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药典微生物检测精要.doc_第1页
美国药典微生物检测精要.doc_第2页
美国药典微生物检测精要.doc_第3页
美国药典微生物检测精要.doc_第4页
美国药典微生物检测精要.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美国药典微生物检测精要培训小结一 微生物实验室规范重要的控制点:无菌技术、培养基控制、菌种控制、设备操作与控制、数据记录与实验室布局和运作、员工培训等。1 无菌技术:防止和保持无菌物品及无菌区域不被污染的操作方法和管理方法。可通过无菌环境、灭菌、消毒、卫生要求、无菌操作技术等手段来实现。2 培养基:是微生物实验工作的核心。包括培养基制备、培养基储存、培养基质量控制。2.1 培养基制备2.1.1 根据既定的目的选用正确的培养基2.1.2 参考生产商的和说明书:关于配制、储存和菌种选用等。2.1.3 所用的水应为去离子水或蒸馏水,应记录用量。2.1.4 成分的称量应用校准过的天平,根据称量量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天平。使用清洁的容器和工具(玻璃器皿清洁)以防外来污染和抑制剂。应记录称量量。2.1.5 加热帮助溶解时应防止过度加热,通常培养基颜色变深说明加热过度了。2.1.6 灭菌条件:l 灭菌参数应验证,验证应同时考虑无菌和培养基生长能力l 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或过滤灭菌。湿热灭菌应考虑装载分布,加热速度过慢会使培养基过度加热,通常为121 15min,此时间是指培养基温度达到121后15min。l 保证最低SAL,在无菌和过度加热之间平衡。l 与污染物分开灭菌l 消毒结束后,不应在灭菌柜中储存培养基,过度加热会影响培养基颜色、澄清、pH和凝固能力。2.2 培养基储存2.2.1 制备培养基的储存l 琼脂培养基易受冷冻影响,低于0会破坏凝胶结构。l 应避光避热,密封防止水分蒸发(建议使用螺旋盖的瓶子密封,保存时间长)。2.2.2 培养基融化l 不能超过一次,以防过度加热或潜在污染。l 融化可采用水浴、流通蒸汽或微波炉加热。微波炉加热宜采用少量多次,以防过度。l 培养基融化后在40-50水浴中储存不应超过8小时,浇制平皿前应擦干以防污染。2.2.3 培养基标示l 培养基名称l 批号、制备批号l 制备日期、有效期2.2.4 有效期确定l 根据成分、配方、容器、储存条件等确定l 有生长能力试验数据支持2.2.5 应在验证过的条件下储存2.2.6 重要区域环控用培养基必须l 双层包装l 最终灭菌,否则进行全数培养及用前检查2.2.7 根据当地生物危险品安全程序处置过期培养基2.3 培养基质控2.3.1 灭菌后培养基检查2.3.1.1 生长能力l 每批制备的培养基均需进行l 测试菌种根据药典,供应商说明书及环境中分离得到l 测试不合格应进行调查,如无原因,或无有效纠正措施,不得使用该批号2.3.1.2 无菌2.3.1.3 pH2.3.1.4 容器/平皿的完整性2.3.1.5 抑制或指示能力2.3.2 定期稳定性检查以确认储存有效期3 菌种保藏3.1 建立标准程序处理、保存菌种,防止污染和特性变化3.2 使用前确认菌种身份和纯度3.3 根据生产商说明书复苏菌种,使用接种技术3.4 -70以下或冷冻干燥保存储备菌种,可延长保存周期3.5 开启后不要重新冷冻菌种,剩余部分应弃置3.6 传代次数(每接种一次即为一代)不超过5次3.7 保藏时间根据具体保藏条件确定4 设备维护4.1 定期校准、保养4.2 定期性能检查4.3 定期清洁、消毒5 实验室布局和运作5.1 防止交叉污染5.2 活动分区:无菌、环控样品的处理和培养应在无菌环境中进行5.3 当发现微生物生长,后续的工作应转移至“阳性”区5.4 环控设备应放置在待取样区域环境中并小心操作5.5 应在受控条件下小心取样6 样品处理6.1 大部分样品、水或环控样品中的微生物对操作、储存环境敏感6.2 减少样品,取样与测试间的时间间隔6.3 长时间的转移需确认转移条件对测试及样品的影响6.4 在无菌条件下,使用无菌技术取样,即使是非无菌样品6.5 取样记录:样品信息、取样日期、送样日期、人员/部门、实验室样品接受及确认7 培养基培养时间7.1 短于3天,用小时表示7.2 长于3天,用天表示(上午、下午,相同时间段)8 人员培训8.1 每个岗位应有相应培训要求,进行上岗前资质确认9 实验室文件9.1 微生物人员培训和能力确认(上岗资质)9.2 设备验证、校准和维护9.3 测试中的设备性能(如温度记录)9.4 培养基制备、无菌检查、生长能力测试、选择性测试9.5 培养基清单与控制9.6 根据程序()进行测试的重要数据9.7 数据和计算的确认9.8 经人员或相应领导审核过的报告9.9 超标结果调查10 实验室结果维护10.1 检测报告至少应包括:l 日期l 测试样品l 微生物检验人员名字l 程序编号l 测试结果l 偏差(如有)l 测试参数(设备、菌种、培养基)l 管理人员审核签名10.2 数据纠错:错误的地方划一横线,签名和日期,必要时说明原因10.3 测试结果l 应包含平皿计数结果(如有)l 数据分析方法应罗列在相关中l 对粘贴的图表、数据骑缝签名10.4 存档:记录应存档并防止丢失,应有记录留存计划11 测试结果解释11.1 微生物数据有时不容易解释l 与人类相关的微生物群落被广泛的用于许多测试l 人员污染是始终被关心的问题l 样品或环境中的微生物并非均匀分布l 微生物检测可变范围大:可能在+/-0.5log10单位左右11.2 不符合的结果可能是由2个原因造成的:实验室错误或产品不符合。无论哪种情况,管理层必须立即被通知11.3 调查应包括:l 数据偏离的程度(严重性)l 平行数据间差异的评估l 实验室环境l 取样方法l 物料特性(存活的污染微生物)l 人员面谈l 留样评估l 测试过程11.4 纠偏计划(警戒限、行动限)l 如果发现实验室错误,需要l 纠偏措施的有效性需要跟踪和记录11.5 无效测试:由于错误将试验视作无效必须记录11.6 确认测试(复试):应有描述何时进行二 非无菌产品: 微生物计数1 常规过程1.1 避免产品以外的微生物的污染。1.2去除细菌抑制/真菌抑制性。1.3证明表面活性剂的无毒性及其与抑制剂的相容性。2 计数方法2.1薄膜过滤法2.2平皿计数法:平皿浇注法,表面涂布法。2.3最大可能性数量法(MPN):用于检测极少数量的微生物,精密度、准确度差,不适合用于霉菌。3 生长能力测试和方法适用性3.1 生长能力测试:l 一般考虑l 测试菌株准备l 缓冲液l 阴性对照l 培养基生长测试3.2 计数方法适用性:l 样品制备l 接种与稀释l 中和/去除抗菌活性l 产品存在情况下的微生物的回收率l 结果与解释4 微生物数据的可变性4.1 成品测试4.1.1抗菌效力测试4.1.2 微生物限度检查4.2 培养基生长能力测试固体培养基,计数结果与标准接种物的计数数量差别小于系数2。对新鲜制备的菌液,生长与前批已通过的培养基的前次测试结果一致。4.3 计数方法适用性测试样品计数结果与对照计数结果的相差小于系数2。4.4 微生物回收率验证4.4.1 固体培养基的回收率验证4.4.2 受损微生物的恢复三 非无菌产品:控制菌微生物测试1 常规过程1.1 避免产品以外的微生物的污染。1.2 去除细菌抑制/真菌抑制性。2 产品测试2.1 样品制备和增殖2.2 选择性培养2.3 结果解释3 培养基适用性测试和方法适用性测试3.1 培养基适用性测试:l 测试菌株准备l 菌株l 阴性对照l 生长能力测试、抑制及选择性测试3.2 方法适用性:l 样品制备l 接种与稀释l 中和/去除抗菌活性l 产品存在的情况下,微生物的回收率l 结果与解释4 菌种l 金黄色葡萄球菌l 铜绿假单胞菌l 大肠埃希菌l 肠道沙门氏菌l 白色念珠菌l 梭菌4.1 微生物使用不超过5代4.2 PH7.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或PH7.2磷酸盐缓冲液制备悬浮菌液4.3 悬浮菌液2小时内使用,2-8不超过24小时4.4 生孢梭菌也可制备孢子悬浮液,2-8保存期限需确认四 药物制剂和药用物质的接受标准 1 非无菌制剂的微生物质量标准1.1口服固体1.2 口服液体1.3 直肠制剂1.4 局部及鼻腔制剂1.5 阴道制剂1.6 吸入剂1.7 活性药物成分、辅料2 药物产品的接受标准2.1 其他重要性根据评估:l 产品用途l 产品特点l 应用的方法l 药物接受者:对婴儿、幼儿及衰弱患者的风险是不同的l 存在疾病、伤口、器官损伤相应的因素的风险评估由经授权的有资质的人员进行3 有害微生物3.1 有害微生物的概念不适合无菌产品,无菌产品中不得有任何微生物3.2 将用于非无菌产品的微生物测试,及非无菌产品环境中分离到的微生物评估及清洁验证3.3 有害微生物的定义:3.1.1 能在产品中增殖的微生物,对药品的物理特性及治疗作用有负面影响3.1.2 由于产品中微生物的数量及致病性能导致使用该药品的患者受到感染4 微生物质量相关的产品召回5 USP微生物质量接受标准5.1 USP各论要求是最低的公共标准5.2 通则提供了符合各论要求的方法5.3 有效期内测试5.4 不等于成品所需的所有放行测试五 水分活性确定对非无菌药品的应用1 水分活性1.1非无菌药物制剂中水分活性的确定:1.1.1 改善产品处方以提高防腐系统的抗菌效力1.1.2 降低可能在产品处方中化学水解的活性成分的降解1.1.3 降低微生物对产品的污染1.1.4 可以减少和如何筛选需测试的控制菌1.2 降低水分活性在微生物生长方面的作用1.2.1 较长的停滞期、较慢的生长速度、较少的稳定期的微生物数量1.2.2 减少微生物毒素的产生1.2.3 在某个微生物专有的水分活性以下,该微生物不会生长1.2.4 水分活性下降后,微生物的耐热性会提高2 测试策略2.1水分活性高于0.75的多剂量水性药品需要加入防腐剂并将微生物限度测试作为常规放行测试2.2 水分活性低于0.75的药品不需额外防腐,在风险评估后不需要将微生物限度测试作为常规放行测试2.3 制药厂商对原料厂商的生产工艺、质量计划、测试记录有全面的了解。这些可以通过供应商审计计划得到六 无菌测试1 灭菌和无菌保证中的观点:按照无菌最严格的定义,只有当样品中完全没有活的微生物时,它才能被称为是无菌的。2 无菌测试的首要难点:整批产品不能进行逐个破坏检查是无法证明绝对无菌的。2.1 无菌是根据概率的原则判断的。从给定批号的所有产品中存在被污染产品的概率得出判断。2.2 目的是使其可能性与真实性仅有可接受的微小差异。3 无菌测试本身并不是设计用于保证产品无菌或产品已灭菌。产品的无菌保证是通过灭菌工艺或无菌工艺的验证来得到的。4 无菌测试流程4.1 培养基和细菌抑制/真菌抑制性测试(方法验证)4.2 去除任何抑制细菌和真菌生长的因素4.3确定用于测试的样品数量,每个样品的用量4.4 培养样品4.5 检查测试样品是否有生长的迹象4.6 显微镜检查有疑问的容器是否有生长的迹象4.7 必要的话再接种培养4.8 写报告5 培养基测试5.1 培养基的储存l 2-25l 无菌,密闭容器l 储存不超过验证过的期限l 硫乙醇酸盐液体培养基颜色指示要求符合5.2 培养基的无菌:l 每种要求的培养基取一部分在特定温度下培养14天,检查是否浑浊l 与测试同时进行培养基的无菌检查5.3生长能力测试:l 在硫乙醇酸盐液体培养基中加入100cfu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生饱梭菌l 在大豆酪蛋白消化培养基中加入100cfu的枯草杆菌、白色念珠菌、黑曲霉菌l 细菌3天、真菌5天l 检查生长的迹象6 方法适用性测试6.1 将待测样品内在的细菌抑制性和真菌抑制性去除6.2 制备微生物培养的稀释液,最终浓度应使加入产品的微生物数量不超过100cfu6.3 根据产品(或各论要求)使用膜过滤法或直接接种法6.3.1 膜过滤法:l 产品特征允许的话,作为首选方法l 将测试样品滤过,将微生物截留在滤膜上(孔径不大于0.45uM)l 在最后一步冲洗液中在加入不超过100cfu的微生物l 将滤膜放入测试用培养基l 记住对6个微生物,每个都要这样操作(见上述生长能力测试)l 进行培养基生长能力测试作为阳性对照l 在适宜温度下培养不超过5天6.3.1.1 冲洗:“每个滤器冲洗不要超过100ml 5次,即使在验证中显示这样的冲洗还不能完全去除抗菌活性6.3.1.2 化学添加物6.3.2 直接接种法:l 将样品加入培养基。样品体积不超过培养基体积的10%。(或配制浓缩培养基)l 培养基中加入不超过100cfu的微生物l 记住对6个微生物,每个都要这样操作(见上述生长能力测试)l 进行培养基生长能力测试作为阳性对照l 在适宜温度下培养不超过5天7 微生物回收率验证7.1 当测试方法决定于微生物生长时,去除细菌抑制性或真菌抑制性是很重要的7.2 可以使用特殊的中和剂、进行稀释或通过这些不同方法的组合8 通常的注意点:l 无菌测试在无菌环境中进行l 注意避免污染的同时,注意不要影响测试对微生物的检出l 进行测试的工作环境应通过对工作环境取样进行定期监测,并进行适当控制l 无菌测试时包括适当的阴性对照l 观察过程中硫乙醇摇的时候不能太剧烈l 培养器的帽口不要弄到培养基9 常规方法9.1 培养条件:硫乙醇酸盐液体培养基在32.5(+/-)2.5培养不少于14天,大豆酪蛋白消化培养基在22.5(+/-)2.5培养不少于14天9.2 观察:l 在14天的培养过程中定期观察培养基l 如果在14天内观察到测试样品呈阳性,可以停止以后的观察10 结果解释10.1 只有一项或多项下列情况发生时,测试才可能被考虑为无效测试:l 无菌测试区域的微生物环境监控数据显示有错误发生l 发现测试过程有错误l 阴性对照发现微生物阳性l 测试污染微生物鉴定后,能明确地将微生物生长归因于用于无菌测试使用的物料及/或技术发生错误10.2 无效测试可重新进行测试七 无菌保证1 一批产品的无菌保证不是通过无菌测试合格而得到的。而是通过建立恰当的经过验证的灭菌工艺或无菌工艺过程,严格执行这些工艺过程的要求来得到的(cGMP)。2 验证和证明灭菌工艺的基本原则2.1 工艺与控制设备必须能按要求的参数运作2.2 在有代表性的设备操作范围内重复进行灭菌工艺并引入产品或模拟产品2.3 证明工艺是在方案中预设的限度内完成的2.4 重复显示经过这样的工艺后,微生物存活到位可能性在预设的限度内,微生物指示剂经常被使用以证明这一点2.5 日常运作中参数的监控,设备、工艺的定期验证3 概率3.1 一批产品被称为无菌是跟据概率论来定义的,说明该批产品中,即使只有一个产品被污染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可以接受的。3.2 通常被接受的无菌保证水平是10-6的微生物存活率或更低,即保证经灭活的物品或产品中有活的微生物的可能性不超过百万分之一。4 D值4.1 D值是将微生物减少90%或1个log所需要的时间(分钟)4.2 过度杀灭:4.2.1 在与D值测定的同样条件下,暴露于12个D值的时间后就相当于典型的“过度杀灭”4.3 大量的灭菌工艺验证使用生物指示剂来确定物品暴露在灭菌条件下的时间,以达到至少为10-6的无菌保证水平(SAL)5 生物指示剂5.1 生物指示剂被广义的定义为:对特定灭菌工艺有抗性的特定微生物的制备物,其特性经过确认。5.2微生物指示剂的耐受性必须大于灭菌产品中的自然存在的微生物。5.3 根据微生物载量确定的灭菌工艺需定期对产品中的微生物数量及对验证条件的耐受性进行评估。5.4 灭菌方法5.4.1 湿热灭菌常用适当的杆菌菌株的芽孢5.4.2 干热灭菌5.4.2.1 不如湿热灭菌有效5.4.2.2 在建立干热灭菌工艺过程中,经常用内毒素去热原研究替代微生物灭活研究,其速度更慢。5.4.3 气体灭菌当物料无法承受湿热灭菌或干热灭菌的高温时,经常使用气体灭菌。5.4.3.1 常用气体:l 环氧乙烷l 气态过氧化氢5.4.4 电离辐射灭菌5.4.5 过滤除菌5.5 无菌工艺过程5.5.1 多级屏障系统5.5.2 设施设备光滑,材料能耐受频繁的清洗、消毒5.5.3 足够大的更衣室和物料储存室5.5.4 准备室与灌装区的有效分隔5.5.5 适当的气锁及风淋设施5.5.6 风压、单向流、换气次数控制5.5.7 湿度、温度控制5.5.8 合理的消毒方案计划5.5.9 人员培训等5.6 无菌工艺验证包括:l 设备验证l 过滤系统有效性l 环境验证,包括微生物环境l 培养基模拟灌装等八 无菌工艺1 无菌产品必须在最严格的标准控制下产生。1.1 无菌Sterile:完全的明确地不含有活动微生物。1.2 无菌 Aseptic:通过控制环境使污染保持在最低的风险程度,以去除活的微生物。2 用于防止活的微生物在生产过程中的任何步骤中污染产品,对这些产品步骤而言,没有任何的后续步骤可去除这些微生物。3 控制措施:l 原料药l 辅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