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语八则 复习导引原文、译文对照翻译(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而: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然后”。 2、乎: 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3、朋:志同道合的人。4、知:了解(自己)。5、愠:恼怒。怨恨。6、君子:品德高尚的人。孔子说:“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这不也是很愉快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不也是一种乐趣吗?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的风格吗?”这是讲学习方法、个人修养问题。(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1、可以(之)为师矣。可以凭借(这)成为2、矣:表示陈述语气,可译为“了”。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凭借(这)成为老师了。”这是讲学习方法问题。(三)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学:第一个“学”是死读书,死记硬背的意思;第二个“学”指认真学习。2、思:第一个指思考,动脑筋;第二个指空想。3、而:两个“而”都是转折连词,相当于“却”、“可是”。4、罔:感到迷惑 。5、殆:精神松懈而无所得。孔子说:“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精神松懈而无所得。”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四)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1、知:一种解释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道理。另一种解释为明智,聪明,通“智”。2、是:代词,这。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这也是学习态度问题。(五)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1、 何以:“以何”的倒装,凭什么。2、而:表示并列,可不译。3、是以:“以是”的倒装,因此。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称他“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习,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称他文的谥号。”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六)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1、默:默默地。2、识:zh,记忆,记住。3、而:第一个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第二个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出。4、厌:满足。5、诲:教导。孔子说:“默默地记在心里,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别人从不厌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 (七)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三:虚数,不一定实指三个人,这里指几个人。2、焉:兼词,的人。3、师:值得取法、学习的人。4、而: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5、其:其中,他们。6、善:优点。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八)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愤:想弄明白却不能。2、启:开导,启发3、悱:想说却不能。4、隅:方角,角落。5、复:再。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时,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出一个方角却不能由此类推出其他三个方角,就不再教他了。”这里讲的是教的方法。 一、文学常识 孔子(前551前479),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二、重点字词1给下面加线的字注音 论语(ln ) 愠 (yn ) 罔 (wng ) 殆 (di ) 默而识之(zh ) 哉(zi ) 不亦说乎(yu) 诲(hu ) 2、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高兴 (2)诲女知之乎 “女”通“汝”,你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第5个)通“智“,聪明 3、古今异义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把;今义:可能、能够4、一词多义1、“而”的基本用法有四类:(1)表示修饰关系:默而识之(2)表示并列关系:敏而好学 学而不厌(3)表示承接关系:学而时习之(4)表示转折关系:学而不思则罔 人不知而不愠2、之:(1)学而时习之 之,指学到的东西。 (2)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之,代孔子的训言,第二个之代事物。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之,代词,它。 (4)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之,代词,代孔文子。 (5)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之,代词,代他的优点。 5、成语积累:不亦乐乎 温故知新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不耻下问 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6、格言警句(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2)学习态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3)修身做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理解默写 1、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会见来自台湾的国民党主席连战时,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了他见到远道而来的朋友的喜悦之情。 3、两小儿辩日中,孔子面对小儿的争辩“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如果你是故事中的孔子,你会用论语八则中的一句话作答: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6、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7、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8、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四、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师徒对话或借题发挥,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也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与学的理论有着深远影响。五、拓展延伸 1、本文中有许多地方谈到了修身做人,你认为对你启发最大的是哪一点,请谈一谈。 2、在你的学习中,你是否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本文中所谈的某一种学习方法,说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我在学习上经常自觉地运用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发现自己的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建筑工地安全培训全览
- 2025年小程序开发平台口碑排行哪个平台更靠谱
- 保安知识专业培训课件
- 中国南方航空数字化和双中台方案
- 2026届吉林省德惠市九校化学高三上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9善待家园省公开课一等奖新课获奖课件
- 办事大厅重建方案(3篇)
- 餐厅单机经营方案(3篇)
- 清水家装改造方案(3篇)
- 银行生活垃圾管理方案(3篇)
- 过敏性休克课件
- JT-T-864-2013吸油拖栏行业标准
- 知识题库-人社劳动知识竞赛测试题及答案(十三)
- 城中村综合整治总体规划
- 人工智能实验学校申报材料
- 复杂网络上的演化博弈及其学习机制与演化动态综述
- 2024年江苏省成考(专升本)大学政治考试真题含解析
- 四年级数学(四则混合运算带括号)计算题与答案
- 2023年新高考全国Ⅱ卷英语试题真题及答案详解(含作文范文)
- 消毒隔离技术
- 2023年中国邮轮游船游艇行业发展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