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化(1-4).doc_第1页
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化(1-4).doc_第2页
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化(1-4).doc_第3页
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化(1-4).doc_第4页
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化(1-4).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化(一)的字幕: 这一讲我准备讲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化我想把这个大的问题,分成五个小问题第一个问题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化的诞生我主要地谈作为现代文化创造者的鲁迅,他怎样的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鲁迅和他同时代人的文化理想主要就是讲他们心目中如何创造中国的现代文化。第三个问题现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核心在鲁迅看来这个核心我认为是,当然不是我认为, 是我觉得鲁迅认为应该是人的自觉,特别是自我的自觉。第四个问题鲁迅创造文化的特殊方式我指的是鲁迅的文学。所以,我将把问题集中在 作为思想文化界一般的思想启蒙与鲁迅特殊的启蒙方式,就是他的文学创作。第五个问题对鲁迅的整体评价牵涉到鲁迅,对鲁迅的整体地评价问题,也是我们当前学术界和一般的读者、社会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鲁迅的文学 他注重国民性的批判与中国现代另外一批知识分子他们所注重的体制的改革、体制的建设。这两者的关系究竟怎么看?我觉得这五个问题是我们认识,从宏观上认识鲁迅与中国文化 绕不开的五个基本的问题,下面我先讲一 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化的诞生所谓的激烈反传统。中国文化确实在五四时期经过了一个很大的断裂。从那开始, 我们的中国文化进入了所谓的现代,不再是古代时期了。因此,学术界有一个通行的说法,就是包括鲁迅在内的五四时期的那一代知识分子,他们都有一个基本的批判自己文化的立场,概括起来就是所谓的 “激烈的反传统”所以鲁迅也不能够例外。确实,鲁迅对于中国传统的批判从鲁迅思想一开始确立的时候,就已经看得很清楚了。比如说我们回到鲁迅在1907年和1908年,他留日期间, 留日生活的后期所创作的几篇长篇的文言论文来看,他确实有激烈的反传统的言论。在1907年完成的一篇文章叫摩罗诗力说里面,摩罗诗力说鲁迅虽然首先也肯定中国的文化传统。他说古民之心声手泽,非不庄严,非不崇大。鲁迅摩罗诗力说 并不是不庄严,崇大。但是到了现代,这个本来很庄严,很崇大的中国的传统却突然变得没有价值了。为什么呢?因为中国进入了世界,进入了现代,而传统的文化还不能够适应现代的世界。 他说中国的文化呼吸不通于今,则取以供览古之人,使摩挲咏叹而外,更何物及其子孙?鲁迅摩罗诗力说说中国的文化跟今天呼吸不通。所以除了把它放在博物馆里面,让后人去瞻仰,去欣赏之外, 它实际的好处是没有的。这个评价其实是很激烈的。因此,他激烈的批评那时候的一些国粹派的那些正面肯定并且主张要继承中国文化,保存中国文化的那些国粹派们。他说,故所谓古文明国者,悲凉之语耳,嘲讽之辞耳!中落之胄,故家荒矣,则喋喋语人,谓厥祖在时,其为智慧武怒者何似,尝有闳宇崇楼,珠玉犬马,尊显胜于凡人。有闻其言,孰不腾笑?鲁迅摩罗诗力说 他说现在有很多人,动不动就夸耀自己的过去。这跟一个贵族之家败落了,他的子孙,整天在别人面前炫耀过去,有什么两样呢?我们可以看得出,这一个论述,这一个很形象化的论述,跟阿Q正传所讲的阿Q的那个口头禅: “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其实是非常的相似。摩罗诗力说写于鲁迅26岁的那一年。阿Q正传写于1921年,那时候鲁迅已经40岁了。中间经历了14年,但是他前后期的思想,却首尾一贯, 那这也可以看得出鲁迅思想的一个整体性。在摩罗诗力说中,关于中国传统的具体的缺点,鲁迅主要地是认为中国历代的政治文化理想多在于“不攖”这个“攖”的意思就是挑动、刺激,所以“不攖”就是尽量不挑动人们的内心。也就是不敢 给人以内心的自由,而拼命的去禁锢人们的思想感情。实行愚民政策。维持虚假的稳定。古人早就说过:“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说对人民的思想有一种恐惧。而鲁迅认为,历代的文人,所谓“帮忙、帮闲”的文人,他们的工作 就是帮助帝王进行不攖之治那么如何才能“不攖”呢?不攖之治的方式:武力、强力压迫文学、文化瞒骗除了武力的强力的压迫之外,就是从文学、文化方面进行瞒和骗。因此造成一个万马齐喑的无声的中国。无声的中国是鲁迅在20年代一个演讲的一个题目。 鲁迅自己是文学家,他在分析中国文化的“不攖”的理想的时候,他也主要是以文学为证据的。所以在摩罗诗力说里面几乎有一个简短的中国文学史的回顾。这个回顾也是一个否定性的回顾。比如他认为诗经三百篇,本来按照尧舜禹的舜的说法 是“言志”的,表达人们内心的思想感情的。可是,到了孔子却变成,孔子的论语为政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鲁迅对孔子这个说法非常的不满。他说:强以无邪,即非人志。鲁迅摩罗诗力说 就是说你把诗经的内容,勉强地归结为“思”, 思考的“思”,思考无邪,不走邪路,走正路。那么无论什么都中规中矩,即使“关关雎鸠”这样的爱情诗篇,也把它解释成宣“后妃之德”那你还谈什么“言志”呢?所以鲁迅认为这以后的中国文学 都“辗转不逾此界”,就是不超过这个界限。所以一涉及到爱情的问题,感情的问题,儒学之士就非常的害怕。这样的中国文学是不能舒两间之真美“两间”就是天地,人生天地之间的两间。就是真实美好的感情, 诗歌中无法宣泄出来。鲁迅说的整个一部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史中真正畅快,自由的抒发人的感情的作品,他说:“上下求索,几无有矣”。几乎没有。这几乎把中国文学全盘否定了,连鲁迅自己的最佩服的屈原 也不例外。屈原有一首很长的诗叫离骚所谓“离骚”者就是发牢骚而已。可是鲁迅认为发牢骚的屈原仍然是怨而不怒。不敢反抗的。所以鲁迅干脆说,这是后来了,他说在楚怀王面前发牢骚的屈原,就好比是红楼梦中的 贾府里那个管家焦大,虽然骂骂咧咧的,但对于主子还是忠心耿耿。屈原和焦大都是只想帮忙,而帮不上忙,所以发牢骚。他们的区别在于屈原和焦大的区别:一个会写诗一个只会喝酒乱骂人所以我们看在1907年的对于透过文学史 对于中国文化的批评,跟他五四时期的激烈的反传统的思想,确实是一致的。那么到了五四时期,一个更加集体性的对传统的批判开始了。鲁迅也是这其中的一员干将。在1918年,鲁迅在谈到所谓保存国粹的时候,他首先要求人们仔细甄别国粹 他认为许多国粹实际上恰恰是国渣,渣子,不是粹。他说比如一个人,“脸上长了一个瘤,额上肿出一颗疮,的确是与众不同。可以算是他的“粹”了吧。然而,据我看来,还不如将这个粹割去,同别人一样的好。” 这是一个形象的说法。因为国粹家所谓的国粹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特殊性。这叫粹。但鲁迅说,特殊性不一定好。脸上长了一个疮,这很特殊,但是这并不好。相反要把这个疮给割掉,跟别人一样,就是说中国文化应该与世界的进步文化看齐,这样才是正常的、健康的。这样才是正常,才是健康的。 所以,言下之意就是说你坚持国粹,就很可能是保守国渣。所以到了1925年在回答京报副刊的青年必读书目这个征求意见的时候,鲁迅就大胆地倡言:“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 这个所谓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的这个说法。鲁迅一辈子直到现在,仍然引起人们的议论,因为太偏激了。很多人说鲁迅自己读了很多中国书,旧学功底过人,由此成就了他的学问和文采。但是他却不叫别人看中国书, 这岂不是很不公平,很不诚实吗?实际上我们上面也说到过,鲁迅对中国传统本身他是并不全盘否定的。他认为它并非不庄严,不崇大。就传统本身来说,他并没有否定它,他所否定的只是 传统与现代中国所处的困境这之间,传统对现代中国困境的适应性。在解决中国现代文化困境的时候,传统显得没有力量。显得没有价值,鲁迅并不是说传统本身没有价值,传统在它所产生的年代,在古代中国社会是有价值的。并不是说传统本身没有价值,传统在它所产生的年代,在古代中国社会它有价值的, 这只是一个时间的不同,环境的不同,时代条件的不同而已。鲁迅有一个很有名的一个比喻,这个比喻是从庄子里面拿来的,庄子里面有个小故事说一个叫林回的,林回这个人“弃千金之壁,负赤子而趋。”就是一个房子着火了,这个人很聪明, 他把一个小孩子背着跑了,把价值千金的碧玉就扔在这个里面不管了。或曰:其为布与,赤子之支寡矣!其为累与?赤子之累多矣!或曰,有些人说,如果说他要求财产的话,那么赤子,一个小孩子能值多少钱呢?如果他要回避这个拖累的话,那么千金之碧是轻的,而小孩子是重的。 那么他为什么弃千金之碧,而负赤子以趋呢?”林回回答说:“彼以利合,此以天属也”。如果你抢黄金的话,那你是看重利害如果你救小孩子,这个是出于你天性的自然。鲁迅用这个比喻说明,在当时的现代中国条件下放弃有千金之价值的国粹,却来争取中国人在地球上的生存权,这就好比林回 “弃千金之碧,负赤子而趋”。 反之那就是弃赤子而抱千金之碧了,那么鲁迅后来把这个公式概括为:你要保存国粹,试问国粹能不能保存我们。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不是能否保存国粹,而是能否保存我们自己。如果我们连自己都不能够保存, 在世界文化激烈的竞争中失败被开除出地球的球籍,那你还谈什么保存国粹呢?这是鲁迅当时的逻辑的一个问题。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个一百多年的历史证明“埋葬国粹”鲁迅的话,并没有完全的错。那么今天的情况 跟鲁迅的生活的时代是已经很不相同,中国人已经不像鲁迅那一辈人那样的天天害怕被开除球籍。已经没有他们那个时候的忧患意识了。而我们的生存、温饱和发展的问题,也没有那个时代那么严峻。或者我们今天有些人自以为这个问题 不像那个时候那么严峻了。所以,我们可以在今天鼓吹国粹,鼓吹重新建设国学,我们的各种媒体,也在宣传国粹。百家讲坛还要普及学术。这一方面说明我们今天的普通观众、读者,确实缺乏基本的文化修养和文化知识,所以他们对传统文化表现出如饥似渴的态度。 可是另外一方面也说明现在的人的观念和鲁迅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不同。在今天看来,文化的传统的保存乃至于发展,跟我们今天活人的生存权,基本的人权,已经不再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已经不再是千金之碧和赤子 对立的关系了。但是果真如此,那也要晓得,我们今天之所以能够再发文化热,再发国学热,是因为曾经有鲁迅这样的知识分子,他们“弃千金之碧,负赤子而趋”那个结果。这倒应了鲁迅的一个说法 就是我们先必须保存自己,然后我们才能够保存我们的过去,我们的国粹。所以在第一个问题上,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结论,第一,鲁迅确实是激烈地反传统,但是他所反的传统不是传统本身,而是对于传统的迷信。第二,鲁迅确实是激烈地反传统,但是他反传统的目的不在于单纯地埋葬传统,而是要在反传统的基础之上,为新的中国文化开辟一个起点。 也可以说是为中国新的文化传统开辟一个起点。打扫一个战场,一个空间。所以紧接着问题就是我们第二讲,二 鲁迅和他同时代人的文化理想在鲁迅的规划中应该如何建设中国的现代文化。在这方面我认为鲁迅有两篇文章是具有代表性的。 一篇是我们熟悉的拿来主义鲁迅主张中国的文化的建设,不能够单纯地继承我们中国传统的文化,因为这个文化已经呼吸不通于今,已经不能够完全适应现代世界的中国问题。而应该把中国和世界打通。 所以中国和世界应该完全的沟通。应该没有障碍的沟通。中国应该主动的、积极的、多方面的去拿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不要让别人送进来。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不要让别人送进来,因为送进来不一定是好东西,比如说鸦片, 就是他们送过来的,并不是我们自己去拿的。这当然无助于我们中国现代文化的建设。没有拿来的,人不能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称为新文艺。鲁迅这样的说,他自己也是这样身体力行的,我这里面只要举几个小例子。 比如我们都知道具有罕见创造力的文学家鲁迅是一个文学家,是一个具有中国少数的罕见的创造力的一个作家,可是有一点是人们一直迷惑不解的事。鲁迅他并没有把自己的大部分精力应用在创作上面。他却用了很多很多时间 进行翻译,鲁迅实际上是一个翻译家。有一个学者曾经做过这样的一个很直观的工作,他把1938年的,鲁迅逝世以后两年出版的鲁迅全集,大概是18本,他把它从中间分开来。照了张相,从中间分开来正好一比一。 一边是鲁迅的创作和古籍整理,一边份量是一样的,他的翻译。那我们今天,我们很多的读者所看到的普及版的鲁迅全集,是不包括翻译的。其实这个是一个很可惜的事情。是我们不能够全面地理解鲁迅的一个障碍,一个很大的问题, 也不符合鲁迅的拿来主义。 关于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化(二)的字幕: 实际上鲁迅他从事翻译并不是他的强项。鲁迅的弟弟周作人那是一个很大的翻译家,因为他精通日语和希腊语。而鲁迅他的外语最好的是日语,他的英语,德语和俄文,恐怕并不能够 直接地进行翻译,所以鲁迅的大部分翻译是通过日语的一个转译,重译,再译。可是尽管如此他还一生坚持翻译而且还为自己的重译,转译,和再译辩护。他说这个翻译,鲁迅认为:翻译一方面是把义外的东西翻译进来; 一方面是要把义外的东西翻译进来。让我们中国人,不能够出国的中国人。好象是旅行世界各地一样的,知道当今世界发生了什么。别人是怎么生活的。别的文化是一种什么样子。鲁迅认为:翻译一方面是把义外的东西翻译进来;同时翻译本身就是一个创造。同时,翻译本身就是一个创造。就是一个创造 中国新的现代汉语,新的文学表达方法的一个捷径。因为中国的现代汉语和现代文学,本身就是在翻译过程中成长起来的。那这个判断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鲁迅说,中国的文或话,法子实在太不精密了。鲁迅二心集中国的语言太不精密了, 因为它缺乏精密的语法。所以应该用翻译来改造、来丰富我们汉语固有的表达法。如果不进行翻译的话,我们的白话文跟三言两拍跟金瓶梅、红楼梦就没有区别的,这还是古人的白话,不是现代人的白话。 所以因为他对于翻译这么重视,因此他容不得别人对于翻译的任何攻击。所以我记得鲁迅有一篇杂文很有意思,叫由聋而哑这个是1934年写的。他说,如果我们中国人轻视翻译的话,那么长期的没有翻译进来, 长期的不了解国外的事情,你就会变成一个聋子,而一个人变成聋子以后,他不仅听不见,他也不会学习说,他最后会变成一个哑巴。要想在不学习别人的情况下面说自己的话,这是不可能的事情。那么这个观点,这个心态,在中国现代时期, 实际上并不是鲁迅一个人的孤立的现象。我们知道这整个中国现代时期,文人知识分子,只要你是以新派自居的。那多半他的外语都很好,不管他是不是留过洋,而多半他们都是翻译家。周作人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做外语,他认为学外语 是一个中国人从古代进入现代的一个门槛,如果你不学外语的话,你就不配做一个现代的中国人。那这个话说得很严重。那实际上,我们中国现在比如说巴金,巴金是一个翻译家。巴金翻译了很多法国的,俄国的,意大利的,很多国家的著作。所以巴金的翻译的份量和鲁迅一样, 也可以跟他的创作相等的。那胡适之也是一个翻译家,我们把现代文学上所谓的鲁、郭、茅、巴、老、曹,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其中老舍和曹禺的翻译相对少一点。而其他的一些人都是翻译家。所以在中国现代, 创作、翻译、理论、编辑这是一个整体。反观我们今天,我们的文坛,作家已经不能够成为翻译家了。翻译家和作家已经分裂了。翻译家 作家翻译是翻译,创作是创作。这个跟中国现代,鲁迅那一辈作家也是不完全一样。因为那个时候, 拿来主义,向国外学习,在学习的基础上创造我们中国现代自己的文化这是一个共识,也是。我们今天提倡,建立学习型的社会,可是这个学习好象是分开来的。学习的人跟创作的人是两样。所以回头来看鲁迅的拿来主义,拿来主义其实今天还是有意义的。 这是拿来了,其次就是要采用我们的文化的传统。鲁迅实际上在1907年,所谓激烈的反传统的时候,就已经提到了在吸取国外的新的文化的同时,我们也要保守我们固有的文化的传统, 把这两个合起来,才是创造中国现代文化的一个正路,一个坦途,他说此所为明哲之士,必洞达世界之大势,权衡校量,去其偏颇,得其神明,施之国中,翕合无间,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鲁迅文化偏至论 他这话说,新宗是现代文化,要另外去建立。但为了另外去建立中国现代文化你除了不落后于世界的思潮之外,你也不能够失去我们中国文化固有的血脉。这个是一个很通达的、一个很中庸的一个说法。 所以很多认为鲁迅只是激烈反传统的学者就很疑惑。鲁迅怎么会说这个话?实际鲁迅一生是这样的做的。鲁迅全集在1908年出版的时候,请蔡元培先生作了一个总序,蔡元培先生说,鲁迅作为一个学者, 他是一个纯粹的清儒的家法。他的研究方法是一个纯粹的清代儒家的学者的一个方法,就是考据,考据国粹就是整理国粹。鲁迅并没有把国粹抛弃。比如我们中国现代第一本到今天为止是经典性的小说史, 中国古代就有小说但没有史,这个小说史是鲁迅创立的。中国第一本小说史第一本中国现代小说史也是鲁迅写成的。今天还是这门学科的一个代表作。我们中国古代的小说非常的混乱,连什么是小说都不清楚。所以不像今天这样的 文学的门类很清楚。以前的小说是被编辑在各种各样的著作,特别是大部头的类书里面。你必须从里面甄别抄出来,然后从里面整理出的一本小说史,那么这个工作是从鲁迅开始的。也是在鲁迅那边达到了高峰,鲁迅是1926年告别大学的。 后来因为他自由撰稿人的身份,不允许他进行冷静的、从容的学术研究。所以他的很多的计划都没有实现。比如说他准备写一本中国文学史。可是到了1926年,厦门大学的时候, 他只写到司马迁为止。汉代的司马迁为止。他没有把这本文学史写完。但是写完一部文学史是他的一个理想。鲁迅在上海到了30年代上海的时候他还念念不忘,他很想回到北京去,因为北京比较平稳的生活,可以写文学史。鲁迅还准备写一本中国字体变迁史, 把研究汉字的形体变迁的历史,他这本书虽然没有写出来,但是他写了很多零碎的文章,来研究中国的文字改造和语言的发展。著名的是一篇叫门外文谈也是很长的一篇文章。鲁迅另外他还搜集了在正史之外很多野史材料。 所以他的历史研究也很有心得体会的。同时鲁迅在艺术门类里面,他除了对书法艺术。他准备写字体变迁,必须涉及到书法这个之外。他还研究了很多人不研究的。比如说汉代的造像。汉代人在石头上面,在这个墓碑上面刻的那些图象, 他请人做拓片,搜集了很多,他准备出版后来没有钱出版。他认为这个是中国古代的艺术中的一个长期被忽略的门类。鲁迅在整理,在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时候,他和胡适之这些人走了不同的道路, 胡适之他们是通过中国正统的经典的再批判,再认识来整理国故的而鲁迅却是在这个之外,把眼光放在民间、放在地下出土的那些野史和出土文物中来整理。鲁迅认为:中国文化的一些精粹未必是在高文典策、正统文化中,相反是在被压迫的民间社会中一些比较偏的艺术形式里面。他认为中国文化的一些精粹,精粹未必是在高文典策中。正统的文化中。相反是在一些被压迫的民间社会。甚至不是那种正统的艺术形式,而是一种比较偏的艺术形式里面, 这是他的一个独特的眼光,也是。正是拿来和继承造成了鲁迅的渊博。但是其实又拿来,又继承,然后合在一起进行创造。这是一种理想的模式。在这个创造的时候,有两点问题很难解决。一个就是所谓的标准问题。标准问题 就是在中国现代,大概没有人反对鲁迅这样的说法。可是,如此创造出来的中国现代文化,它的成败得失应该怎么评价,怎么判断。既采取中国旧有的文化传统,又拿来世界进步的文化因素, 把这两者合起来创造新的文化。那么在这个新的文化中人们不禁要问:古代的国外的古代的和国外的两个因素怎样的一个比例才算是合适?这两个因素,是简单的相加,杂糅,弄成一个又古又今, 又中又西的文化。还是把它们都加以改造,变成不中不西、不古不今的第三种文化。这是很难解决的一个问题。对这个复杂的问题鲁迅的思考它充分体现出一个文学家的智慧。他并没有写长篇的大论,他只是就一个 很具体的问题来谈。比如他曾经为浙江籍的一个很有才华的一个画家叫陶元庆,陶元庆这个人是一个画家。这个画家他既学习西洋的油画,也继承了中国古代的国画的传统。所以鲁迅在为这个画家的绘画的展览 写一个评价的时候,他就把这个问题提升到中国现代文化的评价的标准问题,这个高度了。他说,陶元庆的绘画又中又西,不中不西,这就好比是我们的现代白话文一样的,人们批评现代白话文是不中不西,非驴非马,实际上, 这恰恰是中国文化的特点。 他并非“之乎者也”,因为用的是新的形和新的色,而又不是“Yes”“No”,因为他究竟是中国人。所以,用密达尺来量,是不对的,但也不能用什么汉朝的虑尺或清朝的营造尺,因为他又已经是现今的人。我想,必须用存在于现今想要参与世界上的事业的中国人的心里的尺来量,这才懂得他的艺术。鲁迅 鲁迅这个心里的尺,心里一把标尺,前面有个很长的定语,是存在于现今。就是生在现在,却又想参与到世界上去的中国人,不是一般的中国人,是有积极的文化建设的心态的中国人,他心里的一把尺来衡量中国现代的文化才比较合适。 但至于什么是中国人心里的尺,谁也说不清楚,这是一个灵活多变的问题,它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更不是一个现存的东西。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所以这就好象是我们读小说故乡的最后,故乡他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故乡就是说,中国现代文化,有一个大的框架, 我们可以把握。可是它的很多具体的评价问题,那必须是放在具体的探索过程中去把握,你不能够千篇一律。我想这种回答,虽然不是那么具有可操作性。却是富有智慧的。也能够避免很多僵化的教条。其次一个问题 就是不好掌握的,就是一个心态问题。心态所以我们知道,我们人类都是有好奇心的,有不可遏制的探索的冲动,但是人类同时又有一种对新鲜的未知事物的一种陌生感,恐惧感。我们人类总是习惯于根据旧的经验 来判断新的问题。总是根据已知的世界来推测、想象未知的世界。中国现代的新文化正在创造中的文化,它是谁也没有见过的东西。是一个不断地被生产出来的一个进行时的,不是过去时的东西。它是一种理想。既然这样, 人们对它的那种信任度,就总是不能够超过古代文化和外国的经典文化。比如说,我们就拿诗歌来说我们都说好诗,唐诗宋词,唐宋的人都写完了。现代的心思始终是不成熟的。这个话本身恐怕并没有错,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 现代中国人的内心的感情,恐怕只能够用现代这种所谓的不成熟的白话诗来表现,才是合适的。你用那种非常成熟的杜甫的诗,李白的诗来表现,没有用。因为它不合拍的。因此从理性上承认 我们的现代文化是不成熟的这个是应该的。否则你就很盲目了。可是,不能够停留在这个范围内,也应该用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虽然明知道它不成熟但是也要创造,在不成熟的创造中追求成熟,这应该是很基本的心态。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这个道理,鲁迅讲了发生他自己身上的一个小事情,鲁迅的杂文,它往往都是从一个很小的事情上面来着手。倒是他一下子能够把问题提得很高。他说在30年代的上海,满街都是小孩子的玩具,有西洋人很精制、很昂贵的玩具。 也有日本人也是很精致的玩具。所以上海的有钱人给孩子买玩具,总是买西洋人的玩具和日本人的玩具。但是也有上海话讲,就是江北人,就是指江苏以北的人他们到上海来。因为很贫穷, 所以被上海的那些人瞧不起。江北人制造的一些粗糙的儿童玩具就经常遭到上海人的嘲弄。鲁迅一开始也跟着他们一起嘲弄,轻视。但他后来发现不对的。他认为在江北人的粗糙的儿童玩具里面实际上体现出一种 中国现代文化创造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就是说面对东西方的成熟的文化的经典,我们不应该有丝毫的愧隐之心。就是惭愧和害怕的心态。他认为 在江北人这个玩具里面,包含的是普通中国人在面对古代文化的强势的压迫,在面对西方世界的先进文化的压迫,这个双重的压迫的条件下面,以坚强的自信和质朴的天才 与文明的玩具争,抗争的意思。这个是花边文学玩具里面的一个小文章。我们以后如果有机会,广泛的阅读鲁迅的杂文,你就会发现鲁迅的杂文就是这样的,鲁迅的杂文绝对不是从一个抽象的道理来引出一个什么结论。这个说理的文章 容易使人看得昏昏欲睡。而鲁迅的杂文总是一个具体的智慧,他把你带到某一个具体的生活场景,使你熟悉这个场景,然后从这个场景中引出某个道理。然后使你熟悉这个场景,使你设身处地地进入这个场景,然后从这个场景中引出来某一个道理,就使你不得不感同身受。所以, 他这个玩具这篇文章,如果拿到我们今天来讲就是可以这么说:“一个合格的中国制造”,它必须兼收并蓄。在一开始或者是很长的时间中,在一个并不合格的粗糙的基础上不肯放弃, 努力的探索最后才造成合格的产品。关键是需要有一个稳定的、自信的、健康质朴的、自主的文化创造心态这样一种的自主的文化创造的心态。这个虽然谈的是玩具,我觉得是很适合中国现在各个门类的 中国特色的文化的一个生产。所以,第二个问题我们讲,在鲁迅的思想框架里头,中国现代文化的创造的方式是在拿来和继承的前提上面来勇敢的创造自己的 从来没有见过的不断的成熟的中国现代的文化。在这个创造过程中,必须解决一个标准问题,标准这个标准绝对不能够是僵化的,教条的,可操作性太强的。而应该是和创造者自己的创造活动息息相关的, 更加灵活的、更加诚实的心里的一把标尺。另外创造者必须解决自己的一个心态问题。你固然面对着双重的压力,但是你千万不能被双重的压力压跨。你不能够过于的狂躁, 看不起、故意的无视传统和西方的经典。但你也不能够被经典的压力、重量压跨。必须取一颗平常心,明知道自己的东西是不成熟,是粗糙的,但是这是自己的,而且是自己唯一可走的道路。因此,在这样的一种心态下面就应该是一种坚强的自信 和质朴的天才。这个是我们在创造现代文化的时候,由鲁迅所提供的方法问题,和标准问题和心态的问题。这是第二个问题 我们就简单地做一个描述。 关于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化(三)的字幕: 刚才我们讲的第二个问题是鲁迅创造中国现代文化的策略问题,标准问题和心态问题。那么接下来一个问题,就很自然的引出三 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的核心中国现代的文化建设核心在什么地方?或者说要把现代中国的文化,建立在怎样的一个 牢固的基础上面。对这个问题,我们曾经有过一致的共识,比如说,从五四开始,很多学者提出来,中国现代文化的基本的任务,基本的内容,也是基本的目标,就是所谓的从西方请来 德先生 democracy赛先生 science就是民主和科学科学是改善我们和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包括我们肉身的关系,增进外部的物质文明和国民的身体素质的提高。那么民族是改变我们的政治生活去建立更加合理完善的 现代社会的体制。陈独秀这个德先生、赛先生,这个科学和民主,这两条支柱,直到今天我们也还是承认,中国现代文化的两个支柱:民主 科学是中国现代文化的两个支柱。今天的学术界,不断的有所谓回到五四回到五四的提法。所谓回到五四在许多人看来, 无非也就是重申五四时期就已经提出来的科学和民主这两重现代社会文化的理想。可是也许使人感到意外的是鲁迅并不赞同我们现在视为当然的五四时期的现代文化的共识。 鲁迅他并不是反对科学和民主本身,他自己一生中也不断的阐明科学和民主对中国的重要性。可是他也反复的提醒人们注意,向西方片面地学习科学和民主也会酿成错误甚至悲剧为什么呢? 因为在他看来,科学 民主好比只是建筑中的两个支柱,支柱不等于基础。支柱很重要,它能够撑起建筑本身。可是如果没有基础的话,这个支柱的作用就不存在了。科学和民主应该是科学、民主是现代社会文化的支柱,而不是基础。现代社会的两根重要的支柱,但不是现代社会文化的 基础本身。如果把这个支柱错认为基础的话,就会造成悲剧。比如说科学问题,鲁迅在早年1907年的文化偏至论里面就已经谈到这个问题了。在科学史教篇中也谈到这个问题。说西方的科学发展,它背后是有很深的人文的精神的推动。如果我们看不到西方社会的人文精神的推动,而只是看到科学在外面的发展,那样的话,你所看到的西方的科学或者你所模仿的西方的科学就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那么这样的一种科学的发展就是很片面的发展,民主也是这样的。比如说,民主只是一个政治的架构,使这个民族的政治架构可能的能够运行起来的是这个文化,是人心的发展,是素质的提高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个基础的一个设施的话,只有一个民主政体, 这个民主就会被别人变成一个玩弄政治的一个工具而已。所以无论是科学万能的科学崇拜民主体制崇拜还是民主万能的民主体制的崇拜,在鲁迅看来,它的根本的缺陷就是忽略了追求科学、 追求民主的人的因素。特别是个人,人的个性和人内心的丰富的内心的生活世界。一个健全的科学和民主的社会,它必须也是一个允许个人的内心世界很发展的一个世界,一个社会。相反,一个假的一个冒牌的 科学和民主的社会,它一定也是忽略、乃至压抑人的内心的精神世界的这么一个片面的一个畸形的社会所以我们今天,如果说要回到五四的话,恐怕不能够简单的回到五四时期陈独秀所提出的那个科学和民主。而应该在科学和民主之外,乃至于这之上, 再加入第三个元素,就是鲁迅的元素。用我们熟悉的这个话就是五四时期的个性解放但是鲁迅对于个人的内心世界的那个强调,恐怕也不能简单的等同于个性解放。而用鲁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个人精神的觉醒和自觉个人的精神的觉醒 自觉 用我们比较熟悉的古希腊的德尔菲斯神庙中的那一个格言来说,就是认识你自己。这个自我的觉醒,自我的心里的丰富和强健,恐怕才是鲁迅所理解的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的一个核心的内容。一个基础的内容。这也是鲁迅终生的 一个没有改变的信念。他说:人各有己,而群之大觉近矣。鲁迅文化偏至论个人都有获得自己,就认识了自己。有强烈的自我意识。那么整个社会的群体也会自觉的,也会强大的。他说:内部之生活强,则人生之意义亦愈邃,个人尊严之旨趣亦愈明,二十世纪之新精神,殆将立狂风怒浪之间。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鲁迅文化偏至论 鲁迅早期的这个所谓的立人思想,实际上他的本来的意思就是立人的内心。所以他说:“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文化建设的首位是在于确立个人。 把个人确立了,科学民主的那些很多事情才能够从事,才能够建设。他的办法是尊重个性,张扬人们内心的精神世界。所以鲁迅所理解的现代的中国文化,必须是由现在的中国的新人来担当的。而新人首先是 内心要有新的东西,用我们比较今天熟悉的话就是要进行文化心理的建设。如果说,陈独秀他要建的科学和民主,乃是要从外面从外壳上面建立中国的文化,那么鲁迅的所谓个性,个人的精神, 文化心理的建构,乃至从核心部分来建设,来奠定中国现代文明的基础。鲁迅说,这就好比是一个战士,我们希望他英勇善战,但是却不晓得先把他的精神变得足够强大,仅仅从外部去武装他,给他以精良的武器, 结果这个战士要么变成杀人的机器。要么他连这些武器都不会应用,都拿不起来。所以,人的因素人人的内心具体说也是人的内心的因素。人的内心人的国民性的素质这一直是鲁迅所理解的现代中国新的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基础的内容。 鲁迅个人的创作或者翻译也万变不离其宗。始终是这样一个核心的问题。比如我们从翻译来讲,刚才我讲过重视翻译鲁迅很重视翻译,翻译使中国人都了解世界上的事物,好比是旅行各地一样的。 翻译能够改造我们的汉语,使我们的汉语变得更加的精密,变成一个新的语言。也可以丰富我们的文学表达,使我们更加的能够在文学中畅快的表现自己。但是他又说他自己进行翻译好比是, 有人说这个翻译是普罗米修斯。古希腊的一个传说了,一个英雄从天上把火种偷到人间来,这是一个很吃力的危险的事情,最后被惩罚。鲁迅说,这种借喻这种比喻还不是很恰当的。他说,但我从别国里窃得火来,本意却在煮自己的肉的。鲁迅“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 什么意思呢?就是很多人他搞翻译,他无非就是说把所翻译的东西作为真理介绍到中国来。那么他手持的真理的火把去照亮别人,去启蒙别人。翻译者变成了一个现代文化的一个领航员,一个指导者, 一个高高在上的一个教师。可是鲁迅认为他的翻译不是这样,他的翻译首先是要煮自己的肉。这个火不是照亮别人,是把自己煮得很痛,然后烧烤自己。使自己变得在西方的文化之火的烧烤下面获得一种自觉那他也希望他的读者, 在看西方的外国的书的时候,也有这样类似的所谓煮自己的肉的这样的一种体会。所以翻译不是变成你所翻译的东西在中国的代表。翻译是要引起自己和别人精神上的自觉,觉醒。 所以鲁迅在翻译问题上面,他的论述的核心也就是在要建设中国现代文化的一个基础和核心。就是一个人心的建设。比如创作鲁迅他自己的创作他有一个很好的比喻,就是所谓的抉心自食,欲知本味。鲁迅野草墓碣文这是在散文诗野草中有一篇叫墓碣文 坟墓上的一个墓碑文。这个墓碣文说他自己梦见自己走到一个坟场上看见一个孤坟,这个一个尸体在坟里面。坟前面有一座墓碑,墓碑上有一些碑文,这个碑文记载、评价这个死者的一生。其实是鲁迅的一个自况。这个碑文写得很有意思, 就说有一游魂,化为长蛇,口有毒牙。不以啮人,自啮其身,终以陨颠。抉心自食,欲知本味。鲁迅野草墓碣文反以啮己,说这个人好比是一个孤魂野鬼。他化作一条毒蛇,这个毒蛇有毒牙的。有人说鲁迅的文章最毒嘛,可是他这个毒牙 不是去要咬别人,而是要咬自己。好比是把自己的内心挖出来吃。要知道这个内心的本位是什么?内心的本位:通过自我否定、自我批判达到自我觉醒。其实也是一种通过自我否定,自我批判达到自我的觉醒。这个是鲁迅对于自己的文学创作的一个高度的概括, 这概括也同样的跟翻译一样的所谓煮自己的肉一样,指向创作者作家本身的精神的自觉。所以,精神的自觉内心生活的强大摆脱麻木摆脱欺瞒和哄骗这个是鲁迅文学的 一贯的一个追求,来自于创作者精神自觉的文学他认为这种文学才能够在读者的内心中形成一种刺激 一种骚动,打破中国古来的那个所谓不应人心的文化的习惯。使人们的内心都受到挑动,动起来,动起来以后才有自觉。 其实我们把鲁迅的精神的自觉内心生活的强大摆脱麻木摆脱欺瞒和哄骗这样的一个对于现代文化建设的一个核心的一个论述和判断,放回到中国现代文学和现代文化史上去看,我们现在讲起来是很平淡的。但是在那个时候,确实是很独特的。因为,中国是一个 后发的现代化的国家,是一个以学习追赶世界先进文化为目标的一个学习型的后发展的现代型的国家,在这样的一个国家里头知识分子他的向外的学习很容易变成 跟自己无关的一种文化的转移文化的贩卖文化的移植文化的输入那有很多学者知识很丰富,可是他只是一个文化的搬运工,他所搬运的文化是教训别人的, 而不是更新自己的,不是启蒙自己的。而鲁迅始终强调,文化建设者他自身必须首先是一个自我批判的人。只有这种真诚的自我批判,自我觉醒,才能够觉醒别人。引起别人的自我批判,这样每个人都能够这样的话,那么这个国家就很强大了。 人们的内心世界就很深邃壮大了。有这样一个内心世界的一个民族的文化,才是真正有根有底的文化,把科学也好,民主也好,放在这样的文化心理的基础上才能够确保它的根本的强壮。 其他都是一些像一棵树的一些枝叶一样,它的枝叶虽然很好看,但顷刻可以憔悴。你别看这个树的枝叶很好看,但是一瞬间就会憔悴的。如果它的根本是不深的话所以文化建设要培植这个人心,文化心理这个根本。而不能够舍本逐末。 那么鲁迅所理解的他自己的文学,就是仅仅守住这个根本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的努力。这是我们所讲的第三个问题,就是鲁迅所理解的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的核心和根本是人心的自觉,特别是个人的内心的自觉。 恐怕这一点应该成为我们今天的现代文化的,特别是五四以来的科学和民主为核心的现代文化共识的一个第三个元素,甚至是更加具有基础性的带有根本意味的一个元素。四 鲁迅创造文化的特殊方式鲁迅他确立了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的一个基础。 就是人心的改造,国民性的改造上,为科学和民主的外部建设提供了一个内心的一个基础。那么我们知道,文化心理建设它也是有分很多门类的。我们今天的整个人文科学、学术也是一种文化心理建设。我们社会上的 那些道德上的一些教养,道德的教育和宣传也是文化性的解释,各种艺术也是这样的。那么鲁迅他所选择的人心的建设方式,建设人心的主要方式:倚重文学主要是倚重文学。鲁迅而且把他的文学, 提的非常的高。可以说是一种文学的主义,鲁迅自己没什么主义。一定要说鲁迅有主义的话,恐怕说他有文学的主义。他认为,文学在感染人,在觉醒人,在教育人这个方面有不可取代的特殊的效果。 如果我们把中国现代的文化一分为二,一方面是由鲁迅所强调的与人心的社会文化心理改造息息相关的文学学术这一个方面的话,那么另外一方面就是学术的那一方面。文学是启蒙大众的,学术也是启蒙大众的。 可是鲁迅为什么这么看重文学呢?为什么相对来说,他有点轻视学术呢?这个跟鲁迅自己对文学的认识有关。 关于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化(四)的字幕: 在1922年他的第一本小说集呐喊出版的时候,鲁迅回忆自己在日本的时候怎样的弃医从文,他这个原因很简单,是在日本读书的时候,一个特殊的经验。因为,有一次,看到一个幻灯片,日本人抓住一个中国人。 非要诬蔑这个中国人是俄国人的间谍。因为当时日俄在中国东北打仗,所以就把这个人砍头,砍头的时候,有很多中国人在围观,都很麻木。鲁迅被这个幻灯片深深地伤害了。他说,从那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要紧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鲁迅呐喊 这里面有一个逻辑的问题他没有解释清楚,就是为什么改变人们的精神,最善于改变人们的精神是文艺呢?那其实我们如果把这个问题退回到1907年的那个语境中来看,鲁迅是经过很缜密的推论的。他说,文章就是文学的职和用职能和效用 是“涵养人之精神”。就好比是一个人在游泳一样。在一个大水里面游泳,游泳以后,没有什么改变。可是潜移默化的他的体格,他的精神状况就被改变了。看不见的改变。文学也是这样的,文学不能给这个社会 提供功利的成果,但它是可以提供涵养人的内心的潜移默化的看不见的作用。然后他进一步的说,盖世界大文,无不能启人生之密机,而直语其事实法则,为科学所不能言者。鲁迅摩罗诗力说“盖世界大文”,世界上大的文学,“无不能启人生之密机”,都能够启发人们认识内心,人们的生活的奥妙。“而直语其事实法则,为科学所不能言”。 所以,所谓密机,即人生之诚理是已。此为诚理,微妙玄幽,不能假口于学子。鲁迅摩罗诗力说“所谓密机,即人生之诚理是已,此为诚理,微妙幽玄,不能假口于学子。”这个地方就很重要了,鲁迅认为,同样是揭示人们的生活的真理,就是诚理,有一些地方只能够用文学的方法来解释。科学,学术无法解释。他为了说明这个道理,打了一个很生动的比喻。 一个长期生长在热带的一个人,他问什么是冰?然后有物理学家告诉他冰是水,到了零度以下,就凝成了冰,而且冰有什么分子结构,有什么形状。说了半天,但是那个热带的人仍然不知道什么是冰。这时候有一个人上来他什么都不说, 把一块冰往他脸上一贴,那个人知道什么是冰了。文学就是这种方法,文学直语其事实法则直接的把生活的法则和事实告诉读者。所以它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里面有一个很有趣的,鲁迅本身他是一个学者,他是一个学者型的作家, 他为什么一直这么怀疑学术呢?他认为学术的功能无论如何强调都不能够超过文学。这是中国现代社会的一个特殊的现象。因为,在中国现代学术它必须依附于一定的 学术的机构。不仅如此,学术它还必须遵循一定的学术本身的规范。具体来说就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东方的后发展的现代化国家,我们的学术都是跟在别人后面跑,很难建立起自己的确信,很难建立起自己的一套稳定的判断的标准;而学者本身,在这个学术机构、在这个学术的规范里,也很难养成一个独立的精神品格。 鲁迅曾经做了一个极端的比喻,他说在清朝,在满清统治下面,中国的学术尤其在乾隆、嘉庆年间,乾嘉学派非常的了不起。可是 如果算一笔账的话他觉得这个账是折本的亏本的,为什么呢? 说乾嘉学术它固然在考据上面远远的超过前人,但是那代价是文人都不敢说话,文人不敢说自己的真心话,所以只好去埋头考据。都不敢说自己的真心话,所以只好去埋头考据把这个清朝的学术移到现代中国来,它也有一个类似性的。现在的很多学者, 因为身在高等学府,学术机构里面不得自由。又必须遵循这一套学术规范也不得自由。所以他们的学术成果往往只是一些事实的考证。甚至连一些事实的考证都不及格。他曾经用法国的 一个哲学家也是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明者巴士凯尔的一个说法,巴士凯尔本来说:诗者,非有少许稳定者也。(法)巴士凯尔说诗人是就是那种缺乏稳定性的那一群人。鲁迅把他改造过来说,学者,非有少许稳定者也。鲁迅就是他很看不起学术,他甚至说 学者能整天搬来搬去的东西,无非就是邻猫生子的学问。这个邻猫生子是一个典故,是这个英国一个学者叫斯宾塞,他认为很多学者没出息。他们所发现的,所争论不休的那些问题,无非是邻居家的猫生了一个小猫,为了这些问题互相的吵架。 以显示个人的学术有多么精到。而文学不一样,作家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他能够把生活中人们的喜怒哀乐直接搬到纸上来。文学是一个作家他在生活中和这个生活本身息息相关的。他能够把生活中的人们的喜怒哀乐直接的搬到纸上来。他尽管自己不提供什么药方。不提供什么真理性的认识。 可他把生活本身,把那个冰摆上来了。逼着你读者从中形成自己的看法。所以他说一个社会如果片面的轻视文学,而去抬高学术,这整个社会的文化恐怕就会变成一个畸形的瞒和骗的文化。 请注意这是鲁迅一个独特的一个论述。他把这个论述甚至也写到小说里去,他有一个历史小说,故事新编中的一个历史的叫理水。本来是写大禹治水的故事。本来大禹治水是写大禹和那些官员们怎样的斗争,然后撇开那些官员 自己去,实干家的精神。可是呢?他鲁迅在里面就虚构了一个叫文化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