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利益ppt课件.ppt_第1页
国际贸易利益ppt课件.ppt_第2页
国际贸易利益ppt课件.ppt_第3页
国际贸易利益ppt课件.ppt_第4页
国际贸易利益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节国际贸易的利益 一 国际贸易的基础 国际分工二 国际贸易的利益三 获取国际贸易利益的途径本节习题 一 国际贸易的基础 国际分工 一 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二 影响国际分工的因素 三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一 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1 国际分工的含义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 2 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1 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 2 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3 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4 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 1 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 15世纪末 18世纪60年代 地理大发现资本原始积累西非 提供劳动力西印度群岛 农产品英国 手工业制品 三角贸易 2 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18世纪中叶 19世纪中后期 第一次产业革命为国际分工形成奠定了基础 第一 自然经济让位于商品经济 第二 机械化大生产 国外市场更加重要 第三 开辟廉价的国外原料市场成为必要 第四 交通通讯的发展 促进国际分工发展 特征 工业国与农业国的分工 3 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19世纪70年代 二战前 第二次产业革命 垄断代替自由竞争 资本输出等 使国际分工进一步发展 特征 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 发展中国家经济上依赖几种产品 销售依赖世界市场 发达国家形成了以经济部门为主的国际分工关系 各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加强 4 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 二战后至今 特征 第一 不同经济制度国家共同参与的综合性分工体系 第二 具有多种多样的协作方式 二 影响国际分工的因素 1 生产力是决定因素2 自然条件是基础3 政治 文化环境是制约因素4 垄断组织发展是推动因素 三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1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2 国际贸易是国际分工实现的条件 二 国际贸易的利益 一 国际贸易的静态利益1 含义 1 2 2模型 两个国家 两种商品 假设 技术不变 资源总量一定 政府不干预 运费 交易成本为零 假设 A B两个国家 能生产粮食和衣服两种商品 在封闭的情况下 其中 A国一定量的资源 全部用于生产粮食 可以生产100单位 全部用于生产衣服 可以生产60单位 A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衣服 粮食 F E C 60 30 0 50 100 同样假设 B国一定量的资源 在封闭的情况下 全部用于生产粮食 只可以生产80单位 全部用于生产衣服 可以生产100单位 B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粮食 C E F 100 50 0 40 80 衣服 2 国际贸易的必然性 相对价格 直接用一种商品表示的另一种商品的价格 相对价格的差异导致贸易发生 用衣服表示粮食价格 PA粮 60 100 0 6单位衣即A国1单位粮食只换0 6单位衣PB粮 100 80 1 25单位衣即B国1单位粮食则换1 25单位衣 用粮食表示衣服的价格PA衣 100 60 1 67单位粮即A国1单位衣服能换1 67单位粮PB衣 80 100 0 8单位粮即B国1单位衣服只能换0 8单位粮 这样一来 A国必然要用粮食到B国换取衣服 因为在A国粮食便宜衣服贵在本国只能换0 6单位衣服 而在B国则能换1 25单位衣服 B国也必然会用衣服到A国换粮食 因为在B国衣服便宜粮食贵在本国只能换0 8单位粮食 而在A国则能换1 67单位粮食 结果 AB两国按优势分工 A国专门生产粮食 B国专门生产衣服 两国进行交换 则均可获利 交换的区间 0 6单位衣服 粮食 1 25单位衣服0 8单位粮食 衣服 1 67单位粮食 通过交换可以得到多少利益 A国专门生产粮食 在现有的资源和技术条件下 可以生产100单位 其中一半用于本国消费 一半用于到B国换衣服 B国专门生产衣服 在现有的资源和技术条件下 同样可以生产100单位 其中一半用于本国消费 一半用于到A国换粮食 假设交换比例为1 1 贸易后的两种商品交换比例和贸易利益 衣服 粮食 粮食 0 50 100 50 30 60 80 40 R C E F E F C 0 3 静态利益 指在各国的资源总量不变 技术条件不改进的前提下 各国生产自己的优势产品进行国际交换 使参与交换的各国消费者得到的商品数量 大于各国在封闭状态中所能提供的商品数量 使各国从贸易中获得了利益 它是在各国资源总量和技术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实现的 故称国际贸易的静态利益 2 静态利益的源泉 第一 静态利益最终来源于生产中的分工 第二 贸易利益必须以国际交换为条件 二 国际贸易的动态利益 1 积极作用第一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第二 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第三 推动企业技术进步 第四 加速资金积累 第五 开拓新市场 第六 对人们的示范作用 2 国际贸易利益实现的限制条件 第一 一国是否具备市场经济发展条件 第二 产业结构转变的代价和时间 第三 国际贸易对国内收入分配的影响 第四 各国外贸政策的影响 三 获取国际贸易利益的途径 获取国际贸易利益的过程就是企业寻找优势 发现优势 发挥优势的过程 一 成本优势 二 资源优势 三 技术优势 四 产品优势企业如何寻找优势 发现优势 发挥优势 获取贸易中的利益 一 成本优势 1 亚当 斯密的 绝对成本说 亚当 斯密 1723 1790 是国际分工理论的创始者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 代表作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1776年出版 书中提出绝对成本理论来论证国际贸易发生的基础 1 国际贸易的必然性 绝对成本 绝对优势 绝对利益 绝对成本 绝对优势 生产同量小麦 50吨 英国的成本比法国低 100人 150人 处于绝对优势 生产同量布匹 20匹 法国的成本比英国低 50人 100人 处于绝对优势 因此 两国均生产自己的绝对优势产品 进行交换 都能获利 绝对利益 第一 生产力提高 第二 消费水平提高 第三 节约社会劳动 2 评价 亚当 斯密认为 按绝对成本差异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 各国都能发挥生产中的优势而获得贸易利益 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的存在 是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 亚当 斯密理论的科学性与局限性 亚当 斯密的理论在国际贸易学说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他提出了国际贸易分工互利的 双赢 思想 但具有局限性 不具有普遍意义 2 大卫 李嘉图的 比较成本说 1772 1823年 是产业革命深入发展时期的经济学家 古典学派的完成者 1817年 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 1 主要内容 2 2模型 英葡比较成本差异 英葡比较成本差异 比较优势 葡萄牙两种产品均处于绝对优势 但葡萄酒的优势更大 两利相权取其重英国两种商品均处于绝对劣势 但毛呢的劣势较小 两害相权取其轻英国 毛呢 葡萄牙 葡萄酒 比较利益 第一 提高劳动生产力 第二 消费水平的提高 第三 节约社会劳动 2 比较成本 范家骧 比较成本 两国两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量的比率从英国看 两种产品的成本都高于葡萄牙 其中 毛呢成本是葡萄牙的100 90 1 1倍葡萄酒成本是葡萄牙的120 80 1 5倍英国生产毛呢的成本相对低一些 有比较优势 从葡萄牙看 两种产品的成本都低于英国 其中 毛呢成本是英国的90 100 0 9倍葡萄酒成本是英国的80 120 0 67倍葡萄牙生产酒的成本相对更低一些 有比较优势 小岛清 比较成本 一国两种产品成本的比率与他国相应产品成本比率的比较 设 英国毛呢为a1 葡萄酒为b1 葡萄牙毛呢为a2 葡萄酒为b2 a1 b1 5 6a2 b2 9 8a1 b1 a2 b2则a1有优势b1 a1 6 5b2 a2 8 9b1 a1 b2 a2则b2有优势 薛荣久 英国毛呢生产比葡萄牙多10人 100 90 葡萄酒生产比葡萄牙多40人 120 80 毛呢有比较优势 葡萄牙毛呢生产比英国少10人 葡萄酒生产比英国少40人 葡萄酒更有比较优势 相对价格 相对价格较低的商品有比较优势 在英国 1单位毛呢能交换0 83单位酒 100 1201单位酒能交换1 2单位的毛呢 120 100可见 英国毛呢具有比较优势 在葡国 1单位毛呢能交换1 125单位酒 90 801单位酒能交换0 89单位的毛呢 80 90可见 葡国酒具有比较优势 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较低的商品有比较优势 要多生产1单位葡萄酒 在英国必须放弃1 2单位的毛呢 在葡国必须放弃0 89单位的毛呢 要多生产1单位毛呢 在英国必须放弃0 83单位的酒 在葡国必须放弃1 125单位的酒 3 评价 理论基础 比较成本有差异 进步性 普遍适用 价值规律在世界市场的作用 等价交换与互利不是一回事 二 资源优势 赫克歇尔 俄林的 资源禀赋说 1 主要内容 1 赫克歇尔 1879 1953 于1919年提出此观点 其弟子伯尔蒂尔 俄林 1899 1979年 瑞典经济学家 1933年出版 域际和国际贸易 阐述 资源禀赋说 理论 1977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2 假定各国劳动生产率一样 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 第一 各国生产要素禀赋比率不同 第二 生产各种商品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比率不同 3 资源禀赋说 逻辑思路 国际贸易的基础 商品价格的差异 生产成本差异 生产要素价格差异 各国生产要素丰裕程度不同 丰裕的价格低 稀缺的价格高 生产各种商品的要素密集度不同 即生产各种商品所需投入的生产要素的组合或比例不同 如 劳动密集型 资本密集型 技术密集型 土地密集型 资源密集型等 生产要素禀赋比率不同是产生国际贸易的重要基础 一国出口的是其在生产上较大量使用该国比较丰裕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商品 一国进口的是其在生产上较大量使用该国比较稀缺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商品 2 案例与图解 1 日澳生产要素价格 2 生产要素消耗量 比例 3 日澳商品比较成本 3 评述 1 用资源禀赋差异解释比较成本的差异 对李嘉图等理论进行了发展和创新 2 用资源优势理论解释战前的国际贸易格局 具有现实意义 3 资源禀赋说的分析更加接近经济运行的现实 增强了理论的实用性 三 技术优势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 雷蒙德 弗农 R Vernon 国际产品寿命周期理论 一 国际产品寿命周期的四个阶段 1 出口垄断阶段2 外国仿制阶段3 出口竞争阶段4 进口竞争阶段 二 各国在产品寿命周期各阶段的比较优势不同 美国 在第一阶段具有优势 发达国 在二 三阶段具有优势 发展中 在第四阶段具有优势 四 产品优势 林德 Linder 的产业内贸易理论 一 产业内贸易的概念 二 产业内贸易问题的提出 三 产业内贸易的理论解释 一 产业内贸易的概念 1 国际贸易从产品内容上分两种 一种是产业间贸易 Inter industryTrade 即一国进口和出口属于不同产业部门生产的产品 也称部门间贸易 如进口汽车 出口纺织品 另一种是产业内贸易 Intra industryTrade 即一国既出口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型制成品 也称部门内贸易 同类型商品 指按SITC分类时属于同类 同章 同组的商品 它们既出现在一国的进口项目中 又出现在一国的出口项目中 2 产业内贸易 指两国以上在某些相当具体的工业部门内进行相互贸易 即两国互相进口和出口属于同一部门或类别的制成品 二 产业内贸易问题的提出 20世纪70年代以来 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 许多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研究 发现发达国家间产业内贸易比例接近60 三 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