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认识地球学案(第1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进程。2会用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3了解地球仪的主要用途;并通过制作简易地球仪,感知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学习任务及展示自主学习法、导学法、对比分析法和分组合作讨论。学 习 过 程【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内容,完成下列问题:一、地球的形状1古人提出过许多关于天地关系的学说,我国比较早且有代表性的是 说和 说。2 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验证了地球是一个球体,因而结束了人们关于地平、地方与地圆的争论。3科学家经过长期的精密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 的不规则球体。二、地球有多大三、地球仪1定义:人们仿照地球的 ,并按照一定的 把它缩小,制成的地球模型。 2作用:可以方便我们知道 ,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特征及其 。【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1从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2计算比较,感受地球的大小。地球大小学校事物倍数关系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足球场(7 000平方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跑道(400米)【达标检测】1关于地球形状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球是一个似皮球的圆球体b地球是一个两极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c地球是个赤道略扁的不规则球体d地球是一个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球体2读下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地球平均半径是6 378千米b地球赤道周长是8万千米c地球赤道半径是6 371千米d地球是个不规则球体3地球仪上最长的纬线是()a南回归线 b本初子午线c赤道 d北极圈【拓展阅读】地理大发现从各文明古国的产生到15世纪的漫长时期,各文明民族在古代文化发源地以外的广大区域已经完成了许多发现,积累了丰富的地理知识,其中最重要的是形成了大地球形的概念。1409年,湮没了1000多年的托勒密地理学指南被译为拉丁文后,大地球形说被广泛传播。但是古代学者不可能直接验证地球的形状,也很难精确地测定地球的大小和海洋、陆地的分布。1517世纪,由欧洲通往印度新航路的发现、美洲的发现、环球航行的成功,以及其他航海探险活动,圆满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使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产生飞跃。这些事件被称为“地理大发现”。地理大发现引起了人们思想上的变革,对地球科学的进步和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都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古代学者关于大地球形的猜测,通过地理大发现,特别是环球航行得到了证实,宗教迷信关于地球形状的说法最终被否定;证明了地球上存在着一个统一的世界大洋,海洋与陆地相比较,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的大部分;推动了全球海洋和陆地的研究;促进了地球科学的进步,促进了天文学、航海学、天气预报学的发展,以及造船技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智能刹车拉线内置传感器数据可靠性提升方案
- 智能制造背景下刨削系统数字孪生体与物理实体映射误差溯源
- 新能源电池制造中氮氢混合气体纯度控制与设备寿命预测模型
- 新能源汽车制动能量回收系统与刹车蹄协同优化路径
- 唐山美术考试题目及答案
- 红十字会在线考试试题及答案
- 新型复合材料划片工艺的界面结合强度与边缘缺陷关联性研究
- 数据安全边界界定与跨平台前导板信息共享的博弈分析
- 数字化孪生技术应用中切纸鼓轮全生命周期预测性维护与成本分摊模型优化
- 政策驱动下氟乙醇衍生物出口贸易壁垒的合规性重构
- 瑞幸咖啡开店合同协议
- 中国布艺文化课件
- 帮人贷款协议书范本
- 果农电商合同协议
- 婚礼跟妆合同协议
- 高磷血症健康教育
- 武汉网约车从业资格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白姓的历史起源
- DB1411T 65-2024 旱垣地高粱田间测产操作规程
- 科技引领的现代保安服务企业转型升级
- GB/T 44808.2-2024人类工效学无障碍设计第2部分:考虑颜色视觉随年龄变化的颜色组合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