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七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七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七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_第4页
七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海陆的变迁是在学生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地球基本面貌、了解了海陆分布的基础上,对地球表面形态的进一步认识。本节从动态运动的角度了解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是区域地理中有关地形分布、火山地震等内容教学和学习的理论基础。二、学生分析1、学生在小学已经了解了一些主要地形区的分布,知道荷兰、日本、澳门填海造陆的事实。2、七年级学生对直观教具的反应和接受较快,思维活跃,不受定势束缚,乐于动手,缺乏空间立体概念,逻辑推理能力不强自控能力较差。三、教学课时设计1课时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3)了解世界上主要山系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2、能力训练(1)运用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解释世界海陆分布格局,解释世界主要山系、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3、情感培养树立海陆不断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五、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海陆变迁的原因。2、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二)教学难点1、对板块构造学的理解和应用其观点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地理现象。2、板块分布的记忆。六、教学方式(一)教学方法设计1、择教法的原则和依据(1)根据新课程教育改革提出的“重学习过程和方法”和“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要求,注重学习过程和教学的生成性;(2)根据新课程教育改革提出的“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的要求;(3)遵循初一学生认知特点。2、教法选择启发式的谈话法、读图发现法、讲解法(二)学法设计1、逻辑推理法:根据一些生活现象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2、观察发现法:阅读地图,小组合作、交流,获取需要的信息;3、精读课文,区分和掌握理论观点。七、教学用具大陆的轮廓简图、多媒体课件八、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目标: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3、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重点和难点:重点:1、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现象2、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云东的关系难点:1、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一、示标自学自学导航:自读课本37-38页图2.13-2.15,完成:1.你认为是海洋生物演化过程中自行爬到了山上,还是这里曾经是海洋,后来由于地壳发生变动使海洋成为陆地?2.我国东部海底古河流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陆地还是海洋?与过去相比海平面的高度有什么变化?3.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国”,全国约1/4的陆地低于海平面。思考: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不断扩大,他们采取了什么方法做到的?自读课文37页第二段, 归纳海陆变迁的原因(30秒)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人类活动二、合作精讲大陆漂移说的创始人德国科学家魏格纳自学导航:(2分钟)自读课本39页第二段及图2.18,完成:1.找出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内容.2.读图2.18,分析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面积将怎样变化?有关学说的证据:(1)非洲西岸和南美洲东岸轮廓的相似性(2)非洲和南美洲的古老地层具有相似性(3)非洲和南美洲的生物具有相似性板块运动:自学导航:(2分钟)读课本41页内容第一段,结合42页图2.22”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完成:板块构造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而是由拼合而成;.全球划分为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地壳比较稳定的地方地壳比较活跃,多。合作精讲:1.粗读下图,说出六大板块名称并记忆。2.精读下图,哪个板块几乎完全位于海洋里?3.精读下图,主要有哪些陆块位于印度洋板块?4.精读下图,板块运动有哪两种运动形式?结果如何?世界主要的火山地震带:1.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2.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世界主要的山系:1.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2.科迪勒拉山系5.精读下图, 图中a与b,那一点稳定,那一点活跃?原因是什么?学以致用:1.运用所学板块运动的知识解释红海、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的未来以及原因。2.运用所学板块运动的知识解释为什么中国、日本、印度尼西亚多火山地震?三、知识梳理:师生共同完成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海陆的变迁(1)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理论依据:大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说。2思想目标: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探索精神。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的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和它们之间的联系。教具:多媒体,两本书和一些碎纸末。教学方法:教师提问,学生活动、讨论、分析、归纳。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第1节“大洋和大洲” 用多媒体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让学生指认四大洋、七大洲的位置及名称,并能说出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二、讲授新课:板书: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提问:同学们现在看到的海洋、陆地,从古至今都是这个样子吗?都是处于这个位置吗?会不会曾发生过变迁?学生讨论。一种说法是不会发生变迁;一种说法是会不断变迁。教师讲授:同学们的讨论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现在我们就用一些实例来证明,看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学生活动:看图213“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图214“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和图215“荷兰的围海大坝”,用科学研究实例证明海陆变迁是不变的事实,学生边看边讨论,再由老师讲解“沧海桑田”的意思,使学生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迁的。板书:一、沧海桑田提问:海洋、陆地是如何变迁的?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阅读材料”:“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展示“南美洲、非洲轮廓图”,要求同学们观察它们的轮廓,并参照课本217图“难道是巧合吗?”、图219“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和图220“海洋、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等图,看看两大洲的凸凹部分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南美洲及非洲的轮廓的凸凹处可以吻合在一,“就好像一块陆地被撕破了,分别漂离了原来的位置而来到现在位置上”。教师归纳、总结:这种现象是德国科学家魏格纳首先看到的、发现的,他发现,如果把这两块大陆从地图上剪下来,它们就可以拼合成一个整体,而且就好像一张撕开了的报纸,拼合后印刷文字和行列也一一对应了。提示学生可参照课文图218大陆的漂移,2亿年前的大陆6500万年前的大陆现在的大陆。目的: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识记七大洲、四大洋。思考:究竟是什么力量在作用,使大陆漂移呢?板书:二、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学说”活动:活动一,叫学生拿出两本书并排放在一起,在上面撒上一层厚厚的碎纸末,然后用力向两边拉开书本,观察碎纸末运动。活动二,叫学生拿出两本书并排放在一起,在上面撒上一层厚厚的碎纸末,然后用力从两边挤压书本,使两本书的相交处,一边被另一边抬升,观察泥沙的运动。活动结束:学生分析讨论所看到的现象及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活动一的结果:板块张裂,可看见泥沙下陷,板块分开、移位。试用这一原理解释课文活动中图224“东非大裂谷”和“红海的形成示意图”(从陆地到海洋)的现象。教师总结、归纳:板块张裂运动,使非洲与亚洲的距离不断扩大,位于它们之间的红海范围也扩大。板书:大陆板块张裂运动地表裂谷带产生(东非大裂谷)大陆解体(亚非大陆分离)新的海洋出现(红海)新的大洋形成(大西洋)活动二的结果:板块受挤压,地表隆起成山脉状。试用这一现象产生的原理解释课文活动中图225“地中海,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地带和图”2 24“喜马拉雅山形成的示意图”(从海洋到陆地)的现象。教师总结、归纳:板块相向运动,使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靠近古地中海不断缩小,两大陆地受挤压力继 续靠近,相互挤压的力量使地面不断隆起,于是板块挤压、碰撞形成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大陆结合,古 地中海消失。板书:板块挤压运动大陆与大陆靠近(古地中海缩小)继续挤压靠近,地表隆起,呈山脉状(喜马 拉雅山,青藏高原)板块叠加结合(古地中海消失)活动目的:把抽象的运动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动手操作,加深学生理解,培养学生能力。(板书)1全球大致可分为六大板块2各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3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现象三、总结:总结本节课所讲的知识。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海陆的变迁选自初一地理上册的第二章陆地和海洋,该部分内容属于世界地理模块。(一)地理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二)本节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和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大洲和大洋是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二节课。本节教材是在学生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地球基本面貌、了解了海陆分布的基础上,对地球表面形态的进一步认识。本节从动态运动的角度了解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是区域地理中有关地形分布、火山地震等内容教学和学习的理论基础。(三)教材处理这节教材内容分三部分:1、沧海桑田(海陆变迁的原因);2、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假说);3、板块的运动(板块构造学说)。在教学过程中,将教材进行了如下处理:首先从海陆变迁的一般现象入手寻求导致海陆变迁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尝试对现在海陆分布格局进行理论解释,向学生介绍了具有前后联系的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这样处理比较符由现象到本质、由理论到实践的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强,内容比较抽象,教材列举了较多的实例,配备了较多的图片,旨在加强内容的直观性。二、学情分析(一)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1、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了解了一些主要地形区的分布,知道荷兰、日本、澳门填海造陆的事实。2、初一学生认知特点:对直观教具的反应和接受较快,思维活跃,不受定势束缚,乐于动手,善于展示自我,缺乏空间立体概念,逻辑推理能力不强,自控能力较差。(二)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一些有关的地理分布知识较少,对地理事物分布知识的记忆缺少方法。(三)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对感兴趣的事物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喜欢与他人分享学习成果。三、教学课时设计 1课时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3)了解世界上主要山系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2、能力训练(1)运用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解释世界海陆分布格局,解释世界主要山系、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3、情感培养树立海陆不断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五、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海陆变迁的原因。2、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二)教学难点1、对板块构造学的理解和应用其观点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地理现象。2、板块分布的记忆。六、教学方式(一)教学方法设计1、择教法的原则和依据(1)根据新课程教育改革提出的“重学习过程和方法”和“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要求,注重学习过程和教学的生成性;(2)根据新课程教育改革提出的“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的要求;(3)遵循初一学生认知特点。2、教法选择启发式的谈话法、读图发现法、讲解法(二)学法设计1、逻辑推理法:根据一些生活现象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2、观察发现法:阅读地图,小组合作、交流,获取需要的信息;3、精读课文,区分和掌握理论观点。七、教学用具大陆的轮廓简图、多媒体课件八、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程序师 生 活 动设 计 依 据时间分配导入新课展示一些水生生物的化石图片,学生思考:许多水生生物的化石都是在陆地上被发掘出来的,这是什么原因?能不能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来概括这种变化?利用兴趣话题引入,激发兴趣,引起求知欲。1分钟教学程序师 生 活 动设 计 依 据1分钟新课教学(1)案例探究:案例1:科学家发现台湾海峡的海底有古代森林,东海海底有古河道,请你对此作适当的解释。案例2:科学家认为世界最高的喜马拉雅山是由海底上升而成的。假设你是科学家,你会从哪些方面寻找证据?案例3:太平洋岛国图瓦卢被迫举国迁移图瓦卢总面积只有26平方公里,总人口1.1万人,由9个最高海拔也不过4.5米的环形小珊瑚岛组成,属于热带海洋性气候,一年四季风景如画。人们将构成这个国家的九个环状珊瑚小岛称为太平洋上的“九颗闪亮明珠”并不过分,因为在很多人眼里,图瓦卢真的像一个世外桃源。然而,就在本月15日,图瓦卢领导人在一份声明中说,他们对抗海平面上升的努力已告失败,并宣布他们将放弃自己的家园,举国移民新西兰。你认为导致图瓦卢举国搬迁的原因是什么?过渡提问:人类活动能否直接引起海陆变迁?展示澳门填海造陆的动画。辩论:人类活动导致的海陆变迁受否对人类生存有利?(2)探究:观察非洲、南美洲轮廓,并尝试把他们拼合起来,说出自己的发现。上个世纪初,德国地理学家魏格纳发现世界一些陆地轮廓极为相似,似乎能够拼合起来,经过系列考察,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用来解释世界海陆分布。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内容。展示动画:大陆漂移提出挑战,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以案例探究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学生乐于接受,兴趣盎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撞出思维的火花。分组进行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