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税务师考试新旧教材对比分析-税收相关法律.doc_第1页
注册税务师考试新旧教材对比分析-税收相关法律.doc_第2页
注册税务师考试新旧教材对比分析-税收相关法律.doc_第3页
注册税务师考试新旧教材对比分析-税收相关法律.doc_第4页
注册税务师考试新旧教材对比分析-税收相关法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4年注册税务师教材变化解析2014年注册税务师考试教材下发后,我们发现各门课程考核内容均有变化。教务老师迅速为大家整理了详细的注税教材变化对比。各门科目变化情况如下:财务与会计的变化是颠覆性的,财务部分和会计部分各增加一章,考试难度无疑会加大;税法一和税法二依照新的税收政策对新教材内容进行诸多微调,值得一提的是,税法一还专门设置了一章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该章无疑将成为考试的重点;税收相关法律变化不大,基本都是细微调整;税务代理实务变化较大,并且增加了章节设置。2014注税税收相关法律教材变化第一篇 行政法律制度第一章 行政法基本理论原教材新教材页行内容内容页行18一是行政权必须授予一定的载体一是权力主体,行政权必须授予一定的载体1819二是规定哪一类行政组织享有何种行政权力二是权力内容,规定各行政组织享有何种行政权力191倒数第7行如税收征收管理法如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简称税收征管法)1倒数第7行2倒数第4段末尾删除“行政法的实体规范和程序规范在具体的行政法律规范中并没有明确的划分,对行政程序法的认识仅仅是行政法理论界依据各自不同的主观标准行形成的某种程度上的共识”2倒数第11行行政合法性原则,是指行政权的存在行政合法性原则(简称“合法性原则”是指2倒数第13行3倒数第3行一般来讲,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一般来讲,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及行政法的其他渊源等3倒数第5行4第7行企业所得税法等企业所得税法及个人所得税法等4第5行4第8行税收征管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税收征管法、车船税法、治安管理处罚法4第6行4第14行根据税收征管法制定的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根据税收征管法制定的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根据车船税法制定的车船税法实施条例等4第12行4倒数第3行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4倒数第4行5第3段删除“行政法律关系是指由行政法调整形成的.即通常意义上的行政法律关系”5第3段5倒数第2段段删除“行政主体,是指享有国家行政权力.(详见本章第2节)”5倒数5倒数第1段删除“行政相对人.法人和其他组织”56第3段删除“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义务有密切联系”66第5段删除“当然,这种行政受益权与行政机关的行政受益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67倒数第1、2、3段删除倒数第1、2、3段“职务上的优益条件否则属于违法失职”78第20行(2)行政决策权。行政主体有权依法对其所管辖领域和范围内的重大行政管理事项进行决策(2)行政解释权。是指行政主体依法对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未明确规定的事项作出具体说明和补充的权力,往往被看作行政立法权的补充,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行政立法行为。7倒数第4段8第24行删除“后者往往被看作行政立法权的补充,其内容属于行政解释”9第3行删除“都不能作出有关行政处罚的决定”9第3段增加“此外,国务院机构的组成还包括议事协调机构单设的办事机构,主要设有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等多个机构”8倒数第3段9倒数第20段如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司法部等,以及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等改为“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交通运输部、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司法部、商务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等,以及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等”8倒数第5-7行9倒数第3段如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后面增加“海关总署、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体育总局、以及国家统计局、国家林业局、国家旅游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宗教事务局等”9第2行9倒数第8行如“中国人民银行管理的国家外汇管理局、文化部管理的国家文物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管理的国家外国专家局”变为:“运输部管理的国家铁路局、中国人民银行管理的国家外汇管理局、文化部管理的国家文物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管理的国家能源局、人力资源局和社会保障局管理的国家外国专家局、国家公务员局、以及国土资源部管理的国家海洋局等”9第11行10第7行增加“派出机关”9倒数第13行12第2段删除(2)临时机构及下面的这一段内容1112第3段删除“2、企业组织及下面的这一段内容”1113倒数第2段行政行为通常是指行政行为通常又称为行政法律行为,是指13第1段13倒数第3行行政行为的特征主要有:改为“有关行政事实行为,将在本节最后作专门介绍。从一般意义上讲,行政(法律)行为通常具有以下特征”13第12行如医疗事故鉴定如医疗事故鉴定、道路交通事故认定等14倒数第13行15倒数第7行删除“在大多数情况下,行政行为成立生效后,应立即执行,但也有一些例外”1516第8行如制定行政法规、行政规章等行政行为如制定行政法规、行政规章等行政行为和一般规范性文件等行政行为15第14行18倒数第4段删除“行政行为成立后.法律后果”18增加“我国法律明确规定某种行政行为无效的情况并不多见”18第8行19倒数第10行国家行政机关改为“行政主体”19第6行20倒数3、4段删除倒数3、4段“(2)行政立法的分类依行政立法权的来源不同.行政立法活动”19增加“(六)行政奖励行政奖励是一种授益行政行为。行政奖励是指行政机关对为国家和社会作出一定贡献的行政相对人给予物质、精神奖励的行政行为,是指行政相对人设定权利、给予利益的行政行为,行政相对人因此而得到一定的权利或利益。如得到金钱奖励即取得奖金或实物,获得荣誉称号等。行政奖励的主体限于行政机关,只有行使国家行政职权的行政机关才能行使行政奖励职权。企业、学校内部及社会团体都会根据有关奖励制度实施奖励行为,但这些都不属于行政奖励。行政奖励的程序一般来说由以下几个步骤组成。1、行政奖励的申请。行政奖励的条件由法律事先规定,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相对人可以向法定机关提出申请,也可以由行政机关依法定条件自行确定被奖励人。2、行政奖励的审查。行政机关收到申请后,对相对人是否符合行政奖励的条件进行审查。审查期间,可以要求行政相对人递交有关资料或者组织相关的评审或专家鉴定。3、行政奖励的办法。行政机关经过审查后,对于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相对人颁发奖金或者授予荣誉证书、称号等。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人拒绝颁发,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机关不予奖励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实践中,税务机关对单位和个人实名向税务机关检举违法行为并经查实的、按照规定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经纳税人自行申请,符合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办法规定的单位,授予A级纳税人的称号等,这些都属于行政奖励范围的具体做法。尽管我国有若干部法律法规、规章都规定了行政奖励制度,但是目前我国的行政奖励制度存在许多问题。如,奖励标准不明,程序不规范,不统一,奖励制度的设立、取消、废止比较随意,行政奖励的提出异议,救济渠道不健全、不畅通,行政奖励的恩赐观念仍有存在,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不但没有达到或实现行政奖励制度的目的,反而起了反作用,使相对人失去了对行政奖励制度的信心。因此,必须加快对行政奖励制度的法制化进程,应适时制定国家统一的行政奖励法。”22第1段24增加“行政法中的回避制度是一个广义的范畴”24第15行26第17行删除“行政机关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前应事先告知当事人违法事实、理由和依据”26第5行27增加“五、政事实行为 行政事实行为.存在瑕疵”(见附件,变化比较大,27页往后为新增内容)27倒数第2段附件:五、行政事实行为行政事实行为是行政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活动中存在大量的事实行为。尽管这些事实行为不直接导致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的得失变更,但是,如果事实行为实施或者运用不当,同样会消极地影响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利或者利益。行政事实行为一直以来都是中外行政法理论界探讨的问题之一。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对行政事实行为的研究逐渐增多,相应的行政法律实践也开始积累。从长远来看,对行政事实行为进行深入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与分析,有助于丰富与发展我国行政法学,而且有助于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原则,全面维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在最大范围内实现法治行政。(一)行政事实行为的概念、特征与种类1.行政事实行为的概念行政主体在进行行政管理的过程中,除了作出一些以产生法律效果为目的的行为外,还存在一些并不以产生法律效果为目的而是以产生事实状态为目的的行为。例如,行政机关发布信息、公开情报、行政机关采取灵活的方法进行行政疏导等。又如,工商行政机关在报纸发布某些产品不合格的警示、环保行政机关给公共道路边的树木打虫药、物价行政机关对某商店进行物价检查,等等。这些行为仅仅产生事实上的效果,行政相对人在行政法上的权利义务不因此而发生产生、变更或者消灭等变化。这些不以产生、变更或消灭行政的权利义务关系为目的而产生事实上的效果的行为,都可以称为行政事实行为。行政事实行为与行政行为一样,都是行政机关的活动方式。从是否直接产生法律后果的角度看,行政活动可分为行政法律行为和行政事实行为。行政法律行为即通常所讲的行政行为,它意味着行政相对人不服从该行为时会导致相应的法律制裁或者承受其他强制性后果。行政事实行为则不具有法律的强制性,它意味着相对人不服从该事实行为时不产生预先设定的法律后果或者由行政相对人因此接受相应的法律制裁。概括来说,所谓行政事实行为,是指行政主体作出的以影响或改变事实状态为目的,非产生法律约束而仅产生事实上的效果的行为。2.行政事实行为的特征通常认为,行政事实行为具有以下特征:(1)行政事实行为是一种公法行为,行政主体实施的事实行为多种多样,无论是对行政内部,还是对相对人,都存在事实行为,但行政法学中主要研究的事实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对行政相对人实施的公法行为,而不包括私法行为。(2)行政事实行为是一种实施行政职权的行为。尽管行政事实行为不同于行政行为,不具备行政行为的各种要件,但它是行政机关职权而实施的一种行为。因此,行政事实行为也应受到行政法原则的约束。行政主体应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实施,否则即是违法行为,行政机关同样要行政责任。例如,若公安机关发布有关某厂家产品不合格的通知,并使行政相对人权益受损,要承担违法责任。(3)行政事实行为不以产生法律效果为目的。行政事实行为不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不以产生法律效果为目的,这是其最主要的特征。所谓不以产生法律效果为目的,是指行政主体实施事实行为不会导致行政法上权利义务的产生、变更和消灭。但行政事实行为对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同样会产生影响。例如,行政机关在报纸上通告某厂家产品不合格,会影响到厂家的声誉及效益,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执法公务时对行政相对人进行殴打,则侵犯了行政相对人的人身权等。3.行政事实行为的种类行政事实行为种类繁多,无法用统一的形式来规范。依据不同标准,可以将行政事实行为分成不同类别。从行政相对人利益考虑,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执行性行政事实行为。执行性行政事实行为是指一个行政行为的内容付诸实现的行为。这些行为本身不发生任何法律效果,法律效果是由被执行的行为所产生的,例如,工商机关根据行政处罚决定书所进行的没收物品行为;民政机关根据行政给付决定发放特定人生活补助金的行为等。(2)通知性行政事实行为。通知性行政事实行为是指行政机关作出的不具有法律拘束力的意见表示行为,例如,行政机关对相对人提出的意见、劝告、提供的咨询服务(气象报告等)等。(3)协商性行政事实行为。协商性行政事实行为是指行政机关在作出正式的行政行为之前,与行政相对人就某些问题作出的不具有法律效果的协商行为。(二)行政事实行为的法律问题行政事实行为不是法律行为,不产生法律拘束力这种法律效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行政事实行为的行为结果不产生任何法律问题。首先,行政事实行为作为行政活动的一种,同样要受依法行政理念的制约。其次,如果行政事实行为对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则作出这一事实行为的行政主体应承担法律责任,同时行政相对人有申请法律救济的权利。1.行政事实行为的合法性行政事实行为的合法性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行政主体合法。行政事实行为的实施主体必须是行政主体,其他主体实施的行为不属于行政事实行为。(2)行政权限合法。行政主体必须在自己的管辖权范围内实施行政事实行为,否则属于违法行为。例如,某突发事件应由公安机关进行治安管理、驱散人群,若工商机关进行管理,则属于越权行为。(3)程序合法。行政事实行为种类繁多,一般无统一的程序性规定。如果法律规定行政机关遵循一定程序时,行政机关应依照法定程序实施。例如,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实施行政检查时应携带执法证件,并要向行政相对人表明身份。一般情况下,行政机关实施行政事实行为不需要明确的法律授权。例如,执行性行政事实行为本身是执行已作出的行政行为,就属于这种情况。但是,如果行政事实行为会影响到行政相对人的自由及财产权,就应当有法律的授权,并且应遵循一定的限度,符合比例原则要求。例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抽样检查的不合格食品或药品在报纸上作出呼吁公民注意的警示尽管不产生法律效力,但是这种通知的消极后果在一定程度上比禁止食品或药品企业生产经营更为严重,却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声誉及收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这种行政事实行为应有法律授权,并尽可能地考虑危害事由是否存在,考虑采用何种具体措施和方法更为适当等。2.行政事实行为的法律救济行政事实行为给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时,行政相对人有权利申请救济。目前由于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只限于行政行为,因而对于正在进行的行政事实行为,行政相对人不能提起撤销之诉,对于应做的行政事实行为,行政相对人不能提起给付之诉。只能是对已经作出的违法行使职权对行政相对人的人身权、财产权造成损害的行政事实行为,行政相对人有权提出国家赔偿。例如,我国国家赔偿法第二条规定: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三)行政指导1.行政指导的概念与特征行政指导是行政主体为了达到某种行政目的,在其职权范围内采用希望、劝告、建议、指示等非强制性手段谋求行政相对人协助或合作的行政活动。行政指导是一种行政事实行为,不具有法律上的强制力。行政主体通常以指示、劝告、希望、建议、鼓励、信息服务等形式实施指导。行政指导作为一种新型的行政管理方式,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经济、政治、社会基础。行政指导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有利于改善政府与人民的关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益。在世界发达国家,行政指导已成为政府积极管理和引导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与行政命令、行政合同一起构成了当代行政活动的三大基本方式,共同促进社会协调发展。行政指导具有以下特征:(1)行政性。行政指导是行政主体为了达到行政目的而实施的行政活动,因而具有行政性的特点。首先,作出行政指导的主体必须是行政主体,行政指导是行政主体为了更好地达到行政目的而采取的一种软措施;其次,行政机关必须在其职权范围内作出行政指导。行政指导是一种行政事实行为,并不意味着不受行政法治原则制约,行政机关不得超越其职权进行行政指导。(2)非强制性。行政指导是一种非强制性的行政活动。行政指导所期望目标的实现以行政相对人的自愿接受或配合为前提,行政相对人没有必须服从的义务,行政机关不能因相对人的拒绝而强迫其接受该行政指导。2.行政指导的法律问题作为一种新型的行政管理行为,行政指导也应遵循依法行政的约束。具体要求体现在:(1)行政机关实施行政指导应有法律依据。这里的“法律依据”不只是指行为法上的依据,还包括宪法依据、行政组织法依据、行政程序法依据,以及这些法律所体现的内在精神。如果过分强调行政指导必须有行为法上的依据,则恰恰抹杀了行政指导的优点。(2)行政机关应在职权范围内实施行政指导。根据依法行政原则,行政机关的任何活动都不应超越职权,行政指导当然也包括在内。因为,尽管行政指导不是行政行为,但也是行政机关基于一定的行政职权的行为。(3)行政机关实施行政指导时遵守有关程序法的规定。为了保障行政指导过程的透明化和内容的明确化,行政指导实施过程必须向行政相对人公开。如果行政指导采取书面形式,行政相对人就享有查阅和复制指导文书的权利。同时,行政指导应该遵循平等、公正原则。当行政相对人不愿接受指导时,行政不得以任何强制或威胁的方法迫使他们接受指导。行政机关也不得对行政相对人实行区别对待。此外,对行政指导的实施也应设定和遵循法律救济规则。如果行政相对人相信行政主体的行政指导行为,按照行政指导的内容实施自己的行为,导致自己的权益受到损害,则作出行政指导的行政主体应承担法律责任。由于行政指导属于事实行为,因此,行政相对人对行政指导不服的,不能够提供起行政诉讼。但是,行政指导仍存在一定的心理上的事实强制力。这种事实强制力可能导致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遭到侵犯。如果不允许行政相对人获得一定的国家赔偿,将会导致行政指导权的滥用。因此,行政相对人对于侵害自己合法权益的行政指导行为,可以要求国家赔偿。这种情况下,行政主体承担国家赔偿责任,应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相对人有实际的损失;二是相对人的损失是由于接受行政指导所致;三是行政机关实施指导时存在瑕疵。本章阅读法律法规文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思考题(红色为增加部分):1.如何理解行政合法性原则与行政合理性原则?2.如何理解行政主体的概念?3.行政行为有哪些分类?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有哪些?4.具体行政行为包括哪些具体类型?5.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原则与基本制度有哪些?6.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有哪些法律要求?7.什么是行政确认?行政确认有哪些基本特征?8.什么是行政奖励?行政奖励的程序包括哪些步骤?第二章 行政许可法律制度原教材新教材章页行内容内容页行第二章行政许可法律制度34页倒数第14行至第16行删除删除:对经济的调解手段有两种:一是政府的行政和计划调节;另一种是市场调节。市场竞争是解决许多经济难题的有效方法,许多难题如供应短缺、服务信誉不好、产品质量低下等,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市场竞争来解决。36页倒数第5自然段增加:如表2-1所示第36页倒数第2句话增加:此外,于2012年9月23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第六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国发【2012】52)明确规定。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任何地方和部门不得以规章、文件等形式审定或者变相设定行政审批项目。经严格审核论证,国务院决定取消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税务总局实施的税控收款机生产企业资质认定审批项目,将增值税专用发票(增值税税控系统)最高开票限额审批项目由县级以上税务机关实施调整为由县级税务机关实施,下放管理层级。37倒数第1自然段增加:2013年5月15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下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国发【2013】19号),取消和下放117项行政审批项目。其中,取消了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申报方式的核准和国家税务总局对印制有本单位名称发票的审批两个项目。38页倒数第4自然段37页倒数第2自然段的第3句话删除:电监委第39页倒数第6行39页正数第1自然段删除:受理许可申请的期限分两种:一是受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二是申请材料数量、种类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制作告知补正材料通知书,当场或者在5日内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告知的,自重新收到之时为受理;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实行一次告知制度,意味着不能第二次要求当事人补充。45页第一句话原教材:4.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变为:4.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实施细则47页正数第1句话第三章 行政处罚法律制度(无变化)第四章 行政强制法律制度原教材新教材章页行内容内容页行第四章行政强制法律制度6313、14将“都没有设定行政强制的权限”替换为“都不能设定行政强制”6513、14646删除“涉案财物数量较小”666715删除“在这里,催告书中所列的履行期限不应超过10日”7272倒数第5行阅读法律法规文件,增加“9.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补偿决定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745第五章 行政复议法律制度原教材新教材章页行内容内容页行第五章 行政复议法律制度新增:“禁止不利变更原则”77第18行新增:“行政复议机关和行政复议机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81第16行79倒数第2-4行删除:“一般管辖,是指申请的权限分工”80第16行删除:“特殊管辖,是指.主要有以下五种”81第3自然段删除:“行政复议申请,是指.等请求的活动”87倒数第2自然段第1-3行删除:“行政争议大多发生在基层.其他组织的切身利益”89第二自然段删除:“行政复议决定,是指.包括以下五种”新增:“申请税务行政复议,除了符合期限条件外,还应符合其他程序要求”96第5行95第五自然段将该段中“行政复议”改为“税务行政复议”97第4自然段第二篇 民商法律制度第一章民法基本理论概述原教材 新教材 第一 章 民法基本理论概述 页 行 内容 内容 页 行 99正数第9行 (4)任何人的民事权利均受到法律的充分保护 (4)任何人的民事权利均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 101正数第9行 99倒数第3-4行 删除“权利人行使权利在法律上是应当的,但是,如果滥用权利,就可能给社会和他人带来危害,因此,行使权利应当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进行” 100正数第7-8行 删除“民事法律关系的重要性体现在: (1)每个民事主体都无时不处于民事法律关系之中。(2)法院或仲裁机构受理和裁决民事纠纷必须确定纠纷关系的性质” 100正数第9行 删除“民事法律关系由三个因素构成” 101倒数第6行 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 如人格权和身份权 103倒数第9行 101倒数第二行 包括物权、准物权、债权和继承权 如物权、准物权、债权和继承权 103倒数第6行 102正数第二行 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 如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 103倒数第三行 102倒数第六行 如人身权、结婚、离婚、收养权 如人身权、结婚权、离婚权、收养权 104倒数第十行 104倒数18行 删除“民事责任旨在补偿受害人所受到的损害,而不在于惩罚” 104倒数第10-11行 删除“区分的法律意义:责任不同责任范围均有所不同。” 105第1行 删除“因为连带责任对于责任人而言过于严厉,因此,” 105第4行 依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 依责任的构成要件 106倒数第3行 105第5行 过错责任,是指以过错作为主观要件的侵权责任。过错推定责任,是指以过错作为主观要件的侵权行为 过错责任,是指以过错作为主观要件的责任。过错推定责任,是指以过错作为责任要件 106倒数第2行 105倒数第4行 分为自然事实和人的行为两类 分为自然事实和行为两类 107倒数第11行 111正数第14行 使无权代理的无效得以确定 使无权代理的效力得以确定 113正数第10行 112-113删除“例题2003年4月21日所以保证人刘某永远免责,依法不承担保证责任。” 114删除思考题第4题“4.分析案例:(3)丁与乙、丁与丙之间的房屋租赁契约是否有效?” 第二章 物权法律制度2013原教材 2014新教材 章 页 行 内容 内容 页 行 第二章物权法律制度 115页 第1行 删除:民法上的物都具有物理属性,但物理上的物并不都是民法上的物。 125页 第三自然段第2行 删除:该部分内容分别在下文详述。 126页 倒数第8行 删除:为便于了解不同担保物权的特点。 127倒数第4行 “2.物有哪些分类?”后 新增“3、什么是善意取得?” 129页 倒数第四行 第三章 债权法律制度原教材 新教材 章 页 行 内容 内容 页 行 第三章 债权律制度 128正数第2行 “因侵权行为引起的权利义务关系等”后 新增:“债具有以下特征:” 130页 第3行 134页第二自然段 将“抵消” 改为“抵销” 136页第二自然段 134页倒数第4自然段 第3行 删除:这说明合同法所指的合同是狭义的合同范畴。 174页 倒数第1行 将“归类原则” 改为“归责原则” 176页 倒数第1行 第四章 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法律制度(没有变化)第五章 公司法律制度原教材 新教材 第五章 公司法律制度 页 行 内容 内容 页 行 198正数第16行和第24行 标题“1.清算组的成立”、“2.清算组的组成” 变为“1.自行清算”、“2.人民法院指定清算组进行清算” 200第15行和第19行 198倒数第16行 “公司股东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指定清算组对公司进行清算”后 增加“人民法院应当受理申请,并及时组织清算组进行清算” 200倒数第15行 199正数第4-12行 “清算组成员因清算组未按规定履行通知和公告义务为第三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变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二)的规定,清算组成员因清算组未按规定履行通知和公告义务。导致债权人未及时申报债权而未获清偿,债权人主张清算组成员对因此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依法予以支持;清算组成员因执行未经确认的清算方案给公司或者债权人造成损失,公司、股东或者债权人主张清算组成员承担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依法予以支持。 此外,清算组成员从事清算义务时,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给公司或者债权人造成损失,公司或者债权人可以主张其承担赔偿责任。他人侵犯公司合法权益,给公司造成损失的,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股份有限公司连续180日以上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公司1%以上股份的股东,可以依照公司法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前述股东以清算组成员从事清算事务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给公司或者债权人造成损失为由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公司已经清算完毕注销,前述股东直接以清算组成员为被告、其他股东为第三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201正数第6-17行 199倒数第11行和倒数第4行 标题“5.债务清偿”、“6.清算时间” 变为“5.公司财产认定清偿债务的处理”、“6.清算的时间期限” 201、202倒数第6行、正数第2行 209正数第17行 “股份有限公司“后 增加“上市公司运作中,应当符合公司法等有关要求。” 211正数第20行 210倒数第12行 标题由“四、股份发行与转让” 变为“四、股份发行、股票上市与股份转让” 212倒数第8行 210倒数第4行 “公司发行的股票”前 增加“股份有限” 213正数第1行 211正数第3行 “前一次发行的股份已募足,并间隔1年以上;公司在最近3年连续盈利,并可向股东支付股利;公司在最近3年内财务会计文件无虚假记载;公司预期利润率可达同期银行存款利率。若公司以当年利润分配新股,则不受第2项限制。” 变为“具备健全且运行良好的组织机构;具有持续盈利能力,财务状况良好;最近三年财务会计文件无虚假记载,无其他重大违法行为;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条件。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新股,应当符合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条件,并报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核准” 213正数第6行 211正数第8行 “公司发行新股”前 增加“股份有限” 213正数第12行 211正数第10-15行 “股东大会作出发行新股的决议后并公告。” 变为“股东大会作出公开发行新股的决议后,应当向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报送募股申请和下列文件;公司营业执照;公司章程;股东大会决议;招股说明书;财务会计报告;代收股款银行的名称及地址;承销机构名称及有关的协议。依照规定聘请保荐人的,还应当报送保荐人出具的发行保荐书。 公司经国务院证券管理机构批准向社会公开发行新股时,必须公告新股招股财务会计报表及附属明细表,并制作认股书。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新股,应当由依法设立的证券经营机构承销,签订承销协议。 公司对公开发行股票所募集资金,必须按照招股说明书所列资金用途使用。改变招股说明书所列资金用途,必须经股东大会作出决议。擅自改变用途而未作纠正的,或者未经股东大会认可的,不得公开发行新股。” 213正数第14-25行 211正数第16行 “(二)股份转让”前 增加“(二)股票上市 1股票上市条件 股份有限公司申请股票上市,应当符合下列条件:股票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核准已公开发行;公司股本总额不少于人民币3000万元;公开发行的股份达到公司股份总数的25%以上;公司股本总额超过人民币4亿元的,公开发行股份的比例为10%以上;公司最近3年无重大违法行为,财务会计报告无虚假记载。证券交易所可以规定高于前款规定的上市条件,并报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批准。 2股票上市程序及要求 股份有限公司申请其股票上市交易,应当向证券交易所提出申请,由证券交易所依法审核同意,并由双方签订上市协议。 申请股票上市交易,应当向证券交易所报送下列文件:上市报告书;申请股票上市的股东大会决议;公司章程;公司营业执照;依法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公司最近3年的财务会计报告;法律意见书和上市保荐书;最近一次的招股说明书;证券交易所上市规则规定的其他文件。 股票上市交易申请经证券交易所审核同意后,签订上市协议的公司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公告股票上市的有关文件,并将该文件置备于指定场所供公众查阅。此外,签订上市协议的公司还应当公告下列事项;股票获准在证券交易所交易的日期;持有公司股份最多的前十名股东的名单和持股数额;公司的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姓名及其持有本公司股票和债券的情况。 上市公司的股票,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及证券交易所交易规则上市交易。 上市公司必须按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公开其财务状况、经营情况及重大诉讼,在每会计年度内半年公布一次财务会计报告。 3暂停或终止股票上市 根据规定,上市公司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证券交易所决定暂停其股票上市交易:公司股本总额、股权分布等发生变化不再具备上市条件;公司不按照规定公开其财务状况,或者对财务会计报告作虚假记载,可能误导投资者;公司有重大违法行为;公司最近3年连续亏损;证券交易所上市规则规定的其他情形。 根据规定,上市公司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证券交易所决定终止其股票上市交易:公司股本总额、股权分布等发生变化不再具备上市条件,在证券交易所规定的期限内仍不能达到上市条件;公司不按照规定公开其财务状况,或者对财务会计报告作虚假记载,且拒绝纠正;公司最近3年连续亏损,在其后一个年度内未能恢复盈利;公司解散或者被宣告破产;证券交易所上市规则规定的其他情形。” 213正数第26行 211标题“(二)股份转让” 变为“(三)股份转让” 214212正数第4行 “认缴资本”后 增加“认购资本” 215正数第4行第六章 破产法律制度原教材 新教材 第六章 破产法律制度 页 行 内容 内容 页 行 221原教材:一、破产及破产法 变化为:一、破产 224页 第一自然段 221页 正数第3自然段 原教材:破产是指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事实状态。法律上使用的“破产”,是指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时,法院对债务人的全部财产进行概括公平清偿的程序。破产是一种法定程序,目的在于剥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债务人对其全部财产的管理处分权,让全体债务人取得公平受偿的机会。 变化为:一般而言,破产是指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事实状态,也称事实上的破产,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债务人丧失了继续经营事业的财产承受能力;另一类指债务人发生了债务清偿不能的财务危机。法律上使用的“破产”,是指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时所适用的一种法律手段和法律偿债程序。通过这种手段和程序,概括性的解决债务人和众多债权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 224页 正数第2、3自然段 第221页 正数第4、5、6、7自然段 (1)破产是一种法定偿债手段在法院的严格控制下,其他任何人和任何机构都不能处分或者执行破产人的财产,法律有特别规定的除外。 变化为:1破产是债权实现的一种特殊形式。 2破产是在特定情况下运用的一种偿债程序。当债务人不能清偿债务时,分配债务人的财产、满足多个债权人的清偿要求是一般的民事诉讼程序或执行程序难以解决的。因此,法律特别规定了专门的破产程序,满足债权清偿要求。 3破产的目的是公平清偿所欠债权人的债务。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时,利用破产程序可以合理地协调多数债仅人之间就债务人的有限财产如何受偿的利益冲突,使债权人共同分担损失和享受利益,即同一顺位的债权人地位平等,受偿机会均等。 4破产是在人民法院的监督和指挥下完成的债务清偿程序。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时,一旦选择了破产还债程序,则必须受法定的程序支配。法院宣告债务人破产,指定管理人负责破产人财产的管理、处分、业务经营以及破产方案的拟订和执行等事务,在人民法院的严格控制下,其他任何人和任何机构都不能处分或执行破产人的财产,法律另有特别规定的除外。 5破产程序具有总括强制执行程序特征。 总之,破产作为一种事实状态,存在不同处理方式和处理结果。无力偿债的事实状态只是适用破产程序的必要原因,但并不必然导致破产程序适用。广义破产程序包括清算程序和企业再建(重整、和解)程序,狭义的破产程序仅指清算程序。 224页 正数第4、5、6、7、8、9自然段 221 倒数第12句话 原教材:(二)破产法 变化为:二、破产法 224页 倒数第7句话 增加:(一)破产法的概念 224页 倒数第6句话 221倒数第3自然段 原教材:破产法是指处理企业因经营管理不善造成严重亏损,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依法宣告破产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变化为:破产法是指调整企业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引起的破产清算和企业再建过程中产生的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 通过破产立法,可以保护债权人利益,对债务人进行救济,并建立健康的财务危机处理机制和有序的市场主体退出机制。 破产法既是债务清偿法和企业法(企业淘汰法和企业拯救法)的结合,也是实体法和程序法的结合,私法和公法的结合。 224页 倒数第1、2、3自然段 增加:(二)破产法适用范围 225正数第2句话 221倒数第2自然段 原教材:1986年12月2日,六届人大常委会第18次会议通过企业破产法(试行),适用于全民所有制企业法人。1991年通过的民事诉讼法第十九章规定的“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适用于全民所有制的其他企业法人的破产问题。 变化为:1986年12月2日,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企业破产法(试行),适用于全民所有制企业法人。2007年6月1日失效。 1991年4月9日,七届全国人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民事诉讼法,其中第十九章“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适用于非全民所有制企业法人的破产问题。 221页 倒数第4、5、6句话 2006年8月27日,十届人大常委会也可以参照适用企业破产法规定的程序。 变化为:2006年8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企业破产法,自2007年6月1日生效。该法统一了企业法人破产的适用依据,是对上述法律的综合和修正,适用于所有类型的企业法人、合伙、个人独资等非法人组织的破产清算也可以参照适用,但不适用于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具有商事主体资格的自然人。 225页 第7至10句话 222正数第2行 原教材为:二、破产原因 破产原因也称破产界限,指债务人丧失清偿力另一种情况是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明显缺乏清偿能力。主要适用于债权人申请破产的情况。 变化为:三、破产原因 (一)破产原因 破产原因,也称破产界限,指认定债务人丧失清偿能力,当事人得以提出破产申请,法院据以启动破产程序,作出宣告破产所依据的法律事实。破产原因存在与否,是判断破产申请能否成立、法院能否受理申请以及能否作出破产宣告的重要依据。同时破产原因也是和解程序与重整程序开始的原因。 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是企业破产法规定的破产原因。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民事主体具有独立的资格和地位,对每一个单独民事主体清偿能力须分别审察,不同民事主体之间不存在清偿能力或破产原因认定上的连带关系,其它主体对债务人所负债务负有的连带责任是对债权人的责任,而不能视为债务人本人清偿能力的延伸或再生。因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规定(一)(以下简称破产法司法解释(一)规定,相关当事人以对债务人的债务负有连带责任的人未丧失清偿能力为由,主张债务人不具备破产原因的,法院不予支持。 1. 不能到期债务。指债务人以明示或默示的形式表示其不能支付到期债务,其强调的是债务人不能清偿债务的外部客观行为,而不是债务人的财产客观状况。到期债务,是指已到偿还期限,债权人提出清偿要求,无合理争议或已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债务。不能清偿在法律上的着眼点是债务关系能否正常维持。 认定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应当同时具备三个方面的要件: 第一,债权债务关系依法成立。如债务人不否认或者无正当理由否认债权债务关系,或者债务已经生效法律文书确定。这样规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债务人拖延破产程序启动。 第二,债务履行期限已经届满,即债务人不能清偿的是已到偿还期限的债务。破产程序本质上属于概括执行程序,债务尚未到期的,债务人不负有立即履行的义务,故不应受执行程序的约束。 第三,债务人未完全清偿债务,即债务人未清偿债务的状态客观存在。不论债务人的客观经济状况如何,只有其没有完全清偿到期债务的,均构成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将不能到期债务作为破产原因中的主要依据,尤其是作为债权人申请债务人破产清算时破产原因的推定依据,易于为债权人发现和举证证明,能够使债权人尽早启动破产程序,从而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2.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指债务人的实有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即通常所说的“资不抵债”或“债务超过”。资不抵债的着眼点是资债比例关系及因此产生的清偿风险。考察债务人的偿还能力仅以实有财产为限,不考虑信用,能力等可能影响债务人清偿能力的因素;计算债务数额时,不考虑是否到期,均纳入总额之内。 通常用来判断债务人是否资不抵债的标准为 资产负债表,其反映了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总体规模和结构,以此判断债务人的资产状况具有明确性和客观性。考虑到资产负债表反映的企业资产具有期限性和不确定性,在其由企业自行制定的情况下甚至可能存在严重的虚假情况。因此,破产法司法解释(一)规定,债务人的资产负债表,或者审计报告,资产评估报告等也可作为判断债务人资产总额是否资不抵债的依据。即债务人的资产负债表,或者审计报告、资产评估报告等显示其全部资产不足以偿还全部负债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债务人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但有相反证据足以证明债务人资产能够偿付全部负债的除外。 3.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着眼点在于债务关系能否正常了结。破产法司法解释(一)规定,债务人账面资产虽大于负债,但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法院应当认定其明显缺乏清偿能力: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