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门社区分析.docx_第1页
虎门社区分析.docx_第2页
虎门社区分析.docx_第3页
虎门社区分析.docx_第4页
虎门社区分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各位系虎门生活了那么久的童鞋们,作为地道的虎门人,对于虎门本地村落的历史、村名从何而来,又知多少呢?今次为大家整理了一篇虎门各村落的建村历史、村名由来。快来看看自己土生土长条村历史啦。虎门珠江到了出海之处又突然收窄,像花瓶口一样,两岸高山突出,江面又有“大虎”、“小虎”两山对峙,形似虎踞,守护珠江门户,故称虎门。 怀 德 历史邓族聚居,南北宋间立村,始祖名元和,原居香港新界桂角山 下,乃开宗邓氏九十二传世孙,邓姓入粤第七代。据邓氏族谱载:邓氏源起殷代,时武丁封季父曼于河南南阳为邓国公候,后子孙以邓冠姓,分支五湖四海。至宋初开宝年间(973)邓汉 官授承务郎,由江西吉水县白沙里出仁入粤,称广东邓姓鼻祖(即开宋邓氏八十六传世孙)其孙邓日旭官文林郎,曾孙邓符于宋崇宁四年(1105年)举进士,再度入粤官阳春县令,权南路篆,谢官后,遍游山水,精于堪舆之术,择居香港新界桂角山下,设力赢书院,招四方求学,岁捐膏火。后发现“风水”宝穴遂将三代先人(汉、粤冠、日旭)孝妣杵葬,并留下一穴嘱咐后人,将自己葬于此(按:香港尚传“玉女拜堂”、“金钟复火”、“半月照潭”、“仙人大座”为四大名穴)邓符为香港邓姓始祖,其曾孙元瑛、元禧、元亮、元祯、元和组成五元堂,分居香港锦田、厦村、屏山、大铺、元朝、粉岭、龙跃头等及东莞之福隆,竹园、怀德等数十村落,据说香港邓氏近千年来繁衍人口逾百万(香港成报1981年1月17日)。怀德元和,在“五元堂”中排行第五,宋王南渡时由香港新界徒居莞城莫家祠,后流落今地为放牛朗,筑室定居。怀德古称“劳德”,先村杂居关、钟诸姓,相传清代某县令出巡,以“君子以德为怀”改名今称。元和祖一至五世祖生于宋代,七世祖邓国琦为明初义士,三举贤良不就,在乡间组织靖康民丁,屯守缺口镇,抵御盗贼而被捕身亡,留名四乡数百年。二十四世祖英吉公开代于世国,今中山、高州、茂名等县皆有邓氏分支。怀德村落分散,以芦山(今称龙头山)脚下为大村,支分十数自然村,地域广阔是本镇大族,立村时距海滩不远,今大坑村宋代立靖康医灵古庙,是当时靖康盐场域内的民间集议之所(今尚存清乾隆末年重修时石刻碑记),其村口大坑与河涌潮水相汇,今沧海桑田,称虎门山乡。该村土地广漠,利农林、蓄牧,尤以柴、米、油、糖称著,村民世代勤劳、俭朴,民风敦厚,好义举。1938年秋,日军攻陷虎门,村民联合自卫队,追歼日军并割下首级,悬于村口榕树上示众,创莞邑民众抗日御侮之楷模。东江纵队抗日名将曾生、邬强、张瑛等,常于该村出入,是共产党领导武装斗争的根据地。建国后,由于聚落分散,分东南数条自然村,另立村田乡。1958年又接收厚街水利移民立新沙埔村隶管。近年辅砌水泥村道,村前起建工业区,引进来料加工厂多家。 树 田 历史外怀德管理区东南方,建国初立集独树、田心、田尾、瓦窖、新村等自然村落而立,改名树田乡,村人皆姓邓,历史上属怀德乡,乃邓元和后裔。其中田尾村明初立村,由情德元和祖七世孙分支行立。独树,原名蜀竖,据说旧村主由蜀地迁入,寄意后人从此行繁起来,后来邓氏迁入而为强族,旧村人逐渐迁离,并以音讹而改称。该坟处古驿道旁,元明时莞人赴宝安必经村前。怀德周山群峰诸溪汇于村侧排流入涌,村邻羊湾尾为古水墟场,时蜀竖为水陆两便之通衢之地,明清时期设邮铺。1958年虎门人民公社成立后,于此修筑全社最大的“五点梅”水库原村落处水位线而搬迁,由国家拨款另建村落,其中田心、新村北移重归怀德管辖,田尾村东移长安街口附近,另立大队名新农村,归和安公社辖。独树(蜀竖)村就近向山坡迁建,仍称树田大队。原村耕地大部分受浸。六十年代水库蓄水养鱼,每遇雨水不匀(尤是天旱)村民在库边扩大稻耕,鱼米甚丰。该村坡地多,利杂粮作物,以木薯果菜为著。村属狮子山含铁矿,大跃进时曾全民采炼。环山历落,石矿丰富,质地上乘。近年开辟多个机械化采石场,向南靠107国道开发,办工业区,起建标准化厂房招商。 居 岐 历史前迎广深公路(107国道),立于怀德管理区南下五里许,村人姓邓,晚清时由怀德邓氏分支立村。邓氏入居前,周邻有散落,其中羊弯尾村是古水步,明代东宝驿道从这儿通过,设有邮铺,舟楫可沿大宁北上集泊。有打铁、渔货、作坊等小商经营,是怀德、蜀竖及北部山村的水运地。清中页后,河涌日旅淤,村墟渐废。北邻有横窖尾村,兴盛时有数十户人家,清末村民散走,一部分迁居大宁地域,在独岗立村。邓氏立居,据传最早是旧墟(怀德墟地,与今大坑村隔坑对峙,已废),清代北栅、怀德两村经常驻机构机械斗,屡受其毁,旋迁今大坑村。居岐村行政归属历归怀德乡辖。1952年土地改革,划属树田乡辖,人民公社后归北栅大队。七十年代中期,为独立行政管理至今,辖下有新塘、新村仔、凤翔楼等小村。近年管理区辟建水泥大道,连贯107国道,起建工业区。村前广深公路口建有酒肆商铺,形成乡村式商贸区。 村 头 历史处广深高速公路与107国道交角处,居舍集中,坐北向南,村小多青砖大屋,有清代小康遗风。村民姓卢。明清时,村前河涌北通羊湾尾水埠,南连大宁、亭步构广济河出海,官舟洋船直泊村前。远古时,此地为水沥滩头,1987年,省考古队沿广深高速公路桩位勘探文物,于村侧朗下(土名)发现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随手可拾夹沙陶、叶网纹,几何纹状等陶片及石斧、石锛等石制工具,初勘遗址占地二万多平方米。卢氏建村于明代,村人多外出经商。清乾隆年间卢廷章科举武探花。晚清时,卢作新经商外埠,于村中建“礼屏公祠”,气势开宏,至今保存完好,其族裔分衍海外。晚清时已村舍井然有序。该村人少,在民国时行政归属北山乡,建国后归北宁乡辖,人民公社隶属北栅大队,七十年代中期与居岐、陈黄村同时从北栅分出为独立行政村落。由于集体化生产,沿海拒咸引淡,村前河道不通交运,开辟成田。其行政隶管的楼仔村,与长安坳头管理区接壤,该村乃民国时由大宁独岗村伍姓人家搬迁至此。 北 栅 历史广深公路穿村而过,村人姓陈,其中北栅墩、河潭岗两小村,杂以吴、关、钟、黄、梁、郑、伍、陆、李、黎等诸姓。北栅旧称“凤岗”,以村倚之山冠名。北栅陈氏,先祖系出颖川,唐宣宗大中年间,由江西石城县竹园头迁徒入粤之始兴郡居严塘里,北宋末年,陈常秩官朝奉郎,后出任羊城事盐政,经常往来靖康、大宁盐场,不久值“靖康之乱”宋王南渡,陈公亦于建炎年间(南宋初)举家迁居大宁,至六传世孙陈述官连山县学宾,喜今址“岗峦历落,开展冲拓,势若飞凤”,逐迁居于此,开称凤岗陈氏一世祖,迁入前后有李、梁、蒋、钟诸姓并居,坟前为沙滩灶地,村民从事盐业,官府树桩立栅,控制私盐陆运,由于”风岗处盐场北”俗称北栅,相沿至于今。陈氏一世后,功名辈出,生齿极盛,村族富有,他姓逐渐迁出,明代世祖陈 倡办教育,捐资献产建“风岗书院”,历后数百年,一直是靖康域内(虎门)教育中心,族内公尝产业,例行倡教奖金学,自明中叶至清末,科名蔚出,仕宦旧著,是莞邑一大名乡望族。其村落雅然有序,房舍气势超邻,有“青砖大屋麻石巷”之称,家住公祠尤多,据不完全统计至清末,全村共有陈氏祠堂96座,世人以“北栅祠堂当粪坑”(意即官司名富贵者极多),扬名莞邑。民国时,乡人多旅外,乡梓情浓。八十年代初,港澳同胞捐资建校兴学创虎门地区之先。近来村内层楼拔起,沿广深公路两边大兴土木,尤以饮食业称著,仅酒楼咖啡馆数十家,是广深公路饮食业最盛处。目前工商业楼宇接连起建,城区域性布局西起龙眼东至怀德路口,形成一条六里长的乡间工商大道。 大 宁 历史位于北栅村南三里许,村前开阔、坦荡,古为浅海域,秦汉时产海盐,宋初官府于此立署设“大宁盐场”,与靖康、东莞(今宝安南头)并称广东十三大盐场之一,宋代莞盐远销省内外,官商住来甚繁,是虎门人口经济的发祥地。大宁原为盐丁、役使聚居,诸姓混杂,后来散落同邻村落,逐渐以谭姓为主。谭氏先祖居江西虔化县西俊村,宋太宗建姓年间,谭宏轶因战乱徒居南雄保昌珠玑里沙水村,南宋高宗绍兴四年,谭住月举考廉,授官东莞,遍游山川喜大宁钟灵毓秀,退官时,从广州东双桥,举家迁居此地,称一世祖。该村为盐业中心,转运重地,外来的经济、文化常在此地沟通,谭氏族人重视教育,明代的“宁溪书院”与“凤岗书院”齐名,清代复办“靖康社学”为虎门域内培养一批才俊。从明历清,仕官辈出,乡人谭青海被戚继光荐称“非常之材”,大学士张居正称他为“当今奏议第一将”。大宁被世人誉为“书香之村”,村人多外出,分支较多。近年旅外同胞回乡集资重建“谭氏宗祠”。 谭代入居大宁,先后有赵、潘二姓立村,据传赵屋村乃宋王族裔,明末进士赵向震乃该村人,清后村民四散,现村址改建为来料加工工业区。大宁现辖博头、江门两条自然村,其中博头临涌边,清时是墟场,以烧制壳灰闻名。村中城堡式,内有店铺十数家,开墟以来,一直是域内建筑用材供应地(七十年代中期停产)。江门村,古时是内河水沥交汇处,是域内南北交运的水埠。1979年党的三中全会以后,大宁村大面积调整家业布局,建立鱼、果生产基地,村人利用荒岗坡地,辟建大板地和麒麟头两个大型工来区,引进大宗来料加工,产值利润历为村乡工业前三名,利用集体积累,起建一批水电、教育、文化、体育等公益设施,吸收外来劳工超过村属人口近十倍。 陈 村 历史处北栅村后二里许,村民姓陈,属客家语系,清末宗族械斗不宁,北栅丘陵田地处三角地带,鞭长莫及,常受赤岗、怀德等村民报复性骚拢。北栅陈氏在此放佃招村,历史上归北栅乡辖。七十年代中期,陈、黄两村分出自立大队。1985年陈、黄两村又自立。 黄 村 历史与陈村互依石古岗(山名),夹角连居,干渠从村后绕山而过。土地原为北栅陈氏族人。清末与陈村先后受佃迁居至此,村民姓黄来自本邑大岭山之高牌、大迳等村属客家语系,耕作条件,屋舍居住、生活习惯、穿戴服饰与陈村相同。柴、米、生猪向为村民辅助经济收入,近年镇村两级拨款修建大道连107国道,辟地招商办工业。但地处偏僻,引进项目沿难,与陈仍为镇扶贫村落。 赤 岗 历史古村址,宋时山岗历落,伸至海滩,传说山土赤黄而起名。元明时代杂居多姓,今山丘坡麓,多见碎瓦墙基、铜钱出土。村后及地在六十年代垦荒时曾发现穴道,内有陶片,据市博物馆测定是南北朝时代,并在山地发现史前陶片,后来周邻村落渐废至今族居何姓。何氏系出支分,史无详载,民间流传与宝安何氏同宗,据宝安何氏族谱陈琏序略:“先世南雄沙水人”“按何出姬姓,唐叔虞裔孙,韩王安为秦所并,子孙以国为氏,散处江淮而音讹以韩为何。赤岗也世传,何氏原姓韩,因韩乱戡戳,追杀韩姓人家,幸存者迩至河边,惊谎失措,追者问其姓,韩氏吓到咋舌而指河,追者以为姓何而免杀,遂后隐“韩”姓“何”。此传说可能由上述史料演绎而成。至明初,何氏八世孙秉温、秉良撰修谱牒,据陈琏在其序略言:“赤岗之何,其先南雄沙水,以讳行者为一世祖,自后有为郡卒,为管勾者,声誉著闻,五世讳仲英、仲任者,复克元宗有声。”七世祖何弼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举考廉,应诏上京,途经南雄,曾垂询族人,知其先祖乃巡检之后。按推,何氏立标赤岗则在南宋。赤岗处东宝古驿道通衢之地,从明历清设有邮辅,清初,张家班自宝安相乡,由陆路还师莞城抗清,从此地通过,曾有血战赤岗门之壮举。清中叶后,驿道渐废,该村利旱水作物,村围多植荔枝、番石榴、番薯等驰名。村民好义举、性骁勇,村民何芳曾跟随关天培血战威远炮台,后战功显赫,升为琼州总兵,咸丰年间揖资建“莲溪书院”于虎门寨。抗日战争时为游击根据地。建功立业国后开山扩种,著产杂粮,近年广种蔬菜出口,多专业户,环村大道辅砌水泥,直通107国道,引入多家外资企业,村北五马山是镇属水果发展基地。 龙 眼 历史南迎广深公路,北依赤岗村,地势开阔、平坦,村落田园井然有序,大沙坑集群山诸流,经村东侧南下排涌汇海,村人姓张先祖乃唐代文魁张九龄之弟张九臬族裔,由粤北曲江入莞邑,元代张氏自莞城博厦迁居此地。入居时,村北大沙坝南伸,状若矫龙,坝头两边有小丘对列,酷似“龙眼”而名。该村地势较低,潮水入灌村前,每年春秋两季,北部山洪汇入大沙河。南部大海潮涨,由于河淀沙积疏疏不畅,常常积水成潦,浸淹庄稼,成为农耕一大缺陷。抗日战争胜利后,族人张我东任县长,在南下郭武、卢屋等处开挖新涌,疏流排涝,减轻水害。建国后集体化生产,建格化家田,七十年代中期,全面整治大沙河截弯取直,历史上水潦地成为高产稳产田。1979年,该村开工业引进之先,入村大路20多米宽,村前林荫花圃,店铺灿然,文化教育区、商住区、工业区纵横成格,规模宏伟,布局有序,是莞邑规划较好的新农村,历为镇、市、省文明村。目前工商区规划连接广深公路,其经济效益在全镇排名第二位,省内外参观者源源不断。 博 涌 历史博涌村位于虎门镇中心区,交通四通八达,是广深珠高速公路、莞太路及镇内各大街道必经之地,所有交通要道均贯穿博涌,道路两旁花木成林,路灯整齐明亮,环境清新幽雅。博涌社区面积6.7平方公里,下辖8个居民小组,户籍人口7101人,外来人口约46000人。社区现有“两委”干部7人(其中支委7人,居委6人,交叉任职6人),高中或以下学历2人,大专或以上学历5人。社区党总支部共有党员226名,社区下设”两新”党组织3个,“两新”党员48名。2011年社区(两级)总资产5.5亿元,总收入10566万元,纯收入7453万元,资产负债率为40%,收入主要来源于集体物业的租赁收入。目前社区共有企业1800家(其中外资10家,民营1790 家),社区现有工作人员105人,每年工资待遇支出约为300万元。 博涌社区利用地理位置的优势,大力营造商业氛围,已形成达1平方公里的布料辅料商圈。在集体资产管理上,博涌社区坚持量入为出,确保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维护集体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社区充分重视社会管理、民生、文化等各项建设,不断完善社区居民生活保障体系,加大奖学助教的力度。在文化建设上,广泛组织各类文体活动,并利用社区广场、公园、文化室等设施,定期举办文艺活动,促进了社区的和谐发展。 卢 屋 历史卢屋,村民姓卢,明时已立村,卢氏迁入时,以梁姓为主,后来卢氏族大,分衍大、小卢屋村,梁姓徒居各地。卢屋子原名官涌,广济可分丫水道经村前横过王屋、社岗、博尾等村,明清时常有官船驶入靠泊而得名。康熙年间,虎门副将晋淑玉自寨城绕丫纱帽山铺麻石路至涌边,修桥连通内地,方便北栅一带陆居者进出,三十年代宝太公路开通,该石道已废,后来,条石移作别用。卢屋西行两时许(细卢村山背)是王屋村,村人乃南栅王氏分支立村,是民国政府首任外交总长王宠惠先生故居,近年旅港同胞王冠忠、王金胜捐资新建村道、学校。王屋北上里许是社岗村,古村落,宋、元时,丫涌直通村前,为渔民登圻结网之地。六十年代开挖干渠,有木桩、桅杆、篾缆出土,民国时尚存“蛋家庙”,该村民姓叶,宋末元初已徒居此地,子孙分支多处,今厚街赤岭村叶姓是同宗族裔。距社岗村里许是博尾村,旧称“茔尾”,茔郎提也后因南向山边之村名博头,时人取有头有尾之意称博(茔)尾,又称“播尾”,村人姓欧,明时已有村落。博头、旧称茔头,与虎门寨隔大人山,古村址,明清时为墟场,集居多姓与缺口(镇口)巡检司署相通,清初建虎门寨城,历后墟场渐废,村民徒迁各地。其中黄姓人家,明代已徒居阿娘鞋岛,在东涌坑边立村(今属南面管理区)。 白 沙 历史南邻镇口,东北方山兜村与厚街镇白濠村隔渠相连。该乡村周围广阔,自然村落呈梅花点型散落,郑姓族居。白沙郑氏入居前原籍潮阳白石堂,宋季有郑宾者,出仕惠阳郡,其子名郑崇,官广盐课提举,当时靖康(虎门一带)盐场产盐甚丰,行销省内外,郑崇经常往返靖康督饬盐务,时虎头门水深浪阔,屡遭风涛而避险于武山(今威远岛)燕子窝,久而久之,喜其地“山水清胜”,谢官后于此买田筑室内而居,郑崇生麟、麒、骥、三子后,遂迁徒今地,入居时,此地有刘姓村落。刘氏原官都统,航海至此,而举家定居。后郑族益大刘氏迁出,部分移居今白濠村(属厚街镇辖)。宋时,白沙濒海(河口),控南来舟楫溯莞邑之道,元代立寨,驻营兵,称白沙寨,与中堂、京山齐名,为莞邑三故寨之一,明初改寨立巡检司,是地方行政管理中心,管辖今厚街篁村带村落。明末设盐埠于此,稽查、批转海盐,行销省内外,三江杂货,店铺整然有条,是虎门最盛之商业集散地,清初,白沙司归并缺口(镇口)司,村民以农耕、编织为业。白沙乃虎门名乡大族,历史上文人学士多,明末进士郑瑜官至七省粮道,回乡建水围村,仿明村堡建筑,城廓嵯峨,如寿龟状,环以护城河,布局典雅,规模颇巨,名曰“逆水游龟”至今外形保存好,古风犹存。东行数里山地,三十年代建置军用机场(今废)。该村土质肥美,建国后一直是莞邑花生高产区,村民自明清善腌制腊鸭,从上槽、开膛到漂水、腌制,技术精巧、风味独特,饮誉中外百年,世人以“百沙油鸭”命名。近年对开放,每逢秋冬,全民加工油鸭,年产过千万只,为国家创汇上千万美元。该村近107国道,近年沿国道两边起建工业厂房、村道貌岸然宽敞,纵横连结属内村落。 则 徐 历史则徐社区居民委员会位于虎门镇城区中心,东与金洲社区和虎门寨社区相邻,南和三东社区与广济涌一涌之隔,西与九门寨社区和武山沙社区隔太平河相望,北与东方社区隔东引运河相则徐社区面积2平方公里,下辖8个居民工作站,户籍人口15726人,外来人口约17000人。社区现有“两委”干部6人(其中支委3人,居委5人,交叉任职2人),高中或以下学历2人,大专或以上学历4人。社区党支部共有党员22名,社区下设“两新”党组织2个,“两新”党员163名。2011年社区(两级)总资产0.14亿元,总收入351万元,纯收入21万元,资产负债率为14.8%,收入主要来源于租金。目前社区共有企业717家(其中外资11家,民营706家),有工作人员47人,每年工资待遇支出244万元。则徐社区在96年7月创办了全镇第一个安全文明小区,目前有东兴、广场等11个安全文明小区、楼,拥有一支20人的治安巡逻队,在小区主要路口设立了视频监控和治安岗亭,治安环境日渐转好。则徐社区低收入和失业人数较多,社区每年都积极组织开展向弱势群体的慰问活动,并开拓免费培训渠道,鼓励自力更生,实现稳步脱贫。社区06年开始建立网站,实现政务和党务信息化公开,至今访问量7万多人次,并开通“虎门则徐”新浪微博,方便居民反映意见。 镇 口 历史古称“缺口”,背倚大人山西麓之牛子岗,前迎东江支流,直下二里许连太平港出三门口汇海,西向隔江是沙田镇稔洲围,正对蛇头湾水道,与虎头门相通,历史上是水道重镇,控制舟楫溯莞地之咽喉。宋元时期,这里是渔村,明初立巡检司,成为地方政务中心。清初白沙司归并,乾隆年间为莞邑王属之一,行政属域东至于宝山寮步,北至大岭山篁村,村侧有仁和墟,村前有镇海市,粤海关于此设分关,洋船入境内外要在此报关查验,是中山、番禺、顺德、新安入莞的前沿集泊埠头,村内有织布街,渔农什货,茶寮客栈排列有序。自明历清,是莞邑西南的贸易胜地。镇口村民姓万,元代,万氏因命案自宝安避祸至此,时沿海多蓬寮,散泊渔户,村内以彭姓为大族,万氏入居初期,在滩边搭寮抛网捕鱼为业,后来依山结庐,安家繁衍为大族。清道光十九年,林则徐督粤禁烟,于村前海滩焚销雅片二万余箱,名振中外,村民历来重民族气节,虎门炮台失陷后村民组织“敢死队”夜袭英船。抗日战争时期,这里首建功立业共产党地下党支部,镇口小学是区党委活动中心,领导全区抗日救亡。建国后,村民善于多种经营,农耕革新,七十年代初,东江引水工程在村前建栏河大坝,接连稔洲,另挖运河贯连广济河,远程运水淡灌虎门、长安农田。当年林则徐销烟处,1957年开建抗英纪念馆,近年又修葺一新,牛子岗上太平水厂建筑园林花径,石阶直通大人山顶,安放林则徐石像,山上山下联成一体,成为中外人士旅游、瞻仰的胜地。现在虎门城区已和村落相连。该村近年向东部扩展大型工业区,厂房整然有序,街道宽敞,与城区溶为一体。 新 联 历史前仰白坑水库,背倚将军帽山,村民姓邓,属客家语系,原居厚街镇戎旗墩村,1958年修筑横岗水库,该村受浸,虎门接收移民,安排耕地于此立村,其中部分村民移入怀德,立新沙埔村,村民取重新联力建设家园之意,故名“新联”。立村时由民政部门拨款、拨料建成一式化砖瓦平房,时称农村新貌。七十年代后部分村民已更新改建成楼房,该村靠山,石矿丰富,且质地上乘,八十年代虎门城乡大兴土木,此地为取石中心,供不应求。1982年被评功为全省移民先进单位。近年,村道铺上混凝土五里许,连通107国道,广深高速公路飞架村前,该村引进外商、开办工业区、别墅区,集体经济欣欣向荣,村落民居焕然一新。 虎 门 寨 历史背倚大人山(石岐岭)旧称虎头门寨,乃军事寨城,驻军后,辟林造路,山上取土夯墙,环建城围,山下舟楫列阵,太平为前沿汛地,滩头,水边散有渔户靠泊。康熙二十八年,晋淑玉署虎头门副将,由镇口巡检司署铺砌麻石路连寨城通官涌(卢屋),此地日趋兴盛,康熙五十六年,原来土墙不坚久之垣圮,重新夯土伸延,并分东、西、南三门,各用青砖建砌城楼,上置炮台、环筑兵房、械库,东门外辟坡地为较场。嘉庆年间,沿海防务升格,立虎门水师提督,于是城内添建兵房百余幢,改建衙署数座,并设演武厅,统辖全省三十六营水师。从此寨城连落,为粤海道防重镇。虎门寨原居渔民户,迁徒无常,立寨后,官员将仕(时称“大人”)往来频繁,石旗岭从此易名大人山。随着军队驻防,相应出现服务,供需等小商业,四乡流世继入,加上随营家眷,退役兵弁留居,寨外民居渐兴。乾隆而后,沿海裁盐改稻,屯田养军,聚落益大,其中较为显赫乃余姓家族,先祖乃手作之人,流落寨城。嘉庆年间从军,道光元年擢升右营中营守备,从此在寨城外立宅,家族益大。咸同以后,三江商贾,四邑沙世继入太平经商佃耕,寨城内外,军、商、农、工共藉,成为虎门域内繁盛世之落。1920年,朱执信先生策动虎门炮台守军起义,行动中,民桂二军火拼,军营火毁,要塞司令部从此移署沙角炮台,寨城变为村落。1937年月,日机轰炸寨城,原衙署、关帝庙等建筑物被毁。建国后,太平镇用地困难,居民住宅向大人山麓延伸。近年城区扩展,寨前耕地起建新街变为城区闹市。农业劳力历来善耕菜,现在以经商务工为主。历史上,大人山(石岐岭)林木葱葱,明代“岐岭松涛”是虎门八景之一,山麓水边多贝叶花(俗称鸡蛋花),其中贝叶花桥是寨门一景,山上古寺鸣钟,同下“鸷湖浪月”时舟楫可直泊桥边赏景。立寨后,林木日稀,贝叶坑(万人坑)已枯水,近年坑边叠起楼宇民居。 金 洲 历史村形开阔、地势平坦,古为滩涂,后靠小捷山诸丘,右边滩地通官涌(卢屋),左边滩地绕小捷窖(龙潜窖)连大宁,村对太平河口,通竹洲山,两山对峙之域,旧有小岛,堪舆之士称:“水流金印”故取“金洲”命名。太平涌经村前通广济河,南对小丘称“园螺洲”,虎门揽胜记载:“园螺洲在广济墟业,其螺可以为怀”。清时,洲渚田洋多蟹,赤膏盈壳,世称“虎门膏蟹”,扬名海内外。金洲族居谭氏,明清时分大、小金洲村,其洲头村乃大宁谭氏分支立籍,属下角咀岸(后人音讹称郭子安)村,今村民姓冯,隔广济河乃古盐场水道盐栅(今南栅)南栅,官人往来,虎门同知府于此立衙署管屯田养军。村东北面郭武村,村民姓苏。明清时,官涌分流经村前边北栅墩,有乡渡出入,村舍依山而筑,林木疏,村容幽胜,有寺院庵堂,其“郭武潮钟”为凤岗(北栅)八景之一,村侧是梁屋村,古村落,村民姓染,明万历年间,北栅人陈益于小捷山前购地三十五亩引种番薯,称国中第一块番薯地。金洲村土地肥沃,历史上以水草为著产。近来村域扩展为城区,马路纵横,楼宇叠起,沙角电厂居民区于此地起建,镇内民居店铺已向此地延伸。该村已成为闹市区域。 小捷窖 历史古为岛屿,村前滩涂,潮水入灌,西面隔山连金洲,北与大宁隔滩相对,侧邻邦“龙潜窖”是“龙户”(蛋户古称)、盐丁集泊登圻之地。村民迁徒劳无常,村落小,明代后乃钟氏族居,历史上常受咸潮之苦,利耕水草,村舍多为草棚。日军占领虎门,火烧全村,村民历代贫苦,建国后,行政归属金洲乡,人民公社后自立大队,村民刻苦耐劳,六十年代成为县内“自为更生、奋发图强”的典型。七十年代是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样板村,尤是开山种果,养猪积肥闻名,村民改建砖舍楼房,巷道整洁、卫生工作为当时村乡表率,县内外参观者不绝。近年耕制改革,部分潮田改种香蕉,旱地种植橙、柑、桔,尤以荔枝为著,有水果之乡这称。近年修建村道,横边郭武村接港口路,辟建工业区,商住区,与虎门域区连为一体。 东 方 历史东风村位于虎门镇的正南面,距镇人民政府正南端3公里处,东及南面与南栅村委会接壤,西与三东村委会为邻,北面与金洲村委会相连,全村面积有2.8平方公里,人口1638人,耕地面积东方社区面积0.7平方公里,全区共有户籍居民9278人,外来人口约2900人。社区现有“两委”干部6人(其中支委3人,居委5人,交叉任职2人),大专或以上学历6人。社区党支部共有党员33名,社区下设“两新”党组织1个,“两新”党员91名。2011年社区总资产0.06 亿元,总收入99万元,纯收入1万元,资产负债率为27.3 %,收入主要来源于租金、占地费收入。目前社区共有企业50家,社区现有工作人员25人,每年工资待遇支出62.5万元。东方社区是纯居民社区(居民没有福利分红),设有四个居民工作站和一个老人活动中心。区内有太平福音堂、鸦片战争博物馆、太平水厂等景点和建筑,主要交通主干道路有中心路、解放路、运河北路等。一直以来,东方社区以管理和服务为落脚点,做好各项工作,曾多次获得“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单位”、“妇女工作先进单位”和“卫生工作先进集体”、“侨务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东 风 历史位于广济河南侧,沙太路路边,与南栅隔路斜对,历史上隶属南栅,七十年代中期分东北、西泮、王家、新墟等小村落,组合为大队,取名“东风”。其中东北村最大,族人姓陈,先祖居江;苏常熟,该村始祖与南面陈氏同宗,宋末元初徒居莞城后移迁至此。西泮村,族居梁姓,与宴岗梁氏由小捷山下梁屋村派支立村。王家村乃南栅王氏族裔。新墟原称广济墟,处广济河边,该项河是虎门内陆主水道貌岸然,乃南来北往,东进西出的中心,历史上渔、盐、农、商皆从此道运输。清初已成靠泊埠头,嘉庆年间,缺口司衙署移建此地,商铺继起,居民渐多,道光后期,又立虎门同知府署 ,管理沿海屯田、捕务,取代镇口,兴盛的百年。清末,太平墟兴商,此地商铺开始迁出。二十年代军阀混战,墟场民居曾遭火劫日渐衰落,日军占领 虎门又遭重创而散墟。后来复建矮舍草棚,多是渔户靠泊,沙民居落,名为新墟。人民公社成立初期,莞邑渔户曾集于河口暂泊,后来迁居新湾渔业公社定居,现东风诸村,杂以霍、郭、黎、卢、刘、攀等诸姓。东风诸村古为河畔岛屿,洲渚滩人古龙记(渔人)渔居之泊所,其中沙埔壮举村聚落较大,有南北朝陶片出土,七十年代,村民在沙埔挖沙,发现多处堆葬骨骸。今冲积层延伸,六十年代在西边河滩起建渔港,今划属新湾镇辖。 南 栅 历史外汇沙太公路边,族居王姓。南栅原乐涌源,始祖王庆丁,唐末五代时由韶州曲江因避乱迁入,选址象山脚下,结庐为居。明代莞邑名士陈琏在涌源王氏族谱序言中称:“山在海中,山下有涌泉故名,所居处曰涌源坊”此乃南栅诸村发祥地。宋时,此地水域辽阔,村邻山丘为岛屿,散列渔、盐、农户、居杂多姓。村北面为大宁盐场子署名地,广济河水道为盐运道南下出海,官府于此设盐栅,管理盐务,此后涌源附近村落以“海南栅”代名,今人因去海甚远删其“海”字称之。村南为浅南域,盛产特蛎(谷称蚝),由于“咸卤”、“蚝气”所积,每年正月,间有“海市蜃楼”出现,幻化车马鬼神,至今尚传“靖康海市亡人趁”。莞邑旧志记述,“海市”则在龙穴海面:“复近,虽大风西不能灭”,时称“靖康海市”列入东莞八景之一(按虎门时称靖康)。庆丁而后,丁财继旺,六传世孙王知在,南宋淳熙年间举试“八行科”,成为虎门开宗进士,后子孙以“八行坊”冠名,王氏派支多,聚落大,族人重教育,科举出仕辈出,世人以“人杰地灵”称之。民国时期,从军者卓著,仅国民党将级写员逾十名,其中新基村是一代抗是名将将光鼐先生故里。族人多外出随军旅,名成功就者极盛,县镇公益性组织常有南栅人牵头。三十年代国难当头,又继起一批抗日求国热血青年,建国后又产生王匡、王仕钊、王堂弟等一批高层领导干部。南栅在虎门历称名乡望族,村舍历落整然多高堂大屋,一派书香遗风。近年旧舍改建层楼,大兴引进工业,集建五个大型工业区,沿沙太路边为商业大街,村道扩宽,楼宇灿然,花木林荫,接连城区,集体积累益大,起建一批公司、酒店、学校、医院、商场和住宅楼等公益设施,是省、市文明村,其经济效益在镇排列第一。 新 湾 历史新湾社区位于珠江口畔虎门镇区的南端,东临南栅、东风社区,南接沙角河仔,西隔太平河与威远岛隔河相望,北面与虎门镇区一桥之隔。水路直通往番禺、广州、香港,公路直通虎门新湾社区面积1平方公里,下辖11个居民小组,户籍人口10860人,外来人口约5000人。社区现有“两委”干部14人(其中支委9人,居委7人,交叉任职2人),高中或以下学历11人,大专或以上学历3人。社区党总支部共有党员358名,社区下设“两新”党组织1个,“两新”党员6名。2011年社区(两级)总资产0.8亿元,总收入1115万元,纯收入270万元,资产负债率为75.6%,收入主要来源于厂房租金及镇财政税收返还。目前社区共有企业38家(其中外资3家,民营35家),社区现有工作人员84人,每年工资待遇支出295万元。新湾是传统渔村,有东莞市唯一的省级渔港,拥有大、中、小渔船538艘,各类运输船16艘,拥有明记、聚苑、华记、祥记、海景等特色餐厅,海鲜风味独具一格、色香味美。新湾社区海产品加工销售市场的海产品干货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物美价廉,产品远销省内外。 宴 岗 历史旧称对宴岗,处南栅之南,明清时隔水相对,村依山岗,丘陵拥叠,又名“对面岗”。村南对望宁洲(今称路东),潮田广阔,古为海域,相称“对面海”,宴岗分新旧两村,相距不盈里。村民姓梁山,派出梁屋,村侧耳有小村,相传瘟疫,人亡村散,梁姓代为收尸,后来漂流在外的遗民集资建笑架状“义冢”,陈骸塔旋绕“冢碑”安放,并建造成石牌坊,肃穆、森严。由于风雨侵蚀无修,六十年代塌毁,安歇岗村历归南栅乡辖,七十年代中期分出另立。荔林多老树,村旁惯植番荔枝,以果大肉佳著名。近年沿村道起建工业楼宇接边南栅、路东两村。 路 东 历史以“宁洲”为主村,集新围、旧围、洲头、园洲、蚝坦、翻身(巨安围)、解放(大安围)等基围,组成行政管理区域,民国时,归南宁乡辖,土改期间,濒海村落分出,另立基宁乡。1954年底曾由虎门区分出,归属沙田区辖。1957年撤区扩大乡,隶属沙国乡。1958年10月,并入虎门人民公社,体制调整时,该乡以沙太公路东西划界管理,故名“路东”。路东主耕沙田,鸦片战争前为海滩,涨潮时,水域辽阔,故与宴岗相称“对面海”。退潮时为滩涂,盛产牡蛎(蚝)。今蚝坦是旧蚝场。清道咸时期,沿海(河)口修基筑围(俗称拍围),围滩招垦。中山番禺等西部县份沙民、渔户陆续进入佃耕,民国时期已形成十数基围小村,杂居多姓。族落较早是曾屋、梁屋、坑塘等老村,(沙民称之为村头),旧时统称“宁洲村”。此集落建于山麓。坳品,处水域之中,岛南临大海,山峦西迤连沙角炮台,东南是广济河(涌)出海处名磨碟口,东北面散列基围居落。元明时代“宁州岛”内地称之“贼窝”,粤海东南水面的流蛋(流动渔民),经常聚众动惊,出没于宁洲。明代著名海盗曾一本,梁本豪等巴结倭寇,常在此一带聚集搔扰,建国后,咸田实现淡灌,粮食产量逐年增加,成为虎门高产甘蔗区,村民还组织渔业队出海作业,捕劳鱼虾、贝类。七十年代起,村民已改茅棚为砖房,近来耕制改革,过剩劳力转移务工,村道两旁起建工厂,靠海处庥汇污染性项目,旧日“围口”村新楼继起,并用上自来水。 九 门 寨 历史背山连南面,迎河望太平港。南下三门口出海。清初,虎头门寨城由南面移建此地,名山后寨城,设有九宰、鹅儿炮台,控制新安、番禺、顺德、中山等县入莞要冲,元明时,河口设卡查缉私盐,故收入寨之涌,原名“思贤”而改称“私盐”。寨城原址在今日寨村,有衙署、兵房、械库,驻副将防守,三门口是前沿汛地,康熙十九年(1680年),谢昌、李积凤两度从海上攻寨,当时副将杨应科、张瑜相继失守,遁入莞城,寨为所毁,而镇将佟养裕籍寨之废,大纵兵丁占取民房,寨内居民从此流徒不少。虎门新寨在石岐岭(大人山下)兴建后,此地为军事汛地,驻军防守沿河,捕盗缉私,清中叶镇口设海关,沙角海面洋商由水师带水经此道上镇口查验,道咸以后,寨前流沙日淤,而投井下石围招耕村落旋兴。民国时期盐务分卡仍设此地。历史上是内河军防重地。近年,城区向这里伸延,并在濒海浅滩围海造地,建商住区广珠高还公路由此通过连接虎门大桥过番禺,工厂、民居也相沿继起,规划中是河畔新城区。九门寨并非是寨城九门,而是取九宰、三门口、旧寨各一字组成行政村落称谓。 南 面 历史南面村处威远岛(阿娘鞋岛)武山(旧称南山)之南,故名南面。该村南望珠江口,傍邻威远炮台,古属军寨区域。明朝中叶,附近设陆寨与虎门水寨对峙,其后寨城移建于此,设铳台,辟较场,称山从寨城。清初,因滩涂日淤,弹压不及,寨城东移九门寨,称山后寨城。宋元前,此地是珠江口渔民集泊辟风之所,随之继起陆上定居。南面村民主姓陈,始祖陈启南,先祖江苏常熟,据说与东风村陈氏同支入莞,启南公初徒南面时,村民以刘氏为大族,启南以捕捞为生,后来繁衍为强族,刘、陈常有争端,据民间流传,当时堪舆之士使计陈氏沿山埋下陈姓界碑,伪造成地产,乘宗族纠纷之机,胜讼后逼刘氏迁走。陈氏丁财继旺,族人多有卓识之士,倡教化,重公益。清中叶,族人陈北垣为省城富贾,回乡办义学,建公祠,修桥筑路,道光年间,外夷扰粤,北垣揖资七万两,赞助修固黄埔海防,民族御侮之心,后人传颂;清末进士陈嘉谟,桃李满门,梁启超经他举荐拜教于康有为。南面管理区下辖东涌、村仔、沙塘虾、上围、下围等小村,其中东涌姓黄,由虎门寨后山茔头墟黄氏迁入;上、下围乃鸦片战争后,清庭行“屯田养兵”之策,沿威远炮台滩涂围垦,招佃成村,民间称“围口沙民”,建国前皆篷寮基茔,亦农亦渔,建国后沙民就地分田,改建新村。南面因处岛角,出入翻山过河交运不便,历来民风淳厚,刻苦耐劳,七十年代初,村人合力,历时四载,凿通隧道100多米,减轻人力挑担劳顿。近年,广珠高速公路在此设上落口,接虎门大桥,飞跨珠江口;镇村两级正拨款破山筹建大道,南面交运条件将有大改善。该村依山面海,环境优雅,加上吡连古炮台,是旅游开发之胜地,引起中外人士注目,改革开放后,这里连片开挖为海上养殖场,是优质水产基地,尤以“南面麻虾”蜚声中外。 北 面 历史处威远岛,与南面隔山而立,故名北面。北面管理区村落多,分居刘、邓、温、苏、黄、许诸姓,此地民国时统称北溪,古为珠江水道渔人,商旅避风落脚之所,山前为水沥滩涂,多篷寮舟楫,西望虎头门,历为军事汛地,鸦片虎争后,沿滩围垦成田,陆域延伸,水沥河涌分割,统称武山沙(后来基围集落另立武山沙管理区)。北面多古村址,燕子窝于宋代已有民居(今废),元明后多有外村人徒居至此,其中邓屋族人乃怀德邓氏分衍,刘屋刘氏原居南面,黄屋姓黄,温屋姓温,苏屋姓苏,根竹园、蛇头湾等村多为籍伍者之后人。尤是蛇头湾,傍珠江主航道,位于威远炮台,与大虎山炮台交角,鸦片战争时,林则徐被贬离粤,琦善接任媚外,曾与英人义律在此割地和谈,商签穿鼻草约,虎门海战炮台被毁,收复后,第二次鸦片战争再受英兵摧毁,后来汛地变为村落,多为当时从军者留居于此,故村民什以多姓。建国初,岛上村落集中为一个行政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