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缸套失圆对缸内机油消耗的影响.pdf_第1页
内燃机缸套失圆对缸内机油消耗的影响.pdf_第2页
内燃机缸套失圆对缸内机油消耗的影响.pdf_第3页
内燃机缸套失圆对缸内机油消耗的影响.pdf_第4页
内燃机缸套失圆对缸内机油消耗的影响.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4 7 卷第 2期 2 0 1 1 年1 月 机械工程学报 J OURNAL 0F M ECHANI CAL ENGI NEERI NG VO1 47 N O 2 J a n 2011 DoI l O 39 01 JM E 20 1 1 O 2 1 2 3 内燃机缸套失圆对缸内机油消耗 的影响木 王 虎 孙 军 赵小勇 桂长林 合肥工业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合肥2 3 0 0 0 9 摘要 以某 4缸 4冲程内燃机缸套一活塞环摩擦副为研究对象 考虑实际工况下缸套内壁的非圆周向轮廓 研究缸套失圆对 缸内机油耗的影响 计算活塞环与失圆缸套之间油膜厚度沿截面圆周方向的分布 然后分析缸内机油消耗的主要途径 建立 润滑油缸内消耗的数学模型 计算失圆缸套的缸内机油耗 并通过与理想圆形缸套机油耗的比较 讨论分析失圆缸套对机油 耗的影响 结果表 明 失圆缸 套与活塞 环之间润滑油膜厚度的周 向分布呈现 明显 的非均匀性 总体而言 失 圆缸套 的不 同截 面油膜周向均值较对应的理想圆形缸套的油膜厚度大一些 失圆缸套通过活塞环与缸套之间刮油作用 惯性甩油和开口间隙 上窜而带来的润滑油消耗量大于理想圆形缸套的机油消耗量 考虑缸套失圆计算的机油耗更接近与实际机油耗 缸套失圆是 内燃机机油耗计算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键词 缸套失圆缸内机油消耗油膜非均匀周向分布 中图分类号 T H1 1 Ef f e c t o f No n c ir c u l a r Cy l in de r Bo r e o n Oil Co n s u m p t io n in Cy l in d e r o f t he Eng ine WANG Hu SUN J un ZHAO Xia o yo ng GUI Ch a ng l in S c h o o l o f Me c h a n i c a l a n d Au t o mo b il e E n g i n e e r i n g He f e i Un iv e r s i t y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H e f e i 2 3 0 0 0 9 Ab s t r a c t T h e p is t o n r in g a n d c y l in d e r o f a f o u r s t r o k e f o ur c y l in d e r e n g i n e is t a k e n a s t h e r e s e a r c h o b j e c t A s t u d y o n e ff e c t o f n o n c i r c u l a r c y l i n d e r b o r e o n o i l c o n s u mp ti o n i n c y l i n d e r is c a r r ie d o u t t a k i n g in t o a c c o u n t t h e n o n c i r c u l a r i t y o f t h e c y l i n d e r b o r e u n d e r r e a l wo r k in g c o n d i t i o n Th e o i l fil m t h ic k n e s s b e t we e n p is t o n ri n g a n d n o n c ir c u l a r c y l i nd e r is fir s t l y c a l c u l a t e d T h e n ma j o r o i l c o n s um p t i o n p a t t e r n s are i d e n t ifi e d a n d c h a r a c t e r iz e d A n um e r ic a l mo d e l t o c a l c u l a t e o il c o n s u mp t io n in c y l i n d e r i s p r o p o s e d an d d e mo n s t r a t e d Co mp are d with t h e o il c o n s ump t io n i n t h e id e a l r o un d c y l in d e r b o r e the e ffe c t o f n o n c ir c u l a r c y l in d e r b o r e o n o il c o n s u mp t io n is d is c u s s e d Re s u l t s in d ic a t e tha t n o n un if o r m di s t ri b u t io n o f the fi l m t h ic k n e s s b e tw e e n p is t o n r in g an d c y l in d e r a l o n g t h e c ir c u mf e r e n t ia l d ir e c t io n is q u it e r e m a r k a b l e Ov e r a l l c o mp a r e d with tha t be tw e e n p is t o n ri n g a n d id e a l r o un d c y l in d e r me a n v a l u e o f o i l fi l m t h ic kn e s s a l o n g c i r c u mf e r e n t ia l d i re c t io n b e tw e e n p is t o n r in g a n d n o n c i r c u l ar c y l i nd e r b o r e i s b ig g e r Th e a mo u n t O f o i l s c r a p p e d b y t o p r i n g t h r o wn b y i n e r t ia l f o r c e o r p u s h e d b y r e v e r s e d g a s p r e s s ure i n n o n c i r c u l ar c y l i nd e r is b i g g e r tha n t h e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o n e i n i d e a l r o u n d c y l i nd e r Th e o il c o n s u mp ti o n c a l c u l a t io n c o n s i d e ri n g n o n c i r c u l ar c y l in d e r b o r e is mu c h c l o s e r t o the r e a l o n e No n c i r c u l a r ity o f t h e c y l i nd e r b o r e p l a y s a v e r y i mp o r t a n t r o l e i n o i l c o n s um p t i o n c a l c u l a t io n a n d s h o u l d n o t b e n e gl e c t e d Ke y wo r d s No n c i rc u l ar c y l in d e r b o r e Oil c o n s u mp t io n in c y l i nd e r No n u n if o r m d is t r i b u t io n o f o i l fi l m t h ic kn e s s a l o n g c i r c u mf e r e n t i a l d i r e c t io n 0 前言 发动机润滑油 的消耗 分为正常消耗 与非正常 消耗 正常消耗主要集中在气缸 内 气阀导管和涡 国家 自然 科学 基金 资助项 目 5 0 9 7 5 0 7 3 2 0 1 0 0 6 2 3 收到 初稿 2 0 1 0 1 1 1 8收到修改稿 轮轴密封及 曲轴箱通风等处 非正常消耗主要因加 工 零部件装配等原因造成 据统计资料显示 发 动机缸 内润滑油消耗量 占总润滑油消耗量的绝大部 分 高达 9 0 以上 而通过活塞环组 的润滑油上窜 是缸内机油消耗的主要来源l 卜 引 影 响 内燃机缸 内 机油 消耗 的因素主要有缸 套变形 活塞环 厚度 活塞开 口大小及位置 内燃机运 行工况 以及机 油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1 2 4 机械工程学报 第 4 7 卷第 2期 压 力和机 油 品质等 虽然 缸 套 的失 圆变 形对 机 油 耗 的影 响很 大 但 在 以往 的研 究文献 中 大 多假设缸套仍保持理想圆形或定性分析 试验测 量缸套变形失圆的机油耗 4 6 也有些文献考虑 了 非 圆缸套 但缸套假设 为规律性简单轮廓 考 虑 实际工 况缸套 变形 失 圆对机 油耗 影 响的文献 很少 9 o 本研究考虑 实际工况 下缸套 内径 的周 向非 圆 轮廓 在计算活塞环与失圆缸套之间油膜厚度周向 分布的基础上 建立了失圆缸套下缸 内机油耗主要 消耗途径的计算模型 并通过与理想圆形缸套下的 机油耗的对 比和实测验证 探讨了缸套失圆对缸内 机油耗的定量影响 1 失圆缸套油膜厚度 的周 向分布 1 1 失圆缸套的油膜厚度描述 考虑缸套 失圆的活塞环一 缸套润滑油膜形成 描述示意如图 1 所示 缸套轮 廓曲线 未调整位 置前的活 塞环圆心 图 I 失 圆缸套的活塞环位置变化及油膜厚度 周向分布 失圆缸套轮廓为 C 活塞环 的原始位 置为 足 1 两者的圆心同为 O 此时半径可分别表示 为 和 R 同时R 也是缸套 的设计半径 缸套径 向变形的数据 A R R R o 1 在本身弹性张紧力的作用下 活塞环在失圆缸 套轮廓内重新调整到新的初始平衡位置 活塞环圆 心位置由原来的位置 0移动到新的位置 D 此时的 活塞环位置与缸套轮廓的位置确定了缸套与活塞环 之间油膜厚度周 向分布的初始计算值 A S O C r 2 随后在活塞环本身张紧力 气体压力和油膜压 力产生的支反力共同作用下 活塞环发生变形 最 终达到平衡位置 一 此时活塞环的变形表述为 A r O 一 3 变形后两者之间的间隙即为活塞环与失 圆缸 套之间的油膜厚度周向分布 8 0 c o 一 4 1 2 失圆缸套下的活塞环变形平衡条件 活塞环在本身弹性张紧力 气体压力 油膜支 反力等共 同作用下的变形与油膜厚度周向分布直接 相关 失圆缸套下的活塞环变形力学平衡条件描述 如下 图 2中 F为作用在活塞环梁的均布载荷 包括活塞环弹性张紧力 产生的径 向弹力 和燃气压 力 F 为由油膜而产生的油膜支反力 图 2 活塞环梁 的力 学平衡示意图 计算中将 活塞 环从开 口间隙端沿 圆周方 向展 开为活塞环直梁 失圆缸套作同样处理展开为支撑 轮廓 计算初始阶段 活塞环梁两端与支撑轮廓之 间的间隙为按理想 圆形缸套计算的最小油膜厚度 活塞环梁分成若干小单元 单元总数为 m n 个 变形后的活塞环梁如图 l 所示 依据其变形大 小将活塞环分为 5个区域 分别表示为 E 如上 所述 在 C E区域 内 设此区域内单元总数为 m 由于油膜厚度小于最小油膜厚度 则总体的合 力表现为向上的活塞环粱的支反力 支反力的合力 l F 一 5 百 区域 D 的活塞环梁油膜厚度大于最小油膜 厚度 此区域单元总数为 n 合力表现为向下作用 在活塞环上力 F D 6 i l i 1 由此可以推出活塞环梁的力学平衡条件 F e 7 1 3 计算思路和计算流程 活塞环梁在载荷的作用下 一方面为获得足够 多的支反力 活塞环梁会发生整体的移动 进而减 小整体润滑油膜的厚度 此种移动即为 同时各 支撑点之间的活塞环梁会在局部不平衡力的作用下 发生局部变形 这两种变形后的活塞环最终达到 力平衡 而油膜厚度的表达式为 f 8 0 f 一 4 i 一 8 2 f 8 式中 f 表示离散后的每个单元 为缸套与活塞环 之间的初始油膜厚度 此为调整位置后的活塞环与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2 0 1 1 年 1月 王虎等 内燃机缸套失圆对缸内机油消耗的影响 缸套 内壁之间的初始间隙加上最小油膜厚度 1 所示 如 图 M E L g 计算 中不考虑活塞 环在环槽 内的扭 曲等三维 变形及轴向的浮动 认为活塞环的变形只在圆周中 心线形成的横截面内发生 活塞环与缸套之间保持 良好的润滑状态 两者之 间充满润滑油 将活塞环 的变形过程分解为局部变形和整体移动两步分别进 行 活塞环与缸套之 间润滑油膜膜厚与压力的关系 采 用 P a t ir C h e n g 的平均流量模 型和 Gr e e n wo o d T r i p p微凸体接触模型来求解 多支点的活塞环梁变 形求解采用连续梁三弯矩方程 数值求解思路如下所述 将活塞环梁通过变形 达到力学平衡 的计算分两步来进行 首先 以最小油 膜厚度为支撑点的厚度界限 最开始为活塞环梁的 两端作为支撑 两端的油膜厚度为最小油膜厚度 通过加载足够小的载荷步求得支点间活塞环梁的变 形 进而求得新的油膜厚度 获得新的油膜压力 在此基础上获得新的剩余载荷 即初始外载荷减去 油膜压力产生的支反力 判 断新的支撑点后重复前 面的计算过程 直至已加外载荷 的总量刚刚超过剩 余载荷 然后进入活塞环梁整体移动的迭代计算过 程 通过足够多的迭代步计算 直至外载荷的剩余 值总量足够小并趋近于零为止 2 失圆缸套机油耗计算数学模型 缸 内机 油消耗的主要途径 有活塞环 的刮油作 用 泵油作用 惯性甩 油作用 以及缸壁 的机油蒸发 作用 活塞环开 口间隙的机油上窜作用而带来的机 油消耗 其中缸套失圆对活塞环的泵油作用和缸壁 的机油蒸发作用而带来机油消耗影响很小 本文不 作讨论 考虑缸套失 圆后的活塞环与缸套 之间的最小 油膜厚度分布可表示为 9 式中 为某 曲轴转角下 活塞环 缸套截面圆周 方向角度 取值范围为 0 3 6 0 0为曲轴转角 取值范围为 0 7 2 0 o 2 1 活塞环上行刮油计算模型 活塞环 的上行刮油量在 一个工作循环 内分 为 吸气与压缩冲程 的刮油量和膨胀和排气冲程的刮油 量两部分 分别称为压缩行程刮油量 Mc和排气冲 程刮油量 ME 表达如式 1 0 1 1 所示 Mc 7 v D R 一 g f o a o 2 O d o d a 10 e O d d O 0 d q d O 式中 DR 分别为活塞直径和活塞环开口间隙 2 2 活塞环惯性甩油计算模型 活塞环与缸套 内壁面之间的润滑油流量 g可表 示为 q ZS g g 1 2 2 2 4 t g 式中 活塞环与缸套壁面之间的油膜厚度 ao to l c o s s i n 2 0 I 发动机 曲轴的角速度 P 润滑油密度 v 活塞速度 V r s inO 1 s i n2 2 J g 重力加速度 润滑油粘度 g 一 润滑油粘性力带来 的流量 9 惯性力带来的润滑油流量 g 是润滑油 由于粘性力带来的润滑油流量 来 源于油膜厚度在上下行过程中的差异产生的润滑油 的刮油量 如第 2 1节所述 g 则是由于惯性力的 作用使得润滑油在顶环上死点处被甩进燃烧室的部 分 首先根据活塞的加速度 口 p r c o s O 2 c o s 2 0 0 求 得加速 度 为 0 时 的 瞌轴转 角 临界边界值 O o 5 0 6 2 然 后将 其代 入式 1 3 求 得惯性 甩 油量 M a tq ad P 3 d i p rco c o s 0 2 13 2 3 开 口间隙机油上窜计算模型 气体在特定 曲轴转角下 的逆向流动会带动 润滑油 的油气混合物进入 燃烧 室 带来润滑 油通 过 开 口间 隙 的上 窜损 失 气体 通 过开 I 2 1 间隙流 动 一般看 作等熵小孔 流动 当 p D P o时 气体 的质量 流量估算过程如 下 m 当 P u 时 气 体 的 质 量 流 量 i 14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1 2 8 机械工程学报 第 4 7卷第 2期 入活塞环上端面的现象 若以小时为单位计量 第二缸理想圆形缸套和 失圆缸套 的机油耗分别为 4 7 0 8 g 缸 h 8 4 2 9 缸 h 两者相差近 1 倍 可见缸套的失圆对顶 环的刮油量影响显著 3 2 2 惯性甩油带来的机油耗分析 图 7为理想圆形缸套和变形失圆缸套顶环往复 惯性力带来的耗油量比较 图 左右两 图分别为每个 工作循环和每个小时第二缸顶环惯性力的甩油耗油 量 具体数据如表 3所示 厂 皇 豳 厂 表 3 两种缸套第二缸顶环甩油耗油量数值表m 缸1 从图 7和表 3可以看 出 活塞顶环往复惯性力 会在排气冲程与进气冲程的上死点附近产生相应的 润滑油甩油量 带来一定的机油耗 但 由于润滑油 膜厚度的差异 变形失圆缸套的甩油量要远远大于 理想圆形缸套的甩油量 从数值的大小上比较 一 个工作循环下 理想圆形缸套由于往复惯性力带来 的甩油量仅为 4 1 2 6 5 1 0 mL 而变形失圆缸套 的相应数值却高达 3 6 2 7 1 1 0 mL 相差近 9 倍 若以每小时的润滑油消耗量来计算的话 两者相应 的数值分别达到 0 0 0 7 9 2 2 8 m L和 0 0 6 9 6 4 m L 这 相当于每小时润滑油消耗质量为 7 mg和 6 2 mg 3 2 3 活塞环开口间隙上窜机油量分析 图 8 为理想圆形缸套和变形失圆缸套顶环开 口 间隙的变化 曲线比较 图 图 9为失圆缸套和理想圆 皇 g 鬣 星 失圆缸套活塞环开口间隙变化曲线 一 一 一 一一一 一 理想圆形缸套活塞环开口间隙变化曲线 9 0 1 8 O 2 7 0 3 6 0 4 5 0 5 4 0 6 3 0 7 2 0 曲轴转角 图 8 两种缸套项环开口间隙变化曲线比较图 形缸套通过开 口间隙的润滑油上窜油量比较 图 具 体数值如表 4所示 婚 2 5 2 0 g 1 5 1 0 0 5 栅0 要 圆形缸套 失圆缸套 图 9 两种缸套通过顶环开 口间隙的耗油量比较 图 表 4 两种缸套下通过开口间隙的机油量数值表m 缸 从图 8可 以看出 理想圆形缸套活塞环开口间 隙是固定不变的 此机型的数值为 0 4 mil l 而变形 失圆缸套的活塞环开 口间隙却随着 曲轴转角的变化 而变化 总体来说 由于在活塞环行程范围内的缸 套总体向外膨胀变形 所以失圆缸套的开口间隙比 理想圆形缸套的开口间隙大 在一个工作循环中 失圆缸套的开口间隙最大值为 0 8 4 5 l l l n l 最小值为 0 6 3 8 rain 开 口间隙的差异必然带来通过开 口间隙 上窜油量的差异 从图 9和表 4可以看出 由于开口间隙的差异 带来了通过开口间隙的上窜油量的较大差异 首先 从一个工作循环的上窜油量的差异看 变形失圆缸 套通过开 口间隙的上窜油量达到 2 1 0 1 1 l O 6 mL 而理想圆形缸套的数值仅为 6 2 4 4 6 X 1 0 7 mL 两 者相差 1 4 7 6 6 4 1 0 m L 变形失圆缸套导致了通 过开 口间隙的上窜油量带来机油耗的显著增加 从 每 个 小 时 的数 值 来 看 理 想 圆 形 缸 套 的数 值 0 0 5 9 9 4 8 mL 而失圆缸套的数值为 0 2 0 1 7 1 m L 相当于失圆缸套和理想圆形缸套的每小时第二缸通 过开口间隙的机油耗质量分别为 1 8 0 5 mg 和 5 0 mg 4 试验测试数据验证 对此机型内燃机进行 6 h机油耗测试 测试采 用称重法 试验前放入机油 2 5 5 5 6 g 试验后放出 机油 2 5 2 9 I g 6 h的机油消耗总量为 2 6 5 g 假设 每缸机油消耗量相 同 按机油耗 9 0 为缸内机油耗 计算 则每缸每小时的机油耗总量为 9 9 3 7 5 g 通过第 3节计算分析 失圆缸套和理想圆形缸 套的机油耗总量为每缸每小时 8 6 7 1 5 g和 4 7 6 5 g 综合考虑未计入其 中的缸壁油膜蒸发和活塞环的泵 4 3 2 0 一 一 c E2 一 一 捌磊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2 0 1 1 年 1月 王虎等 内燃机缸套失圆对缸内机油消耗的影响 1 2 9 油消耗可以看出 计及缸套失圆的机油耗更接近实 际机油消耗量 缸套失圆是机油消耗计算中不可忽 略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5 结论 1 失圆缸套最小油膜厚度截面均值 比相应的 理想 圆形缸套的最小油膜厚度数值大 失圆缸套的 最小油膜厚度的最大值和变化范 围明显比理想 圆形 缸套的相应值高 必然影响活塞环一缸套这对摩擦 副产生的机油耗 2 活塞环在压缩行程 中出现刮油现象 而在 排气冲程中未出现刮油现象 第二缸理想 圆形缸套 和失圆缸套的机油耗分别为 4 7 0 8 g 缸 h 8 4 2 9 缸 h 相差近 1 倍 3 由于润滑油膜厚度的差异 失圆缸套下的 甩油量要远远大于理想圆形缸套下的甩油量 每小 时通过惯性甩油消耗 的第 二缸机油质 量分别为 6 2 mg和 7 mg 4 失圆缸套的活塞环 开 口间隙比理想圆形缸 套要大 每小时通过第二缸顶环开 口间隙的上窜油 量分别为 1 8 0 5 mg和 5 0mg 5 计及缸套失圆的机油耗计算更接近实际的 内燃机机油消耗 缸套失圆是内燃机机油耗计算中 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 因素 参考文献 1 R A BU T E R T I A N C h a l l e n g e s i n v o l v e d i n p i s t o n t o p rin g d e s i g n s f o r mo d e m S I e n g in e s J J o u r n a l o f E n g i n e e ri n g f o r Ga s T u r b i n e s a n d P o we r 2 0 0 1 1 2 3 2 4 4 8 4 5 9 2 T I A N D y n a mic b e h a v io r s o f p is t o n rin g s a n d t h e ir p r a ct ica l imp a ct p a r t h Rin g fl u t t e r a n d r in g co l l a p s e a n d t h e i r e ff e ct s o n g a s fl o w a n d o i l t r a n s p o r t J J o u r n a l o f E n g in e e rin g T r i b o l o g y 2 0 0 2 2 1 6 4 2 0 9 2 2 7 3 T I A N T i a n Dy n a mi c b e h a v io r s o f p is t o n tin g s and t h e i r p r a ct ica l i mp a ct p a r t I h Oi l t r a n s p o r t f r i ct i o n and we a l o f ri n g l i n e r i n t e r f a ce and the e ffe ct s o f p i s t o n a n d r i n g d y n a mics J J o u rna l o f E n g in e e r in g T r ib o l o g y 2 0 0 2 2 1 6 4 2 2 9 2 4 7 4 T HI R O UA R D B C h a r a ct e ri z a tio n a n d mo d e l i n g o f the f u n d a me n t a l a s p e ct s o f o i l t r a n s p o r t in t h e p i s t o n ri n g p a ck o f i n t e r n a l co mb u s t i o n e n g i n e s D C a mb r i d g e Ma s s a ch u s e t t s I n s t i t u t e o f T e ch n o l o g y 2 0 01 5 L I J I MA N S AK U RA I T AK I GU C HI M e t a 1 A n e x p e ri me n tal s tud y o n r e l a t io n s h i p b e t we e n l u b ri c a t i ng o il co n s u mp t io n a n d cy l in d e r b o r e d e f o r ma t io n in co n v e n t io n a l g a s o l in e e n g in e J S AE I n t e rna t io n a l J o u r n a l o f E n g in e 2 0 0 9 2 1 1 0 6 1 1 3 6 E R T A N Y S o u r ce s and ch a r a ct e r i s t ics o f o i l co n s u mp t i o n in a s p a r k i g n i t i o n e n g in e D C am b ri d g e Ma s s a ch u s e tt s I n s t i tut e o f T e chn o l o gy 2 0 0 3 7 HI D E S HI H K A T S U YU KI N MAS A HAR U K e t a 1 S tud y o n me ch an i s m o f l u b r i ca t i n g o i l co n s u mp t io n ca u s e d b y cy l i n d e r b o r e d e f o r ma t io n J S A E T r a n s a c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