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设计空间思维方式.doc_第1页
论设计空间思维方式.doc_第2页
论设计空间思维方式.doc_第3页
论设计空间思维方式.doc_第4页
论设计空间思维方式.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设计空间思维方式第24卷第1期2010年2月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HEFEIUNIVERSITY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s)Vo1.24No.1Feh.2010论设计空间思维方式班石(浙江万里学院设计艺术与建筑学院,浙江宁波315100)摘要:通过对设计空间形式范畴与思维范畴的认识的论述,阐明了依据于生命原理而发展的设计空间规律,以此表达针对人的需求而进行不同对象,不同环境,不同功能价值设计的空问思维方式.关键词:设计;空间;思维中图分类号:J50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634(2010)01014704OnThinkingWaysofDesignSpaceBANShi(SchoolofDesignandArchitecture,ZhqiangWanliUniversity,Ningbo315100,China)Abstract:Basedontheknowledgeofspatialformcategoryandthoughtcategoryofspatialdesign,thepapermakescleartherulesofspatialdesignwhichdependonthedevelopmentoflifeprincilples,tendstoexpressdifferentthinkingwaysofspatialdesignintermsofdifferentneedsofpeople,suchas:differentobjects;environmentsandfunctionalvalues.Keywords:design;space;thinking设计空间,作为人类活动的价值形式,以其自身特有的方式服务于人类的利益需求.人的需求,既是无限的也是有限的.无限来源于人们对于世界的宏观的理解.就宏观与无限而言,从属于生命发展而发展的规律,生命是无限的,生命不息,发展不止.有限则来源于人们对于世界的微观的理解.就微观与有限而言,生命又从属于类别,个体多样的形式.生命形式是周期的,阶段的,独一无二,互不相同的,它是以其特定的结构,材料,功能加以空间限制和个性表现的.正如”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1.依附于生命原理而发展的设计空间理念,建立在不同形式,不同思维方式的认识基础上,表现出依据于功能条件而进行设计创造的活动规律.一,设计空间的形式范畴空间是无限的,人对空间的需求也是永无止境的.我们可将无限的空间归纳为两种有限的设计认识形式:一种是二维空间的设计理念,即在”高”与”宽”的空间范围内进行平面设计的创造活动;一种是三维空间的设计理念,即在”高”“宽”“深”的空间范围内进行立体设计的创造活动.1.二维设计空间二维设计是形象平面化的设计理解,设计活动在二维空间范围内探寻平面设计赋予人审美,功能的收稿日期:20090608作者简介:班石(1957一),男,安徽巢湖人,副教授.148合)iVan-,_lk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2月形式价值.它是以平面形象为主体,以视觉认知功能为目的的空问创造形式.设计者主要是探寻”图”“地”要素在二维空间条件下组织,构成的设计规律.(1)”图”“地”空间概念就”图”而言,其实指的是设计的客观形象.这种形象,既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工的;既可以是具象的,也可以是抽象的.举凡一切物质存在都可作为”图”的形式服务于设计空间的形象要求.就图的”空间”而言,实指图形组织的结构形式.这种形式将各种不同的图形组织起来,构成视觉语言无穷的创造价值.就”地”而言,实指空问占据的实际范围.犹如栅栏圈地的羊圈,”圈”为羊的存在形式,”羊”为圈的存在内容.就地的”空间”而言,实指地空间存在的结构形式.”地”不是被动地作为”图”的背景存在,而是依附于图形又反作用于图形的构成组织.(2)”图”与”地”的组织形式“图”与”地”作为二维空间赖以表现的形象依据,从形式上看两者是各自独立,相互区分的,同时两者又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独立,表现为”图”与”地”有着各自完整的结构关系,在各自空问内展示不同的功能价值;相连,表现为两者无可置疑的整体性质,”图”依赖于”地”的空间而得以形象地呈现,”地”又仰仗于”图”的空间而得以以个性形式来表现.”图”的结构组织以及对”地”的空间占有,构成设计表达的基本条件.但”图”对”地”的占有是受到严格限制的,”图”必须遵循”地”的结构要求而构成统一的形式.因此,当”图”空间对”地”空间进行划分和占有的同时,出现了”地”空间对”图”空问的反要求,这种反要求促使”图”“地”胶合成为既独立存在又不可分离的形式整体.2.三维空间概念三维设计空问是对立体形象”高”“宽深”的设计理解.设计活动在三维原则基础上追求空间多样的功能价值,这一价值追求形成了雕塑设计,产品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设计,景观设计等设计空间性质,即以视觉审美与实用功能为价值目标的空间造型形式.三维空间设计应以立体形式建立设计空间的认识理念,探寻”有”与”无”组织交融的认识规律.(1)”有”“无”的空间概念“有”与”无”是设计空间立体形象的概念.”有”的概念,源自于对二维空间”图”的理解,是视觉形象三维空间的呈现方式;”无”的概念,源自于对二维空间”地”的理解,是借助于”有”的造型围合而构成空间”无”的实用价值,为”有”的形象提供功能表现的形式依据.三维空间的”有”“无”概念,是建立在”图”“地”空间认识基础上的发展.”有”是形象存在的功能形式,”无”是形象存在的实用范围;或”有”是形象存在的实用范围,”无”是实际存在的功能形式.这些都取决于不同设计的认识取向.正如老子对”车”“器”“室”的理解一样(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L2j.“有”“无”功能价值的认识转换,构成三维设计空问变化,运动的发展规律.(2)”有”“无”的组织概念“有”与”无”是各自独立,不可分割的形式整体,即两者共同构成完整的设计空间形式,又各自分担着为人所用的功能价值.正如”器”是以具体”有”的造型形式来表现其审美的价值追求,却又以”无”的内在功能服务于人的实用价值一样.两种不同的价值追求在”器”这一造型形式上得到了”一分为二”的思维认知,却又以”合二为一”的认识思考,构成造型设计最终的统一与完善.老子日:”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嘲矛盾的两个方面始终是缺一不可的形式整体.恩格斯说道:“辩证法根据我们过去的自然科学实验的结果,证明了:这两级的分离与对立,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之中,反过来说,它们的相互联系,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分离之中,它们的相互依存,只存在于它们的对立之中.”_3J正如”地”与”无”的空间范围,决定着”图”与”有”的存在形式,而”图”与”有”的存在形式,又决定着“地”与”无”的存在价值.这两种概念的转换,构成设计空间形式交替的运动发展规律.”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第1期班石:论设计空间思维方式149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三维空间的设计理念,正是二维设计空间运动,变化,发展产生的必然结果.二,设计空间的思维范畴设计服务于空间的不同,又取决于设计空间不同的思维方式.二维空问与三维空间的设计限制,决定着设计空间思维活动的认识规律.二维空问是人类理性对客观自然进行概括,归纳的思维认识方式.这种方式以”静”的形式构成形象不变的设计思考,我们可称为”静态思维”的设计活动.三维空间是立体的,多角度,多层次运动的空间设计形式,是以”动”的形式构成形象变化的设计思考,我们可将其称为“动态思维”的设计活动.1.静态思维静态思维泛指形象不变,视角不变状态下的设计空间活动.从这点来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大凡视觉角度不变或视觉形象不变的造型形式都应归属于”静态思维”的设计范畴,因此”静态思维”的设计认知受制于”角度不变”与”形象不变”的概念.(1)角度不变的概念指视觉角度不变状态下进行设计空间的创造活动.人在角度不变的视觉条件下,所看到的客观形象与照片形象从形式上看是没有太大区别的.客观形象是三维空间的真实存在,照片形象是三维空间的假象存在.反之,照片形象是二维空间的真实存在,客观形象在角度不变状态下是平面化视觉的假象存在.照片形象是自然空间高与宽的限制与截取,而自然形象是真实的,可触摸的,有时空深度且不受限制的.虽然两者在形式上的区别是明显的,但由于角度不变的条件限制,两者在本质不同的条件下得到设计方式的认识统一.因此,角度不变的视觉限制,决定其设计”静态思维”的活动方式.就如同放置于角落的立体雕塑,在其客观上只能给人单一的视觉认知时,此时的”立体”实质是平面化的视觉状态,我们可将其纳入到”静态思维”的设计范畴,使其设计在环境整体空间内得到合理的解释.(2)形象不变的概念指人在运动中而形象不变的设计空间活动.形象不变的形式,构成设计空间”静”的认识思考.例如球体,柱体,立方体,三角锥体等左右对称的形象或视觉面重复的形象.这类形象尽管是客观真实的三维存在,但在人的运动中其形象关系不变,始终以单一的再现形式构成形象重复不变的认识本质.再如标准的器皿设计,其轴心运动所构成视觉认知的重复性质,亦决定其不会因为形象的运动而导致本质的改变.这些不变的认知特征构成设计空间”静态思维”的活动方式.因此,一切视觉重复,周边对称,造型不变的立体形象,终不会因为人的运动而改变其造型本质.这种不变的本质决定着设计空间”静态思维”形式活动的基本性质.2.动态思维“动态思维”有别于静态思维”不变”的认识理念,是以”变化”与”运动”的方法,对设计形象进行三维空间的造型研究,以期达到设计形象与形式的有机统一.庄子日:”物之生也,若聚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1,这句话说明”动”是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通过设计的运动与变化形式,建立三维设计空问”动态思维”的运行方式,以此推动设计原理由”静”而”动”,向着多样多变的活动形式发展.设计”形象的运动”和”视角的运动”,构成设计空间”动态思维”方式的基本概念.(1)形象运动的概念形象的运动,实指造型以多变的三维形式展示其设计形象多样的内在本质.面对这样的设计,设计者显然要打破形象不变的静态思考,以其运动与变化的内容服务于空间多项的功能价值.三维设计以立体的形象呈现,必然存在着四个方位的形象认知,由于其形象认知的变化性质,从而构成了造型创造的复杂条件.因此在设计中,设计师除了需对四个方位进行各自独立的形象设计之外,15O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2月更需将各个设计形象组织成为相互联系,运动变化的形式整体.从其设计的独立性与连续运动的整体关系来看,形象运动的设计概念,同时包含着”静”与”动”的两种意识形式,即针对各个独立的视觉形象的设计时,具有”静态思维”的设计特征;针对运动整体的形象设计时,则以其”动态思维”的设计形式作为创造活动的意识主导了.”动静有常,刚柔断矣.”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两种意识的交替运动,构成”动态思维”形式规范化的活动规律.(2)视角运动的概念人是设计的主体,人在运动中必然产生视觉角度的形式转换,产生视觉形象的认知改变.这种改变,自然形成不同视觉条件下形象设计的不同要求.这里既包含造型设计的功能要求也包含环境设计的功能要求.就造型而言,任何视觉角度的改变都必须以人的功能需求作为衡量设计的价值标准,即尽管视觉形象改变,而其审美与实用功能的价值不变.就环境而言,造型形象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周边环境紧密联系,相互交融的.这样就形成造型形象(图空间)与周边环境(地空问)有机的结合形式,造就出以造型形象与环境结合的形式价值,使设计空间的思维形式,从造型形象的空间研究跨越到环境空间的认识研究,使造型与环境结合成为相辅相成,互为照应,缺一不可的形式整体,最终达到”有”“无”结合,互为转换,为人所用的功能设计目的.视觉角度的运动性和造型形象的运动性,从形式上看都是以”动”的形式作为设计活动的思维主体.但这两种形式在设计要求上是各有区别的.形象的运动性,构成形象审美与实用功能的认识思考,促使设计者注重于对造型规律与运动变化规律的认识研究.视觉角度的变化性,是对造型设计的认识转向环境设计的认识发展.这种转换,既包含造型为人所用的功能价值,也包含环境为人所用的功能价值,是造型与环境及人共同构成有机统一的形式整体.这三个要素的相互融合,构成设计空问彼此交融,环环相扣的设计规律.三,结束语人是自然的造物,有着复杂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需求,这种需求造就出与之相适应的设计空间思维活动方式.因此,设计空间无论是面对”春秋不变,水旱不知”的大海,或”拘于虚也”和”笃与时矣”的夏虫,井蛙,却要从人所需求的空间功能去理解并设计合理的形式价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