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襄阳市致远中学高二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 卷(阅读题)和第ii 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2本试卷满分150 分,考试用时150 分钟。3答题全部在答题纸上完成,试卷上答题无效。第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民间歌谣在汉代受到相当的重视,有不少优秀作品被保留下来。其实民间文学(尤其是歌谣)历代都很丰富,但是由于它的“草根”性质,一般不受重视,很少被记录,所以自生自灭,难以流传。因此历史上民间文学的长久流传,往往要借助于官方渠道。上古、殷周时期,统治者为实施宗庙祭祀,同时也兼以朝廷礼仪、自身娱乐,都设有不同规模的乐队,后世出土的不少殷周时期的乐器,皆可证明其事。这里有一件事很重要,传说周公“摄政七年,制礼作乐”,为扩充“乐” 的功能,当时他采取了 “采诗”以“配乐”的做法。周王朝颇为重视通过“乐”来了解政情民风,此之谓“观乐”。左传记栽的“季札观乐”,就是著名的事例。总之,从周朝开始,就形成了采集民间歌谣纳入官方之乐的做法,这成为礼乐制度的一部分。我们今天看到的诗经中的不少民间作品,应该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采集、收纳进来的。 这一古老的“采诗”传统,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和秦代的焚书坑儒的打击,至汉初早已被废弃,只存在于一些儒生的记忆里。直到汉武帝时期,儒术独尊,才着手建立完善的礼乐制度体系,包括乐的内容和程序建设。随着朝廷乐府机构的设立和活动的正规化,乐府文学(歌辞)的建设也渐见起色,具体措施是发动文士写作歌辞,还有就是从全国各地收集民间歌辞,双管齐下,大规模进行。参与创作的有当时最负盛名的文士司马相如等人,他们所制作的歌辞,是郊庙歌辞中的“郊祀歌”之类。民间歌辞是通过收集而来的,收集工作由乐府机构承担。 乐府机构的任务有两大项,除在各种礼仪场合奏乐之外,还有采歌谣。这是古老的采诗传统在新朝代的再起。如何“采”法?尚书之夏书胤征:“每岁孟春,遒人以木铎徇于路早有夏代“遒人”之官振木铎徇于路,宣传教令,这在汉代儒者说法中是被确认的,所以他们也仿效实行起来,采集百姓讴谣的故事,以为礼乐制度之一环节。采讴谣的目的当然是“观风俗”“知政教得失”,符合礼乐精神的要求。 通过文士撰作和采集民间歌谣这两种办法,汉代的乐府文学很快丰富起来,汉乐府歌辞成为文学史上一大新景观。尤其是民间歌谣,虽然当初它们并未进入“郊庙歌辞”“燕射歌辞”等乐府歌曲的核心部分,只是存在于“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杂歌谣辞”等非核心部分,但是由于它们的存在,乐府歌辞的总体文学价值却明显提升了一个档次。今天我们看到的汉代优秀民间作品,大多是以此种方式被保存下来的。如汉铙歌十八曲中的多数歌辞,还有日出东南隅行昭君怨等。从中国诗歌史角度看,除了上古先秦时期有诗经中的民歌外,唯有汉代一大批乐府民歌,能够占据诗坛的半壁江山,这一景观,是其他朝代很少看到的。 (选自文史知识,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歌谣是民间文学的一部分,历朝历代都很丰富,但因为是底层的文学样式; 一般很少被记录,所以它们的发展是自由的。 b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和秦代的焚书坑儒的打击,采集民间歌谣纳入官方之乐这一做法到汉初已经被弃之不用。 c官府采集百姓讴谣的目的是“观风俗”“知政教得失”,夏书中的“遒人以木铎徇于路”说明夏代已有专门的官员到民间采集百姓讴谣。 d民间歌谣虽然当初没有进人乐府歌曲的核心部分,但是这些民间歌谣的存在,提高了汉代乐府歌辞的总体文学价值。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汉代保留了不少优秀的民间歌谣方面分析,可以看出汉代对民间文学十分重视,而民间文学要想长久流传,往往要借助于官方的力量。 b周朝时期,为了扩充“乐”的教化功能和了解政情民风的功能,周公采取“采诗”以“配乐”的形式制礼作乐,这种做法在后世也有沿用。 c汉武帝时期因为独尊儒术,朝廷设立了乐府机构,负责乐的内容和程序建设,最终建立了完善的礼乐制度体系,民间歌谣也随之繁盛起来。 d除了诗经中的民歌外,中国诗歌史上还有汉代的乐府民歌能够与其他诗歌类型抗衡,这也说明了汉乐府歌辞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考古发现的殷周时期的乐器能够证明,在上古、殷周时期,统治者为了宗庙祭祀、朝廷的礼仪以及自身的娱乐等,都设立了不同规模的乐队。 b汉代的乐府文学丰富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朝廷发动文士写作歌辞,如当时最负盛名的司马相如等人参与创作;二是收集民间歌辞。 c乐府机构采集民间歌遥这一做法是在汉朝实行起来的,开始成为礼乐制度的一个环节,这种效仿古老的采诗传统的做法符合礼乐精神的要求。 d汉代的民间歌谣因存在于“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杂歌遥辞”中而被完整地保存下来,并最终成为十分优秀的民间作品。二、古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4-7题。孙登字子高,权长子也。魏黄初二年,以权为吴王,拜登东中郎将,封万户侯,登辞疾不受。是岁,立登为太子,选置师傅,铨简秀士,以为宾友,于是诸葛恪等以选入,侍讲诗书,出从骑射。登待接寮属,略用布衣之礼,与恪等或同舆而载,或共帐而寐。黄龙元年,权称尊号,立为皇太子。登或射猎,当由径道,常远避良田,不践苗稼,至所顿息,又择空闲之地,其不欲烦民如此。尝乘马出,有弹丸过,左右求之。有一人操弹佩丸,咸以为是,辞对不服,从者欲捶之,登不听,使求过丸,比之非类,乃见释。又失盛水金马盂觉得其主左右所为不忍致罚呼责数之长遣归家敕亲近勿言。初,登所生庶贱,徐夫人少有母养之恩,后徐氏以妒废处吴,而步夫人最宠。步氏有赐,登不敢辞,拜受而已。徐氏使至,所赐衣服,必沐浴服之。登将拜太子,辞曰:“本立而道生,欲立太子,宜先立后。”权曰:“卿母安在?”对曰:“在吴。”权默然。年三十三卒。临终,上疏曰:“窃闻郡县颇有荒残,民物凋弊,奸乱萌生,是以法令繁滋,刑辟重切。臣闻为政听民,律令与时推移,诚宜与将相大臣详择时宜,博采众议,宽刑轻赋,均息力役,以顺民望。陆逊忠勤于时,出身忧国,謇謇在公,有匪躬之节。诸葛瑾、步骘忠于为国,通达治体。可令陈上便宜,蠲除苛烦,爱养士马,抚循百姓。五年之外,十年之内,远者归复,近者尽力,兵不血刃,而大事可定也。愿陛下留意听采,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既绝而后书闻,权益以摧感,言则陨涕。谥登曰宣太子。(选自三国志卷五十九,有删改)4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失盛水金马盂/觉得其主/左右所为/不忍致罚/呼责数之/长遣归家/敕亲近勿言b.又失盛水/金马盂觉得其主/左右所为/不忍/致罚呼责数之/长遣归家/敕亲近勿言c.又失盛水金马盂/觉得其主左右/所为不忍致罚/呼责数之/长遣归家/敕亲近/勿言d.又失盛水/金马盂觉得其主/左右所为/不忍致罚呼责/数之/长遣归家敕亲/近勿言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拜”,授予官职,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又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中的“拜”意思相同。b.“布衣”,借指平民百姓,“布衣之礼”指像平民一样交往。c.“尊号”,指古代尊崇皇帝、皇后的称号,这里指称帝。d.“窃”, 私下、私自,表示对自己的谦称,与其相同的谦称还有“愚”“孤”等。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登礼贤下士。他对待下属幕僚十分亲切随和,与下属出行有时同坐一辆车,有时同睡一张床。b.孙登体恤百姓。他出外狩猎时,常绕远路避开良田,不践踏百姓的庄稼,休息时,也是选择空闲之处。c.孙登孝顺感恩。对他有养育之恩的徐氏遭废,但她派人前来赐给孙登的衣服,孙登必定沐浴后才穿上。d.孙登忧国忧民。临终前他上奏章陈述政事,认为有些地方奸乱萌生,应加重刑罚,还认为应减轻赋税。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从者欲捶之,登不听,使求过丸,比之非类,乃见释。(5分)(2)既绝而后书闻,权益以摧感,言则陨涕。(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菩萨蛮元张翥郎情秋后萧疏叶。妾心陌上悠扬蝶。何处望归鞍。春云山外山。梨花新月下。独自烧香罢。惟有梦相寻。惊乌啼夜深。8请结合对词的理解,谈谈“郎情秋后萧疏叶。妾心陌上悠扬蝶”妙在何处。(5分)答:_9词的下阕是如何抒发感情的?请简要分析。(6分)答:_(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写登临所见又处处关合古人古事,紧紧扣住题序中的“怀古”二字,首先想到孙权在建都南京以前曾建都京口,因此作者登高望远,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不禁感叹“ , ”。(2)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中“ , ”展现出辽阔无际水天一色的秋景。(3)而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借“月”抒胸中万千感慨的句子是“ , ”。乙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答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花瓷细腰鼓杨轻抒 眉间坊是一条街。为什么叫坊不叫街,好像没人说得清楚。街不宽,也不长,四月的风卷着落花从东头过来,百米之后就消失在了西头的车流里。街还不直,微有弧线之前电视台曾经做过城市航拍,其中就有眉间坊的镜头,看到的人说,咱这眉间坊从空中看就像人字的那一撇。 鲁老师一个人住在眉间坊一座三间平房围成的小四合院里。地是红砖铺的,年岁久了,一地青红,青红的小院里堆积着春日的阳光,几朵槐花在阳光里飘落。围墙是灰砖砌的,高过人头,爬满七里香。 院门半掩,街坊四邻常看见鲁老师在院子里写写字、喝个茶什么的。有时候鲁老师也念些旧文,只是鲁老师念旧文的时候要打节奏,打节奏用的是一个瓷的细腰鼓,两头蒙皮,是什么皮大家不知道,但那瓷鼓晶莹而深透,秋水一般。鲁老师腰悬瓷鼓,左击右拍,嘴里念:“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鼓声穿云裂石,鲁老师满面沧桑。 街上的人偶尔也来串串门,送点时下的青瓜小葱什么的,但都不进去,就站在门口。站在院门口能看到鲁老师客厅里挂着的字,字是: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关于鲁老师,一直就有很多的猜测。 有人说鲁老师书香门第,早年是留过洋的,会几国外语;也有人说鲁老师祖上是有名的富商,传下宝贝无数;当然,也有人说,鲁老师就一个离群索居的退休老头,儿孙都在国外,多年不曾回来过。 不管怎么着,大家都知道鲁老师是个文化人,都很敬重他。 常进鲁老师院里的是老宋。老宋是厂里的水暖工,也懂点电,所以谁家管道破了,电不通了,都请老宋去看看。老宋经常到鲁老师家去,因为鲁老师那房子也老了,经常有个下水道堵了,灯泡坏了之类的事情。开始时,鲁老师家有事,悄悄喊声老宋,老宋就去了;后来老宋也不让鲁老师喊了,差不多了就去鲁老师家检查检查。有事处理个事,没事就坐在院里看鲁老师打腰鼓念旧词儿。 人总是要老的,鲁老师眼看着就一年一年老了。老了的鲁老师也写写字,也打打鼓,但是看见过的人都说,鲁老师写字手已经开始发抖了,打鼓的时候已经没有什么节奏感了。大家就想,要是鲁老师哪天忽然走了,谁来给他送终啊? 这个问题渐渐成了眉间坊所有人的心结。 当然,想归想,却没有人说破,只是大家走过鲁老师家门前的时候,会忍不住停一下脚步,或者不自觉地回头望上一眼鲁老师那青灰的院门,看见墙上的七里香花瓣又掉了不少,对联上的字又淡了一些 那一天终究还是来了。听见老宋的叫声,大家都跑过去。鲁老师半躺在院子里的一把藤椅上,脸色青灰,冲大家笑了笑,笑得很艰难。大家说快把鲁老师送医院吧,鲁老师摇头,意思是不必了。鲁老师看看桌上那只腰鼓,又慢慢抬眼看着老宋。 那腰鼓黑地、乳蓝白斑,漂亮得不染一丝烟火气大家第一次这么近地看到那只鼓,也第一次发现鲁老师家里空空荡荡让人心酸。 老宋为难地看看鲁老师。 鲁老师叹了口气,显得特别失望。大家说:“老宋你什么意思?你真要鲁老师放不下?”老宋说:“哪敢让鲁老师放不下?跟鲁老师这么些年,这腰鼓我不是不会打,我是怕我念得不好,不像鲁老师那样。”大家说:“你念得不好我们帮你念,你打鼓可以吧?” 听到这话,鲁老师眼里忽然闪过一丝绚丽的光彩。老宋深吸了一口气,拿起腰鼓,开始拍打,那声音清越而悠远,仿佛带着几千年辽远的气息。大家一起念:“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 没有人问大家是啥时候学会那些旧词的,所有人都觉得那腰鼓的声音清丽而深重,像暗夜里的昙花开放,像七里香的香气四处飘荡,整个城市,不,整个天地之间,都浸透了瓷鼓的声音 后来,不知过了多少时日,有操着外地口音的人来眉间坊打听鲁老师的那只花瓷细腰鼓,说:“那可不是一般的东西,是鲁山段店窑烧制的,是唐钧瓷的鼻祖黑唐钧,是皇宫的贡品,连皇帝都用过,是祖上传下来的宝贝呢!”眉间坊的人说:“就你懂?你懂为啥不明白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也是祖上传下来的?” 那人赧然,掩面而去。(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a. 作者以“眉间坊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小说开头部分又特别交代航拍镜头下“人字的那一撇”暗示了与“做人”相关的小说主题。b小说中描写了鲁老师居住的“小四合院”,青红的小院、飞扬的槐花相交织,渲染出神秘阴森的氛围,烘托出鲁老师离群索居的特点。c作者描写鲁老师击鼓时“鼓声穿云裂石”“满面沧桑”这一场景,意在表现鲁老师技艺的高超,以及众人对鲁老师文化人身份的敬畏。d“听到这话,鲁老师眼里忽然闪过一丝绚丽的光彩”,是因为鲁老师觉得老宋得到自己的真传,可以和自己一样打鼓念旧词而感到欣慰。e鲁老师离开人世时众人一起念旧词的细节,渲染出一种诗意的氛围,表明了鲁老师对眉间坊人的深厚影响,也彰显出传统文化的魅力。(2)小说中“七里香”三次出现各有作用,请分别加以分析。(6分)(3)请分析“眉间坊人”这一人物群像在作品中的作用。(6分)(4)小说以“花瓷细腰鼓”为题,有情节结构、人物塑造、主题思想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两个方面,结合全文,加以探析。(8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傅雷先生叶兆言一傅雷生性耿直倔强。早在读中学之际,就因为言辞激烈被学校开除。他曾是学生运动的积极分子,而且还是带头人,以他的天性和少年经历,若成为一名职业的革命者并不会令人意外。中学即将结束时,他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小说,文学的魔力开始在他的血液里兴风作浪,意味着他终身必然只能与文字为伍。从此以后,傅雷更像一个标准的文人,始终是有骨气的文弱书生。天下大乱,战火纷飞,血雨腥风,他没有投笔从戎,没有参与激烈的党派之争,而是有意无意地远离暴力和政治。 “九一八事变”之后,傅雷历经艰险,赴昆明国立艺专任教。傅雷没在战时的大后方留下来,他与国立艺专的校长意见不合,犯起了牛脾气,又回到孤岛上海。接下来,他以纯粹个人的形式进行着抗战,为了不与日本人照面,闭门不出,“东不至黄浦江,北不至白渡桥”,整日埋头翻译。对傅雷的生平进行梳理后不难发现,他一生中有两个阶段是出奇勤奋,成绩也极为惊人:第一阶段是抗战期间,第二阶段是被打成右派以后。不幸有时候也能成为一种动力,面对整个民族的国难,以及个人遇到的巨大不幸,傅雷都选择用译笔来表达他的立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译”圣贤书。一个有品质的文人,在个人行为上究竟应该如何特立独行,在困难面前应该如何进行正确选择,他都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表率。也许正因为如此,最后那一幕完全可以避免的巨大悲剧的出现,才会让大家感到非常遗憾,非常痛心。当人格和尊严备受凌辱,傅雷的终极抉择,竟然是与心爱的妻子一起自杀。 二傅雷把毕生精力都放在了文学翻译上。他的第一本译作是夏洛外传,这本著作通过傅雷的翻译,变为一道精神菜肴端到中国人面前。我不知道这本书的影响力有多大,是否受到当时读者的欢迎。根据译者自述,傅雷希望它能为自己挣几个小钱,结局却是遭到好几家书店经理的拒绝,只能自费出版。傅雷的翻译最后受到大家欢迎不容置疑,巴尔扎克真该好好感谢这位中国知音,正是因为有了傅雷的出色翻译,这位法国大作家的心血才货真价实地成为中国的畅销书。不止一个人翻译过巴尔扎克的作品,然而傅雷的译本最容易被大家接受,是公认的品牌。吃翻译这碗饭看起来容易,但真正要靠它养家糊口,远比我们想象的困难许多。在很多非常尴尬的历史时期,翻译文学作品要比写作更容易生存,更容易成为躲风避雨的码头。巴尔扎克的著作成了傅雷最好的憩息地。1949年以后,图书出版基本上被垄断,翻译苏联作品成为时髦,许多搞翻译的人不得不跟在老大哥后面亦步亦趋。傅雷的幸运在于他一点都不用勉强,完全可以沉浸在巴尔扎克身上。很长时间里,巴尔扎克都是一个主旋律作家,作为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因为被马克思、恩格斯看好,巴尔扎克有幸成为经典中的经典,翻译他的作品是旱涝保收。傅雷的最后一部翻译作品是巴尔扎克的幻灭,我更愿意相信这只是一种巧合。三一个不懂外语的人,冒冒失失谈论翻译是很可笑的。法国的纪德翻译莎士比亚,把“静得连一只老鼠的声音都没有”,译成了“静得连一只猫的声音都没有”。为此,傅雷与施蛰存曾有过一番认真的讨论,傅雷认为这个绝对不是错译,而是“达意”和“传神”。英法两国人形容安静有不同的习惯,重点不在究竟有没有老鼠和猫,就像中国人说“鸦雀无声”,鸦和雀都是虚拟的,死抠字面无疑会闹笑话。有什么样的翻译,就有什么样的读者;同样,有什么样的读者,也就会有什么样的翻译。也许读者根本不在乎傅雷的那些努力,对于翻译作品,匆匆地看上一遍,知道一个大概已经足够。世界文学名著已成为最好的文化装饰,成了客厅中高大书架上象征品位的摆设,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喜欢傅雷的翻译。然而有人喜欢的就是这种书呆子气,譬如我,就是傅雷译本的坚定拥护者和受惠者,他译文中特有的那种节奏、那种语感、那种遣词造句的风格,都曾经深深地影响过我。傅雷把太多的精力花在了达意和传神上,文字方面的精益求精让读者获益匪浅,我正是以一种感恩的心情写下这篇怀念文章的。傅雷活着的时候,美文这个词还不流行,因为在老派的人看来,“文”这个字本来就含有“美”的成分,天生就应该是美的,只不过随着文字的普及,随着文化的泛滥,文已经越来越不美丽,越来越不讲究。基于这样的现实,强调傅雷的译著为美文并不过分。傅雷的远去意味着一个文学时代的结束,在文化和文明缺失的昨天,他的浩瀚译著曾像沙漠中的绿洲一样,滋润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青年。(摘编自怀念傅雷先生)(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a傅雷不仅是卓有成就的翻译家,也是享誉文坛的小说家,他在读中学时就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小说,并由此和文字结缘,终身和文字为伍。b面对动荡不安、战火纷飞的形势,傅雷没有投笔从戎,积极参与,而是明哲保身,有意或无意地远离暴力和政治,这是其性格上的弱点。 c傅雷的翻译之路并不一帆风顺。第一本译作夏洛外传曾遭拒绝,但最后他的译作深受欢迎,所翻译的巴尔扎克的作品是人们公认的品牌。d傅雷认为,翻译外国作品时要考虑到各国不同的语言习惯,如果死抠字眼就会闹出笑话,要在“达意”和“传神”两个方面下功夫。e傅雷的译作并不能称为美文,但是随着文字的普及和文化的泛滥,文章已经越来越不美。和这些不美的文章相比,傅雷的译作确是美文。(2)文中说“傅雷生性耿直倔强”,请结合材料简述傅雷生性耿直倔强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3)傅雷为什么能够在翻译方面取得卓越的成就?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6分)(4)作者说“傅雷的远去意味着一个文学时代的结束”,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8分)第卷 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翻译的天演论 ,给当时一心读圣贤书的中国思想界带来全新的气息,影响巨大。歌曲青藏高原表现了青藏高原的辽阔,体现了藏族人民对高原的热爱,而演唱者韩红的嗓音 ,更是令听者为之一振。敦煌研究院专家提出建立全球敦煌学术研究中心,将敦煌文化基因植入当地产业发展,这一点 ,在学术界和当地引起强烈的反应。a.发聩震聋 穿云裂石 石破天惊 b.石破天惊 发聩震聋 穿云裂石c.发聩震聋 石破天惊 穿云裂石 d.石破天惊 穿云裂石 发聋振聩1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a企业完成保健品注册通常需要2到4年,费用几十万到上百万元不等。如果是新品,则需要花费五年时间和高达300万左右的资金投入。b.从我国刚刚兴起的手机抢红包之事来看,不仅改变了社会经济,还改变了传统观念乃至生活方式,比如拉家常的时间被抢红包挤去了。c.随着用电负荷的逐渐增长,返乡过年的村民越来越多,为了确保他们的用电,所里25名工作人员全部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产业园区门面摊位使用权及物业管理合同
-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项目施工方案
- 给水工程备用水源设计方案
- 离婚协议签字反悔处理程序及法律援助合同
- 大豆加工车间布局与设计方案
- 婚姻解除协议样本及图片素材60张版权授权合同
- 疫情防控期间货物运输合同的法律调整与风险应对
- 离婚财产分割补充协议公证与财产分割执行监督协议
- 离婚子女抚养权及财产分割与子女健康保障协议
- 浙大财务考试题库及答案
- 学习解读《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专题PPT
- 短视频编辑与制作(第2版)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表(模板)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件 第十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最优化方法》研究生配套教学课件
- EN61238-1额定电压36kV电力电缆用压接和机械连接器 试验方法和要求
- 专利法全套ppt课件(完整版)
- 自动插件机操作指导书
- 培智三年级上册生活数学全册教案
- 高考作文卷面书写
- 船舶驾驶台资源管理bridge team managemen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