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工程学院毕业设计第六中学教学楼结构设计 第一章 建筑设计说明1.1 总平面设计本设计为一幢5层综合教学楼。首层至五层层高均为3.6m,考虑通风和采光要求,综合教学楼采用了南北朝向。设计室内外高差为0.45米,设置了3级台阶作为室内外的连接。主入口、次路口都设置在南边。这是考虑到东西边离校园干道近,并且在整个校园规划中,拟建教学的东边是学生宿舍区,西边是教学区。这两个方向是人流的来源方向,可以减少各建筑间的行程,顺应人流方向方便使用。环道采用6m宽、9m转弯半径的沥青混凝土路,实行人车分流。行车道为双车道,使得道路满足消防车等大型车辆的进出,符合消防要求。由于场地南面是风景优美的湖面,北面也有不错的绿化。所以教学楼附近的地面规划以景观为主,兼有停车功能。停车场地,采用草皮砖生态停车场,这不仅能满足停车的使用要求,还增强整体的绿化效果,可以承载、绿化和汇集雨水,起到一举三得的作用。其余的空地均采用草皮、灌木和部分乔木进行绿化,使整个区域达到不露土的绿化效果。1.2 平面设计大学教学建筑系指为大学教学及科研服务的各类教室、实验室及相关行政办公用房。大学教学建筑是高等教育最重要的硬件设施,也是大学校园建筑的主体,是利用率最高的建筑。适应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学模式,体现在教学方式及办学形式的多样化、教学内容综合化、教学课程设置及教学手段信息化上。跨学科、跨专业的选课方式,混合年级的课程设置,以及讨论式、互动式的课堂教学等,改变了传统的以班级授课为主的被动教学方式。本教学楼主要由普通教室、功能教室、图书资料厅、展览厅、会议室、办公室及其他辅助用房组成。设计时力求功能分区明确,布局合理,联系紧密,尽量做到符合现代办公教学的要求。通过建筑设计与环境景观规划,对采光、通风、隔热、遮阳、冷却、供热等进行综合设计,以降低资源及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1.2.1 使用部分设计1. 教室:教室是本设计的主体细胞之一,占据了本设计绝大部分的建筑面积。考虑到保证有足够的采光、透气要求,故将综合教学楼南北朝向,东西布置。多媒体设备的 广泛应用,获取知识的多样化及教学方式的灵活,要求教学空间具有灵活性。教学空间由固定封闭的小空间向灵活分隔的大空间转化,因此教学楼的结果设计应采用标准化及模数化的框架结构柱网。教室的设计一方面要为授课的教室创造良好的讲课、演示或书写的条件,要为听课者创造良好的视、听及记录的条件,同时还要有良好的室内气候环境及安全措施。普通教室一般采用侧窗采光,但照度衰减很快,进深较大的教室靠近内墙的桌面照度明显减弱,利用反射光增加进深方向的亮度,是值得提倡的方法。在窗子中部增设遮阳板,一则可以避免阳光直射桌面;二则可以起反射作用,使教室内侧亮度增加;三则有利于自然通风,是一种节约能源、改善环境质量的良好措施。由于数字化教学的普及,教室还需考虑遮光设计,遮光百叶窗或遮光窗帘是必要的设施。在解决遮光需求的同时,还需综合解决自然通风的需求。教室是进行面对面教学的场所,讲课人与听课人自始至终有视线、语言及感情的交流。听众需要看清演讲者,并能看清演讲者借以表达内容的各种演示,包括幻灯、录像、投影、电影及黑板书写等。目前多数教室仍采用黑板教学,有黑板、绿板、白板等不同颜色及质地的书写板材。绿板比黑板视觉更舒适,二白板的视觉效果最好。在相同视距的条件下,浅色底子上的黑色字体比深色底子上的浅色字体易于辨认。如采用黑板,则教室的长度会因此受到限制,最后排座位距黑板不宜超过10m。因为本教学楼多媒体教室开间有14.4m,所以采用绿板,普通教室则用白板。在建筑内噪音的主要来源是走廊及附近的教室,特别是在夏季,噪音通过开启的门窗传递。因此在平面设计中尽量避免中走廊两侧教室相对开设门窗。走廊内设置吸音的吊顶面对防止噪声的共鸣及传递均为有效措施。固定课桌椅尺寸为53cm100cm。一般教室的人均面积定额为每人1.12平方米。3. 行政办公用房:办公用房是本设计的另一个主体功能,在整个建筑中应布置在相对安静的地方,同时也要保证有足够的采光、透气要求。要有遮阳设施,其主要作用是阻挡阳光从窗口射入,减少对人体的直接辐射,并防止室内温度升高。按照土木专业的特点,教室的办公室一般都是按不同的学科来划分的,因此一个学科的老师会在一个办公室内,一般是5人左右。会议室的空间要彰显大气,可以放置长条形会议桌,并为多媒体的安装预留空洞,满足平常的行政会议和教学会议。2. 门厅:门厅是建筑物主要出入口的内外过渡,人流分散的交通枢纽。对于综合教学楼而言,门厅要开阔,要缓解人员出入上下课人流的压力。因此,门厅设计的好坏关系到整幢建筑的形象和气势。1.2.2 交通联系部分设计走廊连接各个教室、各个功能用房、办公室、会议室、楼梯和门厅等各部分,以解决房屋中水平联系和疏散问题。过道的宽度应符合人流畅通和建筑防火的要求,本设计均已考虑到以上要求,内廊式走道宽为2.4m。楼梯是建筑中各层间的垂直联系部分,是楼层人流疏散必经通道。本方案中设有两部双跑楼梯以满足需求。顶层楼梯间门向外开,其他层的楼梯间不设门,这也是满足防火疏散的要求。1.2.3 平面组合设计教学建筑的层数应恰当,由于课间换课人数众多,人流具有周期性阵发式波动特点,交通空间的设计既要保障高峰人流的安全、便捷及舒畅,又应做到切实得体,避免浪费。对于教学建筑的垂直交通多以楼梯作为垂直交通的主要方式,从而决定了建筑的层数不宜太高。一般不超过六层,本工程为五层,使用频率高的教室与实验室、功能教室均匀分布在一至四层,这样能够方面每层学生做实验,而顶层主要是比较安静的阅览室、书库和会议室,方便使用人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下进行使用。行政办公区域在整座建筑里应布置在相对安静的环境,并且要具有良好的交通条件。这是由满足办公的使用要求决定的。该综合教学楼采用半内廊式,使得本建筑的各种功能用房、各个教学、会议室都有必要的联系。教学用房和办公用房均为南北朝向,满足教学科研建筑的朝向要求。建筑开间尺寸为6.6m基本模数,使房间分割通用化、模数化,以适应功能多样,灵活多变的要求。1.3 立面设计建筑的立面图反映的是建筑四周的外部形象。在立面设计中应反映出建筑的性格,即建筑的使用性质;二应反映内部空间及其组合情况;三应反映自然条件和民族特点的不同;适应基地环境和建筑规划的总体要求。立面设计是在满足房间的使用要求和技术经济条件下,运用建筑造型和立面构图的一些规律,结合平面的内部空间组合进行的。进行立面设计设计时要考虑房屋的内部空间关系,相邻立面的协调,各立面墙面的处理和门窗安排,满足立面形式美观要求,同时还应考虑各入口,雨篷等细部构件的处理。考虑设计的是教学楼,立面尽量简洁,大方。从整体出发几次改进建筑方案,考虑美学原则:主从与重点、对比与呼应、节奏与韵律、均衡与稳定、比例与尺度以等,同时考虑结构方面。立面设计中,外形线条明确,更加能体现出建筑物本身的使用功能,宽大明亮的窗体,给人一种明快的感觉。1.4 剖面设计建筑剖面图反映出的是建筑物在垂直方向上各部分的组合关系。建筑的剖面设计的主要任务是确定建筑物各部分应有的高度、建筑的层数及建筑空间的组合关系。剖面设计主要表现为建筑物内部结构构造关系,以及建筑高度、层高、建筑空间的组合与利用。它和房屋的使用、造价和节约用地有着密切关系,也反映了建筑标准的一个方面。其中一些问题需要平、剖面结合在一起研究,才具体确定下来。教学建筑的开窗面积应科学合理,避免过大的玻璃窗及玻璃幕墙。必要的遮光措施不仅在炎热季节起到降温作用,也是保护视力、避免阳光直射的有效措施。根据采光和通风要求,各房间均采用自然光,并满足窗地比的要求,窗台高900mm。屋面排水采用有组织外排水,排水坡度为3%,结构找坡。首层及其他各层楼梯均采用150mm踏步高,300mm踏步宽。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根据各层的使用要求,层高选择如下:1-5层均为3.6m。室内外高差取0.45m。女儿墙高1.2m。1.5 建筑设计的体会 在本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了解到了总平面布置的合理性、交通联系方便的重要性,并知道了一些常规性的布置,使其达到人流疏散和防火的要求,对房间的布置及使用面积的确定,达到舒适、方便的效果。对各个功能房间的合理布置达到人性化的目的,立面的造型及周围的环境做到相互协调;整个建筑满足各方面的需求,使人、建筑和环境进行完美的结合。 本次建筑设计我们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其中,并通过翻阅大量的资料及在老师的指导下,使我们设计中所遇到的问题能得到一一解决。这次设计让我受益匪浅,既巩固了我们的专业知识,又拓展了我们的相关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一次经验的积累。还为即将步入社会的我们打下了基础。第二章 结构选型及布置2.1 结构选型1. 结构体系选型:采用钢筋混凝土现浇框架结构体系。2. 屋面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屋面板厚120;3. 楼面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板厚120;4. 楼梯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梯;5. 天沟:采用混凝土现浇天沟;6. 基础梁:采用钢筋混凝土基础梁;7. 基础: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桩基础;2.2 结构布置1.结构布置包括结构平面布置和结构剖面布置。因为此设计中同一层楼面标高变化不大,所以不做结构剖面布置。如屋面、各层楼面等结构平面布置,详见图2-1结构平面布置图。2.结构布置图的具体内容和要求(1)屋面结构布置图上主要的结构构件有:框架(梁和柱)、屋面梁、屋面板等构件。(2)楼面结构布置图上主要结构构件有:框架(梁和柱)、楼面梁、楼面板、楼梯等。 图2-1结构平面布置图79第三章 框架结构内力计算 3.1 确定框架的计算简图假定框架柱嵌固于基础顶面,框架梁与柱刚接。由于各层柱的截面尺寸不变,故梁跨等于柱截面形心轴线之间的距离。底层柱高从基础顶面算至二楼楼面,首层楼面标高为3.6m,基础标高根据地质条件,室内外高差(-0.45m)等定位-0.95m,故底层柱高为4.55m。二层楼面至四层楼面标高均为3.6m。框架的计算简图如图3.1 所示:3.2 框架梁柱尺寸确定由于各层框架为超静定结构,在内力计算之前,需预先估算梁,柱的截面尺寸及结构所采用的材料强度等级,以求得框架中各杆的线刚度及其相对线刚度。混凝土强度等级:梁中用C30() 柱中用C30()框架主梁截面尺寸:hb=(1/81/18)lo=(1/81/18)6600mm=(825mm366.5mm)取hb=500mm; bb=(1/21/4)hb=(250mm125mm)取bb=250mm;次梁截面尺寸: hb=(1/81/18)lo=(1/81/18)3300mm=(412.5mm183mm)取hb=400mm bb=(1/21/4)hb=(200mm100mm)取bb=200mm 框架柱: bc=(1/121/18)Hi=(1/121/18)*4550mm=(397mm252mm) 取bc=250mm,hc=(12)bc=250mm500mm采用方柱取400mm400mm。3.3 框架梁柱线刚度计算根据规范(GB50010-2002),考虑现浇楼板的作用,对于中跨梁,取。框架梁:I左跨梁=EI/l=3.01072(1/12)0.250.53/6.6 kN.m=2.8104 kN.mi右跨梁=EI/l=3.01072(1/12)0.30.53/6 .6kN.m=2.8104 kN.mi中跨梁=EI/l=3.01072(1/12)0.30.53/2.4kN.m=7.8104 kN.m上部各层柱:i余柱=3.0107(1/12)0.40.43/3.6 kN.m=1.8104 kN.m底层柱:i底层柱=3.0107(1/12)0.40.43/4.55 kN.m=1.4104 kN.m令则其余各杆件的相对线刚度为:DF跨边框架梁:i1=2.8104/1.8104=1.6 FG跨边框架梁:i2=7.8104/1.8104=4.3 GJ跨边框架梁:i3=2.81044/1.8104=1.6框架梁、柱的相对线刚度如图3.1所示,作为计算框架各杆端弯矩分配系数的依据。图3.1 计算简图及相对线刚度3.4 框架各种荷载计算及受荷总图3.4.1 恒活载标准值计算1. 屋面:防水层(刚性)30厚C20细石砼防水 防水层(柔性)三毡四油铺小石子 找平层:15厚水泥砂浆 找平层:15厚水泥砂浆 找坡层:40厚水泥石灰焦渣砂浆3找平均数 保温层:80厚矿渣水泥 结构层:120mm厚现浇钢筋混凝土板 抹灰层:10mm厚混合砂浆 合计:2. 标准层楼面:瓷砖地面 结构层:150mm厚现浇钢筋混凝土板 抹灰层:10mm厚混合砂浆 合计:3. 各层走廊楼面:水磨石地面 结构层:150mm厚现浇钢筋混凝土板 抹灰层:10mm厚混合砂浆 合计: 4. 框架主梁自重: bh=250mm500mm梁自重: 25kN/m0.25m(0.5m-0.12m)=2.4 kN/m10厚混合砂浆 合计:2.62kN/m5. 框架次梁自重: bh=200mm400mm梁自重: 25kN/m0.20m(0.4m-0.12m)=1.40 kN/m抹灰层:10厚混合砂浆 (0.2520.2)0.01m17 kN/m3=0.12kN/m2 合计:1.52kN/m6. 基础梁自重:梁自重 7. 框架柱自重: 柱自重: 柱10mm厚混合砂浆抹灰: 合计:8. 外纵墙自重底层: 纵 墙: 铝合金窗: 水刷石外墙面: 水泥粉刷内墙面: 合计:标准层: 纵 墙: 铝合金窗: 水刷石外墙面: 水泥粉刷内墙面: 合计: 9. 内纵墙自重标准层:墙体: 水泥粉刷内墙面: 合计:底 层:墙 体: 铝合金窗: 水刷石外墙面: 水泥粉刷内墙面: 合计:10. 内隔墙自重标准层:内隔墙: 水泥粉刷墙面: 合计:底层:内隔墙 水泥粉刷墙面 合计:3.4.2 活荷载标准值计算1. 屋面和楼面活荷载标准值: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查得:上人屋面:楼面: 教室: 走廊:2. 雪荷载:屋面活荷载与雪荷载不同时考虑,两者中取大值。3.4.3 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受荷总图图3.2板传荷载示意图1. D-F、G-J轴间框架梁:板传至框架梁上的梯形荷载和三角形荷载等效为均布荷载。屋面板传荷载:板传至梁上的三角形或梯形荷载等效为均布荷载如图所示:恒载: 活载: 楼面传来荷载:恒载: 活载: 梁自重: 主梁自重: 2.62kN/m 次梁自重:1.52kN/mD-F、G-J轴间框架梁均布荷载为:屋面梁: 恒载=主梁自重+次梁自重+板传荷载= 2.62kN/m+1.52kN/m+6.89kN/m*1.5*(5/8)*2=31.34kN/m活载=板传荷载=楼面梁: 恒载=主梁自重+次梁自重+板传荷载= 活载=板传荷载=2. F-G轴间框架梁:屋面板传荷载:恒载: 活载: 楼面传来荷载:恒载: 2.621.2(5/8)2=3.93 kN/m活载: 主梁自重: 2.62 kN/m F-G轴间框架梁均布荷载为:屋面梁: 恒载=主梁自重+板传荷载=2.62kN/m+10.34kN/m=12.96kN/m 活载=板传荷载=楼面梁: 恒载=主梁自重+板传荷载=2.62kN/m+5.73kN/m=8.35kN/m活载=板传荷载=3. D轴柱纵向集中荷载的计算顶层柱:女儿墙自重(做法:墙高1200mm,100mm的混凝土压顶): 0.241.218250.120.24(1.320.24)0.57.32天沟重量(琉璃瓦+现浇天沟): 琉璃瓦自重:1.051.21.26现浇天沟自重: 合计:顶层柱恒载女儿墙及天沟自重主梁自重板传荷载+次梁自重(7.32 kN/m+3.1kN/m)6m+2.62kN/m(6m-0.4m)+14.26kN/m(6m-0.3m)1/22+13.46.89 kN/m21.5m(5/8)3m2=171.67kN 顶层柱活载板传活载标准柱:柱恒载墙体自重+主梁自重+次梁自重+板传荷载 6.13 kN/m(6m-0.4m)+ 2.62kN/m(6m-0.4m) +1.52kN/m(6m-0.3m)1/22+3.72 kN/m26.983.15=80.27kN柱活载板传活载 基础顶面恒载=底层外纵墙自重+基础梁自重=4. F轴柱纵向集中荷载计算 顶层柱:恒载主梁自重+板传荷载+次梁自重2.62kN/m(6m-0.4m)+6.89 kN/m21.2m(1-20.42+0.43)+6.89 kN/m21.5m(5/8)62+6.89 kN/m21.2m2.4m21/25/8+1.52kN/m(6m-0.3m)1/22+14.263.3=127.7 kN 活载=板传活载 标准柱:柱恒载主梁自重板传荷载+墙自重+次梁自重 15.12 kN/m(6m-0.4m)+ 2.62kN/m(6m-0.4m) +3.71.2m(1-20.42+0.43)+3.7 kN/m21.5m5/83m+1/22.43.71.25/81/2+1.52 kN/m(6m-0.3m)1/22=1kN柱活载板传活载 基础顶面恒载=基础梁自重=5. 竖向受荷总图如图3.3所示:图3.3竖向受荷总图3.5 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3.5.1 风荷载作用下的位移验算1. 集中风荷载标准值计算根据设计任务书知道有关风荷载的参数,并根据建筑结构规范(GB5009-2001)知,作用在屋面梁和楼面梁处的集中风荷载标准值:表3.1 集中风荷载标准值和设计值离地高度(z/m)18.451.221.001.30.353.602.6010.3314.851.141.001.30.353.603.6011.2111.251.041.001.30.353.603.6010.237.651.001.001.30.353.603.609.834.051.001.001.30.354.053.6010.442. 风荷载作用下的位移验算:横向框架的侧移刚度D的计算,由前面所求梁柱线刚度求侧移刚度如表3.2所示:表3.2 轴所对应的横向中框架柱的侧移刚度D值计算构件名称 底 层D轴柱20.635112F轴柱7.40.846817G轴柱7.40.846817J轴柱20.63511223858一 般 层D轴柱1.60.4447400F轴柱5.90.7512500G轴柱5.90.7512500J轴柱1.60.444740039800 3. 风荷载作用下框架侧移计算: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的层间位移按:式中 -第j层的总剪力;-第j层所有柱的抗侧刚度之和;-第j层的层间侧移。第一层的层间侧移值求出以后,就可以计算各楼板标高处的侧移值的顶点侧移值,各层楼板标高处的侧移值是该层以下各层层间侧移之和,点侧移是所有各层层间侧移之和。j层侧移 u 顶层侧移 u表3.3 风荷载作用下框架侧移计算表层次/h510.3310.33398000.00030.00008411.2121.54398000.00050.00014310.2331.77398000.00080.0002229.8341.60398000.00100.00027110.44 52.0423858 0.00220.00061u=0.0048侧移验算: 层间侧移最大值:0.00061 0.0018满足)3.5.2 风荷载作用下的框架内力计算为简化计算,只考虑左侧向风荷载作用,考虑如下受荷情况:(1)恒载作用(2)由于当活载与恒载的比值不大于1时,可不考虑活荷载的最不利置,而把活荷载同时作用于所有框架上,即活载满跨布置。(3)风荷载标准值作用下的内力计算:框架在风荷载(从左到右吹)下的内力用D值法(改进的反弯点法)进行计算。其步骤为:.求各柱反弯点处的剪力值;.求各柱反弯点高度;.求各柱的杆端弯矩及梁端弯矩;.求各柱的轴力和梁剪力。第i层第m柱所分配的剪力为:,框架柱反弯点位置,表3.4 框架柱反弯点位置轴号层号 D、J轴53.601.60.4350000.4351.5743.601.60.450000.451.6233.601.60.50000.501.8023.601.60.50000.501.8014.5520.550000.552.50F、G轴53.605.90.450000.451.6243.605.90.500000.501.8033.605.90.500000.501.8023.605.90.500000.501.8014.557.40.550000.552.50表3.5 风荷载作用下D轴所对应的横向中框架各柱剪力及弯矩的计算楼层512.3939800740000.192.351.544.783.624.78425.8439800740000.194.911.629.727.9513.34338.1139800740000.197.241.8013.0313.0320.98249.9139800740000.199.481.8017.0617.0630.09162.442385851120.2113.112.5026.8432.7843.90表3.6风荷载作用下F轴所对应的横向中框架各柱剪力及弯矩的计算楼层512.3939800125000.313.841.627.606.222.065.54425.8439800125000.318.011.8014.4214.425.6015.04338.1139800125000.3111.811.8021.2621.269.6826.00249.9139800125000.3115.471.8027.8527.8512.8935.79162.442385868170.2918.112.5037.0845.2817.6147.32表3.7风荷载作用下G轴所对应的横向中框架各柱剪力及弯矩的计算楼层512.3939800125000.313.841.627.606.222.065.54425.8439800125000.318.011.8014.4214.425.6015.04338.1139800125000.3111.811.8021.2621.269.6826.00249.9139800125000.3115.471.8027.8527.8512.8935.79162.442385868170.2918.112.5037.0845.2817.6147.32表3.8风荷载作用下J轴所对应的横向中框架各柱剪力及弯矩的计算楼层512.393980074000.192.351.574.783.624.78425.843980074000.194.911.629.727.9513.34338.113980074000.197.241.8013.0313.0320.89249.913980074000.199.481.8017.0617.0630.09162.442385851120.2113.112.5026.8432.7843.9表3.9 风荷载作用下的框架柱轴力与梁端剪力 层数梁端剪力/kN柱轴力/kN DF跨FG跨GJ跨D轴F轴G轴J轴-51.044.621.04-1.04-3.58-3.583.583.581.0442.8712.532.87-3.91-9.66-13.249.6613.243.9134.6521.674.65-8.56-17.02-30.2617.0230.268.5626.5129.836.51-15.07-23.32-52.6123.3252.6115.0719.3239.439.32-24.39-30.11-81.4830.1181.4824.393.6 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为简化计算,考虑如下几种单独受荷情况:1、 恒载作用;2、 活荷载作用于D-F轴跨间;3、活荷载作用于F-G轴跨间;4、活荷载作用于G-J轴跨间;5、风荷载作用(从左向右,或从右向左)对于1-4,4种情况,框架在竖向荷载作用下,采用分层法。对于第5种情况,框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采用D值法。3.6.1恒荷载标准值作用下的内力计算1、分配系数: 由前述的刚度比可根据下式求得节点各杆端的弯矩分配系数为: 除底层柱以外的其它各层柱的线刚度乘以修正系数0.9,如图3.42、传递系数 杆端分配弯矩向远端传递是,底层柱和各层梁的传递系数仍按远端为固定支撑取为 其它各柱的传递系数取; 3、固端弯矩 均布荷载引起的固端弯矩构成节点的不平衡弯矩:M均载=-ql2/12 根据上述公式计算的梁固端弯矩如图3.5所示。梁中部的弯矩的计算公式为: M中=ql2/8-(M左+M右)/2 以上计算中,当已知框架M图求V图以及已知V图求N图时,可采用结构力学脱离体的方法。如已知杆件(梁或柱)两端的弯矩,如图3.5所示。图3.4:线刚度示意图 图3.5:梁固端弯矩及柱的轴力示意图 其剪力计算为:V梁左=ql/2-(M梁左+M粱右)/l。V粱右=-ql/2-(M梁左+M粱右)/l。已知某节点上柱传来的轴力Nu和左右传来的剪力Vl,Vr时,其下柱的轴力(图3.4)。Nl=Nu-Vl+Vr恒荷载标准值作用下的弯矩、剪力、轴力的计算过程如下所示: 活载标准值作用下的弯矩、剪力、轴力的计算过程如下所示: 层次节点相对线刚度相对线刚度总和分配系数左梁右梁上柱下柱左梁右梁上柱下柱 顶层U1.60.92.50.640.36V1.64.30.96.80.240.630.13W4.31.60.96.80.630.240.13X1.60.92.50.640.36中间层Q1.60.90.93.40.480.260.26R1.64.30.90.97.70.210.550.120.12S4.31.60.90.97.70.550.210.120.12T1.60.90.93.40.480.260.26底层E1.60.90.93.40.480.260.26F1.64.30.90.97.70.210.550.120.12G4.31.60.90.97.70.550.210.120.12H1.60.90.93.40.480.260.26表3.10分配系数图3.6:顶层恒载弯矩传递图图3.7:标准层恒载弯矩传递图图3.8:底层恒载弯矩传递图图3.9:恒载弯矩图图3.10:恒载剪力图图3.11:恒载轴力图3.6.2活荷载标准值作用下的内力计算活荷载标准值作用下的计算方法同恒荷载标准值作用下的计算方法相同。弯矩图、剪力图、轴力图如下图所示。图3.12:顶层活载弯矩传递图图3.13:标准层活载弯矩传递图图3.14:底层活载弯矩传递图图3.15:活载弯矩图图3.16:活载剪力图图3.17:活载轴力图3.7 内力组合3.7.1概述各种荷载情况下的框架内力求得后,根据最不利又是可能的原则进行内力组合。当考虑结构塑性内力重分布的有利影响时,应在内力组合之前对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进行调幅。由于构件控制截面的内力值应取自支座边缘处,为此,进行组合前,应先计算各控制截面处的内力值。梁支座边缘处的内力值按下式计算: , 柱上端控制截面在上层的梁底,柱下端控制截面在下层的梁顶。按轴线计算简图算得的柱端内力值,宜换算成控制截面处的值。为了简化起见,也可采用轴线处内力值,这样算得的钢筋用量比需要的钢筋略微多一点。3.7.2 梁、柱的内力组合考虑两种内力组合: 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 ,其中对于风荷载,其它可变荷载同时当考虑以竖向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时,参与组合的可变荷载仅限于竖向荷载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 其中对于风荷载,其它可变荷载各内力组合见下表所示。 表3.11 用于承载力计算的框架梁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基本组合表(梁DF)层恒载活载左风右风M及相应的VM及相应的V| V |及相应的M组合项目值组合项目值组合项目值5左M -74.65 -9.246.40 -6.76 +0.6 -87.73+0.6 -41.97V 118.44 20.01 -1.16 1.48 139.34 114.08中M 90.37 22.78 2.44-2.17 +0.6 114.61 V 右M -104.52 -31.36 2.59 -2.45 +0.6 -137.35+0.6 -137.35V 91.61 34.90 -1.16 1.48 127.40 157.541左M -53.43 -14.32 58.85 -61.86 +0.7+ -125.31+0.6-103.06V 69.63 27.95 -13.05 13.31 102.25 105.41中M 47.44 20.31 20.80 -20.54+0.6 80.23 V 右M -64.14 -22.29 -22.04 20.70 +0.6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语文】周口市四年级下册期末复习试卷(含答案)
- 初一语法知识-英语介词辨析的易错题汇编附答案及答案
- 【语文】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大学附属小学二年级下册期末复习试题(含答案)
- 银行支行消防安全制度
- 法律职业资格主观题真题答案解析2025年
- QC检验员基础知识考试试卷带答案
- 中医科病历书写规范测试题及答案
- 软件开发技术施工方案
- 武汉检查井施工方案
- 营销方案-商户
- 劳动课冰箱清洁课件
- 2025年公共基础知识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
- 建筑设计数字化协同工作方案
- 新入行员工安全教育培训课件
- 原生家庭探索课件
- 人教版音乐八年级上册-《学习项目二探索旋律结构的规律》-课堂教学设计
-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课件 (共50张)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 中国企业供应链金融白皮书(2025)-清华五道口
- 医院常用消毒液的使用及配置方法
- 2022英威腾MH600交流伺服驱动说明书手册
- 分期支付欠薪协议书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