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化古代汉语教程 答案.doc_第1页
立体化古代汉语教程 答案.doc_第2页
立体化古代汉语教程 答案.doc_第3页
立体化古代汉语教程 答案.doc_第4页
立体化古代汉语教程 答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什麽是“六书”?什麽是“四体二用”? “六书”: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早在周朝时 期,“六书”就被列为六艺之一,是当时公卿大夫子弟的必修课。汉代以后,学者们把“六书”当作汉字的造字方法。许慎的 说文解字 即以“六书” 来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解释汉字的本义。他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逐一下了简明的定义,并举了例证。他说:“周礼八岁入小学, 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q),日月是也;三曰形 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 合谊,以见指撝(hu),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义 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现在一般都采用许慎的“六书”名称依班固的“六书”顺序。“四体二用”说:对於“六书”是否都是造字方法,后代学者的看法与汉朝学者不完全相同。后代多数学者认为,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可 以造出新字,而转注和假借不能造出新字,所以“六书”不能认为都是造 字方法。於是有学者提出“四体二用”说,认为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 是造字的方法,而转注和假借则是用字的方法。 三、从构形和表音的角度,汉字可以分为哪几类?说一说各有什麽特点。 1、表意字:独体表意字;指事符号表义字;合体表义字。2、表音字。 3、 既表义又表音的字。四、汉字的形体演变中主要有哪些字体?各有什麽特点。 主要有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和楷书。主要特点参第三节 五、什麽是古今字?什麽是异体字?什麽是繁简字?三者有什麽关系? 古代汉语中同一个词或同一个语素因文献时代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字,先出现的叫古字,后出现的叫今字,合称古今字。 在古书中,有些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书写形式,它们的笔画有繁有简,笔画繁多的称繁体字,笔画少的称简体字,合称繁简字。繁简字有些 在古代就是古今字或异体字的关系。 异体字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字形不同而读音相同、意义相同,可以互相 替代的字。异体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角度看,上面所谈的古今字、 繁简字和通假字,都可以算作异体字;从狭义角度说,只有专门为某一个 词或语素造的不同的字才是异体字。 六、 古书当中,往往有本字而不用,用一个与本字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 这种现象叫做通假。通假是以字音的相同或相近为依据的,所以也叫古音 通假。在通假现象中,用来代替本字的字叫做通假字,被代替的字叫做本 字或正字。 假借是语言中的一个词或语素没有为它专门造字,选择一个同音字来表 示。而通假实际上是写别字,某一个词或语素已有本字,古人书写的时候 没有用这个本字,临时写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简单地说,假借是本无 其字的借用,而通假则是本有其字的借用。通假与写别字稍有不同的地方 是,写别字是纯粹的个人行为,而通假一经出现,往往被后人仿效沿用, 具有一定的社会性。 七、 请说出下面各字之间的关系。 1、奉捧 曝 孰熟 解懈 共供 杯杯杯 和 益溢 其箕 诉愬 秋秌 昏婚 然燃 村邨 崐昆 赴讣 莫暮 辟避劈僻 采彩彩采 暴 止趾; 畔泮 膀髈 欢嚾欢 眯眯 暖暖煗 猫猫 迹迹 德悳 灾灾烖 玳瑇 咱喒; 笔笔 舍 鸡 淡 2、啖啖 鶏 澹 期朞 刨刨 虻蝱 坂岅阪 帘帘 梅楳 抵牴抵 剃剃 畆亩畮畒 并并倂竝 网网 踊踊 3、余余 舍 启启 后后 干乾干 复复复;礼礼 1、古今字; 2、异体字; 3、繁简字,但分号前为单纯的繁简字,分号后的 字不仅有繁简的关系,还有其他关系,如礼礼、网网、踊踊、笔笔又是古异体字; 舍舍、启启又是古今字的关系 十三、指出下列红体字的形体结构并解释其意思: 1、讨,研究;论,评论,在古代是两个词,都是形声。 2、见,使出现,会意。 3、间,动词,处在中间,会意。 4、衣,动词,穿,象形。 5、愈,较好,胜过,形声。 6、厄,困厄,处境艰难窘迫,会意。 7、果,长在树上的果实,象形。 8、岁,时间,形声。 9、斤,斧子,象形。 10、介,铠甲,象形 一、古汉语词汇系统有什麼特点? 答案要点:1、单音节词占优势;2、存在双音节单纯词;3、存在构词 形 态和构形形态;4、存在“大名小名”的构词方式。 二、今词义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要点:1、内涵变化;2、外延变化;3、词的附加意义的变化 三、什麼是偏义复词?什麼是同义连用?什麼是联绵词?古代汉语有哪些构 形词缀和构词词缀?说说下面句子中特别标示的词属於什麼情况。 1、 缮完葺墙以待宾客。(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2、是冬大赦,而允独不在宥,三公咸复为言。至明年,乃得解释。(后 汉书陈王列传) 3、 将不诚必,则卒不勇敢。(淮南子兵略) 4、 仲秋之月,雷乃始收。(淮南子时则) 5、襄王闻之,颜色变作,身体战栗。(战国策楚四) 6、 先帝尝与太后不快,几至成败。(后汉书何进传) 7、 禹稷躬稼而有天下。(论语宪问) 8、 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 得失则语泄。(史记刺客列传) 9、 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彷徨不能去。(史记刺客列传) 10、 杀鸡为黍而食之。(论语微子) 偏义复词从形式上看和并列结构的合成词一样,两个语素是并列的,但实 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作为这个合成词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是陪衬。同义连用是指经常在一起连着使用的同义词,在阅读古书时,可以把它们作为一 个复音词来看待,而不要把它们当作两个或几个单音词拆来去理解或分析,这样 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概念。古代汉语中,连用的同义词当它们还没有凝结成一个 整体, 一个复音词时, 词序常常不固定。 联绵词是由两个不同的音节联缀成义, 只有一个语素,不能分割的单纯词。联绵词有三个特点:第一、在词义上,只有 一个语素,两个 字代表两个音节,不表示意义。第二、两个音节大多有双声叠 韵的关系。第三、在形体上,往往上有多种书写形式。 1、三个同义词连用,“修葺”的意思。 2、同义词连用,“释放”的意思。 3、同义词连用,“诚实守信”的意思。 4、两个同义的虚词连用,“开始”的意思。 5、“颜色”与“战栗”均为同义词连用。 6、偏义复词,偏在“败”上,指的是失败。 7、这种情况叫“连类而及”,是偏义复词的一种,“躬稼而有天下”的是 稷,而不是大禹。 8、偏义复词,偏在“失”上,指事情出现差池。 9、联绵词。 10、由-s 后缀构成的词。 五、解释下面特别标示的词,然后说一说词义古今有什麼变化。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孟子梁惠王上) 2、初闻涕泪满衣裳。(杜甫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 3、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孟子告子上) 4、其后秦稍蚕食魏,十八岁而虏魏王,屠大梁。(史记魏公子列传) 5、夫寻常之沟,巨鱼无所还其体,而鲵鰌为之制。(庄子庚桑楚) 6、仆之家本穷空,重遇攻劫,衣服无所得,养生之具无所有,家累仅三十 余口,携此将安所归托乎?(韩愈与李翺书) 7、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 (史记六国年表) 8、短兵相接 相机行事 惩恶劝善 齐君之语偷。臧文仲有言曰:“民主之语偷,必死。”(左传文公十七 年) 10、高归彦初虽同德,后寻反动,以疏忌之迹,尽告两王。(北齐书杨 愔传) 1、 “当时”并不是一个复合词,而是两个单音词,指的是“适合时代的情势”。 2、错误同上,“地方”指的是“齐地方圆几何”的意思。 3、“首鼠”为联绵词,不能割裂开来强自为训。“首鼠”是犹豫不决的意 思。 4、“异同”是偏义复词,意思偏在“不同”上,因此解释应该是“不应该 有所不同”。 5、“痛”是痛心的意思;“恨”古代主要是遗憾的意思。解释一把两个单 音词当作一个双音节复合词来用,而用现代的意义去诠释古代。 6、“死生”为偏义复词,偏在“死”上。 七、加标点并翻译下面这三段话。 、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 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不祥也?”晏子对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 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 乃若此者。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 而见之,曷为不祥?”(晏子春秋内篇谏下) 诗 人 玉 屑 卷 十 译文:齐景公出去打猎,上山见到了老虎,下到洼地见到了蛇。回去以后, 译文: 召来晏子问道:“今天我出去打猎,上山就见到老虎,下到洼地就见到了蛇,恐 怕这就是所说的不吉祥吧?”晏子回答说:“国有三不祥,这种事不在其中。国 家中有贤能的人却不知道,这是第一种不吉祥;知道了却不使用,这是第二种不 吉祥;使用了却不信任,这是第三种不吉祥。所说的不吉祥,就是象这样的事情。 今天您上山见到虎,是因为那裏有它的巢穴;下到洼地见到蛇,是因为那裏有蛇 洞。您到虎穴去,到蛇洞去就见到了蛇,为什麼不吉祥呢?” 2、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 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 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 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 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 踧踖。(世说新语言语第二) 译文:孔融十岁的时候,跟著父亲到洛阳去。当时李元礼声名很旺,官至司 隶校尉。到他家拜访的只有才子名流和李氏近亲才能通报进去。孔融到门口,对 看门的人说:“我是您府上的亲戚。”通报之后进去,向前坐下。元礼问道:“您 和我是什麼亲戚?”孔融回答说:“当初我们先君仲尼和您的祖先老子有师生关 系,这样我和您家就是累世的通家之好。”元礼和宾客没有不感到惊讶的。太中 大夫陈韪后来才来到,别人就把孔融的话告诉了他。陈韪说:“小时候聪明,大 了未必有出息。”孔融说:“料想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 陈韪听了非常窘迫。 3、或谓郊、岛孰贫。曰:“岛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诗知 之。郊曰: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岛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 井底有甘泉,釜中常苦干。孟氏薪米自足,而岛家俱无,以是知之耳。”(诗 人玉屑卷十五) 译文:有人评论孟郊和贾岛谁更贫困。一个人说:“贾岛更贫困。”另一个 人就问:“你怎麼知道的?”他说:“根据他们的诗知道的。孟郊的诗说:种 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在那清澈的水中耕田种稻,在青山上砍柴然后背回 家中)贾岛的诗说: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常苦干。 (市场上柴草堆积如山,家中寒冷没有炊烟;井裏有甘甜的泉水,锅裏常常没米 做饭)孟郊家柴米自足,可是贾岛家柴米全都没有,根据这个知道贾岛家更贫 困。” 一、古代汉语代词主要有哪几种? 古代汉语代词分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和一些起称代作用的其他 代词。 二、先秦时期的第一人称代词有哪些? 先秦时期的第一人称代词有“我”“吾”“余”“予”“朕”“台(y)” “昂”。“我”“余”“朕”三个是殷商时期就有的,“吾”“予”“台” “昂”是西周以后才出现的。其中“予”只是“余”的不同写法,尚书诗 经论语孟子等文献用“予”,西周金文、战国时期的多数文献如左 传国语庄子荀子韩非子等一般都用“余”,汉代以后“予” 字基本上就不用了。“台”可能是“余”的变体,只见於尚书。 四、“我”、“吾”、“余(予)”、“朕”这几个代词之间在表义上有哪些差异? “我”“余(予)”“朕”“吾”这几个代词之间有表义上的差异。“余 (予)”是谦卑的说法,汉武帝时犍为文学(姓名不详)注尔雅曰:“余, 谦卑之身也。”所以 尚书 中有“予小子”“予冲子”的说法,没有“我小子” “朕小子”的说法。周公自称“余小子旦”,不说“我小子旦”。“朕”是尊崇 或倨傲的说法,所以一般是君王用以自称,或是提到自己的祖先时用。“我”则 是既无谦卑也无尊崇、倨傲义的通称说法,所以在“吾”字流行之前,第一人称 复数一般都用“我”。“吾”和“我”并行之后,在表义上也开始有所分工, “吾”有亲近的意思,和现代汉语北京话裏的“咱”“咱们”类似。所以春秋、 战国时期第一人称代词复数包括式一般都用“吾”。 四、第二人称代词有哪些? 第二代词有“尔”“汝(女)”“乃”“而”“若”“戎”,“汝(女)” “乃”是殷商甲骨文裏就有的,“尔”“而”“若”“戎”是西周以后才出现 的,其中“戎”只见於诗经,可能与第一人称代词“吾”“昂”一样来自周 人的母语 五、第二人称代词“尔”、“汝(女)”、“而”、“乃”之间有哪些表义差异? 第二人称代词“尔”“汝(女)”“而”“乃”之间也有表义差异。“尔” 与“我”配对,是第二人称代词的通称形式。“汝(女)”与“余(予)”配对, 是贱称形式,含有鄙贱的意义。骂人或很不客气的时候用它称代对方。“乃”与 “朕”配对,是尊称形式,含有尊敬的意义,提到对方祖先或对方的功勋时多用 它来称代对方,所以“乃”常作领属性定语。“而”表示亲密的意义,常来称代 关系亲近的人 六、举例说明古代用来显示尊卑的并非人称代词而有称代作用的词语有哪些? 古代特别讲究尊卑,靠代词本身的尊卑意义还不够显著,所以又出现很 多并非人称代词但有称代作用的词语。用於第一人称的是卑称,有“臣” “下臣”“妾”“下妾”“仆”“民”“寡人”“孤”“不榖”等。用於第 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的是敬称或亲密称,有“子”“吾子”“夫子”“先生” “君”“卿”“公”“官”“明府”“执事”“足下”“阁下”“节下” “麾下”“左右”“陛下”“殿下”等。例如:(1)齐侯未入竟,展喜从之,曰:“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於敝邑,使下臣犒执事。”(左传 ? 僖公二十六年)按:竟,境。(2)(缇萦)上书曰:“妾父为吏, 齐中称其廉平。”(史记扁鹊仓公列传)(3)齐侯曰:“岂不榖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僖公四年)(4)或谓孔子曰:“子 奚不为政?”(论语为政) 七、先秦时期,指示代词可以分为哪几套? 先秦时期,指示代词可以分为四套:近指代词、中指代词、远指代词和兼指 代词。近指代词常见的有“此”“斯”“兹”三个,相当於现代汉语的“这”。 中指代词有“若”“尔”“而”“乃”“然”,“乃”也写作“迺”。这套指示 代词现代汉语普通话裏没有,但一些方言裏还存在。所谓中指,即既不是指代当 前的事物,也不是指代很远的事物。远指代词有“彼”“夫”“伊”三个,相当 於现代汉语的“那”。兼指代词是指既可以指示或称代较近的事物也可以指示或 称代较远的事物的一类指示代词,这类指示代词有“厥”“其(亓)”“是” “时”“寔(实)”“之”“爰”“焉”等。 八、古代汉语的疑问代词主要有哪些? 古代汉语的疑问代词主要有“谁”“孰”“何”“曷”“奚”“胡”“恶 (w)”“安”“焉”“几”“几何”。汉魏时期出现“何物”“何等”,是询 问事物的,相当於“什麼 九、举例说明古代汉语裏“己”和“自”的区别? 古代汉语裏“己”和“自”两个词虽然都可以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自 己”,但是它们的意义和用法都很不一样。“己”与“人 (意思是别人) ”相对, 是本人的意思。“自”是反身称代。在用法上,“己”可以作主语、宾语;“自” ?则总是作状语。例如: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 ? 而);有乌获之劲而不得人助,不能自举。(韩非子观行)按:乌 获,力士名。不能自举,意思是不能自己把自己举起来 十、古代汉语中旁指代词有哪些并举例说明其用法: 旁指代词有“他”“人”“异”“余”。“他”也写作“佗”“它”,意思 ? 是“别的”。主要作定语,也可以作宾语。例如: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 唯命。(左传隐西元年)按:岩(yn),险要 十一、古代汉语中否定代词有哪些及其意义? 否定代词有“莫”“罔”“无”“靡”“蔑”“末”,表示对某一范围 之内的人或事物的周遍性否定,可以翻译成“没有人”“没有什麼”。 十二、举例说明古代汉语中逐指代词和分指代词的用法? 逐指代词是“每”,分指代词是“各”。古代汉语逐指代词“每”与现代汉 语的用法没什麼差异,在句中作定语或者状语,作状语可以出现在动词的前头, 也可以出现在句首。分指代词“各”在先秦只作状语,汉代以后才偶尔作定语。 例如:子入太庙,每事问。 (论语八佾 ;人臣各守其职而已矣。 (史记 李斯列传)。 十三、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人称代词,并说明它们的意思。 1、今予忘孝之道,予是以有忧色也。(礼记祭义)我 2、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左传宣公十五年)我 3、孰为汝多知乎?(列子汤问)你 4、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汉书高帝纪)我,他 5、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史记项羽本纪)他的 6、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巽朕位?”(尚书尧典) 我,你 7、吾侪何知焉?(左传昭公二十四年)我们 8、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你们 十四、指出下列各句中的敬称和尊称。 1、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 2、欲与大叔,臣请事之。(左传隐西元年) 3、仆非敢如此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4、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左传僖公三十年) 5、顷者足下离旧土,临安定。(杨恽报孙会宗书)十六、用所给疑问代词填空。 谁 孰 何 奚 安 焉 胡 曷1、子产而死,()其嗣之?(左传襄公三十年)谁2、田园将芜,()不归?(陶渊明归去来辞)胡 3、一失事机,后悔()及?(周书崔谦列传) 何4、礼与食()重?(孟子告子下) 孰 5、不习孙、吴,()知用兵?(旧唐书白居易列传)焉 6、曷7、奚 8、路( )在?(孟子尽心上)恶9、梁客辛垣衍()在?(战国策赵三) 安十七、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代词,并说明它们的种类及意义。 1、人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自己,己称代词; 别人,旁指代词。 2、无它故焉。(荀子议兵) 3、心无他图。(管子内业) 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别的,旁指代词。 别的,旁指代词。 别人,旁指代词;自己,反身代词。 5、欲作一屏风,张於某所。(汉书孝成许皇后传) 某个,不定代词。 6、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什麽,否定代词。 7没有、王每见之必泣。(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每次,逐指代词。 8、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於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庄子逍遥游) 有的人,不定代词。 十八、将下面两段文章加上标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 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 冶长) 译文: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哪一个强些?”子贡答道:“我麽,怎 译文: 敢和回相比?他啦,听到一件事,可以推演知道十件事;我咧,听到一件事, 只能推知两件事。”孔子道:“赶不上他;我同意你的话,是赶不上他。” 阳子之宋,宿於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 者贱。阳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 “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 恶,吾不知其恶也。”阳子曰: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 (庄子山木)注:“逆旅”,客舍,旅馆。 品行,操行。 译文阳子到宋国去,住在一个旅店裏。旅店主人有两个妾,其中一个长得漂亮,另一个长得丑陋。长得丑陋的受人尊敬而长得漂亮的被人轻视。阳子问其 中的缘故。旅店的仆人说:“那位长得漂亮的自认为漂亮,我不知道她什麼地方 漂亮;那位长得丑陋均自认为丑陋,我不知道她什麼地方丑陋。”阳子说:“弟 子们记住,一个人品行很好而又能够去掉自认为很好的这种品行,到什麼地方 不受人尊敬呢?” 一、什麽叫作助动词?助动词有哪些种类? 助动词是一般只能带谓词性宾语的一类词。古代汉语的助动词可分为五类:(1) 表示能可,(2)表示意愿,(3)表示应须,(4)表示被动,(5)表示遑暇 二、意愿助动词有哪些?主要用法是什麽? 意愿助动词有“欲”“肯”“将”“宁”“敢”“忍”“愿”“屑”“憗 (y n) ”等,其中“敢”“忍”“屑”通常用於否定句,“肯”“ (不) 敢”“ (不) 忍”“ (不) 屑”沿用至今。“欲”“将”“愿”“憗”表示主观的希望或打算, 可以翻译成“希望”或“打算”。 “宁”表示主观的愿望或倾向,可以翻译成 “宁愿”“愿意”; 出现在选择疑问句中,与“与其”配合,构成“与其 宁”格式,表示“与其宁愿”的意思。“敢”除了作助动词之外, 也是一个副词,表示“冒昧地”地意思。助动词“敢”与副词“敢”的区别在 於,助动词“敢”通常用於否定句,否定词“不”“未”等出现在它的前面。副 词“敢”既出现於否定句,也出现於肯定句;在否定句中,否定词“不”出现在 它的后面。 三、举例说明被动助动词的用法: 被动助动词有“见”“被”“为”,可以翻译成“被”。例如:(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2)高伯其为戮乎复恶已甚 矣。(左传桓公十七年) 四、古代汉语的副词的类别有哪些: 古代汉语的副词的类别有否定副词、时间副词、范围副词、程度副词、表数 副词、情态副词、语气副词、谦敬副词八类。 五、否定副词有哪几种类别?请举例说明。 古代汉语的否定副词可以分为五类:(1)一般否定,例如:蔡小而不顺, 楚大而不德。(左传昭公十一年);(2)祈使否定,例如:益曰:“吁,戒哉!儆戒无虞,罔失法度,罔游於逸,罔淫于乐。” (伪古文 尚书大禹谟 ;(3)已然否定,例如:盖有之矣,吾未之见也。(论语里仁);(4)存 在否定,例如:尔不从誓言,予则孥戮汝,罔有攸赦。(尚书汤誓);(5) 判断否定,例如: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 北山)。 六、表示时间状态的时间副词有哪些种类? 表示偶或,可以翻译成“偶然”“间或”“有时”。常见的有“倘”“傥 (党)”“或”“间”“时”等。 表示经常或恒常,可以翻译成“常常”“经常”“总是”“向来”“一 向”等。常见的有“长”“素”“雅”“宿”“恒”“常”“时”“每” “屡”等。 表示两个动作行为或两个事件之间时间间隔短暂,可翻译成“一会儿” “立刻”“很快”等 常见的有“少 。 (sho) ”“旋”“还 (xun) ”“寻” “立”“即”“俄”“既而”“俄(蛾)而”“俄且”“俄然”“登” “应”等。其中“旋”“还”“寻”“立”“登”“应”等都是汉代以后 产生的。 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保持不变,可翻译成“仍然”。常见的有“犹 (由) ” “尚” 表示两个动作行为或事件在时间上偶合,可翻译成“恰巧”“正好”。常 见的有“会”“适”“属(zh)”。 七、举例说明范围副词的种类及用法。 古代汉语的范围副词可以分为两类:(1)表示总括,表示总括的副词可 以翻译成“都”“尽”“总共”等 主要有“皆”“咸”“悉”“并 , (竝) ”“具 (俱) ”“胜”“备”“毕”“遍 (徧) ”“尽”“举”“通”“胥”“凡”“要 (yo)”“最”“一”“了”“略”“都”等,其中“最”是汉代出现的, ? “都”“了”“略”是汉魏时期出现的。例如:不违农时,榖不可胜食也。 孟 子梁惠王上 ; (2) 表示仅只。表示仅只的范围副词可翻译成“仅仅”“只” 等 常见的有“特”“直”“仅”“少”“止”“但”“徒”“独”“唯 。 (惟) ” “只(秖)”“啻”“才(才、裁)”“取”等。例如:欲之而言叛,只见疏也。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八、古代汉语中程度副词中表示程度深的可以分成几类? 表示程度深的程度副词分三小类:其一是表示程度之极,其二是表示程度 高,其三是表示程度过甚。第一小类可以翻译成“最”“极”,常见的有“綦 (q )”“至”“极”“最”“绝”。第二小类可以翻译成“很”“特别”“非 常”,常见的“丕”“孔”“甚”“殊”“大”“良”“颇”“雅”“奇” “酷”“笃”“绝”等,其中“丕”主要见於 尚书 ,“孔”主要见於 诗经 , “良”“颇”“雅”“奇”“酷”“笃”“绝”等都主要见於汉代以后的文献。 第三小类可以翻译成“太”。常见的有“太(大、泰)”“已(以)”“过”。 九、情态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情状或方式,可分为哪些小类? 表示诡诈,表示隐秘,表示公然,表示坚决、认真,表示肆意、专横,表示 徒然,表示权且,表示交互,表示故意、勉强,表示偕同,表示直接,表示侥幸, 表示尝试,表示轻率、随意,表示慎重、认真,表示急促,表示浸渐,表示突发 十、举例说明语气副词的种类及用法: 语气副词可分为四类:(一)表示肯定和强调语气;表示肯定语气的副词可 翻译成“确实”“真”“果真”“的确”“究竟”等。常见的有“即”“乃” “繄”“则”“伊”“诚”“真”“实”“信”“情”“必”“定” “果”“固”“良”“务”“允”“审”“洵”“壹”等。例如:蓼蓼者莪,匪 ? 莪伊蒿。(诗经小雅蓼莪);(二)表示测度语气;表示测度语气的副 词常见的有“其”“盖”“殆”“庶”“容”“得无”“无乃”“意”“意 者”“大抵”“大率”“率”等,可翻译成“大概”“可能”“也许”“或 许”。表示估量语气的副词有“如”“若”“似”等,可以翻译成“好像”“彷 ? 佛”“似乎”。例如:城上有乌,齐师其遁。(左传襄公十八年);(三) 表示反问语气;表示反问语气的副词可以翻译成“哪里”“怎麽”“难道”。常 见的有“岂 (其) ”“讵 (巨、钜、渠) ”“宁”“庸”,此外“焉”“安”“乌” “何”“奚”“曷”“恶”等出现在反问句中,没有疑问称代作用,只表示反问 ? 语气,也是表示反问语气的语气副词。例如: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左传 僖公五年; (四) 表示祈使语气;表示祈使语气的副词可翻译为“应该”“要” “希望”等,或根据上下文灵活翻译。常见的有“其”“尚”“式”“唯 ? (惟)”。例如:周公曰:“呜呼!嗣王其鉴於兹!”(尚书无逸)。 十一、具体说明古代汉语中谦敬副词的用法。 谦敬副词是表示自谦和尊敬说话对象的副词。一般分为两类:(一)表示自 谦;表示自谦的副词有“敢”“窃”“忝”“叨”“伏”“猥”“谨”“恭” “敬”“愚”“谬”等,其中“敢”是“冒昧”的意思,“窃”是“私自”的意 思,“忝”“叨”是“忝辱”的意思,“猥”“伏”“愚”是“卑贱”“愚蠢” 的意思,“恭”“敬”“谨”是“恭敬”的意思。(二)表示尊敬;表示尊敬的 副词有“幸”“请”“蒙”“辱”“惠”“垂”等,其中“幸”是“荣幸”“侥 幸”的意思,“请”是“请允许”的意思,“蒙”是“承蒙”的意思,“辱”是 “屈辱”“屈尊”的意思,“惠”是“施恩惠”的意思,“垂”是“俯就”“屈 尊”的意思。 十二、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助动词,并说明其种类及意义: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大禹谟)能够;能可助动词 今吾欲变法以治。(商君书更法) 想要;意愿助动词 白发一失,不足谓善射。(荀子劝学)能够;能可助动词 曲者宜为轮,直者宜为舆。(王符潜夫论相列)合适、适宜;应 须助动词 盆成括见杀。(孟子尽心下)被;被动助动词 为张辽等所袭。(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被 ;被动助动词 十三、用所给语气副词填空,并说明其表明什麼语气: 其、得无、庸、岂、唯 王送智罃曰:“子(其)怨我乎?”(左传成公三年)测度语气 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反问 语气 卿(得无)为刘备刺客邪?(三国志魏书明帝纪)测度语气 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牛山之木尝美矣)反问语气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左传僖公三十年)祈使语气 十四、把下面两段文章加上标点符号,并译成现代汉语。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於堂侧阶。晏子入见,立有间, 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日: “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 公日:“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晏子春秋内篇 谏上) 译文齐景公的时候,接连下了三天雪也不晴天。齐景公穿著狐腋之皮制成 译文 的轻暖皮衣,坐在殿堂旁边的台阶上。晏子进去拜见,站了一会儿,齐景公说: “奇怪呀!下了三天雪,可是天不冷。”晏子答话说:“天不冷吗?”齐景公笑 了。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明的君主,自己吃饱了却知道别人挨饿,自己暖和 了却知道别人受冻,自己安逸了却知道别人劳累;如今您却不知道啊。”齐景公 说:“好,我接受你的批评。”於是下令拿出皮衣,开仓取粮,分给挨饿受冻的 人。 晋平公问于叔向曰:“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识其君之力乎? 其臣之力乎?”叔向对曰:“管仲善制割,隰朋善削缝,宾胥无善纯缘,桓公知 衣而已,亦其臣之力也。”师旷侍,曰:“臣请譬之以五味,管仲善断割之,隰 朋善煎熬之,宾胥无善齐和之。羹以熟矣,奉而进之,而君不食,谁能强之?亦 君之力也。” (新序杂事 四) 译文晋平公对叔向问道:“以前齐桓公多次纠合渚侯,使天下纳入正轨, 不知是君王的力量呢,还是大臣的力量呢?”叔向回答说:“管仲善於剪裁,隰 朋善於缝纫,宾胥无善於缉边儿,齐桓公只知道穿衣罢了,所以不过是臣子的力 量啊。”师旷陪侍在一旁,说:“请让我用做肉羹来打个比方,管仲善於切割, 隰朋善於煎熬,宾胥无善於调和。肉羹做熟了,捧著进献给齐桓公,可齐桓公不 吃,谁能够强迫他呢?所以还是君主的力量啊。”一、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中介词的基本情况。 古代汉语介词数量不多,其基本情况如下表: 介词所引介的成 例词 分 时间、处所和范围 於、于、乎、以、在、即、及、自、从、由(繇)、当、方、 到、迨、逮、至、比、竟、投、向、临、先、 工具和凭藉 以、因、用、於、于 原因 以、为、於、因、缘 行为对象 於、于、乎、为、与、及、从 行为施事者 於、于、乎 二、 举例说明引介处所或范围成分的介词可分为哪几种? 根据处所、范围成分与谓语动词的语义关系,又可以分为起点、经由、活 动或存在场所、方向目标和终点等。 引介起点和经由成分,分布在谓语动词之后,可翻译为“从”。例如: ? 穆姜出于房。(左传成公九年) 引介行为发生或状态存在的场所,可翻译成“在”。例如:鸡栖于埘,日 之夕矣。(诗经王风君子于役) 引介方向或目标成分可翻译成“向”“往”“对”。例如:楚人谋徙於阪 高。(左传文公十六年) 引介终点成分可翻译成“到”。例如:剑及于寝门之外。(左传宣公 十四年) 三、 举例说明引介工具、方式或凭藉的依据成分的介词的用法: 引介工具、方式或依据成分通常用“以”,但也可以用“於”“于” “乎”。用“於”“于”“乎”一般都出现在谓语动词的后头,只有“於”引介 依据成分时才可以出现在谓语动词的前头;而用“以”引介工具或方式成分,两 种语序形式都可以。引介工具成分可翻译成“用”,引介方式及凭藉的依据可翻 译成“凭”“依靠”“按照”等。例如:(1) 是故非诚贾不得食于贾,非诚工不得食于工,非诚农不得食于农。 管 ( 子乘马) (2)民保於城,城保於德。(左传哀公七年) (3)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窽。(庄子养生主) 这种用法除了用“於”“于”“以”之外,还用“用”“因”。“用”可以 引介工具和凭藉成分,“因”主要引介凭藉成分,一般都分布在谓语动词的前 头。例如: (4)齐氏用戈击公孟。(左传昭公二十年) 四、 简要说明引介对象成分的介词的种类及用法: 对象成分按与谓语动词的语义关系,可以分为比较对象、言语对象、服务对 象、予取对象、偕同对象、关涉对象、支配对象等。 引介比较对象一般都分布在谓语动词之后,偶尔也分布在谓语动词之 前。可翻译成“比”(差比)“跟”(比较异同)。 引介言语对象,分布在谓语动词之后,可翻译成“向”或不译。当谓语 动词是“言”“语”时,言语对象成分也用“与”“为”引介,“与”“为”及 其宾语分布在谓语动词之前。 引介服务对象一般都分布在谓语动词之后,用“于”时偶尔出现在谓语 动词之前。可翻译成“为”“替”。这种用法也用“为”“与”,“为”“与” 及其宾语的分布位置都是出现在谓语动词的之前。 引介与取对象,指所引介的成分表示给予的对象或索取的对象。引介给 予对象时可翻译成“给”,引介索取对象可翻译成“向”。 偕同对象成分表示偕同施事或与施事交互从事某一行为的人或事物。 “於”“于”引介这种成分时可翻译成“跟”“和”“同”“与”等。这种成分 也可以用“与”“及”引介,“与”“及”及其宾语出现在谓语动词之前。 关涉对象成分表示动作行为所向或旁及的对象。“於”“于”“乎”引 介关涉对象可翻译成“对”“对於”“在方面”等或不翻译。 支配对象成分表示动作行为的受事者。支配对象成分一般是不用介词引 介的,但有时为了强调,也用“於”“于”“乎”引介。“於”“于”“乎”的 这种用法一般可以不翻译。 五、 举例说明表示假设的连词有哪些? 表示假设的单向连词比较多,常见的有“如”“若”“苟”,可以翻译 成“如果”“假如”。例如: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进)。此外 还有“抑”“使”“令”“向(乡)”“即”“且”“诚”“果”“第”“设” “假”“为”“所”“而”以及复音的“若苟”“若使”“如若”“如使” “如令”“如果”“苟使”“假设”“假使”“假如”“假若”“假令”“设 使”“设使”“设若”“设令”“倘若”“倘使”“向使”“诚使”“诚令” 等等。例如:晋侯使叔向告刘献公曰:“抑齐人不盟,若之何?”(左传昭 公十三年) 六、 举例说明表示让步的单向连词有哪些? 表示让步的单向连词有“虽”“则”“而”“且”“尚”“犹”“且犹” “尚犹”“纵”“即”“第(弟)令”“藉第令”“虽使”“虽则”等,其中 22 “虽”“即”“虽则”所引出的分句有表示假设让步和表示事实让步两种, “则”“而”“且”“尚”“犹”“且犹”“尚犹”等引出的分句一般只表示 事实让步,“纵”“第令”“藉第令”“虽使”引出的分句一般只表示假设让 步。表示假设让步时,可以翻译成“即使”;表示事实让步,可翻译成“虽然” ? 或“尚且”。例如:故虽有尧之智,而无众人之助,大功不立。(韩非子观 行)按:此例是假设让步。 七、 举例说明表示原因的单向连词的用法。 表示原因的单向连词常见的只有“以”“为”“由”等,用於因果复句表示 原因的分句之首,可以翻译成“因为”“由於”。例如: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 於大门之侧而延之。(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表示原因的分句多数情况下出 现在结果分句之前,但有时也可以出现在结果分句之后,表示对原因的强调。例如: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八、 具体说明双向连词的种类: 双向连词分布在单句的两个句法成分之间或复句的两个分句之间,起关连过 递的作用。分布在单句的两个成分之间的双向连词可以称为句内双向连词,分布 在复句的两个分句之间的双向连词可以称为句际双向连词。 (1)句内双向连词 句内双向连词有以下四种:表示并列;表示选择;连接状语与谓语; 连接整数与余数。 (2)句际双向连词 句际双向连词关连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按所关连的两个句子之间的语义 关系,可以分为以下八类: 接连贯关系的复句,即连词所连接的两个句子表示时间上先后相承的两 个事件。连接并列关系的复句,连接递进关系的复句连接目的关系的 复句,即连词所连接的两个分句是行为与目的的关系。连接选择关系的复 句,连接条件关系的复句,即连词所连接的两个分句是条件与结果的关系,其中条件分句既可以是事实条件,也可以是假设条件。连接因果关系的复 句,即连词所连接的两个分句是原因与结果的关系。连接转折关系的复句, 即连词所连接的两个分句意义相反或相对。 九、举例说明连接因果关系复句的连词的用法。 用於这种复句中的双向连词比较多,常见的有“故”“以”“而”“乃” “是以”“是用”“是故”“以故”“因”“因是”“然则”等,可以翻译成 “因此”“因而”“所以”。例如: (1)彼竭我盈,故克之。(左传庄公十年) (2)不谷不德而贪,以遇大敌。(左传宣公十二年) 一、 在下列各句中的空格中,斟酌选填“於”、“以”、“而”、“则”、“与”、 “为”六字。 庞涓死 客有 此树之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於 齐王画者。(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为 才学知名。(魏书邢峦李平列传) 盖孙颖,字宗敬, 虎求百兽 夏侯渊 食之。(战国策楚一)而 刘备战於阳平。(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与 喜。(孟子公孙丑上)则 子路,人告之以有过 十一、把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并说明加颜色各词的用法。 韩说以太初三年为游击将军。(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蝗螟,农夫得而杀之,奚故?为其害稼也。(吕氏春秋不屈)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诸葛亮:出师表)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於百万之师。(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曹操比於袁绍,则名微而众寡。(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 传) 楚虽有富大之名,而实空虚。(史记张仪列传) 臣闻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韩非子初见秦) 怅恨久之。(史记陈涉世家) 辛垣衍怏然不悦。(战国策赵三) 1、韩说在太初三年(西元前 102 年)做游击将军。“太初”,汉武帝年号。 “游击将军”,汉代武官名,为杂号将军。“以”,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 时间,可译为“在”。 2、蝗虫和螟虫农民抓到就把它们杀死,是什麼原因呢?因为它们伤害庄稼。 “为”,介词,读 wi,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 3、先帝(刘备)知道我办事谨慎,所以临死前把(辅佐后主的)国家大事委托 给我。“以”,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物件,可译为“把”字。这种用 法的“以”,虽然可译为“把”,但并不完全等於现代汉语构成处置式的“把” 字。 4、毛先生(毛遂)凭著三寸长的舌头,就胜过了百万军队(比百万军队还 强)。“以”,介词,引进凭藉的物件,可译为“凭”。“於”,介词,用在形 容词之后,引进比较的物件;可译为“比”、“过”。曹操跟袁绍相比,名望又 低军队又少。 5、“比于袁绍”的“於”是介词,用在动词“比”字之后,引进比较的物 件,可译为“跟”。“则”连词,连接句子与句子,所连接的后一项“名微 而众寡”是在前一项“曹操比于袁绍”这一情况下所得的结果,可译为“那麼” 或不译。“而”连词,连接两个作谓语的并列主谓词组,可译为“又又”或 “而且”。 6、廉颇、蔺相如商量说:“赵王不去秦国赴会,是显示赵国软弱而且怯懦。” “且”,连词,连接两个并列的形容词,“且”字后面的怯,在意思上较前面的 “弱”进了一层,可译为“而且”。 7、楚国虽然有富厚强大的名声,但实际是空虚的。“而”,连词,与前面 的“虽”照应著用,连接两个分句。“而”字前面带“虽”的一句表示让步, “而”字后面一句转入正意,“而”可译为“但是”、“可是”。 8、我听说不了解情况却说话是不明智,了解情况却不说是不忠诚。“而”, 连词,两个“而”字分别连接“不知”和“言”,“知”和“不言”,所连接两 项在意思上都有转折关系,“而”可译为“却”。 9、(陈涉)不痛快不满意了好长时间。“之”助词,用在“久”字之后 凑足音节,不必翻译。这种用法的“之”字主要出现在表示时间久暂的“久”、 “顷”等之后。 10、辛垣衍不服气地很不高兴。“怏(yng)然”,不服气的样子。“然”, 形容词词尾,粘附在形容词“怏”之后。带“然”字词尾的形容词,当它作状语 时,一般可在该形容词之后加一个“地”字来翻译;当它作谓语时,一般只需把 桃花源记 )的“俨然”, 该形容词译出来就可以了,如“屋舍俨然”(陶渊明: 译成“整齐”就可以了。 十二、指出下列各句中连词所连接的成分: 1、 梁与籍俱观。(史记项羽本纪) “与”字连接名词“梁”和“籍”。 故君子之所以日进与小人之所以日退。(荀子天论) “与”连接“君子之所以日进”和“小人之所以日退”两个名词性词组。 灌夫不肯随丧归,奋曰:“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 ”(史 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若”字连接“吴王”和“将军”两个名词,表示选择的关系。 先生之方若能是,则太子可生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则”字用在条件复句中,可译为“就”或“那麼就”。 客亦有何面目复见文乎?如复见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史记孟 尝君列传) “如”字用在架设关系的复句中,可译为“还是” 。 十三、将下面两段文章加上标点符号,并译成现代汉语。 秦穆公使孟盟举兵袭郑,过周以东。郑之贾人弦高、蹇他相与谋曰:“师行 数千里,数绝诸侯之地,其势必袭郑。凡袭国者,以为无备也。今以知其情,必 不敢进。”乃矫郑伯之命,以十二牛劳之。三率相与谋曰:“凡袭人者,以为弗 知。今已知之矣,守备必固,进必无功。”乃还师而反。 (淮南子人间训) 译文秦穆公派孟盟发动军队袭击郑国,经过周地就往东走。郑国的商人弦 译文 高和蹇他一起商量说:“秦国的军队行军几千里,又几次经过各诸侯国的土地,他们的势头一定是要袭击郑国。大凡偷袭别国的,都认为别人没有防备。现在如 果让他们看出我们知道了他们的真情,他们一定不敢前进了。”于是假托郑伯的 命令,用十二头牛犒劳他们。秦国的三个将领一起商量说:“大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