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筑结掏堂握 堕些垒 旦迦鱼i翌g 曼塑 旦堕 委i 妻蕊 羔竺篓蔓翌囫 文章编号 1 0 0 0 6 8 6 9 2 0 1 7 0 3 0 1 3 4 0 7D O I 1 0 1 4 0 0 6 j j z j g x b 2 0 1 7 0 3 0 1 5 上海中心大厦绿色结构设计关键技术 丁洁民1 2 巢斯1 吴宏磊1 何志军1 张其林2 李久鹏1 1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集团 有限公司 上海2 0 0 0 9 2 2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上海2 0 0 0 9 2 摘要 上海中心大厦建筑高度6 3 2m 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超高层建筑设计典范 上海中心大厦在设计阶段 引入绿色建筑 结构设计的基本理念 在建造 运营过程中可节约土地 节约材料 减少能耗和减少排放等 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指标为 基础 从复杂环境下大直径深基坑及地基基础设计技术 基于空气动力造型的抗风设计技术 磁涡流T M D 阻尼器系统设计 技术等方面 介绍了绿色建筑思想在本项目结构设计中的体现 通过相关技术的综合使用 解决了技术难题 产生了巨大 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上海中心大厦项目的顺利建造充分体现了 适用 经济 绿色 美观 的建筑方针 相应的绿色技术 成果可为其他超高层建筑的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上海中心大厦 绿色标准与指标 结构设计 绿色建筑思想 中图分类号 T U 9 7 2 9文献标志码 A K e yt e ch n o lo g yo fg r e e nb u ild in gint h eS h a n g h a i T o w e rs t r u ct u r a l d e s ig n D I N GJ ie m in l C H A O S il W uH o n g le il H EZ h ij u n Z H A N GQ ilin 2 L IJ iu p e n 9 1 1 T o n 舀i A r ch it e ct u r a lD e s ig n G r o u p C o L t d S h a n g h a i2 0 0 0 9 2 C h in a 2 C o lle g eo fC iv ilE n g in e e r in g T o n 西iU n iv e r s it y S h a n g h a i2 0 0 0 9 2 C h in a A b s t r a ct T h eS h a n g h a iT o w e r w h ichh a sa na r ch it e ct u r a lh e ig h to f6 3 2m ist h em o s tr e p r e s e n t a t iv et a llb u ild in g d e s ig nm o d e l inC h in a T h es u p e rh ig h r is e b u ild in g sint h ep r o ce s so fco n s t r u ct io na n do p e r a t io nin v o lv e sla n ds a v in g m a t e r ia l s a v in g e n e r g ys a v in g e m is s io nr e d u ct io na n do t h e ra s p e ct so fis s u e s T h e r e f o r e itisn e ce s s a r yt oin t r o d u ce t h eg r e e nb u ild in gd e s ig nco n ce p tt or e d u ceu n n e ce s s a r ye n e r g yco n s u m p t io nint h eco n s t r u ct io np r o ce s s B a s e do nt h e g r e e nb u ild in ge v a lu a t io ns t a n d a r da n din d e x f o cu s in go nt h ea s p e ct so fd e s ig nt e ch n o lo g yo fla r g ed ia m e t e rd e e p f o u n d a t io np ita n df o u n d a t io ninco m p le xe n v ir o n m e n t a e r o d y n a m icb a s e dw in dr e s is t a n td e s ig nt e ch n o lo g y d e s ig n t e ch n o lo g yo fm a g n e t ice d d ycu r r e n tT M De t e t h isp a p e rin t r o d u ce st h eid e ao fg r e e nb u ild in gint h eS h a n g h a iT o w e r p r o j e ct T h r o u g ht h eco m p r e h e n s iv eu s eo fr e la t e dt e ch n o lo g ie s m a n yt e ch n ica lp r o b le m sh a v eb e e ns o lv e d r e s u lt in g ine n o r m o u ss o cia la n de co n o m icb e n e f it s T h es u cce s s f u lco n s t r u ct io no ft h eS h a n g h a iT o w e rp r o j e e tf u llye m b o d ie st h e a p p lica b le e co n o m ic g r e e n a r t is t ic d e v e lo p m e n t a lid e o lo g y T h er e la t e d t e ch n ica la ch ie v e m e n t sh a v eim p o r t a n t r e f e r e n cev a lu e sf o ro t h e rh ig h r is e b u ild in gg r e e nd e s ig n K e y w o r d s S h a n g h a iT o w e r g r e e ns t a n d a r da n din d ica t o r s t r u ct u r a ld e s ig n g r e e nb u ild in gid e a 作者简介 丁洁民 1 9 5 7 一 男 江苏泰兴人 工学博士 教授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E m a il d im t j a d r i co ln 通信作者 吴宏磊 1 9 8 2 一 男 山东青岛人 工学博士 副总工程师 E m a il 8 w h l q a d r i C O ln 收稿日期 2 0 1 6 年7 月 1 3 4 0 引言 进入2 1 世纪以来 随着我国经济和建筑科学技 术的快速发展 超高层建筑不断涌现 截至2 0 1 6 年 底 中国2 0 0m 以上超高层建筑共6 0 0 余幢 其中已 建成4 2 0 幢 在建1 8 0 幢 分布区域以长三角 珠三 角 环渤海和西南地区为代表 超高层建筑在建 造和运营过程中涉及节约土地 节约材料 减少能耗 和减少排放等各个方面问题 因此 需引入绿色建筑 设计的基本理念 减小建造过程中不必要的能耗 这 对于超高层建筑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基于此 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指标为基础 结 合上海中心大厦的结构设计中的各关键环节 如复 杂环境下大直径深基坑及地基基础设计 基于空气 动力造型的抗风设计 磁涡流T M D 阻尼器系统设计 等 介绍绿色建筑思想在本项目结构设计中的体现 并对相应设计成果进行评价 以期为绿色结构设计 提供参考 1 工程概况 上海中心大厦是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的 一座超高层地标性建筑 建筑形态如图1 所示 图l上海中心大厦 F ig 1S h a n g h a i T o w e r 该建筑是集办公 酒店 商业 观光为一体的现 代化多功能摩天大楼 塔楼建筑高度6 3 2m 共1 2 4 层 裙房建筑高度3 8m 地上7 层 地下5 层 整个建 筑地上和地下建筑面积分别为3 8 万平方米和1 4 万 平方米 沿竖向分为9 个区段 包括底层的商业中心 中部的办公楼层以及顶部的酒店 文化设施及观景 平台 各区段间由2 层高的设备避难层分隔 图2 给 出了其建筑功能的竖向分区口 叭 j j 州 一 一麓 嗣皇 8 嘴ij 孵 啊 il h 1 1 川矗西情 雉 一 舅舅勇 I4 刊 纠 引 I I4J 一 啊i j 1 l小J 卜l j 引 卜 I3 t o o 卜 弦 诹I 卜5 蹴篙 胆 1 J 矗lp 忖 划 m 引 f 一il i j 乒 一 图2卜海巾心人厦建筑功能的 iJ 分区 F ig 2 V e r t ica lf u n ct io no fS h a n g h a iT o w e r 1 1 建筑体型 上海中心大厦在外观上呈现出螺旋式的上升形 态 隐喻着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理念 从平面投 影上看 外幕墙近似呈三个尖角被削圆的等边三角 形 并从底部到顶部按规律扭转 且沿高度方向逐渐 收缩 形成了独特的非线性曲面形式 使整个塔楼从 平面到空间都具有独特的标志性造型 内幕墙体型 相对规则 从上到下分为六段柱体 外幕墙为结构 遮挡风雨 内幕墙则起到隔热保温的作用 两者之间 的中庭部分为人员休闲提供了场所并兼具环境缓冲 作厂仃 冈3 丐潺百7 r b 舣层破璃幕墙 图3 建筑体型及幕墙系统 F ig 3 A r ch it e ct u r a l p la na n dcu r t a inw a lls y s t e m 1 2 结构体系 巨型框架一核心筒 f 申臂桁架构成了上海中心大 厦的抗侧结构体系 四根角柱 八根巨型柱及八 道位于设备层处的具有两层楼高的环带桁架组成了 抗侧体系中的巨型框架结构 3 六道两层楼高的伸 臂桁架设置于塔楼的第2 及4 8 功能区旧o 核心筒 与巨型柱通过伸臂桁架联系起来 此结构体系既能 高效地利用周围的八根巨型柱以减小结构的整体变 形和层间位移 又能约束核心筒的弯曲变形 图4 为 该结构体系组成 13 5 图4 巨型框架结构体系 F ig 4M e g a N a m e s t r u ct u r es y s t e m 2 绿色建筑评价指标 由于超高层建筑固有的特点 如何最大限度地 减小能耗 降低成本 是其设计和建筑过程中必须考 虑的问题 此时 绿色建筑思想的引入就显得尤为重 要 G B T5 0 3 7 8 2 0 1 4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4 指出 了建筑设计中所需达到的6 个方面绿色指标 本文 作者结合本项目实际设计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提出 了相应的研究和解决方法 表1 中1 6 项 在此基 础上 编写了国内针对超高层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标 准文件 绿色超高层建筑评价技术细则 表l 中第7 项 表1 绿色评价指标及其在本项目中的应用 T a b le1G r e e ne v a lu a t io nin d e xa n da p p lica t io n inp r o j e ct 3 绿色建筑结构设计 3 1 复杂环境下大直径深基坑及地基基础设计技术 上海中心大厦基坑工程为近年来上海软土地区 罕见的超大 超深基坑工程 项目场地所处区域内 土质较软 且周边环境复杂 变形控制要求高 针对 1 3 6 以上客观因素 塔楼区采取顺作法施工 大大加快了 工程的施工进度 其采用的圆筒形无内支撑基坑围 护结构形式 充分发挥了圆形结构均匀良好的受力 性能 较好地利用了混凝土的抗压性能 裙房区基 坑施工采用了逆作法技术 此做法的优点在于可利 用地下室顶板作为施工场地 解决了塔楼区和裙房 区基坑在施工期间场地不足的问题 以上措施充分 体现了绿色建造技术的思想 5 得到相关绿色创新 技术与成果如下 1 通过采用外径1 2 3m 深3 1m 的圆筒形无内 支撑大直径深基坑 图5 a 减小了围护结构拆除带 来的环境污染 2 桩基采用了直径1m 深5 6m 的超长大直径 灌注桩 避免了预制桩产生的挤土效应 降低了对环 境的影响 3 通过建立桩筏协同受力分析模型 图5 b 全 面系统地考察了基础的受力情况 为上部结构设计 提供了依据 4 后注浆技术的应用 使桩承载力提高5 0 并大大降低了材料用量 因 遴蔷蔷o a 萎1 坑 小 d b 拨傲 t iL 忙 I I J J 图5大直径深基坑及地基基础设计技术 F ig 5D e s ig nt e ch n o lo g yo fla r g ed ia m e t e rd e e pf o u n d a t io n p ita n df o u n d a t io n 3 2 基于空气动力造型的抗风设计技术 上海中心大厦高6 3 2m 高宽比为7 自振周期大 于9S 风荷载是影响结构设计的关键因素之一 考 虑到超高层结构所受风荷载的复杂性 上海中心大 厦结构的风致响应试验研究由加拿大的R W D I 公司 完成 通过试验结果确定了结构的设计风荷载 保证 了抗风设计的可靠性及准确性 上海中心大厦结构的风致响应研究主要包括以 下3 个方面 0 1 进行风气候分析 确定结构所处区域的风向 分布 设计风速及不同重现期下的风致响应 2 基于空气动力学的结构体型优化 考虑不同 结构外形 探究最优结构形式 图6 7 3 进行风洞试验研究 考虑到一般风洞试验可 能会存在不确定性 相应的结果也可能会包含过于 保守的部分 通过详细的风洞试验将以上因素加以 蕊融西O 图70 i 竖 收进比率卜I 塔偻外表皮 F ig 7 O u t e rs u r f a ceo ft o w e rind if f e r e n tv e r t ica l s e t b a ckr a t io s 考察 进一步提高风致响应预测的精确度 通过以上基于空气动力造型的结构风致响应研 究 得到的相关绿色创新技术与成果如下 1 基于空气动力造型的抗风设计技术的应用 体现了超高层建筑设计技术的创新 2 通过对上海中心大厦建筑造型的优化 确定 了建筑外表皮旋转1 2 0 平面尺寸沿竖向收缩到底 部尺寸的5 5 的最优结构受力形式 3 通过基于空气动力造型抗风技术的应用 塔 楼整体风荷载相比同等高度建筑减小2 5 与传统 的方形截面结构相比 设计风荷载仅为方形截面结 构的6 0 节省了材料 3 3 磁涡流调谐质量阻尼器系统设计技术 为减小结构的地震作用响应 在屋顶塔冠处布 置了调谐质量阻尼器 T M D T M D 的作用是将阻尼 器系统自身的振动频率调整到与结构振动的主要频 率相近 通过T M D 与主结构间的相互作用 实现能量 由主结构向阻尼器系统的转移 上海中心大厦项目中 在传统黏滞阻尼T M D 系 统的基础上 将磁涡流技术应用于其中 与传统的 T M D 结构相比 磁涡流T M D 使用磁涡流阻尼取代了 传统的黏滞阻尼 在整个磁涡流T M D 工作过程中 通过调节质量块的有效行程调整磁涡流T M D 的阻尼 系数 导体与产生磁场的构件没有任何接触 从而减 小了整个阻尼系统的损耗 同时也有效减小了阻尼 器的质量 降低了结构造价 图8 疃j 卜卿噬 戳 二1 1 品 辆 古t 一 j 盛乙 翟芏 二1 a j 黏滞阻 E I M D t l2 0 0 t t b j 勉瓶流lM 阢l0 0 0 t J 图8 磁涡流T M D 阻尼器系统设计技术 F ig 8D e s ig nt e ch n o lo g yo fm a g n e t ice d d ycu r r e n tT M D 3 4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技术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实际上是一个总体设 计思想 主要指结构在受到不同概率地震作用下的 性能达到一组预期的性能目标 上海中心大厦为重点设防类 乙类 建筑 在多 遇地震 设防地震和罕遇地震下采用的抗震性能目 标分别为 完全可使用 基本可使用和生命安全 采 用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 对结构在多遇 设防和 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动力特性进行了分析 得到相 关绿色创新技术及成果如下 1 提出了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目标 克服了基 于承载力的抗震设计不能预估结构屈服后的工作性 能的缺陷 2 完善了超高层建筑的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 根据结构的频谱特征选取了满足计算要求的地震动 加速度时程 分别采用A B A Q U S A N S Y S 和 P E R F O R M 3 D 对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建模计算 并 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比对 采用合理的设计确保 主要构件不失效 并使耗能元件在罕遇地震作用下 能够进入屈服耗能 既确保了生命安全 又体现了设 计的经济性和合理性 为类似项目提供了技术参考 3 分别在同济大学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进行 了振动台试验 图9 试验模型按照结构真实模型进 行缩尺设计 分别为1 5 0 和1 4 0 通过2 次振动台 试验 获得了相应的结构动力响应特征 通过将试验 数据进行分析比对 验证了结构抗震安全性 发展并 提高了结构动力试验的水平 1 3 7 1 m忿 薹詈要薹I重i iiI蓍虱蠹咿薅Z 蕴浮 防 l Illl l蛐孓1llH H 鎏薹鎏蚕羹藿盖 虿渺交 j 浔门心 国 被 纛朗 三角孵转m同 6 图m a 一j 济I 4 j lt 二 J j i 刨 h j7 建筑科 刊 ij i L 1 j u j振L n 台试验 j 4 J 图9 缩尺模型振动台试验 F ig 9 S h a k et a b let e s t so fs ca lem o d e ls 3 5 足尺受力构件及复杂连接节点设计 上海中心大厦结构采用了巨型框架 核心筒 伸 臂桁架的抗侧力结构体系 巨型柱是抗侧力体系中 的重要组成部分 整个结构的竖向荷载 水平荷载的 传递以及刚度的控制与巨型柱自身的受力状态直接 相关 因此 合理正确地选取巨型柱截面形式 准确 地分析和研究其承载能力和延性 是设计中需主要 考虑的问题 上海中心大厦巨型柱采用型钢混凝土组合 柱 2o 针对截面钢骨布置 从受力 施工角度和节点 域整体性分析三个方面 比较了格构式和实腹式两 种钢骨布置形式 最终选用了 王 字形实腹式组合 柱截面 图lO a 在此基础上 对S R C 柱的承载力 和延性进行了计算分析 模型截面见图1 0 b 结果表 明巨型柱的承载力能满足设防烈度地震弹性的要 求 且具有良好的耗能能力 酣 瀣iI L 到 金kJL E j a 丈粗 州j 戡I b 纠绁芈儿候 p 幽1 0U 型拄钢骨戡面 F ig 1 0M e g a co lu m n s s e ct io nw it hs t e e lr e in f o r ce d 节点设计也是巨型框架设计中的关键环节 本 文作者对于伸臂桁架与巨型柱的连接节点 环带桁架 与巨型柱连接节点进行了有限元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 节点区的设计符合 强节点 弱构件 的抗震设计思 想 并基于理论分析结果 对典型节点进行了试验研 究 图1 1 试验结果与有限元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8 13 8 1 一伸臂桁架与h u 连接节点t l淄 bj 伸f j f f 架1 0 十 一D 篱 连接节点 l 8 图1 1 关键复杂节点试验 F ig 11E x p e r im e n to fco m p le xk e yj o in t 相关绿色创新技术和成果如下 1 对结构关键部位的大型构件 从截面选型 承 载力 抗震延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在满足受力要求 的条件下做到节约用材 2 对关键复杂连接节点 即伸臂桁架与巨型柱 连接节点 伸臂桁架与核心筒连接节点 结合理论分 析与试验结果 验证了其设计的合理性 3 6 竖向荷载及用钢量优化设计技术 一般楼面活荷载满布可能性较小 因此可按荷 载规范的规定对其进行折减 在对活荷载进行折减 的基础上 在保证结构满足承载能力和变形要求的 前提下 细化模型分区 调整构件截面 实现用钢量 的优化 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Ho 相关绿色创新技术和成果如下 1 针对竖向荷载承重体系和抗侧力体系在结构 承载中所发挥的特点及表现出的受力性能 采用了结 构布置效率敏感性分析技术 优化了结构布置方式 2 结合轻质高强材料的应用 基于结构精细化 设计技术 根据不同的受力状态 对不同分区的结构 构件的截面进行了优化设计 3 显著降低了项目的材料用量 共计降低用钢 量1 20 0 0 t 3 7 悬挂支撑玻璃幕墙体系设计技术 由于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 外幕墙主要用于表 达结构外形 而内幕墙则主要起到保温隔热的作用 基于此 上海中心大厦采用了内外分离的双层幕墙 系统 外幕墙体型复杂 其支撑结构不但应满足结 构安全性的要求 还应达到实现视觉通透及建筑美 观的目的 为满足以上要求 并适应扭转上升的外 幕墙几何形态 最终采用了分区悬挂的柔性幕墙支 撑系统 主要由钢吊杆 交叉拉杆 环梁及径向支撑 组成p 图1 2 通过结构计算分析可知 幕墙系统与主体结构 之间竖向变形存在较大差异 如果采用刚性连接 则 差异变形不能得到有效释放 由此产生的附加内力 可能导致幕墙板块与主体结构发生碰撞 甚至破碎 a 轴测图 b 平 f f 布置 图1 2 幕墙支撑结构体系 F ig 1 2 C u r t a inw a ll s u p p o r t in gs y s t e m 鉴于此 幕墙支撑与主体结构间的连接需采用 相对特殊的构造 为此 本文作者将结构设计与B I M 技术相结合 设计了满足变形要求的连接构造 如 径向支撑与楼板的连接构造 限位约束滑动构造 底 环梁竖向伸缩节点等 如图1 3 所示 一 1 V a 侧向限位节点 b 底层竖向滑动节点 图1 3 幕墙与主体结构的连接构造 F ig 1 3 C o n n e ct io no fcu r t a inw a lla n dm a ins t r u ct u r e 相关绿色创新技术与成果可归纳如下 1 采用内外分离的双层幕墙系统 提高了建筑 的保温 隔热性能 开阔的中庭为人们工作 生活提 供了舒适的空间 2 外层幕墙首次采用分段悬挂支撑结构体系 传力路径直接 造型美观 视觉通透 该体系在很多 方面都超越了现行技术标准 进行了技术创新 3 通过对幕墙结构支撑体系受力和变形的分 析 对幕墙系统与主体结构之间的关键连接节点 结合 B I M 技术模拟设计了满足其受力 变形的构造形式 3 8 结构受力性态监测系统技术 上海中心大厦的施工周期较长 施工过程中结 构的受力性能受到材料时变 荷载时变等因素的影 响 因此需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全面监测结构应变 变 形 加速度等响应 施工过程中对整体结构从上至下共设置了6 个 数据采集站 在核心筒和外框架等部位布置了强震 仪 倾角仪 加速度计 应变计 温湿度计等 如图1 4 所示 对结构竖向变形 侧向变形及风荷载下结构受 力性态等进行了监测 相关的绿色创新技术和成果如下 1 对上海中心大厦进行结构受力性态的监测 该监测形成的大数据可为将来类似工程的设计提供 5 数据采集站 4 数据采集站 3 数据采集站 数据采集站 监控机房 揣 J 一灿 b J6 7 层典型层传感器平面布置 图1 4 结构受力监测系统布置 F ig 1 4C o n f ig u r a t io no fs t r u ct u r a lm o n it o r in gs y s t e m 更加详实的设计依据 2 通过将施工过程与监测结果结合 明确了塔 楼结构变形情况 有助于施工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 也为解决问题提供了缓冲时间 3 记录了上海中心大厦周边风速情况 分析了 台风前后结构的受力性态 保证了结构安全性 3 9B I M 技术应用 B I M 系统是在计算机中模拟工程建筑整个生命 周期的全过程 包括设计 预算 采购 加工 运输 施 工 维护等环节 作为上海未来的标志性建筑 上海 中心大厦的建设目标之一是打造 节能 绿色 环保 的超高层建筑 而B I M 技术的应用则是保证上海中 心大厦完美建筑形态最终正确实现的有效手段 在上海中心大厦的结构设计中 B I M 技术主要 体现在幕墙及其支撑结构的设计 结构加强层的B I M 放样 复杂钢结构的B I M 放样等方面 图1 5 B I M 技术中的绿色创新点和相关成果如下 1 将结构设计与施工详图深化 放样 安装紧密 13 9 糍醚酒酬 c 复杂钢结构B I M 放样 图1 5 结构设计中的B I M 技术 F ig 1 5A p p lica t io no fB I Mt e ch n o lo g yins t r u ct u r a ld e s ig n 集合 深化B I M 技术的应用 2 B I M 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结构效率 钢结 构 幕墙加工图效率提高2 0 0 且施工过程中无一 返工 3 通过B I M 技术的应用 节省工程造价至少1 亿元 4 结语 1 回顾了上海中心大厦在结构设计中所采用的 绿色创新技术及相关成果 结果表明 在结构设计中 采用绿色创新技术有利于节约能源和材料 降低结 构的建造成本 2 上海中心大厦结构设计过程全面贯彻 适 用 经济 绿色 美观 的建筑方针 实现了结构设计 与绿色建筑的统一 3 绿色超高层结构设计新技术在上海中心大厦 中的应用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关 的自主研究成果实现了国际领先 对实现超高层建 筑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丁洁民 吴宏磊 我国高度2 5 0m 以上超高层建筑 结构现状与分析进展 J 建筑结构学报 2 0 1 4 3 5 1 4 0 2 3 4 5 6 7 8 9 3 1 7 D I N GJ ie m in W UH o n g le i C u r r e n t s it u a t io na n dd is cu s s io no fs t r u ct u r a l d e s ig nf o rs u p e r h ig h r is eb u ild in g sa b o v e2 5 0m inC h in a J J o u r n a lo f B u ild in gS t r u ct u r e s 2 0 1 4 3 5 3 1 7 inC h in e s e 丁洁民 巢斯 吴宏磊 等 组合结构构件在上海中 心大厦中的应用与研究 J 建筑结构 2 0 1 1 4 1 1 2 6 1 6 7 D I N GJ ie m in C H A OS i W UH o n g le i e ta 1 A p p lica t io na n dr e s e a r cho fs t e e l co n cr e t em ix e d s t r u ct u r einS h a n g h a i T o w e r J B u ild in gS t r u ct u r e 2 0 1 1 4 1 1 2 6 1 6 7 inC h in e s e 丁洁民 巢斯 上海中心大厦结构分析中若干关键 问题 J 建筑结构学报 2 0 1 0 3 1 6 1 2 2 1 3 1 D I N GJ ie m in C H A OS i C r it ica l is s u e so fs t r u ct u r a l a n a ly s isf o rt h eS h a n g h a iC e n t e rp r o j e ct J J o u r n a l o f B u ild in gS t r u ct u r e s 2 0 1 0 3 1 6 1 2 2 1 3 1 in C h in e s e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 B T5 0 3 7 8 2 0 1 4 S 中国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0 1 4 E v a lu t io ns t a n d a r df o r g r e e nb u ild in g G B T5 0 3 7 8 2 0 1 4 S C h in a C h in a A r ch it e ct u r e B u ild in gP r e s s 2 0 1 4 inC h in e s e 谢小林 翟杰群 张羽 上海中心 裙房深大基坑逆 作开挖设计及实践 J 岩土工程学报 2 0 1 2 3 4 增 刊1 7 4 4 7 4 9 X I EX ia o lin Z H A IJ ie q u n Z H A N G Y u D e s ig na n dp r a ct iceo ft o p d o w n m e t h o df o rla r g e s ca lep o d iu mb a s e m e n 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金川集团春季校园招聘280+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福州市人才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招聘6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河南种业集团招聘7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度中国东航股份信息部校园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四川江油招投商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招聘6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危险气体安全培训内容课件
- 地铁信号专业安全培训
- 地铁保安安全培训内容课件
- 地质安全教育培训课件
- 危货司机安全培训简报课件
- 物流客服管理制度
- 综合布线工程安全技术交底
- 人美版美术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业设计
- 小学六年级奥数竞赛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 教学设计与教案之间的区别
- 专题-S301 【题型易-高考英语 (阅读理解) 梯度训练】2025年高考各大考区题型专练 (全国通o用)含答案
- 铁代谢障碍性贫血的相关检验课件
- 2025年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汇编
-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 运动学练习题库及参考答案
- 沈阳2025年辽宁沈阳辽中区四家事业单位面向区内事业单位遴选18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