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恩施州高一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_第1页
湖北省恩施州高一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_第2页
湖北省恩施州高一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_第3页
湖北省恩施州高一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_第4页
湖北省恩施州高一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北省恩施州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选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c百姓皆重商轻农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2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 )a民贵君轻 b重农抑商 c施行仁政 d闭关锁国3清代有“天下四大镇”:景德镇至明清,窑灶林立,发展成为瓷器的最大产地;朱仙镇元开贾鲁河,成为通往开封的水陆转运点,至明清逐步发展为商业大镇;佛山镇,因“工擅炉冶之巧,四远商贩恒辐辏”,民庐达万余家。汉口镇,明成化间汉水改道,因其地当江汉交汇之处,商贾日盛,嘉靖间成为镇。根据材料指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是( )a区域经济中心开始崛起 b工商业发达,地处交通要冲c专业化工商业城镇大量出现 d城市对外贸易比较活跃4中国古代民谣:“七月流水,过我山陵。女儿耕织,男儿做兵。有功无赏,有田无耕。有荒无救,有年无成。悠悠上天,忘我苍生。”这首民谣反映中国古代( )a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b小农经济的封闭性c小农经济的依赖性 d小农经济的优越性5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 b纺织家黄道婆创立的新式纺车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 d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6某地发现一座古墓,随葬品有丝织品、景德年间的瓷罐、唐三彩马、活字印刷品、甘薯残渣等,请推断这座古墓的朝代为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7牙人,旧时居于买卖双方之间,从中撮合,以获取佣金的人。宋朝时期,土地典当买卖中,在大部分的情形下,牙人都参与交易过程,并在价格磋商中起很大作用。牙人在土地买卖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说明a封建经济发展程度较高b宋朝商业水平较低c政府改变市场管制政策d商业发达导致土地兼并8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 )a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b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c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d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 9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驱使庄户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使唤他们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控制,但私家“与公竞争,以收私利”的情况时有发生。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a商品经济发展速度加快b民间手工业逐渐能够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c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d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10秦律厩苑律规定:借用官府的铁制农具,因原器破旧而损坏,农民以文书上报官府即可,官府回收原农具而不令赔偿。这一规定主要说明了( )a秦国力雄厚疆域辽阔 b秦律规定覆盖面广c秦政府鼓励发展农业 d秦铁农具储备充足11下列经济活动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的是用水排鼓风冶铁 用灌钢法炼钢到乡村赶草市 在省城住会馆a. b. c. d.12纸币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的皮币,后来是唐代类似汇票的飞钱,宋初纸币“交子”便渐渐地应运而生了。“交子”的“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根据材料可知,纸币的发展a有注重其“防伪”功能 b促进了古代经济的发展c满足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d源于封建政权的强大推动力13国语中说:“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这反映的是( )a.官府垄断工商业 b.工商业受官僚剥削c.工商业者不属于庶人,属于官僚 d.工商业者不劳而获14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日繁,人物殷富,闾阎(泛指门户、人家)且千,鳞次栉比。”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小农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 b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c政府鼓励垦荒,城郊得到开发 d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15下图描绘的是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反映出当时( )a懂得休耕轮作 b开始推广牛耕c注重精耕细作 d铁犁尚未出现16走进历史曾这样描写中国古代某一王朝的都城:“这座城市的商业异常繁华,酒楼、茶馆、商店、药铺等鳞次栉比,常常营业到三更。夜市还没结束,晓市便已开始了”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座都城应是a秦都咸阳 b晋都洛阳 c唐都长安 d宋都汴京17日本近代汉学家内藤湖南说:“若说近世史应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应当是宋以后 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北宋以后堪称近代史。”文中“宋代发生的商业革命”不包括 ( )a.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b坊市界限不复存在c出现了区域性的大商帮 d出现晓市、夜市18唐宋时期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物资是( ) a丝绸 b茶叶 c瓷器 d纸张19“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这两句歌词反映的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不包括 a自给自足 b无需交纳赋税c男耕女织 d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20宁国志载:“(宁国)为农产区,土产甚富,足以供给,无商货经过。清咸丰前,民康物阜,盐以外,几无外货入境。”材料反映当时宁国地区( )a经济受外国廉价工业品影响大 b商品经济繁荣c是自给自足经济 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21创建于明永乐十九年的“京都芜湖会馆”是当今历史学者们公认的目前所知最早的中国会馆,会馆作为“乡土之链”,不仅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蓬勃发展的必然,亦与明清科举制度、人口流动相伴随。下列关于会馆说法正确的是( )会馆是管理商业贸易的政府机构 会馆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会馆的出现与明代的商帮密切相关 会馆是孕育资本主义萌芽的场所a b c d22宋代有“榜下捉婿”的习俗,即在发榜之日各地富商大贾争相挑登第士子做女婿,这说明( )a、宋代商人地位提高 b、重农抑商政策被废除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科举制度庸俗化23在我国南海某处打捞出来的古代沉船中,发现了大量白瓷、彩瓷等瓷器。请推断,这一沉船事件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一个时期()a商周时期 b隋唐时期c两宋时期 d元明清时期24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载:“近年士大夫享太平之乐,以其聪明寄之剩技,吴中缙绅,则留意声律。又如案头清玩、几案、床榻,近皆以紫檀、花梨为尚,尚古朴不尚雕镂,寄物有雕镂,亦皆商、周、秦、汉之式,海内僻远皆效之。”这一现象反映出a. 西学东渐导致封建士大夫兴起研究西学之风b. 资本主义萌芽导致江南地区贫富差距明显c. 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文化复古潮流d. 商品经济发展导致江南地区休闲文化盛行 25明史舆服志记载:“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通只)衣绢、布。正德元年,禁商贩、仆役、倡优、下贱不许服用貂裘。”这一政策旨在a保障小农经济的发展b维护社会等级制度c完善市场管理制度d严格限制商人服饰26清人说:“天下之民尽其智力以罔一切之利,不耻为厮养而耻于力田;其安于南亩者,皆柔而至愚之人,其于民盖不及什之一商贾利厚,田亩利薄,弃薄取厚,人之常情。民未有不欲利者也,失之本则求之末,失之己则争之人”材料反映了a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社会价值体系发生一定的变化 b当时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等c当时社会已经出现了“贾而好儒”的现象 d“贱农而贵商”的观念已成为社会各阶层的风尚27乾隆震泽县志载:“(农村)无产者赴逐雇倩(请),抑心殚力,计岁而受值者曰长工,计时而受值者曰短工少隙则又计日受值为人佣作曰忙工。”这说明当时震泽县农村( )a存在农业雇佣关系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农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变化28薛福成在强邻环伺谨陈愚计疏中称:近年洋货骤赢,士货骤绌,中国每岁耗银至三四千万两,则以洋布、洋纱畅销故也。盖其物出自机器,洁白匀细,工者价廉。华民皆乐购用,而中国之织妇机女束手坐困者,奚啻千百万人?薛福成的话主要反映了( )a、洋货在中国遭遇顽强抵制 b、中国官僚、商人开始投资近代企业c、外国商品占据中国市场 d、中国产品降价出售,薄利多销29唐朝前期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可以作为其直接证据的是( )a“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b“勒坊内开门,向街门户,悉令闭塞”c“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d“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30“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对材料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出现在( )a商周时期 b秦汉时期c北魏至唐前期朝 d明清时期二、简答题3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晁错复说上曰:)“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班固汉书食货志材料二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求,封建国家历来关注着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西汉农民的生活处境。这反映了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什么特征?(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自耕农在中国古代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古代历代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来保障自耕农的地位?32(10分)汉武帝时期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唐宋以后逐渐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经由丝绸之路,中外政府使者、商人络绎不绝。元朝时,马可波罗沿丝绸之路来到大都,明代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中国输出的大多是丝绸、瓷器、茶叶等,输入的多是胡椒、香料、珠宝等。四大发明随之传入西方,世界三大宗教也陆续传到中国。(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丝绸之路的特点和历史影响。(10分)33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在货币金融领域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融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代中期,大明宝钞因严重贬值退出流通领域,白银以体积小价值高、易于分割熔铸、便于携带等天然属性,于天顺以后逐渐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隆庆元年,明穆宗颁布诏令:“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止许用钱。”这以法律形式确定其货币地位,白银货币化基本完成。万历年间,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即计亩征银无论是国家税收,军饷官俸,京库岁需还是民间借贷等都是用白银,白银成为唯一具有充分货币职能的货币。但是,历来国内来纳银两皆不多。社会上巨额的白银需求,造成银贵金贱的局面在欧洲,其金银比价完全相反。这种悬殊的金银差价,使外国以白银对中国进行贸易,更为有利可图,因而大量流入中国。正是由于此时大量外银流入国内,非常及时地补充了国内白银的供给,缓解了银荒。摘编自浅论明代白银货币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白银货币化形成的原因。材料二新政中很重要的一项是暂时放弃金本位,这直接导致了世界白银市场的价格大涨,白银每盎司价格从1932年的027美元上涨到1933年4月的045美元,到1935年更升至067美元。罗斯福的政策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复苏,却“意外”地伤害到了大洋另一端脆弱的中国经济。白银涨价让中国的银元快速增值,这和我们现在人民币升值的意义是一样的,直接导致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优势顿失,商品出口大幅减少,而在国内则诱发了金融和工商业动荡,大量白银外流、原材料价格跌落、消费市场陷入低迷。郎咸平新帝国主义在中国(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所福放弃金本位的背景。当时中国“意外”受到伤害,说明了什么?材料三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开始实行法币改革。法币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一)集中钞票发行权。(二)国内“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再行使现金,凡银钱行号、公私机关或个人持有银币生银等类者,应即兑换法币使用”。(三)废除银本位制,白银收归国有。(四)规定法币不能兑现(银)。但可在指定金融机关无限制买卖外汇,法币与英镑实行固定汇价英美等主要国家对于法币改革采取支持的态度。而日本侵略分子叫嚷:英美对中国法币改革的支持,已经以“有害于日本的方式”加强了中国的力量。摘自姚会元“法币”及其在抗战中的历史作用(3)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法币改革的主要意义。材料四1821年,英国立法正式确立了金本位制,规定每英镑含732238克纯金,英镑与其他国家纸币或铸币按各自含金量自由兑换,世界贸易在19世纪中后期进入了“英镑世纪”,在经历了一战、30年代大危机和二战后,美元的国际地位因其国际黄金储备的巨大实力二空前稳固,这就使建立一个以美元为支柱的国际货币体系成为可能。一一摘编自彼得马丁资本战争(4)根据材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前期中国银本位制度与英国金本位制度衰落的共同因素,并指出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金融体系发展的新变化。3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为题。以下为王家范、张耕华、陈江编著的大学中国史的相关目录:第九章 君主集权的帝国体制:第一节 明朝的建立第二节 明朝中后期的政局第三节 一波三折的中外交流大学中国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省略部分增加两条或两方面内容,并说明增加理由,需观点正确,理由充分,符合历史事实答案1d【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汉朝政府虽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但是实际上在官吏和世俗眼中商人因为富有而高贵,农民因贫穷和低贱,法律和现实中存在着强烈的反差。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本句材料的意思是当今虽然法律轻视商人,而商人实际上已经富贵了;法律尊重农民,而农民事实上却已贫贱了。所以一般俗人所看重的,正是君主所轻贱的;一般官吏所鄙视的,正是法律所尊重的。固a所说的朝廷重农对应的是材料中的“尊农夫”,但百姓并不抑商,从材料“俗之所贵”得之;同样b中百姓重农抑商一样与材料意思不符。c百姓皆重商轻农说法太绝对,材料只是反映比较普遍的现象。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2b 【解析】试题分析:“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主张要将农民约束在土地之上,这样社会才会安定。这是重农抑商的理论依据。故选b。材料没有体现民贵君轻的信息,排除a;施行仁政和题意无关,排除c;闭关锁国出现在明清时期,排除d。是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3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清代的商业市镇。a项“开始崛起”与题干主旨不相符合,故排除。b项不符合题干“新特点”要求,排除。题干提及了景德镇、朱仙镇、佛山镇、汉口镇,说明专业化工商业城镇大量出现,c项正确。明清时期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不活跃,d项明显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清代商业的发展4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紧扣材料中的关键词“耕织”“做兵”指小农经济,而“无 耕”“无救”“无成”等可知是在说小农经济具有不稳定性,容易破产;abd材料没体现。故答案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小农经济的弊端【名师点睛】分析小农经济的弊端。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和脆弱性。以家庭为单位反映了分散性。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自给自足,具有封闭性。生产规模狭小,简单的性别分工有一定的落后性。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较差,具有脆弱性。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5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根据题干要求,提取关键词:商代。a项马王堆汉墓反映的是西汉初期的史实;b项黄道婆是宋末元初人;d项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的著作,故答案为c选项,商代已经出现甲骨文了。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纺织业【名师点睛】纺织业:新石器时代: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商朝: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妇女的纺织生产被称为“妇功”;西汉:丝织技术精湛,远销地中海,被称为“丝国”(丝绸之路)(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素纱禅衣);唐朝:官营纺织业有相当大规模,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宋朝:纺织业有更大发展,棉纺织业得到推广。明朝:出现“花机”(花楼机6d 【解析】本题是一道情景选择题,考查判断问题的能力。由甘薯可直接确定为明朝7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封建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强调牙人在“土地”买卖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土地”频繁买卖反映的是封建经济发展程度较高,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宋朝商业水平较高而非较低,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在材料中无从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不是商业发达导致土地兼并而是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土地兼并,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封建经济的发展8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常识的运用能力,在史学研究中讲求“孤证不立”其含义是指单一的一则历史材料不能得出可靠的历史结论,客观的历史结论是建立在全面,丰富和真实的史实材料研究的基础之上,上述题中只有少数两则材料不足以推翻教材结论,更无法得出令人信服史论,所以答案选c,a 项表述明显错误,b d两项说法不够准确。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名师点睛】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其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明清重农抑商的表现:农本商末的思想,专卖制度,关卡重税,歧视商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9d【解析】试题分析: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发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并不是在14001820年;重农抑商政策是贯穿中国古代的政策,所以重农抑商政策的确是这时期促进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资本主义萌芽不是促进了这时期农业的发展,而是促进了商业手工业的发展;14001820年人口的增加的确推动了农业的精耕细作。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重农抑商政策、农业的精耕细作等10c【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没有提及秦国的疆域,排除a;题干看出秦律对损坏的铁制农具的规定,没有涉及到其它方面,排除b;根据“因原器破旧而损坏,农民以文书上报官府即可,官府回收原农具而不令赔偿。”可知秦政府鼓励发展农业;题干也没有体现秦铁农具储备充足,排除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律11c【解析】略12a【解析】试题分析:纸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不是“源于封建政权的强大推动力”,故d项错误;如管理不当任何时候纸币都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但材料未涉及,与“由此可见”不符,故b项错误;交子没有“取代金属货币”,故c项错误;“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可知注重“防伪”功能,故a项正确。所以答案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宋代商业的发展【名师点睛】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商业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断地发展。 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城市的市,乡村中的草市,夜市和晓市等 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构成了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明后期逐渐衰落。 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13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工商食官是指手工业者和商人靠官府供给而食,即官府垄断工商业,故a项正确;b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d项表述错误,故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工商食官制度14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状况,旨在考查解读材料、准确归因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从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清代前期“生齿日繁,人物殷富,闾阎(泛指门户、人家)且千,鳞次栉比”等信息,反映出市镇经济发展迅速,而其主要原因是商品经济繁荣,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题干信息与“人口增长”关联性不大,排除a;c项明显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明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的状况15c【解析】试题分析:图中的四尺钉耙是指铁农具的使用,图片没能体现ab;春秋战国时期时期已经出现了铁器,排除d;铁农具的使用说明当时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的特点,故答案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精耕细作【名师点睛】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1)地域差异角度:南稻北粟格局。(原因:自然地理特点决定)(2)农业结构角度: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3)生产模式角度: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与完善。(多投入,少产出)(4)经营方式角度: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5)经济重心角度: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凸显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到补性。(6)生产力角度:生产力、生产工具、生产技术、水利设施不断进步。16d【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对市的了解。根据所学知识,市在宋代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就是说,市不再局限在政府规定的墙垣之内,而是分散在宅屋之间,官府取消了对交易时间的限制。由材料“鳞次栉比,常常营业到三更。夜市还没结束,晓市便已开始了”,可以知道表述的是宋代的情况。因此答案为d。17c【解析】试题分析:解题时紧扣宋朝合格时间信息,据所学可知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且坊市的界限打破,还出现了夜市与晓市,a、b、d项符合史实,但不合题意;明清时期出现区域性的大商帮,徽商、晋商为代表,c不是“宋代发生的商业革命”的表现,故c项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宋代商业的发展18c 【解析】从唐代起,陶瓷开始大量出口。瓷器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19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择否定项,据材料“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自给自足,故a正确,排除。小农经济是赋税的来源,故b错误,符合题意。材料反映了男耕女织,故c正确,排除。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也属于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故d正确,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小农经济20c【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的“农产区,土产甚富,足以供给,无商货经过”、“民康物阜,盐以外,几无外货入境”等信息可以显示出当时宁国地区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故选c,排除d;材料中没有提到商品经济和与商业相关的东西,故排除a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发展自然经济 21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会馆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会馆是居住外地同一地区商人群体,故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择 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商帮和会馆。22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宋代商业发展及影响 ,旨在考查解读材料、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透过现象看本质,“榜下捉婿”说明的是宋代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b项“重农抑商政策被废除”的说法本身错误,这是古代中国传统经济政策,排除;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是在明朝中后期,排除c;d项题干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故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宋代商业的发展及影响 23d【解析】试题分析:明清时期,我国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因此推断,这一沉船事件可能发生在元明清时期,答案为d。考点:古代手工业点评:古代制瓷业的发展(1)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2)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3)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4)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5)宋朝时: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出现了五大名窑。(6)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明宣德年间制造的青花瓷,至今被人们奉为珍品。24d【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提出的是吴中缙绅在平时生活中注重享太平之乐,追求一些古朴的器物,以显示自己的清高,实际上这显示的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潮流之下,市民阶层崇尚休闲文化而带来的社会风气的变化,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商业发展与休闲文化 25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d项是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属于第二手史料。故选d。abc三项都是第一手史料,直接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考点:史学研究:史料点评:历史研究分第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第一手史料是直接真实反应历史面貌的信息,如遗迹遗物等,史研究历史最有力的证据。二手史料如回忆录、后人的记载等,需要考据佐证,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史学研究的史料来对待,但是必须谨慎使用。26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不耻为“厮养”而耻于力“田”、 民未有不欲“利”者也,等等字眼所反映的共同的本质问题是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社会价值体系发生一定的变化,人们的社会观念的确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而其他三个选项则和材料的主旨无关,所以本题的答案就是a。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清社会价值体系发生一定的变化 27a【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计岁而受值者” “计时而受值者”说明农村存在农业雇佣关系,因此a项正确;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出现于鸦片战争后,排除 b;题干无法体现商品经济的发展,故c项排除;d 错在“根本” 两字,过于绝对。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特点中国古代的商业雇佣关系 28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分析材料和理解问题的能力。通过材料中“近年洋货骤赢,士货骤绌.华民皆乐购用”可知洋货在中国占据了市场,故选c。29b【解析】试题解析:唐朝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度,市的启闭由官方统一规定时间,北宋之后打破坊市的时、空界限,草市、夜市才兴起繁荣。30a【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学生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从材料“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可以判断是井田制,当时井田称为“公田”。井田出现在商周时期。故选a。随着铁制农具的使用,大量私田开垦,井田也开始瓦解。井田制的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推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是历史进步,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a项正确。b秦汉是封建王朝,土地制度是封建土地所有制;c北魏至唐前期朝应为均田制;d明清应为租佃制。故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井田制31(1)拥有一定的土地;生产规模小,精耕细作;赋税和徭役负担沉重,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受自然灾害影响大;农民生活贫困,处境艰难。特征:小农经济十分脆弱。(2)自耕农是古代中国历朝长治久安的基础,是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保证;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巩固统治。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奖励耕织,鼓励垦荒;减轻地租、徭役等,减轻自耕农的经济压力;实行地制改革,抑制土地兼并,维护小农经济,如实行均田制。【解析】第(1)问,“生活处境”从材料中直接提取、归纳即可;这反映了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十分脆弱。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即可;第二小问需要综合我国古代的经济政策、土地制度等知识来作答。32(1)(10分)特点:海陆并举、由陆路为主逐渐转为海路为主;政治、经济、文化等全面交流;中西贸易互通有无,品种多样。(6分)影响:促进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人民的生活;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推动了中西文明的碰撞和交融;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4分)【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概括丝绸之路的特点:“汉武帝时期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唐宋以后逐渐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海陆并举、由陆路为主逐渐转为海路为主;“经由丝绸之路,中外政府使者、商人络绎不绝”,政治、经济、文化等全面交流;“中国输出的大多是丝绸、瓷器、茶叶等,输入的多是胡椒、香料、珠宝等”,中西贸易互通有无,品种多样。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人民的生活;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推动了中西文明的碰撞和交融;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丝绸之路33(1)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宝钞贬值,通货膨胀;赋役制度改革推动白银广泛使用;隆庆元年“银钱兼使”的法令;张居正在全国推行的“一条鞭法”;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为白银货币化提供可能;明朝货币制度的缺陷。(答出三点即可,每点2分。若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2)背景:19291933经济大危机。说明: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3)意义:是中国货币发展史上的进步,统一了全国的货币;方便了商品交换,促进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发展(刺激了经济的发展);防止白银外流,稳定了中国金融市场;打击了日本的经济侵略计划。(答出两点即可,每点2分。若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4)共同因素:经济危机的冲击;战争的影响;美国对世界经济影响力扩大。新变化: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