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高中补习班-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答案.doc_第1页
普陀高中补习班-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答案.doc_第2页
普陀高中补习班-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答案.doc_第3页
普陀高中补习班-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答案.doc_第4页
普陀高中补习班-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答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孔孟学说D儒学的经学化C宋明理学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核心思想C家族制度与君主政治家族制度C君主政治D礼制规范援礼入法A儒家文化的传播辐射东亚B远播西方A这是我在新王牌那边补课历史老师总结的精髓篇:ss一、儒学的演变1、先秦孔孟之道 2、两汉经学 3、宋明理学(一)、先秦孔孟之道背景:春秋时期,社会处在变革,转型阶段,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针对礼崩乐坏,动荡纷争的现状,提出了一系列治国救世的主张。春秋战国时期正是中国由 社会向 社会转变的转变时期。变革的表现社会:连年征战,社会动荡,礼崩乐坏经济:铁制农具、牛耕技术;农地大量开垦;诸侯、卿大夫竞相占地;奖励农耕军功;私人手工业、商业活跃。政治:富国强兵的改革涉及官吏、行政、财政、赋税、户籍、法律等范围。文化: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士”最为活跃,对治理社会、安定人心方面有自己的方案。孔孟以重振礼乐制度为己任,希望通过仁爱的方式恢复宗法制度下的身份等级制度。内容:春秋:孔子,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子曰:“仁者爱人。” 论语雍也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论语八佾yi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论语子路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礼:表现形式极其丰富,但实质是一种特定的行为规范。他认为必须重建周礼的权威,遵循宗法制度的原则,以“礼”的规范约束人们的一切言行,使社会成员安分守己,恪守传统的等级秩序,才能消除人欲横流、名分紊乱的时弊。仁: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复礼”的关键在于“为仁”。并解释说“仁”就是“爱人”,尤其是爱自己的亲人。为“仁”之本应从最亲近的血缘关系入手,首先是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然后由近及远,推而广之。若能形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的状态,便能恢复礼制,实现社会秩序的安定与人际关系的和谐。“义”作为判断所有事物的价值标准,人们的言行举止符合“礼”的规范和“仁”的精神,就是“义”。正人君子应重义轻利。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是孟子和荀子。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而这正是儒家道德准则仁、义、礼、智的基础和开端。他明确提出“民为本,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并将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希望统治者以民为本,推行仁政,结束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的局面。由孔子创立,孟子继承、发展的儒家学说,后人习称“孔孟之道”。荀子则从“性恶论”出发,更注重外在的社会规范和刑罚制度对人的制约作用,政治上主张礼法兼治、王霸并用。荀子的思想在后世也有不小影响。地位: 诸之百家的一支,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问题:比较荀子思想与孔子、孟子思想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孔子、孟子、荀子的相同点是“仁”和“民本”思想。但是他们的人性论各异,孔子的人性论是性相近、孟子人性论是性善论、荀子的人性论则是性恶论. (1)孔子 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孔子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孔子死后,其言论被编纂成论语一书.) (2)孟子 继承并发挥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从而提出了“君轻民贵”的思想. (3)荀子 在天人关系上,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继承并深入讨论了儒家“礼”的思想.他说,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二)、两汉经学背景;汉初以来,一度沉寂的儒学减受重视。汉武帝继位后,锐意进取,经营开拓,需要积极有为的思想学说为其治国安邦提供理论依据,这成为儒学地位迅速上升的契机。理论来源:汉儒大家首推董仲舒,他兼采阴阳五行学说,糅合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内容:他将天道与人事相比附,系统提出“天人感应”之说。政治上倡导“君权神授”,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秉承天意治理人世,所以臣民必须服从天子;同时,天又对天子进行监督考察,通过祥瑞和灾异予以褒奖或谴责。伦理上强调“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认为君臣、父子、夫妻的等级差别出于天的安排,并将仁、义、礼、智、信视作为人处世永恒的道德准则。后人习称“三纲五常”。董仲舒应诏先后三次向汉武帝上策建言,阐述自己的理论,并顺应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求,提出“大一统”的主张,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思想上的一统维护政治上的统一。他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并实行。两汉经学的表现:儒家典籍被称为“经”,解释和阐发儒家经典成为专门的学问,称为“经学”。武帝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设立五经博士,专事儒经的研究与传授。后又在长安兴办太学,教授五经,入学者完成学业经考试合格,即可担任官职。郡县也建立地方学校,配有经师授学,以培养管理的后备人选。由于经学的研习、传授为学者的入仕开辟了通途,因此通经致用成为文人学士的普遍要求。地位:汉代以来,儒学逐渐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传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广泛而深远。(三)、宋明理学背景:唐代中期以来,儒学的研习、传播面临新的严峻挑战。由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出现一系列重大变化,延续近千年的经学体系既不符合时代的认识水平,也不适应现实社会的需要。儒家极力维护的社会等级秩序以及相应的伦理纲常遭到巨大冲击。为此,有学者大声疾呼:复兴儒学,直接继承孔孟“道统”。理论来源:自宋初开始,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家经典的重新诠释。他们在排拒佛、道的同时,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原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理学。在构建理学体系的过程中,贡献最突出的有朱熹。内容:南宋的朱熹为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在继承、发扬“二程”之学的基础上,融会贯通诸家之说,形成一个庞大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的核心是天理论,而关键仍落实到天理与人伦的沟通。他认为天理既是宇宙的本原,又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人世间的伦理纲常就是其具体体现:“天理流行,触处皆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信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他指出人性本如明珠,与天理一致,但为后天欲望所蒙蔽,所以要“明天理,灭人欲”。朱熹高度强调了人们对天理的自觉意识,力图将外在的社会规范转化为内在的主动追求。 地位:朱熹的学说后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成为居于正统地位的官方哲学和维护君主专制的思想工具,世人习称为“程朱理学”。历年高考试题201412“侧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此段文字出自AA孟子B庄子C韩非子 D道德经20168诗歌创作往往受到时代思想的影响。“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说理诗最有可能受哪种思想影响?DA孔孟思想 B黄老学说 C两汉经学 D宋明理学历年模考试题:一、选择题1、1). 图片1,这张孔子周游列国的邮票,反映了孔子向各国宣传的是BA法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佛学思想2). 图片2,到汉代,孔子形象经过加工改造变为官方的正统,改造者是CA孟子 B荀子 C董仲舒 D汉武帝3). 图片3,经过唐宋之际的三教合一,儒学发展成为 CA经学 B汉学 C理学 D心学4). 图片4,17-18世纪西方人眼中的孔子是哲人、智者、完人的形象,这一文化现象得益于CA留学生B遣唐使 C传教士 D僧侣2、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说:“王者受命于天的学说,既为行使皇权提供根据,又对行使皇权有所限制。”冯友兰此处评价针对的是BA先秦儒学 B汉代儒学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3、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经过不断改造创新,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这主要由于DA儒学反映了广大民众的利益和要求B儒家思想是古代最进步的思想主张C佛、道与儒学较量后退出舆论阵地D儒家吸取各派学说以适应统治需要4、一位大学者的诗:“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屩去登临。千芭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他要从春意盎然中体会“生意”的根源,也就是“天地生物之心,藉以识仁”。该诗所反映的学术思想属于 C A道教 B佛教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5、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意思是说:周在借鉴夏、商的基础上发展出非常丰富完备的制度,所以我遵从周。在这里,孔子表达了要“从”周的B A.诗 B. 礼 C.义 D. 乐6、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状,主张恢复等级秩序和社会规范的是BA周公B孔子 C董仲舒D朱熹7、以“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作为重要的执政理念和手段,应首推B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朱熹8、“吾意以为自老聃、孔丘并于韩非,皆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拯救之,故其学皆应时而生”。作者想要表达道家、儒家和法家思想CA本质是相通的 B并存于同一时期C是时代的产物 D对后世都有影响二、非选择题孔子朱熹儒学开创代表人物经学理学战国西汉“礼”“仁”“民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一统“明天理灭人欲”阴阳五行学说融合思想时 代核心思想发展阶段1、儒学的发展(14分)(1)按编号完成上图中“儒学发展”结构示意图相关内容。(8分)(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介绍在此期间儒学地位的变化。(6分)(1)春秋;孟子;义;仁政;董仲舒;三纲五常;佛道;宋朝。(8分)。(2)春秋战时期,儒学在社会上有影响,但不占据统治地位;西汉武帝采用“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建议,儒学获得“独尊”地位,成为官方、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两宋以后理学作为维护君主专制的思想工具,成为居于正统地位的官方哲学。(6分)2、“礼”的变迁材料一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 (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材料二 1912年8月17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礼制。内容如下: 第一章 男子礼第一条 男子礼为脱帽鞠躬。第二条 庆典、祀典、婚礼、丧礼、聘问,用脱帽三鞠躬礼。第三条 公宴、公礼及寻常庆吊、交际宴会,用脱帽一鞠躬礼。第四条 寻常相见,用脱帽礼。第五条 军人、警察有特别规定者,不适用本制。第二章 女子礼第六条 女子用礼,适用第二、第三条之规定,但不脱帽。寻常相见,用一鞠躬礼。第七条 本制自公布之日起施行。问题:(18分)(1) 材料一、二中“礼”的含义有何差异?(4分)(2) 如何理解材料中“礼”的差异?(6分)(3) 你认为礼制在当时推行会遇到哪些阻力?(8分)(1)(共4分)。材料一中的“礼”是封建制度下的政治与道德规范,用以显示等级差异。材料二中的“礼”是现代社会中的人际交往范式,用以建立社会平等关系。(2)(共6分)材料一中的“礼”产生汉代儒学成为统治思想的背景下,要依据儒家的价值体系完善礼仪制度,服务于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材料二中的“礼”颁布于辛亥革命之后的民国初年,要依据西方文明标准重建礼仪制度,服务于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3)(共8分)封建军阀统治下,传统礼仪容易回潮;封建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自觉不自觉地排拒现代礼仪;广大农村腹地,西学东渐浸润不深,不易接受现代礼仪;中华传统礼仪也有合理成分,传统坚守者不乏少数。或其它合理答案。(以上每点2分)3、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16分)儒家文明是中国自古以来一以贯之的主流文明,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儒家文明已形成自己独特的文明禀赋和文明优势。问题: (1)、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 。以下对孔子生卒年表述正确的是:(2分)A公元前六世纪中期到公元前五世纪晚期B公元前六世纪晚期到公元前五世纪晚期C公元前五世纪晚期到公元前四世纪初期D公元前六世纪中期到公元前五世纪初期(2)、从先秦到宋代,儒学的演变过程中,总是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用相关史实加以叙述。(10分)(3)、近代以前,儒家文化经历多次内部与外部文化的冲击。概括儒学经历哪些内外文化的冲击?(4分)(1)D(2)春秋时期:孔子继承和发展了周礼,并提出了仁;(2分)战国时期: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1分)荀子继承了孔子的礼,提出礼法兼治、王霸并用;(1分)汉代:董仲舒在先秦儒学基础上,融入了阴阳五行学说、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学说和三纲五常学说,形成了新儒学体系;(2分)宋代:北宋二程在吸收佛道思想的同时,把儒学发展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形成理学;(2分)南宋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二程的思想,提出天理论,主张存天理,灭人欲。(2分)(3)、内部:道教的创立 (1分) 外部:佛教的传入(1分)、游牧民族入主中原(1分)、西域商人来华贸易或早期的西学东渐等(1分)(任意3点各1分)4、政治理想与古代中国儒、法、道是在乱世求治过程中应运而生的三个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的学术思想流派,他们通过多角度观察人类个体与群体的永恒矛盾和处在这种矛盾中的人生价值观,提出了不同的政治理想。或赞赏“洪荒无君”时代;或从“法先王”视角出发,赞赏“三皇五帝与三代”时代;或从“法后王”视角出发,赞赏“后世”时代。其思想成为我国后世学术思想的源头。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完成下表(6分)学派政治理想的核心内容欣赏的时代儒家“礼治”A法家B“后世”时代道家“ 无为而治 ”C2)理解中国历史,就必须理解两个人:孔子、秦始皇,前者奠定了中国文化的主调,后者奠定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基石。问题:(1)孔子和秦始皇各自奠定了怎样的中国文化主调和中国政治制度基石?(8分)(2)请从不同视角,结合史实谈谈汉以后儒学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6分)1(6分)A 三皇五帝与三代 ; B “法治” ; C 洪荒无君 2.(1)孔子提出“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以和谐人际关系;提倡“礼”以规范约束人们的言行举止,其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到汉代以后成为官方哲学。(4分,内容与影响各2分)秦始皇开创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成为历代政治制度的蓝本。(4分,内容与影响各2分)(2)儒家伦理纲常强化君臣、官民等级差别,政治与道德的合力推动君主政治不断朝专制集权方向发展,历代皇帝多遵循宗法原则和儒家礼教,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历代的选官制度也多以儒家学说为取舍标准,科举制创立后,儒家经典成为重要考试科目,明清科考更是从“四书”、“五经”中出题。思想、习俗等略(言之成理即可)。(任意两点阐述清楚即可满分)(6分)5、孔子与儒学(20分)1)请将下列儒家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与其著名语录一一对应(填写字母)。(5分)孔子 A明天理,灭人欲孟子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荀子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董仲舒 D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朱熹 E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2)2015年11月,考古人员在西汉海昏侯墓的主椁室发现了一组漆器“孔子屏风”,上面写有论语,记录了孔子的生平,并绘有孔子形象。经过专家辨认,在孔子生平描述中关于孔子的身高是“七尺九”,汉代一尺合今23.1厘米,专家据此推算,孔子身高当为1.82米。而据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身高“九尺六”,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约合今2.2米(和姚明个子差不多),其他史书的记载也大多雷同。问题:你认为根据上述考古文物和史书记载,能否确认孔子身高?请说明理由。(5分)海昏侯汉墓出土的“孔子屏风” 海昏侯汉墓出土的竹简3)汉代盛行厚葬,视死若生。西汉海昏侯(刘贺,是汉武帝的孙子)的墓葬中除了“孔子屏风”(这是迄今为止所有载体上发现的最早孔子像)外,还出土了五千多枚写有儒家经典的竹简,你认为这应该与什么有关(请以史实具体说明)?(4分)4)韩国首尔大学名誉教授赵东一最近在其出版的东亚文明论一书中提出汉字属于东亚文明的共同财产,并强调东亚的几个国家同属汉字文化圈。赵东一在书中对东亚文明的儒、道、佛进行了说明。他在第一章就提出一个容易引发争议的问题“孔子是哪国人?”他解释说,孔子原来是鲁国人,500年后成为中国人,又过了500年成了东亚人,现在是要让孔子成为世界人的时候了 摘自2010年7月13日环球时报第3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是如何成为东亚人的?(6分) (一)答案:(20分)21. 配伍:孔子: B;孟子:C; 荀子:E; 董仲舒:D; 朱熹:A。(5分)22. 判断与理由:不能(1分)。史记是汉武帝时期司马迁所著,时间在前,“孔子屏风”是汉武帝孙子刘贺所有,时间在后;就“孔子屏风”这一出土文物来说,目前也没有证据判断其制作的确切年代,只能大致判断应该是在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而且孤证不立。另外,制作孔子屏风的工匠并不是经学大师,不排除口口相传造成误传,或者工匠出现笔误的可能。(4分)23. 相关史实:与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关。汉武帝时采用董仲舒等人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学定位官学,从此儒学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影响广泛深远。(4分)24. 说明:秦汉以来,儒家思想先后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东亚国家,儒学在这些地区影响不断扩大,逐渐成为居主导地位的官方显学,形成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因儒学的影响尤为深远,所以也称儒家文化圈。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得到官方认可的圣人,随着儒家文化圈的形成,孔子也就成为东亚各国推崇的圣人,成为“东亚人”。(6分)6、千年儒学材料1:没有周公,就没有儒家的历史渊源。孔子要梦见周公,更称赞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杨向奎周宗社会与礼乐文明材料2:任何一种学说的历史,都是承袭与演变的统一。儒学在历史的长河中接受着检验,充实着和改变着自己的内容和形态。 丁伟志儒学的变迁问题:(14分)1)材料1的作者为什么认为“没有周公,就没有儒家的历史渊源”?(2分)2)运用所学知识,从“承袭与演变”的角度叙述儒学在古代中国如何“充实着和改变着自己的内容和形态”。(12分)21. 周公制礼作乐,倡导德治。礼制和德治成为儒学的源头。(2分)22.(12分) 春秋时期,社会变革转型,礼崩乐坏。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主张“复礼”、“为仁”(2分),战国时期,孟子主张“民贵君轻”,希望统治者实施“仁政”,荀子主张熔礼、法于一炉(2分);西汉大儒董仲舒兼采阴阳五行之说,糅合改造,提出“天人感应”、倡导“君权神授”,强调“三纲五常”,形成新的儒学体系经学。(2分)唐朝中期以来,儒学的研习、传播面临严峻的挑战,学者呼吁复兴儒学,直接继承孔孟的“道统”。(2分)宋朝的儒学家们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探讨宇宙的本原,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