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蜡烛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蜡烛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蜡烛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蜡烛 第 1 课时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注意字词的读音及词义。2.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3.了解战地通讯的特点。4.整体把握故事内容5.把握记叙的要素,了解通讯的文体特征,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6.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7.揣摩语言,着重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8.环境描写及其作用9.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大家应该都有用过蜡烛吧。我们经常什么时候、什么场合用到蜡烛?蜡烛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时间都代表不同的寓意。比如:我们过生日,家里办喜事时要用蜡烛-这里蜡烛起着烘托喜庆气氛、祝福的作用;当发生意外事故,家人亲朋好友不幸逝世时,人们点蜡烛是用来寄托怀念、哀思。此外,我们由“蜡烛”还可以联想到人们常常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蜡烛写离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这篇课文为什么以“蜡烛”为题,有什么深意呢?(带着这个问题,同学们用5分钟时间浏览下这篇课文,并给每段段落标上序号。)二、介绍时代背景:1944年9月中,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到驻希腊的“E”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半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三、介绍作者:作者简介:西蒙诺夫,苏联作家。他的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他的长篇小说曾获斯大林获和列宁奖。四、检查预习作业:1、读准字音:烧灼 zhu 桥头堡bo地窖 jio 匍匐p f腋下y 拂晓f瓦砾l 颤巍巍wi鞠躬 j gng 舀yo2、解释词语:精疲力竭 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竭:尽。名副其实 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永垂不朽 永远流传,不磨灭。3、概括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原因),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结果)。五、诵读积累,整体感知。阅读全文,朗读最令你感动的片段,并说说你感动的原因。1.炮火连天,环境险恶。德国人又在开炮了“老妇人想了半天慢慢地爬出了地窖。“(14段) 2.年老体弱,掩埋吃力“她不会匍匐前进她太衰老了走进了方场。”(15段)老妇人“把他拖走。路并不远休息了三次。”(23段)“几小时的功夫,她一捧又一捧的坟堆。”(26段)3.视若亲人,沉痛哀悼“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她在他的旁边坐了下来,”(17段)“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嘴唇和前额。”(25段)4.点燃婚烛,真情祭悼“做好了坟堆后摸出怀里的东西”、“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老妇人对着这烛光那黑色的大围巾。”(28、29段)“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插在那老地方。”(40段)六、分析文中的描写:你发现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尽量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划一划,然后归类)。1.文章不断对炮火(11)、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6)、老妇人的黑色围巾(4)、老妇人的动作“跪”、“爬” (各3)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和描写。对炮火的十一次描写 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五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 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几次间歇。 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 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 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 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 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 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再没有炮弹落在方场上了。 .对蜡烛的六次描写 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 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七、合作交流1、对炮火的多次描写(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对炮火的多次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2、蜡烛的特殊意义在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八、小结 “蜡烛”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献的象征,一支小小的蜡烛将穿透战争的阴霾,燃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这首颂歌将永远回荡在热爱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头。我们热爱和平,我们期盼世界远离战争,人类远离罪恶的那一天!让我们用实际行动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努力吧!作业设计1、找出文中四次写黑色围巾的句子和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的句子。2、完成百分导学中的“课前预习”作业。教学反思教学设计不科学,没有合理安排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导致“品读最感人的句子”这一环节用时不够,没有充分发挥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