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株洲县高中数学 第二章 统计学案(无答案)新人教A版必修3.doc_第1页
湖南省株洲县高中数学 第二章 统计学案(无答案)新人教A版必修3.doc_第2页
湖南省株洲县高中数学 第二章 统计学案(无答案)新人教A版必修3.doc_第3页
湖南省株洲县高中数学 第二章 统计学案(无答案)新人教A版必修3.doc_第4页
湖南省株洲县高中数学 第二章 统计学案(无答案)新人教A版必修3.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计简单随机抽样一学习要求1. 正确理解随机抽样的概念,掌握抽签法、随机数表法的一般步骤;2. 在解决统计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3. 感受抽样统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课前自学(一)阅读课本,梳理知识1简单随机抽样设一个总体含有n个个体,从中逐个_地抽取n个个体作为样本(nn),如果每次抽取时总体内的各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都_,就把这种抽样方法叫做简单随机抽样.2简单随机抽样的分类(1)抽签法.抽签法的步骤为:将总体中的n个个体_;把号码写在号签上;将号签放在一个容器中,并_;从容器中每次抽取一个号签,连续抽取n次;将总体中与抽到的号签的编号一致的n个个体取出.(2)随机数法.随机数法:利用_、随机数骰子或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进行抽样的方法.用随机数表法抽取样本的步骤是:()将总体中的个体编号(每个号码位数_);()在随机数表中_作为开始;()从选定的数开始按一定的方向读下去,若得到的号码在编号中,则_;若得到的号码不在编号中或前面已经取出,则_,如此继续下去,直到取满为止;()根据选定的号码抽取样本.(二)基础自测,检验效果1抽签法中,确保样本代表性的关键是 ( )a.制签 b.搅拌均匀 c.逐一抽取 d.抽样不放回2下列抽取样本的方式属于简单随机抽样的是 ( )从无限多个个体中抽取100个个体作样本;盒子里有80个零件,从中选出5个零件进行质量检验,在抽样操作时,从中任意拿出一个零件进行质量检验后,再把它放回盒子里;从8台电脑中不放回随机抽取2台进行质量检验(假设8台电脑已编好号,对编号随机抽取).a. b. c. d.以上都不对3为了了解某班学生会考的合格率,要从该班60名同学中抽取20人进行考查分析,则这次考查中的总体容量是_,样本容量是_.4当选用随机数表法读数,选定开始读取的数后,读数的方向为_. (三)疑惑摘要 三课中互动(一)合作探究 1简单随机抽样 假设你作为一名食品卫生工作人员,要对某食品店内的一批小包装饼干进行卫生达标检验,你准备怎样做?2简单随机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每个个体被抽取的可能性是否都相等?3抽签法 一般什么情况下考虑使用抽签法?4抽签法 在用抽签法抽取样本时,为保证抽样的公平性,关键的一步是什么?5随机数法 有同学认为:“随机数表只有一张,并且读数时只能按照从左向右的顺序读取.”你认为这种说法正确吗?6随机数法 用随机数法抽取样本时应怎样对总体编号?(二)展示交流题型1:(随机抽样)例1 (1)某校期末考试后,为了分析该校高一年级1000名学生的学习成绩,从中随机抽取了100名学生的成绩单,就这个问题来说,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a.1000名学生是总体b.每名学生是个体c.每名学生的成绩是所抽取的一个样本d.样本的容量是100(2)要检查一个工厂产品的合格率,从1 000件产品中抽出50件进行检查,检查者在其中随意抽取了50件,这种抽样法可称为_.题型2:(简单随机抽样和抽签法 )例2 某个车间工人已加工一种轴100件,为了了解这种轴的直径,要从中抽取10件在同一条件下测量,如何采用抽签法抽取上述样本?题型2:随机数表法例3从800件产品中抽取60件进行质检,利用随机数法抽取样本时,先将800件产品按001,002,800进行编号.如果从随机数表第8行第8列的数8开始往右读数,则最先抽取的4件产品的编号依次是,.(如图摘录了随机数表第7行至第9行的各数)(三)课堂小结 1通过样本去推断总体的三个步骤2可用简单随机抽样抽取样本的依据3一个试验能否用抽签法的关键4用随机数表法进行抽取的要点四课后探究(一)练习1在简单随机抽样中,某一个个体被抽到的可能性a.与第几次抽样有关,第一次抽到的可能性最大b.与第几次抽样有关,第一次抽到的可能性最小c.与经几次抽样无关,每一次抽到的可能性相等d.与第几次抽样无关,与抽取几个样本有关2总体由编号为01,02,19,20的20个个体组成.利用下面的随机数表选取5个个体,选取方法是从随机数表第1行的第5列和第6列数字开始由左到右依次选取两个数字,则选出来的第5个个体的编号为7816657208026314070243699728019832049234493582003623486969387481a.08b.07c.02d.013.从2017名学生中选取50名组成参观团,若采用下面的方法选取:先用简单随机抽样从2017人中剔除17人,剩下的2000人再按系统抽样的方法进行,则每人入选的概率为_(二)探究(接受挑战)4为了确定高一某化学实验在实际操作中的成功率,现从1 200名高一学生的实验报告单中取出50个进行抽样统计,来判断该实验的成功率,请你设计一下抽样过程.系统抽样一学习要求1理解系统抽样的概念.2掌握系统抽样的一般步骤,会利用系统抽样抽取样本.3理解系统抽样与简单随机抽样的关系,能够灵活应用系统抽样的方法解决统计问题.二课前自学(一)阅读课本,梳理知识1. 系统抽样的定义:要从容量为 n 的总体中抽取容量为 n 的样本,可将总体分成均衡的若干部分,然后按照预先制定的规则,从每一部分抽取_个个体,得到所需要的_,这种抽样的方法叫做_.2系统抽样的步骤为: 一般地,假设要从容量为 n 的总体中抽取容量为 n 的样本,我们可以按下列步骤进行系统抽样:将总体的 n 个个体_.确定分段间隔 k,对编号进行分段.当n/n是整数时, k= _;当不是整数时,先从n个总体_,使得n/n是_,再取 k= _.在第 1 段用简单随机抽样法确定第一个个体编号 h .按照一定的规则抽取样本,如果是将 h 加上间隔 k 的方法得到样本,那么得到的样本的编号为: h ,_,_,. ,_3系统抽样有以下特征:(1)当总体容量 n_时,采用系统抽样.(2)将总体分成均衡的若干部分指的是将总体分段,分段的间隔要求_,因此,系统抽样又称等距抽样,这时,间隔一般为 kn/n(x是指 x 的值的整数部分)(3)预先制定的规则指的是:在第 1 段内采用_确定一个起始编号,在此编号的基础上加上分段间隔的整倍数即为抽样编号.(4)系统抽样过程中每个个体被抽取的可能性仍然是_.(二)基础自测,检验效果1为了了解参加一次知识竞赛的1252名学生的成绩,决定采用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一个容量为50的样本,那么总体中应随机剔除的个体数目是 ( )a.2 b.4 c.5 d.62在1000个有机会中奖的号码(编号为000999)中,公证部门用随机抽取的方法确定后两位数为88的号码为中奖号码,则这10个中奖号码为_.3某质检人员从编号为1100的100件产品中,依次抽出号码为3,7,11,93,97的产品进行检验,则这样的抽样方法是_.4为了了解1200名学生对学校某项教改实验的意见,打算从中抽取一个容量为30的样本,考虑采用系统抽样,则分段间隔为_.(三)疑惑摘要 三课中互动(一)合作探究1某地区有高中生2400人,初中生10800人,小学生11100人,当地教育部门为了了解本地区中小学生的近视率及其形成原因,要从本地区的中小学生中抽取1%的学生进行调查,请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此问题还能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抽取样本吗?(2)怎么抽取更合理呢?(3)在上述抽样过程中,每个学生被抽到的可能性相等吗?2系统抽样及其实施步骤 根据系统抽样的操作步骤,探究以下问题:(1)用系统抽样从总体中抽取样本时,首先要做的工作是什么?(2)用系统抽样从含有n个个体的总体中抽取一个容量为n的样本,要平均分成多少段,每段各有多少个号码?(3)用系统抽样抽取样本时,每段各取一个号码,其中第1段的个体编号怎样抽取?以后各段的个体编号怎样抽取?(二)展示交流例1(系统抽样的概念)1从2007名学生中选取50名参加全国数学联赛,若采用下面的方法选取:先用简单随机抽样从2007人中剔除7人,剩下的2000人再按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则每人入选的可能性( )a.不全相等 b.均不相等 c.都相等,且为 d.都相等,且为2用系统抽样法(按等距离的规则)从160名学生中抽取容量为20的样本,将这160名学生从l到160编号.按编号顺序平均分成20段(18号,916号,153160号),若第16段抽出的号码为125,则第1段中用简单随机抽样确定的号码是 ( )a.7b.5c.4d.3例2(系统抽样的步骤)一个体育代表队有200名运动员,其中两名是种子选手.现从中抽取13人参加某项运动会,若种子选手必须参加,请用系统抽样的方法给出抽样过程.例3(系统抽样的计算)1将参加夏令营的600名学生编号为:001,002,600.采用系统抽样方法抽取一个容量为50的样本,且随机抽得的号码为003.这600名学生分住在三个营区,从001到300在第营区,从301到495在第营区,从496到600在第营区.三个营区被抽中的人数依次为 ( )a.25,17,8 b.25,16,9c.26,16,8 d.24,17,92将一个总体中的100个个体编号为0,1,2,3,99,并依次将其分为10个小组,组号为0,1,2,9.要用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一个容量为10的样本,如果在第0组(号码为0,1,9)随机抽取的号码为s,那么依次错位地抽取后面各组的号码,其第k组中抽取的号码个位数为k+s或k+s-10(如果k+s10),若s=6,则所抽取的10个号码依次是 .(三)课堂小结1判断系统抽样的两个步骤步骤一:看是否在抽样前知道总体是由什么构成的,抽样方法能否保证每个个体按事先规定的可能性入样.步骤二:看是否将总体分成几个均衡的部分,并在第一个部分中进行简单随机抽.2系统抽样与简单随机抽样的关系3系统抽样计算的两个注意点(1)等距性:在系统抽样中,求解某一间隔上的号码,主要应用抽取的号码一定是等距的这一特点.(2)转化思想:系统抽样是把一个问题分成若干部分解决,从而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体现了转化思想.四课后探究(一)练习1某会议室有50排座位,每排有30个座位.一次报告会坐满了听众.会后留下座号为15的所有听众50人进行座谈.这是运用了 ( )a.抽签法b.随机数法c.系统抽样d.有放回抽样2高一(1)班共有56人,学生编号依次为1,2,3,56,现用系统抽样,采用等距抽取的方法抽取一个容量为4的样本,已知5,33,47的同学在样本中,那么还有一位同学的编号应为 ( )a.19b.20c.29d.303.一个总体依有100个个体,随机编号0,1,2,99,依从小到大的编号顺序平均分成10个小组,组号依次为1,2,3,10,现用系统抽样方法抽取一个容量为10的样本,规定如果在第1组随机抽取的号码为m,那么在第k组中抽取的号码个位数字与mk的个位数字相同,若m8,则在第8组中抽取的号码是_(二)探究(接受挑战)3下面给出某村委调查本村各户收入情况所作的抽样,阅读并回答问题:本村人口:1 200人,户数300,每户平均人口数4人;应抽户数:30户;抽样间隔:40;确定随机数字:取一张人民币,编码的后两位数为02;确定第一样本户:编码的后两位数为12的户为第一样本户;确定第二样本户:124052,52号为第二样本户;(1)该村委采用了何种抽样方法?(2)抽样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并修改.(3)何处是用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一学习要求1.正确理解分层抽样的定义,灵活应用分层抽样抽取样本.2.掌握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的区别与联系二课前自学(一)阅读课本,梳理知识1.层抽样的概念 在抽样时,将总体分成_的层,然后 按照 _,从各层_地抽取一定数量的个体,将各层取出的个体合在一起作为样本,这种抽样方法是一种分层抽样2.层抽样的适用条件分层抽样尽量利用事先所掌握的各种信息,并充分考虑保持_与_的一致性,这对提高样本的代表性非常重要当总体是由_的几个部分组成时,往往选用分层抽样的方法. (二)基础自测,检验效果1总体由差异明显的几部分组成时,通常采用 方法抽取样本.2.如果采用分层抽样,从个体数为n的总体中抽取一个容量为n的样本,那么每个个体被抽到的可能性是( )a b c d 3某工厂生产a,b,c三种不同型号的产品,产品数量之比为2:3:5,现用分层抽样方法抽取一个容量为n的样本,样本中a型产品有16件,那么此样本容量n= .(三)疑惑摘要 三课中互动(一)合作探究1某地区有高中生2400人,初中生10800人,小学生11100人,当地教育部门为了了解本地区中小学生的近视率及其形成原因,要从本地区的中小学生中抽取1%的学生进行调查,请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此问题还能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抽取样本吗?(2)怎么抽取更合理呢?(3)在上述抽样过程中,每个学生被抽到的可能性相等吗?2分层抽样的实施及步骤 在分层抽样的步骤中,为什么要将总体分成互不交叉的层?3分层抽样的实施及步骤 在分层抽样中,如果总体的个体数为n,样本容量为n,第i层的个体数为k,则在第i层应抽取的个体数如何算?4分层抽样的实施及步骤 有人说系统抽样时,将总体分成均等的几部分,每部分抽取一个,符合分层抽样的概念,故系统抽样是一种特殊的分层抽样,对吗?为什么?5分层抽样的实施及步骤样本容量与总体的个体数之比是分层抽样的比例常数,按这个比例可以确定各层应抽取的个体数,如果各层应抽取的个体数不都是整数,该如何处理?6、 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的比较类 别共同点各自特点联 系适 用范 围简 单随 机抽 样系 统抽 样分 层抽 样(二)展示交流例1(分层抽样的概念 ) 1某校选修乒乓球课程的学生中,高一年级有30名,高二年级有40名.现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在这70名学生中抽取一个样本,已知在高一年级的学生中抽取了6名,则在高二年级的学生中应抽取的人数为a.6b.8c.10d.122已知某校的初中学生人数、高中学生人数、教师人数比为20:15:2,现在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所有师生中抽取一个容量为n的样本进行调查,若从高中学生中抽取了60人,则n=_.例2(分层抽样的应用) 某学校共有教职工900名,分成三个批次进行教育培训,在三个批次中男、女教职工人数如下表所示.已知在全体教职工中随机抽取1名,抽到第二批次中女教职工的概率是0.16.第一批次第二批次第三批次女教职工196xy男教职工204156z(1)求x的值.(2)现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在全体教职工中抽取54名做培训效果的调查,问应在第三批次中抽取教职工多少名?例3(三种抽样方法的综合应用) 为了调查某学校的教学水平,将抽取这个学校高三年级的部分学生本学年的考试成绩进行调查,为了全面反映实际情况,采取以下三种方式进行抽查(已知该学校高三年级共有20个班,并且每个班内的学生按随机方式编好了学号,假定该学校每班学生人数都相同):第一种先从全年级20个班中任意抽取1个班,再从该班任意抽取20人,抽查这20人的学习成绩;第二种从每个班中各抽取1人,共计20人,抽查这20人的成绩;第三种把学生按成绩分成优秀、良好、普通三个级别,从中抽取100名学生进行调查(若按成绩分,则该校高三学生中优秀生共150人,良好生共600人,普通生共250人).根据上面的叙述,回答下列问题:(1)上面三种抽查方式中各自采用何种抽样方法?(2)试分别写出上面三种抽查方式各自抽取样本的步骤.(三)学习小结 1分层抽样的特点2分层抽样的操作步骤3三种抽样方法的对比四课后探究(一)练习1某高中在校学生2 000人,高一年级与高二年级人数相同并都比高三年级多1人.为了响应“阳光体育运动”号召,学校举行了“元旦”跑步和登山比赛活动.每人都参与而且只参与了其中一项比赛,各年级参与比赛人数情况如下表:高一高二高三跑步abc登山xyz其中a:b:c2:3:5,全校参与登山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5.为了了解学生对本次活动的满意程度,从中抽取一个200人的样本进行调查,则高二年级参与跑步的学生中应抽取 ( )a.36人b.60人c.24人d.30人2某中学共有学生2 000人,为了了解学生的视力情况,现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一个200人的样本,若女生比男生少抽了10人,则该校女生有人.(二)探究3.某单位有技术工人18名、技术员12人、行政人员6人、现需从中抽取一个容量为n的样本.如果采用系统抽样或分层抽样,都不需要剔除个体;如果样本容量为n+1,则在系统抽样时,需要从总体中剔除1个个体,求n的值.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1)一学习要求1.通过实例体会分布的意义与作用;2.在表示样本数据的过程中,学会列频率分布表,画频率分布直方图.二课前自学(一)阅读课本,梳理知识1.频率分布表: 2.编制频率分布表的步骤:(1) ,决定组数和组距,组距=;(2) ,区间一般左闭右开(为了遵循统计分组穷尽和互斥原则,所以统计上规定,凡是总体某一个单位的变量值是相邻两组的界限值,这一个单位归入作为下限值的那一组内,即所谓“上限不在内”原则);(3) ,计算频率,列出频率分布表.3. 频率分布直方图: (在平面直角坐标中,横轴表示数据分组,即各组组距,纵轴表示频率).(1) 频率分布表、频率分布直方图等是将统计对象的样本值,用直观图表表示出来,以反映总体分布的重要方法,直方图绘图步骤:计算一组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即求极差决定组距与组数将数据分组列出频率分布表画频率分布直方图(2)频率分布直方图的特征: 4频率分布折线图与总体密度曲线(1)连接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各小长方形上端的_,就得到频率分布折线图(2)在样本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当样本容量逐渐增加,作图时所分的组数增加, _减小,相应的频率折线图会越来越接近于一条光滑曲线,统计中称这条光滑曲线为总体密度曲线(二)基础自测,检验效果1将容量为n的样本中的数据分成6组,绘制频率分布直方图若第一组至第六组数据的频率之比为234641,且前三组数据的频数之和等于27,则n等于_2一个容量为100的样本,其数据的分组与各组的频数如下:组别(0,10(10,20(20,30(30,40(40,50(50,60(60,70频数1213241516137则样本数据落在(10,40上的频率为 ()a0.13b0.39c0.52d0.643.从某小学随机抽取100名同学,将他们的身高(单位:厘米)数据绘制成频率分布直方图(如下图)由图中数据可知a_.若要从身高在 120 , 130),130 ,140) , 140 , 150三组内的学生中,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18人参加一项活动,则从身高在140 ,150内的学生中选取的人数应为_(三)疑惑摘要三课中互动(一)问题情景 问题1:在的2004赛季中,甲、乙两名篮球运动员每场比赛得分的原始记录如下甲运动员得分12,15,20,25,31,31,36,36,37,39,44,49,50乙运动员得分8,13,14,16,23,26,28,38,39,51,31,29,33请问从上面的数据中你能否看出甲,乙两名运动员哪一位发挥比较稳定?分析数据的一种基本方法是用图将它们画出来,或者用紧凑的表格改变数据的排列方式,作图可以达到两个目的,一是从数据中提取信息,二是利用图形传递信息。表格则是通过改变数据的构成形式,为我们提供解释数据的新方式。下面我们学习的频率分布表和频率分布图,则是从各个小组数据在样本容量中所占比例大小的角度,来表示数据分布的规律。可以让我们更清楚的看到整个样本数据的频率分布情况。(二)合作交流一频率分布的概念:频率分布是指一个样本数据在各个小范围内所占比例的大小。一般用频率分布直方图反映样本的频率分布。其一般步骤为:(1)计算一组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即求极差(2)决定组距与组数(3)将数据分组(4)列频率分布表(5)画频率分布直方图以课本p56制定居民用水标准问题为例,经过以上几个步骤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让学生自己动手作图)频率分布直方图的特征:(1)从频率分布直方图可以清楚的看出数据分布的总体趋势。(2)从频率分布直方图得不出原始的数据内容,把数据表示成直方图后,原有的具体数据信息就被抹掉了。探究:同样一组数据,如果组距不同,横轴、纵轴的单位不同,得到的图和形状也会不同。不同的形状给人以不同的印象,这种印象有时会影响我们对总体的判断,分别以0.1和1为组距重新作图,然后谈谈你对图的印象?(把学生分成两大组进行,分别作出两种组距的图,然后组织同学们对所作图不同的看法进行交流)接下来请同学们思考下面这个问题:思考:如果当地政府希望使85%以上的居民每月的用水量不超出标准,根据频率分布表2-2和频率分布直方图2.2-1,(见课本p57)你能对制定月用水量标准提出建议吗?(让学生仔细观察表和图)(三)展示交流例1200辆汽车通过某一段公路时的时速在40到80公里之间,4050公里的有20辆,5060公里的有60辆,6070公里的有80辆,7080公里的有40辆,以速度为x轴,分别以频数、频率、频率/组距为纵坐标画出直方图,指出哪个是频率分布直方图例2 某班50名同学参加数学测验,成绩的分组及各组的频数如下:40,50),2;50,60),3;60,70),10;70,80),15;80,90),12;90,100,8;(1)列出样本的频率分布表;(2)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 例3为了了解中学生的身高情况,对广东某中学同龄的50名男学生的身高进行了测量,结果如下(单位:cm):175 168 180 176 167 181 162 173 171 177171 171 174 173 174 175 177 166 163 160166 166 163 169 174 165 175 165 170 158174 172 166 172 167172 175 161 173 167170 172 165 157 172173 166 177 169 181列出样本的频率分布表,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三)课堂小结四课后探究(一)练习1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小长方形的面积等于 ()a组距 b频率 c组数 d频数 2一个容量为n的样本,分成若干组,已知甲组的频数和频率分别为36和,则容量n_,且频率为的乙组的频数是_3一个容量为35的样本数据,分组后,组距与频数如下:5,10),5个;10,15),12个;15,20),7个;20,25),5个;25,30),4个;30,35),2个则样本在区间20,)上的频率为 ()a20% b69% c31% d27%(二)探究(接受挑战)4.下图l是某校参加2008年高考的学生身高条形统计图,从左到右的各条形表示的学生人数依次记为、(如表示身高(单位:)在内的学生人数)图2是统计图l中身高在一定范围内学生人数的一个算法流程图现要统计身高在160180(含160,不含180)的学生人数,那么在流程图中的判断框内应填写的条件是 _ 茎叶图、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1)一学习要求1. 会用茎叶图把所给的数据表示出来以及根据所给的茎叶图分析数据的特征;2. 掌握众数、中位数、平均数的概念以及这三种数的求法;3.会根据直方图估计众数、中位数、平均数并结合所求的数对数据进行分析。二课前自学(一)阅读课本,梳理知识1茎叶图:用于表示数据的一种图,如图茎是指 的一列数, 叶是从茎的旁边生长出来的数。 2(1)众数:一组数据中_的数。 (2)中位数: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依次排列后,当数据个数是奇数时处在_的一个数据;当数据个数是偶数时最中间两个数的 。(3)n个数的平均数_。3众数、中位数、平均数与频率分布直方图的关系:如下图(1)众数在样本数据的频率分布直方图中, 就是最高矩形的中点的_。本图的众数是 。(2)在样本中,有50的个体小于或等于中位数,也有50的个体大于或等于中位数,故在频率分布直方图中,中位数左边和右边的直方图的面积应_,由此可估计中位数的值。本图的中位数是 。 (3)在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平均数等于每个小矩形的_ 乘以小矩形底边中点横坐标之和; 本图的平均数是 。(二)基础自测,检验效果1.为了判断甲乙两个小组学生英语口语测验成绩哪一组比较整齐,通常需要知道两组成绩的 ( )a平均数 b方差 c众数 d中位数2.已知数据:10,11,12,12,13,13,13,14,15, 根据初中所学的知识,则中位数为 ,众数为 ,平均数为 .3.如果两组数和的样本平均数分别是和,那么一组数的平均数是 (三)疑惑摘要 三课中互动(一)合作探究1茎叶图的概念:当数据是两位有效数字时,用中间的数字表示十位数,即第一个有效数字,两边的数字表示个位数,即第二个有效数字,它的中间部分像植物的茎,两边部分像植物茎上长出来的叶子,因此通常把这样的图叫做茎叶图。(见课本p6例子)5.茎叶图的特征:(1)用茎叶图表示数据有两个优点:一是从统计图上没有原始数据信息的损失,所有数据信息都可以从茎叶图中得到;二是茎叶图中的数据可以随时记录,随时添加,方便记录与表示。(2)茎叶图只便于表示两位有效数字的数据,而且茎叶图只方便记录两组的数据,两个以上的数据虽然能够记录,但是没有表示两个记录那么直观,清晰。2. 众数、中位数、平均数在一次射击比赛中,甲、乙两名运动员各射击10次,命中环数如下甲运动员7,8,6,8,6,5,8,10,7,4;乙运动员9,5,7,8,7,6,8,6,7,7. 观察上述样本数据,你能判断哪个运动员发挥的更稳定些吗?。问题一:怎样将各个样本数据汇总为一个数值,并使它成为样本数据的“中心点”?问题二:能否用一个数值来描写样本数据的离散程度? 问题三:如何从频率分布直方图中估计众数、中位数、平均数?问题四:中位数不受少数几个极端值的影响,这在某些情况下是一个优点,但是它对极端值的不敏感有时也会成为缺点,你能举例说明吗?(二)展示交流例1.甲、乙两个小组各10名学生的英语口语测试成绩(单位:分)如下:甲组:76 90 84 86 81 87 86 82 85 83;乙组:82 84 85 89 79 80 91 89 79 74.用茎叶图表示两个小组的成绩,并判断哪个小组的成绩更整齐一些例2 某工厂人员及工资构成如下:人员经理管理人员高级技工工人学徒合计周工资2200250220200100人数16510123(1)指出这个问题中周工资的众数、中位数、平均数(2)这个问题中,工资的平均数能客观地反映该厂的工资水平吗?为什么?例3某校从参加高二年级期末考试的学生中抽出60名学生,将其成绩(均为整数)分成六段后画出如下部分频率分布直方图,观察图形的信息,可知这次考试成绩的平均分为 (三)课堂小结四课后探究(一)练习1.将某选手的9个得分去掉1个最高分,去掉1个最低分,7个剩余分数的平均分为91,现场做的9个分数的茎叶图后来有一个数据模糊,无法辨认,在图中以表示:8 7 79 4 0 1 0 9 1x则x=_.2.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零件,生产的件数是15,17,14,10,15,17, 17,16, 14,12,设其平均数为a,中位数为b,众数为c,则有 ( ) aabc bbca ccab dcba3.某赛季,甲、乙两名篮球运动员都参加了11场比赛,他们每场比赛得分的情况用如图所示的茎叶图表示,则甲、乙两名运动员比赛得分的中位数之和是a32 b30c36 d41(二)探究(接受挑战)3 下面是某校学生日睡眠时间抽样频率分布表(单位:h),试估计该校学生的日平均睡眠时间睡眠时间人数频率6,6.5)50056.5,7)170177,7.5)330337.5,8)370378,8.5)60068.5,9)2002合计1001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2)一学习要求1.正确理解样本数据标准差的意义和作用,学会计算数据的标准差2.理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逻辑推理的数学方法二课前自学(一)阅读课本,梳理知识1极差: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样本数据的_,它对_非常敏感,由此可以得到一种“_,_”的统计策略2标准差:考察样本数据的_最常用的统计量,是样本数据到_的一种_,一般用表示(1)标准差的表达式:(2)标准差的大小,受样本中每个数据的影响,如果数据间变异大,则标准差也大,反之则小因此,标准差越大,数据的离散程度_,标准差越小,数据的离散程度_.3方差:即标准差的平方(1)方差的表达式:;(2)方差也是反映数据离散程度的特征数字(二)基础自测,检验效果1设,则该样本的标准差为 ( )a. b. c. d.2甲、乙两射击运动员在一次连续次的射击中,所射中环数的平均数一样,但方差不同,则( )a、他们水平相同 b、方差较大的,潜力较大5102000.51.01.52.0人数时间c、方差较小的,发挥较稳定 d、方差较小的,发挥较不稳定3某篮球队在一个赛季的六场比赛中分别进球的个数为:10,11,12,11,14,8. 则该球队平均每场进球_个,方差为_。4、某校随机调查了50名学生在某天各自的课外阅读所用的时间结果如图所示,根据条形图可得这50名学生这天平均每人的课外阅读时间为( )小时a、0.6 b、0.9 c、1 d、1.5(三)疑惑摘要 三课中互动(一)合作探究1.某种子公司为了在当地推行两种新水稻品种,对甲、乙两种水稻进行了连续7年的种植对比实验,年亩产量分别如下:(千克)甲:600, 880, 880, 620, 960, 570, 900乙:800, 860, 850, 750, 750, 800, 700请你用所学统计学的知识,说明选择哪种品种推广更好?2.在一次射击选拔比赛中,甲、乙两名运动员各射击10次,命中环数如下 甲运动员:7,8,7,9,5,4,9,10,7,4; 乙运动员:9,5,7,8,7,6,8,6,7,7. 观察上述样本数据,你能判断哪个运动员发挥得更稳定些吗?如果你是教练,选哪位选手去参加正式比赛?(二)展示交流例1甲乙两人同时生产内径为24mm的一种零件。为了对两人的生产质量进行评比,从他们生产的零件中各抽出5件,测得其内径尺寸如下(单位:mm ): 甲:22,25,23,23,27 乙:25,24,22,25,24从生产的零件内径尺寸看,谁生产的质量较高? 甲 乙 8 5 7 9 7 2 1 8 1 4 6 85 4 3 2 9 3 8 8 9 2 10 3 5 11 0变式:1甲、乙两人数学成绩(单位:分)的茎叶图如图所示:(1)分别求出这两名同学的数学成绩的平均数及标准差;(2)比较这两名同学的成绩,谈谈你的看法。(参考数据:169+100+49+36+16+25+36+49+196=676,196+121+81+49+4+9+9+16+64+100+225=874)2在某次测量中得到的a样本数据如下:82,84,84,86,86,86,88,88,88,88.若b样本数据恰好是a样本数据都加2后所得数据,则a,b两样本的下列数字特征对应相同的是 ( ) (a)众数(b)平均数(c)中位数(d)标准差(三)课堂小结四课后探究(一)练习1某校举行2016年元旦汇演,七位评委为某班的小品打出的分数为:79,84,84,87,84,86,93. 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所剩数据的平均数和方差分别为_、_。2抛硬币20次,正面12次,反面8次如果抛到正面得3分,抛到反面得1分,则平均得分是_,得分的方差是_3若样本的平均数是7,方差是2,则样本的平均 数是_ _,方差是_。4.已知一个样本,其标准差,另一样本,其标准差为(二)探究(接受挑战)5、为了参加广州亚运会,特对甲、乙两个划艇运动员在相同条件下进行了6次测试,测得他们最大 速度的数据如下:甲:27,38,30,37,35,31; 乙:33,29,38,34,28,36. 分别求出甲、乙二人的平均数、中位数、极差、标准差,并判断他们谁更优秀,更合适参加比赛。相关关系一学习要求1. 通过收集现实问题中两个有关联变量的数据认识变量间的相关关系.2. 明确事物间的相互联系.认识现实生活中变量间除了存在确定的关系外,仍存在大量的非确定性的相关关系,并利用散点图直观体会这种相关关系.二课前自学(一)阅读课本,梳理知识1.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常见的有两类:一类是确定性关系,如函数关系;另一类是不确定性关系,即当自变量的取值一定,因变量取值带有一定的随机性,这样的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称为_.2.散点图(1)将样本中的几个数据点描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所得的图形叫做_;(2)从散点图上看,点散布在从左下角到右上角的区域内,两个变量的这种相关关系称为_,点散布在从左上角到右下角的区域内,两个变量相关关系为_.3. 如果所有的样本点都落在_,变量之间就有线性相关的关系.(二)基础自测,检验效果1下列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函数关系的是 ( ) a、光照时间和果树亩产量 b、圆柱体积和它的底面直径 c、自由下落的物体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