果,增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对于以后的考试制度也有借鉴意义。各种规定过于僵硬死板,以文体束缚了内容的发挥,加之命题内容的狭窄,束缚了思想。尤其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而不讲求实际学问,最终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这对中国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 造成严重阻碍。(四)经济的发展出示自主学习任务:阅读课本69页,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学案第四部分,思考明朝农业、手工业、商业有什么发展?(课件展示)学生结合书本讨论,明确:1.明朝从国外引进农作物新品种: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展示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的图片,使学生直观感受明朝经济的发展。(课件展示)教师引导:为什么要引进这些作物品种?因为它们的成熟周期短、产量高,解决了粮食紧张的问题。2.手工业的发展: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丝织业(苏州是明代丝织业的中心)、制瓷业(景德镇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展示丝织品、瓷器的图片等,使学生直观感受明朝经济的发展。(课件展示)3.商品经济活跃:北京、南京成为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另有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其中徽商、晋商最为著名。(五)课堂总结观看一小段关于明朝君权的加强的微课小视频,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记忆。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了强化皇权,全面改革官制,实行八股取士的科举考试。这些举措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为经济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另一方面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社会精英的创造性。(六)巩固练习1、元朝在全国的统治结束是在( )a1271年 b1367年 c1368年 d1369年2、“今我朝罢丞相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材料中的“我朝”是指(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秦朝3、明太祖为加强对臣民的监视、侦查,设立了( )a军机处 b东厂 c西厂 d锦衣卫4、如果你是明朝一位榜上有名的考生,你不可能( )a熟读四书五经 b会写作规范的八股文c在考试卷中发挥自己对朝政的见解 d成为听命于皇帝的官吏5、明朝时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明成祖加君军权的措施有() 废除宰相 执行削藩政策 设立内阁 设立东厂 a. b.c.d.6、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在抨击明朝的一项统治政策时,认为它束缚思想、扼杀创造力,称其危害“等于焚书”。他抨击的是( )a设宣政院 b废除丞相 c八股取士 d设军机处7、下列有关明清时期手工业发展状况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棉纺织业在明代已经从南方推向北方 b苏州是明代的棉纺织业中心 c南京丝织业后来居上,到清代已拥有三万多台织机 d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罢丞相不设,析(撤销)中书省改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久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很少)所参决。(1)这是哪个朝代的官制变化?文中“帝”指谁?明朝;明太祖。(2)“六部”指的是?他们对谁负责?吏户礼兵刑工;皇帝。(3)材料中“帝自操威柄”是什么意思?皇权空前加强,皇帝大权独揽。(4)上述史料所说的机构变化起了什么作用?加强了明朝的皇权。【板书设计】1、背景:元末政治十分腐败,社会动荡第14课 明朝的统治4、定都:应天府(今南京)朱元璋强化皇权政治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军事:分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司法:设厂卫特务机构锦衣卫(明太祖);东厂(明成祖)科举考试的变化1、原因:明朝提倡尊孔崇儒2、考试题目来源:“四书”“五经”。3、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4、考生答卷格式:采用“八股文”的形式。经济的发展农业:农作物品种繁多手工业:丝织业、制瓷业商业:相当活跃,出现商帮明朝的建立3、建立者:明太祖朱元璋2、时间:1368年【教学反思】本课注意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如微课视频、历史地图、ppt课件,来尽可能地再现历史,让学生能够直接、直观地感受历史,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小组探究,史料的分析,从中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让学生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