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历史世界》读后感.doc_第1页
《朱熹的历史世界》读后感.doc_第2页
《朱熹的历史世界》读后感.doc_第3页
《朱熹的历史世界》读后感.doc_第4页
《朱熹的历史世界》读后感.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读朱熹的历史世界“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出自钱钟书谈艺录转引自百度知道。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我们能看到“宋诗在阐发道理时并非只是空洞枯燥、淡而无味的说教,而往往是寓之于形、伴之以趣,融形、理、趣于一体,从而使宋诗呈现出独特的理趣美。” 浅谈宋诗的理趣美 豆丁网宋诗喜欢议论,喜欢在诗中谈论哲理。“诗以言志,文以载道”,宋诗反映出宋代文人士大夫对思想的新的认识与觉醒。如何理解理趣,览余英时先生的力作朱熹的历史世界足可解惑答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余英时,1930年生于天津,祖籍安徽潜山。师从钱穆、杨联升,当代华人世界著名历史学者、汉学家,曾任密西根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教授,香港新亚书院院长兼中文大学副校长,普林斯顿大学荣誉讲座教授,现居美国。余英时是公认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华裔知识分子之一。“整体来看,余先生的学术成就明显体现出继承和发展的双向态势。继承的事业,余英时已经相当完满,而发展也始终是他的学术主题。” 苏小和:谁有能力接过余英时的命题 腾讯网大家站在发展的方法论上,余英时显然是动态的、开阔的、包容的、比较的。“到目前为止,余英时首先发展了钱穆,然后发展了陈寅恪,并试图比较性地发展马克斯韦伯。” 同上发展钱穆之缜密考据、洞察敏锐、学理深刻,师法陈寅恪之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寻觅支持中国经济发展的伦理问题。悠悠万世,惟史为大,以良史之忧忧天下。朱熹的历史世界完成于2002年。这是“关于有宋代文化史与政治史的综合研究、但同时又别有其特殊的重点。它的焦距集中在以宋代新儒学为中心的文化发展和以改革为基本取向的政治动态。由于背后的最大动力来自当时新兴的士阶层,所以本书的副题是宋代土大夫的政治文化。宋代的士不但以文化主体自居,而且也发展了高度的政治主体的意识:以天下为己任便是其最显著的标帜。” 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 三联书店2004.8总序第3页全书在结构上包括了相互关联而又彼此相对独立的三个部分:上篇通论宋代政治文化的构造与形态;下篇专论朱熹时代理学士大夫集团与权力世界的复杂关系:上篇的绪说则自成一格,从政治文化的角度,系统而全面地检讨了道学(或理学)的起源、形成、演变及性质。题为朱熹的历史世界,作者试图建构一个朱熹所亲身经历过的真实世界。朱熹的世界是以儒学为中心的世界,所以儒学在这两个世纪的发展成为该书的主旨。但作者不止于此,而是把视域从儒学这个形而上的世界拉到朱熹所实际参与其中的政治世界。并且实际上,该书在叙述上也不限于朱熹一代,而是历史地呈现朱熹所经历的世界的缓慢形成的过程,以及活跃于这一过程中的士大夫的政治活动。这一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仁宗朝的建立期,熙宁变法时的定型期和朱熹时的转型期。余英时先生的朱熹的历史世界对于宋代思想史研究的启示就在于“置思想于政治史背景中,这一著作瓦解在纯粹抽象层面谈论学史的传统方法,把观察宋代思想的视野,从单纯的思想世界扩展到广阔的历史世界,改变传统宋代思想和历史的固定模式,为思想史研究提供一个新典范。” 葛兆光评朱熹的历史世界 百度文库在该书正式出版后,引起两岸三地以及美学界的讨论,出现少分量很重的评论。这些评论都是学者对余英时先生及其对宋代思想的认识和评价所做出的重要的探究和交流。就普通读者而言,朱熹的历史世界一书的魅力更体现在下述三个方面。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被视为撰史的宗旨,刘子玄亦有“才、学、识”的史家三长说。从班固、范晔,到郑樵、王夫之,无一不反映出史家对历史的认识和评论。它以明确的语言、深刻的见解和“彰往而察来”的意识,赋予读史者无穷的联想和不尽的启示。这就是历史见识的魅力。 在绪说中关于“道学、道统与政治文化”中足见余先生之才识。从哲学家提出的问题开始“道体是道学的最抽象的一端,而道学则是整个宋代儒学中最具创新的部分哲学”、8、9、10、11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 三联书店2004.8绪说第8、13、15、35页。娓娓而谈,“始于清理道学道统、道体诸概念的流变及互相之间的关系,然后再进一步展这些概念与政治文化的内在联系”。从近思录、中庸章句序中抽丝剥茧,指出“道统是道在人的世界的外在化”。在严谨的考证后有,“即朱熹有意将道统与道学划分为两个历史阶段:自上古圣神至周公是道统的时代,其最显著的特征为内圣与外王合而为一。在这个阶段中,在位的圣君贤相既已将道付诸实行,则自然不需要另有群人出来,专门讲求道学了。周公以后,内圣与外王已分裂为历史进入另一阶段,这便是孔子开创道学的时代。”通过朱熹、陈亮的“王霸义利”的论战出发,又有朱熹陆九渊学说之异之辨,最终我们看到“朱熹一方面运用上古道统的示范作用以约束后世的骄君,另一方面则凭借孔子以下道学的精神权威以提高士大夫的政治地位”。明代学人茅坤评论史记写人物时写道:“今人读游侠传即欲轻生;读屈原贾谊传,即欲流涕若此者何哉?盖各得其物之情而肆于心故也,而固非区区字句之激射者也”。史书可“郁为不朽”,其文字表述的魅力实不可忽视。严谨的逻辑是对待历史的态度。这就是在详细丰富的史料基础上一步步佐证论点。在第五章“国是”考中以国是问题为中心根据原始资料,勾画出一个大体的轮廓。“国是的法度化起源于熙宁变法;下迄南宋末期, 国是始终和党争、党禁、伪学等重大政治事件互相纠缠,而且愈演愈烈。朱熹和他的父亲朱松也都先后亲受其祸,故朱熹对国是与宋代政治的复杂关系曾有深刻的论断”同上 第251页 。纵横两朝二百年,从续资治通鉴到宁宗三诏,从中选择史料,层层推进。并在下篇专论中另有论说。深入潜出,叙述条理清晰,易于理解,这是史学功力的体现。洋洋洒洒十万言的绪说独立成章,对理学渊源、基本概念做出简明概括。释政治文化与理学关系既解文题又为下文张目。司马迁以“述往事,思来者”为撰写意图,总结历代“成败兴坏之理”,留给后人宝贵的思想遗产和精神财富。无论是资治通鉴还是读史方舆纪要无不饱含经世致用之旨、治国安邦之道,吸引着关心社会治乱、国计民生的人们。这就是经世致用的魅力。理学无疑是宋代儒学思想璀璨明珠,但对于宋代及理学似有一种模糊之感,对事件认识似是而非难以形成理解,这是因为断章取义不知其源之故。理学家这一学术流派是在程灏、程颐逝世之后由其门人弟子宣扬师说才得以出现,这已到南宋初年。由汉儒到南宋理学时间跨度和思想差异巨大,经晚唐五代之变,北宋时期已见端倪,这是不可忽略的。余英时先生以寻根溯源的考证论说,展示了从古文运动到朱熹理学的发展历程。“近百年来的理学研究,无论采用西方何种哲学观点,在这方面的成绩都是很显著的。但是理学的哲学化也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即使它的形上思维与理学整体分了家,更和儒学大传统脱钩” 同上总序第3页。根植于宋代历史的理学才能更好的为后人所理解。理学体系的领袖地位虽然曾遭到陆王“心学”和清朝一些学者的挑战,但直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学术传入中国之前,程朱的理学始终是中国最有影响的哲学学派。对于理学的见解关系巨大,朱熹的历史世界以宋代士大夫文化为主线,明了清晰的叙述了宋代理学的面貌。当下对传统思想文化的思考离不开对其原本面貌理解。读罢此书对宋代社会文人思想及义理化儒学建构有了大致清晰的认识。作为“更新的儒学” 来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第25章无论是“主张柏拉图式理念的理学”还是“宇宙心学”,都不能代表全部的宋代儒学思想。“北宋一代的儒学家们,尽管绝大多数还都尊奉儒家学说为正宗,然而他们的思考方法及其所钻研的课题,都已与由汉到唐的儒生们大不相同。他们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是:1.都力求突破前代儒家们寻章摘句的学风,向义理的纵深处进行探索;2.都怀有经世致用的要求” 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附录略说宋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7第392页。我们把这个新儒家学派称之为宋学,显然理学是从宋学中衍生出来的一个支派,我们却不应该把理学等同于宋学。虽然书中对程朱理学的渊源流变及北宋一朝的人事思想也有详尽考证,但就认识准备而言这一点是应有明确认识的。程朱理学的产生有其复杂的背景,对后世社会影响亦无需赘言。 现在我们对程朱理学的认识见解更是基于对中国传统儒学思想再认与运用之中的。当对程朱理学形成过程以及宋代儒学思想的发展加以了解,我们更能感受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智慧与包容。“或明或暗地吸收和汲引道两家的心性义理之学于错家学说之中,使儒家学说中原存些抽象的道理更得到充实和提高,不但摆脱了从汉到唐正统儒生的章句训估之学的束缚,也大不同于魏晋期内的玄学的空硫放荡,” 邓广铭:王安石在北宋儒家学派中的地位 北京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思想的流变是几代人传承创新的结果,窥其脉络规律,可观者甚繁。糟粕所传非淳美,丹青难写是精神。通过阅读余英时先生的朱熹的历史世界更能感受的历史学的无穷魅力。居今识古,其载籍乎。在史料中遨游,寻觅历史应有之貌,更加理性的看待今世之变。治史与修身同理,从此书观余先生治史之法,对学习历史和作人修身都有影响。严谨是为史之道更是为人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