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阳新县高二语文9月收心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湖北省阳新县高二语文9月收心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湖北省阳新县高二语文9月收心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湖北省阳新县高二语文9月收心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湖北省阳新县高二语文9月收心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北省阳新县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9月收心考试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i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 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唐人古体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试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一般说来,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捧场景,发生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于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望,可以略暗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倒是明末许学灵在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惑。窃比稷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干门,细柳新蒲为谁颦”(杜甫襄江头),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顿挫,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读诗和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如此。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 (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有删改)1. 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后,逐渐走向衰微。 b.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 c.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更似绝句律诗。 d.五七言古体至唐而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唐人古体虽为“古体”,其实已与以往古风不同。 2. 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在作品表现范围上,不像唐人所作古诗那样开阔。 b.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就表情达意的功能而论,唐人古诗则更具优势。 c.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律化”。 d.两者各具特色,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是变化,是拓展;一味地贬抑唐人古诗,失之偏颇。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王士禛对唐人五言古诗只认可五家,足见其偏见;明许学夷明察唐人五古特色,其观点可谓通达。b.本文第三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古体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感和韵律感方面的不同。c.本文引用的语句分诗论和诗句两类,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d.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抒情悲慨,读来抑扬顿挫,铿锵成韵。【答案】1.d2.c3.c【解析】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回答本题,先在文中分别找到备选项内容的对应语段,采用比对方法,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本题中,a项,“逐渐走向衰微”无中生有;b项,“格律限制并不严格”与“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属于强加因果;c项,“更似绝句律诗”于文无据。故选d。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把握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的能力。论述类文本阅读在概念题型上往往有这样几点设题方式:部分与整体、夸大与缩小、因果颠倒或强加因果、尚未发生和已经发生、可能和必然、答非所问或张冠李戴、颠倒是非等。从文中找到相关的语段,然后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本题中,c项,文章并没有说唐人古诗的“反律化”是“继承汉魏古诗”。故选c。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3.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捕蛇者说 柳宗元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lu )疠(l),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即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4.对下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今吾嗣为之十二年 嗣,后代 b.更若役 更,更改c.向吾不为斯役 向,假使 d.曩与吾祖居者 曩,从前5.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韩愈,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b.韩愈和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c.韩愈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范仲淹、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d.“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与“论”相比,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一开始叙述异蛇毒性之剧及其特殊的医疗功效是为下文作铺垫。关键是“当其租入”和“永之人争奔走焉”这两句捕的蛇可抵交租税,永州的人才争着去做捕蛇这件事。b.蒋氏三代居住乡里已有六十年,乡亲们生活日渐窘迫,有的人不得不迁离故士,有的人饥渴交加死去。和蒋氏祖父同时居住的,十家里剩不到两三家。c.乡邻因赋税而受悍吏的骚扰,哗然而骇,鸡狗不宁,整日处于不安与危险之中;而蒋氏只要蛇在便“弛然而卧 熙熙而乐”。乡邻天天都有死亡的危险;而蒋氏则一年只要冒两次死亡的危险。 d.蒋氏不愿意更改劳役,是因为赋敛的毒害比毒蛇更严重。他自认为跟乡亲们比起来,他已经幸运得多了。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5分) (2)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廉颇蔺相如列传)(5分) 【答案】4.a5.c 6.b7(1)(这些年)乡邻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困苦。地里的出产缴光了,家里的收入用完了。(“日蹙”“殚”“出”“竭”)(2)秦王身边的侍从要杀相如,相如瞪着眼睛呵斥他们,他们都都害怕得退却了。(“左右”“刃”“叱”“靡”)【解析】4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现象较为普遍,解好这类题首先是熟悉几种义项,结合词性来识记。a.嗣,继承,是动词。故选a。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文学常识的把握情况。c项范仲淹应该为欧阳修。备考时要积累文言文中一些固定用法、名著、名篇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解答此道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6.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筛选整合文章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做此类题时,首先要通读全文进行翻译,整体上感知。然后再根据选项内容,有针对性的阅读,逐一加以分析判断。b项中“和蒋氏祖父同时居住的,十家里剩不到两三家。”表述不对,原文是“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故选b。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7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第一句:“日蹙”:一天比一天困苦;“殚”:尽;“出”:生产;“竭”:尽。第二句:“左右”:侍从;“刃”:名词作动词,用刀杀;“叱”:呵斥;“靡”:倒下。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 平 乐 (宋)黄庭坚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8. 本词最主要的艺术手法是什么?结合全词简要赏析。(5分) 9. 有人认为本词“结语暗寓身世,大有佳人空谷,自伤幽独之感”,但从全词看,这种说法显然跟主题不合。试解说一下不合的原因。(6分)【答案】 8、拟人。上片,词人把春天拟人化,还要呼唤春天回来同住;下片写春天的踪迹难寻,于是“问取黄鹂”,自然物都被人格化了,巧妙地抒发了自己的惜春之情和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寻。 9、本词上片写的是惜春,下片写的是寻春不见,同样是惜春。使全词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如果认为“自伤幽独”,则下片的意思就不是“惜春”,而成了“自惜”,前后内容就被割裂开来。【解析】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表达技巧题的答题步骤: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此词赋予抽象的春以具体的人的特征,因此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主旨的能力。此诗为惜春之作,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抒写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像失去了亲人似的。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下片词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里来,察觉到无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唤回来。但词人仍存一线希望,希望黄鹂能知道春天的踪迹。作者不知春归何处,一心要向别人请教;无人能知时,又向鸟儿请教。问人人无语,问鸟鸟百啭,似乎大有希望,然而词人自己又无法理解,这比有问无答更可叹。最后,鸟儿连“话”都不“说”,翻身飞走。这番妙趣横生的抒写中,作者的惜春之情跃然纸上,呼之欲出.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三)名篇默写题(6分,每空1分)10.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运用比喻修辞描写赤壁古战场的险要形势的句子是: , , 。(2)写刘裕的儿子刘义隆轻率举兵北伐,结果吃了败仗,张皇南逃,狼狈不堪的句子是: , , 。【答案】(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2)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解析】试题分析:看清题目要求,认真作答,不能出现错字、漏字、别字、衍字,顺序颠倒的情况。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要特别注意如下字词:“胥”“仓皇”。考点: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乙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共25分)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祭 狼 申 平孟和巴特决计要干掉敖包山上的那几只狼,起码也要把它们赶跑。 孟和巴特也知道狼的身份现在不一样了,成了保护动物了。特别是敖包山上的这几只狼,它们刚刚从遥远的地方迁来,简直就成了草原上的稀罕物。可是那些家伙也太猖狂了,竟然接二连三地吃了他十来只羊。他也把情况向领导反映过了,但是他们道理讲了一车车,就是不采取行动保护牧民利益。好,你们不管,我自己来管! 孟和巴特开始准备打狼的工具,选来选去他选中了一条扁担。这扁担紫色的木头,很结实,在手里耍了几下,很合手。孟和巴特搞不到枪,刀又太短,他觉得扁担最为合适。这天一大早,他独自骑马向敖包山跑去。 刚刚八月,草原早晨的风已经很凉。孟和巴特打马冲上山顶,举目四望。但见草原浩瀚无边,风吹草低,牛羊片片,却不见半只狼的影子。孟和巴特下了马,拿起扁担,大踏步向山下的几条沟走去。他横握扁担,一条沟一条沟仔细搜索,但是除了发现了一些狼粪,还是没有发现狼的影子。 孟和巴特有点失望地从沟里钻出来,突然发现不远处的一片树林旁,有什么东西在草地上蹿蹿跳跳。他手搭凉棚望过去,不禁打了个冷战:是狼!只见几条狼分工合作,正在围捕野兔。这几年草原上的野兔和黄鼠大量繁殖,给牧人带来很多麻烦,现在狼倒装起好人来了!孟和巴特大吼了一声:坏东西,哪里走!手提扁担猛冲过去。听见人吼,几只狼停止捕猎,一起朝这边张望。其中一只狼突然把嘴巴伸向天空,发出一声凄厉的嚎叫,好像在恐吓孟和巴特。但是巴特却走得沉着冷静,雄赳赳,气昂昂,仿佛身后跟着千军万马。野狼从来没见过这么胆大的人,被震慑住了,纷纷掉头朝树林里逃窜。只有一只狼原地不动,它就是刚才嚎叫的那只狼。它居然蹲坐在地上,目露凶光盯着孟和巴特。狼和人的眼睛紧紧胶着在一起。在只差十多步的时候,那只狼才起身逃跑了。但是它跑跑停停,还不断扭头看着孟和巴特。这显然是只头狼,个头大,身体壮,孟和巴特看见它眼神复杂,但他读出的却是讥笑:来呀,你敢来吗?孟和巴特突发一声喊,高举扁担追了上去。头狼也马上奔跑起来,后腿一颠一颠地装瘸。一直追到一片林间空地上,头狼不跑了,转过身来跟他对峙。 人狼大战一开始,孟和巴特才知道选择扁担错了:扁担太宽,打在狼身上缺少杀伤力。头狼信心大增,一跳两三米高,嗖嗖地从孟和巴特头顶上窜过,每窜一次就往他身上撒一股尿,搞得他全身骚臭。孟和巴特气急败坏,东扑西打,扁担不是打空就是没使上劲,只一会工夫,就气喘吁吁的了。头狼突然一口咬住他的扁担,就像拔河一样和他抢夺起来。头狼的劲头好大,孟和巴特的扁担突然脱手,头狼叼起来就跑,放到老远的地方又返身跑回来 孟和巴特有点害怕了。惶急中看见地上有块石头,赶紧把它捡到手里。这时头狼已经冲来,它将身跃起,张开血盆大口,直取他的喉咽。千钧一发之际,孟和巴特突然出手,把手里的石头狠狠塞入狼口,再一用力,竟送入它的喉咙。头狼怎么也没料到孟和巴特会来这一手,立刻倒地翻滚。孟和巴特猛扑上去,将它骑住,双手死死扼住它的脖子,直到头狼气绝身亡。 干掉头狼之后,孟和巴特总算出了一口气。他悄悄把狼皮扒了,把狼肉埋掉,装得没事人一样。他满以为日子会恢复平静,不料他的羊却依然在减少。难道余下的狼又回来报复了?孟和巴特干脆夜里埋伏在羊群附近查看。 孟和巴特发现几只比狼要小得多的黑影潜入羊群,它们熟练地追赶羊群,并将其中的一只放翻,大吃大嚼。孟和巴特亮起手电照过去,眼前的景象令他瞠目结舌:那竟然是几只狐狸!发现有人,它们居然一边学狼叫一边撤退。天啊,狐狸真的成精了! 孟和巴特这时才知道自己一不小心弄了个冤假错案。他不由回想起头狼那天看他的眼神,人家分明在说:我没吃你的羊,我们是冤枉的啊!该死的狐狸,它们是从什么时候学会吃羊的呢? 这天,孟和巴特手提一只野兔和一只黄鼠,来到埋狼尸的地方。他把东西放在头狼的“坟”上,用只有自己才能听见的声音说:对不起啊! 孟和巴特抬起头,他在想怎样去把事情说清楚,并对付那些狡猾的狐狸。 (选自小说选刊,略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孟和巴特尽管知道狼现在成了受保护的动物,但认为他的十来只羊都被狼吃掉,于是不顾领导的强烈反对,决计除掉祸害牧民利益的狼。 b“早晨的风已经很凉”“草原浩瀚无边,风吹草低”等景物描写交待了孟和巴特生活的典型环境,渲染了孟和巴特没有找到狼时的焦虑之情。 c小说把头狼和孟和巴特的搏杀写得一波三折、惊心动魄:头狼占尽上风,孟和巴特气急败坏;头狼夺走了孟和巴特的扁担;头狼被意外杀死。 d杀死头狼之后,孟和巴特之所以要“悄悄把狼皮扒了,把狼肉埋掉,装得没事人一样”,是因为他认为杀死头狼之后,日子就平静了。e小说以“祭狼”为题,意蕴丰富:既概括了小说情节的结局部分,又通过动作写出了主人公孟和巴特的愧疚、深深自责等心理活动。 (2)小说主人公孟和巴特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6分) (3)小说结尾写孟和巴特发现吃掉羊的并不是狼而是狐狸,这样安排是否合理?请分析。(6分)(4)小说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手法塑造头狼的形象?请列举两例。作者把头狼塑造成有灵性的形象,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8分)【答案】(1)e、c、b(选e得3分,选c得2分,选b得1分)(2)疾恶如仇,但缺乏动物保护意识勇猛,能急中生智鲁莽,但能忏悔自己的过错,知错必返。(3)合理,因为前面作了层层铺垫:近年来,狼已经成了草原上的稀罕物。孟和巴特爬上敖包山,却不见半只狼的影子。发现了狼,但狼正在围捕野兔。(4)对比手法:头狼和其它狼的对比:其它狼都被孟和巴特震住了,但头狼却一动不动,蹲坐在地上,目露凶光。头狼和孟和巴特的对比:孟和巴特骁勇异常,但扁担却被头狼夺了去,头狼令孟和巴特害怕。作用:增添了文章的传奇、神秘色彩,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更好体现了小说的主题。狼是有灵性的,但孟和巴特却误解、杀死了它,这令人痛心!小说以此表现了人类应和其他生物和谐相处的主题。【解析】(1)试题分析:a“强烈反对”错,原文中孟和巴特并没有把自己的计划告诉领导,领导也只是给孟和巴特讲了许多道理;b“渲染了孟和巴特没有找到狼时的焦虑之情”错,这些景物描写的基调宁静和谐,不可能渲染焦虑之情;d“是因为他认为杀死头狼之后,日子就平静了”错,这是呼应开头狼是受保护的动物这一内容。找到答题范围,认真比对即可。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试题分析:分析人物的形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一是在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中把握人物性格;二是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中认识人物性格;三是从描写手法中认识人物性格;四是从社会环境、活动场景及人物关系中认识人物的典型意义;五借助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把握人物基本特征。文中当孟和巴特知道错怪了狼时带着一只野兔和一只黄鼠到狼的坟墓上去,可见他虽鲁莽,但知错能改;与狼搏斗时,他急中生智,用石头对付狼,体现了他的勇猛机智;因为自认为狼吃了他的羊,所以去打狼,体现了他性格中的“疾恶如仇”的特点。注意此题只要求概括,没要求分析,不要做无用功。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3)试题分析:本文的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这类结尾的作用有,从结构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呼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本文的结尾发现“作恶”的竟然不是狼,这既出人意料,又在意料之中,因为在前面有很多的暗示,只要找出小说在前文安置的伏笔即可。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小说的艺术手法。题干中已经给出了明示,是“对比”的手法,从文中找到对比的双方及对比的点即可。第二小问其实是考查小说中物象的作用。可以从三方面考虑,物象本身的作用,对主题的凸显作用,对人物形象的衬托作用,情节上的串联作用。“狼”有灵性自然会增强小说的神奇色彩,吸引读者,这是物象本身的作用;因有灵性,则更让人伤心,凸显了主题。考点: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俞平伯:花落春仍在二十世纪斜长的旧影中,有一帧文化人的老照片令我难忘:1902 年,苏州城内一座古旧的老 屋前,82 岁的经学大师俞樾古怪的悬臂倒提着一柄拂尘,另手牵起懵懂中的重孙俞平伯。小伢只有三岁,一双稚眼微侧透出好奇,老者则桀骜地俯视世相,不平之气凛然生出。俞平伯这颗读书种子长大后,写白话诗,写燕知草,又做红楼梦研究,复研究古诗词,料不到本是书斋之梦却意外惹出弥天大祸,“文革”之中被流放到豫南农村。一门书香的德清俞氏家庭,于是与河南结了奇缘。 中国科学院学部文学所第一批“五七”干校学员,包括俞平伯、何其芳、钱钟书、吴世昌等人 在内,是 1969 年 11 月 16 日晨乘火车抵达信阳的,先在罗山丁洼稍作整顿,继又转到息县的包信和东岳集。俞平伯这时正是古稀之年,他的夫人大其四岁。 当时经济开发未被提上日程,偏僻的豫南农村山河依旧,古风犹存,俞平伯呼吸到了许久不 遇的新鲜空气。1970 年元旦,干校开始肃清“五一六”分子的斗争会后,他们夫妇被分配定居到东岳集。实在地讲,与干校其他学员比起来,俞平伯夫妇过的是一种特殊生活。老两口可以合居一室与村民为邻,另起炉灶。他们被放逐,在于一种精神和文化的遭侮辱而非别的。杨绛女士随后也来了,但她和钱钟书却分别过着准军事化的集体生活,偶尔才有“菜园相会”。 老夫妻又间作劳动,但是那不像干校里的项目,好长一段时间,主要是利用当地富产的红麻资源和乡民们一起搓制麻绳。淳朴有序的豫南乡情和民俗浸润着夫子的心,俞平伯不觉已陶然而忘机。他还满腔热忱地教房东孩子识字:“危言漫与屠龙技,讹谬流传逝水同。惭愧邻娃来问字,可曾些子益贫农。”(邻娃问字)返璞归真,老人对过去从事繁琐的学术考证和漫无边际的文字生涯仿佛生了悔意。 除了在东岳绩麻,俞平伯作为干校的老学员,也曾学种菜,积绿肥。政治生活要参加“天天读”,定期写检查,不时还参加放样板戏电影的“威虎山大会”。 1970 年 4 月 27 日,为祝贺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还应领导之嘱,专门赋诗二首。另外还和何其芳一道养过猪。 可是,俞平伯不能忘情的依然是书。1970 年 1 月 10 日,因下意识地闲览随身带来的水经注,稍过一次读书瘾,被人发现,大会上即遭批判,为此连写两份检查才算过关。东岳屋外的风景虽然恬适又惬意,室内的光景毕竟又使人压抑,简陋龌龊,有时更觉得寂寞难挨。俞平伯独自又发出自虐性的抗议:“炉灰飘坠又飘扬,清早黄昏要扫床。猪矢气熏柴火味,者般陋室叫延芳。螺蛳壳里且盘桓,墙罅西风透骨寒。出水双鱼相照活,者般陋室叫犹欢。”(陋室) 1971 年 1 月 11 日,俞平伯得到返京通知,东岳老乡为之庆幸并依依送别。毕竟,俞平伯夫妇在东岳集度过了整整一年难忘的岁月,因为和农民与土地贴在了一起,不仅使强加在自己身上的厄运意外得以解构,并且寻觅到了一种精神的皈依。 当年在北大读书的时候,俞平伯也曾亲历和参加了“五四”运动,旋即出洋又归来,却一头扎到故纸堆里了,他不仅和同时代的其他人不一样,甚至和他的曾祖父,当年因一句“花落春仍在” 的诗文令座师曾国藩激赏不已的俞樾老先生也不一样,俞平伯虽然也曾读经,孔子教训的读书、齐家,他笃实又安分地终生实践着,然而却丝毫没有治国与平天下的干世之志。或许他及早就参透了文化与政治相容又相克的玄机,所以在新文化运动还是时尚之时,便在其白话诗忆里,吟出了“我们低首在没奈何的光景下,这便是没有奈何中的奈何”的谶语。他也曾想不通,委实也有忿怨, 1988 年 4 月 5 日,他将手书儒林外史里的一首诗寄赠新加坡的周颖南:“不敢妄为些子事,只因曾读数行书。严霜烈日都经过,次第春风到草庐。”借来吴敬梓的话,俞平伯巧妙地概括了从春在堂主人俞樾到自己在豫南农村的家世。 俞平伯的一生,折射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化人的尴尬与苦悲。 (节选自文人的闲话,有删改) 相关链接:俞平伯(1900 年1990 年),原名俞铭衡,字平伯。现代诗人、作家、红学家。清代朴学大师俞樾曾孙。与胡适并称“新红学派”的创始人。他积极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精研中国古典文学,执教于著名学府,是一位热忱的爱国者和具有高尚情操的知识分子。1954 年 9 月,俞平伯遭受非学术的政治批判,长期受到不公正待遇,然仍不放弃对红楼 梦的研究。(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文章开篇从一帧老照片写起,既暗示所写事情的真实性,引出写作对象,又交代俞平伯出 自一门书香的德清俞氏家庭。 b与钱钟书夫妇分别过着准军事化的集体生活相比,俞平伯夫妇可以合居一室与村民为邻, 可见他俩还是得到了一种照顾。 c淳朴有序的豫南乡情和民俗不仅使俞平伯忘掉世俗、与世无争,而且使他后悔于过去从事繁琐的学术考证和漫无边际的文字生涯。d“寻觅到了一种精神的皈依”是指与农民、土地的贴近解构了俞平伯因流放而造成的厄运,他的心灵得到安慰和升华。 e文化与政治相容又相克,俞平伯一方面参加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另一方面又精研中国古典 文学,自然会遭受非学术的政治批判。 (2) 本文标题俞平伯:花落春仍在有什么精妙之处?(6 分) (3) 本文重点写了豫南生活在俞平伯的生命历程中留下了深深的印痕,请简要概括俞平伯夫妇在 豫南所过的生活。(6 分)(4) 文章说:“俞平伯的一生,折射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化人的尴尬与苦悲。”请结合材料,谈谈你 的理解。(8 分)【答案】(1)ab(答a给3分,答b给2分,答d给1分,答c、e不给分。)(2)标题中的“俞平伯”点明了本文所写的对象,让人一目了然;“花落春仍在”寓意深刻,“花落”象征俞平伯作为一个学问高深的文化人在二十世纪所遭受的各种苦悲;“春仍在”象征俞平伯在困境中对文化、学术的孜孜以求、永不放弃的精神;该标题既把做此诗的俞樾老先生和俞平伯联系在了一起,又耐人寻味,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底蕴。(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3)接受整顿与批判。在罗山丁洼稍作整顿、参加“五一六”分子的斗争会;参加“天天读”,定期写检查,不时还参加放样板戏电影的“威虎山大会”;因偷过读书瘾被批判并写检查。接受劳动改造。搓制麻绳、种菜、积绿肥、养猪;帮助贫农。教房东孩子识字;排遣内心的苦闷。闲览水经注,偷过读书瘾;用诗对寂寞难挨的生活发出自虐性的抗议。(每答出一点给2分,其中概括1分,分析1分,意思对即可。)(4)从文本看,在俞平伯身上所折射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化人的尴尬与苦悲”,一方面指的是自身条件的优越,学养的深厚,学问的高深,个性的独特;另一方面又指遭遇的坎坷、命运的逆转、现实的冷酷。(2分)就俞平伯的尴尬而言,他在北大读书时也曾亲历和参加了“五四”运动,而在出洋又归来后,却一头扎到故纸堆里了;他虽然也曾读经,孔子教训的读书、齐家,他笃实又安分地终生实践着,然而却丝毫没有治国与平天下的干世之志。(3分)就苦悲来说,古稀之年来到豫南农村,一方面他感到此地古风犹存、空气新鲜、风景恬适,大有一时的返璞归真之感;另一方面又不能忘情于过书瘾,感到室内的压抑、寂寞、难挨,甚至于独自用诗发出自虐性的抗议。(3分)【解析】(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可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从文本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段,然后仔细辨识细微差别,进行排除。c项,文中是说他“仿佛生了悔意”;d项,“他的心灵得到安慰和升华”中“升华”言过其实;e项,强加因果,俞平伯遭受非学术的政治批判并不是因为他既参加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又精研中国古典文学。故选ab。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正确鉴赏文本标题的含义及作用的基本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明确本文标题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俞平伯”,直接交代了传主,明确写作对象;另一部分是“花落春仍在”,根据原文可知,这一句是俞平伯的曾祖父俞樾写下的诗句,另外还应当深入考虑这一句的象征意义,根据原文“俞平伯遭受非学术的政治批判,长期受到不公正待遇,然仍不放弃对红楼梦的研究可知”一句,“花落”象征的是俞平伯作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化人的尴尬与苦悲”,“春仍在”象征俞平伯依然不放弃学术研究。考点:把握文章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该题,从原文找出相对应的阅读区间,然后概括即可。结合文章中的“好长一段时间,主要是利用当地富产的红麻资源和乡民们一起搓制麻绳”。“他还满腔热忱地教房东孩子识字”“除了在东岳绩麻,俞平伯作为干校的老学员,也曾学种菜,积绿肥。政治生活要参加天天读,定期写检查,不时还参加放样板戏电影的威虎山大会”“因下意识地闲览随身带来的水经注,稍过一次读书瘾,被人发现,大会上即遭批判,为此连写两份检查才算过关”等信息作答即可。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第ii卷 阅读题五、语言表达(20分)13. 依次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1)筱岩公书写处方之时,唯病家之安危为重,凝思于理法方药、君臣佐使之间,本不着意于笔墨, ,却写得冲和之气横溢。(2)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不是一日之功,不可能 ,特别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都有特殊的困难和问题。(3)苏裕钢把布抖开、码平、卷好,动作 ,半个小时的工夫,一卷40多米长的绒布卷好了。 a.一挥而就 一气呵成 一蹴而就 b.一蹴而就 一气呵成 一挥而就c.一蹴而就 一挥而就 一气呵成 d.一挥而就 一蹴而就 一气呵成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运用。一气呵成:形容文章结构紧凑,文气连贯;也比喻做一件事安排紧凑,迅速不间断地完成。(这个强调的连贯性,文章事情等等完成的连贯性非常好。)一蹴而就: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多指褒义。(一般有否定在前,如:不能一蹴而就。)一挥而就:形容文章、写字、绘画很快就完成。(这个强调动作完成的快。)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14.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a.近几年来,世界各地频繁出现沙尘暴、酸雨等气候异常现象,其影响范围、持续时间和危害程度比过去都严重得多。b.青年的思想道德状况,青年的科学文化素质,青年的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将成为衡量我们的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志。c.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尽管难以具有实际的功效,但它具有益人心智、怡人性情、改变气质、滋养人生的价值不可小视。d.现在越来越多的商家利用节日大打价格战,在商场里,减价的标牌随处可见,三折、四折甚至五折,非常诱人。【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一看句中典型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词等等;二压缩语句,保留主干。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项后一分句搭配不当,“严重”不能陈述“影响范围、持续时间”;c项杂糅;d项不合逻辑,应说成“五折、四折甚至三折”。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15. 填在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中国哲学有极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常听人说,。也有人认为,。这两种看法都有根据。孔子的思想与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关系不大 孔子、老子等思想流派到今天还有影响首先要发扬孔子的哲学 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倒是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 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文段根据句号分为四层意思:前两个分句讲述中国哲学的影响;第三到第六个分句讲述一种观点;七、八两个分句讲述另一种相反的观点;最后一个分句总结。通读选项句群,发现两句否定孔子思想对中国当代社会的作用;中的“要”与中的“首先要”构成关联词,和句一起肯定孔子思想对当代社会的作用;句讲述孔子、老子等中国传统思想对今天仍有影响。文段第一句引入“中国哲学”,句主语与之对应,故句为首句。排除a、c项。之后为三个句子形成的某种观点,应为三句话,最后两句否定孔子思想对中国当代社会的作用,与前一个观点相反。语意贯通,符合文意。所以最恰当的顺序应为。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16.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经济的一体化、全球化,高新科技特别是信息媒体技术的发展,使人们 。更多的国家民族认识到文化对当代生活的巨大影响和制约。各国普遍关注 ,他们认为,经济发展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而脱离人文背景的发展没有灵魂。人类发展不仅包括得到商品和服务,还包括过上充实满意有价值和值得珍惜的共同生活。因此, ,但它最终不能降到只作为经济发展的促进者这一次要地位,发展与经济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答案】对文化发展投以极大的关注文化在人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文化作为发展手段尽管很重要(写出一处给1分,写出两处给3分,写出三处给5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运用时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题,首先要通读,把握文段的内容主旨,各句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横线前后的句意或关键词来分析补写语句与整个语段的语境联系,推断横线处应补写的语句。注意,补写的语句,要和文段的语言风格一致,句式对照。本题,中心意思是说人们对文化发展的关注,文化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及地位。是总起,是中间部分的总起,可根据全段意思和后句意思确定所填语句;是对整个文段的总结,由后面的“但”字确定句要用“尽管”,构成转折关系。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17.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6分)材料一:中国青年报社进行了一项家教调查,讨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谁承担了更多的教育责任”的问题,结果为46的人选择了母亲,28.7的人表示“父母均担”,11.4的人选择了其他,仅有13的人表示是父亲。材料二: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家教中存在不少问题,尤以父教缺失为最。其原因大致有几种:生活压力大,男性忙于赚钱养家;男性的职业压力更大,无暇他顾;观念形成的问题;整个社会不重视男性教育。(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两则材料的内容。(2分)(2)你对上述材料涉及的问题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不超过120字。(4分)【答案】(1)我国家教中母教偏重,父教缺失的问题严重。(2)示例一:在家教中,父教与母教同样重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最早是从父亲身上观察和思考怎样做男人,从母亲身上观察和思考怎样做女人,父母别无选择地要成为孩子的榜样。示例二:在家教中,应纠正父教缺失的不良倾向。父教缺失最大的原因是父亲不知应该怎样教育孩子。为人父要承担起这庭责任,严于律已,再忙也不能忽略对孩子的教育。父亲要多跟孩子沟通,多关心孩子的成长。【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综合运用的能力。(1)概括材料的内容要从题目所给的材料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并加以总结、分析,得出题中要回答的问题的答案。(2)阐述自己的观点或看法要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注意要有理有据,自圆其说。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