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学院体育系体育教育本科专业.doc_第1页
龙岩学院体育系体育教育本科专业.doc_第2页
龙岩学院体育系体育教育本科专业.doc_第3页
龙岩学院体育系体育教育本科专业.doc_第4页
龙岩学院体育系体育教育本科专业.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龙岩学院体育系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总学时: (讲授/理论 80学时,实验/技术/技能 28学时,上机/课外实践 学时)课程编号: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适合专业:体育教育专业一、课程的地位性质与目的(一)、课程教学目标运动生理学是生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以研究在运动中人体各器官的功能所发生的变化规律及机制为主要目标,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必修课。该课程通过对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肌肉的兴奋与收缩,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呼吸,血液,血液循环,运动中的氧供与氧耗,物质代谢,能量代谢,感觉与运动,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运动技能的学习和形成机制,肌肉活动的激素调节,运动过程中人体功能变化的规律,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分析,体育教学与课余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分析,健身活动的生理基础,儿童少年与体育运动,女子与体育活动,老年人与体育锻炼和环境与运动等内容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人体生理活动发展变化的规律,并应用它去指导人们合理地从事体育锻炼和科学地进行体育教学或运动训练,最终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促进其他相关学科的学习。 (二)、课程的目的与任务1、课程目的:根据本科学生的培养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运动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并通过实验课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运动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指导和评价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以及体育锻炼,并初步掌握评定人体主要身体功能的基本方法。 2、课程的任务: (1)通过课堂教学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使学生了解正常人体生理活动的现象、规律及调节机理,掌握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3)使学生掌握身体活动对机体各个系统和器官功能的影响以及基本机理,尤其注重掌握青少年的生理特点以及身体活动的影响。 (4)使学生掌握体育锻炼及课余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原理以及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价,指导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实践以及健身运动。 二、课程学时分配: 根据体育教育专业2007年新修订的本科教学教学计划,运动生理学课程安排在第2学期及第3学期。第2学期每周4学时,第3学期每周2学时,总学时为10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80学时,实验教学28学时,6学分。具体安排见下表。 (一)实践教学要求1实验项目及学时要求实验学时28应开实验各数8序号实验项目名称实验要求学时分配实验类别备 注01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刺激频率对肌肉收缩的影响选做3综合性02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和血浆的缓冲性质试验选做2验证型03蛙心室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选做2验证型04人体安静和运动时的心电图、心率和动脉血压的测评必做3综合性05大脑皮层运动区功能定位和去大脑僵直选做2综合性06离体蛙心灌注选做2验证型07脊髓反射的外周抑制和交互抑制选做2验证型08肌肉横断面大小对肌肉收缩力量的影响选做2验证型9本体感觉功能的测定 选做3验证型10前庭功能稳定性的测定选做3验证型11人体反应时的测定必做2验证型12通气阈的测定选做3验证型13心输出量的影响因素选做3验证型14视力、视野及眼肌平衡的测评选做3验证型15PWC170的测评必做3综合型16最大摄氧量的测评选做3设计型17无氧功率的测评选做3综合型18体成分的测量与评价必做2设计型19无氧阈的测评选做3综合型20机体运动疲劳测定必做3设计型(二)、教学学时分配教学时数分配表序号各章名称总学数学时分配讲授实验1绪论 1102第一章 肌肉活动的能量供应 4403第二章 肌肉收缩 11834第三章 肌肉活动的神经调控 5325第四章 激素与运动 7436第五章 血液与运动 7437第六章 呼吸与运动4408第七章 循环与运动 9639第八章 酸碱平衡与肾脏排泄 64210第九章 体适能与运动处方 4411第十章 肥胖与体重控制 74312第十一章 运动与免疫 4413第十二章 肌肉力量 74314第十三章 有氧运动能力 74315第十四章 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原理 4416第十五章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 74317第十六章 运动强力手段 2218第十七章:兴奋剂与运动 2219第十八章 环境与运动2220第十九章:儿童少年与体育运动2221第二十章:女子与体育活动 2222第二十一章:老年人与体育锻炼 2223第二十二章:残障人与体育锻炼1124第二十三章:若干疾病的体育锻炼 11合计1086228三、课程教学(实验)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章 肌肉活动的能量供应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肌肉活动时直接能量与间接能量来源及相互关系。2、掌握三个供能系统各自的特征以及运动强度、时间的对应关系。3、掌握运动中能量代谢变化的特点和能量统一体概念,学会分析不同性质运动中的代谢规律及应用。教学重点与难点:1、三个供能系统各自特征以及运动强度、时间的对应关系。2、不同性质运动中的能量代谢规律及应用。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师讲授为主,并密切联系体育实践并与学生互动教学;2、采用多媒体教学。思考题:1、三种能源系统为什么满足不同强度的运动需要?2、简述能量统一体理论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意义。第二章 肌肉收缩教学目的与要求:1、骨骼肌纤维的分类方法。2、掌握运动对骨骼肌纤维的影响。3、了解肌电图在体育科学中的应用。教学重点与难点:1、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区分方法。2、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特征以及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师讲授为主,并密切联系体育实践并与学生互动教学;2、采用多媒体教学。思考题:1、简述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形态、代谢和生理特征,指出它们与运动能力的关系。2、简述运动训练对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影响。第三章 肌肉活动的神经调控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神经元、突触、神经递质、受体和神经营养因子的功能。2、详细了解视觉、听觉、位觉和本体感觉的基本结构和功能。3、掌握脊髓、脑干和高位中枢对躯体运动的调控机制以及它们的协调配合。教学重点与难点:1、脊髓、脑干和高位中枢对躯体运动的调控。2、大脑皮质对各级中枢功能进行的整合。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师讲授为主,并密切联系体育实践并与学生互动教学;2、采用多媒体教学。思考题:1、中枢化学突触与神经肌肉接头相比有何功能特点?2、脑干对肌紧张是如何进行调控的?3、声音-机械刺激是如何通过毛细胞的换能作用将声波转化为电信号的?第四章 激素与运动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激素的一般生理作用、作用特点以及作用机制。2、掌握激素对急性运动中的应答特征。3、了解激素对长期运动训练的适应特征。教学重点与难点:1、运动对激素的影响。2、激素对运动的应答与适应。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师讲授为主,并密切联系体育实践并与学生互动教学;2、采用多媒体教学。思考题:1、儿茶酚胺与可的松在运动过程中的基本应答变化特征是什么?。2、生长激素对运动负荷有何反应特征和适应特征?第五章 血液与运动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血液的组成及理化性质。2、掌握血液运输氧的功能。教学重点与难点:1、运动训练对血液有形成分的影响。2、血液的载氧功能。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师讲授为主,并密切联系体育实践并与学生互动教学;2、采用多媒体教学。思考题:1、血液是如何载O2、释O2的?2、运动对氧解离曲线有何影响,为什么?第六章 呼吸与运动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呼吸的意义及呼吸的基本过程。2、掌握肺通气和肺换气的原理。3、熟悉气体的血液运输形式,呼吸节律的产生和呼吸运动的调节。教学重点与难点:1、外呼吸的活动规律。2、呼吸运动的调节机制以及运动对呼吸机能的影响。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师讲授为主,并密切联系体育实践并与学生互动教学;2、采用多媒体教学。思考题:1、试述胸内负压成因及其生理意义。2、为什么在一定范围内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效果好?第七章 循环与运动 教学目的与要求:1、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和产生机制。2、掌握动脉血压的概念、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3、掌握心血管功能的调节机制。4、掌握运动训练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教学重点与难点:1、动脉血压成因及影响因素。2、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与体液调节。3、肌肉运动时的血液循环功能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师讲授为主,并密切联系体育实践并与学生互动教学;2、采用多媒体教学。思考题:1、试述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作用。2、利用已学过的血液循环知识,如何理解休克的原因与机制?3、机体在剧烈运动时动脉血压将出现何种变化,为什么第八章 酸碱平衡与肾脏排泄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酸碱平衡的概念,熟悉体内酸性和碱性物质的来源;2、掌握缓冲系统的概念和机体酸碱平衡的基本调节方式。教学重点与难点:1、运动时酸碱平衡变化及其调节的基本过程;2、肾脏尿生成的基本过程。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师讲授为主,并密切联系体育实践并与学生互动教学;2、采用多媒体教学思考题:1、简述人体酸碱平衡调节的基本途径。2、简述运动时酸性物质的来源以及肌细胞内的缓冲作用。第九章 体势能与运动处方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体适能的概念,熟悉体适能的主要组成成分。2、掌握有氧适能和肌适能的概念,熟悉有氧适能和肌适能的评价方法。3、掌握运动处方的概念和四要素,熟悉运动处方的内容、制定与实施。教学重点与难点:1、体适能、有氧适能和肌适能的含义。2、有氧适能和肌适能的运动处方。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师讲授为主,并密切联系体育实践并与学生互动教学;2、采用多媒体教学。思考题 1、何谓体适能?它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2、有氧适能和肌适能的含义如何,各自包括那些成分?3、运动处方的制定与实施的注意事项有哪些?4、为身边的朋友或家人制定一份具体的运动处方。第十章 肥胖与体重控制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肥胖、体成分、身体指数等概念,以及肥胖与体重控制的意义。2、在掌握肥胖主要发病机制的基础上,掌握肥胖的防治理论,特别是运动减肥机制。3、在掌握减肥健体运动处方制定原则的基础上,能够初步制定运动处方,指导运动防肥减肥实践。教学重点与难点:1、在掌握肥胖主要发病机制的基础上,掌握肥胖的防治理论,特别是运动减肥机制。2、在掌握减肥健体运动处方制定原则的基础上,能够初步制定运动处方,指导运动防肥减肥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师讲授为主,并密切联系体育实践并与学生互动教学;2、采用多媒体教学。思考题:1、试述运动减肥的机制。2、试述减肥运动处方制定的原则,并举例说明。第十一章 运动与免疫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免疫的概念、免疫系统的组成以及各组成的特点与功能。2、掌握体液免疫功能对不同运动的应答和适应特征,了解运动性免疫抑制的机理。3、了解免疫调理的基本思路和措施,了解运动者自我保护的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1、体液免疫功能对不同运动的应答和适应特征。2、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的过程和特点。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师讲授为主,并密切联系体育实践并与学生互动教学;2、采用多媒体教学。思考题:1、简述体液免疫应答反应的过程。2、简述适中运动对免疫机能的主要影响。3、导致运动性免疫抑制现象的可能机理。第十二章 肌肉力量教学目的与要求:1、 掌握肌肉力量的概念以及肌肉力量的分类;2、 掌握影响肌肉力量的因素,熟悉其作用机制;3、掌握肌肉力量的常用检测与评价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1、影响肌肉力量的因素以及其作用机制。2、肌肉力量的常用检测与评价方法。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师讲授为主,并密切联系体育实践并与学生互动教学;2、采用多媒体教学。思考题:1、简述力量训练对肌肉力量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2、简述肌肉力量检测和评价的方法。第十三章 有氧工作能力教学目的与要求:1、有氧工作能力有关的基本概念,了解有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学意义。2、影响有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学基础知识,掌握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方法。3、安静时、运动中以及运动后恢复期有氧能力的生理变化过程,及其调节的基本过程。教学重点与难点:1、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方法。2、安静时、运动中以及运动后恢复期有氧能力的生理变化过程,及其调节的基本过程。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师讲授为主,并密切联系体育实践并与学生互动教学;2、采用多媒体教学。思考题:1、试述最大摄氧量的主要生理机制及其影响因素。2、试述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因素及其影响因素。第十四章 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原理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的规律和各阶段的特点及其生理机制。2、了解机体对运动负荷刺激反应与适应特征和运动训练的生理本质。3、掌握运动训练效果的生理学评定方法并能应用于运动训练实践。教学重点与难点:1、机体对运动负荷刺激反应与适应特征和运动训练的生理本质。2、掌握运动训练效果的生理学评定方法并能应用于运动训练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师讲授为主,并密切联系体育实践并与学生互动教学;2、采用多媒体教学。思考题:1、依赛前状态反应程度的不同,如何调整和提高机体工作能力?2、与无训练者相比,有训练者在完成定量负荷和极限负荷运动时机能的水平的变化有何不同?第十五章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发生部位、可能机制与判断方法。2、掌握恢复过程的概念、阶段性特点与促进机体恢复放入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1、运动性疲劳的可能机制与判断方法。2、运动性疲劳恢复过程的特点。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师讲授为主,并密切联系体育实践并与学生互动教学;2、采用多媒体教学。思考题:1、恢复过程的阶段性特点及超量恢复的实践意义?2、判断运动性疲劳的生理学方法及其应用?第十六章 运动强力手段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强力手段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掌握生理学手段的方法和强力手段。3、掌握营养学手段的方法和强力手段。4、掌握药理学手段的方法和强力手段。教学重点与难点:1、生理学手段的方法和强力手段。2、营养学手段的方法和强力手段。3、药理学手段的方法和强力手段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师讲授为主,并密切联系体育实践并与学生互动教学;2、采用多媒体教学。思考题:1、简述糖在运动中的作用和如何进行运动补糖?2、名词解释 强力手段 生理学手段 营养学手段 药理学手段第十七章 兴奋剂与运动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禁止使用兴奋剂地主要目的与措施。2、熟悉兴奋剂的概念和分类。3、掌握各种兴奋剂地主要毒副作用。教学重点与难点:1、兴奋剂的概念和分类。2、各种兴奋剂地主要毒副作用。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师讲授为主,并密切联系体育实践并与学生互动教学;2、采用多媒体教学。思考题:1、为什么要禁止使用兴奋剂?2、兴奋剂有哪几大类?第十八章 环境与运动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人体保持体温恒定的原理,掌握热环境运动对人体的影响及其热习服的产生。2、掌握冷环境对人体运动的影响和人在水环境中的急性适应过程。3、掌握高原环境对生理功能和运动能力的影响。教学重点与难点:1、热环境运动对人体的影响及其热习服的产生。2、冷环境对人体运动的影响和人在水环境中的急性适应过程。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师讲授为主,并密切联系体育实践并与学生互动教学;2、采用多媒体教学。思考题:1、人体运动时体温会发生什么变化?2、高原环境对人体有何不利的影响?第十九章 儿童少年与体育锻炼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儿童少年运动系统、氧运输系统、神经系统的年龄特征。2、了解儿童少年在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学重点与难点:1、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和身体素质的发展规律。2、在体育教学及运动训练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师讲授为主,并密切联系体育实践并与学生互动教学;2、采用多媒体教学。思考题:1、试述儿童少年运动系统的年龄特征,指出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2、试述儿童少年神经系统的年龄特征,指出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第二十章 女子与体育锻炼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女子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特点。2、掌握运动对月经周期的影响。教学重点与难点: 1、女子运动能力,如力量、有氧能力、无氧能力、无氧能力特点2、运动对月经周期的影响。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师讲授为主,并密切联系体育实践并与学生互动教学;2、采用多媒体教学。思考题:1、决定力量性别差异的因素有哪些?对体育教学与体育锻炼有什么启示?2、运动对月经周期有哪些影响?月经期女学生的体育教学与锻炼应注重什么第二十一章 老年人与体育锻炼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体育锻炼对延缓衰老的作用。2、了解适合老年人锻炼的体育项目。教学重点与难点:1、锻炼对老年人运动系统、心血管功能、呼吸系统、神经系统、代谢能力及身体成分的良好影响。2、提出老年人锻炼时应遵循的生理原则。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师讲授为主,并密切联系体育实践并与学生互动教学;2、采用多媒体教学。思考题:1、体育锻炼对延缓衰老过程有哪些影响?2、适合老年人进行体育锻炼的项目有哪些?第二十二、三章 残障人与若干疾病的体育锻炼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不同种类残障人群的体育锻炼方法。2、掌握运动对高血脂症、高血压和糖尿病的防治作用。教学重点与难点:1、残障人群的体育锻炼方案。2、高血脂症、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方案。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师讲授为主,并密切联系体育实践并与学生互动教学;2、采用多媒体教学。思考题:1、残障人群的分类?2、高血压患者的运动方案?五、关于本大纲的几点说明1、本大纲编写的依据:根据教育部体艺卫司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主要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基本要求,结合我校教学资源的现实情况编写而成。2、修学本课程的先期知识与能力准备:学习本课程应具备人体解剖学的基本知识以及具有一定的运动实践经验。3、与其它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是体育专业的基础课程,运动保健学、运动心理学以及其他专业技能课都要以此为基础。4、执行本大纲时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教师应具备讲授本课程的基本业务素质;应具备专用实验室,配备专职的实验教师和实验员;具备一定数量和一定学术价值的专业图书资料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所必需的仪器设备。5、主要教学方式:(1)在教学中要贯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理论联系指导教学过程。 (2)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更快地、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运动生理学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 (3)在实验课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使学生熟练地掌握主要身体功能和生理指标的测试方法,更重要的是应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自学与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