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doc.ppt_第1页
slide.doc.ppt_第2页
slide.doc.ppt_第3页
slide.doc.ppt_第4页
slide.doc.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北之旅 畅游武汉 黄鹤楼简介 黄鹤楼前的白鹤黄鹤楼位于武汉市蛇山的黄鹤矶头 面对鹦鹉洲 与湖南岳阳楼 江西滕王阁 山东蓬莱阁合称中国四大名楼 号称 天下江山第一楼 相传始建于三国时期 历代屡毁屡建 现楼为1981年重建 以清代 同治楼 为原型设计 楼址仍在蛇山头 主楼高49米 共五层 攒尖顶 层层飞檐 四望如一 底层外檐柱对径为30米 中部大厅正面墙上设大片浮雕 表现历代有关黄鹤楼的神话传说 三层设夹层回廊 陈列有关诗词书画 二 三 四层外有四面回廊 可供游人远眺 五层为瞭望厅 可在此观赏大江景色 附属建筑有仙枣亭 石照亭 黄鹤归来小景等 黄鹤楼是蜚声中外的历史名胜 它雄踞长江之滨 蛇山之首 背倚万户林立的武昌城 面临汹涌浩荡的扬子江 相对古雅清俊晴川阁 刚好位于长江和京广线的交叉处 即东西水路与南北陆路的交汇点上 登上黄鹤楼武汉三镇的旖旎风光历历在目 辽阔神州的锦绣山河也遥遥在望 由于这独特的地理位置 以及前人流传至今的诗词 文赋 楹联 匾额 摩岩石刻和民间故事 使黄鹤楼成为山川与人文景观相互倚重的文化名楼 素来享有 天下绝景 和 天下江山第一楼 的美誉 黄鹤楼特色 黄鹤楼一共有五层 高51 4米 相当于16层楼房 攒尖顶 层层飞檐 四望如一 在主楼周围还建有胜象宝塔 碑廊 山门等建筑 整个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黄鹤楼内部 层层黄鹤楼风格不相同 底层为一高大宽敞的大厅 其正中藻井高达10多米 正面壁上为一幅巨大的 白云黄鹤 陶瓷壁画 两旁立柱上悬挂着长达7米的楹联 爽气西来 云雾扫开天地撼 大江东去 波涛洗净古今愁 二楼大厅正面墙上 有用大理石镌刻的唐代阎伯理撰写的 黄鹤楼记 它记述了黄鹤楼兴废沿革和名人轶事 楼记两侧为两幅壁画 一幅是 孙权筑城 形象地说明黄鹤楼和武昌城相继诞生的历史 另一幅是 周瑜设宴 反映三国名人去黄鹤楼的活动 三楼大厅的壁画为唐宋名人的 绣像画 如崔颢 李白 白居易 陆游等 也摘录了他们吟咏黄鹤楼的名句 四楼大厅用屏风分割几个小厅 内置当代名人字画 供游客欣赏 选购 顶层大厅有 长江万里图 等长卷 壁画 悠久五祖寺 简介景观简介高僧弘忍交通 五祖寺简介 禅宗五祖大满禅师弘忍于唐咸亨三年 672年 创建 五祖寺位于湖北省黄梅县东12公里的东山 当时称东山寺 后世改称五祖寺 是佛教禅宗五祖弘忍大师说法道场 也是六祖慧能大师得衣之地 它既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又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而且在国际上 特别是日本 印度等东南亚国家享有盛誉 宜人的景点 五祖寺风景秀丽 名胜古迹甚多 从一天门到白莲峰 沿途有释迦多宝来佛塔 天下祖庭 五祖寺二天门 千佛塔 东塔林 十方佛塔 飞虹桥 求儿塔 油朴树 洗手池 法泉 通天路 授法洞 棋盘石 大满禅师塔 讲经台 象石 放光石 飞来石 德福石刻 白莲池 白莲峰 钵盂石 碧玉等几十处 千百年来 五祖寺历经沧桑 最后一次毁于清咸丰四年 公元一八五四年 仅存十几栋殿堂楼阁和一些名胜古迹 解放后 寺庙和名胜古迹得到妥善保护 党的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由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宗教政策 黄梅县委 县政府对寺院建设十分重视 拨付专款 成立专班 进行修复 一九八五年 五祖寺经国务院批准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开放寺院 高僧弘忍 弘忍是唐高僧 对禅宗发展颇有贡献 他在东山寺授徒时 不用传统的 楞伽经 而改用 金刚般若经 从此 这种传习法成为禅宗授徒的定 弘忍选拔接班人的方法也很别致 曾经弟子们各作一偈 以分辨其司性高低 高徒神秀作偈说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指拭 勿使惹尘埃 弘认为慧能的悟性高 所作偈能见本性 而神秀的悟性略逊一筹 所作偈未见本性 于是将慧能定为接班人 弘忍所倡导的这种禅风影响深远 早已波及东南亚和日本 每年慕名而来五祖寺的参谒者至今不衰 且有与日俱增之势 便利的交通 由黄梅县乘汽车可直抵东山山麓 下车后没石径登山 经一天门 二天门即至山门 五祖寺内六祖殿五祖寺建于山腰 亭阁楼台 殿宇僧舍皆为绿树翠竹所遮掩 彼此有重门相通 小路相连 是典型的廊院式布局 极富园林情趣 有 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的意境 山门内的中轴线上 依次建有天王殿 大雄宝殿 麻城殿 真身殿 真身殿后是通天门 门外有石径直通东山主峰白莲峰 麻城殿左右建有圣母殿 观音殿 麻城殿即毗卢殿 据说它当初是麻城县善男信女出钱出力修建的 古代交通不便 麻城县又地处大别山区 但他们穿山越岭 将本地生产的砖瓦 一块块 一片片地背到200余公里外的东山 此情此景感动了黄梅县人 便将此殿称为麻城殿 以资纪念 历史悠久的荆州 荆州古城墙荆州博物馆宝塔河关公庙 荆州古城墙 荆州古城墙周长11公里 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也是我国延续时代最长 跨越朝代最多 由土城发展演变而来的唯一古城垣 荆州城 又名江陵城 是国务院1982年首批公布的全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1996年荆州古城墙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 在城北五公里处的纪南城建都长达411年 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 据 后汉书 地理志 记载 荆州古城墙的修造史 可以追溯到2800多年前的周厉王时期 经最新古城垣考古发掘实物科学验证 荆州古城墙是我国延续时代最长 跨越朝代最多 由土城发展演变而来的唯一古城垣 1998年3月 考古工作者先后发掘出了宋朝和五代时期的砖城 两晋 三国时期的土城 叠压在现城墙10米以下的五代砖城的发现 使荆州城砖城的修造历史从始于明代的普遍认同 又上溯了400多年 这次考古发掘还证实 从三国时代起 荆州古城墙没有发生过大的变迁 移位距离仅在50米左右范围内 土城墙远远早于砖城墙 2000年8月 考古工作者在荆州城小北门西侧 发现了一段长近20米的明代成化年间夯筑的石灰糯米浆城墙 此段城墙虽历经500多年 至今仍坚如磐石 世所罕见 荆州博物馆 荆州博物馆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荆州城内 是一座融陈列展览 宣传教育 文物收藏与保护 考古发掘与研究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地方性综合博物馆 始建于1958年 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 目前 馆舍占地面积5万余平方米 建筑面积达2 3万平方米 绿化面积11000多平方米 馆藏文物13万余件 干部职工105人 其中高级职称20人 中级职称45人 建国以来 荆州博物馆配合各种基本建设 先后发掘了7000多座古墓葬和近20万平方米的古文化遗址 出土了诸如世界上最早的泥塑动物群 史前巧夺天工的各种玉器 成色如新的4代越王剑和吴王夫差矛 迄今我国保存最好 品种最全 织绣工艺最精湛 被专家学者誉为世界 丝绸宝库 的马山战国丝织品 填补史书记载空白 被誉为地下书库的楚汉简牍 色泽绚丽 工艺精湛 占全国总数五分之三的楚秦汉漆木器以及迄今世界上发现最早的独具类型的西汉古尸等堪称国宝的珍贵文物 特别是1975年6月8日荆州凤凰山男尸的出土 荆州博物馆才真正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它是荆州博物馆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目前 荆州博物馆有一批数量众多 独具特色的文物资源 有一支门类齐全 颇有影响的专业队伍 有一个功能齐全 常年对中外游客开放的陈列展览和宣传教育阵地 建馆以来 荆州博物馆先后获得国家级奖励8次 省级奖励17次 1993年 荆州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地县级十佳优秀博物馆 1995年被文化部 人事部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集体 2000年 国家旅游局授予荆州博物馆4A级旅游景点 美丽的宝塔河 天然塔位于长江北岸 宜昌市滨江公园延伸段内 为宜昌市城区唯一保存较完好的清代建筑物 1962年公布为宜昌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天然塔 相传始建于晋代 系由著名文学家郭璞于西晋末年侨居夷陵 今宜昌 时所建 至明代崇祯末年 大学士文安之 夷陵人 把原塔拆除拟建新塔 但未能如愿 时至清乾隆十年 公元1745年 社会稳定 国泰民安 当地士民损资在原塔基处重建 但因技术问题和资金不继 屡建屡圮 仅建塔基二级 直到清乾隆五十五年 公元1790年 春 才由当时的士绅徐经业 王永言等10余人损资重建 乾隆五十七年 公元1792年 塔成 塔高43 35米 砖石迭砌 八棱七层 层层出檐 其下皆有三踩如意斗拱装饰 塔室筑有登塔阶梯可依次在一至七层出入 各层塔室自下而上随着塔体的收分 逐室缩水面积 各层塔室皆为八角攒顶 采光明亮 塔座八角 有石雕八大金刚负塔 形象生动 底层塔门面向大江 门额刻 天然塔 三字 边框饰二龙戏珠及云纹图案 门楹刻 玉柱耸江干巍镇荆门十二文峰凌汉表雄当蜀道三千 天然塔 取以人为之力 而行天然之事 建塔岿然耸峙江岸 意在培地脉 壮文峰 制客山 镇水口 2006年8月 启动天然塔景区绿化工程 天然塔景区是宜昌市滨江公园延伸段7个节点景观的核心景观 面积约4万平方米 规划有星辰广场 林荫大道 休闲亭等景观功能设施 共计完成大规格乔木503株 草坪29000平方米 地被及色叶植物2700平方米 各类灌木239株 土石方挖填4万多立方米 广场铺装完成约6100多平方米 道路形成约2000米 修建有厕所 茶吧 石雕栏杆和组合亭 建筑面积约790平方米 宝塔河图景 关公庙 关公庙位于龙沙公园院内 建于清乾隆四年 1739年 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 有正殿 前后殿 东西配殿及山门 均为传统的砖木结构建筑 正殿高10米 三铺顶 正脊饰有二龙戏珠 山墙正上方有精美石雕 装饰华丽 殿内关羽塑像居中高2米 左有周仓 右有关平 墙上有描绘关公故事的重彩壁画 1984年修葺时 增建两座样式相同高8 5米的钟鼓楼 长280米的青砖封墙 镶嵌30多个各式漏窗 使整个建筑浑然一体 为市级保护单位 关公庙又称武庙 老爷庙 关帝庙 始建于乾隆四年 1739年 1980年至1985年 齐齐哈尔市政府再次重修此庙 并将 关帝庙 正式更名为 关公庙 关公庙图景 野梅谷 景点简介景色特点景点一碗水景点梅刻 景点简介 野梅谷位于湖北宜昌市夷陵区黄花乡小峰峡谷 植物学家称 野生腊梅 简称腊梅 是第四纪冰川时期的孑遗植物 属中国特有 尽管作为观赏植物已遍布全国 但野生腊梅的分布仅限于江苏 浙江 神龙架一带 而位于神龙架周边的巫溪就是最大的分布区之一 据悉 尽管腊梅在中国栽种甚广 但由于一些地方在引种时没有严格用天然产地的种子和砧木 因此很难保证腊梅的原汁原味 而这片保存完好的原生腊梅林无论在色 香 抗病力 适应力方面都保留着古老的优良基因 目前 园艺专家已建议在此设立保护区 将其作为基因库加以保存 让经历上百万年地质变迁的腊梅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景点特色 野生谷腊梅开花熬是好看 一簇簇 一丛丛的五颜六色的花从山脚开野梅谷到山顶 从峭崖到溪边 有的倒挂绝壁 有的横插巨石 有的直立冰柱云腊梅是腊梅科落叶灌木 高2 4米 单叶对生 椭圆状卵形 叶面有硬毛 背面光滑 花单生在一年生枝条的叶腋处 花梗很短 花蕾外有许多覆瓦状鳞片 先开花后长叶 花黄色并有蜡质 外轮的花瓣较大 内轮的较短并有紫褐色条纹 花期12月到第二年2月 正是隆冬腊月 又叫 腊梅 条风一夜入残年 冻蕊含香娇可怜 二十四番花信转 春魁还自让君先 腊梅一枝繁花 迎雪冲寒开 在隆冬中捎来了春天的消息 在黄花乡小峰峡谷两岸 一片灿黄 那些叶片发黄的植物 就是野生腊梅 一棵接着一棵的腊梅树上 吊着密密的黄黄的花朵 如星星挂在夜空 取一朵盛开的腊梅花放在鼻尖 一股幽香直入心肺 仿佛五脏六腑都被薰香 原来 这充满峡谷中的香气全是由腊梅花吐出的 据介绍 在长达3公里的野梅谷 有野生腊梅数千亩 生长着数百万株腊梅树 大大小小的腊梅树 开着层层叠叠的腊梅花 将河谷点 亮 将森林泡香 将游人陶醉 腊梅是中国传统名花 从1984年开始 由华中师范大学和保康县林业局开始调查 在保康县境内发现腊梅天然林共计约6万亩 1000万株 并尽责胸径为27 5厘米 树高13 5米 树龄达110年的腊梅大乔木 经过对保康县野生腊梅生态习性 分布和繁育技术的研究 查明保康存在一个腊梅新种 保康腊梅 一个新变种 玉瓶腊梅和紫蕊 紫条 淡蕊 钝片等四个变形 一碗水 在野梅谷深处 有几个十米见方的水潭 其中有一个长方形水潭 如一个野梅谷喂猪的槽盆 当地人称其为 母猪槽 在 母猪槽 的左侧 有一个20米见方的岩屋 奇妙的是 岩屋正中 有一柱水桶粗的钟乳石 石顶有一个直径15厘米宽的圆型水坑 如一个石碗 石碗上方三尺许 是密不透风的一块青石板 石板有一突出点 正与石碗相对 每隔一至两秒钟 便有一滴水从石板突出点往下掉 但石板四周绝无水迹 据悉 这 一碗水 长年不干 因此 农民把这个滴水之处叫作 一碗水 水清纯可饮 由于水源自何而来甚为神奇 老百姓认为这是一股 圣泉 梅刻 如果说野梅谷腊梅是一种原生态 那么 雕刻在峡谷中的历代著名书法家 文化名人书写的 梅 字 便构成了一路凝固的 诗 这些大小不一 字体不一的 梅 字 给峡谷增添了生气 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梅 字形态各异 从甲骨文到隶书 草书 行书 从先秦无名氏 唐太宗 到现代齐白石 郭沫若等名家 沿河谷两侧的崖壁 共雕刻了30多个梅字 其中最大的梅字有一米见方 使野梅谷变得充满了文化和历史的气息 许多石刻的梅字 有篆隶楷行草 有先秦至现代各书法名家关于梅字的写法 每走一段便有一石碑 上书一个梅字 落款处注明某朝某代某人之梅 记得的有王羲之 欧阳修 苏东坡 米芾 唐寅 张旭 怀素等 一直到近现代张大千 郭沫若的 共三十多个梅字延绵五六里山谷小路 龙门峡 简介龙门传说景区特色主要景观相邻旅游景点 简介 龙门峡距巫山县城约3公里 是大宁河上第一峡 也是巫山小三峡之一 龙门峡入峡后 但见两岸山峰对峙 高耸入云 天青水碧 峭壁如削 天开一线 状若一门 形势甚为险要 因此有人说它 不是夔门 胜似夔门 还有一座横跨两岸的龙门大桥 桥长184米 使峡口更像一个龙门 峡谷的东岸背后 有一个石灰岩大溶洞 宛如一道大圆门 自古称之为 龙门 龙门高25米 宽20 4米 厚11 6米 为峭壁山道上一半月形天然石门 十分壮观 以龙门为中心 方圆几里 山形奇特 蔓藤垂挂 修竹茂树 山花烂漫 众多溶洞乳石奇观可以探幽 若干墨客题咏石刻供人鉴赏 流水绕山穿峡 飞鸟翻飞啾鸣 构成一组赏心悦目的风景群落 恰似一幅生动的山水图画 此处历来都是乌江航线上著名的旅游景点 早有 龙门胜境 和 青城天下幽 龙门胜青城 的高度评价 由于龙门的名气很大 所以 人们就把 龙门 所在的一段乌江峡谷 称为 龙门峡 龙门传说 石门以 龙 名之 源于一民间故事 传说有龙欲从岩壁穿行 以取道乌江 潜回大海 夜行至此 被山神发觉 山神不悦 佯装鸡叫 龙闻鸡鸣 疑将天亮 慌忙掉身回走 不料其尾大难掉 遂将山壁扫出一个半圆形洞门 龙身因用力过猛 亦顺山势拖出一道三百余级的石阶 龙归苍海 矢志不移 虽此次受挫 仍百折不挠 于是 另择良辰 不再取道山壁 而顺山谷贴地蛇行枣遂拖出了一条诸佛江 将至乌江 大山阻谷 龙奋力拼搏 凿山穿洞 终于潜入乌江 游回大海枣诺佛江水亦由此洞汇入乌江 景区特色 碧水奇石幽深之趣 峡道狭窄 河窄更显峰高 峰高更显河窄 游人乘舟行其间 抬头只见一线天 峡壁擦身而过 使人更觉幽深 碧水之趣 河水碧澄透绿 清可见底 色若翡翠 明如琉璃 碧水奇石乘轮游大三峡其水可观而不可抚 而游龙门峡由于乘坐的小而浅的游船 游客伸手就可抚到船外的碧水 动物之趣 两岸猿声啼不住 的情景在大三峡已不再有了 而这种情景在此仍可见到 人游其中 常可见到一只只猴子在两岸峡壁上攀越 还不时发出叫声 向游客做鬼脸 似以游人打招呼 而清碧的水面上 一对对鸳鸯在悠闲地游荡着 龙门峡捡石之趣 宽谷的河床上布满了各种卵石 有暗红的 淡黄的 浅绿的 深灰的 也有透明无色的 许多石头上带着花纹的有像山水花卉 这就是著名的 三峡石 许多游客上岸 捡石 把捡来的石头带回去 是很好的装饰品 古风之趣 由于大宁河包括龙门峡在内的 小三峡 开发较晚 人们的衣食住行仍旧保留着古朴的习俗 加上峡中那些保存完好的古栈道与古悬棺等 都使这里古风盎然 主要景观 龙门峡主峡区3公里 峡中有传为我国最长的古栈道遗迹的起点处及龙门桥 龙门泉 青狮卫门 九龙柱 灵芝峰等胜景 出峡口便是急流惊险的银窝滩 船行其间 有着 巴水急如箭 巴船去如飞 之感 此峡的延伸部分是一段山舒水缓的宽谷地带 经过琵琶州 闯过抹角滩 游龙门峡 乘船上溯约三四公里 就进入了龙门峡 龙门峡俯瞰峡口 两峰对峙 有一座横跨两岸的龙门大桥 桥长184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