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机房配套标准化建设指导意见.doc_第1页
通信机房配套标准化建设指导意见.doc_第2页
通信机房配套标准化建设指导意见.doc_第3页
通信机房配套标准化建设指导意见.doc_第4页
通信机房配套标准化建设指导意见.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总部计划部 2010年3月 通通 信信 机机 房房配配 套套 标标 准准 化化 建建 设设 指指 导导 意意 见见 I 目目 录录 1适用范围适用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术语 1 3 1通信机房 1 3 2机房使用面积 2 3 3机房功率密度 2 3 4机架净列间距 2 3 5机房梁下净高 2 3 6工艺净高 2 4通信机房设备布置原则通信机房设备布置原则 2 4 1工艺专业 2 4 1 1规划机房布局 2 4 1 2通信机房分类 2 4 1 3机柜排列 3 4 1 4电力电池室设置及占机房面积的比例配置 3 4 1 5走线架要求 3 4 1 6工艺净高要求 3 4 1 7设备要求 4 4 1 8布线要求 4 4 2电源专业 4 4 2 1供电系统分类 4 4 2 2楼层二级低压配电系统配置要求 4 4 2 3 UPS 供电系统配置要求 5 4 2 4直流供电系统配置要求 5 4 2 5设备布置 5 4 2 6电力电缆选择及布放 6 4 3空调专业 7 4 3 1送风方式 7 4 3 2机柜间距 8 II 4 3 3架空地板的高度 8 4 3 4空调冷源 9 4 3 5不同机房类型的空调设计要求 9 4 4电气专业 12 4 4 1选择合理的照度标准 12 4 4 2选择节能的光源 附件 13 4 4 3选择高效的灯具 13 4 4 4采用合理的照明方式和灯具安装高度 13 4 4 5尽量减少配电系统电能损耗 13 4 4 6采用合理有效的灯具控制方式 14 4 4 7能耗监测 14 4 5建筑专业 14 4 5 1墙体及屋面 14 4 5 2门窗 14 4 5 3楼板 14 附件附件 1 上送风精确送风设计参考图 上送风精确送风设计参考图 15 附件附件 2 下送风精确送风设计参考图 下送风精确送风设计参考图 16 附件附件 3 定制机柜结构示意图 定制机柜结构示意图 17 前言 为切实贯彻落实中国移动 绿色行动计划 的要求 规范通信机房的建设思 路和规划方法 指导通信机房的标准化设计 降低通信机房的能耗 确立绿色 通信机房评价的相关标准 特制订本指导意见 本指导意见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适用范围 规范性 引用文件 术 语解释 绿色节能通信机房设备布置原则 附录等 本指导意见起草单位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计划部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 设计院有限公司 本指导意见主要起草人 王改红 周航 彭军 孙丽玫 吴文静 王海保 陈岚 1 1适用范围适用范围 本指导意见供中国移动内部使用 适用于各类新建机房 对于改造及已启 用的机房可参照本指导意见实施 2规范性引用文件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指导意见的引用而成为本指导意见的条款 序 号 规范编号规范名称发布部门 1YD T 5003 2005 电信专用房屋设计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2YD T5040 2005 通信电源设备安装工程设计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3YD T1051 2000 通信局 站 电源系统的总技术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4YD T 5026 2005 电信机房铁架安装设计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5YD 5059 2005 电信设备安装抗震设计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6YD T 1095 2008 通信用不间断电源 UPS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7YD 5098 2005 通信局 站 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8YD T1821 2008 通信中心机房环境条件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9YD T1712 2007 中小型电信机房环境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10YD T5039 2009 通信工程建设环境保护技术暂行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11YD T5024 2005 SDH 本地网光缆传输工程设计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12SJ T 10796 2001 防静电活动地板通用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13GB50034 2004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14GB 50019 2003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15 公通字 2009 46 号 民用建筑外保温系统及外墙装饰防火暂 行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住房和城 乡建设部 16CECS 155 2003 防静电瓷质地板地面工程技术规程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 172008 年版 中国移动通信电源空调维护规程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182005 年版 中国移动数据机房规范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19QB H 001 2009通信机房节能热管理技术规范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20QB H 002 2009 通信机房精确送风技术规范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3术语术语 3 1通信机房通信机房 指用于安装各种通信网络设备 需要通过大型专用空调设备提供所需适宜 工作环境的机房 包括 交换机房 传输机房 数据机房 电力机房以及支撑 网机房 以及上述机房的混合机房 不包括无线基站机房和接入网机房等 2 3 2机房使用面积机房使用面积 机房使用面积指机房内用于安装通信设备及配套设施所需的面积 即机房 内墙所围成的面积 即包括机架 机架间走道 机房主走道 工艺竖井 机 房专用空调等所占用的机房面积 3 3机房功率密度机房功率密度 机房功率密度是单位机房使用面积内通信设备的用电负荷 即通信机房内 所有主设备的功耗总和除以机房使用面积的值 是划分机房类别的主要依据 3 4机架净列间距机架净列间距 机架净列间距是指相邻两列设备之间的净空间 为工作人员操作维护空间 3 5机房梁下净高机房梁下净高 通信机房内梁下净空间 3 6工艺净高工艺净高 工艺净高由通信设备高度 走线架安装高度 施工维护所需空间高度等组 成 4通信机房设备布置原则通信机房设备布置原则 4 1工艺专业工艺专业 4 1 1规划机房布局 通信机房启用前要做好机房的总体规划 包括 各生产机房的功能定位 楼层走线洞的用途 机房平面区域划分及布局规划 设备安装位置及安装顺序 机房走线架及走线路由规划 电源设备的安装位置及分配 以及机房专用空调 的位置 送风方式 供电方式等 4 1 2通信机房分类 根据机房的类型 将机房分为交换机房 数据机房 传输机房 支撑机房 及其混合综合机房 其单位面积功耗 单机柜功耗等指标见下表 机架列间距 与机房类型 机架类型 空调送风方式等因素有关 具体布置要求见 4 3 3 条 表 4 1 1 通信机房指标 序 号 机房分类 单位面积平均功率 kW m 单机柜平均运行 功率 kW 柜 单机柜平均标称 功率 kW 柜 1 一类机房一类机房 如支撑机房 数据机房等 0 8 1 6 3 5 且 5 5 且 7 2二类机房二类机房0 4 0 8 2 且 3 5 3 且 5 3 序 号 机房分类 单位面积平均功率 kW m 单机柜平均运行 功率 kW 柜 单机柜平均标称 功率 kW 柜 如数据机房 交换机房等 3 三类机房三类机房 如交换机房 传输机房等 0 4 2 3 注 对于单机柜平均标称功率 7kW 柜的通信机房设备布置及制冷解决方案 不在本指导 意见范围内 4 1 3机柜排列 在进行机房平面规划时 机柜布置与空调送风方式有关 空调送风方式见 4 3 1 条 1 当空调送风方式为风管上送风 方式一 或者地板下送风 方式二 时 应将机柜的吸风面 正面 安排在冷通道上 排风面 背面 安排在热通道上 形成机柜 面对面 背对背 的冷热通道布置方式 而不是现在所采用的机柜吸 风面 正面 与排风面 背面 相邻的 面对背 方式 结合机房内冷热通道的规划 空调的送风口应该设置在冷通道上 回风口对应热通道 2 当选择风管上送风精确送风方式或封闭冷通道地板下送风方式 方式 三 时 需采用机柜前部有专用送风通道的定制机柜 机柜布置不区分冷 热 通道 可采用统一朝向 3 当选择加回风吊顶 风管 的冷通道封闭下送风 方式四 时 机柜 布置需设置冷热通道 回风口对应热通道 4 1 4电力电池室设置及占机房面积的比例配置 1 电力电池室设置 对于多层机房楼 电力电池室宜采用分楼层设置 并尽量靠近通信负荷中 心 2 电力电池室占机房面积的比例配置 一类机房对应的电力电池室面积宜为二者机房面积的 35 45 二类机房对应的电力电池室面积宜为二者机房面积的 25 35 三类机房对应的电力电池室面积宜为二者机房面积的 15 25 4 1 5走线架要求 1 一般情况下主走线架整体规划 一次安装到位 列走线架可与通信 设备同期建设 分步实施 2 列走线架不应安装在通道上方 要避开空调回风口 以避免阻碍回 风效果 3 不同电压等级的线缆不宜布放在同一走线架 若线缆数量较少需布 放在同一走线架内时 要充分考虑两种线缆的间隔距离 当交流电源线与 通信线必须在走线槽道同层布放时 两者间距应大于 50mm 电源线穿金 属管或采用铠装线 应保持一定间距 4 4 一般情况下 机房内走线架布置不宜超过 2 层 走线架应选择敞开 式线架 电力电缆走线架与通信设备机柜顶端间距应不大于 200mm 4 1 6 工艺净高要求 工艺净高由通信设备的高度 走线架安装高度 施工维护所需的空间高度 等组成 工艺净高宜 3000mm 4 1 7设备要求 机柜排吸风方式 应选择采用正面吸风 背面或顶面排风结构的工艺设备 机柜内部结构 机柜内部尽可能采用竖插板件的结构 机柜内的风扇应具 有自动分级调速的功能 机柜内采用防热风回流等技术 防止机柜内部出现冷 热气流混合 机柜开门方式 宽度小于等于 600mm 的机柜 应采用单开门方式 宽度 大于 600mm 的机柜 可采用双开门方式 机柜门开孔率 采用正面吸风 背面排风的机柜 其正面门和背面门开孔 率宜不低于 60 建议采用通孔率大于 70 的机柜 以便获得良好的吸排风 效果 同一性质的机房应选择进排风结构相同的机柜 若为综合性机房 应按列 布置相同进排风结构的工艺机柜 特殊进排风方式的设备 应单独按列安装 对于高功率设备机柜 为防止机房出现局部过热现象 机柜应尽可能分散 布置 同时空调送风应满足机柜所需风量 采用下送风方式时 对于机柜内功 耗特别大的设备 应尽量将其置于机架的中下部 4 1 8布线要求 机房内不应采用下走线方式 在机房建设过程中尽量选择光纤连接代替传 统的电缆连接和同轴连接 同时核算走线架的承载能力 4 2电源专业电源专业 4 2 1 供电系统分类 通信机房用供电系统可分为楼层二级低压配电系统 UPS 供电系统和直流 供电系统 4 2 2 楼层二级低压配电系统配置要求 楼层二级低压配电系统是指从楼宇低压配电区域引入双路电源至楼层电力 电池室进行配电 为一个或几个机房楼层 UPS 供电系统及直流供电系统提供电 源的配电系统 1 对于总功耗大于 500kW 的电力电池室 应设置二级低压配电系统 2 二级低压配电进线开关应设置能耗计量装置 输出馈电开关分路可根 据需求设置能耗计量装置 5 3 当楼层二级低压配电系统的交流引入线大于 30m 时 在其低压配电柜 进线开关处应设置电涌保护装置 4 若楼层引入的双路电源为主备用电源 冷备用 二级低压配电系统两 路进线开关应具有电气加机械联锁功能 5 在二级低压配电系统进线端处宜设置分区谐波治理设备 总谐波含量 宜控制在 5 4 2 3 UPS 供电系统配置要求 1 UPS设备的容量一般按近 中期需求配置 宜采用分区供电 2 对于 BOSS 计费等极为重要的通信设备 如异地没有备份的 UPS 供电系统应采用双总线分布冗余供电方式 如本地或异地有备份的 UPS 供电 系统可可采用冗余并机供电方式 3 UPS 系统采用双总线分布冗余供电模式时 每套 UPS 系统不宜采用 N 1 冗余模式 单电源供电的负载宜配备 STS 设备 4 双总线分布冗余 UPS 供电系统中每套 UPS 配置的蓄电池组后备时间 应满足该系统设计负荷工作时间不少于 30min 的要求 5 UPS 供电系统输出至通信机房的列头柜应设置电能总计量装置 6 对于 200kVA 以上的 UPS 设备 宜采用 12 脉冲 UPS 主机 对于采 用 6 脉冲技术的 UPS 设备 应设置有源滤波设备 4 2 4 直流供电系统配置要求 1 每台交流配电屏的容量可考虑为多套开关电源系统供电 2 直流供电系统中整流模块容量按通信设备功率和充电功率配置 对于 机房市电供电类别为一类的直流供电系统 整流模块数量宜按 N 1 冗余方式配 置 其中 N 为主用 对于机房市电供电类别为二类的直流供电系统 整流模块 数量配置执行现行行标 3 每套开关电源系统容量不宜超过 2000A 外接电池组数宜为两组 最 多不应超过 4 组 其系统中蓄电池组总容量不宜超过 6000Ah 4 直流供电系统宜选用高效率整流模块 5 当整流模块负载率低于 50 时 宜启用系统节能功能 模块休眠 以提高其系统运行效率 6 为避免对蓄电池寿命及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蓄电池组充电宜按 10 小 时率充电电流设置 4 2 5 设备布置 1 电源设备采用分区供电方式 供电系统宜向同层或附近楼层通信机房 供电 2 楼层二级低压配电系统的安装位置应靠近交流上线井 孔 6 3 在布置楼层二级低压配电系统 UPS 供电系统及直流供电系统的设备 时 应尽量避免电源线布放出现往返现象 4 配电及换流设备可采用同向 面对面或背靠背布置方式 蓄电池组宜 采用背靠背 多层卧放布置方式 以节省建筑面积 具体布置要求详见下表 4 2 1 7 表 4 2 1 配电及换流 蓄电池组设备布置要求 机房名 称 维护走道位置 最小距离 mm 推荐距离 mm 配电屏及各种换流设备的正面之间走道 净宽 1500 2000 配电屏及各种换流设备的背面与背面的 维护走道净宽 1000 配电屏及各种换流设备的正面与背面及 墙之间的维护走道净宽 1200 1500 配电屏及各种换流设备的侧面与墙之间 的主要走道净宽 800 1000 配电及 换流设 备 配电屏及各种换流设备的背面与墙之间 的走道净宽 800 蓄电池组之间的走道净宽 800 电池 宽度的 1 5 倍 立放双层布置的蓄电池组 其上下两层 之间的净空距离 电池总高度 的 1 2 1 5 倍 蓄电池组侧面与墙之间的主要走道净宽1000电池宽度的 1 5 倍 蓄电池 组 蓄电池组一端靠近出入口时 应留有主 要走道 其净宽 10001200 1500 4 2 6 电力电缆选择及布放 1 直流供电系统中直流配电设备至蓄电池组的电力电缆截面应按以下原则 进行计算 当系统配置 2 组蓄电池组时 每组蓄电池组至直流配电屏的电力电缆 计算电流应按远期总负荷电流计算 当系统中配置 3 组蓄电池组时 每组蓄电池组至直流配电屏的电力电 缆计算电流应按远期总负荷电流的二分之一计算 当系统中配置 4 组蓄电池组时 每组蓄电池组至直流配电屏的电力电 缆计算电流应按远期总负荷电流的三分之一计算 2 多组蓄电池组并联使用时 其连接电缆线径应相同 长度尽可能一致 3 UPS 供电系统中性线应采用与相线截面相等的电力电缆 4 机房内交流 直流导线要求分开布放 宜采用走线架分层形式布放 交 8 流电源线在上层 直流电源线在下层 5 单层布放电缆交叉处宜采用走线架过桥的形式 避免电缆交叉重叠布放 6 在电缆布放路由设计时 应考虑今后电缆扩容布放空间 4 3空调专业空调专业 4 3 1送风方式 通信机房内常见的有风管上送风 架空地板下送风等多种送风方式 机房 空调的送风量宜满足机房换气次数 30 次 h 为维持机房内的正压要求 通信 机房需补充新风 方式一 风管上送风方式一 风管上送风 机柜按照冷热通道间隔的方式布置 选用上送风方式的机房专用空调 布 置上送风风管 空调送风口对应机柜冷通道 回风口尽量设置在热通道上 依 靠空调回风压力将机柜排出的热风吸回 如下图所示 必要时可将机柜冷风通过送风支管和连接软管直接引入各个机柜内 实现 冷通道完全封闭的精确送风方式 精确送风方式的具体做法及配置见 核心机 房精确送风技术规范 QB H 002 2009 注 风管上送风精确送风方式的设计参考图见附件 1 方式二 架空地板下送风方式二 架空地板下送风 在机房内设置架空地板 地板高度随机房内单机柜功耗的不同而变化 并 选用下送风方式的机房专用空调 为避免楼板结露 机房地面需保温处理 机 柜按照冷热通道间隔的方式布置 机柜前后门的开孔率不宜低于 60 空调冷 风在架空地板下通过冷通道上设置的开孔地板 送风口 和机柜前门进入机柜内 空调回风口尽量设置在热通道上 依靠空调回风压力将机柜排出的热风吸回 如下图所示 9 方式三 机柜采用自带冷风通道方式的架空地板下送风方式三 机柜采用自带冷风通道方式的架空地板下送风 机柜采用自带冷风通道的方式的定制机柜 深度为 1200mm 左右 机柜内 的前部设置 200 300mm 的专用送风通道 机柜前门完全封闭 后门开孔率不 低于 60 冷风经架空地板下部 并通过送风通道直接进入机柜 机柜间的 通道上均采用密封性能良好的地板 如下图所示 注 下送风精确送风方式的设计参考图见附件 2 定制机柜结构示意图见 附件 3 方式四 加回风吊顶 风管 的封闭冷通道地板下送风方式四 加回风吊顶 风管 的封闭冷通道地板下送风 在机房中设置回风吊顶或在热通道上设置回风管 空调回风口对应机柜热 通道 机柜排出的热风通过回风吊顶或回风管进入空调 避免冷热气流混合 该方式对机房净高的要求较高 适用于高功率密度 送风距离较远的机房 如 下图所示 4 3 2机柜间距 应根据送风方式 机柜装机功率密度的大小并考虑工艺设备维护空间 来 确定机柜列间距 具体见 4 3 5 条 10 4 3 3架空地板的高度 机房内采用架空地板的目的是为了把架空地板下的区域作为空调送风的静 压箱 一般情况下 架空地板高度满足如下要求 机房内单机柜平均运行功率 2kW 时 架空地板高度为 450mm 左右 单机柜平均运行功率在 2kW 柜且 3 5kW 柜时 架空地板高度为 550mm 左右 单机柜平均运行功率在 3 5kW 柜且 5kW 时 架空地板高度为 700mm 左右 4 3 4空调冷源 1 机房空调冷源种类 分为风冷 水冷 冷冻水 乙二醇 冷冻水双冷源 直接蒸发式冷却与冷 冻水的组合 等 2 机房空调冷源方式选择 风冷型专用空调适用于不同环境要求 无条件设置室外机平台且冬季温度高于 0 的地区 空调冷源选用水冷 冷却方式 乙二醇冷却方式一般适用于冬季温度低于 0 的地区 冷冻水冷却方式适用于全年具备提供冷冻水条件的机房 应根据各系统的优劣 机房的布局特点 机房所处的地域环境 主设备 的装机功耗等因素综合考虑 选择合适的空调冷源方式 4 3 5不同机房类型的空调设计要求 1 一类机房 支撑机房 数据机房 一类机房 支撑机房 数据机房 表 4 3 1 一类机房设计要求 送风方式 建议 单机柜平均运 行功率 送风距离 15 米 送风距离 15 米 机柜间 距 mm 架空地板 高度 mm 防静电 地板造价 元 m2 3 5kW 柜 且 5kW 柜 方式三方式四 900 10 00 700 300 900 风 管及管件造价 200 元 m2 送风方式 建议优先采用方式三 若单侧送风距离大于 15 米时 推荐采用 送风方式四 如无条件做回风吊顶或风管时 可采取提高空调送风风压或设置 强制排风单元等措施 机房梁下净高 机房梁下净高要求为 3 8 4 1 米 地板高度 见 4 3 3 条 11 机柜间隔 采用方式三时 机柜间距为 900 1000mm 采用方式四时 机 柜按照冷 热通道间隔方式布置 间距为 900 1000mm 空调系统智能控制 当机房内专用空调机组数量较多时 N 6 台 应通过 空调机组群控软件 实现对空调系统的节能控制 监测主设备的实时散热量 动态调节空调的制冷量 精确控制空调开启与关闭的数量 使空调始终处于合 理的最佳工作状态 节约空调能源消耗 延长空调压缩机使用寿命 2 二类机房 数据机房 二类机房 数据机房 表 4 3 2 二类机房 数据机房 设计要求 送风方式 建议 单机柜平均运 行功率 送风距离 15 米 送风距离 15 米 机柜间 距 mm 架空地板 高度 mm 防静电 地板造价 元 m2 2kW 柜且 3 5kW 柜 方式三方式四 900 10 00 550 300 900 风 管及管件造价 200 元 m2 送风方式 建议优先采用方式三 若单侧送风距离大于 15 米时 推荐采用 送风方式四 如无条件做回风吊顶或风管时 可采取提高空调送风风压或设置 强制排风单元等措施 机房梁下净高 机房梁下净高要求为 3 8 4 1 米 地板高度 见 4 3 3 条 机柜间隔 采用方式三时 机柜间距为 900 1000mm 采用方式四时 机 柜按照冷 热通道间隔方式布置 间距为 900 1000mm 3 二类机房 二类机房 交换机房交换机房 表 4 3 3 二类机房 交换机房 设计要求 单机柜平均 运行功率 送风方式 建议 机柜间距 mm 架空地板高 度 mm 防静电地板造 价 元 m2 2kW 柜且 3 5kW 柜 方式二 冷通道 1200 热通道 1000 1200 550300 900 送风方式 建议采用地板下送风 方式二 当单侧送风距离大于 15 米时 需提高空调送风风压及考虑回风措施 机房梁下净高 机房梁下净高要求为 3 8 米 地板高度 见 4 3 3 条 机柜间隔 机柜需按照冷 热通道间隔方式布置 冷通道间距为 12 1200mm 热通道间距为 1000 1200mm 空调系统智能控制 当机房内专用空调机组数量较多时 N 6 台 应通过 空调机组群控软件 实现对空调系统的节能控制 监测主设备的实时散热量 动态调节空调的制冷量 精确控制空调开启与关闭的数量 使空调始终处于合 理的最佳工作状态 节约空调能源消耗 延长空调压缩机使用寿命 4 三类机房 三类机房 交换机房交换机房 表 4 3 4 三类机房 交换机房 设计要求 单机柜平均 运行功率 送风方式 建议 机柜间距 mm 架空地板高 度 mm 防静电地板造 价 元 m2 2kw 柜方式二 冷通道 900 1000 热通道 900 1000 450300 900 送风方式 建议采用地板下送风 方式二 当单侧送风距离大于 15 米时 需提高空调送风风压及考虑回风措施 机房梁下净高 机房梁下净高要求为 3 8 米 地板高度 见 4 3 3 条 机柜间隔 机柜需按照冷 热通道间隔方式布置 间距为 900 1000mm 空调系统智能控制 当机房内专用空调机组数量较多时 N 6 台 应通过 空调机组群控软件 实现对空调系统的节能控制 监测主设备的实时散热量 动态调节空调的制冷量 精确控制空调开启与关闭的数量 使空调始终处于合 理的最佳工作状态 节约空调能源消耗 延长空调压缩机使用寿命 5 三类机房 三类机房 传输机房 电力机房传输机房 电力机房 表 4 3 5 三类机房 传输 电力机房 设计要求 单机柜平均运行功 率 kW 送风方式 建议 机柜间距 mm 造价 元 m2 1 5kW 柜 传输 电力机房 方式一 冷通道 900 热通道 900 风系统造价 150 200 防静电地面造价 120 150 送风方式 建议采用风管上送风方式 方式一 当单侧送风距离大于 15 米时 需适当提高空调送风机的风压 机房梁下净高 机房梁下净高为 3 8 米 13 机柜间隔 机柜需按照冷 热通道间隔方式布置 间距为 900mm 空调系统智能控制 当机房内专用空调机组数量较多时 N 6 台 应通过 空调机组群控软件 实现对空调系统的节能控制 监测主设备的实时散热量 动态调节空调的制冷量 精确控制空调开启与关闭的数量 使空调始终处于合 理的最佳工作状态 节约空调能源消耗 延长空调压缩机使用寿命 4 4电气专业电气专业 4 4 1选择合理的照度标准 通信机房照度标准应按下表所列数值来选择 表 4 4 1 各种场所照明指标值 场所 照度标准 值 lx 统一眩光 值 UGR 光色 照明功率 密度值 LPD W m2 备注 一 二类机房 交换 传输 数据 支撑机房 30022冷色调9 11 可加局 部照明 三类机房 电力室 高压配电室 低压配电室 蓄电池室 20022冷色调7 8 可加局 部照明 4 4 2选择节能的光源 附件 根据能效限定值和节能评价值选用高效节能荧光灯 根据能效限定值和节能评价值选用高性能电子镇流器 功率因数不低于 0 95 镇流器的谐波含量 一般地 总谐波含量 THD 10 三次谐波含量 4 和无线骚扰特性应符合国家相关规范和标准的规定 根据机架列间距离大小选择合适的单管或双管荧光灯具 灯具长度宜为 1 2m 左右 要求单管输出光通量应不小于 2700lm 4 4 3选择高效的灯具 在满足眩光限制的条件下 应优先选择灯具效率高的灯具以及开启式直接 照明灯具 灯具的反射罩应具有较高的反射比 并且具有较高的保持率 灯具效率须大于 80 4 4 4采用合理的照明方式和灯具安装高度 选择合理照明方式 对于有高照度要求的场所 宜设置局部照明 主要设 置在空调区空调机背面 便于检修 14 在满足灯具最低允许安装高度及美观要求前提下 应尽可能降低灯具的安 装高度 灯具应安装在机架列间中间上方 可采用线槽型式或金属管安装 一般距 地面 板 2 6m 3 0m 吊装 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