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摘 要要 本文围绕企业并购的税收问题进行研究 研究目的是正确理解和运用企业与 并购相关的税收政策 并在此基础上 提出增加企业并购交易价值的税收筹划对 策 企业并购理论关于税收的论述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税收协同效应是 企业并购的一个重要动因 二是并购能够提高财务杠杆 而财务杠杆的提高又能 带来税盾效应 本文认为 理解企业并购的税收问题应以并购的法律形式为基础 不同于经济学和会计角度的并购概念 经济学强调企业控制权运动的本质 国际 会计准则同时强调控制权 经营权和经济主体的概念 税收筹划必须在现行法律 框架内进行 可以接受税收规避 但不能接受税收逃避 企业并购税收筹划的最 终意义在于增加企业并购交易的价值 我国企业并购涉及的税种有所得税 增值税 营业税 契税 印花税和土地 增值税等 所得税以外的税种适用在一般情况下不区分投资主体 企业并购的所 得税处理规定比较复杂 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 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区分投资 主体 对内资企业 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分别做出规定 二 是并购概念和分类不规范 存在合并 兼并 股权转让 股权重组 整体资产转 让 整体资产置换 资产转让 对外投资等诸多概念和分类 本文以所得税为重 点对企业并购的税收处理进行了分析 并指出会计处理和税法处理的差异 税法 规定存在的问题 对不同投资主体的适用规定的作了比较分析 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对企业并购的免税规定虽然比较具体 但是其蕴含的原则 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主要原则有权益持续原则 经营持续原则和商业目的原则 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税收规定和我国的税收规定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即 税法体系差异导致适用税种不同 对并购认识的差异导致规范角度不同 优惠待 遇范围不一致 税收立法层次不同 本文认为 通过税收筹划 可以在三个方面增加企业并购交易的价值 最主 要的方面是规划并取得税收协同效应 规划税收协同效应应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 营运净亏损的结转 资产重新评估以增大资产基数和资产折旧额 资产收益对普 通收入的替代 第二个方面是控制交易前的税收风险减少甚至避免不必要的税收 支出 包括对并购个案进行审慎性调查和对目标企业进行税收审计 第三个方面 参与并购架构的安排 主要包括选择合适的并购方式 确定支付工具或工具组合 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等 关键词 企业并购 税收筹划 税收协同效应 价值 Abstract My research relates to the tax issues of the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is to help readers to comprehend and apply the tax policies concerning M As And that will lay the foundation of tax planning solutions to the value enhancement of M As The M A theories mainly have two conclusions about tax The first is that many M A cases have the tax synergies as their initial goal The second is that the financial lever increased by the M As brings tax shield interest to investors This thesis argues that the comprehension of tax issues of M As shall base on the juristic concept of M As The economic concept of M As emphasizes the movement of the control rights while the GAAP simultaneously emphasizes on the control rights the business rights and the business entity The tax planning of M As should be conducted under the framework of contemporary law and regulations The fundamental meaning of tax planning of M As is to enhance value of the M A deals The tax categories concerning the M As in China include the Income Tax of Enterprises the Value Added Tax the Business Tax the Deed Tax the Stamp Tax the Land Appreciation Tax and etc Normally the taxes other than the Income Tax of Enterprises do not differentiate the investors The Income Tax of Enterprises laws and regulations is quite complex in two aspects First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differentiate the investors among domestic invested enterprises foreign invested enterprises and foreign investors Second the concept and classification of M As are anomalous since there are terms like combination merger share sale share reorganization whole asset sale whole asset exchange and external investment etc in the relating laws and regulations The thesis emphatically analyzes the income tax application in M As and points o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book accounting and tax issues the problems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In order for a transaction to be given non recognition treatment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like the USA have important principles though they also enact specific tax rules on M As Among the principals the principle of continuity of interest the principle of continuity of business enterprise and the principle of business purpose can be referred to while China is amend the like tax rules Compared with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China has different tax categories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f M As and different levels of tax laws and regulations The thesis argues that through careful tax planning the investors can enhance the value of M A deals in three ways First investors can plan and gain the expected tax synergies The tax synergies are composed of the handling of Net Operating Losses NOL the enlargement of asset value through asset evaluation and the replacement of normal income by asset income Secondly the investors can avoid unnecessary tax cost by controlling the tax risks before M A deals The tax risks are reduced by due diligence and tax audits Thirdly the investors can participate in the decision making of M A structure in order to gain tax interests The M A deal mode the payment method and the full use of tax preferential treatment are basically considered Key words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tax planning tax synergy value 目 录 导导 论论 1 1 第一章第一章 税收视角下的企业并购税收视角下的企业并购 5 5 第一节 与税收相关的企业并购理论 5 第二节 税收要素与企业并购 9 第三节 企业并购税收筹划的作用 14 第二章第二章 我国企业并购的税收处理及分析我国企业并购的税收处理及分析 1818 第一节 所得税处理及分析 18 第二节 增值税等其他税种的处理及分析 28 第三节 外资并购的税收处理及分析 32 第三章第三章 国外对企业并购的税收处理及分析国外对企业并购的税收处理及分析 4242 第一节 美国对企业并购的税收处理及分析 42 第二节 英国对企业并购的税收处理及分析 46 第三节 瑞士对企业并购的税收处理及分析 48 第四章第四章 企业并购税收筹划的对策企业并购税收筹划的对策 5252 第一节 企业并购税收风险的控制 52 第二节 税收协同效应的规划 54 第三节 并购架构设计的参与 59 结结 论论 6262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6464 后后 记记 6666 导导 论论 一 研究主题与背景一 研究主题与背景 从宏观角度来讲 并购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体制下 资源配置的一个有效的重 要方式 从微观的角度来讲 并购是现代企业迅速完成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 企业并购是并购交易的主要组成部分 企业并购内容复杂 形式多样 交易规模 较大 从上个世纪初至今 全球经历五次大的并购浪潮 经济全球化最根本的标 志是由跨国公司变成全球公司 也就是整个生产要素中的配置是在全球范围中进 行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在九十年代出现了第五轮的并购浪潮 第五次并购浪潮是 以建立全球经济竞争优势为战略目标的战略并购浪潮 九十年代末期以来 世界 经济发展形势低迷 全球并购开始走向低潮 这个阶段 中国经过二十多年的发 展 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并逐步发展完善 并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以下简称 WTO 经济增长态势良好 开始进入一个新的 发展阶段 摩根大通认为 2003 年前三季度中国并购市场的交易量已达 240 亿美 元 成为世界收购合并最具吸引力市场 中国的并购额在过去五年里每年都以 70 的 速度增长 中国已经成为亚洲第三大并购市场 1 全球并购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 得出结论 与全球并购交易逐渐下降的一种态势相反 中国的并购交易正显著地 增长 已经形成了引人注目的反周期的现象 在全球经历第五次并购浪潮和中国并购交易增长显著的背景下 研究企业并 购包括企业并购的税收问题 客观上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我国有关企业并购的 法律 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制定 处在一个从无到有 从简单到严密的过渡阶 段 在有关企业并购的各项政策中 税收政策对企业并购的影响是实质性的 正 确处理和合理安排税收问题 对于有效增加企业并购价值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企 业并购的复杂性和政策规定的滞后性 我国对企业并购的税收规定虽然初具框架 但还是比较零散 缺乏系统性和超前性 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修改 补充和完善 因此 全面地分析和理解企业并购的税收问题 为投资者提供中国境内企业并购 的税收筹划对策 对增加企业并购的价值具有重大积极作用 本文的研究主题就 是企业并购的税收问题 2 1沈强 程玉 换股并购 引领中国新并购 重组与并购周刊 第 243 期 2004 年 3 月 23 日 2 包括中国境内内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 本文对外资并购境内企业的税收处理 也设专题进 行了阐述 内资企业具体包括内资的国有独资公司 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个人独资 企业和合伙企业不在本文论述范围之内 二 研究思路与方法二 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文以企业并购涉及的税收问题为主线 从分析企业并购税收协同效应理论 资本结构理论和税收筹划理论入手 首先以税收的视角对企业并购进行理论上的 考察和探讨 希望能够对企业并购的税收问题有正确理论认识 接下来 文章全 面和深入地分析了我国企业并购的税收政策 3 以企业并购的所得税处理为重点 按照不同税收种类 对企业并购的税务处理进行了分析 并对税收政策做出进一 步的评价 分析了内外资企业企业并购适用的不同的税收政策 为了借鉴国外关 于企业并购的税收政策 正确认识我国目前税收政策的不完善的地方和发展方向 文章分析了美国 英国和瑞士等国家对企业并购的税务处理规定 并作了中外比 较 最后 对从税务风险控制 税收协同效应的规划和并购架构的税收安排等三 个方面得出了企业并购税收筹划的对策 在研究过程中 文章采用了理论分析的方法 对企业并购的税收问题相关的 主要文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 在分析我国企业并购税收政策和国外企业并购税收 政策的时候 大量采用了比较分析的方法 通过对税收法规和会计准则的差异比 较 内外资企业并购税收法规的比较 税种之间的比较以及国内外税收政策的主 要差异分析 全面深入地研究了企业并购税收政策的立法精神 实务处理的特点 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趋势 文章在部分章节还采用了案例研究方法 如在规划企 业并购税收协同效应的时候 对提高资产利用能力和用股权投资代替外购资产的 并购对策进行了举例 三 主要文献回顾三 主要文献回顾 国内外有关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企业并购的税收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讨 他们的研究成果 对于正确理解企业并购的税收问题和开展企业并购的税收筹划 具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但是 这些观点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系统性 以下对主要文 献分别进行回顾和评述 并购能够增加财务杠杆从而一定范围内增加税盾利益 斯特普尔顿 Stapleton 1982 在他的期权定价模型 OPM 框架中关于 共同保险 效应的论 述 解释了当两家企业的现金流量不是完全正相关时 合并后联合企业破产的可 能性会大大降低 收益流趋于稳定 使得贷款人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减小 这种效 应的直接结果就是企业的举债能力将会上升 施瑞夫斯和巴士列 Shrieves and Pashley 1984 对杠杆递增理论进行检验后发现 多数混合兼并导致了财务杠杆比 3 本文研究所涉及的相关税收政策规定都是截止到 2004 年 4 月份有效的政策规定 例的显著增加 4 经济学家莫迪格里阿尼 Franco Modigliani 1963 和米勒 Mertor Miller 1963 提出的存在公司所得税时的资本结构理论 认为边际税盾 利益和边际财务危机成本与边际代理成本之和相等时企业价值达到最大 将共同 保险效应理论和资本结构理论结合起来考察 可以解释并购如何以及在什么范围 内可以为企业带来税盾利益 艾克堡 1983 提出的税收协同效应理论对于研究企业并购的税收筹划具有 直接的和重要的参考价值 该理论认为 某些并购是以追求税收最小化的机会作 为其目标的 实现这种目标的途径包括使用有经营净损失形成的纳税亏损 使用 未动用的举债能力和使用多余的资金等几个方面 税收协同效应理论从税收角度 揭示了部分并购交易的动因 但没有将税收协同效应放在企业发展战略的前提下 进行论述 该理论试图从几个途径解释税收协同效应的具体内容 但没有结合主 要国家的税法和国际会计准则作进一步的研究 税收协同效应对于研究企业并购 的税收筹划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解宏和杨少刚 2003 关于各国政府对于企业并购政策变化的研究 5 能够 较好地帮助我们判断企业并购制度和政策的变化趋势 他们研究后发现 80 年代 以后 主要发达国家政府对企业并购作用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 从认为更多地 认为企业并购会妨害自由竞争转变为更多地认为企业并购可以增强国家竞争力 基于这种认识的转变 对企业并购的制度和政策也从以管制为主转变为以鼓励为 主 他们进一步研究后认为 从提高资源配置的角度出发 多数国家对非货币性 并购交易实行免税政策 解宏和杨少刚关于企业并购税收政策变化的研究 虽然 清楚地解释了主要发达国家政府关于企业并购的税收政策变化状况及其原因 但 仅仅初步得出政府鼓励非货币性交易的企业并购这一结论 没有对企业并购税收 政策的变化所包含的具体原则进行深入分析 高金平 2003 研究了一些国家的公司所得税法后 归纳出企业并购的税收 政策作遵循的三项基本原则 经济合理原则 中性原则和反避税原则 他认为税 收政策最核心的要求是 如果有关资产中隐含的增值 减值 在税收上没有确认 实现 或没有按税法规定的方式递延 接受该资产的企业 或投资者 就不能按 评估价值调整有关资产的计税成本 6 高金平总结的基本原则 在较大程度上符 合过我的税收政策意图 但是没有从投资权益持续的角度进行总结 可以增加投 4 张秋生 王东 企业兼并与收购 p277 278 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1 年 11 月第 1 版 5 企业并购税收政策变化原因与影响分析 解宏 杨少刚 公共经济评论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 金融学院 2003 年第 3 期 6 高金平 企业并购与税收问题分析 中国税收信息网 2003 资权益持续的这一原则 上述主要文献分别从资本结构 税收协同相应 税收政策变化和税收政策基 本原则等角度对企业并购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 通过多方面的分析 我们能够 初步认识企业并购税收筹划的重要性 税收政策的原则和可能的变化趋势以及实 现税收协同效应的主要途径 四 结构和主要内容四 结构和主要内容 本文的结构安排 除了导论外 共分四章 分别说明如下 导论包括四部分 分别是研究的主题和背景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主要文献 回顾 结构和主要内容 第一章为税收视角下的企业并购 主要是理论分析 对企业并购理论中的税 收协同效应理论和有关资本结构的 MM 理论 涉及负债税盾 作了阐述 然后强 调了税收在企业并购中的重要作用 并按照税制要素对企业并购涉及的纳税主体 纳税客体 计税依据等要素进行了分析 对企业并购涉及的税收种类作了进一步 的归纳 紧接着提出了企业并购的税收筹划思路 第二章为企业并购的税收处理及分析 首先以所得税的税务处理为主要方面 对企业并购的现行税收规定进行了整理和分析 接着对企业并购涉及的增值税 契税 印花税和营业税等税种的税务处理进行了同样的分析 鉴于外国投资者在 中国境内企业并购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最后对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税收 处理也进行了分析 第三章为国外对企业并购业务的税收处理及分析 根据所能得到文献资料 对美国 英国和其他国家对企业并购的税收规定进行了说明和分析 找出中外管 理当局的政策异同点 第四章为企业并购税收筹划的对策 是本文的重点内容 主要分三个方面 一是对企业并购中存在的风险进行控制 包括对并购个案的审慎性调查和对目标 企业的税收审计 二是对税收协同效应的规划 包括对税收政策动向的判断和税 收协同效应规划的三个方面内容 三是并购架构的税收安排 主要包括并购方式 的选择 支付工具方案的安排和对并购交易税收优惠政策的利用 第一章第一章 税收视角下的企业并购税收视角下的企业并购 对企业并购进行税收筹划 前提是要从税收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企业并购 国内外有关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企业并购的税收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讨 他们 的研究成果 对于正确理解企业并购的税收问题和开展企业并购的税收筹划具有 重要的帮助作用 本章将对相关的主要文献进行回顾和评价 然后 从税收要素 的角度对企业并购进行分析 并探讨税收筹划在企业并购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节第一节 与税收相关的企业并购理论与税收相关的企业并购理论 一 税收协同效应理论一 税收协同效应理论 企业并购的动因理论认为 财务协同效应是企业并购的一个重要动因 财务 协同效应是指并购给企业在财务方面带来的种种效益 这种效益的取得 不是由 于生产效率提高而引起的 而是由于税法 会计处理管理以及证券交易内在规律 等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经济上的效益 税收协同效应是财务协同效应的一项主要内 容 也是某些企业并购的一个重要动因 例如德托斯 Dertouzos 1982 和索帕 Thorpe 1982 对报业兼并的研究表明 规避税收是该行业兼并的主要目的 有节税潜力的公司被普遍看好 成为市场上兼并追逐的对象 艾克堡 1983 提出的税收协同效应理论对于研究企业并购的税收筹划具有 直接的和重要的参考价值 该理论认为 纳税效应在一些并购中起到重要的促进 作用 税收协同效应理论认为 某些并购是以追求税收最小化的机会 产生的税 负利得可能是某些并购发生的强大动力 即使用有经营净损失形成的纳税亏损 使用未动用的举债能力或者使用多余的资金 在税法完备 执法严格的成熟市场 经济国家里 通过并购取得税收协同效应的主要途径包括 第一 营运净亏损 NOL 的结转与税务抵免 第二 折旧的计提是以资产的历史成本为依据 如 果资产的市场价值大大超过其历史成本 那么通过并购交易将资产重新估值就可 以增大资产基数以扩大资产折旧额 第三 以资产收益替代普通收入 第四 私 有企业和年迈业主处于规避遗产继承税等方面的考虑等 税收协同效应理论从税 收角度揭示了部分并购交易的动因 但没有将税收协同效应放在企业发展战略的 前提下进行论述 该理论试图从几个途径解释税收协同效应的具体内容 但没有 结合主要国家的税法和国际会计准则作进一步的研究 张斌 2000 认为 除了 上面的四个因素外 杠杆收购对资产的重新估值 高度财务杠杆产生的利息都具 有避税效应 选择普通股作为并购的支付工具 目标公司的股东可以得到递延纳 税的好处 但这个观点更多地强调降低并购过程中的税收成本和并购交易带来的 好处 二 共同保险效应理论和资本结构理论二 共同保险效应理论和资本结构理论 并购在一定范围内能够给企业带来税盾利益 这里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 是并购带来企业负债能力的提高 二是资本结构变化带来税盾利益 企业并购能够增加财务杠杆 斯特普尔顿 Stapleton 1982 在他的期权定价 模型 OPM 框架中对共同保险效应进行了专门的论述 他认为 当两家企业的现 金流量不是完全正相关时 合并后联合企业破产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 收益流趋 于稳定 使得贷款人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减小 这种效应的直接结果就是企业的举 债能力将会上升 大多数早期的针对并购影响的研究都发现 并购活动导致财务 杠杆增加 施瑞夫斯和巴士列 Shrieves and Pashley 1984 对杠杆递增理论进行 检验后发现 多数混合兼并导致了财务杠杆比例的显著增加 7 财务杠杆的提高可以使企业在一定范围内获得税盾 Tax Shield 利益 经济 学家莫迪格里阿尼 Franco Modigliani 1963 和米勒 Mertor Miller 1963 提 出存在公司所得税时的资本结构理论 他们认为 负债经营的企业的价值等与具 有同等风险程度的无负债企业的价值加上因负债而产生的税盾利益 这一利益的 价值等于企业的负债总额乘以所得税税率 8根据这个命题 在政府收税的情况下 通过增加公司负债可以减少政府税收的税收收入 提高公司的价值 但如果考虑 到财务危机成本以及代理成本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 实际情况会发生变化 依 照资本结构理论 举债会带来税盾的利益 然而也会产生财务危机与负债代理成 本 在举债的税盾利益远大于此二项成本下 股价随负债比率提高而增加 但是 随着负债比率提高 此二项成本亦逐渐增加 所以使得股价在增加至一定高峰后 又随着负债比率的提高而下降 当负债结构达到 B 点 边际税盾利益和边际财务 危机成本与边际代理成本之和相等 企业价值达到最大 此时的资本结构即为最 优结构 税盾与资本结构的关系见图 1 1 将共同保险效应理论和资本结构理论结合起来考察 可以解释并购如何以及 7 张秋生 王东 企业兼并与收购 p277 278 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1 年 11 月第 1 版 8 Franco Modigliani and Merton H Miller Taxes and the Cost of Capital A Correc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June 1963 pp433 443 在什么范围内可以为企业带来税盾利益 图图 1 1 1 1 税盾与资本结构税盾与资本结构 其中 VU 无负债公司价值 VL 负债公司价值 资料来源 刘力 财务管理学 企业管理出版社 1995 年 1 月第 1 版 理论上讲 企业应该有一个最佳资本结构 但实际上财务危机成本和代理成 本的估算比较困难 需要管理人员根据综合情况进行判断 确定最佳资本结构的 同时 也就获得了最优的税盾利益 三 其他相关文献评述三 其他相关文献评述 解宏和杨少刚 2003 关于各国政府对于企业并购政策变化的研究 能够较 好地帮助我们判断企业并购制度和政策的变化趋势 他们认为 虽然企业并购有 利于促进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经济结构优化以及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和增加协同性 但是在 1980 年代以前各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对企业并购交易基本上 采取了较为严厉的管制政策 主要原因是企业并购成为形成垄断的一种重要工具 其对自由竞争的破坏后果是显而易见的 1980 年代以后为了增强国家竞争力 政 府开始放松对企业并购的管制 转而鼓励企业并购尤其是跨国并购 原因有 一 是对企业并购的认识发生了转变 二是在企业并购已经成为国际投资的主要方式 情况下 原有的税收激励措施在新的形势下将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是提高国 家竞争力 对于企业并购的税收政策 他们认为 从税收中性的角度来讲 政府 课税不应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 否则 政府课税就会改变市场活动 中以获取最大效用为目的的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或者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的生 财务危机成本与代理成本 B VU 0 VL VU TD 公司实际价值 税盾 TD D V 产者的生产行为 就会改变私人部门原来的资源配置状况 9 如果企业并购选择 的是货币性交易 不仅其交易的损益是确定的 而且也意味着企业从原有的经济 业务退出 实质上是对企业拥有的资源进行重新配置 是效率选择的结果 对交 易的所得征税并不会扭曲纳税人的决策 就企业并购的非货币性交易而言 不仅 交易的损益在当期是无法确认的 而且并购的实质是对存量资产的重新配置 是 一种效率选择 这种情况下 不仅征税是不确定的 也会影响到企业的投资决策 所以税收策略的选择只能是免税 而这种免税只不过是一种纳税递延 因此 从 提高资源配置的角度出发 多数国家对非货币性并购交易实行免税政策 但是都 采取了相关的限制性规定 解宏和杨少刚关于企业并购税收政策变化的研究 虽然清楚地解释了主要发 达国家政府关于企业并购的税收政策变化状况及其原因 但仅仅初步得出政府鼓 励非货币性交易的企业并购这一结论 没有对企业并购税收政策的变化所包含的 具体原则进行深入分析 高金平 2003 研究了一些国家的公司所得税法后 归纳出企业并购的税收 政策作遵循的三项基本原则 经济合理原则 中性原则和反避税原则 经济合理 原则 即看企业发生的投资和改组业务是否有合理的商业或经营目的 还是纯粹 为了 利用被合并企业的巨额亏损 等达到避税目的 所得税的政策不应该影响 企业有正常经营需要的投资和改组活动 中性原则 主要有两层含义 首先 不 论企业改组与否 税收待遇应该一样 不应因为改组而有特殊的照顾 其次 经 济功能相同或相似的投资或改组交易 税收待遇应该一样 比如 企业兼并可以 通过收购被兼并企业的净资产的方式实现 也可以通过购买被兼并企业股东持有 的全部被兼并企业的股份的方式实现 虽然形式不同 经济实质一样 税收政策 上不应该有差别待遇 反避税原则 即通过适当的税收技术措施防止企业以投资 改组为名 通过关联交易等 相互转移利润 隐匿转移增值资产或利用其他企业 巨额亏损冲减本企业应纳税所得等避税行为 最核心的要求是 如果有关资产中 隐含的增值 减值 在税收上没有确认实现 或没有按税法规定的方式递延 接 受该资产的企业 或投资者 就不能按评估价值调整有关资产的计税成本 上述 基本原则 在较大程度上符合过我的税收政策意图 但是没有从投资权益持续的 角度进行总结 从完整性角度考虑 可以增加投资权益持续的原则 上述主要文献分别从资本结构 纳税协同相应 税收政策变化和税收政策基 本原则等角度对企业并购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 通过多方面的分析 我们能够 9 刘军 郭庆旺 世界性税制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p46 初步认识企业并购税收筹划的重要性 税收政策的原则和可能的变化趋势以及实 现税收协同效应的主要途径 第二节第二节 税收要素与企业并购税收要素与企业并购 一 并购的概念和分类一 并购的概念和分类 并购 美国称之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M A 英国称之 Takeover and Mergers T M 并购的概念比较复杂 按照不同的分类依据 并购的类型可以 划分为多种 但从税收角度来讲 比较具有参考价值的分类有三种 见表 1 1 表表 1 1 1 1 并购的类型并购的类型 分类依据分类依据划分类型划分类型 法律形式 创设合并 Consolidation 吸收合并 Merger 资产收购 Purchase of Assets 股权收购 Purchase of Stocks 支付工具 现金支付式 Cash Tender Offer 股份交换式 Stock Swap 证券交换式 Exchange Offer 国际会计准则 购买 股权联合 资料来源 根据 公司法 和 国际会计准则 等资料整理所得 要分析和理解并购概念和关于并购的各项法律和政策 包括会计准则和制度 等 必须深刻理解并购的经济本质 因此 下面先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考察企业并 购 1 对企业并购的经济学考察对企业并购的经济学考察 社会资源的配置包括初始配置和再配置 企业产权 10交易是资源再配置的一 10 根据现代产权理论的观点 产权是排他地使用资产并获取收益的权利 就是剩余索取权 是剩余控制权形式的资产使用权力 企业所有权 剩余控制权 合同中未预料到的情况出现是 谁说了算 是物质资产的控制权 将控制权作为产权的核心以及把对资产的控制权视为企业的 所有权是用不完全合同方法研究企业的中心思路 种方式 企业产权交易的实质是 在企业控制权运动的过程中 各权力主体依据 产权所做出的制度安排所进行的一种权力让渡行为 企业产权交易主要通过三种 方式进行 即企业合并 股权收购 资产收购 企业产权交易的市场形态以有形 财产为直接交易对象的初级机场形态和以无形资产为直接调以对象的高级市场形 态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和证券市场的完善 由初级市场形态向高级市场形 态转变 11 2 法律意义上的并购概念法律意义上的并购概念 并购的法律形式 包括新设合并 Consolidation 吸收合并 Merger 资产收 购 Purchase of Assets 和股权收购 Purchase of Stocks 法律意义上所指合并 是指相互独立的企业 通过资本结合的方式 以当事 者指定的契约关系 并根据公司法的规定 在经营活动和法律地位上形成统一整 体的重组行为 合并主要是通过置换股权的方式来实现 一般不发生现金等其他 资产的支付 中国 公司法 规定 公司合并可以采取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两种 形式 一个公司吸收其他公司为吸收合并 被吸收的公司解散 两个以上公司合 并设立一个新的公司为新设合并 合并各方解散 12 新设合并 Consolidation 是指参与合并的双方经过解散 其法律地位趋于消 失 而重新登记设立一家新公司的合并形式 吸收合并 Merger 是指参与合并 的一方存续 而另一方 或几方 解散 其法律地位消失的一种合并形式 资产收购 Purchase of Assets 是指一家企业通过购买另一家企业的全部或主 要资产 使对方停止营业或解散 法律地位消失 从而在实施上取得该企业的控 制权的市场交易行为 股权收购 Purchase of Stocks 是指一家公司通过一定方式购买另一家公司的 股权 当其获取的股权达到一定比例后 取得该公司控制权的一种市场交易行为 可以通过标购或协议购买实现 支付手段包括现金 股权和债券等资产 13 3 会计意义上的合并概念会计意义上的合并概念 国际会计准则所指企业合并 Business Combination 是指一个企业与另一个 企业联合 或取得对另一个企业的净资产的控制权和经营权 从而将各单独的企 业组成一个经济主体 14企业合并包括购买和股权联合两种形式 11 郑厚斌 收购与合并 企业产权交易及其市场组织 pp214 pp215 商务印书馆 1998 年 5 月第 1 版 12 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第一百八十四条第一款 第二款 13 郑厚斌 收购与合并 企业产权交易及其市场组织 pp108 pp122 商务印书馆 1998 年 5 月第 1 版 14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国际会计准则第 22 号 企业合并 1993 年 12 月修订 购买 是由一个企业 即购买方 通过转让资产 承担负债或发行股票等方 式来获得对另一个企业 即被购买方的净资产的控制权和经营权 企业合并可能 形成购买企业和被购买企业是母公司之间的母公司和子公司的关系 15 企业合并 可能涉及购买其他企业的净资产 包括商誉 而不是购买其他企业的股份 16 企 业合并可能引起法定兼并 Statutory Merger and Acquisition 17 18 购买形式的合并购买形式的合并 应进行以下会计处理 应进行以下会计处理 采用购买法 使得购买企业的核算与购置其他资产的核算 相类似 从购买日期开始 购买方应 1 将被购买方的经营成果合并到损益表 中 2 在资产负债表中 确认被购买方的资产和负债以及因购买产生的任何商 誉或负商誉 一项购买应按其成本进行核算 该成本即为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 价物的金额 或者是在交易发生日 购买方为了取得对其他企业净资产的控制权 而支付的其他购买价款的公允价值 19 加上任何可直接归属于该项购买的费用 购买成本超过购买方在交易日对所购买的可辨认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中的权益 的部分 应作为商誉并确认为一项资产 商誉应在其使用年限中通过确认为合用 的方式予以摊销 商誉摊销应使用直线法 最长不得超过从购买日开始的 20 年 股权联合股权联合 是参加合并的企业的股东联合控制了它们全部的或实际上是全部 的净资产和经营 继续共同分担合并后主体的风险和利益 因此 任何一方都不 能认定为是购买方 股权联合形式的合并应进行以下会计处理 股权联合形式的合并应进行以下会计处理 股权联合的实质 是不发生购买交易 并且继续共同承担企业合并之前就存在的风险和利益 采用 联营法 在于使合并后企业的会计处理 好似各独立企业仍与过去一样继续经营 尽管企业现在已被共同拥有和管理 因此 在将个别财务报表汇总时所作的变动 极少 因为股权联合形成的是一个单独的合并后主体 该主体应采用一套统一的 会计政策 因此 合并后主体按各参加合并的企业的现有账面金额确认它们的资 产 负债和权益 只是为了统一各参加合并的企业的会计政策 并使这些政策贯 穿于报表所反映的所有期间才有可能做出调整 因而不确认任何新的商誉或负商 誉同样的 在参加合并的企业之间的所有交易的影响 不论发生在股权联合之前 或之后 均应在编制合并后主体的财务报表时抵消 4 会计合并和法律并购的差异分析会计合并和法律并购的差异分析 15 这种情况下 该准则用于合并财务报表 16这种情况下 该准则用于购买方自身财务会计报表 17 许多法定兼并作为集团重整或重组的一部分 并不适用本号准则 因为它们是在共同控制 下进行的企业之间的交易 但是 导致两个公司成为同一个集团的成员的企业合并 应按本号 准则的要求在合并财务报表中作为购买或股权联合处理 18这种情况下 该准则用于合并财务报表 19公允价值是指独立企业之间按照公平交易原则和经营常规自愿进行资产交换和债务清偿的金 额 通过分析可以知道 会计上的企业合并概念 基本上包括了法律意义的并购 类别 强调控制权的同时强调了经营权以及合并的结果 组成一个经济主体 因 为会计的核算对象是会计主体的经营的各项经济业务 法律上的并购概念 在强 调控制权的同时 强调并购各方法律形式变化的结果 其中关于取得资产的含义 会计上的合并强调取得净资产 法律上的资产收购强调全部 或主要 资产 另 外要注意的是 国际会计准则所指企业合并不包括在共同控制下企业之间的法定 合并交易 许多法定兼并作为集团重整或重组的一部分 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是正确理解和运用税收政策从而增加企业并购价值 对 企业并购的税收政策进行分析主要是以税收法律和税收行政规章为基础的 因此 本文所指企业并购除了另有说明外 是指法律意义上的企业并购 二 从税收实体法要素角度理解企业并购二 从税收实体法要素角度理解企业并购 企业并购是个复杂的概念 对企业并购进行税收筹划 要先充分理解并购的 税收问题 在讨论企业并购的税收处理之前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税制要素角度来 多方面考察企业并购 税收实体法由关于各种税收要素的规定构成 包括纳税人 课税对象 税率 减税免税 纳税环节 纳税期限 1 纳税人纳税人 纳税人 也称纳税主体 是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在 一项并购交易中 并购公司 目标公司和双方的控股股东 公司 都有可能成为 税法规定的纳税人 例如并购公司对于支付工具中的非货币性资产在特定条件下 负有税法规定的所得税纳税义务 目标公司对实现资本收益负有税法规定的所得 税纳税义务 并购中需要重新进行法人登记的公司对营业账簿富有税法规定的印 花税纳税义务 并购中部分资产的转移或过户可能负有税法规定的契税纳税义 在并购交易中 如果纳税主体发生变化 税法往往规定需要就变化前的税收义务 和责任进行清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规定 纳税人有合并 分立 情形的 应当向税务机关报告 并依法缴清税款 纳税人合并时未缴清税款的 应当由合并后的纳税人继续履行未履行的纳税义务 纳税人分立时未缴清税款的 分立后的纳税人对未履行的纳税义务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20 这里规定了两项义务 一是及时报告的义务 纳税人应该在签订合并的意向书或者做出分立决定时向税 务机关报告 二是缴清税款的义务 合并 分立时不论是否属于税款征收期必须 依法结清税款 纳税人发生解散 破产 撤销以及其他情形 依法终止纳税义务 20全国人大常委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第四十八条 主席令 2001 第 049 号 2001 年 04 月 28 日 的 应当在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者其他机关办理注销登记前 持有关证件向原 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 21 纳税人在办理注销税务登记前 应当向 税务机关结清应纳税款 滞纳金 罚款 缴销发票 税务登记证件和其他税务证 件 22值得一提的是 企业所得税存在汇总合并纳税的制度 如英国的集团课税 制度 中国的汇总纳税制度 汇总合并纳税虽然对企业并购过程没有直接影响 但由于汇总合并纳税制度往往允许总机构汇总清算时统一盈亏相抵的做法 对投 资者关于企业合并的决策具有重要影响 2 课税对象课税对象 课税对象又称征税对象 是税法中规定的征税目的物 是国家据以征税的依 据 课税对象是构成税收是提法诸要素中的基础性要素 是一种税种区别于另外 一种税种的最主要标准 按照课税对象不同 可以对税收进行分类了解 有助于 初步理解并购活动可能涉及哪些类别的税收 目前国际上影响最大的税收归类方 法主要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 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的税种分类 OECD 成员国征收的税收划分为以下六类 23 所得税 包括对所 得 利润和资本利得的课税 社会保险税 包括对雇主 雇员和自营人员的课 税 薪金及人员税 财产税 包括对不动产 财产增值 遗产和赠与的课税 商品与劳务税 包括产品税 销售税 增值税 消费税等 也包括对进出口课 征的关税 其他税 24中国现行的实体税法 由 22 个税种构成 企业并购适用 的税种具体适用条件和相应的税收处理将在第二章中详细阐述 3 减税免税减税免税 减税免税是对某些纳税人或课税对象的鼓励或照顾措施 企业并购活动对市 场竞争乃至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 都有很大的影响 如果不进行适当的管理和规 范 企业并购容易妨碍不正当的竞争 比如形成垄断 政府的政策是需要促进和 维护公平竞争 使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 所以各国政府通常都鼓励对资源进行优 化配置的并购活动 而对妨碍公平竞争的并购活动进行管制 其制定的法律和政 策通常也体现这两方面的意图 然而对并购活动进行管制需要专门的立法 如反 21国务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 第十五条 国务院令 2002 第 362 号 2002 年 09 月 07 日 22国务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 第十六条 国务院令 2002 第 362 号 2002 年 09 月 07 日 23 参见 OECD 的年度财政统计手册 24 IMF 的税种分类方法与 OECD 基本一致 不同之处只是它把商品与劳务税一分为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国广电抚州市2025秋招综合管理类专业追问清单及参考回答
- 酒泉市中石化2025秋招面试半结构化模拟题及答案炼油设备技术岗
- 甘肃地区中石化2025秋招笔试行测50题速记
- 韶关市中储粮2025秋招面试专业追问题库安全环保岗
- 成都市中储粮2025秋招笔试粮食政策与企业文化50题速记
- 2025年防汛调度考试题及答案
- 国家能源阜新市2025秋招心理测评常考题型与答题技巧
- 国家能源松原市2025秋招财务审计类面试追问及参考回答
- 中国联通内蒙古地区2025秋招心理测评常考题型与答题技巧
- 中国移动资阳市2025秋招技能类专业追问清单及参考回答
- 施工现场安全监理危险源清单一览表
- GB/T 233-2000金属材料顶锻试验方法
- FZ/T 74003-2014击剑服
- 颈椎DR摄影技术-
- 功能材料概论-课件
- 一点儿有点儿课件
- 眼视光技术专业技能考核题库-眼镜定配技术模块
- 体育测量与评价-第二章-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基础理论课件
- 超清地质年代表
- 铺轨工程监理规划及工作内容
- 女生青春期生理卫生知识讲座(课堂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