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城市第二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1页
湖北省宜城市第二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2页
湖北省宜城市第二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3页
湖北省宜城市第二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4页
湖北省宜城市第二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宜城市第二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选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今,生不能致其爱敬,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币者则称以为孝,显名立于世,光荣著于俗,故黎民相慕效,至于发屋卖业。”上述西汉时期厚葬风气尤甚的重要原因是a.西汉诸侯王富可敌国致奢靡攀比 b.西汉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c.土地私有制盛行导致的兼并恶果 d.当时主流文化及选官制度的影响2“天地君亲师”的思想发端于国语,形成于荀子,流行于西汉思想界。北宋初期,“天地君亲师”的表达方式正式出现。明朝后期以来,民间广为流行崇奉、祭祀“天地君亲师”。清雍正初年,第一次以帝王和国家的名义,确定“天地君亲师”的次序。这一演变反映了( )a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日益巩固 b专制集权的发展强化c传统社会价值体系的逐渐确立 d大一统国家不断壮大3明永乐九年(1411)公布杂剧禁令:“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象,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扮者同罪。其神仙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这一禁令说明a文化专制开始影响市民生活 b文化政策适应官方的治国理念c明清时代君主专制走向反动d市民文化冲击了封建统治基础4清代小说红楼梦不但文学造诣高,同时也留下许多当时观察社会生活的材料。书中写道:贾敬热衷追求神仙,却因误服丹砂丧命。死时,独子贾珍出了远门,家人只好作主,先请人将遗体移往尼姑庵安置。等贾珍回家后,再按服丧守孝之理办理后事。根据这段故事呈现的现象推断,下列说明最恰当的是a追求神仙乃是士人普遍风气 b社会上儒释道文化兼容并存c尼姑社会地位已经高于道士 d儒家礼教地位低于释道传统6黄宗羲在自序中说:“学问之道,以各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者。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之处,正宜著眼理会,所谓一本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这反映出黄宗羲a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天下之权 b倡导经世至用,反对思想一统c批判八股取士,倡导学以致用 d批判学术僵化,倡导思想自由7秦始皇曾采用战国时期阴阳家的终始五德说.该学说认为,各个相袭的朝代以土、木、金、火、水等五德的顺序进行统治,周而复始。秦得水德,水德尚黑,所以秦的礼服旌旗等都用黑色。这实际上反映出,秦代采用终始五德说旨在a.宣扬以德治国 b.辩护政治法统c.推动经济交流 d.加强民族融合8淳熙二年,朱熹与陆九渊兄弟“鹅湖之会”。“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朱熹)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据此可知,两者的分歧在于a世界本原之争 b治学方法之争c理气关系之争 d道统思想之争9清朝袁枚(1716 - 1797年)曾创办随园,收女弟子。章学诚(1783-1801年)斥曰:近有无耻妄人,以风流自命,蛊惑士女,大率以优伶杂剧所演才子佳人惑人。大江以南,名门人家田阁多为所诱,征诗刻稿,标榜声明,无复男女之嫌。殆忘其身之雌性炙。此等闺娃,妇学不修,岂有真才实学可取?而为邪人拨弄,浸成风俗,人心世道,大可忧也。这一现象实质上反映a封建君主专制加强 b经世致用思想得到重视c理学思想受到冲击 d教育平等的观念成为共识10元代士人杨维桢认为,元朝是华夏正统,而辽和金不是。他的理由是,儒家的传承,在朱熹之后一度中断,直到元代大儒许衡才再度延续儒家的 “道统”。因为元朝有许衡这样承前启后的大儒,而辽、金却没有,所以尽管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元朝是正统而辽、金不是。对杨维桢的这段 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杨维桢认为“正统”与否取决于文化而不是血统b杨维桢把是否传承儒家文化看作政权合法性的标准c杨维桢的看法是儒家“夷夏”观念的继承和发展d杨维桢的看法接近于近代的民族国家观念11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12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之所以被称为进步思想家,主要是因为他们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张“工商皆本”,强调经世致用主张推翻帝制,建立人民主权的国家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总清算,创建了新的思想体系ab cd13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 a“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b“正君心”才能天下平 c通过“格物”获得知识 d“三纲五常”是道的价值内涵14唐代中后期,某思想家提出所谓的“道统”思想,宣称只有儒家的仁义才是最高的道,认为儒学一度失传,只有自己才重新掌握了孔孟之道的衣钵。据此,下列对该思想家及其思想评述准确的是( )a主张尊道、礼佛,发展新儒学b据此强调儒家拥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利c实质是门户之见,思想狭隘d目的是排斥佛道抬升儒学地位15费孝通先生曾将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描述为“差序格局”,即“以己为中心,按照有差等的次序形成的关系网络。”这种差序格局的结构方式普遍存在于中国传统社会之中。其中,父子、兄弟关系是最基本的层次,是“差序格局”的模板,其它各个层次都从这里获得其构造原则。如同乡关系、师徒关系、君臣关系。据此可知,“差序格局”a产生于儒家三纲五常思想 b使先秦血缘政治得以延续c可能阻滞社会结构的更新 d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16某古代著名思想家,理学之大成者,其子早丧,儿媳年轻美丽而守寡,邻人劝之曰:“父壮叔大,瓜田李下多有不便,不若找好人家而遣之。”其人曰:“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三纲五常岂不守之?”终不嫁,儿媳郁郁而终。此思想家会是( )a孔子 b韩非子 c朱熹 d陆九渊17某版本高中历史课本的单元内容如下,此单元内容最适合的标题是第1课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2第2课宋明理学7第3课家族制度与君主政治12第4课礼制规范17第5课儒家文化的传播22a.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b.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c.中华文明的发展演变d.宗法对古代观念的影响18欧阳修归田录记载:“近时舍人院草制,有送润笔物(文酬)稍后时者,必遣院子诣门催索,而当送者往往不送,相承既久,今索者、送者皆恬然不以为怪也。”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是a.文人处境恶化 b.程朱理学盛行 c.商品经济发展 d.社会道德沦丧19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20以“人”“言”构成的“信”字在商周时期并未出现,到春秋时期才产生。 “信”这个概念也是从记载春秋历史的左传一书开始的,该书共有24处记载了诸侯、卿大夫等遵守承诺、盟誓的事例,人言为信在稳定秩序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上述史实的背景是a注重道德规范的儒家思想被统治者广泛接受 b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c信字在春秋时期出现 d左传作者发明了“信”字21某欧洲文化旅游团在一所中学图书馆参观时问学生,“the river can carry a boat ,yet,it can turn the boat over as well ”,这句话最早见于中国古代哪位思想家的著作?这位学生正确的回答应是a.li er bxun kuang c . zhuang zhou dmeng ke22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这样评价一位哲学家:“他将佛家顿悟之说施用于中国儒学的思想体系内。”黄仁宇意在强调( )a.董仲舒以“君权神授”发展儒学b.李翱从“性命之源”的高度理解儒学c.朱熹以“存天理,灭人欲”提升儒学 d.王阳明以“致良知”强调内心修为发展儒学23历史研究强调“论从史出”,下列选项中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史实结论a“通法自然,无为而治”道家反对战争,主张顺应和尊重自然,希望统治阶级清静无为b宋书天文志载:“晋康帝建元二年闰月乙酉,太白犯南斗,九月康帝崩,太子立,大赦。”反映了“君权神授”思想c明朝王良(1493一1514)提出“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之条理处”与李贽的某些思想相同d“民主君客”论、“天下之法”论、“工商皆本”论和“公其非是于学校”说明黄宗羲从反清民主主义升华到反专制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24从图1到图2体现了儒学有了怎样的发展( )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完成了儒学哲学化、思辨化的过程更加强调伦理道德规范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a b c d25 汉代的儒学是经学,孔子依附于六经:宋以后则是先“四书”后“六经”,使孔子真正取得了独尊地位。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罢黜百家的结果 b科举制度的繁荣c.宋明理学的影响 d民间书院的兴盛26文人高续增在诗经为证,我们曾经浪漫过中写道:“诗经不是按照“上头”的尊意做出来的赞美诗,它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那时的华夏先民们灵魂还未被奴化,君主们包括天子也能认真地听取来自民间的呼声。”这可以看出:a诗经反映了中国古代民主平等的政治制度b诗经是先秦时代社会现实的文化反映c诗经开创了中国古典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d诗经反映了宏大进取的大一统时代风貌27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这种差异根源于当时中国a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 b读书入仕的观念根深蒂固c科技水平远远高于欧洲 d文化专制阻碍了社会进步28闽浙总督伍拉纳之子伍子舒在随园诗话上的批语说:“适至(乾隆)五十五年,举行万寿,浙江盐务承办皇会,先大人(伍拉纳)命带三庆班入京,自此继来者又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等班。”这则材料( )a是徽班进京的最早记载b说明朝野对越剧的喜爱c体现传统剧种种类繁多d是京剧的形成佐证之一29李约瑟在中华文明科学史中说道:“中国之所以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问题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乏逻辑推论思维),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儒家思想重人伦不重实用是导致中国现代科技落后的主要原因 b缺乏逻辑推论思维是导致中国未能发展出现代科技的主要原因 c科举、四民观念等使中国人轻视科技进而造成现代科技的落后 d思想文化专制禁锢中国文人的思想导致中国现代科技未能形成30下列精美的文字,其所属的文学体裁出现的先后顺序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犹未悔!千里莺题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a bc d31下表为古代科技发明的统计资料,对其评述正确的是年代科技发明(泮)中国世界其他国家件百分比件百分比公元1-400年452862%1738%公元401-1000年453271%1329%公元1001-15 00年67386?%2943%公元1501-1840年472194%45396%a.十六世纪前后,四大发明传至欧拥 b.清朝初期前,中国科技领先于世界c.新航路开辟后,西方近代科技兴起 d.鸦片战争使中国科技受到严重打击32柳诒徵中国文化史载:“(宋代)士大夫家以藏书名者,所在多有其最富者,至逾十万卷,盖超过于宋之馆阁矣。得书易,则读书者不甚爱惜。”其主要原因是( )a印刷术的发展 b科举制度完善c造纸术有突破 d图书成为商品33.四库全书总目一共评价了37部明末清初在华传教士及其协作者的著作。其中对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的乾坤体义有这样的评价:“是书上卷皆言天象 ,以人居寒暖为五带,与周髀七衡说略同。以七政恒星天为九重,与楚辞天问同。”这表明 a.传统科技与西方科技根出同源 b.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心理优势 c.意大利成为世界科技创新中心 d.明清政府文化开明的心态 34中华文化史中写道:“宋词、宋文、宋西、宋代文玩及宋代理学,构成了个精致辽阔而又森严的贵族世界,而在这一世界之外,另有一种文化崛起,这就是在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成长起来的粗俗而生动的市井文化。一这反映了宋代a.理学推动了贵族文化的兴起b.创造了古典文化辉煌的顶峰c.市井文化冲击了贵族的文化d.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加强35宋代管氏地理指蒙指出:铁属金,按五行生克说,金生水,而北方属水,因此北方之水是金之子。铁产生于磁石,磁石是受阳气的孕育而产生的,阳气属火,位于南方,因此南方相当于磁针之母。这种理论到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才有所改变,其改变的主要原因是a明朝传统科技的进步 b科举制对科技的促进c欧亚两洲交流的加强 d海禁政策被政府否定二、综合题(30分)36(本题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这种中央集权、大一统的国家模式并非一日建成,对于专制者来说,想要维持集权统治,必须在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模式、全民思想的控制模式、社会精英的控制模式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宏观经济制度模式这四个方面完成制度建设。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而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集权政体的“大厦”。搞编自昊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四大基本制度”在西汉的表现。材料二 任何有现代意识的扩张主义者回顾诸如此类的成长和创造力时,可以想象到,宋代中国若自由发展下去,将可能主导航海世界,从而改写历史。这当然是想入非非了,但也再度提出这个问题:究竟是什么阻滞了艾尔文( elvin,1973)所说的中国的“中古时期经济革命”继续发展?答案容易指向异族侵略者,指蒙古灭宋是阻挠宋人走向近代之路的罪魁祸首。但是我们随即可以知道,原因是不止一个的。一一摘编自费正清(费正清论中国:中国新史)(2) 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古时期经济革命”的表现,并分析阻滞它继续发展的原因。材料三 中世纪晚期,东方社会并未出现西方的那种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新的文化群体与思想观念缺乏适合于植根的社会土壤,思想启蒙可谓遥遥无期。虽说中世纪晚期的东方国家(注:指中国)也不乏革新主张,但都采取了纵向复古的价值取向。这样的取向虽然寓含着对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但不可能达到西方人文主义者的那种“复古求解放”的目标,因而始终不能对旧的文化传统实现近代社会所期盼的实质性自我超越。孟广林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时期的思想启蒙(3)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世纪晚期的主要“革新主张”,分析不能实现“实质性超越”的原因。37(本题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近代以前的14个世纪里,中国对于自然现象的知识和用以造福人类的技术方面远远胜过欧洲,可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是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而不是在中国发展起来呢?这一问题随后被学术界称之为“李约瑟难题”。对于这一问题,国内外学者曾从不同角度做了大量的探索,但至今仍然难以有定论。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君主专制制度对科学发展的压制。(2)固守农耕经济。(3)地域的封闭性不利于文化的交流。(4)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5)科举制扼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关于中国古代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再补充一条,并说明补充的理由。(所补充的原因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答案选择:1_5 dcbbb 6_10dbbcd 11_15cccdc 16_20 cacab 21_25bdaac 26_30bddca 31-35cabdc解答题:36(1)郡国并行、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察举征辟制;重农抑商,盐铁官营。(2)表现:市镇开始出现;商业的时空限制被打破,出现街市、晓市和夜市,乡村允许设市贸易;与少数民族的榷场贸易频繁;海外贸易活跃;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市民阶层壮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