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石市有色一中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一中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一中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一中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一中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一中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2.5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历史是公平的,当世界跨入文明时代的门槛的时候,它给了东西方两个伟大民族以同等的机会,让它们各自创造了一种国家制度,并分别成为后世的楷模,邦国和城邦,它们一个是帝制的渊薮,一个是民主制的源头,但都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邦国”指的是 (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指出:当世界跨入文明时代门槛(即进入奴隶社会时期)的时候,东西方两个伟大民族各自创造了一种国家制度,并分别成为后世的楷模。其中中国的“邦国”指的是商周时期推行的分封制;西方的“城邦”指的是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制度。a选项是血缘关系;c选项是秦朝实行政治制度;d选项过于广泛。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2. 三国志载:“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其中的表白体现出( )a. 中国古代官员具有勤政廉洁的传统b. 三国时期的监察制度具体完善c. “修身齐家”的儒学观念深入人心d. 西汉确立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影响深远【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给予历史事物正确认知的能力。由材料关键信息“子弟衣食,自有余饶”“悉仰于官”“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题干主旨体现的是西汉以来确立的“君为臣纲”核心价值观,d项符合题意。a项“勤政廉洁的传统”,具有片面性;b项属于无关项;c项属于误选项,但与题意主旨不相符合。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影响【名师点睛】关于汉代儒学正统地位带来的影响。积极影响:1、避免了暴政、有利于巩固统治;2、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统一;3、促进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消极影响:结束了各学派平等竞争的局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3. 发过历史学家德尔玛指出:现代欧洲文明源丁占希腊和罗马的文明,因为欧洲人从希腊那里“继承了关于任何社会的某种概念的动力线。而从罗马那里“继承了一种政治的和法律的思想,一种范畴”。”对“动力线”和“一种范畴”的理解最全面的是( )a人文主义思想和民主政治形式,国家尊重个人权利b人民主权原则和轮番而治方式,个人尊重国家利益c公民人会机制和陪审法庭监督,个人和团体的权利d个人主义理想和民主社会观念,国家的权利和利益【答案】a【解析】希腊拥有人文主义思想和民主政治,罗马私法发达,国家重视个人权力的维护,即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罗马是国家尊重个人利益而非个人尊重国家利益,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罗马是强调个人权利而非个人和团体的权利,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罗马是强调个人权利和利益而非国家的权利和利益,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4. 在制定1787年宪法时麦迪逊说:“这就需要筑起一道篱笆,即挑选一部分经过启蒙的公民,人数有限而立场坚定,时时能够起来提出异议,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保护有可能受到多数人压迫的少数。”为此,美国推行( )a. 公民自由取代政治自由 b. 中央与地方分权与制衡c. 精英政治取代大众政治 d. 立法部门内部分权与制衡【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1787年宪法。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篱笆、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均是在强调权利的制衡问题,即材料意在强调美国是在推行立法部门内部分权与制衡,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权利的制约与均衡问题而非公民自由取代政治自由,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强调立法部门内部分权与制衡而非中央与地方分权与制衡,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在材料中无从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5. 白之浩将英国政治制度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尊严的部分”,一是“效率的部分”。 “尊严的部分”具有激发和保留人们崇敬之心的功能,它使政治制度获得了权威和动力,而“效率的部分”是对这种权威的现代运用。“尊严的部分”“效率的部分”分别指的是( )a. 君主制和议会制 b. 君主制和共和制c. 立宪制和共和制 d. 立宪制和议会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尊严的部分具有激发和保留人们崇敬之心的功能,它使政治制度获得了权威和动力”表明英国政治制度中“尊严的部分”是指君主制,而“效率的部分”是对这种权威的现代运用,表明“效率的部分”指的是议会制,议会行使原来专制君主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所以答案选a。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君主制和议会制6. 保罗肯尼迪说统一后的德国“是一个将西方现代工业力量同东方帝国独裁的决策特点相结合在一起的大国是一个爆炸性的混合体”他这样说的依据是( )a. 德国是通过铁血手段实现国家统一b. 德国是联邦制国家,普鲁士帝国具有特殊地位c. 德国工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但相对于王权议会权力较小d. 德国保留了专制主义,是具有浓厚的封建军事色彩的资本主义国家【答案】d【解析】混合体是指既保留了封建专制主义又是一个拥有工业力量的资本主义国家,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统一的方式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德国是邦联制国家而非联邦制国家,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德国保留了专制主义而未涉及议会权力大小的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混合体是指德国既保留了封建残余又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7. 1851年,正当伦敦世博会召开,宣布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正以雷霆万钧之力重塑欧洲乃至全球经济和社会形态时,已经有人在解剖它的病灶,预备提前宣判它的死刑了。“解剖病灶”产生的历史影响是 ( )a. 冲击了清朝封建统治b. 直接指导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首次尝试c. 无产阶级有了科学理论指导d. 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1851年,正当伦敦世博会召开已经有人在解剖它的病灶,预备提前宣判它的死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史实,它使无产阶级有了科学理论指导,故c正确。太平天国冲击了清朝封建统治,与材料无关,故a错误。直接指导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首次尝试,错在“直接指导”,故b错误。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革命做了理论准备,故d错误。考点: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影响8. 北京大学在1923年秋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其中一问的主题是“你相信当今的国会吗?”,下表是调查结果。这份调查本质上表明()a. 民主政治不受民众认可 b. 知识精英倾向社会主义c. 学生开始关注议会政治 d. 议会决策为少数人控制【答案】d.9. 基辛格说:“在世界外交史上,上海公报的独特之处在于明确列出双方的分歧与此同时,上海公报又具体列出双方的共同立场”。与这种做法体现的外交方针一致的外交事件是()a. 废除中美商约 b. 中苏建交c. 1954年中缅联合声明 d. 亚非万隆会议【答案】d【解析】材料体现的外交方针类似于求同存异,亚非万隆会议的方针也是求同存异,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废除中美商约只体现存异,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中苏建交只体现求同,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中缅联合声明也只体现求同,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分歧、共同立场”体现了既要求同又要存异。10. 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饭店进行了“世纪之握”,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世纪之握”的实现,主要是基于()a. 海协会和海基会的长期不断努力b. 国共两党对现时期两岸关系的深度思考c. 两岸民众对“九二共识”的坚持d. 一国两制构想得到两岸民众的广泛认【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国共两党对海峡两岸关系的认识程度决定着两党领导人的接触程度,据此分析“世纪之握”反映的两党对两岸关系的发展的思考,b正确。流海协会和海基会属于海峡两岸的民间团体,虽对海峡两岸的官方交往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并非是主要推动力,排除a;两岸民众对“九二共识”的态度不能决定国共两党的态度,排除c;“一国两制”的构想尚未得到两岸民众的共同认可,排除d。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两岸关系【名师点睛】当今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条件:(1)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综合国务增强,国际地位提高。(2)民族观:结束分裂,实现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共同愿望,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3)历史依据: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4)国际法依据:开罗宣言、中美联合公告。(5)借鉴:港澳回归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借鉴。(5)理论:一国两制理论。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区别11. 全球通史谈到:“似乎十分有悖常理的是,就在欧洲诸殖民帝国土崩瓦解时,欧洲大陆正在恢复经济上的繁荣和政治上的独立。20世纪50年代时,东欧与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这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是基于( )a. 社会制度对立和意识形态分歧 b. 两极格局下美苏冷战对峙c. 北约和华约军事政治集团对峙 d. 西方文明优于东方文明【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冷战形成原因的认识。从材料信息“欧洲诸殖民帝国土崩瓦解”“20世纪50年代”“东欧与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等,可看出材料反映的是冷战,但题中问的是这种世界政治格局是“基于”,即这种世界政治格局形成的原因。a项是原因,b、c两项是表现,d项表述错误。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12. 以下关于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状况中,出现最早的是( )a. “岁入巨万,财力雄厚,其中尤以徽商势力最大徽商中不少家资万贯,富比王侯。两淮盐商有挟资千万者,最少亦一二百万”b. “辕有越,加箭,可驰张焉。所以进退,曰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c. “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锻钢”d. “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之有六用之”【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灌钢法,该方法出现于南北朝时期,是最早的,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的徽商出现在清朝,不是最早的,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的曲辕梨出现在唐朝,不是最早的,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的交子出现在宋朝,不是最早的,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徽商出现在清朝、交子出现在宋朝、曲辕梨出现在唐朝,灌钢法出现于南北朝时期,才是最早的。13. 隆庆元年(1567年)进士蒋以化在西台满记中记载:“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由此可知当时“大户”与“小户”之间关系的主要特点是( )a. 不固定性对立性 b. 松散性对立性c. 不固定性松散性 d. 松散性契约性【答案】c【解析】“大户”与“小户”之间关系是雇佣关系,雇佣关系是一种不固定的松散的关系,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不是对立性而是相资为生、相互关联的关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错在对立性,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契约方面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14. 黄邦和教授在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中说:“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寓,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东两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汇合,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 东西半球文明的相遇使欧洲完成了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变b. 美洲的财富和垦殖区,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c. 西半球的资本主义文明推动了东半球向工业文明的转变d. 外来因素推动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衰落及资本主义的发展【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美州的财富、北美的移民这些外来因素促进了欧洲自身的资本主义发展和封建制度的衰落,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使欧洲完成了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变是工业革命而非东西半球文明的相遇,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美洲的财富和垦殖区加快了而非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是西半球向工业文明的转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15. 从1763-1914 年的一个半世纪,作为欧洲是获得对世界大部分地区的霸权的时期,在全世界历史进程中居有显著的地位欧洲之所以能进行这种前所未有的扩张,是因为三大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给了欧洲以不可阻挡的力量。有关“三大革命”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科学革命是工业革命的前提与根本动力b. 工业革命是政治革命的前提与内在要求c. 政治革命是西方列强扩张最主要的内在动力d. 三大革命在客观上有利于整个世界的进步【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工业革命的前提是政治革命,不是科学革命,所以ab两项错误。西方列强扩张 的最主要内在 动 力是工业革命后不断提高的社会生产力,所以c项错误。材料中的三大革命使西欧迅速崛起,列强的殖民扩张对殖民地人民来说虽然是灾难,但在客观上使整个世界连成一个整体,客观上加速了落后地区的发展与进步,故答案选择d项。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三次科技革命的共同点16. 以下是关于中国近代工业的部分统计资料(1872一1913 年)年代商 办外 商 企 业设厂数资本(千元)设厂数资本(千元)18721894534697103280001895191346390801136103153该材料不能够说明( )a. 近代民族工业技术力量薄弱b. 甲午战争后近代民族工业有一定的发展c. 19世纪70年代中国已经出现民族工业d. 近代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答案】a【解析】从表格中的内容来看,18951913年间中国近代商办的企业比外商企业要多,但资本略少于外商, 所以d选项正确。b选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发生于1895年,这之后中国商办设厂数目明显增加。c选项正确,材料中18721894年间已经有商办企业。a选项错误,材料给出的是设厂数和资本,没有给出技术方面的问题,故排除。17. “这个城市中产阶级劳工有色种族共同支持的改革,被称为富兰克林罗斯福大联合。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在改革的旗帜下达成的举国一致的共识,预示着美国走向社会和谐的前景。”这种“和谐”的实质是()a. 国家政权实现了各阶级共同执政 b. 缓和阶级矛盾以维护资产阶级统治c. 以普通民众利益取代资产阶级利益 d. 资产阶级政权向无产阶级政权和平过渡【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较为明显地反映出罗斯福新政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广大民众的利益,相应地,资产阶级的利益受到一定损害,但这不能改变罗斯福新政的资产阶级性质。它只是以在资本主义制度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利益的调整缓和社会矛盾,从而稳固资产阶级统治。答案选b。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排除ac。罗斯福新政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国家性质,排除d。考点: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内容18. 著名经济学家特里芬讲过一个“媳妇煮粥”的故事:从前有个媳妇,贤淑能干。后来婆婆让她主持家务,负责给全家人煮粥。 由于每年打的粮食很有限, 然而这一家却年年添丁进口,为了让全家人都吃饱,媳妇只好不断往锅里加水,结果是粥越来越稀。最后,婆婆怀疑媳妇把米偷着背回了娘家,一气之下,将她赶出了家门。结合所学判断这个故事指的是( )a. 大国霸权主义 b.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c. 布雷顿森林体系 d. 经济全球化趋势【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长期大国霸权主义,虽然遭到各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但霸权主义一直存在,a项错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普遍现象,虽然在不同时期国家干预的力度有所不同,但迄今为止仍在使用,b项错误;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大势所趋,且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进步在不断地加强,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二战后美国凭借强大经济实力建立起来的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随着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放缓,黄金储备减少,美元实际贬值加剧,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崩溃,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选c。考点: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二战后初期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名师点睛】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积极作用的认识。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活动对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短期贷款暂时缓和了国际收支危机。战后初期,许多国家由于黄金外汇储备枯竭,纷纷实行货币贬值,造成国际收支困难,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不同程度地解决了这一难题。(2)世界银行提供和组织的长期贷款和投资不同程度地解决了会员国战后恢复和发展经济的资金需要。(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在提供技术援助,建立国际经济货币的研究资料及交换资料情报等方面对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也起到了一定作用。19. “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的话表明欧洲走向联合的主要出发点是a. 保证自身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b. 争取在成员国之间实现商品、劳务和资本交流c. 密切西欧各国间的关系,维护欧洲的集体安全d. 壮大欧洲整体实力,建立与美国平等的伙伴关系【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欧洲不要走下坡路,而要联合起来发展经济,提高欧洲的地位,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欧共体,而选项b是欧盟,不符合题意,排除;欧洲走向联合的主要出发点不仅仅是集体安全的需要,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只是要摆脱美国的控制而非建立与美国平等的伙伴关系,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只有实现欧洲的统一,才能抵御来自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20. 理学排斥私心,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以此来压抑个性,压抑人性。李贽则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无私则无心矣。”对李贽这一思想认识正确的是( )a. 宣扬私心为以权谋私者张目 b. 肯定私心的合理性以宣扬个人自由c. 承认私欲膨胀的合理合法性 d. 否定公心以彰显反传统的叛逆精神【答案】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21. 拉尔夫等著世界文明史写道:在古罗马的法律中,包含着“自然法”的思想,“具体体现为正义和公正的理性自然的思想。他们断言,所有的人在本性上都是平等的,都有权享受一些基本权利,对这些权利政府无权侵犯。这一法律优先于国家本身,任何擅自亵渎它的统治者必然成为暴君”。这种自然法的思想在近代政治思想中应该体现为a. 天赋人权 b. 社会契约 c. 主权在民 d. 反抗暴政【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所有的人在本 性上都是平等的,都有权享受一些基本权利,对这些权利政府无权侵犯。这一法律优先于国家本身”等可以判断出是天赋人权的思想。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考点:西方人文精神起源和发展启蒙运动思想天赋人权22. 明代王骥德曲律杂论载:“元人诸剧,为曲皆佳,而白则猥鄙俚亵,不似文人口吻。盖由当时皆教坊乐工先撰成间架说白,却命供奉词臣作曲,谓之填词。”对材料认识最准确的是( )a. 文学发展呈现世俗化趋势 b. 文人素养影响文学创作c. 元曲发展渐显衰落态势 d. 都市繁荣促进文学发展【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关键信息。本题信息是“元曲中的曲皆佳,而白则白则猥鄙俚亵,不似文人口吻。”,这说明元曲呈现世俗化趋势,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其它三个选项均不符合题目信息。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文学成就元曲23. 以下是近来解密的蒋介石日记:1923年9月22日“下午看马克思学说概要。”10月4日“上午复看马克思学说概要,习俄语,下午看概要。”10月13日“晚,看共产党宣言。”10月16日“看共产党宣言。”10月18日“看马克思传。下午,看马克思学说乐而不能悬卷。”由此可见a. 蒋介石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持怀疑态度b. 以俄为师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的一种追求c. 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社会主流思想d. 国共合作的实现使蒋介石思想发生改变【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归纳、概括,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解读题干材料,可知,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中国鉴于苏俄的成功,而学习苏俄,主题是“以俄为师”,故,b项,说法客观,符合题意;蒋介石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并不代表他怀疑三民主义,a错误。c项,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社会主流思想,说法错误,当时的主流思想,要有的话,应该是新三民主义(1923年这一时期,还是孙中山时代,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d国共合作的实现使蒋介石思想发生改变,表述错误,国共直到1924年国民党一大才实现合作的;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表现24. “1530年,德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只怀表,计时器真正得以便携。在此之前,它是教会的奢侈品,只出现在高大教堂的塔顶斯特拉斯堡教堂内11米高的天文钟,每整点都有死神提着板斧出来报时,准确无误,教堂落成之际,大主教下令将热铅灌入钟表师的双眼。”钟表的发展历程折射出( )a. 科学的发展带来技术的进步 b. 文艺复兴的影响绵长深远c. 工业革命的发明层出不穷 d. 教权的桎梏逐渐被挣脱【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中的1530年及关键词“教堂”,可判断它与宗教改革相关。因为宗教改革它进一步冲击了教会的统治,故选d。a中的科技发展不是材料的重点,重点在于教会和教皇地位的下降。材料与文艺复兴关系不大,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故b、c错误。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第卷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5-26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7-29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选作其中一题作答。25.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权力监督,在中国古已有之。西周就有过所谓做诗、诵诗的舆论监督,当时还创造了“三监”制度,并成为以后秦汉时的监察御史和刺史制度的渊源。此后中国各朝代都建有权力监督制度,西汉中期开始建立多重监察制度。如御史的监察、丞相司直的监察、司隶校尉的监察等。西汉还发明了中国最早的举报箱。唐、宋、元、明、清的监督制度都有不同程度发展。忽必烈曾说:“中书省是我的左手,枢密院是我的右手,御史台是我用来医治左右手的。”这些制度虽有一时一地之效,但并不能对贪官保持持久的威慑力。 蒋德海为什么说权力制衡比权力监督更重要材料二(美国)宪法的核心问题是要在限制政府权力和利用政府的权能两者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宪法不仅要完成对民族国家横向权力的划分,而且要完成对民族国家纵向权力的划分。中央与地方同时分权与制衡,防止国家权力集中到任何一个群体,有利于防止专断独裁。通过授权有限政府之职能,宪法起草者们确信减少了政府脱离人民控制的机会。 美国宪法分权制衡和法治原则之浅析 材料三 从逻辑上说,权力监督中的权力,是一种外在的权力,从功能上说,它最多只能起到事后的作用。同时,由于监督权本身也是一种权力,它也必须受到监督。于是就会产生一种监督权由谁来监督的问题。而权力制衡中的权力则不同,它是一种内在的权力。在权力制衡中,每一个权力行使者都具有权力的行使者和权力的制约者的双重身份。权力的行使者不仅受到其他权力的约束,而且也同时约束着其他权力。 蒋德海为什么说权力制衡比权力监督更重要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出中国古代权力监督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近代美国是如何实践材料中的宪法理念的? (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分析指出中国古代权力监督与近代美国权力制衡在实际效果上的不同。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答案】二、非选择题(1)权力监督历史久远;权力监督形式多样;相关监督制度不断发展完善(或一脉相承);效果有限。(2)实践:将国家主权分为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三部分,彼此分立,相互制衡;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权力的分权与制衡;两党轮流执政,在野党制衡执政党;选民通过投票制衡执政党,制衡行政权。(3)不同:中国古代权力监督实际效能有限;美国权力制衡有效地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原因:在皇权专制制度下,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服务并受制于皇权,中国古代权力监督体制本身有缺陷,监察机构的监督权未受到监督;近代美国民主、法制的确立与健全,权力的相互牵制,近代西方公民意识的提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中国古代权力监督的特点是非常多的,从时间上看要突出历史悠久,从形式上看要突出形式多种多样,从效果上来看要突出效果十分有限。(2)从材料二的具体内容来看美国实践材料中的宪法理念主要强调三权分立实现权力的制约与均衡、两党轮流执政实现政党之间的制约与均衡之类的答案均可。(3)实际效果上的不同主要强调中国的效果甚微而美国的效果颇佳之类的答案均可,原因则要从政治体制的角度进行分析,中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连监察机构都是皇帝加强皇权的工具,所以效果甚微,而美国却是三权分立。各机构之间是制约与均衡的。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国的现代化是被延误了的现代化。为什么一个前现代世界长期发展领先地位的悠久文明,在向现代化世界的转变过程中如此步履维艰、艰险迭起呢?对于这一问题,学术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基本观点:一种观点可称之为外因论,认为主要是由于外来资本主义的渗透和帝国主义的侵略造成的,“侵略反侵略”是这一研究取向的基本分析框架;另一种观点可称为内因论,即认为中国现代化延误的主要症结在于传统文明的落后性,制度的独特性,中国历史发展的停滞性等内在弱点。“传统现代性”的对立是这种解释的分析框架。 罗荣渠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延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材料中关于中国现代化被延误原因的其中一种观点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答案】观点一:外因论政治:列强通过侵略战争迫使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破坏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如享有领事裁判权,把持中国海关行政权等,直至操纵中国的内政外交;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逐步确立,使中国近代化失去了独立发展的可能性。造成近代中国局势动荡,缺乏稳定的环境。经济:利用种种特权,对中国商品输出和原料掠夺,把中国变成了它们倾销商品的市场和取得廉价原料的基地,中国的民族工业和传统手工业遭到排挤和打击,开始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扩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如在中国办工厂、银行,修铁路、开矿山等,以掠夺资源、市场和劳动力,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掠取高额利润,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观点二:内因论没有资本原始积累,缺乏机械化操作技术,缺少科技人才;传统的政治体制没有受到根本的冲击,守旧势力的反对与阻挠;自然经济长期居主导地位,工商业发展受到阻碍;传统观念的束缚,重农抑商思想的阻碍等;太多的政治运动、社会动荡影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此题为开放型题,只要求学生选取一种观点作答即可,要求考生论述观点明确,坚持史论合,语言条理清晰,言之成理即可。【解析】试题分析:此题是开放性的试题,学生可以选择任何一种观点进行分析。如果选择外因论,主要是从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的角度进行分析,外国的侵略是中国的社会遭到巨大的破坏,中断了中国的独立发展的进程,中国的近代化受到严重的阻碍;如果选择内因说的话,主要是从中国的内部原因进行分析,可以从中国的儒家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中国的现代化所需要的资金欠缺等角度进行分析。要求考生论述观点明确,坚持史论结合,语言条理清晰,言之成理即可。考点:中国的近代化历程点评:中国创造了灿烂的古代的文明,在向近代化的过渡中逐渐的衰落了下来,被西方超过。中国为什么没有把握好古代文明发展的机遇最早的进入到近代社会呢?现在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近代西方对中国的侵略,应该都是其中的原因。中国的近代化内无相适应的传统文化,外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得中国的近代化“被耽误”。27.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管仲制定政策时对老年人进行社会救济。据记载,桓公“再会诸侯令曰:养孤老,食常疾,收孤寡”,并且要求“食如言而勿遗”。管仲在粮价上涨时抛出粮食,利用粮食差价收入来抚恤包括贫病无子老年人的社会弱势群体。对于子弟战死沙场或无子的老年人去世,由国家负责安葬。试论管子的养老思想材料二 二战后,日本制定了许多强制家庭和亲属进行赡养的法律,如规定直系血亲及兄弟姐妹互相赡养的义务。1955年平均每个日本家庭的成员为497人,1975年却锐减到344人,1995年减少到228人。21世纪初,日本68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85%,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最大的国家。因此,日本开始实施护理保险制度,提出“由全社会支撑老年人。”同时,护理保险制度在“家人护理”上也有规定,根据一定的条件对护理自家老人的人支付“慰劳金”。王伟日本家庭养老模式的转变(1)根据材料一概括管子解决养老问题的主要途径。(2)根据材料二指出二战后日本养老模式的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答案】(1)途径:政府利用经济手段增加政府收入,用于养老;制定并落实养老政策。(2)转变:从注重家庭养老向家庭、社会并重的方向转变。原因:社会工业化的发展;家庭规模缩小,家庭结构趋于简单化;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增长,社会和家庭经济负担加重。【解析】(1)据材料一中“管仲制定政策时对老年人进行社会救济”“利用粮食差价收入来抚恤包括贫病无子老年人的社会弱势群体。对于子弟战死沙场或无子的老年人去世, 由国家负责安葬”等信息概括即可。 (2)据材料二中“二战后,日本制定了许多强制家庭和亲属进行赡养的法律”和 1975 年政策的调整等信息回答“转变”;从材料中家庭规模变化、人口老龄化等信息入手,结合此时日本经济发展状况等知识回答“原因”。28.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一 美国在南朝鲜和一些联合国成员的支持下,赢得了一场针对北朝鲜人的战争,而输掉了另一场针对中国人的战争。这两场战争的起因本质上完全不同:北朝鲜人公然发动侵略而被挫败;中国人努力保护其家园免遭潜在的入侵威胁并获得了胜利。 摘自(美)贝文亚历山大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材料二 除战争亲历者外,对许多美国人而言,朝鲜战争始终是历史中的一个黑洞。停火的第二年,它就变成了一场没人愿意再去回忆和了解的战争。而在中国,情况恰恰相反。对中国人而言,这是一次值得自豪的成功,也是这个国家在新的历史中写下的最灿烂的一个乐章。摘自(美)大卫 哈伯斯塔姆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美国“赢得了一场针对北朝鲜人的战争”的结果是什么?中国人认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