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习题8.pdf_第1页
自控习题8.pdf_第2页
自控习题8.pdf_第3页
自控习题8.pdf_第4页
自控习题8.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动控制原理 第八章 1 第八章习题解析 8 1 系统如图 8 17 所示 试分别绘制下列三种情况的变量e的相轨迹图及 te曲线 1 1 J 1 1 K 2 2 K 初始条件3 0 e 0 0 e 1 0 e 5 2 0 e 2 1 J 1 1 K 5 0 2 K 初始条件3 0 e 0 0 e 3 0 e 0 0 e 3 1 J 1 1 K 0 2 K 初始条件1 0 e 1 0 e 1 0 e 2 0 e 解 本题实质是讨论 2 K取值和初始状态对系统轨线的影响 2 2 1 1 sK sG 0 1 2 eeK 1 03 e e 57735 0 变量e的相轨迹图见图 8 18 1 sin tAte cos tAt e 3sin A 0cos57735 0 A 57 1 3 A 57 1577 0sin 3 tte 57 1577 0cos 732 1 tt e 1sin A 5 2cos57735 0 A 915 2 444 4 A 915 2577 0sin 444 4 tte 915 2577 0cos 566 2 tte 2 05 1 e e 8165 0 变量e的相轨迹图见图 8 18 2 sin tAte cos tAt e 3sin A 0cos8165 0 A 57 1 3 A 57 18165 0sin 3 tte 57 18165 0cos 449 2 tt e 3sin A 0cos8165 0 A 712 4 3 A 712 48165 0sin 3 tte 712 48165 0cos 449 2 tt e 3 0 e e 1 变量e的相轨迹图见图 8 18 3 sin tAte cos tAt e 1sin A 1cos A 7854 0 414 1 A 7854 0sin tte 7854 0cos tt e 0sin A 2cos A 0 2 A ttesin2 ttecos2 各小题的 te曲线都是正弦曲线 仅在幅值A 角频率 和初相角 不同 图 8 17 习题 8 1 非线性系统方框图 r 0 e c K1 J s2 K2 s2 1 e e 2 0 1 2 e e 3 0 3 3 0 1 2 5 e e 1 2 3 图 8 18 习题 7 1 相轨迹图 1 73 自动控制原理 第八章 2 8 2 已知一阶非线性系统方程为 3 xxx 试确定系统有几个平衡状态 分析各平衡状态的稳定性 并绘出系统的相轨迹 解 系统处在平衡状态时 满足 3 0 xx 它们是 0 0 0 1 0 1 根据平衡点邻域的线性近似表达式讨论平衡状态的稳定性 0 0 xx 相轨迹斜率小于零 该平衡点是稳定的 0 1 xx2 相轨迹斜率大于零 该平衡点是不稳定的 0 1 xx3 相轨迹斜率大于零 该平衡点是不稳定的 系统方程就是相轨迹方程 见图 8 19 8 3 试确定下列方程的奇点及其类型 并概略绘制它们的相平面图 1 0 xxx 2 0sign xxx 3 0sin x x 4 0 x x 5 212 211 2xxx xxx 解 1 x xx dx xd 奇点 0 0 0 x时 系统为0 xxx 极点为 15 5 0 15 5 0 奇点 0 0 为实鞍点 0 x时 系统为0 xxx 极点为866 05 0j 奇点 0 0 为实稳定焦点 2 x xx dx xd sign 奇点 0 0 0 x 时 01 x x sin 1 tAtx cos tAt x 2 0 2 0 1 xxA 00 1 arctan xx 相轨迹是以 0 1 为圆心的上半圆弧簇 0 x 时 01 x x sin 1 tAtx cos tAt x 2 0 2 0 1 xxA 00 1 arctan xx 相轨迹是以 0 1 为圆心的下半圆弧簇 相轨迹终止于x轴的 1 1 区间上 1 0 5 0 1 0 577 0 385 x x 图 8 19 习题 8 2 相轨迹图 x x 图 8 20 习题 8 3 1 相平面图 x x 1 图 8 81 习题 8 3 2 相平面 图 自动控制原理 第八章 3 3 x x dx xd sin 奇点 0 k 在奇点 0 12 i邻域内系统为0 x x 极点为1 奇点 0 12 i是鞍点 在奇点 0 2 i邻域内系统为0 x x 极点为j 奇点 0 2 i是中心点 4 x x dx xd 奇点 0 0 0 x时 系统为0 x x 极点为1 奇点 0 0 为鞍点 0 x时 系统为0 x x 极点为j 奇点 0 0 为中心点 5 系统改写为 02 111 xxx 02 222 xxx x xx dx xd 2 奇点 0 0 系统的两个极点为21 奇点 0 0 是鞍点 8 4 已知非线性系统的微分方程 1 0 5 03 2 xxxxx 2 0 xxxx 3 0 2 xxx 试求系统的奇点 并概略绘制奇点附近的相轨迹 解 1 x xxxx dx xd 2 5 03 奇点 0 0 和 0 1 0 0 邻域 05 0 xxx 极点为968 025 0j 奇点 0 0 是不稳定焦点 相轨迹图为离心螺旋线簇 0 1 邻域 05 0 xxx 极点为281 1和781 0 奇点 0 1 是鞍点 相轨迹图类似图 8 24 2 x xxx dx xd 奇点 0 0 邻域 0 x x 极点为j 奇点 0 0 是中心点 相轨迹图为同心圆蔟 3 x xx dx xd 2 奇点 0 0 邻域 0 x x 极点为j 奇点 0 0 是中心点 相轨迹图为同心圆蔟 8 5 非线性系统如图 8 25 所示 x x 2 3 4 0 图 8 22 习题 8 3 3 相平面图 x x 图 8 23 习题 8 3 4 相平面图 x x 图 8 24 习题 8 3 5 相平面图 r 4 e c 2 1 s 0 2 k u 图 8 25 非线性系统结构图 自动控制原理 第八章 4 系统初始状态为零 输入信号 14 ttr 试写出开关线方程 确定奇点的位置和类型 绘制相平面图 并分析系统的运动特点 解 由题意知相轨迹的起点4 0 e 0 0 e 非线性节 22 0 0 22 ee e ee u 0 2 2 0 0 2 2 ee Cee ee 开关线 2 e 区的奇点 0 2 是实中心点 区无奇点 区的奇点 0 2 也是实中心点 起点在 区 4 A 2 1 区的运动方程 sin 1 tAte cos 1 tAt e 2 1 e 4641 3 1 e 区的运动方程 1 ete 2 2 e 4641 3 2 e 1547 14641 3 4 2 T秒 区的运动方程 sin 2 tAte cos 2 tAt e 0944 23 2 3 T 系统运动为周期振荡 4982 6 2 32 TTT秒 8 6 变增益控制系统的结构及其非线性元件 N G的特性如图 8 27 所示 初始状态为零 输入信号 1 tRtr 且 0 xR KTkK 4 1 试绘制系统的相平面图 分 析变增益放大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解 由题意得到14 KT 14 kKT 0 0 0 xee xeke xee u KuccT 区和 区的运动方程 0 KeeeT T KTj s 2 14 1 2 1 2 1 相轨迹是向心螺旋线 区的运动方程 0 kKeeeT T kKT s 2 41 1 2 1 2 1 相轨迹是抛物线 三个区的奇点都是 0 0 区和 区的是虚稳定焦点 区的是实稳定节点 满足题中条件的k值减小 系统的振荡次数 8 7 系统如图 8 28 所示 讨论系统在单位阶跃输入时的运动状态 解 1 0 e 0 0 e ce 及yccc 55 0 ecx 4 e 0 2 2 图 8 26 习题 8 5 相平面图 u e 1 k x0 x0 0 K s T s 1 N G u e r c 图 8 27 变增益控制系统及非线性元件 图 8 28 非线性系统结构图 y x r e c 1 0 5s 1 1 s 5 2 2 自动控制原理 第八章 5 02 02 x x y 区 0 e 0255 0 eee 4 0 3sin 11 teae t 3sin 3cos 3 111 tteae t 其中 4 0 4 0 3 arctan 1010 10 1 ee e 1 10 1 sin 4 0 e a 相轨迹方程 e ee de ed 4102 奇点 0 4 0 区 0 e 0255 0 eee 4 0 3sin 22 teae t 3sin 3cos 3 222 tteae t 其中 4 0 4 0 3 arctan 2020 20 2 ee e 2 20 2 sin 4 0 e a 相轨迹方程 e ee de ed 4102 奇点 0 4 0 相轨迹图是从初始状态1 0 e 0 0 e 开始绘制 无论初始状态如何 系统响应阶跃输入的相轨迹最终 进入极限环 极限环幅值为8325 0 周期为3 2 秒 8 8 系统如图 8 30 所示 讨论系统在单位速度输入时的运动状态 解 线性部分uc cre ce 1 ce 0 1 11 0 1 11 eee eee u edeede edeede 1 1 1 1 区 1010 2 5 0 etette 10 ette 得到 10 2 10 2 5 05 0eeee 这是顶点在e轴上位置不同 开口向右 形状相同的一簇抛物线 见图 8 31 中虚线所示轨迹 区 2020 2 5 0 etette 20 ette 得到 20 2 20 2 5 05 0eeee 这是顶点在e轴上位置不同 开口向左 形状相同的一簇抛物线 见图 8 31 中实线所示轨迹 记进出 区的速度变量依次为 s e1 e e1 易知 11se ee 相轨迹是发散的 系统不稳定 8 9 系统如图 8 32 所示 系统初始状态为零 1 ttr e e 0 1 0 83 0 83 0 8 9 图 8 29 习题 8 7 的极限环 图 8 31 习题 8 8 相轨迹图 e e 1 1 区 区 r e u c 1 s2 1 1 1 图 8 30 习题 8 8 系统结构图 自动控制原理 第八章 6 要求 1 绘制ee 平面的相轨迹图 2 系统是否稳定 若稳定 最大稳态误差是多少 3 绘出 te和 tc的时间响应大致波形 解 1 线性部分uccT 取25 0 M 1 T作图 1 0 1 0 0 1 0 eM e eM u 0 0 0 MeeT eeT MeeT 区 相轨迹 eT Me de ed 等倾线 T M e 1 渐近线 Me MeMete Tt 10 010 10 eMeTtMeMeTte Tt 区 1 de e d Tt eete 20 2020 20 eeTeeTte Tt 区 相轨迹 eT Me de ed 等倾线 T M e 1 渐近线 Me MeMete Tt 30 3030 30 eMeTtMeMeTte Tt 相轨迹图是采用等倾线法绘制的 2 由相平面分析得到 该系统响应阶跃输入相轨迹终止于e轴的 1 0 1 0 区间上 系统稳定最大误 差的绝对值等于 0 1 3 te和 tc的时间响应波形 可根据各区的运动方程逐段绘制 大致为欠阻尼二阶系统阶跃响应波形 过渡过程在有限时间内结束 稳态误差较大 例如 当25 0 M 1 T是时 运动过程如下 区 1 0 e 0 0 e 25 125 025 0 tete t 58985 4 1 T秒 区 1 0 1 e 24746 0 1 e 14746 024746 0 t ete 65136 1 2 T秒 区 1 0 2 e 04746 0 2 e 39476 025 029476 0 tete t 35833 0 3 T秒 区 1 0 3 e 04212 0 3 e 05788 004212 0 t ete 终止于 0 05788 0 过渡过程时间 6 6 321 TTTT秒 8 10 系统如图 8 34 所示 试分析下列各情况的运动状态 1 0 d T 2 5 0 d T 说明 d T的作用 3 2 d T 并考虑实际继电器具有滞环作用 解 1 ttr ce 1 ce ce uc ue 1 01 01 e e u 2020 2 20 1010 2 10 5 0 1 5 0 1 etetteettee etetteettee 0 0 1 0 1 0 2 0 25 e e 区 区 图 8 33 习题 8 9 相轨迹图 图 8 34 习题 8 10 系统结构图 r e u c 1 s2 sTd 1 1 1 r e u c 1 1 Tss 5 M 0 5 图 8 32 习题 8 9 系统结构图 自动控制原理 第八章 7 区 10 2 10 2 5 05 0eeee 区 20 2 20 2 5 05 0eeee 相轨迹均为抛物线 系统存在持续振荡 振幅A和周期T为 5 0 2 1010 eeA 或 5 0 2 2020 eeA 10 2 10 24eeT 或 20 2 20 24eeT 2 05 01 05 01 ee ee u 运动方程 相轨迹簇与0 d T相同 只是开关线为05 0 ee 3 021 021 ee ee u 运动方程 相轨迹簇与0 d T相同 只是开关线为02 ee 结论 只要0 d T 就能消除稳态误差 理想开关线由两区过原点的抛物线组成见相平面图 采 用理想开关线时系统无振荡 且过渡过程时间最短 采用直线形开关线 可能会有振荡 但相轨迹末段沿开关 线趋于原点 若考虑实际继电器的滞环作用 参见图 8 36 所示的相轨迹图 图中的极限环 是从起点 0 h开始 沿 抛物线到达下方的开关线 再沿开关线到达 0 h 点 接着沿抛物线 到达上方的开关线 最后沿开关线返 回到 0 h点 其振幅由滞环宽度确定 4 0 2 21 0 2 21 eheehee eheehee u 20 2 20 2 2020 2 20 10 2 10 2 1010 2 10 5 05 05 0 1 5 05 05 0 1 eeeeetetteettee eeeeetetteettee 8 11 系统如图 8 37 所示 且2 0 e 0 0 e 8 K 要求 1 0 t K时 绘制系统的相轨迹 2 5 0 t K时 绘制系统的相轨迹 并说明测速反馈的作用 h 图 8 35 习题 8 10 无滞环相平面分析 2 开关线 e e 1 开关线 3 开关线 理想开关线 图 8 36 习题 8 10 含滞环相平面分析 4 开关线 h e e 图 8 37 习题 8 11 系统结构图 r 0 e u c 1 s 0 5s 1 0 5 K Kts 自动控制原理 第八章 8 解 ce ce ce ucc 5 0 022 uee 1 0 t K 5 04 5 0 8 5 04 e ee e u 区5 0 e 082 ee 4 4 2 10 t eee 1010 2 10 25 04 4 5 0eeteee t 相轨迹方程 e e de ed 82 等倾线 2 8 e 渐近线 4 e 无奇点 区5 0 e 0162 eee 有实稳定焦点 0 0 15sin tAee t 其中 15 2 2020 2 20 eeeA arcsin 20 Ae 区5 0 e 082 ee 4 4 2 30 t eee 3030 2 30 25 04 4 5 0eeteee t 相轨迹方程 e e de ed 82 等倾线 2 8 e 渐近线 4 e 无奇点 分析 区和 区的相轨迹必然进入 区 且 区具有实稳定焦点 0 0 相轨迹终止于原点 2 5 0 t K 5 05 04 5 0 5 0 5 0 8 5 05 04 ee eeee ee u 01610 eee 有实稳定节点 0 0 tt BeAee 82 tt BeAee 82 82 其中 6 8 2020 eeA 6 2 2020 eeB 在 区两条渐近线为ee 2 和ee 8 区和 区的运动轨迹与情况 1 完全一样 只是开关线的斜率不同 当0 t K时 增加了在 区运动的阻尼系数 避免了系统阶跃输入响应的超调和减小过渡过程时间 8 12 设三个非线性系统的非线性环节一样 其线性部分分别为 1 11 0 1 1 ss sG 2 1 2 2 ss sG 3 11 0 1 15 1 2 sss s sG 用描述函数法分析时 哪个系统分析的准确度高 该题误导错误概念 解 用描述函数法分析非线性系统时 影响分析准确度的主要因素是 描述函数能否准确描述非线性环节 例如 非线性环节是饱和特性或变增益特性时 分析三个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和自振荡问题 结果都是精确的 可用分区线性分析结果作为标准 设系统的非线性特性为滞环继电特性及线性部分为 sG 0 0 eheheM eheheM u 1 Tss K sG 相平面法 分区线性 分析 极限环满足 r rr eKM eKM KMT eTh 2 22 ln 2 式中 r e2 是极限环进入 区入口点 2r e h 的值 在 区的运动方程为 KMeKMete Tt r 2 e e 0 5 0 5 2 图 8 38 习题 8 11 1 相轨迹 e e 0 5 0 5 2 图 8 39 习题 8 11 2 相轨迹 自动控制原理 第八章 9 tKMTeKMeTKMehte Tt rr 22 计算极限环的振幅和周期 因只能数值解 取1 M 1 0 h 幅值为 KM eKM KMTeThe r r 2 2max ln 周期为 r r eKM eKM TT 2 2 0 ln2 描述函数法分析 同样取1 M 1 0 h 计算自振荡的频率和振幅 2 22 2 44 A Mh jhA A M AN jT K jG 2 01 0 4 2 2 2 x x x A AK T 2 4 01 x x AK 因题中 1 和 2 的 sG仅参数K T的数值不同 下表给出比较结果 序号 K T 幅度 0 T秒 0 T max e 1 1 0 1 9612 0 2 r e 1288 0 max e 7846 0 81 1 24 01 8659 7 x 1272 0 x A 7988 0 2 1 1 6118 0 2 r e 1925 2 x 2344 0 max e 8472 2 65 0 82 02 2410 0 x A 8657 2 3 1 10 3047 0 2 r e 4873 0 max e 5887 12 51 0 92 03 4966 0 x 5064 0 x A 6524 12 4 10 0 1 1183 6 2 r e 2345 0 max e 2847 0 67 0 77 02 925 21 x 2410 0 x A 2866 0 5 10 1 0500 3 2 r e 4880 0 max e 2601 1 44 0 77 03 9654 4 x 5064 0 x A 2656 1 6 10 10 4363 1 2 r e 0423 1 max e 7852 5 49 0 14 04 0807 1 x 0854 1 x A 8136 5 对照分区线性分析结果 描述函数法在计算极限环的振荡频率上有较高的计算精度 在计算振幅上存 在误差 即使在非线性特性指定为滞环继电特性条件下 也不能找出分析精度与线性部分参数K和T之 间的普遍关系 8 13 试推导下列非线性特性的描述函数 1 变增益特性 2 死区继电特性 3 3 xy 解 1 arcsin sin0 2 1 AsAxsxk sAsxxk y sA y是奇函数 只计算 1 B 2 2 2 0 2 11 sinsin 4 dkdkAB 2 2 2 1 1 2 arcsin 2 1 4 1 2 arcsin 2 14 A s A s A s k A s A s A s kA 自动控制原理 第八章 10 221 2 1arcsin 2 A s A s A s A kk Ak 221 2 1arcsin 2 A s A s A skk kAN 2 arcsin sin00 AsAxsM sAsx y sA y是奇函数 只计算 1 B 2 2 2 1 1 4 cos 4 sin 4 A sMM d M B 2 1 4 A s A M AN 3 y是奇函数 只计算 1 B 2 3 2 0 3 2 0 333 1 3 8 cos 3 1 cos 4 sin 4 AAdAB 2 3 8 AAN 8 14 将图 8 40 所示非线性系统简化成典型结构图形式 写出线性部分的传递函数 解 111 sHsGsGsG 1 111 1 sGsGsHsG 8 15 根据已知的非线性特性描述函数求取图 8 42 所示非线性特性的描述函数 解 a 该非线性特性是死区特性 1 AN和死区继电特性 2 AN的并联组合 1arcsin 2 2 2 1 A a A a A ak AN 2 2 1 4 A a A ka AN 21 ANANAN 1arcsin 2 2 2 A a A a A ak AN b 该非线性特性是两个死区宽度不同的死区继电特性 1 AN和 2 AN的并联组合 a b 图 8 40 习题 8 14 系统结构图 r 0 e u c N A G1 s H1 s r 0 c u e G1 s N A H1 s a b 图 8 41 习题 8 14 典型结构图 c r 0 e u e N A G1 s 1 H1 s G1 s e u c H1 s G1 s 1 G1 s N A y x a a k y x a b M 2M x z y s x y k x y M h a b c 图 8 42 习题 8 15 非线性特性 自动控制原理 第八章 11 2 1 1 4 A a A M AN 2 2 1 8 A b A M AN 12 1 4 22 A b A a A M AN c 该串联非线性等效为死区宽度为khs 的死区继电特性 2 1 4 kA hsk A M AN 8 16 某单位负反馈系统 其前向通路有非线性元件AeAN j 4 线性部分的传递函数为 15 0 15 ss sG 试用描述函数法确定系统是否存在自振荡 若有 参数是多少 解 负倒描述函数 4 34 1 jj AeAe AN 是一条直线A 0 4 3 1 N 计算线性部分的频率特性 jG与上述直线的交点 4 3 5 0arctan 2 jG srad x 2 3033 5 2 jGAx 有交点 当振幅小于 x A时 处于 jG曲线包围中 不稳定 振幅要增大 振幅大于 x A时 振幅要减小 在交点处有自振荡 tte2sin3033 5 8 17 已知非线性系统如图 8 43 所示 非线性环节的描述函数为 2 6 A A AN 0 A 试用描述函数法确定 1 求使系统稳定且无持续振荡的K值范围 2 判断周期运动稳定性 计算其参数 解 负倒描述函数 6 4 1 1 AAN 对应关系 3 1 0 1 N 1 1 N 负倒描述函数曲线是负实轴上的线段 3 1 1 计算线性部分频率特性与负实轴的交点 180arctan290 jG srad x 1 2 KjG x 1 3 1 x jG 3 2 K时 该系统稳定且无持续震荡 当23 2 K时 系统存在自 振荡 2 K时 系统不稳定 2 稳定周期运动时 1 x jGAN 2 46 KKKA tKAtesin 8 18 已知非线性系统如图 8 44 所示 试用描述函数法分析周期运动的稳定性 并计算输出信号 的振幅和频率 解 非线性环节的描述函数和 jG分别为 r 0 e u c 2 s s 1 0 0 2 1 5 图 8 44 习题 8 18 非线性系统结构图 r 0 e u c N A K s s 1 2 图 8 43 习题 8 17 非线性系统结构图 自动控制原理 第八章 12 22 16 00016 0 1 4 A j AA AN 5 05 0 1 2 j jG 根据 1 ANjG 对应实部相等 虚部相等 求出交点 2 16 0 5 0 A 22 2 2 04 0 4 5 0 A A 解得1629 0 x A srad x 838 3 因负倒描述函数的幅度随A增大而增大 线性部分是最小相位系统 交点处为自振荡 tte838 3sin1629 0 8 19 试用描述函数法说明图 8 45 所示系统必然存在自振荡 并确定c的振幅和频率 画出c x 和y的稳态波形 解 A AN 4 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