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0届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重庆生态旅游发展SWOT分析摘要: 中国的生态旅游研究刚刚起步,但面对的却是飞速发展的国内生态旅游业。此时我国的生态旅游实践理论以及相关研究探索的相对滞后带来了国内生态旅游发展的“名不副实”,很多产品都打着“生态”的旗号,其实还是沿用的陈旧的旅游开发模式,并没有让脆弱的旅游资源进行可持续开发,作为旅游大省的重庆直辖市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重庆提出的“五个重庆”其实就是一个追求以“生态”为核心的目标。“五个重庆”作为重庆发展的新目标、新追求,对城市整体形象塑造、城市核心竞争力提高、增强对外吸引力等方面,都将产生明显功效,重庆人居和投资环境也将得到根本改善。而这一切的改变实质上也是推动重庆生态旅游发展的巨大前进力。重庆的自然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并且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在具体的开发过程中,把城镇为依托的城市型生态旅游和以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为依托的乡村生态旅游相结合作为一个发展的新方向,也是把人文活动与自然资源结合起来的过程,丰富产品组合,满足不同人群对生态旅游的需求,打造重庆特色的生态旅游模式。正是出于上述考虑,本文采用SWOT分析方法对重庆生态旅游的发展进行调查研究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关键字:生态旅游 SWOT分析SWOT Analysis of ChongqingEcotourism DevelopmentLvYouABSTRACTAlthough research of ecotourism in China is just taking off, the ecotourism industry is definitely experiencing a rapid development. At present the lagging behind of practical theories and related academic studies in ecotourism in China has made th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ecotourism unworthy of the name. Under the banner of ecology, many tourism products are still following the obsolete development mode and dont tap into the fragile tourism resources in a sustainable way. Chongqing, as an important tourism city, is also confronted with these problems. The proposed “Five Chongqing” is a target in pursuit of eco-development. “Five Chongqing” proposal, as a new target and pursuit of Chongqings development, will bring about influential effect on shaping the holistic image of the city, elevating the citys core competitive power, boosting up external attraction, and also improving the living and investment environment in Chongqing thoroughly. All these changes are tremendous impetus to promote Chongqings ecotourisms development. Chongqing is rich in both natural and cultural ecological resources, which are full of giant development potentials. If in the practical exploration course, we can combine city-based urban ecotourism and rural ecotourism which is based on farming-related cultures and scenery together as a new orientation of development. In other words, this is a process that we integrate cultural activiti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together, enriching products combinations, meeting different populations needs for ecotourism and establishing a Chongqing-characteristic ecotourism pattern. Based on above considerations, this text is going to explore Chongqings ecotourism development with SWOT analysis method and propos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about it.KEY WORD:ecotourism SWOT analysis引言旅游业的产生不过100多年的历史,但是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速度、发展规模却是相当惊人的。旅游业作为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拥有的巨大开发潜力、巨大的经济价值、巨大的人员使用量都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其中。短短几十年的发展使旅游业作为全球产值巨大,吸纳人员众多的产业类型。也因为人们享受于旅游业“无污染,无排放,低投入”并带来巨大经济效益时,由于粗放型资源开发,资源利用不合理导致了旅游资源承载力的迅速降低,给人们带来了危机感。人们开始寻找一种既能保护环境,又能给游客带来不同享受和体验,还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这时生态旅游这个概念应运而生。生态旅游作为旅游研究的一个新兴分类诞生于20世纪70-80年代。人们最初的想法就是友好的对待自然环境,但是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希望生态旅游的发展可以做到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效益的有机统一。1. 生态旅游的概述1.1对生态旅游的界定生态旅游是一种先进的旅游开发和管理思想的观点,将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区分开来,明确和拓宽生态旅游覆盖的范围,生态旅游以生态系统为依托,以生态旅游资源为基础。生态旅游吸引力建立在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之上。生态旅游资源既有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也有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生态旅游是对自然,人文的了解、探索、体会和享受。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要求从维护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出发,保护生态系统,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使旅游活动对生态资源的破坏最小化。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生态旅游资源是属于全人类共有的财富,保护好生态旅游地,不仅是为人们提供一个体验,享受的环境,也是对生态环境保护作出了贡献。生态旅游要对地方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协调作出贡献,要鼓励地区、社区、居民的参与,为当地人提供就业岗位和致富机会,鼓励他们参与和保护的积极性,达到生态资源可持续开发的目的。真正做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Elizabeth Boo在Planning for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一文中的观点是生态旅游是以欣赏和研究自然景观,野生生物以及相关文化特征为目标,为保护区筹集资金,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为社会公众提供环境教育,有助于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自然旅游1。协调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是生态旅游的核心内容。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齐头并进,有机结合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1.2生态旅游的基本特征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方式,也是一种先进的旅游资源开发思想,它有如下特征:第一.旅游资源的综合性生态旅游资源的综合性包括:资源自身具有的自然,人文特性,同时“生态”这个词也是综合的,它代表了在良好的自然环境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生态旅游目的地5。第二.旅游活动方式的自然性顺应自然是生态旅游活动方式的重要特征。游客参与生态旅游的价值就在于体验和享受天然的生态环境和民风民俗。“原汁原味”就是旅游活动的核心。如果改变了生态环境,就失去了生态旅游的意义5。第三.旅游资源开发和管理的生态化生态旅游资源从开发到后期的管理都应该体现“生态化”的思想。一个地区的生态平衡是自然界长期以来的自我调节,自我平衡。人类的活动不应该去改变这些平衡,而是要顺应自然界的规律,降低人类活动的干扰5。第四.生态旅游高度的参与性游客的体验活动应该体现高度的参与性,当地居民也应该积极参与旅游开发和经营。两方面的参与才能更好的保护生态旅游资源,利用好生态旅游资源、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满足游客的体验目的和好奇目的5。第五.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以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为前提的,开发者和游客都是可持续开发中的重要参与者。只有开发合理,游客参与保护才能做到既满足当代人需求,也为后代留下足够的旅游空间和生态环境5。生态旅游学会认为生态旅游是为了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和自然历史知识,有目的的到自然区域所做的旅游,这种旅游活动的开展在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的同时,创造经济发展机会,让自然资源的保护在财政上使当地居民受益2。瓦伦丁则从四个方面界定了生态旅游:相对没有受干扰的自然区域为基础;不会导致环境破坏和环境质量下降,在生态上是可持续的;对自然旅游区的持续保护和管理都有直接贡献;有一个充分适宜的管理制度3。孔红梅在生态旅游规划一文中的观点是生态旅游是在保护现有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环境下开展的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4。吴易明在中国生态旅游业研究一文中的观点是生态旅游以生态资源为依托,以生态学思想为指导,以科学文化知识为内涵,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具有明确的生态环境意识,参与性强、品味高雅,能为地方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做贡献的旅游体系。它以协调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为核心内容,追求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协同发展。不仅是一种新型旅游方式,更是一种先进的旅游开发和管理思想5。2.重庆生态旅游发展的优势2.1重庆的区位以及交通优势重庆是中国西部地区唯一汇集水路,陆路,空中立体交通资源的特大型城市。截止2008年末,重庆已建成的高速公路突破1000公里,位居西部高速公路里程第一。经过重庆的国道有210国道、319国道、318国道、326国道、212国道。重庆与其他地区及省市连接的铁路建设也基本完成,现有成渝、川黔、襄渝、渝怀、遂渝铁路与主城区交汇6。二级城市中,万州的铁路线也将延伸至湖北宜昌。这将构成重庆与全国的铁路交通网。目前,重庆在长江上已建成特大桥15座,嘉陵江上已建特大桥十二座,这将使重庆这个山水之都不再受到长江,嘉陵江的阻隔。重庆现有江北国际机场和万州五桥机场,极大的方便了各地游客快速交通的需求。2.2较强的接待能力重庆自直辖以来,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接待水平,接待的档次和规模以及接待的专业性上都有了相当的提高和发展。旅游从业人员队伍表现出了专业化,职业化,市场化。截止到2007年年初,星级酒店207家,三星级以上的酒店121家。较之2000年分别增幅达到126%和240%。重庆全市共有旅行社223家,较2000年增长了15.9%。其中具有国际接待资质的旅行社有25家,国内旅行社198家7。目前重庆基本形成了一线城市带动二线城市,二线城市辐射周边地区的旅游态势。各地区的旅游设施都基本形成了以“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为主体,其他关联产业做支撑,形成了相当规模的旅游产业体系。2.3重庆生态旅游资源的优势重庆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以重庆为中心的古巴渝地区是巴渝文化的发祥地,这片土地孕育了重庆悠久的历史。也赋予了重庆丰富的旅游资源。重庆独特的“山水之城”集合了山、水、林、泉、峡、洞、瀑等自然景色为一体,拥有国家级名胜风景区以长江三峡、大宁河小三峡为支撑名牌的三峡国际旅游黄金线经过本地,与白帝城、长江三峡大坝、百里画廓西陵峡一水相通。同时还具有巴渝文化、民族文化、三峡文化、移民文化、红色文化、火锅文化。目前重庆共有旅游景点300余处。其中大足石刻为世界文化遗产,巫山小三峡为国家AAAAA级景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5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处。形成了“山水都市”、“大足石刻”、“武陵风光,乌江画廊”、“长江三峡”四大特色旅游主题。这四大主题都各自代表了集合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人文资源的生态旅游产品。彰显了重庆生态旅游资源的特色8。2.4良好的生态旅游发展环境 2008年7月20日,“五个重庆”“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和“健康重庆”,作为重庆发展的新目标、新追求,首次在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上浓墨重彩地提出,成为重庆的战略决策。重庆市政府因势利导,提出要把重庆建设成为西南地区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把重庆打造成经济强市、文化名市、旅游大市。建设“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将有效改善硬件环境:建设“畅通重庆”,实现半小时主城,强化主城辐射功能,将有效带动区县发展;“宜居重庆”将从根本上改善重庆的人居环境;“森林重庆”,则可以提高森林覆盖率。五大立体功能一旦成型,在对城市整体形象塑造、城市核心竞争力提高、增强对外吸引力等方面,都将产生明显功效,重庆人居和投资环境也将得到根本改善9。而这一切的改变实质上也是推动重庆生态旅游发展的巨大前进力:提高城市绿化,改善人居环境,发展交通事业,吸引客源和投资都为重庆发展生态旅游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提供了有利的条件。2.5广阔的市场前景 近年来,生态旅游越来越成为市场推崇,游客喜爱,政府支持的旅游热点,重庆有着丰富的自然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使得重庆在国内外的知名度显著提高,对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产生了吸引力。随着各种假期的增多和人们消费意识的改变,消费能力的提高,出游的机会也相应的增加。重庆的生态旅游以学生、老年人、教师等阶层为主要客源,另外对欧美,东南亚的游客也有较大吸引力。2007年重庆全年接待入境游客76.17万,收入是3.82亿美元,接待国内游客8009.33万,收入是413.65亿元。旅游总收入是444.12亿元。2008年接待海内外旅游者达到1.01亿人次,同比增长27%左右;接待入境旅游者87.2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达4.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4.5%和17.8%。旅游总收入达561.5亿元,同比增长25%左右。其旅游总收入和总人数增幅仅次于天津市,列全国第二位10。重庆旅游部门还加大拓展境外市场,赴美国、日本等重点境外客源市场开展营销活动,并与美国、泰国、新西兰等国签订旅游合作协议,吸引更多的国外游客。2009年重庆将继续大力提振旅游业,力争在实现国内旅游人数增长20%、入境旅游人数增长20%、旅游总收入增长20%。“五个重庆”的建设对开发生态旅游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多的游客看准了这个旅游目的地,因此重庆开发城市生态旅游有着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3.重庆生态旅游发展的劣势3.1生态旅游发展的环境建设以及软件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生态旅游的开发和建设要求的是“简约而不简单”,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从基础设施到接待的工作人员都在这个系统之内。但是重庆市现在的生态旅游系统过多的关注在硬件建设上,虽然设施的“底子好”,但是没有好的操作,依然带不来好的效果11。首先,旅游业管理者,经营者和当地居民对某些具备生态旅游开发价值的资源缺乏了解,在开发过程中缺乏保护意识,在实际经营中缺乏可持续利用的措施。单纯追求“多快省”的开发模式和不顾环境承载力而追去最大利润回报的这种现状和思想在短期之内难以有本质变化和根本性逆转。这必然对生态旅游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害。其次,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服务行业,服务质量来源于高素质,高技能的旅游从业人员,但即使在生态旅游开发较好的景点、地区对员工进行的生态旅游知识培训还是不系统,不到位的。更多的操作人员不在意旅游资源的脆弱性,不去提醒游客对环境的保护意识,甚至自己都不能很好的用行动保护自然环境。许多企业独立经营意识差,缺乏创新精神,不能针对特定客源来细分市场,对生态旅游不做全面的了解,这使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严重受损,影响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3.2生态景区建设不符合规范重庆的生态旅游景区建设不符合规范,景点标示不充分,不细致,不及时。旅游产品宣传展示不专业,更多的依靠游客的口口相传12。在景区缺少辅助讲解资料,缺乏外语导游。同时,景区的购物设施,餐饮设施缺乏有效的组织,多为当地居民的小摊小店,食品安全上存在巨大隐患。这些不足都有损重庆的旅游形象,也使各个旅游景区缺少了二次消费的吸引力。3.3受到周边省市旅游产品的竞争及缺乏“亮点”旅游品牌对重庆的旅游产品形成了竞争态势的周边省市包括四川省,湖北省,贵州省等几个旅游大省。回顾2007年全国各省市旅游收入排行榜,单独列举四个省市的旅游收入对比,见(表31)13省市国内游客收入全年总收入四川(全国第9)1179.90亿元1217.31亿元湖北(全国第13)609.40亿元640.87亿元贵州(全国第18)504.04亿元512亿元重庆(全国第21)413.65亿元444.12亿元(表31) 2007年四省市旅游收入排行榜(资料来源:全国旅游市场竞争态势及重庆旅游发展现状)从这个排行榜可以看出重庆面对的竞争是巨大的,从列表中可以看出,重庆从国外游客和国内游客带来的经济收入都远远低于其他三个省。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重庆的生态旅游产品至今还缺乏拥有客源市场号召力的区域旅游品牌:说到四川,大家可以马上想到九寨沟;说到湖北,大家可以马上想到三峡大坝;说到贵州,大家可以马上想到黄果树瀑布,但是说到重庆,大家还缺乏一个整体的,明确的,统一的大品牌和大映像。3.4生态旅游产品的特色不鲜明,选择范围小 重庆有着种类繁多的自然旅游资源:山水、峡谷、草原、溶洞等等;人文旅游资源有:巴渝文化、陪都文化、红岩文化等等14,但正是由于种类的繁多而导致了重庆生态旅游资源的不具鲜明,缺乏自身特色,没有形成拳头产品。繁多的生态旅游资源并没有很好的结合,缺乏自然风光与人文特色的交汇,多是一些独立的风光或者人文景区,看似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却给游客不连贯,无整体的感觉,让游客在旅游产品的选择中觉得范围较小,线路较单一。4.重庆生态旅游发展所面对的机遇4.1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府的战略定位重庆直辖10年来,经济得到了惊人的发展。1997年直辖前,重庆人均GDP为4470.18元,发展到2006年末重庆人均GDP突破10000元大关。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在满足了物质生活需求之后,对旅游出行的需求也明显加大15。2007年全国“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对重庆的“314”讲话,给重庆给予了新的定位“努力把重庆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率先实现小康社会”16。 2008年7月20日,“五个重庆”“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和“健康重庆”,作为重庆发展的新目标、新追求,首次在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上浓墨重彩地提出,成为重庆的战略决策。这些新的目标、定位和战略必将为重庆的经济发展打开新的局面,随之带来的对重庆生态旅游的发展也将进入一个新的起点。4.2旅游观念的改变随着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随着当今信息交流范围的扩大;随着交通运输的极大便捷;随着生活工作的压力在增加,人们越来越希望在闲暇时走进自然,回到自然,和谐自然,生态旅游的观念越来越贴近现代人17。在过去,大多数人将旅游看做是“花钱买罪受”,如今,这一传统的消费观念已经被新的消费观念所代替,人们已经意识到不仅只是物质生活的富足,更应该放松自己,让自己的精神生活也富足。因此,旅游的频率和对旅游的支出在逐年增加,见(表41)、(图41)、(图42)。18年份接待旅游总人数(万人)旅游总收入(亿元)2004年5279.04259.772005年6070.89295.262006年6737.71318.652007年8085.50444.122008年10001.12561.50(表41)2004年2008年重庆接待游客总人数及总收入表(资料来源:2004-2008年重庆统计年鉴)(图41)重庆2004年至2008年接待的旅游总人数(图42)重庆2004年至2008年旅游总收入为例通过上面两图的反映说明了旅游观念的转变使得每年外出旅游消费的人数在增加,同时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是飞速发展的。人们对于旅游的认识和理解也由原来的简单出游变得更积极,更理性,更有目的性。从另外一个侧面也看出,重庆是一个极具潜力的旅游目的地和极大的旅游市场。整体旅游观念的更新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扩大了旅游客源,增加了旅游收入。4.3经济结构的改变 为了适应“城乡统筹”的部署与安排,重庆的经济结构也在不断的经行调整。重庆作为一个大城市与大农村相结合的特大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是大势所趋的。根据2007年重庆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计算,重庆的第一、第二产业比重从1978年的36.86%和45.75%下降到2006年的12.19%和42.99%,而第三产业比重则由1978年的17.39%上升到2006年的44.82%19。第三产业的迅速崛起和发展说明了重庆正由经济落后,产业链单一走向经济发展繁荣,“朝阳产业”引领经济发展这个事实。其中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为了适应今后的经济发展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普通旅游业向生态旅游业发展是相当必要的,结构调整问题已经成目前政府工作的当务之急,发展生态旅游无疑将为这些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一个新的方向。5.重庆生态旅游面对的挑战5.1生态旅游市场进入全面竞争在全国各地、各省市都已经意识到可持续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性之后,纷纷都采取了调整结构,改善原有旅游景区并向生态旅游景区过渡,重新规划新的生态旅游景区等措施。使得生态旅游的发展欣欣向荣,各地的旅游市场也十分活跃,竞争也随着大家关注的热度变得激烈起来20。特别是重庆周边的几个省市,旅游发展早,旅游产品丰富,旅游基础底子厚都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以及重庆本土游客的青睐,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重庆生态旅游的客源。加上本市各地区,各景点之间的竞争,也分散了客源,影响了旅游经济的发展。5.2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平衡协调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是破坏了自然环境的平衡,如何控制好开发的度,尽最大可能的保护好资源本身带来经济效益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课题。而在环境保护、生态保护、人文文化保护等方面,也一直存在着与现代旅游需求之间的矛盾。生态旅游还是其他旅游都必须面对游客,而面对游客就必须作出建立在城市消费基础上这样一个妥协21。这样一个妥协就可能改变当地环境,改变当地居民生活习惯,改变当地的很多观念。这种趋同就会使得生态旅游城市化,照此发展下去,会逐步削弱生态旅游“因为自然,所以吸引”的这个根本条件。5.3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重庆的生态旅游从产品开发到旅行社销售,最后到景区服务,各个环节的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大多数从业人员对生态旅游为何物并不清楚,很多生态旅游产品“名不副实”,打着“生态”的旗号,其实还是沿用的陈旧的旅游开发模式,并没有让脆弱的旅游资源进行可持续开发,如何在旅游开发建设中做到真正的“生态化”并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三赢,这是生态旅游从业人员的必修课。可以通过和我市有关的旅游高等院校积极合作,对从业人员进行系统,有效的培训,提高整体的素质和技能来满足未来生态旅游的需要。6.重庆生态旅游发展的对策和建议6.1架构“城乡结合模式”的生态旅游 重庆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也是参与了“城乡统筹”计划的省级市是因为重庆自身的人口组成特点所决定的:重庆是一个大城市带动大农村的二元结构城市,全境人口3144.23万(其中农村人口占61.7%),人口密度382人/平方公里22。面对这种情况,不能再单一的把重庆定位于城市型生态旅游模式和乡村型生态旅游模式,而可以把城市模式和乡村模式结合起来。城市型生态旅游是以城镇为依托,偏重在城市消费基础上。而乡村生态旅游是以乡村地域以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结合起来,让游客休闲并亲自参与体验乡村生活的旅游活动23。这其实也是把人文活动与自然资源结合起来的过程,重庆有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和农业生态景观。牧场、草原、河流、水库,与乡村的田间地头,果蔬林地,农房村舍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生态旅游项目。但要注意的是: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一定要抓住乡村的特色,如房屋家居,应该突出农家特色和反映当地文化。而不是追求“豪华”、“现代”。这样才能激发都市游客的好奇心,满足新鲜感24。加强体验活动,如今网络上流行的“菜园”模拟游戏,正是说明了都市人渴望田园生活,“做农家活,吃农家饭”应该作为产品亮点。这样两者的组合,可以形成高低搭配,丰富产品组合,满足不同人群对生态旅游的需要,也打造了重庆特色的生态旅游模式。6.2加强制度建设,提高重庆生态旅游发展的硬件与软件重庆有丰富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有优越的生态旅游区位条件,良好的生态旅游发展环境和广阔的市场前景,有了以上这些优势就需要重庆加强旅游业的开发意识,需要政府的主导作用,这不仅是在政策帮扶上,也应该增强监督管理,提高市场运作水平,积极合理的开发旅游资源,改善城市设施条件,有计划的安排从业人员的再培训25。政府部门应该进行科学的引导和专业的指导,打造特色产品,培养特色经营,对没有相应接待能力的小旅行社、小规模的宾馆、酒店实施限期整改,提高重庆的接待水平和接待能力。在景区甚至城区的道路站牌设计中要考虑融合当地文化和旅游特色,不能“人云亦云”,力求推陈出新,整合重庆旅游市场的方方面面,形成拳头产业,提升重庆旅游在全国的形象。6.3坚持对生态旅游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方针“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和“健康重庆”,作为重庆发展的新目标、新追求,对城市整体形象塑造、城市核心竞争力提高、增强对外吸引力等方面,都将产生明显功效,实施重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十分必要。要把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发展”。加强生态旅游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26。确定绿色营销目标在营销过程中注重保护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注重全社会的全局利益,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集合起来,在旅游行业中树立绿色环保的观念,强化生态意识和生态保护教育,加强专业人员的培养以及健全旅游景区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将重庆建设成为生态旅游强市。结论本文的创新点是根据重庆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以及实际情况,提出了“城乡结合的生态旅游模式”的观点。“城乡结合的生态旅游”是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城市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兼具城市旅游和生态旅游的特点。所谓城市型生态旅游是以城镇为依托,偏重在城市消费基础上。而乡村生态旅游是以乡村地域以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结合起来,让游客休闲并亲自参与体验乡村生活的旅游活动27。这其实也是把人文活动与自然资源结合起来的过程,满足城市居民和外来游客旅游的需要。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上对重庆生态旅游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重庆有丰富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有优越的生态旅游区位条件,良好的生态旅游发展环境和广阔的市场前景,这些都是城乡结合的生态旅游开发的优势条件。第二.“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和“健康重庆”,作为重庆发展的新目标、新追求,对城市整体形象塑造、城市核心竞争力提高、增强对外吸引力等方面,都将产生明显功效,重庆人居和投资环境也将得到根本改善。而这一切的改变实质上也是推动重庆生态旅游发展的巨大前进力。第三.把城镇为依托的城市型生态旅游和以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为依托的乡村生态旅游相结合可以作为一个发展的新方向,也是把人文活动与自然资源结合起来的过程。重庆有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和农业生态景观,“做农家活,吃农家饭”应该作为产品亮点。这样两者的组合,可以形成高低搭配,丰富产品组合,满足不同人群对生态旅游的需要,也打造了重庆特色的生态旅游模式。 重庆的自然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并且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在具体的开发过程中,始终贯彻城乡结合生态旅游的理念,则会在充分利用与保护现有生态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增强重庆旅游业的发展实力。重庆生态旅游的发展,能够促进重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促进重庆生态环境的保护,使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达到和谐统一,还能培养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28。从重庆生态旅游的发展与生态城市建设相互作用的角度来看,发展生态旅游是重庆生态城市建设的必然趋势,二者的结合能从根本上促进重庆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致谢为期一个月的论文写作即将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从论文的选题到确定思路,从资料的搜集、提纲的拟定到内容的写作与修改,继而诸多观点的梳理,都得益于我的导师黄异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匠心点拨。论文的点评中总是闪烁着智慧的火花,他渊博的学识,敏锐的学术洞察力,严谨的治学态度,一丝不苟的负责精神,以及对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都给予了我极其深刻的印象,让我受益匪浅。在此,谨向黄老师表示我最衷心地感谢和最诚挚的敬意。同时,也向四年来所有教授过我和帮助过我的教授老师表示感谢,感谢您们对我的谆谆教诲、耐心指导和无私的帮助。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们,感谢你们在我论文写作过程中给予我的鼓励、关心和无私的帮助。 最后,衷心地感谢我的家人,感谢你们一直以来给予我的支持和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培训课件保密审查
- 2025年环保型建材绿色建筑项目施工合作协议书
- 2025年新能源汽车电子部件OEM委托加工与服务协议
- 2025年五星级酒店智能化安保系统设计与实施合同
- 2025年度茶艺体验中心茶艺表演及租赁用品服务合同
- 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创新项目合作开发合同
- 2025年教育单位消防设施更新与日常维护服务协议
- 2025年教育机构后勤设施装修质量检测与长效维护服务合同
- 2025智能校园学生健康监测与紧急援助服务合同
- 2025年新能源项目投资风险控制合作协议
- 部编小学语文单元作业设计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3
- 火电厂检修培训课件
- 学校文印室外包服务 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电力公司招聘考试题库及答案详解
- 2024年度医院心内介入科医务人员述职报告课件
- 安徽省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指南
-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默写总复习
- 医院培训课件:《输血管理查房》
- 2022-2023年医疗招聘药学类-西药学高频考点题库附加答案
- 珠宝设计服务合同
- YS/T 285-2012铝电解用预焙阳极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